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同父同母的哥哥,但是论权势和地位远逊于自己的两个弟弟。

努尔哈赤与他的最后一任大妃,也是他最为宠爱的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生有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起初,努尔哈赤对于阿济格是非常的喜爱,当年皇太极的继福晋,也就是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就是因为见了阿济格没有下轿而被努尔哈赤勒令与皇太极离婚,这在努尔哈赤时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但是,随着多尔衮和多铎的出生和成长,阿济格在努尔哈赤新的地位和受到宠爱,也逐渐被取代。

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在努尔哈赤晚年对于八旗的重新调整分配上,努尔哈赤将自己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共65个牛录中的45个,平均分给了兄弟三人,每人15个牛录。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宣布,阿济格为镶黄旗旗主;多铎为正黄旗旗主,并且在努尔哈赤死后,继承努尔哈赤留在身边的20个牛录的亲兵;多尔衮则会被另赐镶白旗的15个牛录。

如果按照努尔哈赤的计划,在他死后,多铎将统领正黄旗35个牛录,多尔衮将统领镶白旗30个牛录,而阿济格只有镶黄旗的15个牛录。

由此足可见努尔哈赤对于多尔衮和多铎两人的宠爱, 而之所以由这场的差别对待,还是因为此时的阿济格常年跟随阿敏、莽古尔泰等人征战在外,早已是同其二人一样的赳赳武夫,有勇无谋,也让努尔哈赤认为其失去了培养价值,才会如此。

而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后,夺下了镶白旗的统领权,让多尔衮和阿济格两个人共领一旗,阿济格为旗主,之后“黄白对调”,多尔衮和阿济格正式开始共领镶白旗。

但是皇太极为了拉拢多尔衮,同时制造三兄弟之间的矛盾,于是借口阿济格未经请示擅自给多铎主持婚礼为由,免去了阿济格的旗主贝勒的职务,改由多尔衮担任镶白旗的旗主贝勒。

至此,阿济格的权势、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在皇太极在位期间,他的职务和地位始终被他的两个弟弟压制着。特别是此时的多尔衮已经以“睿亲王”的名号,位列“四大亲王之一”,多铎也获得了亲王爵位后被将为了郡王,而阿济格始终都是郡王。


顺治时期的阿济格,可谓是“昏招”频现,最终为自己惹来杀身之祸。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福临登基。此时恰逢关内局势风云突变,李自成率领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在与李自成交恶后,主动投降,引清兵入关,就此拉开了八旗铁骑挥师中原,一统天下的序幕。

而在这期间,阿济格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屡次击败李自成大军,更是连杀刘宗敏和宋献策等大顺政权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清朝一统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也正是因为自觉功勋卓著,阿济格也想要进一步染指权势。

实际上,早在多尔衮与豪格争夺大清皇位之时,阿济格借故离开会场,暗中调兵,就险些使得两黄旗与两白旗发生火并,之时后来多尔衮和豪格各退一步,均对济尔哈朗支持福临的方案表示同意,这才避免了满洲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打的纷争。

而在多尔衮专政时期,阿济格多次问多尔衮讨要封号和职务,特别是在顺治六年(1649年),多铎因为天花去世后,主动提出要接替多都做“叔王”,遭到了多尔衮严厉拒绝。在多尔衮看来,阿济格归根结底还是赳赳武夫一名,并不懂得怎样处理朝政和治理国家,况且,当年因为他们的母亲阿巴亥被逼自尽一事,多尔衮对阿济格一直心存怨念,那是阿济格已经是二十多岁的,但是没有为保护自己的母亲做出任何举措,这也让多尔衮对于他的这位哥哥的态度明显不如对待自己的弟弟多铎。

而在多尔衮死后,阿济格想通过武装夺权的方式,成为第二个多尔衮,但是最终的结局以失败告终,不仅被顺治皇帝赐以自己,同时宣布将其削宗夺爵,罢黜宗室。

至此,多尔衮三兄弟皆受到了顺治皇帝的处罚。多尔衮最悲惨,被“削爵、撤庙享、罢宗室、籍财产入宫”,还被顺治皇帝下令挖坟掘墓,挫骨扬灰;阿济格被开除了宗籍;多铎早已去世,但仍被降了爵位。一代枭雄家族,也就此陨落。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为多尔衮等人平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离多铎、多尔衮、阿济格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此时当政的乾隆皇帝开始着手于对于清朝初年以及他的父亲雍正在位时期,被处以极刑的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成员们进行平反。

乾隆皇帝之所以要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平反,还是为了粉刷当朝的盛世祥和,加强政治统治。

