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现在摆着的史料来看,商鞅反叛是实,《史记》白纸黑字记载着“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出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商君最后是反叛被灭杀的。

但商鞅决无谋反之心,因为谋反是有预谋的,《史记》和《战国策》等史料看出,商鞅是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逼无奈才奋起一击的,俗话说,兔子急了还咬人,就是这个道理,这不禁让人想起秦丞相李斯和汉武帝废太子刘据的结局,这三人的命运何其的相似。

图为战国栎阳城遗址,此为当年商鞅变法地。

秦丞相李斯,为秦服务一辈子,最后被赵高陷害,被迫承认谋反,被杀死,刘据,太子当得好好的,父亲母爱的,结果汉武帝晚年弄了个巫蛊案,刘据被诬陷,因反抗奸人的抓捕被当成谋反,最后自杀。

记录商鞅变法后耕作景象的石刻。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孝公死后,商鞅的靠山没了,上位的秦惠王受人所指,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只能逃跑,在四处无门的情况下,只能回到自己封地,起兵作最后一搏,因力量悬殊失败被杀。

图为陕西商洛市商鞅广场,此地为当年商鞅封地,有商鞅封邑遗址。

商鞅最后的日子就是狼狈而逃,住店家不收,逃它国被驱逐,只能回到自己商邑,如果商鞅是有预谋的谋反,在惠王下令逮捕时,何不直接回封地率军叛乱,而是匆忙往东逃亡呢,这是用脚指头都能想通的问题,所以《战国策》的记载并没采纳谋反一说,而是“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

最佳贡献者
2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他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施变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后,商鞅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车裂,全家被杀

在《史记·秦本纪》中关于商鞅之死要这样的记载:“孝公卒,子惠文君立。是岁,诛卫鞅。鞅之初为秦施法,法不行,太子犯禁。鞅曰:“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於是法大用,秦人治。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而卒车裂以徇秦国。”

由此可见,秦惠文王在继位之前由于触犯禁令而受刑,他对商鞅怀恨在心,而秦国宗室由于商鞅的变革触犯了他们的根本利益,对商鞅也有怨恨。商鞅明知此而逃跑,于是被定为谋逆。

同时,《史记·商君列传》中指出,商鞅曾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而公叔座死后,商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于魏国而言商鞅是叛逃者,商鞅的封地位于秦、楚、魏三国交界,他不可能回到魏国,而楚国也没有理由交付商鞅兵马供他谋反。

商鞅之死的根本原因依然在于他的变法行为。

我们来看商鞅的变法内容:

一、垦草令:

禁止农民购买粮食,实行愚民政策,隔绝农民与知识的接触和以商业为末业的条例,使商鞅丧失了广大农民及商人的民心;

禁止接触知识的结果就是农民绝对尊崇律令,商鞅逃亡之时才发生了农户不开门的现象;

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以及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侵犯了秦国贵族的权利

二、第一次变法:

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侵犯秦国贵族权利;

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侵犯秦国贵族权利。

三、第二次变法:

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和“开阡陌封疆”,侵犯秦国贵族权利;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侵犯秦国贵族权利。

综上所述,商鞅之死的根源是他侵犯秦国贵族权利。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无论他是否逃亡都注定一死,“谋反”只不过是一个借口。

商鞅之死和他的个人原因也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商鞅在人格上缺少诚信,缺乏道德。在秦魏之战中,卫鞅给魏公子卬留下书信说不忍出兵,愿意和魏家公子卬共同畅饮,以安秦魏,却又出尔反尔,用欺骗的手段取得公子的信任,在宴席上偷袭公子,获得了战争的胜利。虽然此战获胜,却是胜之不武,这是他诚信败坏的一大表现。

其次,严刑峻法导致民众的不拥护,做法自束。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毅然改革法律,由于他是法家的传承人,那在他的实行措施中自然是严刑峻法。再这样的严刑峻法下,百姓的生活状况定然不乐观,由此,他失去了人民的拥护,自然也就失去了民心,可以说,他的悲惨,是必然发生的。

最后,贵族不支持,商鞅制定了这样一条制度,“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制度是说,一切按照军功行赏,从而打破了血缘关系在做官中的垄断,但是也像一把尖刀深深地插进了贵族的身体里。所以再后来,他是不会得到贵族的拥护的。

3

商鞅没有谋反的资本,变法后的秦国。可以说成是一个战争机器,一个人只需要做两件事,种地、打仗。而种地、上阵杀敌、都可以提升爵位。商鞅变法本身就是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而秦人种地、上阵杀敌都可以提升自己地位,为什么要自相残杀?跟着商鞅去谋反?

