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死后的几位北魏君主逐步进行汉化改革,很多鲜卑人(半游牧、半农耕)由游牧转化为农耕,到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全面的汉化改革,汉人和鲜卑人之间的族群逐步融合,反对鲜卑汉化的一些贵族被消灭,但鲜卑和汉人族群之间的矛盾还是存在,民族融合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互相渗透、磨合,形成新的汉人群体,或者称汉化的鲜卑人,或者鲜卑化的汉人等。

北周的宇文泰实施民族融合的政治手段比较强,汉人的门阀士族豪强和鲜卑贵族之间的相互联姻使得汉人和鲜卑人上层融合的非常好,很多汉人门阀士族都娶了鲜卑贵族的女性,譬如,隋文帝杨坚娶得独孤氏就是鲜卑贵族的女儿;李渊的妻子窦皇后是北周武帝宇文扈的外甥女,有一半的鲜卑血统;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则是鲜卑贵族和汉人的后代。北周将汉人门阀和鲜卑贵族整合成为赫赫有名的关陇政治集团,为将来的隋朝、唐朝奠定了基础。(北周武帝宇文扈像)

高欢为何鲜卑化?

想当年高欢是一个破落户子弟,穷的叮当响,多亏了鲜卑女子娄昭君慧眼识英雄,嫁给了这个穷当兵的,并有一匹战马陪嫁,高欢才由普通士兵成为100人的小队长(必须有战马才能担任小队长)。高欢由此风生水起,开启了开挂的人生。(高欢剧照,渤海高氏,鲜卑化汉人)

北魏末年,北方六镇起义,这里面有戍边的士兵,也有各族的普通人民。六镇起义被镇压后,有很多投降的士兵,有鲜卑人、汉人、匈奴人、羌人、高车人等,由于受到尔朱荣手下契胡士兵的残害,不断起义,达到26次之多,一半的投降人员被杀。高欢利用计谋取得了统领六镇起义投降士卒的统帅权,善待投降士兵并将他们转移到山东(太行山以东)地区,逐步确立了自己的将来立国的基础。

高欢也面临一个大问题,就是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问题,他曾经试图改善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问题,他的做法是鲜卑人等负责军事,守卫边疆,也希望更多的汉人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从事农耕,为国家带来可观的利益,但是这个整合不是很成功。

高欢更偏向鲜卑人,因为他的妻子娄昭君就是鲜卑人,娄昭君帮助高欢起家。此外,高欢还给六镇流民的鲜卑人以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他们是高欢起家的主要军事力量,一旦取得政权,他们必然在其中获得权益。很多鲜卑人只负责打仗,不从事农业生产,六镇鲜卑人成为了职业军人组织,拱卫晋阳。(娄昭君剧照,鲜卑人)

高欢既然偏向鲜卑人,那么很多鲜卑的文化就渗透到社会的生活中,有些是以政治强加手段实现的,譬如汉人要按照鲜卑人的风俗习惯生活,服饰、节日活动等,也在局部地区出现了很多鲜卑化的汉人。(六镇起义中的六镇,大多是鲜卑人,是高欢起家的主力部队)

北齐政权偏向鲜卑人,这就导致汉人士族和鲜卑人在统治上产生脱节,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未能弥合,综合国力弱于北周整合后的政权。这是北齐被北周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齐被北周超越的另外一个主因是崇尚佛教,很多人出家为和尚,大批的土地被寺庙所兼并,这样导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国家的税收也出现大规模滑坡。而北周武帝面对寺院大量占有土地和劳动力的情况,在北周境内开始了大规模的毁佛行动,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国家的赋税也有了保障。

综上,北周国力雄厚,民族融合,综合国力很快超越了北齐,而北齐国力日渐衰弱,很快被北周灭亡,存国仅仅27年。

最佳贡献者
2

北魏的鲜卑汉化呢,得提两件事

第一个是孝文帝元宏的汉化改革

490年,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命令北魏全面推进汉化进程

比如说移风易俗,废除鲜卑服装改穿汉服,废除鲜卑语言改说汉语,废除鲜卑古姓改换汉姓,还有大力倡导两族通婚等等,即便他自己,都把拓跋姓改成了元……

为了推进汉化,这孝文帝都把国都迁到了中原腹地洛阳

可能大家认为,在如此烈度的汉化进程下,北魏汉化那是深入人心。然而不是这样,有支持,也有反对,支持者也就罢了,反对的臣子们怨声载道,毕竟北魏是鲜卑政权,皇城脚下那是没办法,但远离皇城的边疆地区,汉化进程推进的并不是那么顺当……

