1

有朋友说,朱元璋不识字。

关于朱元璋不识字的事,毛主席也做过评论。在1964年5月,毛主席曾这么说:

“《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当然,毛主席说老朱不识字,主要是说老朱文化不高,并不是真的一个字也不认识。现在的故宫博物院还存放着老朱的墨宝----《大军帖》。


这是一封老朱写给部将的一封信,有"朱"字花押。并且,古书法家张珩也鉴定其为老朱真迹,并盖印确认。我不懂书法,但是,可以证明老朱是认字的。

古代不识字的皇帝确实有,要么是早夭的小皇帝,还来不及识字。例如:汉殇帝刘隆,当皇帝时刚满百天,不到一岁多就驾崩了。这个年龄,肯定是“文盲”。


要么就是游牧民族的皇帝,未开化,不识字。例如,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他就不认识字。但是,他喜欢别人念书给他听。

《十六国春秋》:"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之中,常令儒生读《春秋》、《史》、《汉》诸传而听之。"

而且,他很聪明,对史书上的事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在位时,很注重文教工作。

(文|勇战王聊历史)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历朝历代都非常注重文化教育,按照常理来说,帝王家的子孙后代,都是严格由当时政府中最顶尖的大学问家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按说是不会出现文盲的。


就算是那几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像刘邦和朱元璋最初没有什么文化,但必定也是边打战边学习,只能拥非常高的文化知识水平,才足以驾驭那帮能人异士,最后取得成功的。所以说,文盲帝王的出现概率简直就像中彩票一样,非常渺茫!

但是在历史洪流中一共有408位皇帝,其中就真有那么一位正规的皇帝“中了彩票”,确实没有文化知识,连大臣的奏折看不了,只能靠太监读给他听。

这个人就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位上台的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生于1605年,1620年登基,1627年逝世,在位七年。

朱由校确实不认得几个字,在位七年的时间,除了专心研究木工活,什么都不干,也懒得去干,一心就只想把手艺活做好。一忙起来,什么事都交给下面的人去办,其中最会帮他办事的就是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就是看准了朱由校非常热爱干木工活,专门挑朱由校做的兴致勃勃的时候去汇报工作,

结果就是因为朱由校怕影响木工活的进度,只要申请什么就批准什么,造成了魏忠贤只手遮天的局面。


那么朱由校身为高高在上的皇帝,为什么没有什么文化,几乎就是半个文盲,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造成的:

1、他的父亲朱常洛是万历皇帝的长子,按照明朝的规矩长子是要立为太子,以随时准备接替皇位的。但朱常洛却不受万历皇帝待见,一直不想立朱常洛,只想立另外一个儿子。而且还想方设法地拉黑朱常洛,搞得朱常洛天天提心吊胆,一门心思只想着保住自己的及家人的命,哪还有时间去管后代的教育问题,就这样朱由校的学习问题就被耽误了,错过了黄金的学习时期。

2、父亲朱常洛好不容晚熬到万历挂了,有惊无险地接任了皇位,本来可以安下心来,治理国家和教育后代了。但朱常洛连凳子都还没有坐热,当了皇帝不到一个月就死了。这样一来朱由校还刚上几天课,就被急急忙忙地拉到皇帝的宝座上开始上班了,再一次错过学习的机会。

3、朱由校当了皇帝以后,本来是可以全心全心地学习文化治理天下了。但他从小到大的志向是做一个出色的木工,读不读书他没兴趣,也没人敢管,所以他全心全意全面地发展木工事业,最终就真得成了一个文盲帝王。

3

大家好,我是南岭说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大概有五百个左右,有的帝王雄才大略,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也有的帝王才华横溢,是个风流才子,如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

历史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普通人也可以从贫民变成皇帝,而这些普通人有的就是文盲。

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就是一个不识字的文盲。



石勒早年曾是一名奴隶,被人卖到山东,正值晋王朝内乱,后石勒投身于反晋起义中,最终一步步灭掉前赵,建立后赵。

由于石勒是一个文盲,不认识字,他想要学习,就让人专门读书给他听。

石勒雅好文学,虽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石勒不知书,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刻印将授之,大惊曰:“此法当失,云何得遂有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晋书》

