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46岁的隆裕太后在过人生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因场面太冷清(民国专使前来祝贺只是做做样子,宗室王公为了避嫌多数干脆没来,有的甚至喊也不来),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生日过完没多久就因悲痛过度染病离世了。
从这一幕讲,隆裕太后算是死于亡国恨。
隆裕太后是个很不幸的女人。她的不幸既来自于她的身世,也来自于她的性格,当然更来自于既给她富贵又给她无限伤痛的即将败亡的王朝。
隆裕是慈禧的侄女,他爹桂祥是慈禧弟弟。据说,慈禧早早地就给桂祥留话了,喜子(隆裕小名)不要嫁给别人。
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只有四岁的爱新觉罗·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皇帝继承人,是为光绪皇帝。1889年正月二十七日,十九岁的光绪和二十一岁的姑表姐叶赫那拉·静芬(隆裕大名)举行大婚典礼,与静芬一起嫁给光绪的还有原侍郎他他拉·长叙的两个女儿,其中十六岁的瑾嫔后来晋升为瑾妃,十四岁的珍嫔后来晋升为珍妃。
因为正月二十五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太和殿前的太和门被烧毁了,隆裕是经工匠扎的假太和门入的后宫。
很不吉利!
虽然贵为皇后,但因为长的不好看,光绪从未宠爱过她,因此她始终是郁郁寡欢的。美国传教士赫德兰在《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中这样描述过隆裕——她面容和善,常常一副很悲伤的样子。她稍微有点驼背,瘦骨嶙峋。脸很长,肤色灰黄,牙齿大多是蛀牙。
又因为性格太平和,太柔懦,慈禧对她似乎也不是那么满意。
既得不到光绪宠爱,又得不到慈禧欢心,加之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隆裕在宫中看上去始终是一个毫无分量的角色。关于皇后的存在感,《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是这样描述的——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的位置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
而要深入宫闱深处看,隆裕不仅没有存在感,而且还是始终被紧张、悲哀包裹着的。
光绪始终认为她是慈禧安排在自己身边的探子,因此事事对她不满,而且很防备她。到了她和光绪一起去向慈禧请安的时候呢,两人又是每见战栗。曾担任过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说,自古君后之苦,未有如皇上皇后之甚者也。
因为这些,隆裕在应付完宫中事宜后,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
1908年11月14日,光绪在南海瀛台涵元殿去世。慈禧将三岁的溥仪选定为新君后,跟着也死掉了。
慈禧临死前对隆裕是有交代的,为了防止摄政王载沣独宰朝廷,大事隆裕必须垂帘听政。
让一个温和、谦逊、弱懦的女人去担这样的担子,无异于千斤压顶。
如果天下太平还好说,可摊到这么个风雨飘摇、行将朽木的时候,这完全就是隆裕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孤儿寡母的,她能怎么办?
只能苦苦且吃力地维系。
维系不下去,只能一味地去乞求孤儿寡母的平安,如慈禧那般的坚毅、抗争,她是做不来,也做不到的。
所以清廷覆灭前后,隆裕留在历史中的只能是眼泪以及无可奈何的成全。
眼泪让她获得了同情,成全让她获得了尊重,所以她最终得到了“女中尧舜”的美誉。
但这份美誉是无法安慰她凄苦的内心的,因为大清终归是亡在她手里的。
更打击她的是权势不在人无情。
自溥仪退位,大清覆灭后,从前备受皇恩的王公权贵们对宫中的这对孤儿寡母基本上是避之远之,入情入境地想一想,这何尝不是压垮这个可怜女人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