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很少提到赵云是因为《三国演义》是部小说,是小说描写就会有主有次,有实有虚,《三国演义》主要浓墨重彩地表现刘关张,另一方面赵云虽然武艺高超,功勋卓著,但他的职位一直比较低,对他笔墨不多也情有可原。

史书上对于赵云,则基本都持肯定态度。 赵云给人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他的胆略、见识、气度和人品上。《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赵云的各种事迹,除了七十岁的时候力杀五将是虚构的外,其它在史书上均见记载。 在史书《三国志》中,有幸被单独作传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记曹操的《阿瞒传》,另一个就是记录赵云事迹的《云别传》。 赵云,公元168年左右出生于常山真定。“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真正的美男子。在黄巾起义爆发的时候,赵云被家乡人推举带领精壮青年投奔公孙瓒,公孙瓒看到赵云很高兴,从此赵云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当时刘备正依附于公孙瓒,结识了赵云,就料定赵云不是等闲之人,刘备要了赵云为他执掌骑兵。

后来赵云的兄长去世,赵云还乡,刘备再三对赵云是殷切叮咛,赵云非常感动,对刘备说:“终不背德也。”。就因为这么一句承诺,赵云此后的一生就跟定了刘备, 刘备得到赵云,是大喜过望,并且交给了赵云一项秘密使命,让他秘密招募士兵,赵云不负所托招得数百人,后来刘备正是带着这数百人的队伍投奔了刘表,赵云也正式开始从征于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的初期,并没有得到重用,一直担当刘备的侍卫长的角色,他的时来运转是曹操的南征。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刘备败逃,在当阳长坂被曹操追上,两军展开决战,结果刘备大败,弃妻小南逃,不见了赵云,人言:“赵云已北走”,刘备用手指着那人大骂:“子龙不弃我走也”没有过多久,赵云果然保护着甘夫人和阿斗回来了,刘备无限感激,众人则无限感愧。这以后,赵云升任牙门将军。

《三国志》中写的是“关张马黄赵”,将赵云排在了最后一个,三国时期有极强的门户观念。关张不必多说,马超出身于大军阀家庭,属于名门望族,黄忠久居于长沙,世代将官,赵云的和他们比,就差多了,出身寒微,官职全凭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所以官职较关张低很多,一直到刘备去世,他的官职才大幅度上升。

最佳贡献者
2

赵云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塑造的人物之一,涉及赵云的篇幅在《三国演义》中占了相当比例,有人说这与史书的记载不太相符,因为“史书较少提到赵云”。

其实,这只是一个错觉,相对于关羽、张飞、马超等人,史书中提到赵云的地方一点儿都不少,甚至反超他们,当然这不能只看《三国志》的赵云传,因为赵运的很多事迹分散记录在各处,下面简单梳理一下。

1、详述了赵云的出身及经历

史书说赵云字子龙,是汉末常山国真定县,“身长八尺”,约合现在的1.8米以上,长得高大挺拔、仪表堂堂。

汉末军阀混战,常山国后来成为袁绍的地盘,但有一部分人不满袁绍,他们聚集起来准备投奔袁绍的老对头公孙瓒,这些人推举赵云为首领,他们一起来到了公孙瓒占据下的幽州刺史部。

对赵云等人的到来公孙瓒很高兴,他原本担心冀州百姓都归附了袁绍,就跟赵云开玩笑道:“听说你们家乡的人都投靠了袁氏,你怎么偏偏回心转意跑到这里来呢?”