石勒虽然出身军旅,勇武善骑射,但又爱好儒学文化,在这样的心理下,使得他从一个文盲蜕变成一个略知文史的皇帝,甚至还因此而发明了考试机制。

他规定一人为为记室参军,典定九流,始立秀、考试经的制度。

石勒称帝后命各郡国设立学官,每郡都置博士祭酒二人,学生一百五十人,经三次考试后才毕业入仕。

以牙门将王波为记室参军,典定九流,始立秀、孝试经之制。--《晋书》

考试的起源竟然出于一个本是文盲的皇帝,这也许就是历史有趣的地方吧。



另外根据毛主席评说历代帝王,他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也是文盲。

明朝皇帝搞得好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太祖,一个成祖,明太祖朱元璋皇帝做的做好,一个字也不认识,是个文盲,明成祖皇帝做得也不错,是个半文盲,识字不多。--《毛泽东评说历代帝王》

文盲当皇帝一般都是在开国之初,王朝奠定之后,基本上各个继承人都会有一定的教育。



以上就是我的答案,希望有所帮助。

4

历史上的皇帝,也并不都是经过一番系统的学习,然后稳稳的承袭皇位,也存在那种自己靠着实力夺取天下的例子。今天我们要说的也是这样一位皇帝,他并没有什么很好的出身,但也将名字留在了历史上,并为中国的统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写了一首只有三句的诗,但却无人不知。

这位主人公就是刘邦,他的出身只是一个农民,他小时候并没什么志向,只是在街头巷尾与他的狐朋狗友整日厮混,当时的人们也都没把他放在眼里。就连刘邦的父亲看到儿子这幅样子,也十分气恼,经常骂他没有出息,不懂得帮助自己干干农活,一点都不如他的哥哥。

后来,在刘邦看到秦始皇华丽的出行后十分羡慕,就在心里暗暗觉得,这才是大丈夫该有的样子。也可能是从这时开始,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因为秦朝的暴政,各地都有人起义,想要推翻这样的状况,刘邦也积极的响应。渐渐的,刘邦靠着自己的谋略,成为了能与项羽抗衡的一股势力。

秦朝的灭亡已经在预料之中,项羽和刘邦约定,先进入关中的人就是胜利者,刘邦入关中后,项羽还不愿意认输,于是有了后来的鸿门宴。在这场宴会中,刘邦死里逃生,从那之后刘邦才决心增强实力,不愿意任人宰割。他任用贤才,在他们的帮助下,没想到他还真的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在建立汉朝之后,英布自认为势力强大,于是起兵造反,刘邦多次派人镇压,都难以收服,他只好亲自出征,最终大获全胜。在回来的路途中,路过自己的家乡,就叫来了昔日的好友,一起畅饮后写下了一首《大风歌》,全诗虽然只有三句,但却有着磅礴的气势。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在一统天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他心中更多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对于国事的忧心,对于天下贤士的渴望。

5

什么叫文盲?《辞海》中解释道:文盲是指已成年的不认识字的人。历史上除去那些夭折了的小皇帝,真正登上皇位的成年帝王肯定是没有文盲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要登上皇位,首先要立为太子。作为皇位继承人,从小就得识字断文,苦读四书五经、兵书谋略,方能治国平天下。没有哪个皇帝会把自己的王位玉玺交到一个傻儿子手里。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谁不想万古长青?

所以,文盲能够当上皇帝,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自己带着一帮人马,打打杀杀,最后突出重围,成功创立新的王朝,宣布登基称王。历史上最有名的造反领袖刘邦、朱元璋、李自成就是这样的例子。

这几个人小时候家里都很贫困,连吃饭都成问题,加之地位低下,不可能有机会去读书识字,是正儿八经的“文盲”。

不识字不等于没文化,这就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奥秘和精华所在。

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 ,文化的传承就靠口口相传。文字发明以后,那些学者就把古文化的精髓提炼整理,用笔记录下来。为了便于传播,更是把一些道理深奥的格言、谚语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歌谣,到处传唱。

不知不觉中,老祖宗传下来的安邦定国、理想抱负、人际交往、社会现实等充满哲理的思想文化就遍地开花、枝繁叶茂。

像“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贫居深山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得宠思辱,居安思危。"等文字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寓意深刻。既有社会现实,又饱含人生哲理。

即使是穷乡僻壤、深山老林,大凡有人居住的地方,无论男女老幼,提及这些道理,都能或多或少讲上几句。

中国有句古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套用过来也可以说:文盲不可怕,就怕文盲有文化!

