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凡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数不胜数。然而,有两位英雄尽管功勋卓越,结局却让人唏嘘。他们没有战死在疆场上,却死在了昏君奸臣之手,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杀人者遗臭万年,殉国者留芳百世。

这两人就是南宋的岳飞和今天要说的于谦。

于谦为何被杀,还要先从土木之变说起。

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在太监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瓦辣,兵败被俘。蒙军势如破竹,挟持英宗一路打到北京城外。紧急关头,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与众臣共同恳请太后速立新君,以绝蒙军拿人质要挟之念。代宗即位后,以兵部尚书身份召集众臣督战,陈兵九门之外,与蒙军血战。

蒙军被击退后,曾以英宗为条件勒索大明,于谦以“民为众,君为轻”未许。不得已英宗被无条件释放。

八年之后,在石亨、徐有贞及太监曹吉祥的操作下,英宗成功复辟,几日后代宗病死,史称夺门之变。由于英宗被俘后,于谦等拥立新君,且拒绝了蒙军拿英宗交易的条件,英宗重登皇位后,对于谦自然心存芥蒂。

英宗复位后,亲信拥立他的石亨等侫臣,疏远于谦等忠良。于谦为人耿直,不去攀附权贵,遂遭石亨等污陷,不久下狱。英宗偏听偏信,加上对于谦心存怨恨,不顾及于谦保卫京师之功,致使英雄含冤遇害。

一时山河失色,日月无光!

英宗死后,孝宗即位。新帝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于谦平反竖碑,追谥“肃愍”。神宗朝再次对于谦追赠,谥“忠肃”,人称忠肃公。

今天,在杭州西湖边上,有处著名的景点,就是于谦墓。于谦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每年春夏秋冬,游人都会络绎不绝,凭吊这位忠贞爱国的民族英雄。

乾隆下江南时,驻足于谦墓,敬佩之余,提笔题下“”丹心抗节”四字,至今悬于祠堂。

最佳贡献者
2

“朕”即国家,一般情况下是成立的,但并非时时都一致统一,比如“土木堡之变”后的英宗“夺门之变”行为就如此,坚持景泰帝继续执政,就祖宗基业和社稷而言,利益得失分析来看,利大于弊,因此,就此而讲,从公而论,组织指挥“北京保卫战”、妥善应对“土木堡之变”的大臣于谦,反对英宗复辟是非常正确的,但于谦其主张对朱祁镇个人利益而言却又是有碍有害的,因此,于谦的命运就由此决定了,根本原因不在于权臣的诬陷和打压,风评如此,哪是为尊者讳的结果。




3

于谦被晋国公石亨、兵部尚书徐有贞、司礼监太监曹吉祥等权臣诬告杀害。事情的经过时这样的:

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瓦剌首领也先认为可以要挟明朝。不料,于谦等大臣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就是明代宗,年号景泰。也先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明英宗变得毫无价值。瓦剌军在北京大败后,与明朝讲和。

后来在于谦和右都御史杨善的极力主张下,明代宗朱祁钰才同意接回明英宗。但是瓦剌首领也先提出的用金银财宝来交换明英宗,明代宗是一分钱也不拿。杨善只好变卖自己的家产,凑够了款项才把明英宗接了回来。

明英宗回来后,连母后和妻儿都没有见一面就被明代宗软禁起来。明英宗在南宫被软禁起来是整整7年,明英宗明为*太上皇*,实为囚禁。

明代宗即位之初,立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后来明代宗派太监贿赂大臣们,于是大臣们纷纷上表,要求换太子,于是就把太子朱见深改封为沂王。改立明代宗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朱见济不久就死了。明代宗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丧子之痛,身体是每况愈下。

一些明英宗时期的旧臣、失意的官员和太监,如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见此情景,为了升官发财。他们和孙太后、明英宗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明英宗许诺,一旦复位,重赏功臣。

