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于远交近攻的战略考量,希特勒曾在二战爆发前,再三保证德国将会于未来的欧洲军事冲突中尊重瑞士的永久中立性。1937年2月,希特勒公开向瑞士联邦顾问埃德蒙·修特斯保证:无论何时,在任何情况下,德国皆会尊重瑞士的中立性以及不可侵犯性。希特勒在入侵波兰后,再次重申这样的论点。然而这些言论仅是纳粹政府的政治斡旋之词。纳粹德国的最终计划是击败欧洲大陆上的所有主要对手后再收拾瑞士。

纳粹德国于1940年6月25日,也就是法国的投降当日,开始制定入侵瑞士的作战计划。当时纳粹德国陆军军容鼎盛,拥有3个集团军,下辖102个师,共计200万名士兵。此时瑞士已经被纳粹势力所包围,迟早会成为希特勒的囊中之物。

希特勒在法国投降后要求亲自检视入侵瑞士的计划。时任德国陆军总司令的弗朗兹·哈尔德回忆道:“我不断听到希特勒对瑞士问题感到愤怒,而以他当时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怒火可能会变成为具体的军事行动。”在入侵计划中,威廉·冯·里布上将的C集团军以及第12军团交由威廉·利斯特将军指挥,并负责入侵行动。里布上将亲自勘察了地形,并据此制定了相当可靠的进攻路线,以及可能能避开敌军主力的路径。在德军的预估中,瑞士军队不太可能多作抵抗,而且可能会出现德奥合并时的不流血结果。

(弗朗兹·哈尔德)

入侵计划一直不断修改,到了1940年10月时,第12军团呈交了该部队拟定的第四版计划,也就是今日被称为“冷杉行动”的版本。最初的计划预计投入21个德国师,但陆军总司令将其下调为11个师。瑞士侏罗山边境地区完全没有任何可入侵的腹地。瑞士国内起伏多变且植被覆盖的地形对进攻也有诸多影响。顺利越过杜河及边境的地点少之又少,瑞士的边境守备也相当坚强。

为此哈德尔决定以一支步兵单位佯攻侏罗山区,以便引出瑞士陆军主力,再从后方截断其支援,并将之包围。该计划的战术手段与德国击败法国的办法大相径庭。共有11个德军师及大约15个意大利师参与计划,并准备自南部进攻。瑞士陆军将必须面对约30万至50万人的入侵作战。

然而,希特勒却从未执行进攻瑞士的圣诞树行动,计划便一直搁置了。终其二战,瑞士一直可以保持中立。

瑞士整备军武

瑞士深知光靠嘴巴是无法保持中立的,对希特勒狡猾的说辞也不能全信,事前感觉到了欧洲大陆诡异的紧张气氛而提高了国防预算。首年即增加1500万瑞士法郎给瑞士军队。当希特勒于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时,瑞士国防预算的金额更加递增至9000万法郎。

K31步枪于1933年成为瑞士军队的制式装备,其性能远比德军装备的Kra98步枪优秀,不仅操作较为简便,且命中率较高,重量也轻便。直至二战结束时,瑞士共生产了大约35万把K31步枪,从数据上看,瑞士军人至少也达到35万。

瑞士的军阶系统相当独特。和平时期不会有高于中将的常设军官。而一旦有爆发战争的苗头,瑞士联邦议会选择一名上将统领陆军及空军。1939年瑞士议会以204票赞成,23票反对,决定亨利·古斯恩统领瑞士军队。

德国入侵波兰后,古斯恩调遣了三个陆军军团至瑞士东部,北部,以及西部。他同时下令将士兵的除役年龄自48岁提高至60岁,实际执行时,48岁至60岁年龄的瑞典人不会参与战斗,只充当后勤工作。并且新编一支10万陆军军团。

波兰沦陷后,古斯恩彻底改造瑞士国土防御计划。国土南部的圣莫里斯与圣哥达山口以及东北部的萨甘斯要塞将会成为防线,而阿尔卑斯山山脉则会成为防御要塞。瑞士陆军第2,第3与第4军团将会部署在边界上拖延敌军的入侵,而其余部队则会撤往高山内的避难所。尽管如此,仍有大量留置在北方平原上的军队无路可退,瑞士的想法是这些部队将要做玉石俱焚的准备,好让其他部队生存。

从这可以看出,瑞士以逸待劳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在瑞士寒冷且多山的地区,德国的装甲部队和战斗机搭配的闪电战法无法在瑞士开展,德军的机动性就被消耗,陷入漫长的战争泥潭。其结果很可能就类似苏芬战争一般,在山地游击战中即使最后胜利也是惨胜。而德国的战争资源匮乏,不像苏联家大业大,恢复能力没那么迅速。而且有生军队如果被消耗在瑞士,就无法再执行入侵其他欧洲国家的计划,甚至会被英法反扑。当纳粹发现瑞士不是个软柿子时只能知难而退。