刘邦、朱元璋能够成就帝业,可能大字不识几个,但对于成功学理论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不仅做人侠肝义胆、两肋插刀,做事更是耿直大方、广纳谏言,这样才能笼络一帮坚定的追随者。这样的人不仅不能说没有文化,而且还称得上文化大师。

打江山的时候可能没有时间读书,但是当上皇帝以后肯定要恶补功课了,毕竟有那么多文件需要亲自签批,不然老被别人忽悠,屁股就坐不稳了。

能成就大业的人除了聪明还是聪明,打仗厉害,读书也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即使基础差点,并不影响文化水平的提升。

比如,大字不识的刘邦在当上皇帝以后,在太师的辅导下,刻苦学习,也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瞧瞧这气势,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所以,那些笑话开国皇帝是文盲大老粗的人,可能是最没有文化的人!

6

你好,我是“历史工场”,为您解答!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是有文盲的,分别是刘邦、石勒、明熹宗。

首先,汉高祖刘邦就是一个文盲

汉高祖当了3年沛公、4年汉王、8年汉皇。临终前,亲笔给太子刘盈写了一封敕书,要他的接班人汲取自己的教训,必须勤奋的学习文化。

▲(刘邦)

在这封敕书里,刘邦对自己的文化出身、学习经历讲的十分清楚:“吾遭乱世,生不读书,当秦禁学问,又自喜,谓读书无所益。洎践阼以来,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又说:“吾生不学书,但读书问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功,然亦足自解。”

刘邦以“践阼”为界线,分两个时段描述了自己的文化状况。当皇帝前,因为“生不读书”,“生不学书”,幼少时期没读过书,没练过字,所以全然文盲一个,也不把这当回事,还以为读书本来就没用。

当了皇帝后,因为职务需要,这才开始读书,让人讲解书中要义,回顾对照以前所作所为,深感读书学文化的重要。读书就得识字,于是又自觉扫盲,边读书、边问字。随之学着练写字,渐渐连猜带蒙能读了,也凑凑合合会写了,虽说写的不大功整,但勉强也能对付日常政务了。

还有后赵高祖石勒,也是一个文盲皇帝

据史书考证,石勒是出身当时少数名族羯族的奴隶,确实是个文盲。后来南征北战,建立后赵,称帝之后,他很热衷汉族文化,又苦于自己没文化,让手下人读汉书给他听。

▲(石勒)

虽然,石勒不识字,但在他做皇帝期间,招贤纳谏、重视文化教育、减免税收、发展经济,就是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文盲皇帝,在他统治期间,后赵国力蒸蒸日上,在五胡16国期间算个很杰出的皇帝了。

最后,就是不爱江山、爱木匠的明熹宗

他的父亲光宗在作皇子的时候,一直不受自己父亲神宗皇帝的喜爱。神宗因为不想立他做太子,竟很久都不让他出阁念书,使得这个未来的皇帝成了文盲。而光宗处于忧惧之中,也无暇关心自己儿子的学业,所以朱由校变成了文盲。

▲(明熹宗)

光宗即位,大臣们劝他赶紧给太子找个老师读书,他却说不着急,过两天再说吧。结果,还没过几天,他就死了,朱由校这个文盲就当了皇帝。

然而,明熹宗所依赖的魏忠贤,也是一个不识字的太监。一个不识字的皇帝,再加上一个不识字的首席太监,来操控天下与朝廷之事,其结果可想而知,其事实上的结果,也是在人们意料之中的。明朝的结局,人所共知。

不过,明熹宗虽然是个文盲,却有一门鼎鼎大名的好手艺,那就是做木工活儿。

(参考资料:《汉书》、《明史》、《明实录》)

我是“历史工场”,感谢大家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的看法!

