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何我感觉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

为何我感觉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

2020-10-03 10:31阅读(66)

为何我感觉作为蜀汉终结者的邓艾,后人很少对他赞许有加,反而更欣赏姜维?:姜维忠义:-邓艾,姜维,蜀汉,终结者

1

姜维忠义

2

前言

长江之水成为文人直抒胸臆的对象,《三国演义》引用楊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开篇引言,尤其恰当。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

巧合的是,《三国演义》卷末依旧用诗结尾,不过却苍凉许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为什么后人对邓艾少有赞许,而对悲情英雄充满同情呢?且听在下分解:

(姜维字伯约绣像)

能够在后蜀政权中比肩诸葛亮军事才能的人,只有姜维了。他们俩位都是主张北伐的“鹰派”人物,屡屡兴兵北伐,却屡屡失利而回。北伐的名义当然冠冕堂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历经一千多年,通过各种形式的表现形式,塑造了一个“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诸葛亮虽败犹荣!

而姜伯约在后世的影响上,根本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曾经是姜维幕僚的陈寿这样评价自己的上司:“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我认为陈寿的点评正确。

不可讳言,诸葛亮与姜维为什么要数次北伐,不惜倾尽国力。我们晓得,刘备、诸葛亮的荆州集团席捲益州,成都的土著当然心头不安逸:“我们益州天府之国,不需要你们来搞扶贫开发!”为了转移视线,便于集中蜀汉人、财、物大权为荆州集团撑握,最好的方法就是北伐!

(邓艾(左)与姜维大战三百回合)

所以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当然君臣一心。但是,姜维的头上就缺少这种光环,加上“鸽派”人物蒋琬和费祎的休养生息政策,姜维无所作为。

延熙十六年(253)春,费祎去世,夏天姜维就点齐几万兵马围攻南安。紧接着在十七年、十九年、二十年、景耀元年、五年、六年,姜维都战斗在北伐第一线。

但是,长年带兵在外的姜维由于连年征战,寸功未立,引起宦官黄皓的小报告,想以右将军阎宇取代姜维。引起姜维警觉,从此不轻易回成都。由于黄皓以鬼神来对待国家大事,致使川西北的阳安关口,阴平桥头失守,姜维退守剑阁与钟会缠斗,邓艾趁势从阴平经景谷道直取江油关,趁势在绵竹打败诸葛瞻,在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姜维接到后主命令在今天的绵阳向钟会投降。以后在伙同钟会在成都的叛乱中,姜维及全家都在乱军中被杀害。

(邓艾绣像)

综上所述,我认为只有“鹰派”人物喜欢姜维,如蜀汉政权的笔杆子卻正对姜维推崇备至:“姜伯约身处上将之位居于君臣之首,却住宅简鄙,没有多余的财产。居住侧室没有侍妾,后庭没有音乐娱乐,衣服仅求够用,车马仅求具备,饮食节俭且又不过份节俭。不留积蓄,......这样的评价是偏颇的,正如罗贯中在结尾诗中所说:“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辛劳。”陈寿与罗贯中的评价近似:“姜维粗具文武之才,有志于建立功业,但他轻率出兵,滥用武力,对形势不能准确的把握,最终身死。

这使我想起了成都武侯祠的那付对联中:“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古知兵非好战。”看来针对姜维的成份多些。

现在谈邓艾

(邓艾从摩天岭上裹毡滾岩直取江油关)

说实话,三国迷们对邓艾的确不太熟悉,很大程度上缘于邓艾没有惊险、壮烈的打斗场面描写,更重要的是邓艾是资格的乡村农民出身,他的故事犹如今天的网络小说巜都市里的小农民》一样,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契而不舍的追求人生价值。他的地位低到相当于旧社会的“赤贫农”,在流浪中被警方在今天的河南省襄城县強制性收容,当了曹操的“典农部民”即农奴。

就是这样的一个草根,凭着非凡的才华,被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司马懿所看中,因为他正与曹爽明争暗斗,十分需要人才的支持。而邓艾的主要的功绩在于屯田建设上的战略眼光。当司马师掌权时,邓艾已经是讨冦将军,汝南郡太守。跻身大员行列。

当司马昭掌权时,正元二年(255)二月夏天,姜维认为曹魏内乱,于是发兵进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姜维首战告?,曹魏震动,只好首次把已经在中央警卫部队任将军的邓艾派上前线单挑姜维。结果邓艾大胜,姜维退出。从此,姜维几次北伐都要踫到邓艾,两人互有胜负,但姜维始终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