瑞士味如鸡肋

瑞士的矿产资源匮乏,除了风景秀丽之外,其支柱产业是金融业。这对纳粹德国来说,即使占领了瑞士也不能通过掠夺战略资源来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看,德国入侵瑞士注定是笔血亏的买卖。

相比瑞士来说,北欧三国和苏联更能让希特勒打起兴趣,瑞典的铁矿,乌克兰的粮食,高加索油田都是战争重要的战略物资。德国受限于动员兵源的能力和战争资源匮乏,不可能实现在欧洲大陆广撒网,多点出击的可能。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当德国同时处于东西线战场时,其军事实力很快就被消耗殆尽,不具备打持久战和全面战的能力。

德国纳粹高层的小算盘

在二战期间,由于瑞士是中立国,而且其金融业发达,信誉良好,保密性强成为很多欧洲人储蓄和托管的首选。当时很多受迫害的犹太人和德国纳粹高层都将金条和现金存放在瑞士银行。直至战后纳粹黄金才被揭露,空军元帅戈林,经济部长冯克,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都在瑞士银行开有匿名账户。二战期间,瑞士银行接受德国纳粹的赃款和银行的存款,至今都无法查明具体数额。

纳粹党其实也是通过民主选举上台的,这和其他的轴心国依靠军事政变建立起来的独裁军政府有着本质的区别。纳粹也担心随着丑闻的爆发,会被德国民众赶下台,毕竟德国的军权并不是完全掌握在纳粹党手里。德国的国防军高层军官一向很爱惜自己的羽毛,对自己的名誉非常看重,和希特勒并不是100%的步调一致,希特勒也担心德国国防军的叛变。当时的纳粹高层担心攻陷瑞士后,其贪污或者搜刮犹太人财产的丑闻会被曝光,而选择放弃占领瑞士。

而且希特勒在瑞士银行的掩护下,获得了宝贵的外汇,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各种军需战略物资。纳粹经济部长冯克曾经透露:“如果失去瑞士这个外汇渠道,德国没办法把战争支撑到2个月以上。”而帝国银行副行长更加坦白:“瑞士循序自由的外汇交易具有重要的政治的意义,这是我们至今让它保持独立的一个基本原则。”从这也可以看出瑞士在二战时期和希特勒走得很近,某种程度上是与希特勒狼狈为奸。

(纳粹经济部长冯克)

而在希特勒发动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后,就再也没有精力腾出手再开辟新的战场,意大利也在北非战场上失败,无法再配合德国行动,瑞士也就躲过一劫。

最佳贡献者
2

瑞士在险象环生的夹缝中求生存,能全息全影的活到二战结束着实不易。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想以中立概念免灾的国家多了去了,但自身羸弱是没有资格中立的,事实上瑞士与德国发生过空战,结局让人大跌眼镜,最终是以德国落败收场,无论英法德哪个国家,侵犯瑞士领空而不按要求尾随升空的瑞士战机降落的,直接沦为自由落体。

很多朋友认为,中立国就是乖宝宝,揍他就是胜之不武,又受诸多规则和条约的束缚,所以瑞士二战中才得以逃出生天,可现实并不是如此简单,首先希特勒就不是个守规则的人,其次卧榻之旁的蕞尔小国总和自己对着干,无论是谁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希特勒这种野心家呢。

闪电战是德国的优势战法,可惜相对法国的投降速度,闪电战的速度不值一提,就在那段时间希特勒对瑞士也愈发不满,希特勒曾经对墨索里尼说过:“瑞士人是第三帝国的敌人。”这句话前面还有非常恶毒的一句,我就不说了,怕发不出去。

由此可见,某些人说的:“希特勒是因为瑞士居有高达将近7成人口的德语人群和大量日耳曼人才放弃对“同胞”摧残”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实际上,这更应该成为出兵瑞士的理由才是,亲德人士众多,便于战后统治管理嘛。

希特勒并不是最后一刻才叫停进攻的,他从来没有真正决定发兵瑞士,主要原因是希特勒担心自己的优势兵力会陷在瑞士的阻击战中,他的这种考虑并非多余,事实证明,如果按照德军既定作战计划对瑞士展开攻击的话,德军必定泥足深陷。

当然,瑞士一己之力完全拖住德国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希特勒的战略目标并没有放在这个还算规矩的邻居身上,他没有时间可以浪费,时间成本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综合现在的所有资料数据来看,瑞士没被入侵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希特勒主观意愿的强烈程度和瑞士军事实力方面,其他诸如中立国、民族构成等等虽有臂助,但作用不大,基本不被考虑。

为什么说德国一旦进攻,恐怕最终泥足深陷呢?

