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思明前期只是安禄山部将之一,后期是叛军首领。史思明做叛军首领的时间在整个安史之乱中比安禄山还长,所以才安史并称。

主要因素是安史之乱是个持续八年、后续余波超百年的复杂事件,涉及众多人物和重要事件,不是对此有兴趣的人可能并不熟悉大致的过程。只对前期安禄山起兵、占据洛阳,接着哥舒翰战败潼关失守,叛军占据长安、唐玄宗逃亡四川、路上发生马嵬坡之变李隆基被迫杀了杨贵妃这些事情有点印象,对接下来的安史之乱进程没啥了解就不熟悉了。

简单梳理下安史之乱进程,重点说说史思明的部分。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大败,潼关失守,接着唐玄宗放弃长安逃亡四川,发生马嵬坡之变。

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而行,前往灵武继位。

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叛军首领更换为安庆绪。

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逃亡邺城。

乾元二年(759)三月,唐军的九家节度使20万大军围攻邺城数月,未能攻下,史思明统领从河北救援邺城。唐军惨败,诸军皆溃。这是哥舒翰惨败后唐军又一次在主力战略决战中惨败,自此失去了彻底平定叛军的能力。

(史思明)

史思明随后杀安庆绪,成为新的叛军首领。叛军重新占领洛阳,眼看将要平定的叛乱局势又恢复到安禄山起兵之初的形势了。史思明此时的声势并不比安禄山刚起兵时差。

此时唐军的主要将领李光弼比之前的哥舒翰表现要好得多,史思明虽声势浩大但没有再次威胁长安。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在洛阳附近的邙山与史思明大战,唐军大败。史思明乘胜直逼潼关,看起来有机会再次攻破潼关进入长安。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上演了和安禄山一样的命运,被儿子史朝义所杀。

广德元年(763年),唐军追斩史朝义,安史之乱表面上平定。单几部叛军只是名义上归附朝廷,实际继续割据一方。之后的100多年,叛军余部的河朔三镇,一直是大唐朝廷的心腹大患。

最佳贡献者
2

安史之乱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安禄山之乱,安禄山矫诏起兵发动叛乱,是叛乱的发起者和当仁不让的首领,自然是被关注的焦点。而这场叛乱而之所以被说成是安史之乱,是因为安禄山在叛乱中过早的被儿子安庆绪给杀了,而安庆绪对安禄山曾经的追随者们尤其是史思明并没有威慑力,史思明渐渐有了自立之心,并最终杀死安庆绪掌权,而不久之后史朝义又把史思明给杀了。所以在七年多的叛乱中,出现了四位领袖: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说起来,史思明领导叛乱的时间甚至长过安禄山。但无论如何,安禄山都是处在主导地位,史思明只是后来的篡权者。

安史之乱前夕的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即: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李林甫去世后,安禄山自认在朝廷中已经没有了能压制他的对手,于是和杨国忠的夺权逐渐公开化,最终在755年十一月矫诏讨伐杨国忠,集结15万大军以范阳根据地就起兵了,而当时的史思明只是安禄山的追随者,当然他和别的追随者还不太一样,他和安禄山是同乡,所以关系更近一些,在安史之乱前夕,他是平卢兵马使,也就是安禄山的部下。

安禄山起兵后,史思明作为先锋,他们一个月之后攻下了洛阳。安禄山称帝,史思明做了范阳节度使,经略河北,统兵八万。崔乾祐领兵攻打潼关,而史思明在河北一带与李光弼、郭子仪遭遇。正当史思明节节败退的时候,崔乾祐攻下了潼关,兵临长安,李光弼回军,史思明转败为胜,开始攻城略地。

之后,唐玄宗逃亡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僭越称帝,重用郭子仪和李光弼,开始收复两京。而在757年的春节,安禄山没被大唐打倒,却死在了自己儿子的手里,安庆绪继位,成为叛军的新首领,但是安庆绪并没有安禄山身上那种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威仪,也就是说安庆绪虽然做了叛军的首领,远没有父亲安禄山的影响力,其中史思明就对安庆绪不怎么信服,毕竟,论能力而言,史思明甚至在安禄山之上,但他是安禄山提拔上来的,所以能拥护安禄山。而安庆绪对史思明也并不怎么放心,要知道史思明掌控的部队是曾经安禄山部队中的精英。