景元四年(263),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司马昭决定进攻蜀汉政权,动用十八万兵力,分成三路南下进攻。邓艾率兵三万正面进攻姜维,此时的邓艾年己七十,而指挥十多万人部队的钟会才年仅40岁,邓艾与钟会开国元勋的父亲钟繇是平辈的一代。

邓艾翻过摩天岭来到现在的青川县,江油的雁门镇,然后掉头向西,到达平武的南坝镇,一直向南,终于通过艰苦的左担道,直接杀到今天的绵阳市,站在涪县的龟山上眺望,成都市的万家灯火通明!邓艾结结巴巴的大吼:“大成都,俺(他是河南人)来了!”

当忠心的邓艾向中央领导人表示要趁势夺取东吳时,却犯了朝庭大忌。更凶险的是被小人钟会利用了这个事情,在半路上拦住为邓艾向朝廷送八百里加急快递的使者,擅自改动邓艾的文书,使之充满骄横跋扈的语气,密封后送呈司马昭。中央密令:“抓捕邓艾送京!”在押送的时候,双方部队火併,钟会、姜维、邓艾父子都丧身火併中。

结束语

邓艾被称为曹魏战将型名将第一名,毫不为过,因为他指挥二万人马就消灭了蜀汉政权,这当然是他的辉煌战绩,不过出生于士大夫阶层的钟会,心理阴影面积太大,这些四十岁的新生代哪里容得下这个父辈资格的,出身农奴的草根呢!所以陈寿点评到邓艾时,说他:“邓艾志气昂扬,建立功业,但却不能防患于未然,很快就失败了。”这个评价很不错,因为“功业”二字的份量太重,只有邓艾可以担当,而姜维仅仅是“有志于功业。”区别就在于此!

3


其实问题很简单。

因为大多数人高估了“邓艾”的作用。

三国越到后期其实越真实。

战争已经不再是早期演义中

“大喝一声,敌将一愣,xx一刀挥将下来,将xx砍作两段,大军趁势掩杀,xx大败亏输。”

无论是演义,还是三国志,到三国末期其实都归于最接近真实的战争。

这时候蜀汉充的挂已经到期,国家已经进入一个极度尴尬的阶段。

北线,东线,南线的正常防务都需要庞大的军资,而政坛却是黄皓刘禅掌握。

国力属于不发动战争,缓慢恢复。发动战争,迅速下跌的处境。

这显然是个死局。

蜀汉有名的鹰,鸽两派便分化。

鹰派,武将以姜维,邓芝,夏侯霸,柳隐,句扶等,文臣以陈祗等人为首。代表的是大部分军方将领,和朝中刘备系老臣,蜀中清流派的意见。

鸽派,武将以诸葛瞻,张翼,文臣以谯周为首。代表的是大部分蜀中旧臣,和少数反对姜维的武将意见。

这时候攻或不攻呢?

鹰派认为,蜀汉即便不北伐,也因为沉重的防务难以迅速增长国力。(武侯死后近二十年蜀汉国力才堪堪恢复,高阶军事将领反而凋零。)而这段时间魏完全可能迅速发展昌盛,更危险的是曹魏统治时间过久,中原百姓不会再认可“汉室”的存在。蜀汉等于失去一个巨大buff。

鸽派认为,蜀汉兵少民寡,不如休养生息,倚仗山川之险要,偏暗一隅暂避锋芒。

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鸽派在这里有个划分,比如诸葛瞻,张翼,廖化等人是硬鸽派,他们不支持偏安,但更加不赞同鹰派无限度北伐。于是暂时和软鸽派联合。