雍正去世,乾隆登基,乾隆接手的大清王朝,经历了雍正十三年的治理,不仅国库充盈,同时官场清廉、国泰民安,俨然一副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而乾隆在登基前中期,也是励精图,开疆拓土,使得大清朝的国力发展到了最高峰。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业与功劳,所以让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有了足够的果敢和魄力,而乾隆自己也认为自己要不去平反,后世的人就更不敢再做了,所以乾隆打破祖制与传统,这是乾隆对于自己的绝对自信,也是他自己希望将此作为自己功德流传后世的体现,同时,这也是对于当朝盛世的歌颂。

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多尔衮被恢复了身份,重新修筑了坟茔,并给予了他一个至高无上的谥号“忠”,多铎也倍恢复了所有的名誉和封号。与此同时,乾隆皇帝就此确立了“铁帽子王”制度,多尔衮的“睿亲王”世系以及多铎的“豫亲王”世系也位列其中。

但是乾隆皇帝却没有在这个时候给阿济格平反。

“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按照乾隆皇帝的说法,他之所以不给阿济格平反,原因有三:

其一,谎报军情,假称李自成已死,但是实际并非如此,还让顺治和多尔衮非常难堪;

其二,阿济格飞扬跋扈,居功自傲;

其三,阿济格心思不正,过度追求于权势。

也正是因为如此,乾隆皇帝在位多尔衮和多铎平反的同时,并未给阿济格进行平反。

不过乾隆皇帝还是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被乾隆重新恢复了宗室身份,其家人也被补录族谱,乾隆皇帝如此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吧。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由冬眠蛇来回答此问题。

爱新觉罗·阿济格(1605—1651),为努尔哈赤第十二子,与多尔衮,多铎同为大妃阿巴亥所生。

1626年,努尔哈赤死,皇太极为了争夺汗位,逼迫阿巴亥殉葬,这使得皇太极与掌握两白旗的三兄弟结下了一定的仇恨,但是更重要的是,三兄弟认为皇位应该属于他们三人其中之一,皇太极只是靠诈力取得,这为以后的很多事都埋下了伏笔。

1643年,皇太极病逝,死前并没有留下遗嘱,在八旗互相制衡的情况下,拥有很大实力的两白旗多尔衮和两黄旗豪格都未能夺得帝位,而是最终由皇太极第九子福临获得,这种事实再次刺激了阿济格。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多尔衮抓住机会,联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击破李自成,从而问鼎中原。在扫荡群雄的过程中,多尔衮居功至伟,阿济格和多铎也出了很大力。

1650年冬,多尔衮因狩猎坠马病重,死前曾招阿济格面授机宜,两个人谈了什么很难知道了,但是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就开始调兵遣将,并且自己亲自扶棺进京,准备武力夺位。

然而勇气可嘉,但缺乏头脑的阿济格很快被早有准备的清廷拿下,幽禁在监牢。到了监狱的阿济格并不反省,还一味叫嚣,最终惹怒了福临皇帝和众王公,大家一致意见将其处死。

面对这段过往,乾隆帝是看的最明白的,多尔衮这个人虽然也很跋扈 ,但接受八旗制约,而且清朝能入主中原,主要是多尔衮的功劳,所以力主为多尔衮平反,多铎跟随清军入关,参加了很多战役,也有功劳,而且没有谋逆之心,多尔衮死前,多铎已经故去,故而也给多铎平反。

但是阿济格这个人做人就太糟糕了,应该说他是那种特别任性,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人,为人一点也不成熟,早年在皇太极时期,就没少被皇太极抓住小辫子狠整,这次多尔衮去世,他不知道收敛锋芒,还明摆着要谋逆,不仅语言叫嚣,而且还武力篡夺,虽说他是努尔哈赤的儿子,大家也由不得他这么胡闹,所以他的下场应该是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

只是乾隆看在他还算有些战功的面上,也没算完全不给他平反,只是力度不如他那两个弟弟,仅仅设立了一个将军位,让他的后代世袭罔替的继承下去,算是一个交待了。从以上事情看,乾隆做的算是公允了。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3

向敬之

擅权独专不为过,但谋逆篡位是大事。这是清高宗于乾隆四十三年为多尔衮多铎兄弟平反,而对他们的胞兄阿济格维持原判的基本原则。

多尔衮摄政期间,不但功高震主,而且势重逼主。然其始终没有对少不更事的顺治帝欲取而代之。乾隆帝后来为他蒙冤抱不平,给予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清史稿·多尔衮传》)

对于早逝而受多尔衮被顺治清算牵连,降为郡王的多铎,乾隆帝称其“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诏令配享太庙。