安禄山被杀后,史思明和蔡希德发兵十万进攻李光弼镇守的太原城,而当时李光弼手中的并不过万余,而且并不是精兵强将,双方力量悬殊,但是因为李光弼采取的策略得当,扭转了战局。二月,史思明就打了退堂鼓,让蔡希德镇守,自己领一部分兵回了范阳。

范阳正是安禄山的根据地,安禄山称帝后,史思明做了范阳节度使,安庆绪上位后,史思明继续领范阳节度使,但这时候却慢慢出现了不同,安庆绪和史思明都在提防对方。安庆绪吃了几次败仗,长安和洛阳都被大唐收回,安庆绪不得不退守邺城。当时安庆绪从各地调兵,但是史思明就是不肯出兵,实在被安庆绪逼得急了,就囚禁了安庆绪派来的使者,然后降唐,仍领范阳节度使。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史思明并不是真心想要归顺朝廷,只是想有一个缓冲时间。而且他利用这重身份还收编了不少叛军,把安庆绪的相州变成了一座孤岛。

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领兵20万攻打安庆绪,安庆绪不敌,退守邺城,唐军用水淹城,安庆绪迫不得已让薛嵩去求助于史思明,许以皇帝位,史思明这才带着兵救援安庆绪。史思明在这一年的年底就出兵,一直等到唐军围困了邺城四个多月才与唐军开始正面交锋。这一次,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被一阵大风吹得撤了军,史思明在邺南驻扎,与安庆绪进行交涉,但是安庆绪又回过头来想要攻打史思明,最终被史思明所杀。

自此,叛军首领就成了史思明。到了761年,史思明走了安禄山的老路,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这时候叛军更没有了凝聚力,领导叛军更加吃力,终于在763年兵败自杀,其部下大部分降唐,被唐将仆固怀恩上表请求授以原职。安史之乱从此换了一种形式存在,那就是藩镇割据。

3

安史之乱中史思明仅是安禄山的得力大将而已,直到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才逐渐走上政治舞台。《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描述他:

史思明任叛军领袖后证明是一位杰出的将领,如果不是他的儿子史朝义在761年春通过与人合谋将他杀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

从《隋唐演义》第八十八回《安禄山范阳造反,封常清东京募兵》开始算起,一直到第九十回《矢忠贞颜真卿起义,遭妒忌哥舒翰丧师》,才出现史思明的名字,而且是“贼将”,非“贼王”,描述如下:

杲卿起义才数日,贼将史思明引兵突至城下,杲卿使人往太原告急,王承业既攘其功,正利于杲卿之死,拥兵不救。

史思明名字的第二次出现,是在遇到郭子仪和李光弼时,描述如下:

贼将史思明来战,子仪用计,思明露髻跣足,持折枪步行,私自逃去,河北十余郡皆下。又闻雍邱防御使张巡与贼连战,屡败贼众。正欢喜间,忽闻朝廷上有诏,催促副元帅哥舒翰出战。

由此可见,史思明始终只是安禄山的勇将而已。

而“安史之乱”中出现“史”字,因为在整个“安史之乱”中,不仅包括安禄山的反叛,更有史思明复叛。不论如何,相比安禄山,史思明仅仅是配角,如果安禄山没有反叛 ,也许史思明早就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4

有一位部将叫史思明,有一位首领叫安禄山,唐朝玄宗末年,代宗初年,由这两人主导向唐朝发动战争,这场权力争夺战旷日持久,影响之大,足以用唐朝转折点来形容。

唐朝也因此发生改变,由盛转衰,大一统的唐王朝,也逐渐被各藩王割据势力相继分割,又名天宝之乱。

安禄山,生于703年,卒于于757年,古营州人,父亲在安禄山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自此跟着母亲在突厥人部落颠沛流离,后来他们母子二人有幸得到突厥将军的兄弟延偃收留,生活有所改观,直到部落离散,随着安思顺等人离开突厥。

后来与安思顺等人结为兄弟,也因此改名安禄山,作为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他还是当时大唐分崩离析之后,作为早期的藩王割据势力之一。

史思明,与安禄山一同出生于703年,唐朝少数名族著名将领。

别看其貌不扬,但在当时他可是少数民族当中的佼佼者,精通6种少数民族语言,早年跟随安禄山讨伐契丹,后来安禄山反叛,他作为范阳的节度使,拥兵接近18万。

但是面对唐军的围剿,节节败退,被招降之后再次起兵反叛,最终于759年,自封大周圣王。

安禄山与史思明年少交好,两人一起长大,同时受到唐朝册封,没多久史思明由于其优秀的领导才能,成功晋升大将。

唐玄宗也极其看重他,在唐玄宗时期,由于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国土开发边疆导致内外势力不均等,创造了极大的藩王割据条件。