这时瓦剌又来侵略边疆,于是石亨以保护京城为名,调来1000名士兵进入内城,向南宫进发,把明英宗救了出来。石亨等众人簇拥明英宗来到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将明英宗扶上龙椅。这时天刚亮,大臣们都到了午门外。徐有贞命令士兵敲响景阳钟,大臣们都走进奉先殿。看到龙椅上的明英宗时,大臣们都惊呆了。这时徐有贞大喊:*太上皇复位,你们还不下跪?*大将们只好下跪,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重新取得了皇位。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

明英宗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对那些在复位中帮助他的功臣大加封赏。石亨被封为晋国公,徐有贞升为兵部尚书,曹吉祥升为司礼监太监。一时间受封赏的人多达3000多人!于谦等一批忠臣被杀害或排挤。




4

于谦 (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人,他是明朝著名的铮臣,还是一个民族英雄。

当时的朱皇帝是朱祁镇,大明第六位皇帝。在杨士奇和杨溥等人辅佐的时候,这个小皇帝说了也不算。在这种情况下,他的“政绩”还算不错,说白了,是那几个老头子干的不错。

等轮到这个朱皇帝能拍板决策时,他很快就原形毕露,甚至惹下了弥天的大祸。

1449年,年轻的糊涂蛋朱祁镇,在自己最宠信的大太监王振怂恿下,他居然突发奇想,要向所有人证明自己的军事才能,竟然下旨要御驾亲征,目标是蒙古瓦刺部。

很快,明朝就筹集了数十万的军队,以太监王振作为前军统帅,旌旗招展、遮天蔽日地出发了。

瓦剌的统帅也先久经战阵,一贯的能征善战,当他听说大明王朝数十万军队前来,本来还有些忌惮。再仔细一打听,竟然是太监挂帅,他立即就放心的笑了。

王振带着朱祁镇到了战场逛了一阵,没有发现蒙古主力,只得掉头回家。本来,退路早就是提前预计好的,沿途的护卫和补给都已备妥。

不过,大太监王振竟然提议改道,从自己老家经过,说白了就是想显摆显摆。而昏庸的朱祁镇,竟然不顾军国大义,直接答应了。就是这次改道,直接造成了土木堡之变的爆发。

明军大军走得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很快刘备蒙古人追上。没费多大功夫,大明军队就损失惨重。不仅如此,甚至就连大老板朱祁镇也被围在了土木堡这个地方并被生擒活捉了,这就是“土木堡之变”。

当老板被瓦剌俘获的消息传回到北京时,满朝文武都傻眼了。因为,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这可咋办?

大家开始唧唧喳喳,议论纷纷,有要主张南逃的,有要主张投降的。只有于谦,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朝廷固守北京城,履行“天子守国门”的箴言。

同时,为了防范蒙古人要挟,于谦出于公心而力推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要他紧急登基称帝,以便降低朱祁镇这个俘虏的谈判价码。

客观来讲,于谦这么做无可厚非,利国利民,唯独不利于朱祁镇本人。但是,或许于谦在这件事上太积极了,为自己的人生悲剧埋下了重大隐患。

新帝虽然登基了,但瓦刺的军事威胁却还没有彻底消除。在统一内部的各种声音后,于谦积极备战,开展了积极的京师保卫战。

在于谦的指挥下,瓦剌军队连续攻击数日都无所战果,而且粮草不济,抢夺颇丰。眼看破城无望,不能继续扩大战果,只得撤退回家。

于谦一看蒙古人撤了,下令守军出城追击,一鼓作气将也先同学赶到了塞外。当然,也有人认为是送到了塞外,因为也先并没有恋战。

瓦刺虽说撤退,可也还是要给明朝找点儿麻烦,哪能让你于谦如此的顺心呢。于是,他们把朱祁镇这个大麻烦和大棒槌,直接扔回给了明王朝。定时炸弹留下,你们明朝自己拆除吧。

这下可就尴尬了,谁都以为自己的前任老板必定光荣殉职了,甚至连祭奠他的稿子都已经写好了。可是,现在这货居然被放了回来。

顿时,大明王朝就有了两个皇帝,而且都姓朱。这可咋整?

