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张作霖时期应该叫奉军,而奉军一度是能和直系军队相抗衡的,并不是一直打不过。

张作霖和直系军队打过两次。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奉系遭到惨败,被直军打了一个一败涂地。要不是吴佩孚最后阶段有些大意,奉系郭松龄又率领第3、第8两个旅拼死断后,加上日本人出面干涉,估计张作霖就要倒台了。

不过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奉军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虽然这次战争奉系能获胜主要原因是因为冯玉祥发动兵变。不过在初期的战斗中,奉军在热河、山海关都一度占据优势。在直军主力赶来以后也打了一个不分胜负。可见奉军此时的战斗力已经相当不错,和直军差不多了。

奉军出现这种转变,主要是因为奉军将领原本大多出身草莽,讲义气但是不会带部队。虽然当上了师长、旅长,却根本不懂看地图,制定作战计划,部署火力,打仗时只知道一窝蜂,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崩溃。

这样的部队遇到曹锟、吴佩孚的虎狼之师自然是难以抵挡,一战即溃。

战后张作霖也是痛定思痛,对奉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奉军中郭松龄第3、第8两个旅和李景林的第7旅表现出色。而郭松龄、李景林都是出自军校,受过正规教育。张作霖于是重用军校出身的郭松龄、李景林、姜登选、韩麟春等人训练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

此外张作霖还注重加强部队火力。他在俘获的皖系炮兵基础上大肆扩充炮兵,通过奉天兵工厂自造和进口火炮,使得奉军拥有了国内最强的一支炮兵部队。张作霖还从国外进口了坦克和飞机,加强东北海军。让奉军成为国内少数拥有海陆空军和装甲部队的军队。

经过改革以后的奉军战斗力大为增强,所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在面对直军时还能略占上风。然而在第二次直奉大战胜利以后,张作霖因为赏罚不公,引起了郭松龄的不满。最终郭松龄起兵造反。虽然靠着日本人的支出,张作霖最终击败了郭松龄。不过此后他对军校出身的将领有了戒心,继续重用老兄弟。所以这奉军的战斗力又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所下降。

最佳贡献者
2

1920年7月,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同以吴佩孚、曹锟为首的直系爆发大战。由于皖系内部的原因再加之段祺瑞的战局布置问题,皖系仅5天时间便全面溃败。

此役以直系胜利告终,当然了,直系之所以能胜利,这里面有奉系张作霖的一份功劳。因为早在当年4月,张作霖就与直系秘密结成了反段同盟,而段祺瑞却一直认为奉系保持中立的状态,对张作霖没有放在心上,最终导致皖军遭到直、奉两系的联合进攻。

经此一役,直、奉两系共同掌握了北京政权。当也为后来的直奉战争埋下了伏笔,也为张作霖败给直军埋下一颗雷。

掌握政权后,直、奉两系推出了靳云鹏组阁。但因为日本方面的原因,张作霖不得不迫使靳云鹏下台,支持亲日的梁士诒担任国务总理,引发了直系的不满。接着又因为双方在直皖战争中分赃不均的原因,直奉两系矛盾迅速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1922年4月,张作霖首先坐不住,派出12万奉军南下对直系发动攻击,第一次直奉战争由此爆发。当然了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是直系大获全胜。

那么问题来了,在我们印象中丰系首领,号称“东北王”的张作霖又因何溃败呢?直系的吴佩孚又为何在张作霖溃败之后放弃追击呢?要知道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军阀混战,吴佩孚的做法有点让人抓摸不透,武器精良的张作霖却打不过直军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一、战场在关内,对张作霖的军队不友好

首先,第一次直奉战争是张作霖主动南下发动的战争。因此直奉双方交战的战场主要在天津、河北、直隶一带。这些地方本就归直系所有,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是张作霖发动的一场“入侵”战争,吴佩孚的直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入侵的敌人发起的防御反击。

针对入侵者,直系自然会奋起反击。而张作霖属于关外入侵关内,自然存在地形地势不熟的情况,面对以逸待劳的直军,自然免不了要吃亏的。

其二、吴佩孚不具备完全消灭奉军的实力,不敢追击

虽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12万的部队,阵亡、俘虏、逃亡了接近10万人。但要知道,这12万人并不是奉军的全部战力。