赵云回答:“现在天下大乱,也没人知道谁对谁错,只知道老百姓正忍受倒悬之难。我们那里的老百姓都议论,看谁能施行仁政,倒不是对袁公有成见而私心于您。”

2、特别交代赵云与刘备的关系

史书没有记载赵云在公孙瓒那里担任了什么军职,只知道赵云与刘备、关羽、张飞等人是同时期来到公孙瓒这里的,他们互相接触后,双方印象都很好,很投脾气。

刘备后来被公孙瓒派往青州刺史部担任平原国相,赵云也被派去协助刘备,《三国志》记载此时赵去的任务是“主骑”,一种理解是负责统领刘备手下的骑兵,另一种理解认为“主骑”是一个职务,相当于刘备的卫队长,不管怎样,赵云与刘备的关系又进了一步。

但是没多久赵云就离开了,不是他与刘备有了矛盾,而是他家里出了变故,赵云的哥哥去世了,古人很重亲情和孝道,按礼俗赵云应回家奔丧,于是他向公孙瓒请了假,回常山国老家奔丧。

常山国是袁绍的势力范围,赵云此去还能不能回来难以预料,刘备依依不舍,拉着赵云的手和他告别。,赵云也深为感动,他告诉刘备:“我永远不会背叛您!”

3、记述了赵云发挥的独特作用

赵云回家乡后,在很多年里都与刘备失去了联系,直到官渡之战前他们又相聚在了一起。

赵云没有忘记他向刘备临别时做出的承诺,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打听刘备的情况,听说刘备来到冀州投奔了袁绍,赵云立即动身去相见,史书记载他们重逢的地点是邺县。

刘备特别高兴,一刻都舍不得离开赵云,特别怕他再走,以至于晚上睡觉都在一张床上。

刘备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奔袁绍的,当时袁绍与曹操即将展开决战,刘备呆在袁绍这里并不安全,现在最头疼的是手下没有人,袁绍很精明,虽然表面尊敬刘备,却不给刘备一兵一卒。

所以刘备交给赵云一项任务,让他召募人马。如果刘备自己出面募兵,袁绍必然会有所警觉和疑虑,赵云是个新人,目标不大,悄悄做这项工作很合适。

赵云做得很好,没用多长时间就召募到几百人,赵云私下告诉他们是刘备将军在召人,他们都是刘将军的手下。也许是赵云保密工作做得好,也许是袁绍太忙顾不过来,袁绍对这些事一概不知。

这支队伍成为刘备东山再起的希望,后来刘备找机会果断脱离了袁绍,赵云召募的这支队伍人数虽然不算太多,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4、对长坂坡之战叙述很详细

建安七年(202年),赵云追随刘备到了荆州,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让他们屯兵在新野(今河南省新野县),替自己抵挡曹操。

曹操派夏侯惇、于禁等进攻荆州,刘备率部与其交战,双方战于博望(今河南省方城县西南),刘备用伏兵击破曹军,赵云在战斗中生擒了敌将夏侯兰。夏侯兰是赵云的同乡,自小便相识,赵云向刘备求情,刘备免夏侯兰一死,夏侯兰精通律法,刘备任命夏侯兰为军中的执法官。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刘表忧病而死,儿子刘琮投降,刘备仓促间率众南下,曹操亲自率领一支骑兵追击。

走到南郡所辖的当阳县时被曹军追上,双方在一个名叫长坂坡的地方展开激战,由于寡不敌众,刘备的人马被杀得大败。

刘备好不容易突出了重围,清点人数时却发现不见了妻子甘氏以及年仅2岁的儿子刘禅。这时,刘备身边有个人说赵云已经投降曹操了,刘备听了很生气,用手戟敲打着说话的那个人:“子龙绝不会弃我而去!”

过了一会儿赵云回来了,还带回来甘氏和刘禅。混战中别人都夺路逃命,只有赵云拼命保护甘氏母子,他抱着刘禅,保护着甘氏,居然杀出了重围,使刘备当时唯一的儿子刘禅幸免于难。刘备十分高兴,现场提拔赵云为牙门将军。

对于这一段描写,史书记述较多,着重突出了赵云的英勇和忠义。

5、从侧面表现赵云一身正气

赤壁之战后刘备有了自己立足的一块地盘,这就是荆州刺史部的南郡,刘备以此为依托,迅速向荆州在长江以南的武陵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等发展。

