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秋末期,韩赵魏灭掉智氏后,对晋国的土地进行了瓜分,建立起了秦国、燕国、赵国、齐国、魏国、韩国、楚国七个诸侯国家,并存于中华大地上,史称战国七雄,在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的实力都力均势敌,还能够和平相处,慢慢的经过休养生息、屯粮纳兵,国力强大起来,大家就都有了各自的想法,也都有了野心。正所谓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慢慢的七国之间就有了矛盾起来。

位置比较优越、拥有冶炼资源、土地广袤、经济发达的国家,发展的速度就比较快。那种地理位置不好,土地贫瘠、矿产资源匮乏的国家,发展的就相对慢些,在这个时期,发展快的就想开疆扩土,发展慢的也不甘落后,抱团取暖,同仇敌忾。

齐国:

春秋初期,齐桓公首先称霸中原地区,等到他死了之后,霸主地位便受到危及,等到了春秋末年的时候,齐家一族逐渐的衰败,实力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王公贵族之间相互战争,互相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杼杀庄公,立景公。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齐悼公在位四年,被杀害,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专齐政。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吕氏绝祀。至陈厉公之子陈完,受国内排斥于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的兼并齐国的栾、高和国、高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吕氏之旧。在田齐立国的时候,已经进入了战国的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宫,“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齐侯。等到了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已经是人才济济,可以称之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进行改革政治、振兴农业,慢慢的齐国逐渐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国在桂陵大败魏军。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正式称王。威王晚年,相邦邹忌和大将军田忌政见不和,相互争斗。公元前322年,田忌进攻临淄,求助于邹忌,失败后,逃亡到了楚国。齐宣王的时候燕国发生内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劝说下,齐宣王命匡章率领“五都之兵”、“北地之众”征讨燕国,五旬攻城掠地占领了燕国,至此齐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晚期,齐国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罢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是元气大伤,已经无力再与秦国抗衡了。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楚国(前11世纪—前223年)先秦芈姓,周朝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颛顼之子称的玄孙季连。由于中原部落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后裔大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据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进入春秋时期,楚国国力日渐强盛,与晋国长期争霸.。春秋晚期,楚国陷入了长期的公族内乱,风头渐渐被临近的吴国抢去。公元前506年,吴败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随,使申包胥请救于秦。次年,秦、楚败吴于稷(今河南桐柏),吴引兵去。昭王灭唐(在今湖北随州),还归郢,迁都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昭王复国后,又灭顿(在今河南商水)、胡(在今安徽阜阳)等小国。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为白公,袭杀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于朝,劫惠王。叶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乱,再度灭陈。战国中期,楚威王败越。楚怀王时期,楚国与齐国纵亲。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秦使张仪入楚,离间齐、楚,许与商、於之地六百里,已而背约不与,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秦败楚于丹阳(今河南西峡一带),取楚汉中。楚反攻,秦又败楚于蓝田(今陕西蓝田)。楚服秦,但仍与齐、韩合纵。战国晚期,楚背齐合秦。公元前301年,齐国联合韩国、魏国进攻楚国,在垂沙将楚军打败,第二年,秦国也来进攻楚国,夺取了襄城。次年,楚怀王进入秦国被扣押,过了三年就死在了秦国。从此楚国变走向了衰落,此一蹶不振。顷襄王时,秦继续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顷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黄歇(封为春申君)为相。公元前257年,黄歇与魏信陵君救赵败秦。次年,楚灭鲁。公元前253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亦称郢,今安徽寿县西南)。考烈王卒,李园杀黄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为哀王。哀王立仅二月余,为庶兄负刍之徒袭杀,负刍立为王。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燕 (前11世纪—前222年)燕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诸侯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国灭亡。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燕国的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前323年,公孙衍发起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前314年,燕王哙禅让于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乱,失败被杀。