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吴三桂一样[捂脸]
会心甘情愿归降于李自成,毕竟没有卖国,成为历史人人咒骂的汉奸!
抛开“民族情感”不说,单从现实角度来分析,对于这个时间节点的吴三桂而言,已经没有比降清更好的选择了。所以,换作是你穿越到1644年,站到吴三桂的位置上,不论是出于自己的政治私利,还是为了保全跟着自己混的那数万将士,你都只能折服于残酷的现实,选择献关降清,沦为后世痛骂的汉奸!
提及吴三桂,首先映入我们脑海的,基本上就人人切齿的汉奸形象。很多人对于他当初“打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的汉奸行为都深恶痛绝,甚至还将这一切怪在红颜祸水的陈圆圆身上。
其实,所谓的“怒发冲冠为红颜”,不过是数百年来人们对吴三桂的“误解”罢了。堂堂大明的山海关总兵还不至于为了区区一个风尘女子,而不惜沦为汉奸。事实上,最终迫使吴三桂踏上这条不归路的罪魁祸首,正是政治目光短浅的闯王李自成,是他对对吴家、以及对其他故明文武的所作所为,把这位手握重兵的守关大将推向了清朝。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农历三月,李自成攻破京师北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此时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处境就很尴尬了,失去了原本所依靠的大明朝廷,自己便成了夹心饼,夹在关内的大顺和关外的清朝之间。而此刻败退到南方的南明势力又一团乱,根本指望不上。
不过,此时摆在吴三桂面前的,还是一道双选题,他还在大顺和清朝之间摇摆不定。但同为汉人,吴三桂起初还是更偏向于归顺李自成的大顺。
李自成并非明君,甚至根本没资格当皇帝,使得闯军进入北京后,便快速腐化。他和他手下的那些闯军骁将们在北京城所干的事,不仅让官僚士绅寒心,也让京城的百姓深恶痛绝。而这些身处山海关的吴三桂也有耳闻,因此出身将门的他很快便意识到,李自成终究难成气候,自己要是选择大顺,估计也难逃一死,还不如投降此刻正如日中天的清朝。
于是,原本的双选题,很快便成了单选题,在大顺和清朝之间,吴三桂最终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清朝。
降清,就就意味着当汉奸,吴三桂深知自己这么做,就不可能再站到汉人的阵型了。并且,他也深知,自己只有倾尽全力助大清一统天下,才能为自己洗白。所以,吴三桂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在接下来对南明势力的战争中,他干得比谁都卖力,直到将自己原本所效忠的大明赶尽杀绝为止。
在清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吴三桂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厥功至伟。当然,某种程度上吴三桂是成功的。清朝一统天下后,他成为清初所分封的三位“汉王”之手,以平西王之身份坐镇云贵,成为三藩中最强的存在。
然而,吴三桂并没有从此高枕无忧,因为历史再一次给他开了个玩笑,让他碰上了千古一帝的康熙。康熙少年即位,亲征以后一心要巩固统治,成就大业。他想尽快解决三藩着尾大不掉的问题。再说,正所谓:“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可是更古不变的定律。
于是,面对康熙雷厉风行的削藩行动,对地位和权力过度执着的吴三桂,最终再一次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上来。他以为自己坐拥数十万百战之师,又是汉人身份,只要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定能争取广大汉人的民心。
但事实却是,吴三桂错了,他忘记自己早已与汉人决裂。从他引清兵入关那一刻起,他就不再配做“汉人”,因此也不可能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最终,吴三桂不仅兵败身死,还落得不忠不义的千古骂名:引清兵入关,罔顾民族大义,此为不义;降清叛明,又再度反清,祸乱天下,此为不忠!