商鞅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新兴地主获益。自然,要影响秦国老贵族的利益。事实上,从商鞅变法之初,秦国那些老贵族一直在和商鞅较量博弈,只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变法才能持续下去。

到了新国君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忌惮商鞅威望,家家户户只知商君,而不知新秦王。老贵族公子虔等人捏造造谣说商鞅造反。秦惠文王便借机车裂商鞅。

其实,惠文王知道商鞅没造反,只是因为影响到自己地位,他才会借机诛杀商鞅。商鞅虽然死了,他的变法却没有被废,成为秦国国策。

4

商鞅变法,改变了一个时代,改变了大秦王朝,但也让大秦王朝再也容不下自己,变法是成功的,但商鞅的结局的确不能说太美好。

从历史记载的角度来看,商鞅的确是死于起兵谋反的,但现在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商鞅是因为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在被推出去做替死鬼的,结论就是,商鞅没有任何过错,平白无故被杀了。

商鞅或许确实曾经起兵谋反,但他的谋反必定是源于无可奈何,就像是汉武帝时期的废太子刘据一般,刘据难道真的想要起兵谋反吗?刘据并不想,只不过刘据一时冲动,做出了忤逆的举动,随后汉武帝调集大军镇压刘据,刘据才被逼无奈起兵谋反。

在战国策的记载中,商鞅确实是基本上平白无故被害死的。

秦惠王在商鞅敌对势力的游说下,认为商鞅确实权势太重,影响到了秦惠王的统治,秦惠王因此便听信了游说者的话,发兵将商鞅处死了。

秦孝公是商鞅在秦国的坚实后盾,后盾越坚硬,也便意味着后盾破碎的那一天,商鞅的结局会有多惨,秦孝公去世以后,商鞅也便大势已去,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只好逃窜,但在逃窜途中又因为自己的法令,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无处可逃的尴尬境地,想要逃到国外,又因为自己曾经帮助秦国欺压魏国被拒,当时的商鞅确实已经山穷水尽了,不到最后一步,商鞅也不会走上谋反的路子。

商鞅逃回秦国以后,潜逃到了封邑县中,发兵攻打郑县,其实这样做也是为了自保而已,秦惠王发兵攻打,商鞅也只能身死道消。

商鞅被杀以后,尸体还被带回了咸阳,被处以车裂极刑,商鞅全家都被处死,但商鞅的变法却保留了下来,这也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由此可见,商鞅的谋反,其实并不能称之为谋反,只能称之为被逼无奈,商鞅毕竟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可能对秦朝的忠诚度没有高到离谱的地步,但不到最后一步,商鞅也是不会起兵谋反的,商鞅不像是秦始皇时期的大将蒙恬等人一般,即使是处于极端危险的险境,蒙恬都没有想要起兵谋反,而是忠于秦国,束手待毙,谋反尚且能有一分胜算,什么都不做,才是真的死定了。

商鞅不因谋反而死,真正逼死商鞅的人是秦惠王。

5

商鞅最后的确派打邑兵攻打郑县了,但不能说商鞅是谋反了。商鞅并不是谋反,商鞅是被当时的社会形势逼反了。说得好听一些,商鞅是在给自己找一条生路;说的不好听一些,商鞅是在垂死挣扎。我更愿意用找一条生路来形容商鞅最后攻打郑县的行为,这是他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贡献的认可。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转型中充满的权利、利益和国家争端无视了商鞅的抗争。商鞅是社会转型的推动者,商鞅是权力之争的失败者,商鞅是利益之争的牺牲者。工作是商鞅做的,国事是商鞅处理的,利益却被贵族和官僚瓜分了。作为外来者的商鞅也是命苦,魏国想杀他,秦国也想杀他,最后表现却是作法自毙。说到底,所谓的商鞅谋反和商鞅之死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奴隶主贵族和地主阶级的一次总较量。

为什么说商鞅不是谋反而是被逼反了呢?理由有以下几条。

第一,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如果商鞅要谋反,为何要增强秦国的国力?!