因为早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瑞士就颇具前瞻性的开始了“备战”工作,从策略正确性方面来讲,恰恰是应对1940年德军入侵计划的最佳战法,没有之一,完美的战术克制,德军妄图吸引瑞士军队主力聚而歼之,其实瑞士从来没想过这种大规模军团对抗的战斗模式。

瑞士对德军的实力非常了解,对自己的优势也很清楚,怎么会上当,从当时瑞士为免德军入侵而作的种种准备来看,他已经充分利用了自己全部的主场优势,并且不无悲观的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连带战败后的抵抗力量该如何安置生存都有着周祥的计划。

面对一场随时可能到来的战争,当时的瑞士人有的不惜热血一战,有的依旧一味懒散,并不相信战争会落在瑞士的头上,但无论是哪种人都具有毫不畏战的品质。

从20岁到60岁,从空军到陆军甚至滑雪军,都受到瑞士政府不同程度的备战锻炼,从常规训练,到实战策略,所有人都具备一定作战能力。

瑞士属于多山内陆国,极其不利于德军的大规模机械化部队作战,对重型坦克和军车都有相当大的天然克制,无论希特勒还是部队指挥官对此都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才制定了一厢情愿的请君入瓮的战斗计划。

瑞士的预估则比较准确,他充分利用主场优势,构建了五重防御,第一层是易守难攻的关隘战,为此瑞士在优势地形上修筑了大量堡垒,总体建筑规模远超马奇诺防线,规模如何呢?

提到瑞士堡垒,这个简易版的马奇诺,我先说下建筑总规模,别吃惊,全部堡垒共计2000余,可以容纳350万人,也就是说,除了除了在外作战、支战的30万部队,50万军备劳工以外,所有瑞士人都能藏进去,因为瑞士当时的总人口也不过420万人。

由于瑞士及时调整政策,即便是“非农户口”也必须按政府的要求种菜,其中最多的就是土豆,所以家家户户都自行储备了至少三个月的粮食。

到二战结束,瑞士的耕种面积直接翻了一番,有大量的粮食储备,军用、民用堡垒中的生存资源,足够使用5年。

堡垒暗藏坦克、军车,里面还修建了公路,所以才有了类似“”阿尔卑斯山都被瑞士挖空”的调侃,在遭遇空袭的时候,可以有效保护战斗资源,而在敌人路过的时候,必经之地突然涌现大批重型武器和部队士兵肯定会给德军带来相当大的困扰,这些堡垒修建的非常隐秘,入口也极难被人发现。

地道战?对对对,在修建好堡垒后,有的入口就被伪装成牛棚的样子。

第二层,在所有外围公路都有预设的海量地雷,敢死队甚至可以称之为送死队,抵御外敌的意志非常坚决,所有的武器包括战斗模式都是奔着通过送死给敌军造成大量伤亡去的,一旦力量不足,所有的路桥将被全部彻底破坏,想继续前行那就去爬山吧,人可以爬山,但是机械化部队可过不去,德军需要自建公路才成,铺路搭桥都是少不了的。

第三层,全军事化堡垒,和关隘堡垒差不多,大量的战争资源堆积如山。

第四层,军民两用,德军如果走到这里已经快要触及中心区域,会受到最猛烈的炮火抵抗,因为这部分区域还有不少平民存在,所以同时也供百姓当做防空洞使用。

第五层,分两层,一层是纯民用堡垒,保护平民,另一层就是各个村镇、城市的防御力量,集思广益加上瑞士人的心灵手巧,很多“外地人”没见过的防御设施被搭建起来,比如现代版的“绊马索”,坦克和军车走到这就老老实实“解剑下马”吧,过不去,想过去就得把所有深深埋下的凸起物全部清除,问题是工作量太大,而且内部抵抗力量会利用堡垒和地形优势反击,不会让你安心拔萝卜的。

都是小东西?这也是战术思想之一,就是无限拖延以增加德军时间成本,毫无疑问德军能占领瑞士,让他退兵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把德国人打回老家,第二德国人时间上耽误不起,从一入边境开始就都是工程兵的活计,真开战,闪电战变龟爬战,输赢撂一边,不值当的呀。

凡此不胜枚举,小东西我也不多说了。

瑞士的中立国身份和日耳曼人占比问题略过,不必深究。

嗯......还是解释一句吧,我的意思是,中立国「身份」并不重要,但中立国的「智慧」非常重要,否则不但无法达成中立效果,还会沦为他国公敌,这需要清晰的思路、正确的外交策略和娴熟的谈判技巧。

简单举例,为了应付国联,瑞士采取居中政策,既不按要求进行经济制裁、贸易断交,也不会完全偏向德国一方,所以他选择了武器禁运,关键在于,瑞士虽然对意大利实行武器禁运,但同时也对另一交战方埃塞俄比亚实行武器禁运,所以德国恼怒之余也说不出啥来,瑞士永远在利用其它大国的心理,让他们一直处于揍与不揍的彷徨中。