而这便是吴三桂的一生,一个既悲剧,亦悲情的乱世奸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1644年3月19日,春夏之初,吴三桂率大军抵近山海关,继而西进京畿,22日兵至玉田一带,突悉京师陷落,崇祯自缢,后又闻传陈园园被刘宗敏抢占消息,此时历史的吴三桂做了降清攻顺的选择。然而,我若作为当年的吴三桂,将会改变历史,因为转型的吴三桂实施了三步战略,危机变生机。
◆第一步,冷静应对,谋划一统
三月二十三日,密秘召开了一次由夏国相等小范围的持别前委军事会,会上①宣布会议保密纪律,会议内容只有参会人员自身知晓,与自身以外任何人(家属)、任何时间不得泄露,乱在肚里,藏在心里。②统一思想,立下决心,於乱世中谋划一统。③兵势分析与对策。李自成拥兵二十万,可靠不可战,且刚破京都,其势不可挡;清军兵强12万,可稳不可图,是我大业之劲敌,必借顺军以削弱其势力;南明直隶京都兵力编制2万,且又分散,用于南京城兵力仅2000,且南部政权分乱,明政可扶不可废;明军余部山东刘泽清拥兵2万,可以联合先纵后擒,以待我用。我军兵力虽有总量6万余,但能征善战之兵仅有4万,与顺、清相比悬差特殊,宜周旋不宜正面应战。
为此,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着眼智战,暗扩势力,静待时机,再图一统”。采取的策略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第二步精心布署,规划行动
战略布暑兵分三路,同时展开。具体战术采用以内部分裂为由,大造声势,真演假戏,以迷天下耳目。●一部由夏国相、吴国贵领兵1.5万以反对吴三桂“反明降顺”为由,直奔南京南明,视情见机选择亲吴皇族,拥立扶持明朝伪政权,挟明“政”与南方诸王修好,借机发展势力,以图权变,并待机北图。
●二部由胡国柱、马宝拆兵1.5万南下山东,联合刘泽清余部,以骄兵攻心策略先纵后擒,并收编其军队。如若不成,则采用运动战法,击其薄弱环节,声东击西,寻机灭之,并着眼发展壮大势力,遥相侧应北京最终行动。
●三部由吴三桂亲统兵2万,以内部生变寻求靠山为由,投奔降服于李自成。并寻机坐实陈圆圆被抓信息真假虚实。是真则谋施救之计,如确系清国阴谋分离“李”"吴"关系散布虚假而为,则借以传知李自成,使“李”对“吴”坚信不疑。
◆第三步见机而行,图谋一统大业。
"吴三桂进城后利用一切机会,观察了解李自成内部情况,结交势力文臣武将,内部培植亲信,扩大影响面。"并利用间隙调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生疑,明争暗斗。尤其当遇有清国大兵压境来犯时,建议兵分两路,以10万兵力防守边境天险要塞,另遣一支虎旅能战之师,直插北辽后方清国空虚的老窝,若顺利则再用胜辽雄师南下,实施腹背夹击必获全胜,则清国可成我大顺囊中之物,李自成对此完美之谋,肯定从之。至于去清国敌后那个能谋善战的统兵人选,非刘宗敏莫属了,因为这是安邦之大举,成败尤为关健,再说还有吴三桂的积极推荐,进攻清国敌后的人选"刘宗敏"是跑不掉的,对刘宗敏而言,在此紧要关头,推向了崇岭峻崖,进退两难,进则实为闯虎口,退缩则被众人瞧不起,定会选择冒死一试。只要从计,吴三桂则大事必会成功,一则借刀杀人,用清国的力量消灭"刘宗敏",产除了重要障碍。二则调虎离山,留下空弱的京城,吴三桂甚至会用少量兵马,轻而一举策反兵变。三则可与山东吴国柱部内外联手,象挟饼似地推翻成立不久的大顺江山。
北京解放了,则与南明迅速渐次地实施中国一统。而北方清国见势,不肯冒失进犯中原,必会生息养兵,以备再进。吴三桂此时可趁机南下,乘胜扩大战果,平贼冦、吞云南,占缅甸、收泰国,纳老过势如破竹,不断打大战果,建立我中华辉煌大强国,从而实现山海关谋划“战略大业”梦,彻底重写光辉历史!