刘备派诸葛亮、赵云等人收服江南各郡,进展很顺利,除武陵郡外其他几个郡都投降了,武陵郡太守金旋拒不投降,战败被杀。

刘备提升赵云为偏将军,让他兼任桂阳郡太守。桂阳郡原来的太守名叫赵范,投降后一心巴结赵云,他的嫂子樊氏长得很漂亮,而他哥哥已死,嫂子寡居,赵范想把嫂子嫁给赵云,但被赵云拒绝了。

赵云不想伤赵范的面子,推辞道:“我和你同姓,你的兄长就好比我的兄长一样,怎能娶兄嫂?”

有人劝赵云接受,赵云说:“赵范是被迫投降的,心里怎么想还不知道。天下女子多得是,不必着急。”赵云看人很准,赵范后来果然逃亡了。

6、指出刘备对赵云格外看中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率军进入益州,将荆州交由诸葛亮负责镇守,刘备特意把赵云留了下来,任命他为留营司马,协助诸葛亮。

史书中特别说明,刘备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安排,是考虑到他走之后还留下了一件麻烦事,那就是新婚不久的孙夫人。

孙夫人是孙权的妹妹,当初为了巩固孙刘联盟双方达成了这桩政治婚姻,但这位孙夫人一向无法无天,刘备在的时间尚且骄横不法,如果刘备不在跟前,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事来。刘备认为赵云平时比较威严,能压得了阵,所以把他留下来,让他掌管内务。

这个安排还真对了,孙权听说刘备西征,决定把妹妹接回江东,他也不跟刘备这边商量,直接派大船来接人。孙夫人要回娘家,谁也拦不住。

可这位孙夫人不仅自己走,还要把刘备的儿子刘禅带走。刘禅的生母甘夫人这时已经病故,平时可能就由年轻的继母孙夫人带着。谁也没有料到孙夫人会这么做,仓促之间刘禅竟然被她抱到了船上。

幸好赵云得到了消息,立即带兵从陆路赶到前面,勒兵截江,才把刘禅抢了回来,这是赵云第二次救幼主。

7、记述了赵云敢说真话的品德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攻克成都,在围城时刘备与众人约定,如果成都攻破,府库里面的东西都归大家,他自己不要。

这条命令造成了混乱,进城之后,正需要大家各司其职做好各项工作的时候许多人却找不到了,将士们都放下武器奔向各个官府仓库,自行拿取那里的财物,几天后这种混乱才结束。

当时益州十分富有,刘备下命令置酒大会,犒劳三军将士。刘备拿出城中大批金银颁赐给将士,把谷物布帛还给百姓。

但赵云表达了不同意见:“霍去病当初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现在的国贼何止是匈奴,还没有到求安稳享乐的时候。只有到天下平定的那一天,大家各返故乡,再谈享受才合适。益州士民初罹(lí)兵革,遭受战乱之痛,田宅都应归还其主人,令其安居复业,然后制定差役、赋税政策,这样才能让大家安心。”

刘备对赵云说:“你说得太对了,就这么办!”这一段记述,突出了赵云耿直、敢言的性格。

8、详述了赵云的汉中之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亲率大军赴汉中,与刘备展开争夺汉中的战役,双方在阳平关以东、南郑以西的汉水谷地展开了对攻,时任翊军将军的赵云也参加了这场战役。

一次,曹军的运粮队从北山下经过,队伍很长,黄忠认为可以袭击一下,把粮食劫过来。汉中是个不大的地方,突然间云集了双方这么多军队,军粮供应将会是个大问题,如果能把对方的军粮劫过来,那对敌人将是双倍打击。

刘备派赵云、黄忠一块劫粮,黄忠先出发,赵云在后,但到了约定时间黄忠仍然未归,赵云便率几十名骑兵出了营寨去接应黄忠。

赵云刚一出来就遇到曹军主力,双方展开激战,赵云身边只有几十个人,且战且退,奋力杀出重围。这时赵云发现部将张著负伤被围,赵云又折返回去,杀入重围把张著救了出来,之后杀回自己的营寨。