齐国、中山国趁机伐燕,燕国大败几乎被灭,燕王哙和子之被杀。齐国退兵后,燕人拥立在韩为质的公子职,是为燕昭王。昭王即位后礼贤下士,筑黄金台,各国士人“争趋燕”。乐毅自赵国来,邹衍自齐国来,剧辛自赵国来。(此节据杨宽《战国史》作了修正。)昭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又以乐毅为亚卿主持国政,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原本弱小的燕国成为一时之强。前284年,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赵、楚、韩、魏五国伐齐,连下齐国70余城,杀死齐闵王。齐地只剩余莒(今山东日照市莒县)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燕惠王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前279年田单以火牛阵大败燕军,齐国趁势复国。燕太子丹年轻时在秦国作人质。逃回燕国后太子丹并没有致力振兴燕国,而是寻找到一位叫荆轲的刺客。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前228年,秦国占领了赵国都城邯郸,逼近燕国。前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之后荆轲刺杀秦王赵政未遂。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前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前222年燕灭于秦。韩(前403年—前230年)韩国先祖为晋国公族。(晋国:前11世纪—前349年,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曲沃桓叔生子万,姬万因在曲沃代翼中有功,被晋武公封于韩原,立韩氏。后晋国称霸,韩氏中衰。至韩厥,为晋悼公正卿,晋悼公复霸,韩厥之力颇多。后韩起执政晋国27年,韩氏显贵。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韩虔与赵、魏同为诸侯,建立韩国。韩虔位列诸侯,不及魏氏强盛。“三晋”同盟之时,韩国随之瓜分中原,获利颇多,国势达到鼎盛。但由于韩国四面受敌,且国人不尚武,屡为列强所攻打。在残酷的战国烽烟中,韩国不得不先后依靠于魏、齐、楚、赵、秦等大国至前230年,秦王政首灭韩国。赵(前403年—前227年)赵国先祖造父(与秦国人同宗,为伯益、蜚廉、季胜之后)为周穆王御戎,非常得宠。后平定徐国之乱中,造父军功显赫,乃受封于赵城,立赵氏。赵氏大宗的宗主后位列周王卿士。周幽王时,叔带因见周室腐败,离开镐京,来到晋国。以下七代而至赵衰,辅佐晋文公成就霸业,赵氏因之位居世卿。至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晋为诸侯,赵氏正式建国。三晋分家之初,三家秉承晋阳之战之团结。韩赵魏三晋经常结成三晋同盟,一起行动,共同进退。时三晋在魏文侯的领导下,形成一股极强的军政势力,破齐、伐秦、败楚、瓜分中原,天下不敌。 由于魏韩两个的主战场在南方,赵国获利不均。欲南侵,又遭到魏国排挤,魏赵矛盾升级。前375年,赵成侯继位,公子朝作乱。魏武侯公开支持,并帮助公子朝攻打邯郸,魏、赵彻底决裂,宣布着三晋蜜月期的结束。时魏国正盛,齐、秦、楚悄然崛起。前354年,魏惠王派上将军庞涓攻打赵国,兵围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楚。齐威王遣田忌出兵。田忌以孙膑谋,围魏救赵。 经过各大国与魏国长期的周旋,魏国霸业渐衰,赵国逐步崛起。魏国比邻秦国,屡次为秦国所攻,魏国不得不采取合纵抗秦措施,与中原诸侯重修盟好。前325年,魏惠王发起魏、赵、韩、燕、中山的五国相王。年轻的赵武灵王也兴致勃勃的始称赵王。时赵孱弱,屡见欺。武灵王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去王号,并终生不再称王。 后赵武灵王奋发图强,巧妙的从中原诸侯的混战中摆脱出来,领导国人,衣胡服、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赵国实力因此大大增强。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前299年赵君退位,立王子何为君,是为赵惠文王,自号主父。前296年,赵主父翦灭中山国,独吞其地。又北略胡地,拓土千里。 赵主父死后,赵惠文王继其父之烈,渐与秦成争霸之势,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最终对手。前262年,秦王龁、赵廉颇对峙于长平,双方形成惨烈的拉锯战。至前260年,赵孝成王以赵括替廉颇,秦昭王以白起换王龁。不久白起围赵军长达40余日,赵军全军覆没。赵国国力大衰。 前228年,秦王政派军灭赵国,俘赵王迁。魏(前403年—前225年)魏国先祖为毕公高,后毕国亡,公族称毕氏,流散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为车右,因军功封于魏城,立魏氏。其后代魏犨助晋文公登基并成就霸业。晋悼公时提拔魏绛为卿士,魏氏大宗始入晋国六卿行列。魏氏发家较晚,较之其余五卿稍弱。前453年,魏桓子魏驹伙同赵、韩灭智伯,剖分晋国。前403年,周威烈王封魏斯为诸侯,史称魏文侯。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假,灭魏。魏文侯时期,魏国独占中原。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军事上,以吴起、乐羊为将,灭中山(魏文侯死后复国),联韩赵,败嬴秦,弱芈楚,攻姜齐,中原地区魏氏独大。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立,继续着魏国的强盛。时魏东伐西讨,南征北战。但魏、赵关系逐步紧张,三晋后院失火。魏武侯、及其子魏惠王皆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却一味穷兵黩武。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秦国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其先人为伯益、蜚廉、恶来之后。传说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善养马,因此将他封在秦,为周朝附庸。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300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秦国一开始处在今天陕西地区,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在当时实力也比较弱,也不受重视,361年启用商鞅,实施变法,轻赋税、重农业,国力慢慢强盛,秦国开始不断强大。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实施合纵抗横的御敌政策,公元前316年秦国灭掉蜀国,从此秦正式成为一个大国。前237年嬴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从前230年秦灭韩国起,到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中国。