以上是穿越时空,做会吴三桂,托土屯山冒然做次"空想"梦,网友们有兴趣的话,也可凑凑热闹吧!
托土屯山
2020.07.03(模拟1644年)
1644年,陈圆圆被抢,如果我是吴三桂,我会率领大军及家眷坐船从海上到南京,扶持新帝登基,总揽朝政,与各路实权将领联姻,从澳门请葡萄牙人帮忙编练西式新军,禁止妇女缠足束胸,允许妇女参军、上学、参加工作甚至作官,鼓励发展工商业,开海禁,全面开关,收商税,建银行、发行纸币、设立准备金、收税只收纸币、发行国债,将从美洲传来的土豆、玉米与马铃薯等耐寒耐旱高产农作物培育并推广。
以黄河为国界,黄河以北交给清朝与李自成去争夺。
派兵入川,剿灭张献忠。
征召在华西方传教士为官,按能力授职,或为医生,或为教练,或为工程师,或为军官,或为火器专家,或为画师。
派水师占领纳土纳群岛、加里曼丹岛及大洋洲,移民建省开发。
奖励发明,建科学院。
至于北方的清朝与李自成,帮助弱势一下,对抗强者。
十年之后,国力渐强,择机北伐,消灭李自成、清朝及蒙古,统一中国。
如果俺穿越到1644年,发现自己是山海关前的吴三桂,俺接下来怎么做?
还怎么做?!先搞清楚陈圆圆长什么样!值不值得俺“一怒冲冠为红颜”!
谢谢邀请!如果穿越到1644年,作为大明边境山海关的守将吴三桂,我是不会迎接清兵入关的,不管心爱的女人长得有多么倾国倾城,美貌无双,身为大明边境的守城将军,纵然有委屈,也只能取大义弃小家,我一定和清军鏖战到底,决不投降!
问题说明中的时间节点可能已经晚了,如果不投降,等待吴军的就是个死局。
首先,别觉得古代人傻,也别觉得现代人聪明。抛开道德不讲,吴三桂能割据一方,绝非泛泛之辈。吴三桂最后反清,要不是打到一半他死了,清朝平定三藩绝对不会那么顺利。
现代人站在后来人的角度,总以为能调转乾坤,其实那也不过是想象而已,现代人能想到的,古代人也都想到了。有些历史事件的确偶然的因素,但清军入关这件事,偶然的因素不在吴三桂这一边,而在多尔衮那边。换句话说,吴三桂的选项很少。
吴三桂没有统筹全局的可能
首先,吴三桂在当时并不是最高指挥。他不是李自成、不是崇祯、也不是多尔衮。说白了,他只是一个过河的卒子。这么说没有为吴三桂开脱的意思。吴三桂是汉奸不假,但他当汉奸之前是什么职务?山海关总兵,级别连总督、督师都不到。吴三桂在明朝北京政权灭亡、整个中原进入无政府状态之前,既没有权力左右与大顺军的战略,也没有可能统筹与大清的战和意向。吴三桂的地盘就是山海关内外那一亩三分地,出了他的防区,他谁也指挥不动。举个例子,如果清军从内蒙入关,山海关的吴三桂就只能干瞪眼看着,怎么解决?那是崇祯的事儿。
而吴三桂后来面对的大清和大顺,一个掌握长城以北直到东北,以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另一个已经在西安建都称帝,掌握山陕。从量级上来讲,吴三桂的防区比前两者小的多,前两者都是两到三个省的规模,吴三桂是两到三个县市的规模,而且就是这两到三个县市,还不是他完全指挥。明朝的中央集权已经登峰造极,真正的指挥权在崇祯手里。说白了,崇祯信任谁的时候,谁大可放手去做,但是如果有一天崇祯变了卦,分分钟让你身败名裂。熊廷弼、杨鹤、袁崇焕…莫不如此。
权力在谁手里?
