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寒柏陇卧子/答文】

首先,吕不韦言《吕氏春秋》“增减一字赏千金”,是一个野史传说;其次,这是一个伪题目。因为大家要知道吕不韦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写这部书?以及《吕氏春秋》成书过程是怎么回事?其内容的编写本来就是采各家之长,并把各家矛盾的学说,拼凑调和起来的一部杂家书。寒柏陇卧子用以下内容来论述上面自己的观点:


吕不韦是怎样的一个人?《吕氏春秋》是在什么背景下成书的?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的政治家,大约生于公元前290年至公元前280年之间,死于公元前235年。他出生在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曾在阳翟(今河南禹县)经商,是一个“家累千金”的大商人。

在当时的一些国家之间,有互相派遣人质的情况;而吕不韦就是在赵国都城邯郸结识了秦国质于赵国的公子子楚(就是秦孝文王的儿子,也叫异人)。此时的子楚处境并不好,吕不韦不惜以金钱和美女予以子楚,并为子楚贿赂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吕不韦如此地慷慨相助,其目的是借此为自己在政治上作晋升的阶梯,所以把子楚看为“奇货可居”。

果然,在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子楚回国得以继位,称庄襄王,吕不韦也被任为相国,封“文信候”,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三年后,庄襄王去世,太子嬴政即位,即秦始皇,仍任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当时秦始皇年岁尚小,国家大权多操纵在吕不韦手里。就是在吕不韦当秦国宰相的时候,由他的幕客汇编成《吕氏春秋》一书。


《吕氏春秋》是怎样的一部书?其内容都是什么?

《吕氏春秋》一书,又叫《吕览》,全书分八览、六论、十二纪,总二十六卷,共二十余万字,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对于这部书,汉代史学家班固说它是“兼儒墨、合名法”,清代学者汪中说它是先秦的“诸子之说兼而有之”。这些评价说明了《吕氏春秋》一书,是容纳了先秦各家的学说。

那么,之所以要编成一部这样的杂书,据《吕氏春秋》编写者说,是为了采纳各家之长,所谓“物固莫不有长,物固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认为这就是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的原因。

但是,它所谓的采各家之长的做法,不是在各家学说的基础上加以总结,从而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和系统;而是东拿一些、西抽一点,把各家矛盾的学说拼凑调和起来。

例如:在《吕氏春秋》孟冬纪之下,编入的《节丧》《安死》两篇,就把儒家的“孝亲”和墨家的“节丧”调和在一起。又比如在政治上,它一方面主张“天子必执一”的法家思想;另一方面在“观于上世”时,又主张分封诸侯,保持贵族世袭制度。甚至在《禁寒》的同一篇里,所讲的战争道义问题是互相矛盾等等,这样的问题在这部书里有很多。


——观点总结

《吕氏春秋》之所以成为这样的杂家书,寒柏认为也是有它的社会根源的,当时各种派别、学说,是百花齐放、层出不穷。

因为在战国末期,封建制国家纷纷出现,接着又要求政治上、思想上的统一。于是,法家提倡“一”,即统一于一个标准之下;儒家公羊派提倡大一统;墨家提出“尚同”之说;而杂家就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来“一”之,所以就采纳儒、墨、法众家之长的办法。

另外,就杂家的具体情况来讲,他们在秦始皇建立了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之后,也还有一批由旧的世袭贵族转化来的地主阶级,他们与新兴的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他们一方面要求统一,另一方面又对君主专制主义感到不满。因此,在学术思想上就出现了如《吕氏春秋》这种折中调和的“杂家者流”著作。

所以,寒柏陇卧子认为题主所出的“增减一字赏千金”是一个伪问题。因为《吕氏春秋》的成书内容,本来就是采众家之长,再将不同观点折中揉和之作;而且就是放到现在,它还是能釆他人论点,吸别人意见的杂书,如何不可以得“千金”呢?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著作,但由于其容纳了“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对先秦各家学说“兼而听之”,所以它的确能为我们尽最大化的保存了许多古代的遗文佚事,成为一部史料总结著作。因此,这部书在今天仍然是一部有价值的先秦古籍。

参考资料:《吕不韦传》、《中国古代史常识》。

另: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读书心得、诗词对联、谜语谚语、文玩收藏、书法、邮票及文史知识等方面。请关注@寒柏陇卧子,获取其他精彩内容。

最佳贡献者
2

看到这个题目,农夫首先想到的便是"指鹿为馬"这个成语。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谋图篡权夺位,为了试探朝中究竟那些大臣是顺从他的意图,那些大臣是反对他的,便给秦二世献上一头鹿,说是馬。秦二世不相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都说是鹿。后来,凡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借各种理由和手段杀害了。

吕不韦著《吕氏春秋》,声言增一字或减一字者都赏千金,实质上所用的手段和赵高如出一辙。

这事别说是秦襄王当朝的文臣名儒如云,就是现今一般专门硏究古文的学者,在一部具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余万字的著作中,挑出个把毛病是不费什么大神的,只所以这张"告示"张贴在京城咸阳的城门上,多天前来观望的人士虽然络绎不绝,人数众多,却并无一人应战。

虽然当时无人能领到赏金,並非说明《吕氏春秋》字字珠玑,尽善尽美,只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得罪当朝重权在握的"相国“呢?