而对于阿济格,清高宗在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十四日说:“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实由自取。”(《清高宗实录》卷一〇四八)

乾隆所说阿济格谎报李自成死亡、胁迫地方官攫马等事,并非清廷皇帝一以贯之严惩阿济格世系的真实原因。

阿济格的问题,主要出在多尔衮死后,欲行阴谋篡位之事。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逝,阿济格立即派出三百骑兵,奔赴京城,很有抢班夺权之嫌,最起码有再造一个摄政王的可能。却被多尔衮心腹、大学士刚林窥知其意,提前赶至京城,关闭九门,做了布防,将后来的阿济格三百骑兵尽数诛杀。阿济格随多尔衮柩车至京途中,便已被济尔哈朗派出的人员监控以来。顺治帝出迎柩车,而阿济格不解佩刀,便被擒获。最后给他议罪多款,削爵,幽禁,抄家,全家开除宗籍,不久将阿济格处死。

倘阿济格篡位成功,那么也就没有乾隆的继承皇位了。虽然乾隆在四十三年恢复了阿济格后裔宗籍身份,并命其后以奉恩将军世袭,但对阿济格并没有给予实质性的平反。

4

努尔哈赤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阿济格、二儿子多尔衮、三儿子多铎。他们分别被封为英亲王、睿亲王和豫亲王,三人都能征善战。顺治继位,多尔衮当摄政王,在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的鼎立支持下,帅清兵入关,定都北京,灭李自成,灭南明,问鼎中原。他们兄弟三人为大清基业的奠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多尔衮当摄政王期间,不断排斥异己,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被排挤,主动退出,和多尔衮争皇位的政敌豪格被整死,最后他独揽大权,顺治成了多尔衮的傀儡。这种扭曲的君臣关系使顺治很不舒服。



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为了树立君主的权威,也为发泄压抑很久的不满情绪,他给多尔衮定个谋逆之罪,把多尔衮掘墓鞭尸,挫骨扬灰。

很明显,多尔衮是被冤枉的,他名誉上是摄政王,实际上是大清朝的掌权人,他要是谋逆,废掉顺治,自己当皇帝并不是什么难事,或者换他的侄子当皇帝也很容易。多尔衮没那么做,说明谋逆之罪不成立。

多铎在多尔衮死前就已经死了,多铎获罪完全是受多尔衮牵连。



阿济格的情况完全不同。多尔衮死后,阿济格想接替多尔衮当摄政王,为保证自己能顺利当上摄政王,他进行了秘密调兵,安排自己的部下运送多尔衮的灵柩回京,并准备进入京城后实施兵变。因手下向济尔哈朗告密,济尔哈朗先下手为强,逮捕并囚禁阿济格,归政于顺治。



多尔衮没有儿子,他摄政时顺治还小,而且后来多尔衮已经准备还政给顺治了。阿济格完全不同,他有很多儿子,多尔衮死时,顺治可以亲政了,他摄政的理由没有了,强行摄政,夺权的目的昭然若揭,明显是想把权利据为己有,然后传给自己的后代。对顺治来说,阿济格的行为就是谋逆。

乾隆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皇帝,他给多尔衮和多铎平反,不给阿济格平反是基于对历史事实的正确判断。

感谢您阅读点赞留言转发!欢迎加关注互动!

5

先说一段正确的废话

乾隆的爸爸是雍正,雍正的爸爸是康熙,康熙的爸爸是顺治,顺治是皇太极的儿子。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当年顺治没有继承皇位,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乾隆皇帝了。所以乾隆应该要感谢祖宗,感谢自己的爸爸、爷爷、曾祖父能继承皇位。否则搞不好,弘历估计也就是个享受四品虚衔、食四品俸禄的闲散宗室罢了。

再看这爷孙四代的皇位怎么来的。康雍乾三代继位,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实力因素,也就是皇位是靠本事挣来的。但是顺治不一样,他的皇位完全是靠运气捡来的……

清太宗皇太极暴毙之后,既没有留遗言,也没有成型的继承制度。到底谁继位,完全就是看谁拳头硬。那么当时谁的拳头硬呢?一个是顺治的十四叔多尔衮,另一个则是顺治的大哥豪格。至于顺治嘛,六岁的小屁孩而已,没人拿他当根葱。

但是皇位只有一个,争皇位的人有两个,两人背后都有若干支持者,如果搞不好,两拨人火并起来,清朝估计就完蛋了。于是所有的王公贝勒聚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开会,决定用和平的办法解决这个继承者的问题。

主要的与会人员有:

郑亲王济尔哈朗——皇太极的堂兄

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的大儿子

英郡王阿济格——老十二,多尔衮亲哥

睿亲王多尔衮——老十四,皇位争夺者

豫亲王多铎——老十五,多尔衮亲弟弟

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皇位争夺者

这六个人在会议上的争论点只有一个,到底是皇太极的兄弟继位,还是儿子继位

一开始,多尔衮落了下风!