最佳贡献者
2

行百里而半九十,在战国前期能够成就六国的因素,到了后期反而就六国衰落的原因了。

秦国在秦献公之前,几乎亡国。阴晋之战,秦国倾举国之兵50万,居然被吴起5万新军击败,河西之地尽数被魏国夺去,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当时的秦国,情状之惨,堪如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山东六国皆视秦国为蛮夷之邦,不屑与之为伍。秦国几乎要淡出国际主流社会之外了。秦国国际情况不好,国内情形更是糟糕。在经历了“”四世之乱”后的秦国,政治局面波诡云橘,充满重重危机。

(秦国国势危急时)

内忧外患之下,在魏国流亡29年的公子连被迎立为新的国君,是为秦献公。秦献公没有立刻带领秦人反击六国,而是带着秦人往西发展,打下了西部两个郡的土地用来做秦国的战略后方,随后才开始进行了一些移风易俗的改革,比如废除人殉等。秦献公还趁着韩魏交战,出击过魏国河东,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秦国这才再一次出现在国际主流视野。

然而,秦献公致力于削弱奴隶主的改革并没有得到施行,就在一场战斗中因伤去世了。秦孝公上任后遍发求贤诏,延揽天下才俊。公孙鞅被景监推荐与秦孝公彻谈三天三夜,由此奠定秦国的改革基调。

魏国率先改革,提拔了一大批的平民人才进入朝堂,一时间人才济济,国力强盛。魏国的改革因此成为六国改革的样板工程。公孙鞅在魏国待的年头够久,他很快就发现了魏国改革的弊端,宗族势力过于沉重,阻挠了改革往更深层次的发展。魏国朝堂上的人才,到了魏惠王时期,就已经很多出身于公族了,因为魏国始终没有建立起来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公孙鞅本有大才,原来是在魏国大梁闲居,可是魏王却不能用。后来的张仪、公孙衍、范睢等人莫不如是,这些给魏国带来了极大伤害的人原先都是魏国人。

(秦国新军是变法的成果之一)

其实,这种人才流动机制,直到科举制度建立起来之后才逐渐完备。

公孙鞅看到魏国出现的这种情形,就把整个秦国当成了绩效主义的大型实验室。公孙鞅首先大行中央集权,打击豪强,使得秦国上下利出一孔。同时,他又把秦国朝堂上的官职向公众开放,设置成20等爵位,以耕种土地和战场杀敌作为指标,并且设置了大量的官吏用来确保这种制度被推行。所以,当时的秦国社会是以吏为师,大量的秦朝官吏走向田间地头,跟农民们宣传新法。

如此一来,秦国的社会阶层被彻底打破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产积极性,战斗积极性热情高涨起来,秦国的变法仅仅数年就已有小成。

秦国的变法内容,其实并不新鲜,其他国家也都有间谍探子来到秦都考察,他们做了详细的汇报给了各国国君。既然秦国的变法取得了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什么其他六国不照本宣科,例行变法呢?