朱祁镇虽然昏庸,而且二逼,但人家是名正言顺的皇帝,现在“光荣”归来;而朱祁钰,在坚守北京的过程中,他起到了积极的象征作用,最大限度维护了大明王朝的安危。

面对这个两难的抉择,于谦又旗帜鲜明的表态,支持朱祁钰继续当皇帝。而对朱祁镇,他主张尊为太上皇。

本来,事情发展到现在应该算是解决了。等个十年八年,等新皇帝的势力大了,地位稳了;等太上皇的势力小了,心态平了,也就能完成安稳过度了。

可是!变故又出现了!

1457年,朱祁钰年纪轻轻竟然会病重不起,而且他的独子也在此前离世。这下复杂了,在石亨、徐有贞等人暗中联络下,突然发动了“夺门之变”,把太上皇朱祁镇给翻了出来,重新拥上岗当皇帝。

朱祁镇重新上岗后,第一件事就是翻旧账,但凡被他认为是“朱祁钰的人 ”,有的被贬,有的被撤,有的被杀。

唯独,对于这个于谦,他有些难以处置。朱祁镇想到,杀他吧,他是英雄,人家刚帮老朱家打跑了也先;不杀他吧,毕竟是他率先扶持了朱祁钰上位,事后还逼迫自己当太上皇。

于是,朱祁镇先把于谦关了起来,想先看看朝臣各种于谦自己的反应再定夺。要是,于谦能够诚心悔过,上疏请罪,或许朱祁镇还能饶了他。最起码,肯定不会杀他,定夺也就是罢职回家了。

但是,于谦这哥们太过于耿直,或者还有些愚直,他待在狱中一言不发,每天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这下,可把朱祁镇给气坏了。

而且,夺门之变的有功之臣,石亨、徐有贞等人多次要求严惩于谦,否则政变就显得师出无名。

在这两方面作用下,朱祁镇尽管不情愿,但还是将于谦问罪致死。

就是这样一位有功于国家的民族英雄,被狭隘的皇帝朱祁镇给处死了。

5

于谦的直接死因是因为徐有贞和英宗说的那句话:

不杀于谦,复辟之事师出无名。

看似被权奸诬陷,其实于谦他是死在了自己一句话上,这是根本原因。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

角度不同,结论不同

说于谦是大功臣,这是从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于谦力挽狂澜,沉着应对,身先士卒。调兵遣将,九门布阵,自己亲自镇守最为重要也是最危险的德胜门,取得至关重要的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明朝延续了血脉,也让人民免遭生灵涂炭。于谦是毫无争议的大功臣。

但是如果从皇室角度看呢?

土木之变中,明英宗和王振昏庸指挥致使20万明军精英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于谦在太后支持下立朱祁钰为景帝。后来也先挟持英宗重兵攻打北京。于谦拒绝也先让其出城迎回英宗的要求,加强部署,历尽磨难,终于胜利。

从景帝角度看,于谦能臣,国家栋梁。从英宗角度看呢,乱臣贼子,于自己安全不顾。

北京保卫战中,徐有贞以星象异常为由,建议迁都南京,被于谦严厉批评。从此两人接下梁子

此后于谦总领朝纲,加强边境部署,瓦拉也先没有便宜可占提议送还英宗讲和。于是说出了文首那句话“天位已定,宁复有他”。这也是于谦遭受非难的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明史.徐有贞》里记载

珵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沮己,深怨谦。循劝珵改名,因名有贞。

于谦向景帝推荐徐有贞任职国子监祭酒,景帝不许,徐有贞就以为是于谦作梗。典型的倒打一耙,燕雀永远是燕雀。

此后另外一件事又为于谦非难埋下了另外一个种子。石亨推荐于谦儿子当官,被于谦严令拒绝,于是石亨丢了面子,和于谦接下另一个梁子

冤死崇文门

此后发生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在徐有贞,石亨,太监曹吉祥辅助下重新夺回皇位。后三者诬陷于谦立襄王之子,借此想杀掉于谦,英宗犹豫,于是徐有贞说了文首另外一句话“不杀于谦,复辟之事师出无名”。于谦光荣就义。