因为代善首先站出来打酱油,他表示自己已经年老无德,不能即位。他这么一说,瞬间就把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个人的嘴一起给堵住了。毕竟大哥都说不争了,弟弟们凭什么还要争?另一方面,当时两黄旗有很多将领,比如索尼、鳌拜等人都蒙皇太极的提拔,纷纷拔刀表示要立就必须立先皇的儿子,否则就要不客气!

因此,此时的豪格离皇位非常的,近乎就是一步之遥了


但是多尔衮毕竟是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敏锐的发现了豪格联盟的一个软肋——两黄旗只是要求立皇太极的儿子,但并不要求一定是豪格,别的儿子也可以

于是多尔衮联合多铎和阿济格在会议上故意发难,采用以退为进的办法,先是很强硬的反对豪格继位,搞的大家都以为多尔衮要挑起内战的时候,他又突然退了一步,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建议:我也同意立皇太极的儿子,但是不能立豪格。要立就立皇太极的九儿子福临!他还小,就由我和济尔哈朗各负责一半军队,共同辅政……

多铎和阿济格对这个提议自然支持,济尔哈朗也很愿意,代善无所谓,只有豪格不愿意,但是他也拗不过大伙,只好点头同意。于是当年只有六岁的福临就这么白捡来了一个皇位,并且还得到了两黄旗,比如鳌拜、索尼等武将的支持。



顺治继位后,多尔衮继续强势,俨然以太上皇的身份自居。他视豪格为眼中钉,处处对他排挤和打压,几年后豪格被多尔衮迫害而死。而他的死,间接上巩固了顺治的皇位。毕竟多尔衮不可能篡位,豪格才是顺治皇位最大的竞争者。

虽然后来多尔衮摄政期间嚣张跋扈,不把顺治放在眼里。但是对顺治的皇位,多尔衮还是很有分寸的。所以尽管顺治在多尔衮死后把他的一切生前荣誉全部剥夺了,并崛起坟墓。但是乾隆皇帝依然认为多尔衮有拥立之功,正式为他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算是推翻了顺治给多尔衮的一些欲加之罪。

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死在他之前,顺治在搞臭多尔衮的时候一并把多铎也给办了。但是多铎很冤枉,因为他是因为跟多尔衮关系好才被死后清算的。其实他对顺治也有拥立之功,也对皇位没有非分之想。所以乾隆给多尔衮翻案时也一并给他翻案了。

其中多尔衮恢复睿亲王爵位,从多尔衮养子多尔博的后裔中找出一个人来继承爵位;多铎恢复豫亲王爵位,也从他的后裔中找出一个人来继承爵位。(均为世袭罔替)

但是乾隆对阿济格就没有那么好了。因为乾隆认为阿济格功不抵过,虽然也有拥立之功,但是过错更大。所以在为多尔衮平反的时候,只是顺带的也下令给阿济格的子孙后代全部恢复宗籍,亲王爵位不予恢复。

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后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延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因推广皇族恩意,著交宗人府一体查明,复还黄带子,列入宗籍。——《清实录》

从乾隆的诏书中可以看出两点意思:

第一,乾隆说阿济格谎报军情,并以这一点为理由,拒绝为其恢复爵位和名誉。

第二,乾隆说阿济格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这才是关键)

那么第一点,也就是谎报军功指得是什么事情呢?其实就是关于李自成的事。阿济格在追杀李自成的过程中,给顺治上了一道奏折,说李自成已经死了。结果多尔衮拿到奏折后,有点激动过头了,再还没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就跑去太庙告祭,声势造的很大,结果社会上马上传出谣言,说李自成没有死,搞得多尔衮很没有面子。(乾隆作为后人,他也觉得没有面子)



不过仅拿第一点作为不平反的理由,未免有点太小题大做了。所以乾隆才会在后面又加了一句:究不足以抵其罪

那么阿济格究竟是犯了什么大错,以至于乾隆认为他功不抵罪呢?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三条大过。

第一、反对迁都。阿济格这人头脑简单,他在入关之初时对多尔衮说,现在我们应该趁着兵威,大肆屠戮,留下几个王,镇守北京,主力部队回到盛京,或退保山海关。多尔衮对阿济格的提议很鄙视,反驳道,咱都已经杀进北京了,肯定是要马上迁都,以图进取啊。谁还回辽东那鬼地方?最后多尔衮坚持迁都,也奠定了后来清朝两百年的基业。估计乾隆在读到此处记载时也是恨铁不成钢!