而对国联来说,虽然瑞士最终没有按照国联的要求办事,但瑞士对德国也是该软软该硬硬,希特勒要求瑞士承认德国占有他国领土的既定事实,瑞士拼着挨揍也死活不认,他只承认战前状态的合法政府和领土,在开战双方势力角逐中,瑞士左摇右摆扳平一局,类似这种事,在二战期间发生过太多次了。

其他方面,希特勒最在乎的就是德国通往意大利的资源输送线,这要途径地处瑞士的两条超长隧道,而在这里瑞士早就预设了战争“伏笔”,一旦开战,早就做好准备的常规防卫力量会第一时间炸毁通道,做为作用无可取代的交通要道,隧道必须被修复,而修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时间恐怕要以“年”为单位来计算。

在瑞士,充斥着大量的德国间谍,瑞士的备战状态所能给德国带来的麻烦,德国军方心知肚明,虽然他们想吸引瑞士主力聚而歼之,但看瑞士的准备工作,他们好像并不想让德国如愿。

可以说对希特勒而言,攻占瑞士弊大于利,毕竟在胁迫下,瑞士不断地向德国输送战争资源和金融利益。

瑞士工业正常运转能为德国输送很多战争资源,比如高射炮和军工精密零件,而农业输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军的粮食需求压力。

开战后的德国面临的是全方位的经济抵制,想把黄金等赃物洗白用于后续侵略战争上,“洗黑钱”的重任还是需要瑞士配合,况且德国很多高层在瑞士都有着经济利益,比如空军司令戈林在与瑞士的小规模空战中失败后为啥没有彻底报复呢,因为他的财产都在躺在瑞士银行,瑞士银行毁了,他大半辈子的积蓄也就报销了,希特勒也心知肚明,毫不夸张的说,这牵扯内部团结问题。

海狮受阻,无限延期,巴巴罗萨成为重中之重,东进计划亟待执行,时不我待,德国“分配”给苏联的时间也不过三个月而已,不会再为瑞士耽误哪怕一秒钟!

瑞士能够如愿避战,这和他的中立智慧、利用价值、抵抗决心、备战程度等等都有很大关系,德国当时也确实抽不出手来收拾瑞士。

3

因为不划算啊,1940年6月,德军确实在巴黎一边泡法国妹子,一边考虑怎么弄死瑞士,或者说是要不要弄死瑞士

毕竟看看地图就知道,法国一旦被德军占领,瑞士就是被轴心国全包的状态。很多人说打瑞士这个山地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减员,实际上当时这个局面光是围都能围死瑞士这个粮食自给率撑死只有一半的山地国家了。但没必要

德国人自从发动二战以来,就开始被英美之类的经济封锁了,从犹太人身上抢的钱自己没法用,但可以通过瑞士洗白啊~ 而且瑞士虽然地方小,人口少,但化工机械这些高尖端产业也很厉害啊,诸如苏罗通之类军工企业还是德国企业控股,维持瑞士表面上的中立,让其作为一个与盟国交流交易的洗钱窗口,暗地里和自己眉来眼去的做一些见不得光的勾挡,有这样的国家独立存在肯定对德国利大于弊。

4

希特勒励志要成为整个欧洲的帝王,他的第三帝国也会成为历史上面独一无二的帝国,所以以欧洲不允许出现任何一根杂毛,否则希特勒将会拿着自己的剪刀把那根杂毛给剪掉。

但是呢,瑞士这个国家很特殊,他一直就存在于欧洲大陆地图上,可是德国人并没有把他拿下,这一点着实让人感觉惊讶,但事实上你搞清楚洗头了,一直在忙什么东西,你就会明白,瑞士对于希特勒来讲什么地方重要,什么地方不重要。

瑞士这个国家是少有的中立国家,很多国家号称自己是中立国家,但事实上他们做的事情并不是那么中立,比如说西班牙,(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西班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前期就直接帮纳粹德国,甚至直接出兵出钱,后期直接帮英国人甚至于跪地上。

像瑞士这么有节操的国家,真的是也不多见了,那当然瑞士要是没有节操,恐怕早就被德国或者是意大利直接给吞了。

1940年的时候,希特勒确实下达过要进攻瑞士的命令,但是这个命令那大家知道命令下达下来的有作战计划,作战计划有了之后要有作战准备,昨天准备有了之后还得到上面去批一下,这个计划继续执行下去。

结果在经过一番闹腾之后,德国人不进攻瑞士了!这就很奇怪了,德国人为什么不要打瑞士了呢?