如果景帝不早逝于30岁,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多门之变,于谦就可以为明朝鞠躬尽瘁,励精图治。如果徐有贞石亨他们心胸在阔达些,也可能没有于谦冤崇文。虽历史不容假设,但历史值得我们推论。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侵必删)

6

“土木之变”后,于谦领导了“北京保卫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对于明朝来说,于谦是大功臣,避免了国家沦入瓦剌的铁蹄之下。

对于景泰帝朱祁钰来说,于谦是大功臣,让朱祁钰由郕王变成了皇帝。

但对于明英宗朱祁镇来说,于谦就有些值得琢磨了。

“土木之变”后,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然后,瓦剌大军南下包围了北京。

也先原计划用朱祁镇要挟明朝,逼他们打开城门投降。

在于谦和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钰登基为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这不但剥夺了朱祁镇的帝位,实际上也放弃了他的生命。因为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朱祁镇,对于瓦剌其实已经没什么用处了,随时可能被杀掉。

好在瓦剌有人提议,把朱祁镇送回去,恶心明朝。朱祁镇这才侥幸回归明朝。

但回朝之后的朱祁镇,名义上为太上皇,但实际上一直被软禁着(这太上皇实在是太年轻了)。

直到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辄等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拥立朱祁镇。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重新成为大明皇帝。于谦等景泰功臣被第一时间下狱。

据说明英宗一开始并不想杀掉于谦的,因为“谦实有功。”如果没有于谦,现在很可能早就没有大明朝了,他朱祁镇还复辟个毛啊。

可是,徐有贞说,不杀于谦,复位无名。如果不杀于谦,他朱祁镇现在就是谋逆、造反啊。于是,朱祁镇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籍没其家。这样一来,就变成是当年的于谦和朱祁钰谋逆,现在我朱祁镇只是把皇位拿回来而已。

于是,于谦在这座他曾拼命保卫过的城池前面被“斩决”。史载:天下冤之!

7

因为他得罪了一个人:明英宗,所以一定会死。

最大的亮点与污点

为挫败瓦剌也先挟持英宗为筹码,百般讹诈朝廷的阴谋,九月初一,于谦与百官向孙太后请求,恳请立明英宗唯一的弟弟,22岁的朱祁钰为皇帝,以安人心。君主和社稷孰重孰轻,于谦在这个时候做出了他一生最重要的选择,他选择了社稷,这是于谦生命中最大的亮点,同时也成为他最大的污点,因为他得罪了一个人,明英宗。

官场上的孤独者

于谦为官多年,一直是刚直而不循私情,这使得他成了官场上的孤独者。大明官员素来有结党抱团的风气,而于谦在官场上从来没有盟友,他是个孤独的救时宰相,因为于谦做官奉行的是国法昭昭不尔私的原则。正是这种至刚至直的处事作风,使得一股暗流在于谦威望日盛时悄然袭来。

曾被于谦斥责的徐有贞、宦官曹吉和大将石亨等等,对于谦产生了深深的记恨,结成了一个反于谦联盟,生来性直狷介的 于谦,依然坚持他固有的刚硬和清正,嫉恶如仇、对朝中利弊直言不讳,毫不畏惧触犯权威利益,每遇不痛快之事,则拍胸而叹,此一腔热血,竟洒何地,结果自然是屡遭政敌弹劾,全靠景帝力挺他才度过一次次的难关。

善于谋国而不善谋身

善于谋国而不善谋身的绝决,也注定了这个救时宰相于谦,逃脱不了嗟叹暮年的宿命。在于谦的扶助下,景泰期间一改正统年间政治混乱的局面重现生机,但是无论对于谦还是皇帝朱祁钰说,朱祁镇是他们最难处理的一个问题,因为他才是最大的隐患。

