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谢问答官方邀请!首先,这是个伪命题。如果清朝真的尊重孔子,就不会强迫孔家削发易服,遵从满俗了。

山海关之役结束后,多尔衮就曾下令沿途州县官民剃头留辫。进入北京后,遭到汉族居民的强烈反对,在朝的汉族官员遵令剃发的也寥寥无几。不少官员观望不出,有的甚至为了维护汉族风俗,举家难逃。多尔衮见满清的统治还不够稳固,被迫收回成命。顺治帝也下诏天下,令“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公元1645年五月,当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相继被摧毁后,多尔衮认为天下大定,于六月下令,强迫天下男性官民一律剃发。并在当月十五日,谕礼部道:“今中外一家,君犹父也,民犹子也;父子一体,岂可违异?若不画一,终属二心。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不剃发,就是逆贼,就是同满清政权存有二心。这种无底线的民族压迫政策,立即遭到全国百姓的反对。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夏王朝建立之日起,多有异族政权入主中原。不论五胡十六国,还是辽、金和西夏,直至大一统的元帝国,都没有强迫境内百姓剃发易服。即使生活在明朝境内的满族人,明朝政府也没有强迫他们遵从汉族的风俗服饰。因此,满清政权的剃发易服令,就是一种带有征服者强迫被征服地区百姓改变风俗习惯的民族压迫政策。

在这样一种严酷的政治环境下,孔家也未能幸免于难。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十月,孔子六十二代孙、原任陕西河西道孔闻謤上奏清廷,希望清廷统治者念及孔家的影响力,免去剃发之苦。孔闻謤在奏疏中说道:“近奉剃头之例,四氏子孙又告庙遵旨剃发,以明归顺之诚,岂敢再有妄议。但念孔子为典礼之宗,颜、曾、孟三大贤并起而羽翼之。其定礼之大莫要于冠服。自汉、唐、宋、金、元以迄明时,三千年未有令之改者,诚以所守者是三代之遗规,不忍令其湮没也。应否蓄发,以复本等衣冠,统惟圣裁。”孔闻謤搬出孔子的这块招牌,又举金、元二代之例,请求清廷同意其保留蓄发衣冠的风俗。不料清廷统治者根本不予理睬,反而下了一道严旨,要求“剃发严旨,违者无赦。孔闻謤疏求蓄发,已犯不赦之条,姑念圣裔免死。况孔子圣之时,似此违制,有玷伊祖时中之道。著革职永不叙用”。孔闻謤的请求不仅没有获得批准,反而落了个革职,永不叙用的结果。除此之外,清廷还对孔子及其后裔进行了无情的羞辱。其中一句“有玷伊祖时中之道”,“时中之道”就是因时制宜的意思,是指孔子一门毫无节操,见金降金,逢元降元,根本没有什么原则性。只是清廷给孔家保留了一份薄面,用一个委婉的词语表达了对孔家的不屑和轻视。

由此可见,如果清廷真的尊重孔子,能用如此恶毒无情的语言奚落孔闻謤及其祖先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清廷来讲,孔子只不过是其维护统治,愚民政策的一个泥菩萨。

最佳贡献者
2

满清时期,官方表面推崇程朱理学,而实际上因为在政权正统性上不符合朱熹的说法,其实企图压制理学,同时,习寨,戴东源等鼓吹孔孟,主张回到孔子时代,企图否认格物致知的程朱理学,于是,我们现在看到满清更推崇孔子,这其实是严重倒退,严重阻碍科技发展。

3

何故有此一問?從哪些方面或者表象顯示清朝比明朝更尊重孔子?是通過清朝皇帝親至曲阜祭孔表現出來的還是通過文字獄、修纂《四庫全書》以達到閹割華夏文化的途徑來表現的?華夏者,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滿清以夷變夏,致幾千年衣冠制度毀於一旦,“華”的部分已經遭到毀滅性的破壞了。“夏”,其實就是代表相對先進的禮儀制度。“禮”,是用來規範人民平時行為的,用現代的話來說可以說是規範社會關係的工具,包含生產關係。孔子認為“禮”是不斷發展並完善的(“禮,所損益,可知也”),所謂“百世可知也”。而滿清視全國百姓如奴僕,萬馬齊喑,唯唯諾諾,大臣再也沒有朱明時期的“主人翁”精神了,都變成了奴才,而漢臣連當奴才的資格都沒有。這是“禮”的方面的倒退。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這本書裡提出了滿清沒有政治,只有權術的觀點。按錢穆先生的觀點來看,滿清所謂的尊孔,只不過是一種權術罷了,或許比朱明表演的更好而已!孔子以華夏衣冠為榮(“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滿清徹底毀之;至於“百世可知”的“禮”,被用來約束“包衣奴才”們,亦是何等的凌遲啊。設若死而有靈,滿清祭孔之時,孔子情何以堪!“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鄙人答非所問,不知所言。如有高論,願安承教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