在战国时期,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并不是最强大的。在与各国的战争中,也并不占什么优势。尤其是在与外国的战争中,还总是被魏国按在地上摩擦。也就是说,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可以算得上是弱小。那么是谁让秦国脱颖而出的呢?商鞅!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具根本性的是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这一条。这一条措施是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这条措施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加速发展。在小农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秦国国力超过了东方六国。秦国可以算得上是耕战立国,小农经济是其基础,战争是其手段。是谁让秦国的小农经济繁荣发展?商鞅!

秦国傲视东方六国的是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秦国的军事力量对东方六国来说是碾压性的。东方六国的联军都没能灭掉秦国,秦国军事力量强大可见一斑。秦军的强大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彻底的军功爵制。秦法规定:斩杀的敌人首级,获得的爵位越高。尊卑爵秩等级来源于军功的大小。彻底的军功受爵制来源于谁呢?商鞅!

商鞅如果真的要谋反,会不会先增加秦国的国力,给自己的谋反设置障碍?!绝不可能,也不符合逻辑。所以,商鞅不是谋反,而是被逼反。

第二,说商鞅谋反的是哪些人呢?是以公子虔和甘龙奴隶主贵族和官僚阶层。奴隶主贵族和官僚阶层是商鞅的敌人,说商鞅谋反是奴隶主贵族和官僚阶层对商鞅的污蔑。敌人的说辞怎么能轻信呢?!商鞅是死于与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之争。

商鞅变法是伟大的,伟大之处在于这次变法使中国从奴隶社会转变为了封建社会。为什么东方六国打不过秦国?为什么是秦国统一了中国?因为秦国发展的是当时最先进封建主义模式,而其他国家仍然没有摆脱奴隶制主义的束缚。秦国国家发展模式比其他国家领先了一代,所以主导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秦国。

商鞅变法在推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是以消灭落后的奴隶制为目标的。这就不可避免的触动并损害了已经落后了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尤其是商鞅以军功取代了血缘的措施,从根本上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商鞅变法中的严刑峻法又限制了官僚阶层特权的扩张。所以,奴隶主贵族要杀商鞅,官僚阶层也要杀商鞅。

奴隶主贵族和官僚阶层也的确杀掉了商鞅,但商鞅变法并没有失败,商鞅所采取的变法措施并没有被废除。秦惠文王即确实杀掉了商鞅,但却是在奴隶主贵族和官僚阶层的逼迫下杀的。阻碍社会发展的奴隶主贵族污蔑推动社会发展的商鞅谋反,只不过是要抹黑商鞅,为他们杀掉商鞅找一个借口而已。商鞅实质上是死于奴隶主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之争。

第三,商鞅并没有谋反,商鞅是被秦国的权力之争逼反了,是新任国君与权臣之间的权力之争。秦惠文王要掌握权力,就要杀掉商鞅,因为商鞅的威望实在太高。

从徙木立信开始,商鞅在秦国的威望就逐渐的树立了起来。在商鞅变法的过程中,商鞅的变法措施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秦国人民一定知道商鞅是谁,但秦国人民不一定知道秦国的新任国君是谁。商鞅在逃跑的过程中,住店被拒绝了;因为店主人不敢违反商君之法!窥一斑而知全豹,商鞅可以控制整个秦国。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君主都不会无视这种情况的继续!

秦惠文王上台以后,提掌握权力的阻碍有两个:一个是奴隶主贵族,一个是商鞅。奴隶主贵族的力量已经在变法的过程中被削弱了不少,商鞅的威信和社会影响力却在不断攀升。相比而言,商鞅的威胁大于奴隶主贵族。所以,秦惠文王选择了与奴隶主贵族合作以解决商鞅对王权的威胁。而且,商鞅是一个外来者。

商鞅之死不过是权力之争。表面上看是奴隶主贵族杀死了商鞅,但实际上是王权和臣权的天然矛盾杀死了商鞅。商鞅是一个合格的改革者,商鞅却不是一个敏锐的官僚。商鞅竟然没有发现自己对王权的威胁,所以其死后遭车裂也是必然的。但是,商鞅不是谋反,而是被逼反。

总而言之,商鞅并没有一个长久以来形成的谋反计划,所以商鞅不是谋反。商鞅若有谋反之心,不会毫无还手之力,更不会狼狈逃窜。商鞅谋反不过是在利益之争中失败了!商鞅谋反不过的是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了!商鞅谋反不过时做了社会转型的牺牲者!商鞅虽然被以谋反的罪名诛杀了,但商鞅坚持变法的坚韧的改革精神传承下来了。改革总有挫折,社会会一直前进!