这是因为秦国变法是一次彻底的制度革命,从政治改革入手。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从上到下推行,令出必行;最大的坏处是由于变法损害了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会受到强大的反制力量,甚至会激起叛乱。在当时的社会,经济地位往往是伴随着政治地位出现的,只要是奴隶主贵族,就会得到大量的继承和封赏。现在,秦国的变法,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全都取消了,都变成了要靠耕种和军功才能获得爵位了,哪怕是皇子也不例外。

(战国后期秦国的版图)

同时,商鞅变法还严格执行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统一了度量衡,由国家行政力量掌控经济;设置了保甲连坐,加强了对社会底层的管控力度;秦法的严密程度,甚至连农民耕种的细节,诸如翻土深几分这样的事情都有明确的规定。商鞅通过事无巨细的法令,将整个秦国变成了一个设计精准的钟表,一切按部就班。由于法令太过繁杂,一般人难以掌握,所以,商鞅就搞了一个干部速成班,培养了大量的吏员,由这些人分散到地方,充任秦法施行的第一线。同时,商鞅还设置了考成法,对这些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从而实现政令通达,不至于变法内容被歪嘴的和尚念歪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商鞅变法的精密程度是后世的各种变法都不可能相比的。后世的变法往往只是在经济方面修修补补,在政治方面的建树很少。一旦涉及到政治改革,变法者要么被下课,要么人亡政息。如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莫不如是。战国时代,山东六国的变法,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同时,其他六国深陷中原争霸的泥潭,他们为了争夺眼前的微末小利,或者为了在战国末期越来越频繁剧烈的兼并战争中求的生存,不得不急功近利,采取了政治改革的同时,又想鱼和熊掌兼得,不想过分得罪原有既得利益集团,维持国家稳定,应对外来威胁。因此,这些国家的变法往往不能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成为国家君主集权集中全部国力以争天下的障碍。秦国却没有这样的顾虑,他们能并敌一向,有着稳固的后方给施行变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秦国启动了一统华夏的战争机器)

秦国之所以能后来居上,成为战国末期的首强,是因为秦国的变法一直被坚持了下来,法家思想得到了秦国上下的认可。秦国的变法是最为彻底的,秦国的君主集权的政治制度是执行的最为坚决的,这使得在同样的国力条件下,秦国能够动员起比其他六国更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如果假以时日,其他六国也会慢慢过渡到秦国一样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只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车轮已经启动,不会再给其他六国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

3

山东六国谈不上衰弱,只是和秦国相比,有些跟不上潮流了

世人都知道商鞅变法,只是一次彻底而完善的封建主义改革,本是卫国人的商鞅在秦国数十年耕耘,从军政,百姓,生产,法律,爵位以及特权等各个方面对老旧的秦国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主要的目的是把国家大权从贵族的手中集中到国君手里,并以此激励全国将士战场用命,激励百姓努力生产同时又以连坐法等严格控制百姓的行为,使得大秦从此生机勃勃,奠定了其一统六国的物质基础

但是你知道吗?早在商鞅变法之前,六国就已经变法

在齐国有邹忌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韩国是申不害变法,赵国有武灵王胡服骑射,魏国则是李悝变法,燕国也曾尝试过变法,只不过比较失败。六国的变法其实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只不过没有商鞅变法那样彻底罢了,效果自然也没有那么好,与大秦相比,六国自然就显得衰弱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4

给人一种什么感受呢?就是一代版本一代神,代代版本玩盖伦……

可能有些人听不懂,因为这是游戏上面的一句话讲的就是每个时期游戏的版本都会发生变动,而游戏人物的属性也会发生变动,这样的话就会形成一种强弱的对比,游戏在选择人物的时候,有的会成为首选,有的会成为末选。

如果你不相信游戏的版本应是去玩儿了一些弱势的英雄,你会发现你被人打的那简直就是没道理。

为什么突然说这个呢?其实用游戏的角度来看,当时秦国统一六国的那种情况就是,秦国面对统一六国这个游戏已经开发出了新的玩法和新的方针,但是六国仍然沉醉于旧的版本的游戏玩法,而选择继续用已经落后的方法去对抗秦国,那这仗怎么打?

秦国确实强,秦国出了六位明君,而且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军事实力一直处于一种递增的状态,并且没有发生太大的变故,这一点秦国确实强悍,可在强悍,你毕竟只是一个国家,没有其他东西的帮助,你想以一个国家逆袭六国,这是不可能的!