明英宗跨出南宫,重返紫禁城,复辟成功,史称“夺门之变”。次日凌晨,时来运转的太上皇朱祁镇在没有遇到任何抵御的情况下,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苦难让朱祁镇从少不经事的糊涂皇帝变成了一个沉稳老谋的政治家。在百官大臣欢呼万岁的庆贺声中,曾为帝国存亡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兵部尚书却被逮捕,在徐有贞等人的策划下,以谋逆罪名将于谦、内阁大学士王文处以极刑。据说当时英宗犹豫不决,徐有贞进言,不杀于谦夺门就没有正当的名义,英宗这才下定决心。明天顺元年正月22日,于谦就在西四牌楼以谋逆罪被操刀问斩,时年60岁。

小结

对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于谦来说,所有的愤怒和冤屈都随着行刑者的刀起头落永远消失了,他终于不负自己的一腔热血,与他崇拜的偶像文天祥一样,忠魂祭天。

那一天的京城百姓无不夹道哭送、全城撼动、悲声徐徐,这应该是有史以来北京人泪水流得最多的一天,北京城永远记住了这一天,公元1457年2月16日。

8

感谢提问。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名篇是明朝于谦所作,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1457年正月,一代名臣于谦在崇文门外,在他誓死守护的城池面前走到了生命的最后,被明英宗朱祁镇下令处斩,实为千古奇冤,那么作为北京保卫战的最大功臣,在英宗复辟后,他是因何而被处死呢?

于社稷有大功的于谦

洪武三十一年,大明帝国送走了他的缔造者朱元璋,同样是在这一年,浙江钱塘县诞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于谦,大明王朝未来的拯救者。

于谦以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为自己的偶像,立誓要成为文天祥一样的人物,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救万民于水火。

危机时刻力挽狂澜

当皇帝被俘、三大营尽没的消息传到京城,人们意识到土木堡之战,明朝败了。上至文武百官、皇亲国戚,下到平民百姓、凡夫俗子,全部都人心惶惶。

后宫的太后和皇后嫔妃们哭成一团,大臣们则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但是再乱也要拿出对策来。

此时的大明王朝像极了当初的北宋,退让甚至迁都,那就是万劫不复。但是在某些人眼中,家国天下自是比不得自家性命,有道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家国天下又与我何干。

八月十八日朝会之时,一个叫徐珵的官员建议南迁,理由竟是夜观天象,利在南方,何其可笑。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谦的怒吼让得众多朝臣纷纷清醒过来,从朱祁钰到百官一致决定抵抗到底。

大明王朝能够得以延续,于谦居功至伟。

稳定朝堂

朱祁镇的御驾亲征乃至土木堡的失败都与宦官之首王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王振为了一己之私欲使得国家处于危险当中。故而大臣们对阉党越来越痛恨,终于在八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矛盾爆发了。

朝会进行之时,众多大臣要求清算王振一党,参与朝会的所有人(除了于谦)将锦衣卫指挥马顺,王振的亲信毛贵和王长随当场打死。兴之所至,所有人向朱祁钰要人,要求解决所有的阉党。

朱祁钰已经被吓得有些懵了,想要逃跑,但是如果朱祁钰跑了,在场的锦衣卫很可能会向在场的百官动手,到时就会是一团乱麻。

关键时刻,于谦拦住要跑的朱祁钰,请他赦免所有官员无罪,并处理了一批阉党,挽救了众多朝臣。

朱祁镇被俘以后,朱祁钰代理皇帝政务,但名不正言不顺。在于谦和众多朝臣的坚持下,朱祁钰即皇帝位,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大明的局势方才稳定。

北京保卫战

就在大明王朝将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也先赶到了北京城下。于谦调集了一切能调动的军队,包括运粮的后勤补给部队,二十二万大军云集京城与瓦剌决战。

于谦力排众议,拒绝了众人坚守的提议,决议出城作战。并且于谦亲自守卫德胜门,并立下了连坐战法,约束军队,誓死守卫城门。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于谦下令关闭九门,置之死地而后生,在于谦的带领下,北京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1457年,代宗朱祁钰病重之时,徐有贞也就是当初那个建议南迁之人联合石亨等人将幽禁在南宫的英宗朱祁镇放出来,再度登上帝位,史称“夺门之变”,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胡汉三又回来了”。