6

秦国因商鞅蜕变,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关于商鞅的死,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

《史记·七十列传·商君列传》

商鞅被公子虔一拨人告发谋反,秦王下发海捕文书捉拿商鞅,为了保命,商鞅逃亡到魏国,但是魏国畏惧秦国的势力不敢收留,于是又将商鞅遣送回了秦国,商鞅无奈之下逃回自己的封地,召集手下的人集合向北攻打郑县谋求生路,可惜被秦国追兵追上,杀死在黾池。

从中可以看出,商鞅确实有发兵造反的事实。但是,商鞅造反究竟是蓄谋已久还是被逼无奈却值得思考。

如果是蓄谋已久,商鞅肯定积蓄了足以撼动秦国铁骑的军事力量,在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的时候,商鞅没有必要选择逃亡这一条路,完全可以当时就发兵谋反,也不至于东躲西藏,被魏国人遣送回秦国。所以,商鞅起初并没有造反之心。

然而,令谁都无法想到的是,商鞅自己制定的强秦之策有一天会作用在自己的身上。商鞅逃亡到秦国边境,入住旅店被店家拒绝,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商君如今成了丧家之犬,在秦国呆不下去了,商鞅想到逃亡到他国发展。与秦国接壤的魏国又畏惧秦国的强大,硬生生把商鞅遣送回了秦国。

商鞅,在秦国生存不下去,在他国又不受待见,为了求生,才有了后面的举动。与其说是谋反,倒不如说是为了求生。

7

先来看看当时的背景。



秦孝公嬴渠梁死后,太子秦惠文王嬴驷即位。嬴驷在做太子期间,因为私自触犯了商鞅所立的新法,受到了商鞅的惩罚。但是,鉴于嬴驷的太子身份,这个处罚没有直接罚在嬴驷身上,而是罚在了嬴驷身边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公子虔被处以劓刑,鼻子直接给砍掉了。公孙贾被处以墨刑,在脸上刻字,永远无法除去。


公子虔,是战国时秦公子,秦献公之子,也就是皇室贵族。公子虔代表的,是秦国贵族的利益。公孙贾所代表的,是普通官僚阶级的利益。


秦国为什么一定要变法,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阶级固化了。阶级固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土地大幅度兼并。为了打破这种阶级固化,商鞅提出了:


1、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2、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阶级的固化,就如同人身体里面的血液堵塞了一样,要想让身体恢复健康,势必就要打通这种堵塞。商鞅作为一个改革者,他很清楚,要想打破阶级固化,就必须从上层的利益开始打破。为什么呢?土地的量就那么多,要想奖励给有功劳的人,就势必要从那些没功劳的人手中夺取。而没有功劳却占据土地的人,就是贵族以及官僚集团。因为他们手中有钱也有权,他们可以用很多的手段,把财富都垄断在自己手里。


讲清楚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把阶级情况给梳理一下。


秦孝公、秦惠文王、商鞅:秦国利益

公子虔:贵族利益

甘龙、杜挚:官僚集团利益


为什么要把秦惠文王跟商鞅放在一起呢?不是秦惠文王下令杀了商鞅吗?命令确实是由嬴驷所下的,但是嬴驷考虑得更加长远。


这是一场不同阶级利益之间的搏斗。秦孝公没有死之前,在强大皇权的加持之下,商鞅犹如得到了双BUFF一样,所向披靡,变法很少遇到大的阻碍。但是在秦孝公死了之后,这种力量开始衰落了。这场对抗中,秦国的利益开始处于下风,贵族利益、官僚集团利益开始处于上风,他们开始反扑了,各种针对商鞅的流言开始扑面而来。


嬴驷即位的时候,毕竟还是一个年轻人,他虽然代表着秦国的利益,也知道变法的好处,但是他的根基还很浅,也就是说,他的亲信还没有培育起来。迫于这两个阶层的强大压力之下,他提出了:族灭商鞅,不废其法。意思就是说,杀了商鞅,但是商鞅所施行的变法,一律不得废除。