运气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你得掌握战争或者是接起来统一六国该怎么玩儿,这样的话你才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就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全世界都以为接下来要打的是阵地战,接下来就是蹲坑烂账,可是呢,德国开发出闪电战,结果打的曾经的英法联军丢盔弃甲投降的投降,逃的逃,死的死,这就是版本红利,这个就是血淋淋的教训,而在这之前还有什么血淋淋的教训呢?就是秦国统一六国这件事情。

本身来讲,大家的游戏版本仍然沉醉于战国中期那一段时间,战国中期那游戏是怎么玩儿的?或者是战争怎么打的?(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互相之间联合,今天我打你一下,明天你打我一下,大家也没有个明确的目标,说我今天到底要吞并你多少土地,明天我要杀你多少人?更多的就像是为了争一口气,我的国家受到侮辱了,所以我要跟你打,打完了之后,却又因为受到其他国家的前置,要么举步不前,要么选择把吃的东西全给吐出来。

所以这些国家打仗那是白打,如果你打了多少的徒弟,无论你吃了多少的人民,你没有办法把它有效地转化成为你的综合国力,过些天其他国家再来打一仗,这些土地又归其他人了,那你这个土地你等于白拿了,还白白损耗那么多资源和人力。

秦国不是这样,秦国可以说已经找到了一种最适合统一六国的玩法,什么吞并侵略,秦国要做的就是将天下所有的土地,所有的人民全部吞到自己的口中,并且将它消化成自己的东西,成就一个统一的帝国。

我不想玩儿分封制了,我要玩的是封建制度,我要玩儿的是郡县制,天下只有一个权威,而这个权威就是秦国的王,如果我吞并了一个土地,那我把这个土地上的人民化过给我秦国,将这块土地变成我秦国的生产基地。

有人说我会害怕消化不良开玩笑,我有商鞅的军功制度作为支撑,我无论来多少的人民,多少的徒弟我都能够把它消化利用了,人民给我打仗,打仗可以赚军功,徒弟就给我种地,种地也可以赚军功,总之有多少来多少我是来者不拒,我的国家实力是越打越强,而他们的实力则是越大越弱。

你说这张还怎么打?

5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结束于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只剩下秦、齐、楚、赵、魏、燕、韩七个较大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与巴、蜀、中山、越、宋、卫、鲁等国家。

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战国七雄消灭了其他的国家,而秦国也消灭另外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灭掉齐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五百多年的分裂局面。

那么,战国七雄中另外六国是怎么衰落的呢?

魏国衰落的原因是人才流失、君主昏庸

首先来说魏国,魏国从公元前403建国,一直到公元前341年的马陵道之战前都是战国七雄之首。魏国从魏文侯、魏武侯以来,东破齐,南攻楚,西过黄河伐秦,称霸了半个世纪之久。

魏惠王时期,魏国对外战争桂陵之战、马陵道之战都以惨败收场,丧失了三代积累的国力,从压制秦国的中原霸主变成迁都大梁弱国,从此一代不如一代。从魏武侯、魏惠王以来,魏国丢失了大量的人才,比如吴起、商鞅、孙膑。

齐国衰落的原因是四处树敌,遭到五国伐齐的打击

其次是齐国,战国时期的齐国是田和的后人建立的国家。田齐成为诸侯国已经是公元前386年的事,曾一度遭到魏国的压迫,与如日中天的魏国争夺中原霸权。

齐威王田因齐时期,齐国才终于在桂陵之战、马陵道之战两破魏国主力,取代魏国成为中原的霸主。齐国在战国末期还能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但后来因为灭宋之战和五国伐齐事件而惨遭削弱,最后不怎么再介入诸侯国的纷争。公元前221年,弱小的齐国不战而降,投靠秦国。

楚国衰落的原因楚、秦争霸失败,丧失了大量的领土和人口

楚国是南方最大的诸侯国,在楚威王熊商统治时期,楚国达到鼎盛,东灭越国至大海,北攻齐国至泗水,土地方圆五千里,是战国中期土地最辽阔的国家。

史称楚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米支十年,此霸王之资”。楚国的兴衰以楚威王、楚怀王为界限,楚怀王在蓝田之战、丹阳之战败给秦国,又遭到北方四国的夹击,从单挑秦国的强国沦为偏安一方的弱国。值得一提的是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都是楚国人。