在崇祯皇帝手里,吴三桂只是个听吆喝的。
所以说——接下来要怎么做?这种话问吴三桂大概率是问错人了。相当于问一个厨师,饭店怎么经营?他管不了那么多,饭店怎么经营是总经理的事儿,厨师的权职范围是怎么把菜品做好。
(怒发冲冠为红颜 真是如此吗)
吴三桂的机会在哪儿
其实吴三桂从来都没有机会。国势衰落,内外交困,不是吴三桂能扭转的了的。不过既然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找出一线生机。
也许吴三桂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袁崇焕,在北京被大顺攻克之前火速南下,保卫北京,防止北京陷落。
可是,袁崇焕救援北京,却落得凌迟处死的下场。崇祯给袁崇焕的罪名是——
付托不效,专持欺隐。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兵薄城下…
无论袁崇焕是真的冤屈还是另有隐情,总之,袁崇焕听了崇祯的话回师救驾,代价却是自己的命。吴三桂不是傻子,袁崇焕的下场,前车之鉴,他不可能不警觉。
所以有人说崇祯不会用人,至少,崇祯让替他卖命的人如履薄冰。
从另一个角度讲,之所以袁崇焕是英雄而吴三桂是乱臣贼子,区别也在这里。袁崇焕不会不知道回援京师责任极大,打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于谦就是打好了最后都掉了脑袋不是?但是袁崇焕还是及时回援了,并且击退了皇太极的围困。吴三桂则没有回援,或者说他磨磨蹭噌,真真假假。
不是说吴三桂回援了就一定能挡住李自成,只是说,这是他保全名节、扭转态势的最后机会。但他没有及时回援,历史老铁们,这说明什么?
说明吴三桂和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包括我们这些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想的不一样。
偶然因素是什么
在山海关之战这件事上,唯一偶然的因素,是三方之间的联络。
第一个偶然因素:
吴三桂在回援北京的半路,正好碰到了北京吴府的家奴,家奴不是外人,告诉吴三桂吴府被掳掠的消息。这是第一个偶然因素。
如果吴三桂没有碰到自家人,他就不会得到吴家被抄的消息。说不定就会投降大顺。
第二个偶然因素:
清军的大本营本来在沈阳,沈阳离山海关很远的。但是,清军当时正好南下了,清军当时并不知道北京被大顺攻占的具体情况。清军的原计划是攻打北京密云。而且,清军当时由多尔衮统帅,是主力南下,兵力十万上下,其中满洲兵五万。当时清军主力距离山海关只有一百公里。
这是最大的偶然因素。也可以说是决定性因素。试想当时清军主力如果在沈阳,那么清军是没有可能快速介入战局的。如果清军主力从沈阳出发,等到清军赶到,山海关可能已经被大顺军拿下。
第三个偶然因素:吴三桂和清军之间的联系。
吴三桂派出的人是往沈阳方向走的,因为当时吴三桂也不知道清军主力在哪儿。结果走到半道儿,碰到了清军。吴三桂派出的人没有决策权,不知道清军主力如果不在沈阳,通盘计划就要改变。而且机械性地完成了任务。如果这个人机灵点儿,他可能就回山海关向吴三桂报告清军主力已经靠近的情报了。
这三个偶然因素的结合,造成了清兵入关的结局。根据历史记载,多尔衮怕吴三桂有诈,命令四万吴军弃关而出,全体强攻农民军阵营。吴三桂被迫同意,这样,清军就成了坐山观虎斗的一方。吴军被迫放弃防御全体强攻,遭到极大伤亡,甚至出现哗阵的情况,在吴军马上就要崩溃的时候,多尔衮终于认定吴三桂是真降。于是,五万满洲骑兵作为生力军倾巢而出,一举击垮农民军。
失去平衡的天平
对于腹背受敌的山海关明军来说,大清是鞑虏,大顺是反贼。这两股力量实在难说谁更正义一些。有人认为大顺是正统,这种观点是站在后来人的角度。而在当时,站在明朝封建官僚的角度看,拷掠成性的大顺军实在算不上什么可以依靠的力量。
李自成建国时追认李继迁为远祖,李继迁是谁?西夏拓跋党项人。这一步实在不高明。等于自认鞑虏。
于是,当得知自己的家族受掳时,摆在吴三桂面前有三条路。
1.像孙承宗、卢象升那样,战死。为大明尽忠。从此消失,名垂青史。但对局势无益。
2.投降大顺,有可能像其他明朝官僚一样,受尽屈辱而死。
3.投降大清。当时,多尔衮给吴三桂开出的条件是——异姓王。这是作为一个臣子所能达到的最高位置。这个条件,大顺是给不了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吴三桂投降大顺,大顺能守住北京吗?