嬴驷必须要把商鞅除掉,来为自己巩固实力创造空间。为什么呢?商鞅如果不死,必定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了嬴驷的头上,嬴驷所有的想法,都必须要通过商鞅,商鞅是嬴驷继续进一步变法的强大阻力。继续任用商鞅,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阻力。不用商鞅,又担心商鞅去了别国,反过来危害秦国。所以,商鞅一定得死。


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清算贵族利益、官僚集团利益。我们一定要明白,嬴驷是一个国君,他所想的必定是整个秦国的利益。那些说嬴驷除掉商鞅是为了泄愤的看法,是很浅显的。


实际上,如果商鞅想跑,并不是没有机会。以商鞅当时的实力来看,如果他想起兵造反,秦孝公死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机会,但是他没有。这一点,也许是他对秦国的感情太深,也许是因为他对秦孝公知遇之恩刻骨铭心。千里马必须要遇到伯乐,才能够成为千里马。商鞅与秦孝公之间,臣君之间,关系太密切了。


商鞅之所以回到自己的封地,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人说,这是秦孝公死前要求的,目的在于防止他死后,六国趁着动荡进攻秦国,所以需要商鞅带兵镇守此地。有人则说,商鞅这是准备要起兵谋反。按照《史记》的说法,如果商鞅真的要谋反,又何必逃亡呢?直接回到封地,起兵就是了。还想着逃亡去住酒店,住酒店还被拒绝,这本身就是一种很难说得过去的说法。


商鞅是一个看得非常深刻的人,他知道,他的死是为了堵住那些利益群体的嘴,能够打通变法的最后阻力,能够让整个变法继续保持下去,能够让秦国继续富强。他也知道嬴驷的考虑,他不死,对于嬴驷来说,始终是一种潜在的威胁与障碍。所以,他愿意去死,以身殉道,也就是说,商鞅并没有谋反的意图。

8

商鞅开始时没有谋反,只是被他人诬告,但是最后在走投无路之时,他也只能选择起兵造反,结果身死族灭。


商鞅为什么被人告发谋反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前后通过两次变法,大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但是商鞅在变法中,先是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以军功封爵的新制度来鼓励秦人参军,又建立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对应的,旧贵族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过去他们世代都是贵族,享受着各种特权,现在如果没有军功,就将逐渐失去贵族身份。县制的推行,也削弱了贵族对于地方的掌控。所以,旧贵族阶层对商鞅恨之入骨。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靠山,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旧贵族阶层的代表公子虔等人立马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随即下令逮捕商鞅。


秦惠王为什么相信商鞅“欲反”

秦惠王并不是相信商鞅会反,但是他一样希望商鞅死,谋反成了处死商鞅的借口而已。

秦惠王想处死商鞅,主要有以下考虑:

即位伊始,秦惠王根基未稳,此时急需讨好贵族阶层。处死商鞅正是团结统治阶层,建立个人威信的有效手段。换句话说,商鞅成了王权牺牲品。


除了政治上的考虑,秦惠王与商鞅也有私怨。商鞅变法的时候,很多人都强烈反对,当时还是太子的秦惠王也跟着发了牢骚,因此触犯了法律。作为惩罚,商鞅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割了鼻子,在公孙贾脸上刺字。


虽然商鞅处罚的是太子的老师,但无疑是在打太子的脸。即位后的秦惠王,秋后算账也就不足为奇。


走投无路的商鞅被逼起兵

商鞅先是逃到边关,他想寻求魏国的庇护,但魏国因为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他想在边关的旅店留宿, 但因为匆忙之间没有带凭证,旅店老板以商鞅自己早年定下的法律,留宿没有凭证之人将被治罪的理由,拒绝他留宿。


走投无路的商鞅只能偷偷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谋反,这下无疑坐实了谋反之名。仓促起兵的商鞅根本不是秦惠王的对手,很快就兵败被杀。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全家也因连坐被处死。


总结

商鞅死后,他的改革成果却保留了下来,最终帮助秦国一统天下。可以说,商鞅的死,为世人完美演绎了什么叫做“过河拆桥”、“卸磨杀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徒留后人惋惜。

9

商鞅并没有谋反,但在史记中记载,商鞅是被谋反。而我们从司马迁的笔法上看,就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商鞅最后的时间里,非常混乱而模糊。这种混乱而模糊,可能是商鞅有意为之,可能是司马迁收集素材过于杂乱,缺乏取舍。也可能是司马迁想要证明商鞅的确是谋反。