一旦时机成熟,硬鸽派随时可能倒向鹰派。或者说,张翼廖化本身就是鹰派后退的一部分,他们随时可能变回鹰派。

软鸽派例如谯周益州本土人,他们并不关心汉室兴亡,他们只是想避免益州继续遭受兵祸。对于他们来说,只要益州平安,统治者到底是刘禅还是司马昭司马炎都是无所谓的事。

至于黄皓,他其实并非鸽派,他本质上是一个格局更小的人。他只要大权在握,有利可图。他愿意守着朝堂上的一亩三分地儿。

问题在于鹰派大都是一群理想主义者。

举例姜维,邓芝都是个个所得钱财随手消尽的主儿,让他们打点黄皓,怕是不能也决不会。这既是他们的道德亮点,也是政治弱点。

但前期鹰派有一个政治水平更高些的,他就是侍中陈祗。

他支持北伐,但他并没有像前任董阙费祎郭攸之等人一样,严格逼迫黄皓的上位,也因此落得污名。

但陈祗明白,世人皆以为刘禅是黄皓的傀儡,其实黄皓是刘禅的傀儡。

若诸葛武侯还在,蒋琬费祎等人还在,尚可压住这位不思进取的君王。

现在老资历的大臣都已经归西,过去那套,不可能再用了。

已经没有人能强压刘禅了。

那么为了支持姜维的北伐,陈祗能做的只能是讨好黄皓。(本质上是讨好刘禅)

至于刘禅,虽然翻案风盛行,但在我看来,昏君谈不上,只是一个庸主罢了。

但再庸的主,也是主公

我刘禅要玩开心,你们谁允许我开心,我就同意谁的方案。

————————————

这里提到软鸽派,早期的软鸽还未从文臣群体独立出来,个个都是清流,都反对刘禅的乱政。

陈祗看到了机会,他讨好黄皓,迅速得到刘禅信任,大权顷刻在握。

众人皆大骂陈不知羞耻,内通宦官,放纵朝政。

他们看得到“内通黄皓”,他们看不到那些年,姜维用兵再无儒生节制,终于能大举北伐,蜀汉才真正逐渐有了战果,甚至有陇西大胜等武侯在时都没有的大胜。

姜维用兵的底气,在于身后有陈祗。

然而两个灾难袭来。

第一,段谷大败。

从前姜维或是大胜,或是小胜,或是小败(攻而未克)。从来没打输这样一场大败。

他遇见了一千年后拿破仑遇到的困境——胡济失期。

寡不敌众,敌方更不是庸手,是当时魏国最好的将军邓艾对垒。

邓艾,陈泰有多的多的兵马,有后方司马昭的支持,更是守卫一方,占尽优势。

姜维有的只是后方不稳定的局势和失期的猪队友。

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唯一的大败——段谷,姜维一辈子的痛。

第二,前面提到了,姜维后方不稳定。

为何呢?

鹰派政治水平最高的陈祗死了。

在我看来,蜀汉后期的段谷之败的确是一记硬伤。

但鹰派文官的流失却是本质上的灾难。段谷之败是不可能避免的,即便诸葛带着五虎上将也不可能绝无败绩。一个能容忍打败仗的政权才是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政权。否则类似公孙瓒,强盛时候能割据一方,打输几场便被迅速吞并。

可悲的是,继荆州,夷陵之后,蜀汉没有再败的本钱了。

而且不知为何,当年诸葛指定的人选几乎全部跟武侯一般,早早病亡。

除费祎被降将杀死,其余尽皆早死。(有趣的是有猜想是费祎之死与姜维马谡有关)

这时候蜀汉已经并非当年人才济济的炎汉。陈祗当年虽力挺了姜维北伐,然而也有后患。

后患就是陈死后黄皓再无人可制约了。

同时随着连年征战,蜀汉已经出现了穷兵黩武的迹象,还有被常年亮黑维黑挂在嘴边的“面有菜色”。

鹰派难道不知?

鹰派当然知道,但要实现断泷右之志,必然大动刀兵,而若大动刀兵则此时的蜀汉却的确承受不起,这是一个死循环。

有人评价姜维志大才疏,我鸣不平。

真的不是才疏,而是手中的牌面太差。

随着张翼廖化柳隐句扶一大批将领的衰老,新生代又少有人才。国力更是远远弱小于魏。

大多数人有个误区,就是才高则必然胜,胜者必然才能突出。

并非如此。

两国交战,拼的是顶端人才的数量,低端兵力的规模数量,商业,农业的发达程度。一定程度上的君主个人素质,甚至一部分运气来决定。

大国对小国碾压太大了。

这不是一个诸葛武侯,一个姜维能挽回的。

就凭这地广,司马懿,郭淮,陈泰,邓艾有打输的底气。丢了祁山不怕,丢了斜谷不怕,丢了陈仓不怕,丢了天水不怕,丢了五丈原不怕,丢了安定不怕。

我战略纵深长,底气就在这。

就凭着将多,同样你们五虎剩下个赵云,我们五子剩下个张郃,但架不住我魏国人才众多,猛将张郃射死了不怕,猛将徐质被砍死了不怕,王经打没了不怕,王双砍了不怕,郭淮射死了不怕,累的半死的姜维一抬头,邓艾陈泰钟会还在来的路上。

我猛将如云,底气就在这。

任你诸葛亮智绝三国,还得被你的国力拖死在五丈原。

————————————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邓艾没有姜维知名度高呢

因为灭蜀是必然,钟会十几万大军已经拿下汉中。蜀汉还能撑几年?