第二天,朱祁镇就封赏了在“夺门之变”中的有功之臣。徐有贞:入阁,兵部尚书;石亨:封忠国公;张軏:封太平侯;曹吉祥: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

上位后的徐有贞马上就把于谦抓了起来,除了因为于谦是他们享受荣华富贵的最大障碍外,还因为徐有贞本人与于谦有着血海深仇。当年是于谦让他丢尽了脸面,而于谦却是十分风光,徐有贞自然不甘心。

更何况只要于谦活着,他们的诸多谋划终归是无法实现,毕竟于谦与他们从来都不是一路人。

但是徐有贞没有料到的是朱祁镇说“谦实有功”,朱祁镇并不准备杀于谦,这在徐有贞看来不啻于晴天霹雳。但是徐有贞却回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在这瞬间,朱祁镇也被蒙蔽了,直到几年后才有人为他解开疑惑。

换言之,真正要于谦命的是徐有贞一伙,而不是朱祁镇,在这背后更是有一个天大的谎言。

阴谋

这个谎言说是阴谋更为合适,一个围绕朱祁镇的阴谋。

“夺门之变”之前,于谦、胡濙、王直经过仔细商议,决定推举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他们找到了商辂,让他起草一份奏折,准备在第二天朝会时向皇帝提请同意。

而徐有贞等人给于谦等人定的罪名是“迎立藩王”,迎立藩王是需要动用金牌的,毕竟藩王不可随意入京。

但是于谦并没有动过金牌,没有物证和人证的事,审案的官员也很难做。徐有贞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虽无显迹,意有之”,也就是“意欲”为之。

这跟秦桧杀掉岳飞用的“莫须有”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徐有贞也就此荣登奸臣榜,堪与秦桧比肩。

另一方面于谦等人一直是想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也是当初朱祁钰与他们的协定。也就是说朱祁镇如果想要谋夺皇位,就要和自己的儿子抢,但是这个消息徐有贞等人是不会告诉他的,毕竟朱祁镇犯不着和自己的儿子抢皇位,毕竟皇位迟早都是朱祁镇这一脉的,朱见深年幼,大权不还是在朱祁镇的手里吗?

对徐有贞一伙而言,一旦过了第二天朝会,于谦等人在朝堂上提交这份奏折,朱祁钰没有儿子,很可能会同意于谦的请求。一旦朝会开始,徐有贞等人也就丧失了实施这个阴谋的机会。

想到这里,徐有贞等便迫不及待的实施“夺门之变”,以此换取自己的加官晋爵。

什么愁什么怨

既然朱祁镇都认为于谦于大明社稷有功,不予追究,那么徐有贞为何还要置于谦于死地,他与于谦到底有什么不可化解的愁怨呢?

一切源于当初的那句话“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徐有贞认为是于谦害的自己失去了一切,而于谦却可以一步登顶,权势达到极致。而他却被视为胆小鬼,被人耻笑,故而在他的心中,于谦成了他不共戴天的仇敌。

小结

于谦的死是阴谋的结果,是徐有贞赤裸裸的报复,也是一个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悲剧。

对于朱祁镇而言,于谦应该算是他的救命恩人。于谦在北京打出了大明国威,瓦剌才不会对朱祁镇有动作。

但是徐有贞却不能容忍于谦的存在,只要于谦不死,他就是一个笑话,寝食难安,只有害死于谦,他们才能稳坐富贵。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土木堡事变之后,大明上下人心惶惶,是于谦立排众议,排斥了迁都的议题,稳定了朝廷局势,使大明王朝避免了南宋的命运,于谦居功至伟。

9

我是聂安东,历史研究爱好者。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应该说“土木之变”后的北京大捷,于谦是大功臣,但同时,这件事也为他的被杀埋下了祸根。

于谦

发生在1449年8月的土木堡之变,明朝50万大军损失大半,英宗被蒙古军俘虏。在这危急关头,刚刚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和众大臣一道,提议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早登大位,这就是景帝。