未必,理由很简单,北京被大顺攻克后,南方的漕粮断了。北京不产粮食,养活不了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想在北京立足,必须攻克江南的产粮区。而这是不可能的,清军已至,大顺主力南下,时间上来不及。
所以,就算吴三桂投降大顺,大顺也未必守得住北京。
所以,对于封建官僚吴三桂来说,大明已亡,根本没有什么国家利益了。只剩下自己的利益。以吴三桂的实力,除了战死就是投降,没有更多选择。也由此,他引清兵入关。
图片来自网络
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吴三桂,反复无常,没有气节,是我最看不起的人。当然,最后他结局也很惨,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果穿越到明末清初,应力保大明江山,不惜以身殉国!
京城被李闯拿下,崇祯煤山歪脖子树自缢。
在大明山海关把关守城的总兵吴三桂,当时手底下有约一万多官兵,任务是防止关外的满人进入关内。此时的吴三桂还是为了江山社稷抵御外族的大明将领,坚守岗位就是吴三桂的短期举措。
吴三桂的长期战略就是评估局势,内忧外患使这个总兵的位置格外突出重要,李闯权衡利弊也需要吴三桂人马拱卫北疆,吴三桂心知肚明,这就是他的长期战略,就等待与大顺新政权坐地起价了,李闯也派人过话让其归顺,双方基本达到了共识意向。
应该说,一个下三滥刘宗敏的作为,不但断送了大顺王朝万劫不复,同时也把李闯也带进了穷途末路。
当吴三桂得到京城家人的报信后,史称吴三桂“一怒冲冠为红颜”,此时吴三桂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在与皇太极的八旗兵刀剑对峙。针对大顺李闯在京城的种种暴敛恶行,吴三桂并没有过问如何;但对吴家的所作所为,并虏走陈圆圆是吴三桂所不能忍受的,直接对李闯发了狠话。
大顺军在北京城的肆意妄为,罪在李闯,罪在刘宗敏等农民军将领。此时沉醉胜利,智商为零的李闯根本辨别不了是非,但在刘宗敏等人的怂恿蛊惑下,还是率20万大顺军御驾亲征北上讨逆。
改朝换代,天下大乱。北有李闯王,南有张屠夫。古城双雄会时,李自成和张献忠商约推倒大明江山后,两家再战胜负得天下。
吴三桂在李闯进京时,可能会考虑国家损失最小化问题,是否归顺李闯。但大顺军进军山海关征讨吴三桂时,他已经不可能考虑国家损失最小化,而是主要考虑个人生死问题,利益和损失还算是次要的。
众所周知,逼急眼的吴三桂最后归顺了宿敌皇太极,与两万八旗铁骑合力打败了20万大顺军,随后满人占领了北京城。而吴三桂也只能破罐子破摔,既然当了坏人就做到底,一路进入西南,追到缅甸。成就了个人损失最小利益最大的平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