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慈安太后的能力完全不逊于慈禧太后,只是慈安死的太早(于光绪七年暴卒于钟粹宫),而且也死的有些蹊跷,导致“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变成慈禧一人独断专行,最终大清朝在风雨飘摇中走向覆灭。如果慈安太后能活的更久点,慈禧便不敢那么张狂,历史可能就真的改变了。




慈安太后出身名门,她是满洲镶黄旗人,钮钴禄氏,父亲乃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16岁的慈安于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以选秀入宫,四月进封贞嫔,五月晋封皇贵妃,六月即诏拟为正宫皇后,短短四个月就实现从妃嫔到六宫之主的大跳跃,其成为皇后的速度之快,清朝无出其右,这也足以可见咸丰皇帝对慈安是真爱。




咸丰十一年(1861年),文宗驾崩,穆宗载淳继位,穆宗的生母就是慈禧。由于载淳年幼,慈安与慈禧两宫同临朝“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同治元年(1861年)四月上徽号:慈安太后。是时,孝贞、孝钦两宫并尊,但由于慈安是先皇正宫皇后,一国之母,慈禧当时位阶皇贵妃,诏旨称慈安为“母后皇太后”、慈禧为“圣母皇太后”以别之。慈安居东苑,慈禧住西所,东为贵西次之,由此可见当时满朝上下都认同慈安高贵的身份,虽然慈禧“母凭子贵”,但是她与慈安始终身份有别。


一直以来慈安太后给人的都是一种过于忠厚老实、缺乏政治才干、事事依赖慈禧的印象。发动“辛酉政变”,慈禧联手恭亲王奕诉绊倒顾命八大臣,慈安也只是表示赞同,但并没有参与到整个政变过程。但事实上,慈安在气质、修养、人品上都完全胜过慈禧,慈安看似无心政事,悠游后宫,事实上她手握着当时最大的权利,无时无刻不在看着慈禧所作所为,并利用手中权利对慈禧诸多限制。




咸丰皇帝于热河行宫染病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他死后,太子载淳将继承皇位。咸丰对慈禧是早有防备的,知道慈禧有野心,权利欲极强,于是提前做准备,密诏皇后慈安到身边,授以机密,给她一道密旨,让她临机处置任何人特别是有可能“恃子不法”的慈禧的最高权力。并给予皇后“御赏”大印,另外,给予皇长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代为掌管)。这两方印章非常重要,顾命八大臣所拟任何诰旨都要加盖这两方印章,这恰恰就是为了防备顾命八大臣以后尾大不掉专擅朝柄。从咸丰召慈安临终嘱托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帝、后之间感情深厚,彼此亲密互信,这一点,慈禧是永远奢望不了的。




同治年间的大太监安德海是慈禧的亲信,深受慈禧宠信。安德海倚仗慈禧的宠信势焰熏天,连同治帝都要让三分,同治八年(1869)八月,他借到江南置办龙衣的机会,沿途大肆索要给养,甚至召训地方官,将“太监不得出宫”的铁律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山东巡抚丁宝桢一上奏,虽然慈禧有意袒护,但慈安“立命诛之”。慈安明正法典,公私分明,即便是慈禧的亲信之人,但法不容情,慈禧也奈何不得。


慈安虽给人无心政治,只知锁居后宫的感觉,但事实上她能力完全不输慈禧。内朝她倚重奕诉、文祥、倭仁等贤臣,外廷她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优秀的汉军将领。“同治中兴”是她联手慈禧及这些优秀的国家栋梁之才取得的成绩。慈安不怒自威,一国之母后的威严尽显,慈安在世时慈禧始终不敢乱来,可以说慈安若能笑到最后,大清朝可能不至于这么快覆灭,历史就真的会改变了。

最佳贡献者
2

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斗败了咸丰留下的八大臣,慈禧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封议政王,此时的大清最高权力似乎就掌握在慈禧手里,但实际上不是。



慈安是咸丰的皇后,是正宫。咸丰驾崩,同治年幼,慈安是家长,封建家长专治下慈安才是最高权力者。本来垂帘听政是慈安的事,但是慈禧是新皇帝同治的生母,而且能力强,辛酉政变有功,所以垂帘听政成了两宫皇太后。

同治驾崩,慈禧选光绪作为咸丰继子继承皇位,因为光绪是慈禧的亲外甥,这么做实际上是增加权力砝码,和慈安抗衡。

慈安宽仁,不太喜欢政治,慈禧嗜权如命,所以大清的皇权大部分落在慈禧手里。但是慈安毕竟是家长,慈安和奕訢联盟与慈禧达成了权力平衡。慈安在,这种权力平衡就在,慈禧的权力就会受到制约。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大太监安德海奉慈禧之命出宫到江南为光绪大婚置办布料,途径山东,被巡抚丁宝桢缉拿。按规定太监不许出宫,丁宝桢上报恭亲王奕訢,请示怎么处置。恭亲王和慈安商议后下令,让丁宝桢就地正法安德海。慈安的存在,客观上限制了慈禧的过格行为。

不过奕訢和慈安与慈禧达成的权力平衡在光绪亲政后将被打破。



现实中,光绪亲政后,慈禧仍然没有交权。假如光绪亲政后慈安还在,慈安交权,慈禧就没理由继续把持权力。慈禧想控制光绪会受慈安的制约,她想专权很困难。这样皇权就回归到光绪手里。