你偷渡阴平偷赢了,蜀汉早几年亡。

你没偷赢,蜀汉也就是多几年阳寿,魏军肃清了汉中余党,再来平推你也就没了。只不过那时候军功要算在钟会头上。而钟会本来就是顺道来送走邓艾的。

这就是我开头提到

邓艾其实本身并没有多大用处的原因

汉中都丢了,邓艾即便偷袭失败,几年后有数不清的张艾王艾李艾司马艾能去灭蜀。

邓艾偷渡阴平想成就的是谁?无非是自己的功名罢了。他需要把灭蜀成就从钟会手里抢来。

而姜维呢?

一计准备先杀邓艾,再杀钟会,一念复蜀,无奈钟会处事不密,计败身死罢了。

而蜀汉永远只有这一个姜维,想代替他的阎宇吓到听见邓艾名字都不敢领兵,遗憾没制约姜维的诸葛瞻一战白给。

可以说两个死对头同时打了两个赌。

邓艾输了,魏晚几年灭蜀,赢了,早几年灭蜀。

邓艾赌的是自己的功名荣辱。可笑他运气好,成都此刻刘禅身边只有软鸽派。于是他赢了。

姜维输了,本来要灭的蜀还是灭,赢了,蜀汉重新翻盘,顺便带走邓艾钟会两个对手。

姜维用自己最后的几年阳寿,赌的是大汉王朝再续百年基业的豪赌。无奈手中牌太少,输了。

两人的作战方式,处世理念,看似都是两个赌徒。

可他们从不是一类人。

姜维的大局观和所奋斗的目标比邓艾大的多。

这就是为何姜维宁可假降钟会却不愿假降邓艾的原因。

直到宋代,由于蜀汉的尴尬地位,作为一个正统王朝统一前最后一块绊脚石,极少王朝会给予正面评价。

就像我国无比同情某些国家的内斗可由于tw.问题我们不可能公开支持一样。

自古又多是以成败论英雄之辈,据其他答主资料,最早的姜维庙竟然沦落到元代方才修建。

可我想姜维死前大概知道,蜀中战死的数万尸骨知道,高高在蜀道耸立的剑阁也知道。

历史长河里滔滔而过的何止成百上千,你喜欢谁都好,这并不是一个强求的事。

你大可说我喜欢刘备的仁义,我喜欢曹操的英武霸气,甚至你喜欢孙十万也是你的自由。

但喜欢类似司马懿等人,要么是根本不清楚真正的司马懿,要么是真的坏。

谁的青春不叛逆呢?

我当年闷头看二战史还喜欢元首呢。

可如今都成年,你来告诉我类似喜欢司马懿这种仁义礼智信占不了几样的人是个什么心态?

历史大潮从不可逆,但忠义永远是一种选择。

天水的少年死在信仰的宫殿。

善墨的野心家死在权力门前。

急功的牧童被暗杀在囚车里。

问谁是英雄

陇西吹了一千多年的风,

和百姓心中都念叨着答案。

4

古梁镛:江湖在何方?天地山水间!

题主的这个问题,古梁镛认为普遍存在于当今社会,究其根本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历史题材小说《三国演义》对于广大读者的影响有关。

原因二:其他演义小说对于姜维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关。

原因三:大部分人缺乏全面正确的历史知识。

下面详细分析。

历史题材小说《三国演义》对于广大读者的影响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由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创,罗贯中以史书《三国志》为创作基础,同时吸收了民间戏曲、评书、野史、地方志等等内容,最后以小说的形式,将三国故事为大家精彩的呈现出来,获得了读者的追捧。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影响力可见一斑,《三国演义》以其身临其境的文字描述,将三国人物、事件绘声绘色的讲述给读者,引领读者穿越于三国历史,但是很明显,小说和正史有很多差异,最为重要的一个差异,就是小说加入了作者浓重的个人喜好,而正史则不同。