公元755年,安禄山与史思明作为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统兵15万,假借圣旨骗取信任攻打长安。

起初史思明仅仅作为安禄山手下一名优秀将领,刚开始所向披靡,后来也遭到唐军的打压,一生追随安禄山多年,但却不料安禄山因为宠爱幼稚,导致其他儿子不满,派人将其刺杀,失去了大哥的史思明决定自立门户。

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本来就想除之而后快,史思明也不甘心被这个毛头小子所控制,再加上当时史思明手握大权,就在安庆绪准备以招兵的名义来刺探虚实的时候。

按兵不动的史思明,当即设下埋伏,将前来讨伐的安守忠等人盛情款待后,趁其不备乘机拿下,后来在史思明归降的时候,就拿安守忠,和李立杰两人当了替罪羊,趁机向朝廷表明衷心。

直到后来,史思明表面归降,内心则不甘心准备起兵反叛。

由于他大肆招兵买马的动作,引起了唐肃宗的警惕和注意,派人准备将居心不良的史思明在暗地里击杀。

但是有人提前通风报信,也让史思明有喘息的机会提前反叛,随着实力不断壮大,不仅削弱唐军实力,而且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范围。

就在史思明春分得意的时候,却不料遭遇了和安禄山一样的命运,被自己的亲儿子,史朝义与其手下部将合谋杀死。

关于整个安史之乱,无疑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作为主要领导人物,前期以安禄山为最盛,中后期由史思明接盘主导局势。

但是史思明带兵作战,优秀的领导才能却是由残暴杀戮来控制军心的,当他的种种暴行达到临界点,也免不了作茧自缚的结局。

安禄山还是史思明,能够起兵反抗而且屡次让大唐统治者束手无策,不得不佩服他俩的刚柔并济之道,两人都以同样的方式骗取唐朝信任,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缺一不可。

5

这是一个误解,史思明虽然是安禄山的副手,但其能力、残暴、破坏力甚至还在安禄山之上,是唯一一个曾击败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位名将的叛军将领,尤其是叛乱中期史思明降而复叛,使安史之乱又多延长了一倍以上的时间。

叛乱初期,史思明稳固了叛军的后方老巢

叛乱初期,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洛阳,即将西进攻打潼关以进入关中。

但除了安禄山主力之外,其他各路攻势都被唐军挡住,又有颜真卿、颜杲卿兄弟联络河北各地地方官竖起平叛大旗,安禄山老巢失火;安禄山占据山西的企图又被郭子仪和李光弼粉碎,叛军局面并不乐观。

在河北老巢出现问题的第一时间,安禄山派史思明回军,仅仅九天,就趁着颜杲卿尚未准备好攻占了常山郡,颜杲卿被俘。之后史思明在河北各地一路攻杀,各地地方官临时组织的军队都败在史思明手下,河北彻底落入叛军手中。

思明兵所向,纵其下椎剽,淫夺人妻女,以是士最奋。是时,举河北悉入贼,生人赀产扫地,壮赍负,老婴则杀之,杀人以为戏。《新唐书》

之后郭子仪、李光弼率唐军东出太行进入河北,北方驻守营州(现辽宁朝阳)的刘正臣也整合了平卢节度使管辖下仍然忠于唐王朝的唐军向南攻打范阳。史思明北拒刘正臣、西战郭子仪李光弼、内镇颜真卿等各地义军,忙了个焦头烂额,虽然屡次败于郭子仪、李光弼手下,但河北整体仍然在叛军控制之中。

等到潼关失守,郭子仪、李光弼退兵回山西,并调集山西唐军主力去灵武与唐肃宗会和,史思明随即挥军北上,趁刘正臣不备击溃了平卢军,之后又攻占了常山,再次打通通往山西的道路,并击败了颜真卿,彻底稳定了河北叛军的大后方。

不断的胜利使史思明势力大增,劫掠来的财富也是堆积如山。在安禄山攻略关中的时候,史思明组织了两路大军,一路与蔡希德、高秀岩会和十万大军西进山西攻打太原,一路尹子奇十余万包括异族骑兵在内的军队攻略江淮。