但赵云的营寨已被曹军占领,曹军闭门拒守,赵云杀了进去,将营寨重新夺回,之后把营门打开,偃旗息鼓。

大批曹军随后赶到,看到这种情况怀疑营内有伏兵,不敢攻营,于是撤退。赵云不干,雷鼓震天,用弓弩射击曹军,曹军惊骇不已,自相践踏,还有不少坠入汉水淹死,此战可以称为赵云版的“空营计”。

第二天,刘备亲自到赵云营中视察,看到前一天的战场,不禁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啊!”刘备下令在营中摆酒庆贺,一直喝到晚上,军中都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史书中详述的这场战斗,也是汉中战役的关键一战,曹操此后便无心再战,下令从汉中撤退,刘备占据了汉中,并在此称汉中王。

9、再次表现赵云直言敢谏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近郊的武担山称帝,之后便下令进攻孙吴,以报孙权夺取荆州并杀害关羽之仇。

对此有人支持,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反对,劝谏的人不少,但刘备意志已决,对于任何反对意见一概不听。

益州从事祭酒秦宓以博学著称,又通占卜谶纬,他认为此时伐吴并不吉利,刘备下令把秦宓抓起来,群臣见此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但赵云生性耿直,他不管那么多,仍然继续相劝。赵云认为:“赵云认为当前最大的敌人是曹魏而不是孙权,应该先灭曹魏,到那时孙吴不用打自会臣服。”

赵云进一步建议:“当前应当进图关中,占据黄河、渭河的上游,从那里征讨曹魏,关东义士必将响应。千万不能把曹魏搁置起来去伐吴,一旦与孙吴交兵,是无法马上能见分晓的啊!”

但刘备此时已被愤怒冲晕了头脑,还是率领大军伐吴去了。此战蜀军大败,损失数万兵马,孙刘联盟也遭受到致命打击,如果刘备当初听从了赵云的意见,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结局了。

10、突出了赵云公而忘私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随同诸葛亮来到汉中。诸葛亮对外声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命赵云、邓芝率部在此方向发起进攻,诸葛亮自己则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

赵云、邓芝担任了佯攻的任务,他们在斜谷道中的箕谷与曹真率领的大军相遇。一般认为箕谷是斜谷道的南口,附近有蜀军的重要军需仓库赤岸,如果从斜谷道出击曹魏,赤岸是最近的后勤补给基地,赵云让邓芝守赤岸,自己由箕谷北上,经过一段栈道,深入到斜谷道深处。

由箕谷北行的这段栈道有近百里,非常险峻,一端悬于崖壁之上,一端凌空,栈道之下全靠立柱支撑。赵云本是佯攻,任务是吸引曹真大军的注意力,让他不得不在斜谷道的北口重兵驻防。

没想到的是,曹真主动出击,沿着斜谷道杀了进来,赵云所部兵力有限,不敢在秦岭山中与魏军过多纠缠,于是后退。

一直退到箕谷,才奋力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当时的情况十分严峻,如果曹真再攻,箕谷无法守住,魏军将长驱直入,汉中就将丢失。危急关头,赵云来不及请示,果断下令把栈道烧了,曹真这才退去,赵云、邓芝指挥人马得以从容撤下,损失不大。

诸葛亮听说此事后,对邓芝说:“街亭失败后,各部兵将失散,兵不知将、将不见兵,而箕谷退军时却能做到将不离兵、兵不离将,是什么缘故呢?”