三国演义人物之姜维
熟读《三国演义》的朋友会发现,魏、蜀、吴三国,大部分篇幅讲了曹魏和蜀国的事情,吴国篇幅比较少,同时以曹魏和西蜀而言,根据作者的视觉,很明显偏爱西蜀多一些,正是因为受此影响,《三国演义》中对于姜维的描述远多于邓艾,无论是姜维的军师才能还是对于蜀汉的赤胆忠心形象,都远比邓艾要丰满。

因此大家多喜欢姜维,而对邓艾不怎么关注,和《三国演义》有很大的关系。

隋唐演义之罗松

其他演义小说对于姜维人物形象的塑造

我们都知道,中国文化的发展,大体上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主体,也就是说,明、清时代的小说发展非常鼎盛,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小说依然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

在明、清小说中,隋唐小说可谓独树一帜,大家耳熟能详的“隋唐十八条好汉”“隋唐第一好汉李元霸”“冷面寒枪俏罗成”“隋唐四猛四绝”等等,在小说、评书、戏曲、相声等艺术表达手法的演义下,这些人物早已深入人心,而在隋唐小说中,“四猛四绝”尤其为人津津乐道,其中枪绝罗松被很多读者追捧,因为罗松曾经一枪分开了正在做殊死缠斗的李元霸和罗士信,而罗松高明的枪法则源自于姜维,即便是罗艺、罗成的枪法,追本溯源,也是源自于姜维。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对于姜维的认知有提高了一个层次,忍不住感叹,原来姜维这么厉害啊?古代人不同于现代人,他们接受正史的机会非常非常少,而小说戏曲等等文艺形式表演,是他们接触最多的,因此通过这些文艺表演,姜维的人物形象又比邓艾高出了很多。

邓艾

大部分人缺乏全面正确的历史知识

为什么讲到三国人物,很多人很来劲,因为他们熟读《三国演义》,对于自己喜欢的人物更是有深刻的阅读,但是如果提及《三国志》,相信很多朋友比较迷茫,这本书虽然听说过,或许也看过,但是太枯燥乏味,远不如《三国演义》好看嘛,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三国志》才是三国历史的正统历史书籍,而《三国演义》只不过是坊间小说罢了。

其实姜维和邓艾的评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另一个方面去了解。

恭城武庙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孕育了无数优秀的人才,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演绎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浪花,古往今来,素有“文武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因此对于古代武将,人们尚且可以根据其功绩做一个大致的排名,纵观历史,对于历代武将排名最为家喻户晓的,当属“武庙十哲七十二将”。

在武庙七十二将中,三国时期的将领有张辽、邓艾、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羊祜,比排名古梁镛根据武庙七十二将供奉位置,先左后右而来,根据这份名单我们可以发现,邓艾位居三国武将排名第一位。

三国演义情节之邓艾偷渡阳平关

武庙始建于唐代,唐代距离三国时期只有五百多年的时间,因此唐代对于三国时代的史料,无论是可信度亦或是数量都远多于近代,而武庙十哲七十二将,更是唐皇亲自下诏书,召集一批学识渊博的文臣武将共同拟订,因此公正性值得肯定。

通过这份排名我们可以发现,姜维并没有进入武庙七十二名将的行列,因此可以说,姜维的军事才华和军功不足以和邓艾相提并论。

其实,受《三国演义》英雄,我也非常喜欢和敬重姜维,即便是在刘禅已经投降的情况下,依然想着为蜀国翻盘,可以说,姜维完美的继承了师傅诸葛亮守护西蜀的意志,邓艾偷渡阳平关成功,一方面是西蜀对于阳平关防务的懈怠,撤走了诸葛亮时期部署在哪里的一支军队,二是邓艾入阳平关后,一路遇到的将领基本上没有抵抗就投降了,这也是姜维无可奈何的事情。

谢谢大家。

欢迎朋友们多多点赞支持古梁镛原创。

喜欢的记得转发+关注哦!