虽然这两路分别被李光弼和张巡挡住,但当时叛军声势浩大,唐军防线各处都是危机重重。

(史思明)

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之后,安庆绪败走相州,史思明降唐复叛,掀起了叛军新的一个高潮

之后唐军反攻,郭子仪长安洛阳两次大战胜利,安庆绪败走相州,叛军主力被击败大势已去。安禄山的首席谋士严庄投降了唐朝,史思明也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奉十三郡兵八万籍归于朝”,唐肃宗也把史思明任命为归义郡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

这次招降对双方都是儿戏,唐肃宗存着事后算账的念头,史思明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双方关系破裂是迟早的事情。

果然,史思明私下继续招募兵马,唐肃宗私下拉拢史思明手下,双方矛盾激化。史思明虽然畏惧在相州的郭子仪等九节度六十万唐军,但已经撕破脸了,就援助已经被围困数月的安庆绪,在相州城外击溃了唐军,并顺手杀了安庆绪等人,自立为第三任燕国皇帝。

史思明新朝新气象,趁着相州大胜、郭子仪也被免去军权的有利时机,开始了叛军的新的一轮进攻,不但攻陷了洛阳,还首次派军进入了江淮地区,并与李光弼在河阳(现河南孟津)附近争夺,这里是唐代三座黄河浮桥中的一座,战略价值极大。

苦战之后,史思明用计击败了李光弼和仆固怀恩,占领了河阳,虽然这是唯一一次史思明与李光弼对战取胜,但史思明却成为了叛军当中唯一一个曾击败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人的将领,这也是史思明人生的最巅峰。

上元二年二月,思明以计败光弼兵于北邙,王师弃河阳、怀州,京师震恐,益兵屯陕州。《新唐书》

巅峰之后就是跌落,史思明的残暴让部下恐惧离心,被儿子史朝义和部将囚禁并缢杀,史朝义成为燕国第四任皇帝,史思明时代结束。

史思明从叛乱开始就一直是叛军的领导人之一,并在杀死安庆绪之后当了2年的燕国皇帝,最后的史朝义又维持了一年多叛乱才结束。

如果没有史思明,叛乱初期安禄山、安庆绪没有稳固的后方,其攻势不会如此的顺利;

如果没有史思明,安庆绪将被困死在相州,叛乱将提前三年零九个月结束;

如果没有史思明,洛阳不会第二次落入叛军手中,江淮之地也不会被叛军攻占。

史思明是唯一一个曾经战胜过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三位当世名将的叛军将领,虽然其取胜有唐军内部的原因,但其军事才能也是少有人能比。明代王世贞评价“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远出禄山上”,《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评价说如果史思明不死很有可能推翻唐朝,当然,这个评价过分了,这种残暴之人可能取得一时的胜利,但离推翻唐朝还相距甚远。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6

所谓“安史之乱”,指的就是安禄山、史思明及其儿子的造反活动。说“安史之乱”没有重点提史思明是不正确的。

当然,与安禄山相比,史思明的存在感较弱。主要因为以下几点:第一,确实安禄山的能力以及威望是高于史思明的,更多时间,史思明是作为安禄山的部下和追随者出现的;第二,安禄山和杨贵妃之间的一些事情,更为安禄山增加了一些传奇色彩;第三,“安史之乱”尤其是前期,安禄山父子影响力大于史思明父子。

当然了,安禄山死了之后,史思明的威望和影响力是超过安庆绪的,这也是他最终能够从安庆绪手里夺权的原因。当然了,“安史之乱”两大灵魂人物最终被自己儿子所杀;这说明,叛军内部矛盾重重,这也是唐朝能够最终获胜的原因之一。

7

安史之乱的首倡者是安禄山,那个时候的史思明只不过是安禄山的部将和幕僚而已,作为一个亲手摧毁大唐盛世的罪魁祸首,人们自然是记忆犹新的,这是一段被青史所铭刻的黑暗历史,盛世唐朝的转折点被历史所记忆,成为后世之人的叹息和悲伤。