瑞士对于德国人来讲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前德国其实也是一个两头在外的国家,它需要从外面进口橡胶,石油等等一系列的工业原材料来满足自己国内的战争机器,她怎样才能与外面交易呢?凭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国这个身份能够买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都买不到,所以只能够通过第三方,这个瑞士就是一个窗口,是本身大家也知道拥有一个瑞士银行,而且瑞士这个国家金融业发达,所以它和外面做交易外面的国家是不抵触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紧张的时候,瑞士仍然保持着与外界的交通和贸易往来,由此可见德国通过瑞士这个窗口与外面进行交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与此同时,在那脆的高层里面,其实也有很多人将自己明目项目的财产存在了瑞士,这个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防止自己的财产外露或者是被充公,德国很多纳粹高层都选择匿名将自己的财产放在瑞士银行,这些人在德国接下来的战略行动里面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对于整个德国来讲,他发动战争其实更重要的是掠夺原材料,他去攻打法国是为了防止法国对自己的国土产生危险,进攻前苏联是为了能够拿下生存空间,能够去获取更多的资源,但是瑞士这个国家除了钱就真的什么东西都没有了。

当然你也可以因为这个钱去选择攻打瑞士,但是等到你把瑞士拿下来之后,那些钱又不值钱了,而且瑞士这个国家加在德国和意大利之间,意大利和德国是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英国的政治家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一旦二者之间发生利益上的冲突二,这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仍然还是存在的,所以德国和意大利之间其实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不然意大利的墨索里尼也不会拦在德国人前面,直接去进攻希腊,结果被人打了个抱头鼠窜。

所以瑞士就是一块肥肉,而是且是一块儿不能够吃的肥肉,这就有点像战国时期的宋国一样,齐国不顾天下的阻拦拿下了宋国,结果五国伐齐,万一意大利因为你拿下了瑞士不高兴跟你闹翻,结果自己提供登陆平台,让盟军在意大利登陆,那简直就是要命啊!

而且瑞士这个国家也不是说没有任何还手之力,起码这个国家自保的能力还是有的,所以德国人拿下瑞士绝对得不偿失,钱这个东西在战争的时候就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只有能够把这些钱换成资源,才能够在战争的时候更加凸显其重要性,瑞士就是这么一个窗口这么一个国家,所以对于希特勒来讲,一个独立的瑞士远远要比一个殖民地的瑞士更加值钱。

5

看过二战时期欧洲地图的人都会发现,曾经横扫欧洲大陆的希特勒,却从未对近在咫尺的中欧小国瑞士下手。小小的瑞士为什么能在纳粹德国的兵锋之下保持独立呢?是因为瑞士是世界上首个永久中立国吗?当然不是。

作为试图挑战和重建国际新秩序的希特勒,自然不会将所谓的永久中立国放在眼里。其实,在希特勒眼里,瑞士与其他国家并没有什么不同。1941年7月中旬,希特勒控制整个西欧以后,已经有决定进攻瑞士的打算。而早在1941年之前,希特勒的间谍机构就派遣了1000多名间谍潜入瑞士,为进攻瑞士做准备;这一次,希特勒又在瑞士的北部边境驻扎了6个精锐师。

瑞士美景

然而,瑞士是幸运的,因为希特勒在攻占瑞士的最后一刻突然喊停,这也让瑞士成为了唯一没有被希特勒所进攻和军事占领的中欧国家。究竟是何原因,让希特勒在做足战争准备以后,最终放弃了攻占瑞士?这背后难道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吗?

希特勒

第一:长久以来,瑞士都保持着中立国的地位,这是希特勒没发起进攻的重要原因之一。自1516年以来,瑞士就一直在战争中保持中立政策;自瑞士独立后,又于拿破仑签订了《维也纳合约》,从此以后瑞士彻底成为了“永久中立国”。

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瑞士的永久中立已经成为了欧洲公法中一个原则性存在。正是由于瑞士“永久中立”的态度,让对国际法从来都不屑一顾的希特勒,也不得不顾忌公然破坏瑞士永久中立立场后的国际利害关系,很显然,在纳粹德国彻底取得胜利前,攻打瑞士以后的弊端,远远大于占领瑞士的收获。

希特勒指挥作战

第二:希特勒认为人种有优劣之分,而瑞士的居民正是被希特勒划分为高等民族的“日耳曼人”。希特勒为了实施优秀人种计划,曾对犹太人实行了种族清洗计划,残害了众多无辜的犹太人。他自己也因为这套种族理论,被德国纳粹视为“明主”。

因此,希特勒对于同为“优秀人种”的瑞士,先天就抱有不错的好感,这从他对法国的处置也可以看得出来,纳粹德国在欧洲掀起了多次大屠杀,但是,法国人显然从来不在大规模屠杀范围之内。对于瑞士人自然也是如此,对于很容易感情用事的希特勒而言,先天对于瑞士的好感,也使得希特勒没有将瑞士彻底占领并在地球上抹去的冲动。