我们从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的第二年,奉军依旧有多达20万人的军队,便可知道大概,山海关外张作霖还有大批的部队。如果彼时吴佩孚大举进攻,面对的是至少还有十几万奉军以逸待劳等着他们。

其次,第一次直奉大战虽说直系取得了胜利,但此役也让直系军队在战争中受到不小的损伤,如果强行对张作霖发动追击,直系军队还能不能全身而退,都还是个问题。

所以直系军队在当时并不具备彻底消灭奉系的能力,吴佩孚不敢也不会追击。

其三、外国势力的介入,吴佩孚投鼠忌器

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免除了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的职位。张作霖毫不在乎,直接宣布东三省独立。当时吴佩孚与曹锟对张作霖的嚣张样子其实也非常不爽,但无可奈何。

因为此时英国的势力开始介入,他们希望能继续保持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这样他们可以在其中谋求更多利益。在英国的调停下,直奉两系在停泊再秦皇岛的英国克尔留号军舰上签订了停战条约。奉军撤回了关外,直军也回到了以前的布防区域。

其四、北洋军阀间的默契

其实,北洋军阀之间一直有一条不说出口的默契,就是绝不会赶尽杀绝。哪怕是战败一方遭到对手全歼,依旧可以在天津租界,安安稳稳的过富足闲的生活。如黎元洪、段祺瑞等等。所以或许一开吴佩孚就没有打算对张作霖赶尽杀绝。

这其中的缘由说不清、道不明,或许和北洋军阀们大都曾在清朝同殿称臣有关。毕竟大家为的无非是抢地盘,对于战败者也没必要赶尽杀绝。说不定哪一天就轮到自己了。给别人留一条路,其实就是给自己留一条路。后来张作霖占领北京,同样的也留了曹锟一命。

最后说一句,虽说北洋军阀时期,彼此之间为了地盘搞得民不聊生,但他们依旧是一群有骨气的人,特别是在民族大义的问题上,从不马虎。如张作霖拒绝日本人的合作而被炸死、吴佩孚也是坚持不合作而被害死。

文/@像素说 ,欢迎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3

这个问题待商榷,直奉战争进行了两次,第一次直系胜利,第二次奉系胜利。直系曹锟是北洋政府大总统,实际军事指挥官是吴佩孚,奉系军事指挥官是张作霖。

要论个人素质张作霖比不过吴佩孚。

张作霖绿林出身,出卖过朋友,妻妾成群,年轻时从事过赌博抢劫,是一名土匪,后来向清政府投诚,改邪归正,逐渐正向正道,做了一些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情。张作霖号称“大帅”,曾控制过北京政府,有很高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一般,毕竟没进过正规军事院校,还搞哥们弟兄那一套笼络人才。那年代,军事科技发展很快,很专业。像段祺瑞之类都是科班出身,总体来看,比绿林出身的首领有水平。后来军事院校出身的郭松龄反奉,如果没有曰本中间插一刀,帮助张作霖,张作霖极有可能下野倒台。张作霖执政期间总体搞的不错,坚决反对日本等外国势力染指中国,最后被日本所害,近年又有观点说是被苏俄所害。

吴佩孚是秀才出身,这个人有民族气节,能写出一手好字,个人私德比较好,有一位外国女记者向他求婚,他说老妻尚在,把人家拒绝,这在当时污浊社会风气中是一股清流;与士兵同甘共苦,冬不披裘,夏不遮伞,能以身作则,有古之良将之风。军事指挥才能响堂堂,政治才能也可以,是一名标准军人。连外国人都看好了吴佩孚,美国著名杂志都刊登他的大照片。尤其有爱国民族精神,拒绝和日本合作,最后被日本所害,蒋介石、张学良等许多有名望的人都非常敬重吴佩孚。当然张作霖杀害了李大钊。吴佩孚对抗过北伐军,镇压过二七大罢工。这些是张、吴两个人洗不掉的污点。

