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呼延赞的一生,可以说未尽大将之才,双鞭钢槊纵横战场有万夫不挡之勇,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呼延赞的主要军功都是在北宋初期统一战争时期,而不是在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厮杀的沙场上,这一点却和评书演义大相径庭。
呼延赞自小练武,年轻时就投身于当时还是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的麾下,宋代周后,也是因为他武艺高强,被调入天子的近卫部队。
国家新创,第一要务是消灭各方割据势力,需要投入大量的兵力,呼延赞也被征调讨伐四川的后蜀。战斗中攻城拔寨,冲锋陷阵,一路拼杀,战后因军功擢升副指挥使。太宗初年,赵光义亲征北汉,呼延赞随军出征。在太原城下,身先士卒,冒着刀锋箭雨攀附云梯全无俱色,战后太宗念其勇猛当面给予奖赏。
赵光义本来想趁平北汉余威继续攻伐辽军夺回燕云十六州,在高粱河一役大败功亏一篑。随后呼延赞驻守河北定州,在抗击辽军的战斗中一如既往的勇于拼杀,官职也因此得到不断提升。
而随着雍熙三年宋廷北伐的失败,呼延赞的军事生涯从此发生了转折,离战场厮杀,挥戈疆场越来越远,但官爵地位却越来越高,升任中级武将马步军副都军头,此时他已经年近五十。
虽然呼延赞心有一腔热血,向往金戈铁马的边关生活,是武将中的主战派,但人微言轻,朝廷几次北伐失败,执政的重点转移到国内,要求和辽国打仗的呼声自然得不到重视。
之后呼延赞获得的最接近前线的机会是淳化三年他被调驻守河北保定,可当时辽军南下也属于小股部队骚扰,宋辽双方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朝廷也不允许武将私自出击,呼延赞只能主管军营日常管理工作。
等到了宋真宗时,升任马部军都军头的呼延赞已经是员老将,咸平二年十二月,辽军南犯,真宗迫于压力无奈亲征。呼延赞被选定护从,参与承担皇帝行宫内外的保卫任务,失去了呼延赞军旅生涯中最后一次参战的机会。
檀渊之盟后,呼延赞“廉颇老矣”徒唤奈何,北伐无望,他看淡了功名利禄。曾经对天子说自己的奉禄很多,已经知足了,自己没有机会报效国家,也不敢再谋求升迁和高禄。
老英雄没有实现马革裹尸的愿望,最后死于床箦,儿子们子继父业从军为武,只有第四子呼延必显(评书里是呼延丕显)留下官名,也只是普通下级军官,其他儿子没有留下事迹。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