二战期间的瑞士军人

第三:瑞士的军事力量,令德国纳粹不敢随意发起进攻。瑞士国家虽小,但是,瑞士在欧洲的军事领域却从来都不是软柿子,相反,瑞士的雇佣军一直以英勇善战闻名全欧洲。因此,人口虽然只有500万,国土面积更十分狭小,但是,瑞士却是不折不扣的刺猬。

而且,自希特勒上台以来,危机感十分强烈的瑞士就开始全力以赴的建立瑞士的军事防务,并在全国实行了义务兵役制,甚至将义务服役的年龄提高到60岁。因此,虽然瑞士人口虽少,但是瑞士的军队数量却高达数十万。即便是横扫欧洲的纳粹德国大军,对于准备充分、装备精良,战斗意志坚定的瑞士军队,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瑞士

更何况,瑞士全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山地,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而山地显然不利于德国坦克大军的作战。同时,担任瑞士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的昂利·吉桑,他是一位军事才能非常杰出的军事家。吉桑纵观当时整个欧洲战场的局势,认识到以瑞士的武装力量,实在是不足以与德军相抗衡,所以他制定了一套内堡战术,充分的利用瑞士山地的优势,在全国交通要道和战略要地建筑了大量的堡垒,这进一步增加了瑞士的难啃程度。

当然,无论瑞士的抵抗意志有多么坚定,无论瑞士的山地多么难攻,但是,瑞士毕竟只是个小国,如果希特勒真的决定攻进攻,在付出不小的代价后,全国人数都不足纳粹德国军队数量的瑞士依然可以被德国拿下。

二战欧洲地图

瑞士对于这一点也自然心知肚明,所以,面对近在咫尺的纳粹德国,瑞士虽然表面上维持中立,但实际上依然开始偏向和讨好德国。例如,德国在战争中获取的大量财富就是通过瑞士洗白的。作为连接德国和意大利的交通要道,瑞士也一直对于德国和意大利的战略物资通行视而不见。

而对于希特勒而言,随着二战的全面爆发,两线作战的德国军队开始捉襟见肘,多处战场也使得纳粹德国大军开始愈发分散。因此,花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打下一个以山地为主、且对自己并无敌意的瑞士,显然是得不偿失的。最终,希特勒放弃了进攻瑞士的计划,也使得二战期间瑞士得以免遭战火荼毒。

6

希特勒并没有喊停,只是不了了之。德国入侵瑞士的计划,代号“圣诞树行动”。 1940年6月25日,法国投降后,德国开始计划进攻瑞士。德国为什么要入侵瑞士呢?

早在1930年代,纳粹党就提出了“泛德国化”疆域扩张的概念。纳粹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强大的、疆域辽阔的“大意志帝国”。这个帝国版图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德意志国家本土,二是德意志的附属国或殖民地,三是德国的盟友。

荷兰、比利时、奥地利、法国的一部分、波希米亚-摩拉维亚、瑞士德国人定居区、波兰西部(从格但斯克到克拉科夫一带),正式并入德国。中东欧、北欧、巴尔干其他国家,有的是附属国,有的如意大利,则是盟国。

这便是希特勒眼中的“新欧洲“。另外一些狂热的纳粹分子还吹嘘,德国将把自己的边界,扩展到比神圣罗马帝国边界更远的地方。当时这份“大德意志版图”,已经写进学校的教科书中,出现在各种宣传册子里。

瑞士是一个小小的、多语种国家。说德语的瑞士人,与说法语的瑞士人,比与边境线那边的他们的德国同胞,关系更为亲近,这让希特勒心理上不舒服。希特勒还不止一次强调,只有在神圣罗马帝国最衰弱的年代,瑞士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才有短暂存在的必要。

所以,希特勒命令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作出入侵瑞士的计划,具体负责人是弗朗茨 ·雷德尔将军。雷德尔后来在回忆中称,希特勒总是对计划不满意,所以入侵行动一拖再拖。到1940年10底,希特勒已经不为计划大发雷霆了,此时的参战部队,从21个师减少到11个师。

但是,入侵行动成了纸上谈兵。11月以后,希特勒不再过问“圣诞树行动”。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瑞士中立,对德国有好处。除了可以方便纳粹通过第三方获得战略物资、情报,与一些国家和人士,进行私底的接触或谈判,还有利于隐藏纳粹的黄金和财富。这也是为什么纳粹一直承认瑞士中立的原因之一。

二,对德国而言,征服瑞士战略意义不大。相反,旷日持久的山地战,可能拖住大量德国部队。德国深知,瑞士虽小,但部队的作战能力不差。如果对瑞士用兵被拖住,就不能如期开展对苏联的进攻。毕竟在希特勒眼里,苏联才是最大的敌人。