邓芝回答说:“赵云将军亲自断后掩护撤退,所有军资装备一点儿都没有丢弃,兵和将也没有分离。”

这就是老将和新手的区别,同样是兵败,马谡在街亭被吓坏了,结果几乎全军覆没,而赵云却能镇定从容,这靠的是胆识,是身经百战积攒出来的经验,更是长年累月和将士们之间形成的默契和相互信赖。

当时赵云军中有不少富余的绢帛,诸葛亮让赵云拿出来分赐给部下,赵云说:“仗没有打好,还要什么赏赐?所有的物资请全部存入赤岸的府库中,等到冬天发给大家过冬吧。”听到这些,诸葛亮对赵云更加赞赏。

综上所述,史书中对赵云的记述非常多,只是它们没有全部写在《三国志》赵云传中,给人的感觉是赵云被史书忽略了,或者认为赵云是被文艺作品“拔高”的人。

除此之外,在刘备生前,赵云的军职并不是特别高,这也造成了大家对他的误解,认为其实赵云在蜀汉不重要,关于这一点是另一个问题,需要专门去探讨,此处就不展开了,简单地说,这也不是反映“赵云其实不重要”的依据。

3

赵云作为刘备集团的重要战将,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出场次数一点也不少!

而且赵云每一次出场,都是精彩无比。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赵云的英雄形象也深入人心!

在三国早期,作为赵云没有完全投靠刘备,所以出场较少。刘备投靠刘表,常住荆州之后,赵云的出场次数大幅增加。

比如,收服桂阳太守赵范,表现了赵云的睿智。保护刘备前往东吴,迎娶孙尚香。最后以一敌众,安然脱险。表现了赵云的忠勇。拦江截住孙夫人,救下阿斗。表现了赵云的机敏。

最精彩的,当然是当阳长坂坡!

单枪匹马,直入曹操百万兵;七进七出,杀的人为血人马为血马!杀死曹操战将五十多员,怀抱幼主突围而出。

单凭这一段,常山赵子龙的威名,就足以名动九州,留传千古!

其后,赵云还有精彩表现!

刘备入川,赵云为后援。刘备战汉中,赵云大摆空城计,留下了“子龙一身都是胆”的感叹。刘备讨伐东吴,赵云极力劝谏,英明睿智如此。

先主临终托孤,只对赵云说“早晚看嘘吾子”。

诸葛亮北伐,赵云请缨出战,阵斩五将。成就一世英名!

这出场还少吗?再多的话,就不能叫三国演义了,就得叫赵云传了。

4

其实并不是,有很多人在三国文化中就尤其喜欢赵云,甚至没有之一。

他们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赵云是《三国演义》中塑造的非常完美的形象。

(《三国》中赵云形象,挺帅)

赵云武艺高强,在民间武力排名中仅次于吕布,是所谓“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他识得英主,直接投靠刘备(话当然分两头,刘备一脸的仁义道德,满口的言而有信,借了赵云救没还,赵云也没回去),刘备被塑造成了正面角色,赵云就成了弃暗投明。

(救阿斗时候的赵云)

赵云在一开始就上演了有如长坂坡的万人敌模式,那是早年随公孙瓒打击袁绍,赵云在袁军中就如入无人之境。赵云的长处是全面,智勇双全,忠心不二,人格也没什么缺陷。不过笔者看来,赵云在书中还是缺少了一点魂魄,远不如关羽和张飞那样棱角分明,这应该就是题主所说的很少提到赵云。

(厮杀中的赵云经典形象)

