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军阀混战,常山国后来成为袁绍的地盘,但有一部分人不满袁绍,他们聚集起来准备投奔袁绍的老对头公孙瓒,这些人推举赵云为首领,他们一起来到了公孙瓒占据下的幽州刺史部。
对赵云等人的到来公孙瓒很高兴,他原本担心冀州百姓都归附了袁绍,就跟赵云开玩笑道:“听说你们家乡的人都投靠了袁氏,你怎么偏偏回心转意跑到这里来呢?”
赵云回答:“现在天下大乱,也没人知道谁对谁错,只知道老百姓正忍受倒悬之难。我们那里的老百姓都议论,看谁能施行仁政,倒不是对袁公有成见而私心于您。”
2、特别交代赵云与刘备的关系
史书没有记载赵云在公孙瓒那里担任了什么军职,只知道赵云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是同时期来到公孙瓒这里的,他们互相接触后,双方印象都很好,很投脾气。
刘备后来被公孙瓒派往青州刺史部担任平原国相,赵云也被派去协助刘备,《三国志》记载此时赵去的任务是“主骑”,一种理解是负责统领刘备手下的骑兵,另一种理解认为“主骑”是一个职务,相当于刘备的卫队长,不管怎样,赵云与刘备的关系又进了一步。
但是没多久赵云就离开了,不是他与刘备有了矛盾,而是他家里出了变故,赵云的哥哥去世了,古人很重亲情和孝道,按礼俗赵云应回家奔丧,于是他向公孙瓒请了假,回常山国老家奔丧。
常山国是袁绍的势力范围,赵云此去还能不能回来难以预料,刘备依依不舍,拉着赵云的手和他告别。,赵云也深为感动,他告诉刘备:“我永远不会背叛您!”
3、记述了赵云发挥的独特作用
赵云回家乡后,在很多年里都与刘备失去了联系,直到官渡之战前他们又相聚在了一起。
赵云没有忘记他向刘备临别时做出的承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打听刘备的情况,听说刘备来到冀州投奔了袁绍,赵云立即动身去相见,史书记载他们重逢的地点是邺县。
刘备特别高兴,一刻都舍不得离开赵云,特别怕他再走,以至于晚上睡觉都在一张床上。
刘备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奔袁绍的,当时袁绍与曹操即将展开决战,刘备呆在袁绍这里并不安全,现在最头疼的是手下没有人,袁绍很精明,虽然表面尊敬刘备,却不给刘备一兵一卒。
所以刘备交给赵云一项任务,让他召募人马。如果刘备自己出面募兵,袁绍必然会有所警觉和疑虑,赵云是个新人,目标不大,悄悄做这项工作很合适。
赵云做得很好,没用多长时间就召募到几百人,赵云私下告诉他们是刘备将军在召人,他们都是刘将军的手下。也许是赵云保密工作做得好,也许是袁绍太忙顾不过来,袁绍对这些事一概不知。
这支队伍成为刘备东山再起的希望,后来刘备找机会果断脱离了袁绍,赵云召募的这支队伍人数虽然不算太多,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4、对长坂坡之战叙述很详细
建安七年(202年),赵云追随刘备到了荆州,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让他们屯兵在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替自己抵挡曹操。
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进攻荆州,刘备率部与其交战,双方战于博望(今河南省方城县西南),刘备用伏兵击破曹军,赵云在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夏侯兰是赵云的同乡,自小便相识,赵云向刘备求情,刘备免夏侯兰一死,夏侯兰精通律法,刘备任命夏侯兰为军中的执法官。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表忧病而死,儿子刘琮投降,刘备仓促间率众南下,曹操亲自率领一支骑兵追击。
走到南郡所辖的当阳县时被曹军追上,双方在一个名叫长坂坡的地方展开激战,由于寡不敌众,刘备的人马被杀得大败。
刘备好不容易突出了重围,清点人数时却发现不见了妻子甘氏以及年仅2岁的儿子刘禅。这时,刘备身边有个人说赵云已经投降曹操了,刘备听了很生气,用手戟敲打着说话的那个人:“子龙绝不会弃我而去!”