7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有很多出身草莽,自然也不乏有文盲了。

后赵石勒

后赵石勒出身奴隶,从小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成为皇帝后,很是谦虚好学。虽然本人不识字,不能读书。但是石勒有他的办法,他擅长“听书”,让手下的儒生们读书给自己听,并且边听边评论古今得失。

有一次,石勒让人给他读《汉书》,当听到郦食其劝刘邦册立战国六国诸侯之时,石勒吃惊的说,“此法失当,何以遂得天下?”等听到刘邦听取张良意见,停止了这一做法的时候,又说“赖有此耳”。

由于本人好学,再加上多年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石勒的评论见解独到,很有说服力。史载,“闻者莫不悦服”。

石勒在大宴群臣的时候,曾问,我可以与哪位帝王相比?大臣徐光讨好石勒说,您神武谋略超过了汉高祖,后世没有能相比的。石勒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评价自己说:

朕若逢高皇(刘邦),当北面而事之,与韩(信)彭(越)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朕当在二刘之间耳,轩辕岂所拟乎!


石勒问道

文盲皇帝石勒,也是一个重视教育的皇帝,他十分提倡儒家的经学,在后赵国内建立了一所太学,十余所小学,还亲自到太学、小学考试学生,按照经学学习水平高低给予赏赐。石勒还命令在郡国设立学官,每郡设立博士祭酒二人,收学生一百五十人,三次考试通过后,升为台府。他还选拔五名太学士作为佐著作郎,来记录当时的大事。

作为一位文盲皇帝,石勒的所作所为甚至已经超越了很多文化程度极高的帝王,他不仅是对教育的重视,也是对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民族融合的促进。

吴越武肃王钱镠

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的国王。他是私盐贩子出身,恰逢五代乱世,打下了两浙十三州的地盘,但由于地盘狭小,钱镠接受中原朝廷册封,一心做吴越的国王。当然在国内也与皇帝差不多,只不过有实而无名。

虽然是一方霸主,但钱镠却也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君主。他的目不识丁,还有一段佳话。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在他的《香祖笔记》记载:

“钱武肃王目不知书,然其寄夫人书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过数言,而姿致无限,虽复文人操笔,无以过之。”又说“二语艳称千古。”


《十国春秋》记载,钱镠虽然妻妾众多,但与王妃吴氏十分恩爱,一次,吴氏春日省亲多日未归,钱镠十分着急,找来幕僚,给吴氏写信。因为本人不识字,他只在心中临摹了九个字,“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简简单单的九个字,把钱镠期盼夫人早日回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副夫君家中盼妻归的焦急景象跃然纸上。比我们常用的”等到花儿都谢了“,不知要高明到哪里。

8

首先我想明确一个观点文盲并不会影响后期坐天下,古代尤其每个王朝的后期战乱年代,时势造英雄的是很多农民起义军,比如汉朝刘邦、明朝朱元璋,哪怕后金的创建者努尔哈赤都没有一个很好的受教育环境,刘邦根本就是一个流氓,小混混一样,厮混的市井之徒,可以说就是大字不识一箩筐。再说朱元璋,小名朱重八。听名字就知道父母也是没文化,他的兄弟都饿死了,哪有条件读书,可以说我是一个大文盲。但是一个人的文化高低并不妨碍他们的远大志向,打天下靠武力,一开始是个人魅力,脾气秉性拉拢一批人死心塌地,当组装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就需要规章制度,这些需要文化了,所以这些开国皇帝极其重视对子女后代的教育。

打天下有文盲的开国皇帝,坐天下就得拥有文化治世之才。

9

明朝的天启帝朱由校是大字不识的“文盲皇帝” 明天启帝朱由校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儿子、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子。因神宗在位时只顾自己寻欢作乐,无暇顾及皇太孙的读书问题,光宗又是一个短命的皇帝,因此,16岁的天启帝继位时,文化程度很低,堪称“文盲皇帝”。 由于没有文化,天启帝发布命令指示,只能靠听读别人的拟稿来决断。天启帝又不愿意全听别人摆布,往往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半张上谕,经多次涂改,往往弄得文理不通,颁发出去,朝野人士看了啼笑皆非。

10

感觉没有纯粹的文盲,如要轮文化程度的话在有名的皇帝中要数朱元璋学历最低最接地气,可能也就初中程度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