至于这"千金",别人得到得不到很难说,反正“农夫"肯定是拿不到的,因为咱把当代的"白话文"都没整顺溜,更别说很少接触的”文言文"了。

3

如果真的放到现在,我相信并不需要专家出手,

一个普通的具有一定古文素养的人,都是可以做到的。

那为什么在当时,却没有任何一个人做到呢?

原因是,这原本就是吕不韦精心策划的一次“炒作”,借以宣示自己的实力和权威,绝不会允许任何人质疑和挑战的。

不论是谁,如果你一定要去挑战他,那么,结果只有一个,你懂的。

因此,所谓的不能增减一字,并不是在文学的遣词造句上做不到,而是在当时那种情势下,绝不允许有人胆敢来增减一个字!

4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时期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首都咸阳城门,并宣布有谁能够增加或删减一个字,即赏赐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而至,包括各诸侯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

如果是现在,我能不能得“千金”?我们先分析一下当时为什么没人能够改一个字。

此书编写的很严谨,确实挑不出毛病

吕不韦当时养了三千多名门客,这些门客可以说都是秦国(应该也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优秀的人才,他在这些人中又挑选出最顶尖的学者集体编写的《吕氏春秋》,所以这部书编写的水平应该很高、很严谨,确实不容易挑出毛病,要不然吕不韦也不能那么自信。

大家害怕得罪吕不韦,不敢改

当时秦国是战国七雄的老大,吕不韦又是最强国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仅次于秦始皇。大家都知道吕不韦很看重这部书,如果挑出书中的毛病,吕不韦会觉得很没面子,到时候万一遭到吕不韦的打击报复,那将得不偿失。所以即使有人看出书中的不足,也不敢改。

如果把这件事放到现在,虽然不怕得罪吕不韦了,我估计我也得不到这“千金”,因为:

一、我的水平有限

我很爱好文学,也研究过一些典籍,但是自己的文学水平确实不高,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和古代优秀的学者是比不了的,所以我应该找不出书中的瑕疵。

二、我抢不过其他人

我是个不爱出风头的人,凡事都慢半拍。如果我真的发现了书中的毛病,我估计早被别人先改了,因为现在的学者、专家们太多,有点什么事,他们都削尖脑袋往里钻,生怕别人抢了他们的饭碗。哎!我是吃屎都敢不上热乎的呀!

结语:

所以呀,对我来说“千金”离我很远,但使我欣慰的是我有一个好的心态。

声明:本文为“博超讲堂”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创作不易,抄袭必究。作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还望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留言!

5

《吕格氏族春科秋举》

卷一·孟子春科纪实·孟尝春科

孟尝春科之子月氏:日亚在晋营生室入,昏衄参差中举,旦晋尾数中人。其实日子甲升乙级。其储帝子太行皞位。其仿神农句容芒种。其体虫蛾鳞状。其发音韵角逐。

律例中举太行蔟人。其余数下八佾。其尝味道酸腐,其闻臭美膻气。其人祀继户籍,祭祖先进脾品。

东吴风行解除冻结。蛰伏虫蛾始于振奋。鱼坚上破冰封。獭兔祭祀鱼执。候等雁飞北国。

天干子爵居心青龙阳春左传个性,乘着鸾凤辂轿,驾驭苍南龙车,载着青云旃檀,衣穿青龙衣物,服饰青龙玉珮,食用麦面与正羊牧。其中器重疏虎以表达成。

6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春秋战国时期,能言善辩之士,多有著书立说,不但天下闻名,更可流传后世。吕不韦招揽天下有学之士为门客,多达三千人。

吕不韦商贾出生,没条件著书立说,但他可以借助自己的这些门客来实现自己的想法和愿望。

成书之后,吕不韦更是将书悬挂于咸阳城门,声称如有人能改动一字,既赏千金。消息传开,人群蜂拥而至,包括诸多各国人士却没一人提出可以改动。

吕不韦很厉害的进行着这样的自我炒作。对他自己,对秦国都是一种形象的提升。

当然,任何文章论著,怎么可能一个字都无法改动,那《吕氏春秋》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一来《吕氏春秋》以道为主融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道家的优点与特色。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其二吕不韦为秦国相,嬴政尊其为“仲父”,权倾朝野,秦国更是有吞并六国的野心和战力。谁又能不畏其权。一字千金,千金求字,名动天下。

当今社会,已经是网络社会,我们不讨论各个国家的政治形式,他老吕出书要不出版社出版,要不发表在网上。然后老吕千金求字,分分钟,老吕怕就被淹没在键盘侠的鼠标声浪中了。

7

不能。

一、名家赞誉。我们先来看看《吕氏春秋》这本书,司马迁说:“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吕览》也就是《吕氏春秋》。通过历史大儒司马迁之口我们得知,吕不韦被贬谪到蜀地自杀,但世人却对《吕氏春秋》推崇备至。这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赞誉,像司马迁这么严谨的史学家对《吕氏春秋》都赞不绝口,可见吕不韦在编著这部书时的用心。