赵国衰落的原因是因为上党郡之争卷入长平之战,结果惨败

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单独对抗秦国的国家,也曾完成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凭借强大的骑兵灭掉了战国第八强“九千乘之国”中山国。赵武灵王时期,赵国曾有绕过函谷关灭秦的计划。

不过,赵武灵王死后,赵国趋于保守,后来因为与秦国争夺上党郡而大打出手。赵国的国力本身不如扩张多年的秦国,而且在长平之战一败涂地。长平之战中,赵军损失45万人,失去了能与秦国对抗的能力。

如果说齐国、魏国、楚国、赵国都有称霸一时的记载,那么只有韩国、燕国因为是弱国,没有能力改变战国时期的局面。

燕国、韩国本来就是弱国,整体实力有限,遭到其他国家打击是主要衰落原因

在战国七雄之中,韩国、燕国是实力最弱小的国家。韩国只有在韩哀侯、韩昭侯两代君主时期稍微强大一点,旋即便沦为其他诸侯国的讨伐对象。由于韩国最弱、最近,所以称为秦灭六国时的第一个消灭对象。

燕国的国力比韩国稍强一点,但也仅仅是在燕昭王时期领导过一次“五国伐齐”事件。五国伐齐时,燕军只是依赖其他国家的联军才能击溃强大的齐国,这是因为燕国本身就是弱国。

在战国后期,燕国连长平之战后的赵国都打不过,还想趁虚而入偷袭赵国的土地,反被廉颇打得丢盔卸甲,割地赔银。不过,由于燕国距离秦国的地理位置较远,所以直到公元前222年才被秦始皇消灭。燕国在正面挡不住秦国的进攻,还曾组织过“荆轲刺秦”活动。

6

不解放思想,不改革开放,不与时俱进,一定会衰亡。进步一定会消灭落后。革新一定会取代腐朽。古今中外都会如此。

7

1.韩国

韩国全盛时期,是在韩昭侯申不害变法时期。不过申不害变法无疑是失败的。法家分为三种门派:法,术,势。“法”代表者:商鞅、“势”代表者:慎到。而申不害就是“术”门派的代表人。“术”是为权术,是指君主控制大臣的方法。虽说变法一段时间后达到了一定效果,史书记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不过这个变法的弊端就是这个很考验君主的能力,如果君主是个庸君,根本无法使用权术去控制大臣。并没有从根本去改变国家的国力。治标不治本。

然而韩国又是在四战之地,韩国的南面是强大的楚国,东面是魏国,北面是赵国,西方是秦国,每一个国家都比韩国强大。韩国最悲哀的在于,韩非出生的太晚了。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一个人身兼法术势三家的优点,他可比商鞅厉害的多的多。而韩非出生的年代在战国的大后期才出现。这个时候秦国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了。假如说韩非早出生50年,韩王重用韩非,那么秦国很可能都出不了函谷关。当然历史没有如果。

2.赵国

赵国在建国初期比较贫弱,经常被欺负。北方是匈奴,南方是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但是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军事力量大幅度提升,在战国后期成为山东六国唯一一个能跟秦国掰手腕的国家。而且国内名将无数,战国四大名将里面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其中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人。当初赵武灵王甚至要灭了秦国,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但是赵武灵王前明后暗,最后导致了沙丘政变,自己也被饿死了。而后来的赵孝成王实在是昏庸,听信谗言,在长平之战中用赵括替换下了廉颇,导致长平之战大败,被白起坑杀40多万赵军。

就算长平之战后,赵国一蹶不振,但在嬴政灭赵国时候依然会给秦国不小的麻烦。在李牧领导下的赵军李机动灵活,风驰电掣,先给进攻番吾的秦军以沉重打击,跟踪追击,驱逐秦军退出赵境,立即回师南进,声势所及,锐不可当。被迫王翦使用反间计,让赵王迁换下李牧。然后王翦就灭了赵国。

赵武灵王,赵孝成王,赵王迁不断的在关键时候犯错误,你犯一次错误就给了秦国灭你的机会。

3.魏国

历史曾经眷恋过魏国。魏国曾经可是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魏文侯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勇于改革。魏文侯时期手下名臣勇将无数,战国初期的霸主。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

