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上,休养生息;(2)、政治上,献捷于天子,曹操阻止时,就借机讨伐,名正言顺;(3)、军事上,以黎阳为根据地,渐营河南,多备舟楫,再分精骑骚扰,疲敝曹操。(4)、外交上,结交外援,共击曹操。
这样,“不出三年,曹操必疲敝”。
2、以郭图、审配为代表,认为优势明显,应该立刻决战,否则,时机过去,就不利了。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袁绍“很快”发起决战,失败了。
因此,田丰的“持久之计”如被采纳,是否能帮助袁绍取胜,历来被人讨论不休。
对田丰“持久之计”的误解
近来,许多我十分尊敬的专家和朋友都认为,田丰的见解是“书生之见”,理由如下:
1、经济恢复。袁绍在恢复,曹操也在恢复。曹公水平高,恢复得更快;
2、政治主张。乱世拳头是真理,什么天子之义搞来搞去,脱裤子放屁;
3、军事方略。外线作战的前提是牵制住曹操大军,但袁绍在黎阳驻大军吸不住曹操大军(白马都打了三个月);
小编以为,这些朋友可能忽略了几点:
1、“持久之计”提出的时间,是199年6月。
可能受到某度百科等权威媒体的误导,许多朋友认为这个“持久之计”提出的时间是200年,刘备丢失徐州之后。
由于199年下半年曹操的一系列举动和袁绍的失误,到了200年,田丰持久之计确实略有些不合时宜了。
弄错了时间,自然就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了。
199年6月时的态势是:
宛城张绣,威胁许昌背后,他与曹操连年作战,深仇大恨;荆州刘表,袁绍的老盟友;关中诸侯,各自割据,但袁绍有机会发动;江东孙策正在秋风扫落叶;
影响更大的是:刘备已经在徐州,虽不确定是否公开和曹操翻脸(衣带诏尚未事发),但迟迟不回许昌,并暗派人联系袁绍。
此时,曹操担忧自己会“独抗天下六分之五”。
2、战乱破坏程度不同,袁绍经济恢复速度短期内远远会超过曹操。
当时袁绍集团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正如田丰所说:“连年征战,赋税劳役繁重,民多辛苦,仓库空虚。”
当时曹操集团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正如曹操所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各位看官,两相对比,您认为经济恢复的速度,谁会快一些呢?
3、争取师出有名绝非脱裤子放屁
当刘表在“站队问题”上犹豫不决时,韩嵩劝他投向曹操,并以子为质。
刘表都怀疑韩嵩暗通曹操,想杀了他,却被蔡夫人(荆州蔡家大族)劝阻。
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其心中道德规范和利益驱动的共同作用。
当时,汉室虽微,但并没有新的“大义”出现,人们(尤其社会影响力巨大的士族们)依然依照过去的惯性看待道德问题,是自然而然的。
4、多备舟楫、渐营河南
对于这份策略中的军事部分,人们争议最多,但是,人们都忽略了田丰说的这两点。
渐营河南
在黄河以南没有稳固的根据地时,谈所谓骚扰曹操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必须在黄河以南有稳固的基地。
在199年,袁绍在黄河以南有青州,在刘备结交的情况下,弹压臧霸等,把东线搞活,是可能的。
即使在袁绍渡延津后,沮授依然建议一军至官渡,一军略河南。袁绍兵多,在渐取河南地后,兵力投送将方便很多,各处分兵的兵力将大大增加,又怎么会出现后来所有分兵,都数千人,被徐晃、曹仁击败的局面呢?
多备舟楫
曹操之所以能以少量兵力守住关键处,在于当时河南战场水泽纵横。
如果如田丰所言,多备舟楫,袁绍军活动能力将大大增加,曹操又如何可以“扼其喉使其不能进”呢?
那时,曹操就真的“多备则不足”了。
田丰其人,绝非“书生”
田丰助袁绍击败公孙瓒,多有建谋。(否则,何以为参谋长?)
曹公在得知袁绍关押田丰时,说:“田丰不跟着来,袁绍必败了”!在官渡之战后,又说:“如果袁绍用田丰的几策,胜负未可知”!
难道,曹公会如此忌惮一个“书生”吗?