赵云历经两代,扶弱主,有始有终,最后病死也算是善终。比起关羽之大败,张飞之横死,显得更完整有名节。

大家对赵云的喜爱基于此。

历史上的赵云存在感比这个高不到哪里去,因为他本身地位就不及另四虎,他的事迹也比较少一些,限于救阿斗、随诸葛亮西征还有箕谷之败。

5

谢谢邀请。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了一个电视小品《备份》,说得是阅兵式上飞行中队,将一个技术最过硬,最全面的绝对一号飞行员放在备份的位置上。使最优秀者失去表现的机会。据说这还是个实事儿。我想三国中的赵云在刘备的营中就是这样一个备份。就象战争中大首长跟前的警卫员一样,虽然个个都出类拔粹,方方面面都拿得起放得下,却鲜少有立功的机会。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赵云是唯一一个被描写的没有缺点的将领。武艺高强不输于任何一个上将。枪疾手快,胆大心细,稳重忠诚。踏实肯干,任劳任怨。每个大将存有的各种优点在他身上都能体现出来。他除了他人所具备的优点外,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干净。不论是枪刀武艺还是穿衣打扮,亦或是日常行事。都不带一个汚点。既使是长板坡上在曹营百万军中杀得七进七出,血透征袍,也不见作者用一个汚字,可见作者对他的喜爱是多么无以复加。他是一个全能型人才,任何人能胜任的工作他都能胜任,别人谁也胜任不了的工作只有找他,他一样可以完成得完美无缺。诸葛亮过江东带的是他,刘备认亲去江东带的还是他。可见他的处事能力和威慑力是其他任何人不能比拟的。赵云被称为常胜将军,一生几乎无有败迹,据说他征战一生,身上连一丝划痕都不曾有过。据说汉室的功臣美女貂蝉最后跟着他并爱他至深。据说他到老皮肤细腻身无半点暇疵。据说他的死也是因为他的完美引发貂蝉的好奇,在他睡觉时用一绣花针在他身上扎了一下,导致他血流不止而死。据说貂蝉为此悔恨不已自杀陪他而去。好多据说的传说都在印证赵云的完美无缺。一生唯一的败迹也被诸葛亮把责任揽去,还得安慰他,给他说好话。”怨山人我用兵不当,你别放在心上”。正是因为他的完美,他的全能,才使得刘备诸葛亮把他当成全能预备队,有一分能耐都不舍得把他派出去,总是把他当成了一颗定心丸儿放在身边。也因此他才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去冲锋陷阵。也就少了故事和功绩。现实中,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特别优秀而不能出人头地也在所难免。得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耐得住这种境遇。这种人谁都喜欢,却都不愿意自己去做,这也正是这种人的难能可贵之处。

6

赵云在三国中并非默默无闻,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磐河战文丑、长坂坡七进七出、凤鸣山力斩五将等桥段。 蜀汉政权建立后,被封为“五虎上将”, 赵云白袍白甲,胯下白龙驹,掌中亮银枪,一身银白,是深受人们喜爱和熟知的。

但正史《赵云别传》中虽然有介绍赵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但只是寥寥数笔,并不生动。在刘备集团攻取益州之前,赵云是护军统领,负责保卫工作,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因此很少提及。后刘备在攻打益州遇到困难后急招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带军援助,成都平定后被封为翊军将军”,“翊”者,辅佐之意,到刘禅称帝的同年,赵云又被任命为中护官 ,赵云几十年内一直是为刘备集团执掌禁兵负责“中央保卫工作的将领”,没有独自统帅大军冲锋陷,也没有立过大战功,在刘备集团中官职不低于关张马黄四将军,甚至低于李严、吴懿、刘琰、魏延等人 ,直到蜀汉政权后期才被追谥为顺平侯。所以在正史中很少提及赵云,尤其是赤壁之战前一直默默无闻。

7

为什么三国中很少提到赵云?



这提问不知道依据是啥?三国志有专门的,与关张马黄并列的关张马黄赵传,三国演义中则更精彩传神,人们津津乐道,反复提及,不厌其烦,就是依据三国演义中的描述,这些故事虽有夸张,但大的基本的事实是有历史记载的。据不完全统计,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中,写到赵云的有三十一回,超过四分之一,其中浓墨重彩,大肆渲染的占60%以上。赵云是仅次于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的主要人物之一,相对于同时期猛将许褚,典韦,黄忠,马超,庞德甚至吕布等,涉及的回目要多得多,典型的比如长坂坡之战,汉中战役,与邓芝带偏师出箕谷等,咋能说很少提到呢?