重用李悝施行“李悝变法”,使魏国迅速强大起来。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国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魏文侯非常明智的连接三晋不断打压秦、齐、楚。

魏文侯之后的衰落是在魏惠王时期。魏惠王过于膨胀,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大败于齐国,特别是马陵之战之后,魏国开始一蹶不振。

魏国的失败在于,把握不住自己手里的人才。战国七雄中很多能人志士都出自与魏国。然而都没有被魏国所用。比如吴起、商鞅、张仪、孙膑、范雎、乐毅等等。这些还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更别说一些二流的人才了。吴起此人文武双全,商鞅是秦国崛起的发起者,张仪一嘴能退百万兵,孙膑是凭一己之力把魏国拉下神坛的人,范雎的远交近攻是战国中后期唯一一拥有战略眼光的人。这些人才但凡留下两三个,魏国不会是这个下场。魏国后期其实还有一个人很厉害,就是战国四君子之首的信陵君。战国后期,信陵君依然可以合纵抗秦并且打赢了秦国。那是什么时候?那一年是秦庄襄王去世,那一年秦王嬴政继位。这时候秦国已经非常强大了,但信陵君依然可以率五国联军打赢了秦国。但魏王猜忌信陵君,嫉妒他的才能,最后罢免了信陵君。不作死不会死,就是这样的。

4.楚国

看战国时期地图的话,楚国虽然面积比较大,但真正富裕的地方很少,那时候江南地区尚未开发。楚国真正的崛起是在楚悼王吴起变法之后,但是呢吴起变法并不彻底,也不成功。吴起是从魏国跑过来的,吴起变法也是通过李悝变法为基础外加楚国国情开始变法。但是可惜的是,变法肯定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然而吴起变法是在楚悼王晚年才开始,吴起变法后没几年,楚悼王死了。一个变法的成功与否是要靠君主的强有力的支持,然而君主的强力支持也是要看君主的寿命长度。

虽然变法几年后成果刚见成效,楚国刚刚崛起。但吴起变法触动了权贵集团的利益,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发动叛乱,包围王宫,用乱箭射死了吴起。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楚悼王后经过楚宣、威王统治四十年,励精图治,对外利用矛盾,伺机出击,使楚国在战国中前期成为雄踞大江南北一泱泱大国。但是到了楚怀王时期听信张仪的献地600里与齐国断交后,发现自己被张仪所骗,要与秦国决一雌雄结果败于秦国,又被秦国吞并一大片土地后一蹶不振。

5.燕国

其实燕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都是属于打酱油的。由于燕国建国以后的较长时间内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所以文化较中原各国落后。个人认为如果不是燕昭王雄才大略的话,迫使中原各国重视一下,基本就不在战国七雄的行列了。

燕国的鼎盛时期肯定是在燕昭王时期。燕昭王继位之前,燕国经过子之之乱,而齐国趁机攻占燕国大面积的土地,在燕国土地上杀烧抢掠,无恶不作。从此燕国跟齐国结下世仇。在赵武灵王帮助下,燕昭王继位复国。燕昭王最大的梦想就是复仇齐国,开始励精图治,重用乐毅。并抓住时机,在齐国灭宋之后,各个国家都眼红齐国,开始合纵攻齐。其他国家都占了便宜就走了,然后燕国死追不放,攻下齐国首都临淄,然后还继续攻打齐国,几乎灭了齐国。并且占领了五年。报了齐国的仇。之后燕昭王死后,继位的燕惠王与乐毅不合,田单趁机复国。

但是在燕国在燕昭王领导下报仇之后好像就郁郁无求了,碌碌无为。燕国并没有趁机开始崛起,然而在燕昭王死后开始一蹶不振。之后的燕国唯一的任务好像就是搅和赵国。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就想休养生息,毕竟全国的兵力基本都死在了长平。但是燕国趁机去攻打赵国,不给赵国喘息的机会,燕国每年都去骚扰赵国。燕国并没有战略眼光。秦国在施行远交近攻战略政策,不断的给燕国好处。燕国不明白什么是唇亡齿寒,秦国之所以套好燕国是因为中间有赵国的屏障,如果赵国被灭,秦国是不会把燕国放在眼里的。燕国把赵国折腾死后,下一个死的就是他了。