5

主要原因是:第一、姜维与邓艾两人各自在朝堂的身份地位、影响力都相差较大;第二、历朝统治者对于忠臣志士的推崇,以及人们对于忠臣义士的尊敬;

除了历朝政治意识形态对蜀汉政权“正统”地位的渲染推崇(特别是以南宋等偏安政权为代表的政治渲染),间接拔高了蜀汉文臣武将的身份,使得姜维的身份地位形象显得更加突出重要。其次,就是邓艾和姜维各自在朝堂的地位根本不是一个级别,邓艾虽官至兖州刺史、征西将军、太尉,进爵关内侯、方城亭侯、邓侯;但注意太尉的官职是邓艾伐蜀偷渡阴平灭蜀时获得的官职,虽然太尉为三公之一,但是此时魏国太尉并不掌实权不能节制天下兵马,曹魏的大将军才是军权的实际掌权人姜维是蜀汉的大将军,两国在征西将军之上高级将官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等;虽然曹魏和蜀汉官制虽略有区别,但曹魏的大将军,自司马氏主政魏国后,先后由司马师、司马昭担任;魏灭蜀汉时,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才是最高统帅邓艾、钟会、诸葛绪三路伐蜀也是归大将军司马昭统一调度

汉末三国形势图

关于爵位这方面,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是延续大汉国祚、严格遵循汉制的,蜀汉没有异姓王,异姓的爵位最高到侯爵,而姜维的爵位就是侯爵中最高的爵制县侯(平襄侯),诸葛亮、张飞、马超等人都只是乡侯;邓艾虽然军事才能显著,因功进封邓侯(县侯),但是毕竟曹魏的异姓王爵、公爵、侯爵相对蜀汉而言人数多太多,自然在各自政权内部的地位、影响力也就不可相提并论。作为继承诸葛亮遗愿北伐中原的姜维,不仅军事才能突出而且更是以身殉国堪称忠臣志士的代表,自然会格外受人尊重。

蜀汉昭烈皇帝刘备

6

清山雅舍,畅谈历史。

前言

邓艾是三国后期魏国著名的武将,曾常年屯驻西凉,与姜维对峙,有“姜维克星”的称号。而且灭蜀之战也是靠邓艾才打破僵局,否则还真就可能失败。但是为何姜维比邓艾更受后人喜爱和欣赏呢?

为何感觉上现代人对姜维更欣赏喜爱,而对邓艾不太有感觉?

1、先讲个“童子内刀”的小故事吧

话说王莽新败,天下大乱,年幼的朱晖随家人一道搬迁别处,躲避战乱。不想盗匪横行,将自己一家族的人拦截于道中。这些强盗不但想抢劫财物,还想侮辱族中妇女。这时族中的勇壮之人已经丧失殆尽,其他男丁都吓得匍匐在地,丝毫不敢反抗。这时年幼的朱晖勇敢地挺身而出,拿出小刀子与强盗对峙道:“财物你们都可以拿走,但是诸位长辈的衣服你们不能碰,否则我就要和你们拼命!”强盗们好笑又佩服地劝他“内刀”(收到),然后放过了妇女,扬长而去。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童子内刀”的故事。

2、由故事看后人对待姜维和邓艾有差别的原因

(1)条件差距,精神可嘉

历史上,能抵挡强盗的人不知凡几,能杀强盗的人更是多如牛毛,那为何只有朱晖被世人所称道?这是因为朱晖以幼童之身敢于持刀对抗强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救护族中妇女免于蹂躏之难,其意志品格方是难能可贵

△邓艾剧照

而姜维和邓艾给人的感觉不同,也是同样的道理。二人同是英姿卓绝之辈,皆为当世良将,几乎不分伯仲。但不同的是,姜维处于弱势的蜀汉一方,且在受内部掣肘的情况下还奋力北伐,定要完成诸葛亮复兴汉室的遗志。虽然在魏国严密的防御下没能创建什么功劳,但是他的这种明知不可为而尽力为之的精神,令世人同情感动。反观邓艾每每能让姜维铩羽而归,虽也有个人能力的展现,但是说白了还是占了蜀魏国力和国情差距较大的便宜。如果换位相处,邓艾也突破不了姜维的防守。至于后来魏灭蜀之战,邓艾大出风头,也不让人看好。一方面蜀汉当时极弱,魏国那么强的国力打得还那么吃力实在没什么可炫耀的,而邓艾虽胜,但是他居功自傲,不知收敛,让人有种恃强凌弱之感,于是乎大家就更加觉得姜维不容易,而对傲慢的邓艾感到看不起。

(2)《三国演义》的加成

其实现代人对于三国历史的了解,大多依靠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以蜀国为正统的,因而作为诸葛亮的徒弟,蜀汉后期的支柱型人物,姜维被塑造成一个胸怀大志、坚毅不拔的光辉人物。而邓艾则变成了摧毁蜀汉,居功自傲的小人。因此,在大众眼中,姜维被光环加成,而邓艾却变得不太受人待见。