这样一来,虽然于谦出于公心,断绝了蒙古军以英宗为人质要挟明朝的阴谋,但是,对英宗来说,他对蒙古军的利用价值几乎为零,随时可能丧命。这个英宗皇帝再昏庸,他对提议立自己兄弟为皇上的于谦,也一定会心怀怨恨的。后来蒙古军看到英宗没有利用价值了,只好把他放了。

明英宗

再来看发动夺门之变的三个头目,个个都和于谦有仇。英宗复辟后,他们对于谦,必欲除之而后快。

第一个是失意大臣徐有贞。当年,因为主张南迁而受到于谦的斥责和众人的耻笑,声名狼藉。后来,他又请求于谦,在景帝面前推荐他做国子监祭酒。受到回绝,因而怀恨在心。

第二个人是石亨将军。原先他是一个犯罪的军官,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起用了他,立了大功,晋封为侯。本来,他应该对于谦感恩戴德才对,但他却恩将仇报。因为他推荐于谦的儿子为千户,被于谦拒绝,加上他侄子石彪贪婪残暴,被于谦弹劾。而且,埋怨于谦对自己约束太严,不能肆意横行。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他心中痛恨于谦。

第三个人是太监曹吉祥。因为平日受到制约,不能擅权,对于谦不满。

景泰帝

这些阴谋家勾结在一起,寻找机会。景泰8年(即1457)正月,景病倒了。这些阴谋家终于等到了机会,里应外合,发动夺门之变,历史上称为“南宫复辟”。

英宗复辟后,拥立复辟的徐有贞、石亨大受宠任。他们视于谦为眼中钉,污蔑于谦阴谋迎立襄王(英宗的叔父)的儿子为太子,定为“谋逆”死罪。

英宗开始不想杀害于谦,徐有贞看出了他的犹豫,说:“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就是说,不杀了于谦,夺门之变就不是名正言顺的。这样,英宗决定处死于谦。

这就是于谦被杀的真正原因。

请大家批评指正。

10

于谦是一个正直到令人发指的大臣,他从来不喝酒抽烟烫头,完完全全就是书本上那种正人君子的楷模,那么他正直到什么地步呢?

有一次大将军石亨为了拍于谦的马屁,就主动向皇帝申请,要把于谦的儿子弄到京城做官于谦得知以后,不仅没有赞成这件事,还跑到皇帝那儿举报石亨徇私!

这是什么骚操作?于谦啊于谦,你是不是搞错了?我石亨举荐的可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你的亲儿子于冕好不?从此以后石亨就跟于谦结仇了。

在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以后,有个叫徐有贞的大臣,前脚刚建议南迁,于谦后脚就骂道,谁主张南迁谁就该杀掉。

于谦,我知道你看不上我,你直接说要杀我的头得了,我前脚说完你后脚就指桑骂槐,你什么意思啊你?从此徐有贞也恨透了于谦,甚至为了这件事改了名字。估计是害怕被抓去杀头。


瓦剌人觉得朱祁镇天天搁那儿白吃白喝,实在是浪费粮食,所以打算把人送回明朝。当时的皇帝朱祁钰心里就慌了,他的意思就是不接受。

理由很简单啊,他回来了,我还混个毛线啊?于谦拍着胸脯跟朱祁钰说,放心吧,他回来我保证你能混个毛线,皇位是没跑的。但是不接朱祁镇回来,于理不合。

结果我们都知道,朱祁镇把朱祁钰给赶下了台,朱祁钰的死,可能都是朱祁镇造成的。估计朱祁钰当时恨透了于谦。

这么一个正直到令人发指的人,如果在你的身边,你会喜欢他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毕竟世上所谓的正人君子太少太少,大家都是平凡的人,没人会随随便便就对自己上纲上线。


粉身碎骨浑不怕,于谦就是因为他的正直丢了性命。

正直绝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品质,这是不可否认的,你要是否认了,天下人都会唾弃你,辱骂你,说你是个小人。