想要找到答案,必须从商君列传中入手。

《大秦帝国之裂变》

五大疑点

首先,我们必须先看一下,在秦孝公死后的短时间内,商鞅到底做了什么?史料中记载,商鞅到处碰壁最终走投无路而最终兵败被杀。

但到底为什么走投无路?史记中只用了一句话,那就是公子虔的党羽告发商鞅谋反,惠王派官吏捉拿商鞅。然后,商鞅就跑了。

这是第一个疑点,商鞅跑的太草率,在奇怪,当时的商鞅权倾朝野,只是因为告发就逃跑,实在逻辑不通。

随后,第二个疑点出现,那就是商鞅的逃跑路线,他先是住客栈,因为没有身份牌,住不了店,然后,然后就跑出了秦国。如果住店都要看身份牌,难道出国不用吗?商鞅怎么会轻易跑出秦国呢?

第三个疑点也出现了,那就是商鞅跑到魏国,魏国不接纳,又回到秦国。事情再次变得诡异,假如商鞅是偷渡到魏国,被魏国遣返第一时间一定会落到秦国政府手中。那么商鞅早就死了,可商鞅是自己回的秦国。魏国不接纳,可以去别的国家,为什么要回秦国呢?

回到秦国,第四个疑点出现,商鞅回到自己的封地商於,然后发兵。似乎这时候,才算是坐实了谋反,但问题是,商鞅进攻的不是咸阳,而是郑,这个郑,据考证是郑县,位于陕西和河南交界处。商於位于秦国南边,郑县位于秦国东北,咸阳位于秦国腹地。商鞅如果谋反,为什么要打毫无用处的郑县呢?

最后,秦国是在中途击败商鞅军队,商鞅死在渑池,位于现在的河南省西部。

从商鞅的逃跑路线看,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商鞅逃跑毫无套路,甚至昏招迭出。把所有自己的优势,全都浪费了,朝中的权力没有用上,商於的百姓没有用上,什么都没有用上。


另一种说法

在商鞅死后,秦惠王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莫如商鞅反者。

这句话很奇怪,意思也非常模糊,我们从这个字面上意思,可以理解为,不要学商鞅谋反,可以理解为没有像商鞅这样的谋反。看似都实锤了商鞅的谋反,实际上,我们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连秦惠王都不敢肯定,商鞅是不是想要谋反。

直到现在,我们分析商鞅最后的岁月,都无法判断出,商鞅到底在想什么。从来没有哪个谋反会把一手好牌打的如此臭。

太不合理了,我读商君列传一头雾水,很难从正常角度理解商鞅的做法。但另一种说法,显得更加合理。

在《战国策》中记载商鞅的最后岁月,是商鞅功成名就,然后请求归隐,有人进谗言,然后只记了一句话,商鞅归还,惠王车裂之。

由此可以看出,商鞅的确是归隐了,但又被召回,然后就被处死。可见,商鞅是在毫无防备甚至毫无官职的情况下,莫名其妙被处死,全然没有谋反的迹象。


真相的猜测

战国策的解释更为合理,但并不为正史接受,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编制时间晚于史记,第二,思想与儒家相悖。

一种解释完全不和逻辑而且混乱,一种解释清晰但却不被人承认。那么,将他们合二为一,就会发现,商鞅始终没有谋反,而是被谋反。

原因很简单,《史记》中记载的谋反,只有两个细节,一个是公子虔党羽告发商鞅,想要谋反,第二个细节就是惠王的评价,而没有任何记录,包括司马迁的评论,都没有说过商鞅谋反。

两个说法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司马迁记录的一切事情,都是商鞅已经归隐后,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骗回都城,然后才有了一系列的事情。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圈套。是秦惠王和公子虔为商鞅量身定做的圈套。为的就是实锤商鞅谋反的事实。可见,商鞅从未想到也并没有谋反。


商鞅剧照

10

个人观点,商鞅如若谋反,当时的秦国便不再姓赢。因为当时的秦孝公把秦国上下所有的事交于商鞅管理,这里面包括了农业(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军事上(训练新军,为秦国后期的统一做出贡献),管理上(实行法治),政治上(迁都咸阳,确立秦国国都的中心管理地位),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商鞅让秦国焕然一新的同时,秦国上下他的势力也变得最强。而秦惠文王杀他,一方面是因为儿时的仇恨(儿时的流放,自己自己老师被处于鼻刑),另一方面也是怕影响到自己的统治地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