结语

其实据正史记载,邓艾对魏国还是贡献颇多的,主要体现在屯田和军事上。比起功绩,姜维确实不如邓艾许多。唐宋时期都追封邓艾为古代名将,设庙享受人们的祭奠。而姜维却没有这个待遇,从中也不难看出一些二者在功绩方面的差距。但不管是喜欢邓艾也好,喜欢姜维也罢,我觉得都是没问题的,二人都是值得大家纪念尊重的古之名将。

7

灭亡蜀汉的邓艾,无论是从功绩上,还是从能力上来看,都要超越姜维。可是后世众人,却更加感佩姜维,即使邓艾入了武庙,却依旧很少有人提起。这还要从姜维死后82年,发现的一封书信说起。

东晋的孙盛是个非常不喜欢姜维的人,但是他却在自己的著作《晋阳秋》中,将那封找到的书信公之于众,从此改变了人们对姜维的看法,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


82年后昭雪,姜维终于从小人成了英雄。

在邓艾偷偷进入蜀地,灭了蜀汉以后,姜维手握8万大军,却已经无计可施了。毕竟成都已经被邓艾攻占,而刘禅也牢牢捏在邓艾手里。

而且刘禅的诏书也到了,那就是让姜维投降钟会。剑阁道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的8万大军,挡住了钟会20万大军多日,让他在此地寸步难行。

可惜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那是无法挽回了。姜维心里非常苦,可是不得不选择投降钟会。因此蜀汉最有实力的一支军队,就这么落在了曹魏大军手里,蜀汉复国基本没了希望。

后来姜维怂恿钟会在蜀地自立,这让钟会非常兴奋。可惜计划败露,钟会和姜维,被忠于司马家的那帮将领给诛杀了。

从此以后,姜维就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小人,因为他投降了曹魏不说,还怂恿钟会自立。诸葛亮当真是瞎了眼。


按道理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是82年以后,东晋的史学大家孙盛,在《晋阳秋》里公布了他找到的一封书信,这可把人们给感动坏了。

姜维在投降钟会以后,曾经写信给刘禅,原文如下:原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出自《华阳国志》)

即使孙盛非常讨厌姜维这个人,可是他在发现这封书信以后,依旧将其公布了出来,历史真相不能抹杀,哪怕你很讨厌这个人。

盛以永和初从安西将军平蜀,见诸故老,及姜维既降之后密与刘禅表疏,说欲伪服事锺会,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至泯灭,蜀人於今伤之。---《晋阳秋》

同时孙盛为姜维平反,表示他当年偷偷写信给刘禅,讲解了自己为何假装投降钟会的事情。他想让钟会杀光忠于司马家的那些将领,自己再宰了钟会,这样就能恢复蜀汉帝国了。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说,诸葛亮是真的没有看错了。从24岁投降诸葛亮开始,姜维就没有一天不在为精忠报国而努力,一直到亡国,他都没有放弃过。自然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邓艾有在蜀汉自立的行为表示。

为什么大家不怎么提及邓艾呢?其实邓艾在魏晋时期,也不怎么被推崇,主要是因为他在灭亡蜀汉以后的一系列表现,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邓艾想要在此地做太上皇。

这就有点可怕了,蜀地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谁来了这里都想做土皇帝。当年的刘焉、刘璋是这样,后来的刘备、刘禅也如此,现在的邓艾、钟会保不齐也会这么想。因此司马昭对邓艾,那是不得不防的。

  1. 首先,邓艾在蜀地很受欢迎,因为他采取了不扰民的政策,而且在接受刘禅投降后,没有做任何伤害蜀汉臣民的事情,所以很受蜀地臣民们的拥戴,这问题可就大发了。他自己也沾沾自喜,常常跟蜀汉臣民说,你们幸亏遇到的是我啊!
  2. 其次,邓艾不经过曹奂和司马昭的同意,擅自以天子的名义,在蜀地任命了大量官员。刘禅被他封为骠骑将军,太子刘璇被他封为奉车都尉等等。其他大臣,也都得到了他的封赏,可见邓艾已经在行使帝王权限了。
  3. 再者,邓艾开始居功自傲。他将自己的心腹师纂任命为益州刺史,将其他手下将领分别派往蜀中各郡担任太守。显然这是有自立的行为了,如果实行下去,那么蜀地自然就是邓艾的天下了,毕竟蜀中各地的官员,都成了邓艾的人。
  4. 最后,邓艾上书司马昭,表示应该把刘禅留在蜀地,并且优待蜀汉臣民,再在蜀地厉兵秣马,威慑东吴。恩威并施之下,东吴或许会不战而降。策略上是不错的,但是司马昭心里慌啊,他自己还没篡位成功,邓艾的种种表现,简直跟他老爹司马懿一模一样了。