汉化确实有利于北魏统治,但移风易俗不是那么容易,其实从北魏建国时道武帝拓跋珪那时候起,历代帝王都在实行汉化,比如引进汉官,推广太学,离散部落编户齐民等

到孝文帝时,全面汉化有基础,但孝文帝的步子迈的有些大,就这样,这矛盾越积越多……

第二个是尔朱荣搞的河阴之变

孝文帝还在的时候,这矛盾以孝文帝才情手腕,或者可以解决,但孝文帝早死,他只活了32岁。继任帝王也不错,但也是少年继位,等英年可以大展宏图时期,和他父亲一样,早逝……加之北魏重心南移,中枢和地方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这矛盾啊,不仅没有得到缓解,反而越积越深

终于,在525年前后,趁着北魏北方大敌柔然入侵,负责北方防线的六大军镇全部造反了。史书上叫六镇起义,其实反汉化是根源之一

在这次起义中,北魏兴起一个叫尔朱荣的战将,这个人南征北战,把六镇义军尽数击败收拢,从而成为北魏权臣,这义军里面就有后期赫赫有名的宇文泰以及高欢……

528年某天,尔朱荣以祭天为名,要求北魏皇族和文武百官到河阴集合不得缺席,等王公大臣们到齐之后,尔朱荣派兵纵骑杀戮,当时支持汉化的鲜卑官员以及北魏皇室,还有汉家的世家大族,被诛杀两千余人……

此后,北地进入了反汉化时代……

比如说,后期宇文泰下令,该汉姓的鲜卑尽数恢复老姓,赐汉以鲜卑姓……

3

民族交流和融合是一个长期的互动的过程。有人汉化就会有人胡化或者说鲜卑化,每个文化都有吸引特定人群的属性,就像现在有人欧美化,日韩化,同时也有欧美人日韩人汉化。愚以为这是很正常的

4

北魏孝文帝元弘迁都之前,北魏政权仍然是以鲜卑族为主,虽然也进行过汉化的一些改革,但还不是特别明显,所以在北魏统治中原前期,有相当一部分汉人出现了鲜卑化现象,高欢的家族世居长城沿线地区,所以他们在北魏建国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鲜卑化现象。

孝文帝元弘迁都洛阳后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鲜卑人持反对态度,其中孝文帝的太子为了抵制汉化,竟带头违抗父亲孝文帝的命令私自逃回大同,最后被孝文帝处死。从中也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初期也是受到了很大阻力的。等到大部分鲜卑族彻底汉化之后,当初留在长城沿线抵卸北方柔然的六镇军民却仍然处于鲜卑化当中,高欢正是其中的一分子,他们最后反而被已经汉化了的北魏统治阶级所轻视和抛弃了。

因此,在孝文帝死后,长城沿线的六镇军民因为遭受到不公正待遇,终于聚众起义反叛北魏朝廷,高欢也参加了此次起义,并在起义中充分展现了其才能,先是依附河北军阀葛荣,后又投降了河阴的大军阀尔朱荣灭了葛荣。尔朱荣死后,又归顺了北魏朝廷,帮助北魏朝廷平定了尔朱氏家族,从此权倾朝野。

所以,鲜卑族汉化之后,由于一部分汉人生活在北魏统治的边缘地区,并没有受汉化的影响,他们仍然处于鲜卑化当中,高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5

礼尚往来,有来有往才是正常交流。不亲身经历,怎么评价损害优劣?

6
  • 胡服骑射

汉人胡化,最成功的案例大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让赵国成为战国后期数一数二的强国,直到长平之战以前,赵国仍然是其他各国的梦魇。胡服骑射,抛弃宽袍长袖,学习匈奴,发展骑兵部队。后来,强汉北逐匈奴,骑兵依旧是中流砥柱,关于打仗,显然,胡化更有利。

在正统的汉人观念里,胡人和飞禽走兽并没有区别,所以胡人汉化是文明开化的象征,汉人胡化是落后愚昧的标志。


  • 五胡乱华

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魏晋是得国不正最典型的代表,特别是在两汉带给华夏民族空前的繁荣和文化自信面前,这种对比尤其强烈,就好似地狱里的怨念重现人间,曹魏短命,诅咒落到了西晋的头上,可是,所有诅咒又原封不动的还给了汉人。