三国演义中,对于赵云基本是褒扬为主,长坂坡之战,汉中战役以前也多次写过,诸位都很熟悉,有人说赵云是常胜将军,也有人觉得太过吹捧,今天就说一下赵云唯三的几次败仗吧!

第一次:出箕谷的败仗。这实际不能算在赵云身上,但出头领兵是赵云副将邓芝,只能委屈赵云了。因为马谡丢掉街亭,只能全军撤退,在所有撤退队伍里,唯有赵云一军兵员不减,物资无损,诸葛亮大为赞赏。



第二次:天水城外遇姜维。这一次也是因为诸葛亮安排有误,被姜维识破计策,加上姜维正是年轻有为,赵云年老体弱,因此败阵,所以事后诸葛亮也没有责难赵云。



第三次:凤鸣山之战。这本来就是一场虚拟的,不存在的战斗,而且十分奇怪,关兴,张苞奉命救了赵云后,追击逃跑的夏侯楙,竟然从关中一带,一直追至天水一带的南安郡,让人不仅怀疑夏侯楙脑子有问题,长安近在咫尺,既安全,又保险,为啥要跑恁远还费老大劲?说到底,就是罗贯中先生把不熟悉地理的读者忽悠着看热闹,以至不辨远近,忘记了东南西北。



最后再回归提问,说三国很少提到赵云,从上面提及看,无论胜败正反,正史杂记,赵云都是三国响当当的人物,说很少提到是不符合事实的。当然了,如果与刘备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比起来要略少,但这在具有数百甚至上千人物的三国资料中,赵云的篇幅起码居前二十名以上,不算少吧?估计提问大约是说赵云相对于关张马黄,职位比较低,重要性上似乎差一些,这需要展开详细说明,本文限于篇幅不便再作叙述。(4:10)

8

史书上所记载的都是一些重大事件,对于赵云的记载也不算少。都说刘备不重用赵云,所以封给他的官职太小,为他鸣不平。这纯粹是小孩子的认识!古时候武将的官职。是要靠军功挣来的,不是可以随口封的。尤其是夺取天下的时候,敢以个人感情代替军功的,基本上就不可能成什么气候!赵云的军功不够,跟他的性格有关(过于谨慎),自然封爵就小,没什么可争辩的!

看看他与魏延的比较吧;入川之时,魏延仅是刘备的一个私兵——部曲(半家奴性质)。和赵云的偏将军、桂阳太守无法相提并论。可在夺得益州时,因“数有战功”,就立马提升为“牙门将军(约=少将,中郎将约=大校、准将)”。具体什么功,因蜀汉没有史官,加上后期魏延被定为“叛臣”,自然不会有立功的详细记录。故陈寿也无法详述!但能从一个部曲亲兵,直接提升为将军,功劳估计还可能是救驾之类,肯定不一般。大家都知道,这个职衔原来是赵云的。赵云之所以获得此衔,也是因为救驾。但魏延即使封了牙门将军,比赵云当前的偏将军、太守,大概还要差着半级。因为牙门将军还是刘备的卫戍部队主管,没有外任的权限大,更没有行政职务。但赵云虽然被诸葛亮派出由“外水上江阳”汇合与成都,直到夺得西川,赵云应该是诸葛亮这一路的先锋大将(张飞是另一路主将)。但他的职务却仅,变成了翊军将军。这个军衔比之偏将军并没有实质的升迁,只是冠以了“实名”,有点像荣誉称号。这就证明,在夺取西川的战斗中,赵云的军功有限的。再到夺取汉中后,魏延被提升为镇远将军,汉中都督兼(领)汉中太守。从“牙门将军”到“镇远将军(中将)”,军衔上升了一级,属于正常升迁(但也要有正式足以提升的军功)。但是,从一个“白身(没有行政职务、军职)”一下提升为“汉中都督”,还兼汉中太守。这个提升的太多了。史书上用的字眼是“拔”,就是“破格提拔”。而赵云在汉中战役后,军衔还在原地踏步。军衔上已经和魏延持平、职务上已经低于魏延了(太守级别一样,但赵云已经是虚职,并且没有军职)。这就足以证明裴松之的“云别传”,和罗贯中写的小说性质是一样的,可称为《赵云演义》。到刘备称帝,魏延又被提升为正号将军的“镇北将军”了。一下被提升了两级(刘备时的“四镇”高于“四征”将军)。而赵云仍在翊军将军的军衔上踏步不前。赵云救了刘备儿子、夫人,一下就被提升为牙门将军。取得桂阳,一下就提升为偏将军兼太守。证明刘备从来没有对赵云有任何的偏见和轻视,只要他能立功,刘备从来不吝升赏。既然没有升赏,自然是军功不足以升赏。