过了一会儿赵云回来了,还带回来甘氏和刘禅。混战中别人都夺路逃命,只有赵云拼命保护甘氏母子,他抱着刘禅,保护着甘氏,居然杀出了重围,使刘备当时唯一的儿子刘禅幸免于难。刘备十分高兴,现场提拔赵云为牙门将军。
对于这一段描写,史书记述较多,着重突出了赵云的英勇和忠义。
5、从侧面表现赵云一身正气
赤壁之战后刘备有了自己立足的一块地盘,这就是荆州刺史部的南郡,刘备以此为依托,迅速向荆州在长江以南的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等发展。
刘备派诸葛亮、赵云等人收服江南各郡,进展很顺利,除武陵郡外其他几个郡都投降了,武陵郡太守金旋拒不投降,战败被杀。
刘备提升赵云为偏将军,让他兼任桂阳郡太守。桂阳郡原来的太守名叫赵范,投降后一心巴结赵云,他的嫂子樊氏长得很漂亮,而他哥哥已死,嫂子寡居,赵范想把嫂子嫁给赵云,但被赵云拒绝了。
赵云不想伤赵范的面子,推辞道:“我和你同姓,你的兄长就好比我的兄长一样,怎能娶兄嫂?”
有人劝赵云接受,赵云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里怎么想还不知道。天下女子多得是,不必着急。”赵云看人很准,赵范后来果然逃亡了。
6、指出刘备对赵云格外看中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军进入益州,将荆州交由诸葛亮负责镇守,刘备特意把赵云留了下来,任命他为留营司马,协助诸葛亮。
史书中特别说明,刘备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是考虑到他走之后还留下了一件麻烦事,那就是新婚不久的孙夫人。
孙夫人是孙权的妹妹,当初为了巩固孙刘联盟双方达成了这桩政治婚姻,但这位孙夫人一向无法无天,刘备在的时间尚且骄横不法,如果刘备不在跟前,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来。刘备认为赵云平时比较威严,能压得了阵,所以把他留下来,让他掌管内务。
这个安排还真对了,孙权听说刘备西征,决定把妹妹接回江东,他也不跟刘备这边商量,直接派大船来接人。孙夫人要回娘家,谁也拦不住。
可这位孙夫人不仅自己走,还要把刘备的儿子刘禅带走。刘禅的生母甘夫人这时已经病故,平时可能就由年轻的继母孙夫人带着。谁也没有料到孙夫人会这么做,仓促之间刘禅竟然被她抱到了船上。
幸好赵云得到了消息,立即带兵从陆路赶到前面,勒兵截江,才把刘禅抢了回来,这是赵云第二次救幼主。
7、记述了赵云敢说真话的品德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克成都,在围城时刘备与众人约定,如果成都攻破,府库里面的东西都归大家,他自己不要。
这条命令造成了混乱,进城之后,正需要大家各司其职做好各项工作的时候许多人却找不到了,将士们都放下武器奔向各个官府仓库,自行拿取那里的财物,几天后这种混乱才结束。
当时益州十分富有,刘备下命令置酒大会,犒劳三军将士。刘备拿出城中大批金银颁赐给将士,把谷物布帛还给百姓。
但赵云表达了不同意见:“霍去病当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的国贼何止是匈奴,还没有到求安稳享乐的时候。只有到天下平定的那一天,大家各返故乡,再谈享受才合适。益州士民初罹(lí)兵革,遭受战乱之痛,田宅都应归还其主人,令其安居复业,然后制定差役、赋税政策,这样才能让大家安心。”
刘备对赵云说:“你说得太对了,就这么办!”这一段记述,突出了赵云耿直、敢言的性格。
8、详述了赵云的汉中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亲率大军赴汉中,与刘备展开争夺汉中的战役,双方在阳平关以东、南郑以西的汉水谷地展开了对攻,时任翊军将军的赵云也参加了这场战役。
一次,曹军的运粮队从北山下经过,队伍很长,黄忠认为可以袭击一下,把粮食劫过来。汉中是个不大的地方,突然间云集了双方这么多军队,军粮供应将会是个大问题,如果能把对方的军粮劫过来,那对敌人将是双倍打击。
刘备派赵云、黄忠一块劫粮,黄忠先出发,赵云在后,但到了约定时间黄忠仍然未归,赵云便率几十名骑兵出了营寨去接应黄忠。
赵云刚一出来就遇到曹军主力,双方展开激战,赵云身边只有几十个人,且战且退,奋力杀出重围。这时赵云发现部将张著负伤被围,赵云又折返回去,杀入重围把张著救了出来,之后杀回自己的营寨。
但赵云的营寨已被曹军占领,曹军闭门拒守,赵云杀了进去,将营寨重新夺回,之后把营门打开,偃旗息鼓。