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将李唐王朝推向了极盛,这是一个雄才伟略的君王,一个演绎爱情故事,缠绵悱恻的帝王,他有着太多的传奇,而他的一生却终究和一个人而紧紧相连。安禄山被唐玄宗看重,被杨贵妃认为干儿子,官任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手握雄兵十几万,成为最具有权势的边将,而这一切都是唐玄宗的宠幸而导致的。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华夏陷入了战火之中,为了平叛,吐蕃、回纥等周边国家没有少趁火打劫,强盛的大唐破败不堪,生灵涂炭,历史再添一黑暗动乱。后世之人每每读来,很自然的就会对安禄山而咬牙切齿,他辜负圣恩,狼子野心,将我大唐带入了万劫不复之境地。

安禄山导致了大唐的乱世,自称为帝,从此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如此暴君最终因为帝位传承而被儿子安庆绪所杀,也算是咎由自取了。

而史思明是在安禄山死后,从开始真正走到历史的前台,他杀了安庆绪,成为了叛军的首领,而且一度大败官军,最终收复的洛阳又重新归入到了叛军手中,形式一如安禄山叛乱之时,甚至是更加的强势,大唐面临着被倾覆的危险,不过后来史朝义因为同样原因而斩杀了父亲史思明,因为叛军的内部争权而最终朝廷得利,虽然史朝义被唐军杀了,不过叛军却也仍然势力庞大,最终双方协商之后,叛军名义上归附,而朝廷则将河朔三镇给了叛军,也自此延续着安史之乱的余威,这个地方成为了唐中后期的乱局之源。

史思明不出名,是因为历史的眼观大多放到了与唐玄宗、杨贵妃、杨国忠等人有直接接触的安禄山的身上,衡量一个人,一般是从其对手和接触的人开始;再者,作为首先叛乱者,更是会被人们所高度关注,而史思明只不过是后来者,等于是继承人一般,他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自然无法和安禄山比肩;还有,无论是小说演义还是影视剧关注点都落到了安禄山的身上;最后,很多人并没有去全面的了解安史之乱,只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毕竟安禄山造反之前的大唐盛世和人物都是人们所愿意去了解的,那是一段很有趣味的历史故事,而史思明只不过是结局的人物而已。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8

每个成功的男人身后都必定有一个女人,安禄山起兵造反离不开他背后的一个男人——史思明。

唐朝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将大唐带入深渊,安禄山和史思明在这次动乱中都是主角,但是问题来了,同样是叛军之首,为何史思明却不怎么出名?

就如前面所说,史思明始终是站在安禄山之后的“女人”,在安禄山占据范阳之时,史思明只是安禄山身边的头号幕僚,为安禄山出谋划策;为取得权利,安禄山什么都做得出来,他做过的最荒唐的一件事就是认杨贵妃为母亲,这么大逆不道的人,后来叛乱也是一个趋势。

史思明只是隐藏于幕后的一个阴谋家,安禄山得宠那是人尽皆知,一些摆不上台面的事不能说,安史之乱的前期史思明也就没有那么出名,史思明真正当家的时期是安禄山死后。

安禄山有11个儿子,宠溺幼子,这让二儿子安庆绪非常不爽,为此就杀了安禄山自己当土皇帝,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回到了范阳,安禄山抢的宝贝都在范阳老窝了,史思明想独占,又设计杀了安庆绪,终于史思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先是投降唐肃宗,后来又起兵造反,最后被其儿子篡位。

总的来说,史思明为何不怎么出名?因为造反前期所有事都让安禄山做去了,安禄山即代表,就像某些产品,你知道的是这个品牌,但是你不知道他的创始人是谁。你知道香奈儿,但你知道它的创始人吗?

9

安史之乱,实际上一开始是由安禄山主动发起的一场叛乱,叛乱刚刚发动时,史思明只是安禄山的部将。

之所以能安史并称,主要是因为安禄山造反之后,他的儿子安庆绪被手下人挑唆杀了安禄山,没了安禄山的压制,史思明很快崛起,成功取代安庆绪成为了判军首领。

安史之乱持续了将近9年的时间,其中由安禄山安庆绪父子为首领的时间4年,由史思明史朝义父子为首领的时间也是4年多,也就是说安史两家各有一半时间是作为叛军的首领。此乃安史并称的原因之一。

其次,史思明在诱杀安庆绪之后,曾短暂了投降了唐朝,后面才复判的。也就是说,安史之乱的后半部分,是由史思明独立发起的。此乃安史并称的原因之二。

既然是安史并称,那么为什么安禄山的知名度远远大于史思明?