第二、居功自傲。多铎去世后,阿济格自认为功劳卓著,派人向多尔衮说,多铎当年在征讨流寇时,战绩一般般,功绩没我大,你不该对对他的儿子给予优厚待遇;另外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我们的堂兄,不是亲兄弟。他不应该叫叔王。我是太祖的儿子、皇帝的叔叔,我才应该叫叔王才是。多尔衮听到阿济格的狂悖之言也怒了,斥其狂妄无理,一条也没答应他。兄弟两人因此而产生不和,乾隆在平反多尔衮时自然也就不可能再平反阿济格。

第三、造反,企图取代多尔衮,继续以摄政王的身份压制顺治。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也想当摄政王。他派人暗中调集兵马,准备逼宫。还派人到多尔衮所管的两白旗营地威胁两白旗的大臣一起参与。两白旗的人又不傻,这是死罪啊!断然拒绝了阿济格。在遭到拒绝后,阿济格又派兵威胁两白旗,结果两白旗的大臣便直接把阿济格的企图告诉了顺治。

顺治皇帝立即下令关闭九门,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德胜门外派驻重兵,准备围剿阿济格一伙人。不久后阿济格回京,在德胜门内被济尔哈朗派兵围歼,从而粉碎了阿济格的兵变计划,避免了这一场的动乱。如果让阿济格把这事办成了,估计顺治的皇位都会不保



因此,乾隆给多尔衮和多铎平反,不给阿济格同等待遇。说白了,就是多尔衮和多铎虽然有错,但毕竟功大于过;阿济格虽然也有功,但功不抵过。任何人都不可能给谋反篡位的人平反的。

6

首先明确一点,乾隆皇帝因何要给多尔衮三兄弟平反?原因无非两个,其一三兄弟在清朝的建立立下不世功勋,其二乾隆皇帝这一系的皇位之位是多尔衮争取来的!

努尔哈赤十几个儿子,其中多尔衮,多铎,阿济格是亲亲的一奶同胞,亲兄弟!代善失势,为了预防多尔衮母亲阿巴亥暗地掌权,四大贝勒将多尔衮的皇位搅黄,立皇太极位皇帝。

到皇太极去世的时候,多尔衮三兄弟势力最大。当时朝廷分两派,一派支持多尔衮,一派支持皇太极儿子豪格。豪格势力虽大,但显然不是多尔衮对手,可以说多尔衮的皇帝职之位是手到擒来。当时正好明朝灭亡,李自成,张献忠,南明和满清四方争雄,为了不内斗,消耗满清国力,多尔衮妥协退出皇位争夺转而拥立皇太极另一个儿子福临继位,这就是顺治皇帝!

多尔衮三兄弟南征北战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南明,清朝最终一统天夏。也就是说清朝的统一天下是多尔衮以自己失去皇位为代价换来的。若不是多尔衮立福临为皇帝,皇帝的世系只会出外多尔衮一脉或者豪格一脉,和乾隆不会有一毛钱关系,这就是乾隆为多尔衮平反的原因。

至于为何乾隆皇帝不给阿济格平反,史书记载是阿济格谎报军情,实则这是一个借口,真正的原因和阿济格造反有关系。福临当了皇帝,多尔衮虽然为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权倾朝野,但是一直没有篡位的举动,虽是权臣,但也是忠臣。阿济格则相反,在多尔衮死后,要皇帝封他为摄政王,顺治不同意,直接发兵围城,造反兵变,这种行为在性质上就是叛逆,是奸臣,而且是要夺皇权。乾隆时期,天下太平,忠君思想最重要,乾隆皇帝为此还编撰了《贰臣传》,为了告诫臣工忠君,所以乾隆皇帝肯定不会为阿济格其平反。

7

这就是帝王心术!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人是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当年皇太极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努尔哈赤时,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才13岁。

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死前并没有留下遗嘱,代善、范文程、皇后等人为了避免大清帝国刚刚建国就陷入内乱和分裂,决定从豪格集团和多尔衮集团两派之外的皇子中另选一人继承者。最终经过通盘考虑当时各方权利格局、背后势力等因素,决定由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顺治)继承大位。这种结果刺激了阿济格。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多尔衮乘机联合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击破李自成,清军入关从而问鼎中原,多铎打下南京城,消灭南明小朝廷的万军统帅。没有多尔衮和多铎也就没有后来大清王朝。

《清史稿多尔衮传》称: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有年,威福自专,但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锤,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乾隆称多铎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 诏令配享太庙。由此可见,乾隆对多尔衮和多铎的高度认可。