瑞士方面,也为德军不发动入侵行动增加了砝码。早在1930年代,当欧洲的紧张局势加剧的时候,瑞士政府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国防投入,发行战争债券。1935年,注意到希特勒置《凡尔赛和约》的条款于不顾,疯狂地重整军备,瑞士政府将年度国防预算从之前的1500万瑞士法朗,猛增到9000万。

1939年,欧战爆发。瑞士立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迅速组织起43万战斗部队及21万预备役部队和后勤部队。高峰时期,瑞士国防军数量达85万。德军入侵波兰后,瑞士三支国防军分别派往东、北和西部的瑞德边境,预备役部队则守在中部大城市和南部平原地区。在瑞德边境,阿尔卑斯的多个山口,建立了被称为“国民多面堡”的防守要塞。这些要塞不但有重兵和先进的武器,还有足够的储存,并且与全国的铁路网络联结在一起。

另一方面,在资金和金融方面,瑞士加大了与德国的合作,使其能够源源不断地从国际上获得资金支持。

7

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个时期的德国虽然强大,但是不至于任何事情都通过战争手段解决。德国与瑞士的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可以说瑞士是一个亲德国家,在许多方面,瑞士与德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瑞士大量的向德国出售各种装备,与德国的经贸关系都都非常不错,在两个国家是类似于盟友那样的关系。

双方之间没有什么冲突可言,德国进攻瑞士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且瑞士也不是一个好对付,瑞士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能打的国家,只不过最后失败了才缩回了瑞士那个山区,但是依然保持着非常强大的军备实力。

对德国来说,那样的地形无法使用什么机械化部队,瑞士全民皆兵的政策又让德国无法在短时间内消灭瑞士,且损失还会相当惨重,对于德国来说,打败瑞士虽然是可能的,但是付出的代价是相当大的,且还要花费大量时间,这就让德国失去了进攻瑞士的兴趣。

8

二战时期,德军横扫欧洲,通过闪击战,先后征服了捷克 奥地利 波兰 丹麦 挪威 比利时 卢森堡 荷兰 法国 南斯拉夫 希腊,整个欧洲大陆,除了瑞士和苏联(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闪击苏联)外,基本都纳入第三帝国的版图!

对于希特勒为什么没有进攻瑞士,很多人都认为是瑞典永久中立国的缘故,诚然,这是一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原因还包括

1,二战前期,德军势如破竹,瑞典对德国采取了妥协的政策,德国的要求被一一满足,在经济上对德国有很大帮助,整个二战进程,瑞士一直维持两国的经济 金融 工业关系,甚至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用于战争

2,拒绝帮助和收纳收到迫害的犹太人,在这一点上,瑞士甚至比德国还要让人厌恶痛恨!瑞士拒绝被剥夺一空的犹太人入境避难,明确规定“犹太人不能视为政治难民”,有几十万犹太人被其拒绝入境,甚至驱逐境内犹太人交到德国党卫军手中!

3,帮助德国侵吞犹太人的资产,瑞士银行的安全世界闻名,因此战前,大量的犹太人在瑞士银行开户,战争爆发后,这些资产都被瑞士侵吞了,直至现在,瑞士银行以纳粹集中营中的犹太人没有死亡证明而拒绝赔偿!

4,德国可以通过瑞士进行黄金交易,由于是中立国,瑞士银行金融机构从不管黄金来源,只是一味赚取暴利,同时,第三帝国抢夺来的财富,也大部分存在瑞士银行

5,瑞士有横穿阿尔比斯山脉的圣哥大隧道,连接德国意大利,这也允许德国使用,因此,德意两国大批的物资就是通过这条隧道来流通的

因此,对于这么一个潜在的盟友,任谁也不会攻击的吧,瑞士的中立政策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但是在这中立的背后,是无耻的妥协和背叛,是几十万犹太人民的哀嚎,严格意义上讲,瑞士在二战中已经严重违背了永久中立原则,称其为德国法西斯的帮凶也不为过!




9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众所周知,希特勒是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头子,若二战的罪行共有十分,希特勒可独占其五。在他的带领下,遭到金融危机影响濒临破产的德国通过战争的手段开始向外扩展,灭亡法国打败英国后,欧洲基本上成为了德国的后花园,这个时候的欧洲战场上除了苏联还能和德国较劲,英国都只能依靠海军的便宜固守英伦三岛(受到一战影响,纳粹海军不行)。

但奇怪的是,欧洲中部的瑞士却没有被德军侵占。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大概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瑞士在军事上保持高度警惕。二战开始瑞士政府对于这个邻居德国就不放心,于是进行全国总动员方案组建第2、3、4军以及其他单位合计50万人的部队,而瑞士人还能在战时到达全民皆兵的状况,对于希特勒而言这意味着需要庞大的德军才能征服高山密布而又国土狭小的瑞士,并不划算。