6.齐国

齐国也很可惜。战国中期,齐国跟秦国并成为东西二帝。齐国在齐威王时期,可是把魏国拉下霸主地位的。经过齐威王,齐宣王,到了齐闵王时期,空前强大。但是齐闵王时期过于自信,穷兵黩武,滥用武力,让各国与齐国结仇。并且独自吞下了富裕的宋国,导致五国合纵攻齐。然而齐国并没有秦国的地理优势,被乐毅领导的燕国灭国五年。虽然后来田单复国,但国力大不如前,已经不具备跟秦国抗衡的能力。

复国之后,齐国开始对其余五国袖手旁观,也不加强战备,不修武备。最后在秦国灭了其他五国之后,齐王建也举国投降。齐国灭亡最没本事一个,燕国虽然打不过秦国,最起码还能派个荆轲刺秦王,齐国却举国投降。

齐国被灭,是国策所致。

8

其实原因很简单。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

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

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秦准确说是灭七国,还有当时杀死周幽王后,占据陕西西安(丰镐)的犬戎一国。

只不过当时占据陕西的并不是汉人,而是杀死周幽王这些汉人败类的游牧部落犬戎。

秦武公灭陕西的时候更快。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9

秦灭六国原因非常多,第一秦国运气很好,其他六国不是没努力过,韩国有申不害,燕国有燕昭王,楚国有吴起,赵国有赵武灵王,魏国有李悝,齐国有邹忌。其中赵魏两国差点灭了秦国,不过因为内部原因没来得及下手。齐燕两国互相伤害(齐国被燕国残血前揍残了魏国,等于给秦国开了道)。第二,秦国虽然属于冒充的老国(论资历也只比三晋早点,但比三晋前身晚的多)但秦人吞下的关中本身就是西周的龙兴之地,盛产悍勇之士。耕种技术继承周朝,并不比六国差。第三,地域上来说,秦国虽然也有不少邻国,但都有自然屏障可以进退自如。三晋地理可以说非常奇怪,三晋互殴时,经常冷不丁就围住对方都城。第四,秦国改革力度相当大,相比之下,楚国改革力度远不如秦,贵族势力太大,被灭太正常不过。

10

六国并没有衰落,只是秦国发展太快,相比之下六国就显得衰落了。

魏国

魏国是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春秋末期,晋国的公族和宗室势力的衰微,为卿大夫实力的增长,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分晋国,而魏国就是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战国初期,魏国凭借魏武卒称霸中原,是中原最为强大的军队,曾经以5万军队击败了5倍于自己的秦国军队。魏武卒巅峰时期有5~7万人。

赵国

从晋国分离出来的,战国中期,关东之地,魏、齐、楚都已势微,赵国成为中流砥柱。

赵武灵王继位,赵国势微,连周边的小国中山都时常来骚扰,为了国家的强大,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

《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胡服就是采用胡人的服装,即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

这一改革,彻底改变了战国的窘境,赵国灭了中山,出击匈奴、西边林胡、楼烦,到达云中、九原。“攘地北至燕、代”。

赵国成为当时仅次于秦国的强大国家。

韩国

三分晋国,韩国是最弱的一个。但韩国占据中原膏腴之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韩国是铁最多的国家,韩国军队的装备是战国时期最为先进的,韩国的弩箭当时最为强大,据说射程达到了800步,近距离穿透力极强。

燕国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偏安北地,没有那么多的纷争,虽然燕国受制于贵族制度,发展不多,但燕国也在像北地扩展领土。

齐国

齐国很富有,曾经一段时间也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齐国没能统一六国,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的个人独断。五国伐齐,齐国差点灭亡。齐国就丧失了统一六国的能力。

楚国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国土最为广阔的。战国时期楚国没能统一六国,根本在于楚国的国君个人能力不足,再者就是楚国“封君”,阻碍了楚国的发展。

蓝田之战大败,统一六国更加渺茫。

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再者,楚国吸收了中原文化,没有了进取精神。战国时期楚国的楚国,再不复先祖的荣光。

秦国

秦国占据关中,而关中乃是“周朝”龙兴之地。粮食产区,土地肥沃,而且多勇猛之士。

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取得巴蜀,有了足够钱粮支撑,秦国才能在短短10年之内扫平六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