清高宗乾隆对于阿济格评价:“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低其罪,黜爵实由自。”(《清高宗实录》卷一〇四八)

乾隆所说的是阿济格谎报李自成已死等,可实际这是官话,私底下真正的原因则是因为阿济格对皇位产生窥窃。

1650年冬,多尔衮因狩猎坠马而死,阿济格就开始调兵遣将,并且自己亲自扶棺进京,准备武力夺位。顺治提前得到密报做了布防,将阿济格兵将尽数诛杀。顺治帝出迎柩车,而阿济格不解佩刀,便被擒获。最后被削爵,幽禁,抄家,全家开除宗籍,不久将阿济格处死。

乾隆后恢复了阿济格后裔宗籍身份,并命其后以奉恩将军世袭,但对阿济格并没有给予实质性的平反。

8

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都是努尔哈赤和阿巴亥所生,他们对清朝的建立,都立有不可磨灭的功绩。可是乾隆皇帝为何只给多尔衮和多铎翻案,却不给一母同胞的阿济格平反呢?

(阿济格剧照)

说起来,多尔衮三兄弟的命运还真是一波三折。

由于阿巴亥深得努尔哈赤宠爱,多尔衮三兄弟又能征善战,因此也很得努尔哈赤宠爱。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皇太极的福晋见到阿济格的时候,由于没有下轿,努尔哈赤竟然勃然大怒,命令皇太极将她休离。

在野史中还记载说,努尔哈赤虽有十几个儿子,可是他最想传位的却是多尔衮。只是死得太仓促,来不及安排身后之事。而代善等四大贝勒唯恐失势,经过商量后拥立皇太极为汗,并逼迫阿巴亥殉葬。这样一来,多尔衮三兄弟也就对他们的势力构不上威胁了。

然而,随着皇太极病逝,由于他没有指定继承人,帝位之争再度爆发。羽翼已丰的多尔衮,在多铎和阿济格的支持下,也加入了这场争夺之战。

当时最有实力的,除了多尔衮,还有皇太极的长子豪格。

说起来这两人都战功赫赫,但比起政治能力,豪格显然处于劣势。不过由于有旧臣支持,双方的争夺战非常激烈。

当时的满清还处在不够成熟的环节,还有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互为犄角。

(多尔衮剧照)

多尔衮为了避免内战,不得不尊重老臣们坚持立皇太极的儿子的呼声,在他的提议下,皇太极的皇九子福临继承帝位,而他则以摄政王的身份代理国事。

多尔衮三兄弟随后率军向关内进发,很快就打败了大顺军、剿灭了张献忠的军队,然后一路南下,直扑南明王朝,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霸业。

不过,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在朝中由于权势显赫,颇显独断专横的一面。他不断扩张势力,打压异己。朝中依附他的人众多,那些不服于他的人,亦只能不与他对抗,明哲保身。

顺治对多尔衮的跋扈一向憎恶,一直疑心他要谋权篡位,对他十分忌惮。

除此外,多尔衮出入后宫极为自由,他与福临的生母孝庄太后的绯闻,也传得铺天盖地,种种的事情,都让顺治对他恨之入骨。

因此,当多尔衮去世后,顺治便迫不及待地给他定了14条大罪,对他掘墓毁尸,取消他一切荣誉和封号,同时还将他从玉牒上除名。

多铎虽在多尔衮之前便病逝,也受他牵连,被削爵为郡王。

(多铎剧照)

至于阿济格,虽为建立清王朝立有汗马功劳,然而,在多尔衮去世后,他想继承多尔衮当摄政王。但阿济格头脑简单,哪有这个本事。结果,事情败露,他被顺治幽禁赐死,并被削除爵位。

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后,到乾隆在位时,皇权早已巩固。再加上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不仅吏治清明、国库充盈,经济和军事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王朝呈现出一片盛世之景。

此时的乾隆已经68岁了,他看到清王朝在自己统治时期的盛况,非常满意。

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考虑自先祖时期,到康熙朝,为夺帝位,宗室成员一直内战不断。自从雍正建立秘密立储制后,这种夺储之争将不复存在。所以,他为了缓解宗室成员之间的矛盾,也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决定为曾经被残酷对待的宗室成员进行翻案。

于是,在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亲自为多尔衮和多铎翻案,恢复了他们的名誉、封号和爵位,并将他们的名字重新归入玉牒。

但乾隆认为阿济格阴谋承袭摄政王,这是明目张胆的夺权,性质恶劣,不利于他宣传忠君思想。出于这种种考虑,乾隆最终放弃了为阿济格平反。

(参考史料:《清史稿》)