可是我们环顾四周,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正直这两个字?这是很难的。就算有人做到了这两个字,也很有可能是个什么都不做的人。只有不遇到事情,才不会测试出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正直,所以表面上看起来的确是正直的。

正如一个从来不打牌的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他的牌品到底有多好一样。因此像于谦这种既有能力做事,又很正直的人,那是少之又少的。

可惜的是,正是于谦的这种正直,最后把他给害死了。他得罪了石亨,得罪了徐有贞,得罪了朱祁镇,甚至得罪了朱祁钰。


他在朝中基本上没有几个朋友,因此在朱祁镇重新上台以后,要收拾于谦的人,排起了长队,要保于谦的人,大白天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这么一来于谦生还的希望几乎就渺茫了,石亨和徐有贞一口咬定,这于谦是想着在朱祁钰死后,改立襄王的儿子做皇帝。

于谦一口老血立马要喷了出来,这襄王是个什么玩意儿?他又不是朱瞻基的嫡系,为什么要立他儿子?找罪名能不能找个靠谱点的?

你别说还真有,朱祁镇假惺惺地说于谦还是有功劳的,这个时候徐有贞神补刀了一句:要是不杀于谦,您老这复辟的事情,可就成了造反了啊!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明史》

朱祁镇深吸了一口气,明白了于谦必死的道理,所以只能送于谦上路了。杀于谦是为了告诉大家,自己是清君侧,诛杀朱祁钰身边的奸臣。

这里的奸臣当然指的就是于谦,于谦差点没气死。你爷爷的,朱祁镇这家伙学自己的太爷爷朱棣的手段,倒是学得蛮快的。


于谦不死,朱祁镇还真的挺尴尬的。

那是什么情况呢?朱祁镇带着20万大军,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擒获。这个时候瓦剌人拿着朱祁镇去要挟大明朝,让他们让出半壁江山来。

于谦可不是好惹的,当时兵部尚书邝埜也在这一战中被宰了,于谦顶替了他的职位,成为了大明朝军事上的一把手。

他和太后一合计,改立朱祁钰做了皇帝。朱祁钰虽说是朱祁镇的弟弟,但是是异母弟弟,他是朱瞻基的庶子,所以立朱祁钰为帝,瓦剌人就威胁不了大明朝了。

毕竟自古兄弟争夺皇位的事情很多,大多数人巴不得自己的兄弟失去夺嫡的资格。所以于谦仗着这一点,回绝了瓦剌人的任何请求。


与此同时于谦还发出勤王令,派人击败了瓦剌人。瓦剌人的首领也先,在帐篷里气得直跺脚,他本来以为抓了个活宝,没想到只是个废柴。

因此景泰皇帝朱祁钰,其实是于谦亲手扶植起来的。而且在于谦的辅佐之下,朱祁钰还成了一个很不错的皇帝,恢复了明朝的生产力。

文不胜诬,辩之疾,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部议持之而止。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明史》

结果朱祁镇要想夺取朱祁钰的皇权,就必须要在事后把朱祁钰的一切都给抹杀掉。他不让朱祁钰入明十三陵安葬,也不承认他皇帝的资格。

既然朱祁钰的一切都被否定了,那支持朱祁钰登基的于谦,自然也要被否定得一文不值。否则朱祁镇的这种做法,那就是错误的。

因此于谦只要还活着,那无比尴尬的就是朱祁镇本人了。每天看到于谦上下班,就好像看到一个人天天在自己耳边重提当年夺门之变的事情一样,你说尴尬不尴尬?


总结:于谦的品性,和他的官位,其实并不符合。

正直的人可以做官,但是很难做大官,因为他们时常搞不清楚官场中的一些游戏规则,就算搞懂了,他们也不屑这么去做。

尤其是位列宰相级别的官员,他们必须要对游戏规则门清,不光要搞懂,自己也要参与进去,否则很难管理好这个朝廷。

很显然于谦并不具备这种万花筒的气质,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因此宰相的权位,和他其实并不搭。那8年的执政生涯,使他结下了若干梁子,就算不死也要落个残废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