另外也是由于当时的瑞士向希特勒做出过巨大妥协。

瑞士虽然中立,但是为了保命,在英法美对德禁运的时候曾出产大量军事物资运输到德国,德国人甚至并经过瑞士银行彻查犹太人藏款,对于希特勒来说保留瑞士是有益的。另外当时国际联盟的总部在瑞士,位于日内瓦的国际红十字会在人道主义救援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各国对瑞士的影响力非常认可,希特勒又不是慈禧老佛爷敢向全世界宣战,所以暂时没有必要对瑞士下手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10

希特勒,一个让世界人民咬牙切齿的纳粹德国元首,却是军事家眼里不可多得的人才,只不过他将自己的才华用在了错的地方。扭曲的心理,竟然想将犹太人灭绝,让世界人民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1939从波兰开始下手,之后相聚占领欧洲14个国家,德国邻邦几乎都被德国炮火轰打,但与德国接壤的瑞士却免遭炮火蹂躏,独善其身。按照远交近攻的逻辑思维,瑞士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德国的蹂躏,但它却成功避免了战火,这究竟是为何呢?

其一,德国早已秘密监视瑞士的一举一动。对于希特勒而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是他的对手,他要的是战无不胜,风靡全球。一个小小的瑞士,绝对不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希特勒早已有所防备,在瑞士境内布满间谍。



为了全境控制,希特勒也是下了血本,而瑞士是自己的邻国,如果不全面控制,有可能损害到自己的利益。而对于德国而言,与自己国家接壤的瑞士,密插间谍是非常方便的,所以在瑞士的德国间谍可以说是数目惊人。

据说,希特勒的间谍机构非常庞大,而派遣前去瑞士当卧底的人数竟超过1000人,这些间谍的工作就是为德国获取情报,并且秘密监视瑞士的一举一动。他们的设备非常齐全,假的身份证、先进的摄像机、精良的电台等密探设备样样具备,并且为日后德国真的侵入瑞士做好铺垫。而所有的间谍死一个补一个,从不断绝,乔装成工人是他们混进瑞士的主要装扮。

据说,两个瑞士反间谍在车站守候一夜,竟然数出了350名德国间谍。一夜就有350名,可想而知希特勒安插在瑞士境内的间谍人数是多么惊人,瑞士的动向可谓几乎全被曝光于德国间谍眼底。



其二,运输物资的需要。对于已经到嘴边的肥肉,要不要吞进肚子里,只要希特勒一声令下,瑞士整个国家将会变成德国的殖民地。但是如果希特勒真的要打进瑞士,付出的代价将会更高。

德国与意大利是“铁杆盟友”,但两国之间隔着一个瑞士,可以说瑞士就是他们通往彼此的桥梁。德国向意大利运输的物资、军事设备、以及派遣援军等军事活动都需要从瑞士境内到达意大利。

况且据当时情报声称,瑞士早已做好了准备,在意大利与德军运输军姿的隧道中布满了炸药,德军一旦侵入就会引爆。打瑞士这个通道将会断掉,资源链一旦断掉,德国与意大利将中断往来,彼此孤立,会使各国反法西斯军队趁虚而入,到时候不仅仅是意大利,德国也将会陷入危难的泥潭。



其三,为德国留一个“经济备胎”。德国与瑞士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不论是战前还是战时,双方都是彼此较大的贸易伙伴,两国之间在金融方面有很大的合资项目。而瑞士对于任何存款者的隐私都非常保密,对于存款人来说是非常安全可靠的,所以德国掠夺得的大量财产都寄存在瑞士银行里,由瑞士保管经营。

德国在二战中除了他的盟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帮助它整理这笔不义之财,但是在瑞士的帮助下,德国掠夺的战争财还有了栖息之地。德国若想炮火攻击瑞士,瑞士银行必遭损失,而损失的大部分财产除了瑞士国内之外,最大的损失就是德国。瑞士金融行业崩塌,德国经济也将严重受损,军费也会随之短缺。

其四,瑞士军队实力不容小觑。瑞士所以一直奉行着对外和平中立,但是瑞士有一个特点就是全民皆兵。瑞士这个国家虽小,人口少,看养兵不在于多,而在精,瑞士所有青年都必须服从兵役,接受国家正规军的培训。并且,在国家需要之时,必须无条件服从。

据说在1939年7月的某日,瑞士进行军事告急,几个小时内仅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竟出现了50万大军。而据德国密报声称,瑞士基本上全民武装,随时待命。德国要想攻入瑞士,至少也需要派遣几十万大军前去对抗,本来战线就拉得非常长,再派遣军队攻打瑞士,主军力量又将再次削弱,这也是希特勒所不愿意看到的,加上战线吃紧,攻打瑞士计划也就泡汤。



希特勒能当上德国纳粹元首,号令百万大军向全世界进发,可见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权衡利弊,他也不会贸然攻进瑞士,否则德国战败又向前推进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