9

和硕英亲王,清朝世袭亲王。顺治元年(1644年),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被封为亲王,封号英 ,后处死,子孙降为庶人,雍正元年(1723年)以阿济格有功,命阿济格曾孙普照由辅国公起复世袭,一共传了十二代十七位。乾隆没有给他恢复铁帽子王,是因为阿济格及其后代屡次犯错误,故还是按雍正的处理延续下来。

阿济格是太祖的嫡子,也是多尔衮和多铎的同母长兄,他的这两位同母兄弟都是大清开国的战神。阿济格的战功虽不如两位兄弟,但也是有开国之功,故被封为英亲王。阿济格的封号“英”以及之前的“武英”,满语都为“baturu”,意为“勇敢”、“英勇”。

原本拥有相当多的旗分,是一旗的旗主。但是后来屡屡犯错,旗分不断受到削弱,旗主之位也被同母弟多尔衮所取代。以后世的记录来看,阿济格行事常欠考虑,与两位同母弟弟的关系似乎也不是特别紧密,后来又遭到大罪,故而地位远远不如其他开国诸王。其第二子傅勒赫一支后裔也是屡屡犯错,在上谕中可以明显看出,其爵位本身早应被革爵,是估计到英亲王无人祭祀的问题才特恩延续的。

英亲王的家族成员:

●嫡妻西林觉罗氏,祜新之女

●继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炳图郡王孔果洛之女

●妾李氏,李士兴之女

●妾愉氏,愉春仁之女

儿子

●长子 和度

●次子 傅勒赫(1628—1660),爱新觉罗·阿济格第二子,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封镇国公,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因父罪被废黜宗室降为庶人,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卒,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复入宗室,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追封镇国公。天聪二年戊辰十二月十六日戌时生,母继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炳图郡王孔果洛之女。初封镇国公。坐夺爵,削宗籍。顺治十七年庚子四月初三日申时卒,年三十三岁。十八年,谕傅勒赫无罪,复宗籍。康熙元年,追封镇国公。嫡妻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和硕卓立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继妻博尔济吉特氏,弼汉桑噶尔塞台吉之女。子三人:长子鲁克度,次子奉恩辅国公构孳,三子已革辅国公绰克都。

●第三子 劳亲

●第四子 伯尔逊

●第五子 门柱

●第六子 楼亲

●第七子 墨尔逊

●第八子 索尔科

●第九子 佟塞

●第十子 瑚礼

●第十一子 鄂拜

●第十二子 班进泰

世系

●第一代—爱新觉罗·阿济格

●第二代—爱新觉罗·和度

●第二代—爱新觉罗·傅勒赫

●第二代—爱新觉罗·楼亲

●第三代—爱新觉罗·构孳

●第三代—爱新觉罗·绰克都

●第四代—爱新觉罗·讷延

●第四代—爱新觉罗·素严

●第四代—爱新觉罗·兴绶

●第四代—爱新觉罗·普照

●第四代—爱新觉罗·经照

●第五代—爱新觉罗·素拜

●第五代—爱新觉罗·九成

●第五代—爱新觉罗·亨新

●第五代—爱新觉罗·璐达

●第六代—爱新觉罗·谦德

●第六代—爱新觉罗·顺德

●第六代—爱新觉罗·麟魁

●第七代—爱新觉罗·华英

●第七代—爱新觉罗·华德

●第八代—爱新觉罗·秀平

●第九代—爱新觉罗·良喆

●第十代—爱新觉罗·隆煦

●第十一代—爱新觉罗·存耀

英亲王府邸

阿济格的府邸在东城区东华门大街,为明代光禄寺旧址,东临东安门北河沿,西为东安门大街。阿济格获罪之后,此府被收回,仍做光禄寺使用。清末改为礼器库、新宗人府。民国年间改为孔德学校。解放后改为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东华门小学以及东华门幼儿园。

后来新的大宗绰克都一门,府邸位于西城区石老娘胡同东部路北,府邸坐北朝南,形制散乱,有小门一座,左右厢房各三间,正殿三间,左右配房各三间,后院则是后罩房九间,格局十分小。这座府邸大概在乾隆年间九成后裔降为不入八分之后交还与宫廷。清中后期大宗顺德的后裔,则住在西铁匠胡同。

墓地

北京八王坟是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墓地,也是北京比较有名的一处清代王爷坟。位于今日东四环四惠桥西南侧的通惠河北岸。