因此不管邓艾说的怎么个天花乱坠,司马昭都不会再相信邓艾,他将邓艾打成了反叛之人,派遣卫瓘将其押送回京,半路上卫瓘和田续就把邓艾给宰了。


邓艾这个人其实很值得后人学习。

除了后期有些居功自傲,邓艾绝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将领,可以说他是后三国时期,最优秀的地理学家。

他从小就喜欢观察地形,大家玩耍的时候,他独自一人在那儿研究地形和战略,虽然只是一个屯民,可邓艾从来没有放弃过钻研和学习。

一个底层的人,没有强大的家族力量支持,除了靠自己的学习让自己脱颖而出,还能靠什么呢?邓艾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因为他最终得到了司马懿的赏识。


此后邓艾带兵,总是身先士卒地去探查地形,总能够以地理知识上的优势,战胜对手。这就是邓艾强于姜维的重要原因。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三国志》

在平原上作战,邓艾未必是姜维的对手,但是偏偏他总是在山地作战。那姜维怎么可能是成天研究地理知识的邓艾的对手呢?


总结:每个正面人物身上,都有他自身的闪光点。

邓艾的闪光点,那就是善于学习,刻苦钻研,从不气馁。而姜维的闪光点,则是精忠报国,矢志不渝。

可惜这两位英雄人物,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如果按照邓艾的计策,或许灭吴大业会提前十几年完成。但是也保不齐邓艾会拥兵自立。

姜维的计划属于无奈之举了,成功率几乎为零。不过没有尝试过,又怎么会知道一定失败呢?生活本不是一道有准确答案的题目,你的任何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未来的答案。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阳秋》、《华阳国志》

8

由于名著《三国演义》把蜀汉作为正统正面来渲染描写的,后人把蜀汉的代表人物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及后期的姜维视为神一样的英雄人物,故对终结蜀汉的邓艾作为敌对人物,从心理上加以排斥。再从邓艾和姜维两人的才略人品来比较,邓艾有军事才能,终结蜀汉为三国归晋立下第一功,但其采取的手段并非正大光明地和姜维对阵,而是靠冒险偷袭侥幸成功,后人对其作为不太认可。而姜维作为诸葛亮的接班人,文武双全,忠勇兼备,为后期蜀汉的中流砥柱人物。观其一生,对蜀汉忠心不二,统军有方,行军布阵总有谋变方略,志在为蜀汉扫平天下,一统江山。叹蜀汉自刘备在夷陵一战大败之后,精英损折,国力大衰,姜维虽竭尽全力,终因以弱攻强,回天无力,最后功败垂成,以身徇国,令后人为其惋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是诸葛亮,也可用在姜维身上。

9

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邓艾偷渡阴平之前后时期,正值司马昭掌权,魏落入晋之手,已是迟早的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位夺权的事情,均是为人所不齿。反观姜维却继续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始终坚持初心不改,令人钦佩。

与人物从小培养、教育有关。邓艾、姜维虽然两人都文武双修,但是邓艾从小就有缺陷,说话结巴、形象气质均不佳,但属于学习勤奋、用功型人才;但姜维从小孝顺母亲、气质高雅,天赋异禀而少年英雄、成名早,当时在陕西天水一带就闻名遐迩。

与个性、经历、忠诚度有关。自姜维降蜀以来,诸葛亮把其作为国家接班人重点培养,对其信任有加;姜维也是不负重托,忠心耿耿,为蜀国的发展、呕心沥血,披荆斩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其努力的态度,却令人景仰。而邓艾是靠自己的努力,打拚出来的事业,以军事才华和战绩突出、奋斗出来的仕途,加上性格内敛含蓄,常常遭人嫉贤,恐怕曹氏、司马氏家族对其也疑虑重重。

同时,与《三国演义》作者的观点倾向也不无关系。

10

这是因为人们骨子里以汉为正统,以忠义为理念,邓艾是灭蜀汉的角色,当然为人所不睦,姜维接替诸葛遗志,为蜀汉也可以说是鞠躬尽瘁,后人也就更欣赏他的历史角色。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