1922年4月28日至5月5日,由于战胜皖系后直奉两家对胜利果实分赃不均和直系对亲日亲奉的梁士诒内阁不满而爆发了第一直奉战争。以直胜奉败收场。

第一次直奉战争由于吴佩孚指挥得当,直系10万军队打败了奉系12万军队。

1924年9月至10月,直、奉两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权而进行的战争。直系兵力约20万,奉系兵力约15万,以奉胜直败结束。

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直系将领冯玉祥等人倒戈发动了“北京政变”,导致吴佩孚指挥的直系军阀大败,奉系军阀获胜。张作霖违背他“奉军不入关”的诺言,挥军进入了北京,并排斥冯玉祥,实际上控制了北京政权,把中国人民又拖进了新的痛苦的深渊。

最后,吴佩孚直系军阀被北伐革命军消灭,张作霖死后张学良接管东北军,在北伐革命军不断胜利情况下,张学良的东北军“易旗”,接受了北伐革命军的管理,全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

4

因为奉军将领大多出身草莽,讲义气但是不会带兵,也不懂看地图、制定作战计划与部署火力,打仗时只知道一窝蜂,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崩溃。

这样的部队遇到曹锟、吴佩孚的虎狼之师自然是难以抵挡,一触即溃。

第一次直奉战争是张作霖主动南下发动的战争。因此直奉双方交战的战场主要在天津、河北、直隶一带。这些地方本就归直系所有,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张作霖发动的一场“入侵”战争,吴佩孚的直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入侵的敌人发起的防御反击。

针对入侵者,直系自然会奋起反击。而张作霖属于关外入侵关内,自然存在地形地势不熟的情况,面对以逸待劳的直军,自然免不了要吃亏的。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奉军分东西两路南下。西路军邹芬的那个师的底子是直系的。所以直奉西路一交战,邹芬师哗变,导致奉系全线失败。为此,邹芬呑金自杀。

战后张作霖也是痛定思痛,对奉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第一次直奉大战时,奉军中郭松龄第3、第8两个旅和李景林的第7旅表现出色。而郭松龄、李景林都是出自军校,受过正规教育。张作霖于是重用军校出身的郭松龄、李景林等人训练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

张作霖还注重加强部队火力。他在俘获的皖系炮兵基础上大肆扩充炮兵,通过奉天兵工厂自造和进口火炮,使得奉军拥有了国内最强的一支炮兵部队。张作霖还从国外进口了坦克和飞机,加强东北海军。

经过改革以后的奉军战斗力大为增强,所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在面对直军时还能略占上风。然而在第二次直奉大战胜利以后,张作霖因为赏罚不公,引起了郭松龄的不满。最终郭松龄起兵造反。虽然张作霖最终击败了郭松龄,不过此后他对军校出身的将领有了戒心,继续重用老兄弟。所以奉军的战斗力又有所下降。

5

首先我们先说一下第一直奉战争的起因,在1920年直皖战役今后,直奉两系军阀一起操控了北京政权,奉系张作霖极力推荐亲日的交通系首领梁士诒出任内阁总理,致使了直奉争吵。梁士诒与直系的联系不好,奉系借梁士诒而分配中心的财政交通,借日款来赎回胶州济南铁路,用日款来支撑奉系的扩大方案,直系就不能容忍了,吴佩孚再三通电,揭露梁媚日卖国的丑行,梁士诒组阁近一个月,即于1922年1月25日托病请假离任出京。

张作霖决意武力抵挡直系,4月10日起,奉军就川流不息进犯,改名为“镇威军”。4月29日,张作霖抵达军粮城,本日向部队下达了总攻命令,直奉两军在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混战,吴佩孚亲到前哨督战,令主力在炮兵保护下迂回到奉军的侧后,俄然建议进犯,奉军是腹背受敌。

第16师于5月4日临阵倒戈,奉军暂编1师退出了丰台,造成了奉军西线溃散。吴佩孚又采纳诱敌深入的战术指挥直军且战且退,待奉军进入伏击圈后,隐秘率部绕至奉军的旁边面,建议猛攻,西线的奉军也全线的败退。