康熙帝在位时,开始重新重视阿济格的开国功勋。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修八王坟,有了宫门、享殿、宝顶、墙圈、驮龙碑,正坟、土坟主次分明,更有“东衙门”、“西衙门”之别,占地一顷数十亩,规模宏大,墓主人的地位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地宫大门。据见过它的老人回忆,门后有两道弯槽,内有两个石球;关门时,石球顺着弯槽滚至门后,大门就无法推开了。但是,辛亥革命后,王爷坟的宫门、享殿被拆除,卖作砖瓦木料,受到严重破坏。日伪时期,王爷坟多次被盗,“东衙门”因为埋有殉葬品,更是首当其冲。到了解放初期,八王坟已经破败不堪。

1950年,“东衙门”地皮被财经印刷厂征用,5年后转给葡萄酒厂。正坟和“西衙门”则被度量衡厂(后迁走,原址建设为北京仪器厂)占用。与厂区配套,八王坟一带很快形成了居民区。随着长安街向东西两侧延长,开通了八王坟到公主坟的1路汽车,八王坟被牢牢地定在了北京交通网的主干线上,成为家喻户晓的地名。1965年,受极左思潮影响,八王坟一度被改名为“建光东里”;1977年才恢复原名。而今的八王坟,位于长安街东沿长线上,以大望桥(立交桥)为核心,西接建国路,东启京通快速路,南北纵贯西大望路;地铁1号线横穿于此,设站点“大望路”;几十条公交线路在此设站,去往河北三河地区的930路及其支线以八王坟东为首发站;八王坟长途汽车站也是赫赫有名。这一切,都使八王坟成为京东近郊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通枢纽。进入21世纪后,SOHO现代城、蓝堡国际中心等一系列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八王坟地区更成为令房地产界垂青的黄金地段,而原来历史上曾经真正存在过的“八王坟”,却因为早已不存在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英亲王后裔与曹雪芹是铁哥们

敦敏、敦诚作为曹雪芹的好朋友,是大家所熟悉的,因为他们家族也是被处理的,跟曹雪芹有点同病相怜,加上双方家族祖上就想好,属于世交。他家的支派和墓地,知道的人就较少了。敦敏、敦诚作为清宗室,是清初原封英亲王阿济格的五世孙。二人流传下的诗作,很多是与曹雪芹交往时所作,成为研究曹雪芹和红楼梦的重要资料。

爱新觉罗·敦敏(1729年-1796年),字子明,号懋斋,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爱新觉罗·阿济格五世孙,理事官爱新觉罗·瑚玐长子。敦敏与弟爱新觉罗·敦诚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交好。敦敏十六岁进右翼宗学读书,二十七岁在宗学考试中列为优等。二十八、九岁时曾协助父亲在山海关管理税务,在锦州做税务官,不久即回北京长期闲居。三十七岁时才授右翼宗学副管,四十六岁升总管。五十四岁因病辞官。卒年不详,约在嘉庆元年之后,近七十岁。敦敏家族虽在乾隆朝恢复了皇室宗籍,但仍处于受排斥的地位。著有《懋斋诗钞》。

爱新觉罗·敦诚(1734--1791),字敬亭,号松堂,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爱新觉罗·敦敏之弟。清朝宗室、诗人。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曹雪芹小传》记载,曹雪芹除了与前妻生的那个儿子早夭外,还与丫环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的后人在民国时住在北京六部口平南王尚可喜后人的家中,他的名字叫曹久恭。

希望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对民族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关注我满族文化网。

10

这就是帝王心术。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人实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所生。而多尔衮是排行老二,阿济格是老大。多铎是最小的。



当年大妃阿巴亥被逼殉葬努尔哈赤的时候,阿济格已然成年,时年22岁。多尔衮是15岁,多铎才13岁。

对于阿济格来讲,母亲的被逼殉葬与多尔衮大汗位置的失去是连在一起的。毕竟当年努尔哈赤是准备把大汗位置传给多尔衮的。继而在皇太极死后,豪格与多尔衮之间竞争汗位,也是差一点点就胜利的。

这一切都给阿济格带来了深深的刺激——原来最高权力离自己这么近。

因此,在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死去之后。阿济格试图再次扰动已经初步稳定的满清,让自己更进一步,成为新汗,或者是皇帝。他在顺治七年的年末,自己兄弟多尔衮死去后,决定派亲信入京靠武力争夺皇位。然而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失败了。最终落得一个圈禁处死的下场。



而带兵争夺皇权,这也是乾隆皇帝不给他平反的原因。要知道多尔衮虽然也曾争权夺利,但是总体上是以势压人,在大家坐在一起的情况下,尊重议政会议的决定。因此,即使多尔衮都被平反了,阿济格也没有被平反。因为他超出了斗争的底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