光绪和恭亲王奕訢都是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和西方交流上,都会顺利得多,中国进步的步伐会加快。中国受西方列强的蹂躏将减少。外患减轻,社会进步,大清朝可以多延续几十年。不过大清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这是规律,不是某个人能改变的。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3

不敢说完全能够改变,但绝不会一层不变!其一:同治中兴就是以慈安慈禧和恭亲王奕訢为首的帝国统治者团结一致奋斗出来的局面,这足以证明三个人完全有能力把国家治理好,至少能够让国家从千疮百孔的内忧外患中寻找喘息的机会。恭亲王奕訢是清末最有政治作为的皇室重要成员,但他的政治方针、策略全都建立在慈安太后的存在或支持下才能进行的,事实证明慈安薨逝后不久慈禧太后就以军政为借口发动“甲申易枢”彻底罢免恭亲王及其班子成员,独揽大权!

其二:慈安太后重视礼法,必定会催促着早日归政光绪,并且有慈安的掣肘奕訢的辅助归政后的慈禧太后肯定会对光绪的掣肘大大减小,那样就有可能使光绪帝的政治才能发挥到极致,甚至戊戌变法成功,那样清朝的历史可能会改写!

其三:用人方面,慈禧太后更喜欢用满清贵族,以保全她自己的统治地位,而恭亲王则更重用有能力的汉人,光绪帝更重用思想前卫有政治抱负的人。这里面的差距不言而喻。

其四:综上所述,都是因为慈安太后的薨逝造成慈禧太后独揽大权,任用唯唯诺诺小心翼翼的醇亲王总管政务,才造成拿海军军费修颐和园,正是因为任用荣禄奕匡等人才有了后面向八国联军宣战西逃西安最后加速清王朝的灭亡。如若慈安太后在世,慈禧太后所有的决定都将得到掣肘……

4

不会,大势是不会改变的,有些小细节可能有些变化。难道你还想慈安奋发图强,中兴大清?

5

当然会改变,每个人的执政理念不同,施政也不同。

即使是同一个人,受身边大臣的影响,也有在施政方面受到影响。慈安太后出身于官宦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有着良好的自身素质。被世人认为是一个忠厚、善良、老实的人。如果没有慈禧打击咸丰皇帝留下的辅政八大臣,慈安地位虽高于慈禧,但是慈安不会想尽各种手段去争权夺利。

本来慈安有能力整到慈禧,因为咸丰皇帝知道慈禧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很容易依靠母凭子贵夺取权力。所以临终前,留下秘谕,如果慈禧敢夺权,就按照祖宗之法将其绳之以法。但是慈安心慈手软,没有对慈禧下手。结果45岁比慈禧年龄还小的她,突然死于非命。

慈安地位一直高于慈禧,如果她不死,当然慈禧也不敢轻举妄动。大清朝末期的政治生态也不会由慈禧左右。随着皇帝的长大,就如光绪皇帝这样的年轻思想前卫的人,很有可能君主立宪成功。那么我国的局面就是另一个局面。

君主立宪在当时的好处有很多,比如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权威,也许大清还能多延续几十年;有利于国家发展,国家的权力核心是内阁,皇帝是国家精神象征,有利于国家的政策更容易出台;有利于民族统一,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老百姓更容易安居乐业,少受灾难。




6

用对方法完全是可以的

她虽然也想保住清朝的江山社稷,但是用的却是饮鸩止渴的方式,最终断送了清的统治

7

如果慈安笑到最后,历史肯定会改写。理由如下:一、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上来看,咸丰皇帝刚死,就出现了慈祥太后联合奕䜣发动政变,夺取了最高统治权力,彻底解决了顾命八大臣势力,这时就是两宫太后与奕䜣联合执政;但是三人政治势力中,慈禧太后作为主导。这件政变中我们可以看出慈禧的政治手腕非慈安能比的,在后面的两宫太后相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慈安完全败给了慈禧太后 。二、慈安在史书中的记载相当少,此人不管从政治、谋略上都逊于慈禧。假如慈安在两宫太后相斗中,最后胜出。作为垂帘听政的最高统治者,她是否能管理整个朝政?没有过人的政治才能,却掌管整个帝国权力,这个只会让国家陷入政治动荡之中。三、奕䜣作为皇族中最有谋略,有一定的政治抱负,试图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他肯定不会让一个庸才的太后来执掌最高权力,届时估计会发动新的政变来夺取最高权力,这个也是不得而知。

8

不会改变什么,很重要的一点。慈安不是慈溪,更没有慈溪心态和是心境,要知道慈溪的可以垂帘听政靠的不单单是心狠手辣。首先有一点,洋务运动其实从开始角度分析是由慈安在为管理朝堂时候的意思,这点上就可以看出慈安并非电视剧和电影中演的那么老实,要知道慈安不是慈溪根本上不了为。我们说第二点,慈安如果活着,慈溪挂了。那么洋务运动会得到很大的延伸,但是民主制我想可能会被遏制的很快厉害,慈安的强势与慈溪是不同的,慈溪首先是自私也就是小媳妇心态,而慈安不同,慈安心系天下国事,更看得清民主的本质。再有,同治期间的朝堂,已经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可以解决的了,无论谁在位,铁律是不可变的

9

那历史的黑锅的就由慈安太后背了

10

大势所趋,清朝末年政治腐败民心不齐,再加上内有动乱外有强敌连年的自然灾害,无论是换谁,只要是封建王朝大地主统治终究会走向灭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