其时第二队伍的战斗力比较强,是奉军的主力,司令即是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两年前张学良从东三省讲武堂结业,这也是他首次参与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其时吴佩孚在获胜今后,调了嫡派的第3师、第26师到东线,并亲身指挥进犯张学良的部队。张学良尽管率部勇敢打退进犯,可是由于奉军全体败局已定,只好指挥部队有秩序地向后撤退。

在这次战役中,奉军各部简直全线败退,仅有的战而能胜、退而有序的部队,即是张学良和郭松龄统率的第二队伍。终究奉军在东西两线均失败,战士牺牲2万,战胜逃亡者万余,被直军俘虏了4万余人,总统徐世昌命令革除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等职。

6月18日,直奉两方代表在秦皇岛海面的英国克尔留号军舰签订了停战公约,以榆关即是今山海关为两军分界线,奉军撤出关外,直军也大多数撤回原防,首次直奉战役宣告完毕。

总结

1、直系分为曹军和吴军,曹军一直在北京城里保持中立

2、吴军侦知奉军由津浦路包围保定南边的大战略目的,一开战就破坏了大段铁路,并在德州坚强阻击南下奉军,一起让东路新近归附的曹军26师自动侧击寻衅南下奉军,然后诈败,诱惑奉军放弃原有大战略目的,改大包围为小包围,转而进犯保定东部,成果踏进吴军预先设置的地雷阵,而且不按军事操典,如剿匪般一味蛮攻吴军用首次世界大战中构成的地雷、铁丝电网、重机枪和炮火帮助构成的现代化阵地,未能跳出吴军的如意算盘,致使锐勇尽失,中路和西路也一样中了吴军的寻衅诈败,猛攻地雷阵,结局一样。这是参谋长杨宇霆的失误

3、奉军没有预先想出破解地雷阵的好办法,而且不按军事操典,一味糟蹋炮弹整理地雷阵,却没有步炮协同,往往是清掉地雷反而给直军的反扑清出了路途,步卒不拿手攻坚,攻而不克,依赖马队克敌,也不拿手迅速构筑阵地火力点,克而不能守,阵地得而复失。这是老派将领如张景惠等的失误

4、张学良军团尽管进行了包围之类美丽的战术,可是被夹在李景林军团和张作相军团中心,发挥空间有限,不能左右大战略,主要被用于帮两个军团救火,只是在退避时,展现出了解军事操典的极强防护力

5、奉军得到日本的兵器资金帮助,不缺钱,所以奉军官兵战斗非常坚强,可是连日进犯,损失惨重,预备队的几个军团来得太慢,也缺少战斗力和战略上的新意,一味地填坑,终究致使崩盘。奉军后方只要蒙苏的要挟,比吴军有利许多,却不敢早些调集防护日本的吉林部队入关,然后未能构成兵力优势,是大帅张作霖自个的失误。吴军却成功联合了冯玉祥,安定了后方,而全力用兵于前方

6、吴军转守为攻后,仍然也无法打破张学良在山海关布下的现代化阵地,阐明在吴军与奉军都缺少重炮部队和伞兵空降的情况下,全世界此刻的战役形式仍是倾向于防守方的

6

张作霖奉军新兵和土匪居多,而直系是北洋新军为核心!

张作霖在1916年就任“奉天督军”,麾下仅奉军三个师两万余人,难以制衡冯德麟、吴俊升等军阀,直到1918年“秦皇岛截械事件”,张作霖扩充军力至五万余,与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吉林督军鲍贵卿,共同掌控东北,成为世人所知的“东北王”。

至1922年4月直奉战争时,仅四年时间,张作霖名义上拥兵20万,但透过史料可知,奉军快速扩张的代价是,多数是新兵和土匪兵,军纪极差且分属各个派系,造成各部之间难以形成配合,军事器械更是极为落后,面对北洋新军演化的直系,奉军正面碰撞而全面溃败。