直到后主继位,赵云被提升为征南将军、中护军,旋又升为镇东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当然是因为赵云救驾有功(救刘备的夷陵之败),所以升赏有名。为何会提升两级?我猜想是,救驾一级,新主继位一级(通常新主继位,都会给重要的文武升一级)。魏延军衔没有升,但封了候也可算一级。这时两人的级别又同步了!这里也看出;魏延在镇守汉中这段时间,因没有战事,自然不会有战功。且刘备称帝,魏延军衔本来只应该升一级,但却一下升了两级。所以,后主继位,自然不会再升魏延的军衔。这样看来,刘禅也是很有心的;赵云是自己的救命恩人、叔父辈,还是父亲的至交好友。官职反不如自己的家奴(魏延)高,这有点说不过去!刚好赵云救驾有功,升赏有名。加上自己的新君初立,更可名正言顺的提升赵云。刚好可以所以提两级,救驾大功,有资格封侯。而魏延也要略作安抚,既然没有军功可封,那也封个侯来平衡。

说刘备特意将赵云留给后主去升赏,是帝王之术,是要留给后主用。这就更可笑了;刘备死的时候已经63岁了,赵云还略长于刘备。把一个近七十岁的老头,留给自己的儿子用?有这样的做法吗?刘备会算命,算到赵云像姜子牙一样,不但够长命,还老来成才?

很多人说赵云是个保镖,其实这个是个很大的误会;刘备在被封豫州刺史的时候,陈到就投靠了刘备,并为刘备组建了“白眊兵”。他才是刘备的真正保镖!看赵云博望用火的时候生擒夏侯兰,长坂坡的时候保卫后主、甘夫人,独自领兵攻取桂阳,又独自领兵攻略江阳,这些都不是保镖该干的活。看看许褚、典韦什么时候独自领兵打过仗?陈到在刘备死前,从来也没有独自领过兵。赵云的牙门将军固然可以视为“侍卫统领”,可时间很短,就被提升为了偏将军。要是这样也算是保镖,那魏延更像保镖啦?

9

首先谢邀;

三国的正史中的确很少提及赵云,三国志中也就寥寥数语,终生不得重用。

三国演义中倒是把赵云描述成一个智勇双全德才兼备,令人敬佩的盖世英雄,不过也是终生不得重用。

甚至还有人怀疑是否存在赵云此人的真实性。

历史很少提及赵云大概就是因为:

1、赵云不受重用;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议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2、赵云出身布衣,不受重用,自然就没有做出太多影响历史的事迹,写传记的人也有门第之见,所以并没有给他浓墨淡彩的一笔。

赵云一生品性谦逊,性情冷静,善内政,从择定贤主,千难万险,追随不改见忠贞中看出,赵云实有大智慧。若赵云统兵,辅以一智谋之士,必定统战四方。

10

大家看过亮剑里的魏和尚就知道,李云龙被日本人追的时候对魏大勇说,和尚,给我当警卫员后悔不?你要是到连队最起码也干到营长了,魏和尚说,不后悔,俺愿意,团长给俺脸,俺得(拿手)接着。这个桥段,可以看出赵云和刘备的关系如出一辙。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