大批曹军随后赶到,看到这种情况怀疑营内有伏兵,不敢攻营,于是撤退。赵云不干,雷鼓震天,用弓弩射击曹军,曹军惊骇不已,自相践踏,还有不少坠入汉水淹死,此战可以称为赵云版的“空营计”。
第二天,刘备亲自到赵云营中视察,看到前一天的战场,不禁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啊!”刘备下令在营中摆酒庆贺,一直喝到晚上,军中都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史书中详述的这场战斗,也是汉中战役的关键一战,曹操此后便无心再战,下令从汉中撤退,刘备占据了汉中,并在此称汉中王。
9、再次表现赵云直言敢谏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近郊的武担山称帝,之后便下令进攻孙吴,以报孙权夺取荆州并杀害关羽之仇。
对此有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劝谏的人不少,但刘备意志已决,对于任何反对意见一概不听。
益州从事祭酒秦宓以博学著称,又通占卜谶纬,他认为此时伐吴并不吉利,刘备下令把秦宓抓起来,群臣见此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但赵云生性耿直,他不管那么多,仍然继续相劝。赵云认为:“赵云认为当前最大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孙权,应该先灭曹魏,到那时孙吴不用打自会臣服。”
赵云进一步建议:“当前应当进图关中,占据黄河、渭河的上游,从那里征讨曹魏,关东义士必将响应。千万不能把曹魏搁置起来去伐吴,一旦与孙吴交兵,是无法马上能见分晓的啊!”
但刘备此时已被愤怒冲晕了头脑,还是率领大军伐吴去了。此战蜀军大败,损失数万兵马,孙刘联盟也遭受到致命打击,如果刘备当初听从了赵云的意见,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
10、突出了赵云公而忘私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随同诸葛亮来到汉中。诸葛亮对外声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命赵云、邓芝率部在此方向发起进攻,诸葛亮自己则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
赵云、邓芝担任了佯攻的任务,他们在斜谷道中的箕谷与曹真率领的大军相遇。一般认为箕谷是斜谷道的南口,附近有蜀军的重要军需仓库赤岸,如果从斜谷道出击曹魏,赤岸是最近的后勤补给基地,赵云让邓芝守赤岸,自己由箕谷北上,经过一段栈道,深入到斜谷道深处。
由箕谷北行的这段栈道有近百里,非常险峻,一端悬于崖壁之上,一端凌空,栈道之下全靠立柱支撑。赵云本是佯攻,任务是吸引曹真大军的注意力,让他不得不在斜谷道的北口重兵驻防。
没想到的是,曹真主动出击,沿着斜谷道杀了进来,赵云所部兵力有限,不敢在秦岭山中与魏军过多纠缠,于是后退。
一直退到箕谷,才奋力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当时的情况十分严峻,如果曹真再攻,箕谷无法守住,魏军将长驱直入,汉中就将丢失。危急关头,赵云来不及请示,果断下令把栈道烧了,曹真这才退去,赵云、邓芝指挥人马得以从容撤下,损失不大。
诸葛亮听说此事后,对邓芝说:“街亭失败后,各部兵将失散,兵不知将、将不见兵,而箕谷退军时却能做到将不离兵、兵不离将,是什么缘故呢?”
邓芝回答说:“赵云将军亲自断后掩护撤退,所有军资装备一点儿都没有丢弃,兵和将也没有分离。”
这就是老将和新手的区别,同样是兵败,马谡在街亭被吓坏了,结果几乎全军覆没,而赵云却能镇定从容,这靠的是胆识,是身经百战积攒出来的经验,更是长年累月和将士们之间形成的默契和相互信赖。
当时赵云军中有不少富余的绢帛,诸葛亮让赵云拿出来分赐给部下,赵云说:“仗没有打好,还要什么赏赐?所有的物资请全部存入赤岸的府库中,等到冬天发给大家过冬吧。”听到这些,诸葛亮对赵云更加赞赏。
综上所述,史书中对赵云的记述非常多,只是它们没有全部写在《三国志》赵云传中,给人的感觉是赵云被史书忽略了,或者认为赵云是被文艺作品“拔高”的人。
除此之外,在刘备生前,赵云的军职并不是特别高,这也造成了大家对他的误解,认为其实赵云在蜀汉不重要,关于这一点是另一个问题,需要专门去探讨,此处就不展开了,简单地说,这也不是反映“赵云其实不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