除军纪与军械外,直系占据着地理上优势,归属辽西朝阳和锦州都在直系手中,辽西走廊自明代中期便扼守东北方向稳定,即便推进至山海关附近,山地天然防御直系进可攻退可守,加上获得当地民众的支持,不用长途输送战略物资,而奉系的运输补给却难以跟进,张作霖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直奉战争,奉系兵力并未增长,但东北陆军讲武堂的淬炼,提升东北军中下层军官的能力,东北兵工厂生产的器械加持,使得奉军实力增强,而直系长期与各派争斗,虽然综合实力仍领先于奉系,但在正面战场无法形成压制,以至于冯玉祥倒戈而全面溃败。


综述:张作霖1916年仅用两万人,便撬动东北局势,1918年才开始真正崛起成为“东北王”。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沉淀的时间太短,难以与占据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直系抗衡,输在底蕴仍能知错就改,终于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扭转劣势,所以张作霖无愧为枭雄。

推荐阅读:张作霖治下的东北,内部派系林立,注定统治难以长久

郭松龄由“兵谏”到“反奉”,从“英雄”变为东北沦陷的罪人

7

纯粹扯淡!奉直打了两次大仗,胜负1:1,而第二次直败的更彻底。到底是直强还是奉强任何说辞都不能让人服气,最能让人服气的就是:谁占据了最大的地盘,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存活的最久,这样比较起来就可以准确的判定到底是谁厉害了_肯定是奉系厉害了!

8

张作霖时期的东北军也是山头林立,矛盾丛生。首先是老派,以张作霖为首,但是掌握兵权的实力人物如冯德麟,张景惠,汤玉麟等人也是各怀心思,再则,老派人物资历老,根脉深,有多非正规军出身,江湖气过重,难以应付瞬息万变的新式战争。其次是洋派,以杨宇霆为首,该派多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亲日倾向明显,颇受老派器重。再有就是陆派,以张学良为首,由郭松龄主导,多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思想较为激进,与洋派矛盾较深,虽表面上不受老派青睐,却是老派用来制衡洋派的底牌,为少帅保驾护航的亲兵。

当时的东北军有着自己的兵工厂,海陆空三军齐备,可谓兵强马壮,但由于派系的关系,虽然当时的东北军在人数,军械上较直系不落下风,却也在事实上限制了实力的发挥。

直系当时风头正劲,坐镇北京,掌控政府,玉帅吴佩孚更是大有古之儒将风采,以直系之劲弩攻取奉系之乱军草莽,胜算自是更大。

最后,支持直奉两派背后的列强不同,直系以英美为后盾,奉系奉日本为靠山,当时的日本虽忝列于列强行列,但其真正的实力与英美差距过大,且其对东北野心暴露已久,英美俄等利益相关国无不想除之以后快。

第一次直奉战争虽然失败,却赢得了第二次直奉战争,当然,若非冯玉祥等人临阵倒戈,使得吴佩孚首尾难顾,其结果也未可知。

9

张作霖时期东北军打不过直军这个说法不妥当。

应该说直奉两系的军事实力基本上算棋逢对手势均力敌。直军有冯国璋曹锟北洋嫡系主力的底子,外加吴佩孚为首的名将,可算实力强劲。但是奉系也不弱,虽起步于旧军巡防营,但由于东北的地理优势,没有其它军阀的威胁,得以休养生息,外加日本的扶持发展迅猛,特别是少壮派张学良和郭松龄部不输给任何一个关内军阀。

直奉经历过2次战争。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由于张作霖阵营的张景惠的16师阵前倒戈,奉军失败,退出了山海关。但是1924的第二次直奉战争,在双方战斗正酣时,直系的冯玉祥部突然倒戈发动北京政变,扣留了贿选总统曹锟,逼其下令罢免吴佩孚,导致了直军大败,吴佩服率领残部败退到了长江流域,从此奉系掌握了北京中央政权。

由此可看,直系和奉系是各自一胜一败,不能说明东北军打不过直军。


10

第一次直奉大战 确实打不过 因为奉系虽是北洋但是是旁系 直系多数为袁世凯的北洋军基础 其次装备没有直系好 军纪差 第二次整军纪武 和换了装备就能和直系抗衡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