二、经得起考验。战国末期,吕不韦时任秦国丞相,他主持门客编著这本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的巨著,历经几番曲折最终把这部《吕氏春秋》编好。

史传,吕不韦曾把《吕氏春秋》挂在高高的城墙之上,同时把千金放在一旁,他扬言道:“如果有谁能够改动上面哪怕一个字符,就立马赏赐他千金!”俗话说,重金之下必有勇夫。人们跃跃欲试,但是很多天过去,实在不能增删一字。

由此可见,当时吕不韦对这部作品的自信。

当然也或许真有人去改动了,而改动的地方也正好修缮了《吕氏春秋》的缺点,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至少看不出问题。经得起考验!

三、能力不足。现代人极少接触古文言,除非专业的古文字学工作者或古典文学工作者。不得不承认,对于古文言很多的用法,我们并不能百分百还原到当时的语境和语用,对待这部严肃的作品我们也应当以一颗严肃的心态来对待,绝不可以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

于是,要想改动《吕氏春秋》这本书的任何一个字符,这无疑难如登天。

当然,到了今天,思想多元,我们对待《吕氏春秋》的看法肯定因人而异。我们可以对吕不韦以其门客之功来提高个人形象这种营销操作的“看破不说破”,但的确是好事一桩。

我们作为后学者,对待《吕氏春秋》自然以学习的态度居多,因为《吕氏春秋》已然变成我们查阅战国时期文学作品的重要参考。而《吕氏春秋》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的遗文佚事和思想观念,比如《刻舟求剑》等等寓言故事,我们今天都还在学习借鉴。

洋洋洒洒二十万古文言,涵盖十二纪、八览、六论的宏大内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传承中国古典文化。

8

1.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下什么是《左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2.那谁是吕不韦呢

不韦是秦国一代名相,任职于战国末年。吕因散尽家财帮助在赵国为人质的嬴异人立嫡有大功劳,在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后,被任用为秦国丞相。

3.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先秦时期,多国混战,诸子百家,各种思想 ,治国方针各不相同。吕不韦相信秦要统一六国 ,必须有强于其他国治国方针,理念,策略。

4.书中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15篇,共60篇。六十一篇。十二纪者,记十二月令也。本书是在“法天地”的基础上来编辑的,而十二纪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来作为组合材料的线索。《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5.增减一字千金的由来

吕不韦对此书十分看重,他自己认为这部号称《吕氏春秋》的书是杰作,夸口说该书是包揽了“天地、万物、古今”的奇书。为了精益求精,也是为扩大影响,吕不韦还想出一个绝妙的宣传该书的办法,他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首都咸阳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

6.先秦时期"千金",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

按照物价换算,大约等于现在的100万RMB

7.如果是现在,能拿到千金吗

我认为可以!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先秦百家思想百花齐放,思想专研比之有深度的应该不少,但这些人都是大家,不屑于去修订一本新书;

城邦之间距离遥远,来一趟时间太久,已错失张榜时间。

来的路上,匪犯又多,很多有学识之人都不能到来。

秦国和其它国家是敌对关系,来往多有不便。

所以来讨教《左氏春秋》的多是秦国之人。

同样的,如果放到现代,科技交通发达,无论远近,敌对关系,都能进行学术讨论。

所以我觉得放到现代,"千金易得"




9

现在的话,吕不韦要破产了。

就内容本身来说,《吕氏春秋》12纪60篇20万字,错字标点不可能没有。换成今天,尽管是顶尖教授专家写的文章,也不能保证一个错字都找不到。

有人说这是吕不韦的政治宣传,目的是强调自己的权威,没人敢真去挑毛病,不怕掉脑袋?不能说吕不韦的举动没有这个成分,但这事放在今天肯定不行。时代变了,规则变了,玩法变了,不是古代的文化垄断时代了,挑个错还不容易?再说,谁敢公开用政治暴力阻碍学术交流?还要不要公信力了?光是喷子的口水就可以让他回家洗澡了。

从技术上来说,任何书都会存在错误,一本书的容错率是万分之一,在此之下就是合格。不是想有错字,而是杜绝不了。何况学术观点不是绝对真理,也没有绝对真理,挑出毛病是大概率的。

如今的规律是:想要死的快,就立flag,如果吕不韦首相拿《吕氏春秋》宣布:挑出一个错字赏100000块钱。这个消息放出2秒后,秒现人山人海,光是头条创作者就去了二百来万,一分钟后系统崩溃,恢复系统后发现留言有三百万条,找出错字和标点几百个,学术观点(包括民科)上万条,足以让他赔到怀疑人生。

10

我看难 首先 你经历 所提供的资源达不到人家的高度 与你就有局限性 再有 吕不伟 一个当时的奸商里的头子,人家敢这样说就是对自己的这书是有一定认知度的 如果你不是自己真有很多货是很难改的。最后 即便你真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你奇货可居 你现在所学文体 和人家那时不一样 你知道从那里下手不是人家的通假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