文章开头也说了,安史之乱爆发时,史思明只不过是安禄山部将。

唐玄宗时期在全国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1个经略使,其中安禄山一人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整个大唐帝国1/3的军队。安禄山能取得这些成就,有他自己的能力,也有唐玄宗晚年的昏庸。

至于史思明,虽然和安禄山打小就认识,但是仕途攀升的速度比安禄山差远。当安禄山已经是三镇节度使时,史思明只不过是平卢节度使下面的一个将领,而平卢节度使就是安禄山。

也就是说,没有史思明,安禄山依旧是那个安禄山;没有安禄山,史思明就不再是那个史思明。

再加上安禄山和杨贵妃之间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干儿子和干妈的关系,让安禄山成为民间闲谈中频繁出现的人物。

毕竟32岁的杨贵妃认了48岁的安禄山做干儿子,然后杨贵妃还亲自给300多斤的安禄山洗澡,这个场景的画面感实在是……

10

史思明和安禄山是童年挚友,而且,长大以后二人还是好朋友。他们同时被提拔,都被唐玄宗赏识。

安史之乱为什么只重点提了安禄山呢?原因安禄山起的头,而且是什么还是安禄山的小老弟。安禄山称帝,而史思明则作为他的左膀右臂右臂。



01

安禄山造反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今北京地区起兵谋反。而史思明作为他的急先锋,一路攻城夺寨。

不一会儿,安禄山就攻破了东都洛阳。野心膨胀的他,顺势登基称帝,国号大燕。

之后,他一路过关斩将,攻破了长安,一举终结了唐玄宗的盛世大唐。

安禄山生性残暴。攻破长安以后,他就大开杀戒。百姓怨声载道,愈加想念唐朝。



02

安庆绪篡位

残暴的安禄山不得民心,而他的家里也不太平。

先前他的长子被唐军杀了,只好立安庆绪为太子,可就是这个“皇长子”要了他的命,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安禄山极其宠爱小妾段氏,也有立她儿子安庆恩为太子的打算。

安庆绪惶惶不可终日,便起了异心。恰好,安禄山平日里残暴惯了,对谁都凶神恶煞,遭来了不少手下的忌恨。



他其中一个手下严正伙同安禄山身边的贴身宦官,与安庆绪密谋篡位。

安庆绪实在退无可退,只好接受了他们的提议。于是,安禄山被杀,安庆绪继位为帝。

03

史思明登场

话说,史思明自造反以来,没吃过几回败仗。直到756年初,史思明才被李光弼郭子仪等的大败,仓皇出逃。

本来李光弼等人打得很不错,而由于先前玄宗的错误决断,哥舒翰兵败潼关。

李光弼只能前去营救,而史思明就趁机从后方偷袭。这一击彻底把刘正臣的军队打散,史思明又趁机拿下了几座城。

不过,史思明的缺陷也很明显,他就是打不过李光弼。在包围太原城的战役中,史思明围歼李光弼不成,反倒自己还栽了跟头。

迫于无奈,他只好投降了唐朝,朝廷给他封了个河北节度使的官做。不过,鉴于他之前的种种表现。多疑的李亨又派了人去监视他。

名为监视,实为暗杀。所以,史思明再次造反。

这一次,他取代了安庆绪做了大圣燕王。巧的是,他斩杀安庆绪的理由是大逆不道弑父,而两年后他又被儿子斩杀。



04

荒淫无道,烧杀抢掠

史思明的军队是安禄山部下最凶残的部队,他们每占一城,必是要烧杀抢掠一番。

女性被强奸,男性则被挑去当壮丁。而其余老的幼的病的男性,在他们眼里没有一丝利用价值,所以全都被杀掉。

05

如出一辙,又被儿子残害

一次,史思明命儿子史朝义攻城,结果被唐军严防死挡,就是攻不进去。他对儿子很失望,甚至一度要杀了史朝义。

一天,史思明让史朝义修筑城墙,一天内完成。



一天后,史朝义算是完成了任务,只是泥还没糊上。史思明见状,要责罚史朝义。

史朝义解释道,“多日以来,将士们甚是疲惫,所以需要休息。”史思明听后火了,大怒道,“看我攻下陕州非杀了你不可。”

史朝义听后甚是胆怯。由于父亲生性残暴,他指不定哪天就会痛下杀手。于是,史朝义伙同几个手下,决定先下手为强。

这天夜里,史思明被儿子绑起来,之后被缢死。

史朝义随即称帝,四年后被唐军斩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