郭嘉在评价袁绍集团的谋臣时,说:“田丰刚而犯上”。田丰或许脾气有问题,但他的才具是毋庸置疑的。
对这样的人物,后人依然称他是书生,是不是太自大了呢?
袁绍的不采纳,有其内部原因
袁绍不采纳田丰、沮授之策,或许并非完全出于对曹战争的考虑。
众所周知,袁绍集团内部的冀州本地派与颍川系一直矛盾重重。他们的策略除了专业层面的考虑,也不乏派系利益的考量。
在袁绍采纳郭图等人的速战建议后,很快就分了沮授之权。
而在袁绍夺其权之前,郭图等人就反复强调,沮授权力太重,到了“君臣同权”的地步了;官渡败后,他们又说审配“族大权重,宜防之”。
因此,袁绍采纳颍川派意见,除了专业考量外,也是有内部平衡的考量。
曹操的先发制人,改善局面
袁绍不采纳田丰的建议,曹操却十分害怕自己抗衡”天下六分之五“的局面。
奇特的外交攻势:
199年11月,张绣投曹操,许昌背后威胁大减;刘表虽答应助袁绍,实际中立;卫凯、钟书法家治理关中,关中安定···
一个奇特的现象是,除了上述可以直接影响战局的诸侯,其他如凉州等地诸侯,无论贤愚,都认定:实力弱小的曹操必胜。
果然是这些诸侯们都“目光如炬”吗?要知道,曹操内部的人都乏与袁绍暗送秋波者!
这说明曹操在争取诸侯的过程中,擅长造势。
同时,与仅仅以檄文、使者动员的袁绍相比,曹操的外交工作更为细致。他不但做诸侯的工作,还搞定谋主(如贾诩),离间内部(如荆南叛乱);甚至,疑似发动暗杀(孙策)。
袁绍后来以郊迎之礼对刘备,可见其连结豪杰之心,可惜,到底没有如田丰所建议,把连结诸侯放到战略层面全面安排,最终错失良机。
稳定侧翼。
曹操把握时机,迅速平定徐州刘备,稳定徐州方向。甚至以臧霸进攻青州。袁绍的“左半边翅膀”折断了。
后来,刘备又进两次入曹操后方活动,虽然斩蔡阳,取叶。但终因实力薄弱,要么被曹仁击破,要么曹操理都懒得理。
这是因为,宛城张绣投曹后,袁绍的右半边翅膀折断了,他多派兵则补给不足,少派兵则力量不足,难以真正威胁曹操。
稳定侧翼的情况下,曹操才可能在官渡“扼其喉使其不得进”,才可能等到“用奇之时”。
扭转军心,迫敌决战
随后,在白马、延津之战中,曹操利用袁绍军渡河速度慢,过河兵力不足(虽然已多于曹军),灵活用兵,连续击杀颜良、文丑,振奋军心。
此战除了振作曹军信心,更关键的是:使得袁绍失去了分兵的信心。
自此,最后的剧本,就只能如历史一般了。
分兵更打不过曹操?
认为田丰之策未必有效,还有一个理由:分兵更打不过。
确实,袁军的战斗力很成问题。
白马,颜良拥兵万余,被数千曹军直接斩将;
延津,文丑、刘备有骑六千,被“有骑六百,余皆步卒”的曹军一举击败;
乌巢,淳于琼万余守军,被五千曹军一夜攻破。
除了打不过曹操,在分兵作战中,袁绍的分队也曾被曹仁、徐晃、于禁击败。
但是,难道以集中对集中,就不用担心战斗力的问题吗?
集中解决不了战斗力不足的问题,反而更容易被善于用兵的曹操把握要害,一举逆转。
官渡前线,集中对集中,曹操不是照样袭击乌巢,逆转战局吗?如果说袭击乌巢有侥幸成分,那么,在袭击乌巢之前,曹操也通过袭击袁绍粮道,决水退袁营,改善了局面。曹操虽然未得许攸建议,依然树立了快速破袁的信心(见曹操对运粮军的话)。
因此,小编以为,田丰绝非书生,所做策略是得当的,以他的策略,袁绍是极可能避免官渡之败,击败曹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