西晋之前,北方一直是汉人的经济文化中心,八王之乱彻底掏空了汉人的家底,被汉人长期压制的其他民族找到了机会,他们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不得已,汉人只能衣冠南渡,留在北方的汉人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这在汉民族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在这种情况下,胡化是汉人保命最好的手段,高欢和他的父辈以及祖父辈们就是那个时代,汉人胡化的作品。

当然,我们能够了解的历史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但是,汉人失去了统治地位,沦为了二等公民,三等公民的情况确定无疑,历史是汉人写的,汉人有多惨,西晋就有多糟糕,汉人的这笔血泪债完全记在司马氏的头上。


  • 北朝的改革

拓跋鲜卑入住中原以后,百年之中,起起伏伏,因为拓跋鲜卑属于游牧民族,具有部落文明的显著特征,其构成相对松散,部民的权利相对较大,首领的权利被削弱,后来,以社会矛盾加剧为契机,孝文帝推行胡人汉化政策,保障汉人种田的权利,迁都,改姓,换服,通过一系列手段,拔高汉人的地位,打击了胡人,最终将权利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打天下要放权,坐天下自然要中央集权!

客观的说,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并不是因想要改变汉人的地位,而是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虑,这些举动为汉人挽回了些许颜面,南北朝,如果中国的广大北方土地,良田变草原,而中原大地又是汉人的发源之地,就像犹太人一定要回到耶路撒冷,那是信仰之地,所以对于孝文帝这位皇帝,历史的评价极高。现今,有人搬出冉闵杀胡一说,也算对汉人有功。


  • 分裂和角逐

中央集权也带来了一个坏处,那就是,一不小心,大权旁落就很麻烦,孝庄帝时,权臣尔朱荣只手遮天,孝庄帝用计铲除了尔朱荣,没想到,激起了尔朱荣手下的报复,他们杀害了孝庄帝,又按照自己的意愿废立了一批皇帝,然后,新的权臣又明争暗斗,高欢粉墨登场,并成为最后的赢家。高欢虽是汉人,可是他生活的环境高度胡化,鲜卑人表面汉化,但骨子里依旧认为自己是胡人,胡人和汉人终究是有隔阂的,既然政权依旧属于鲜卑人,那么要巩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首当其冲就是和胡人,特别是鲜卑人站在一起,所以,高欢的鲜卑化也许含有骨子里对鲜卑文明的认同,但最重要的一定是政治考虑,争取得到鲜卑人的支持!

高欢没有想到,自己立的皇帝逃走了,不得已,他只好又立了一个皇帝,于是,北方分裂,东魏和西魏诞生,高欢们的势力在东边,他们的国家就叫东魏,逃走的皇帝找到了关中的地方势力宇文泰(鲜卑人),在关中继续当他的傀儡皇帝,这个宇文泰也不是省油的灯,真可谓,才出虎穴,又进狼窝!

高欢已经得到鲜卑人的支持,那么宇文泰必须另谋出路了,他只能依靠汉人,历史有时候的确诡异,拥有强大实力的高欢竟然没能灭掉宇文泰,而且还让宇文泰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统一北方只好不了了之。


  • 发展

高欢死后,他的儿子高洋建立了北齐,而宇文泰的子孙也不甘落后,建立了北周,同样,高洋虽是汉人,但是他亲胡人,所以他建立的政权依旧得不到祝福,虽然宇文泰的子孙是胡人,但是,他们建立的政权给了很多汉人施展抱负的机会,历史上有很多讽刺高欢的故事,而对宇文泰总是一片赞歌,抛开政治原因,他们都可以算得上是英雄。


  • 重生

后来,北周灭掉北齐,三百年的诅咒终于画上了休止符,杨坚励精图治,率领汉人翻身农奴把歌唱,天下也复归大统,历史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开始。历史证明,只要给汉人数十年的和平,汉人就会还世界一个太平盛世!

7

这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之后的国情有很大关系。原本鲜卑族子弟的社会地位是有保障的,哪怕他拒绝汉化,凭借祖上的军功,凭借自己得军功,都可以保持乃至提升自己的地位。一旦汉化成为风气和制度,区别就来了。在汉化政策的中心,比如洛阳和周边地区,大量的鲜卑贵族,军人和他们的子弟呗彻底汉化,语言习惯文化思想与本地的汉人没什么区别,社会地位有升无降,逐渐与保持鲜卑习惯的族人脱离。汉化的胡人包括鲜卑人我们应该认同为汉人。而在偏远地区从军的鲜卑军人及其家属,比如六大军镇的军人,仍然还保留着鲜卑习俗,洛阳的汉风吹不到他们身上,等于是被社会抛弃了,原有的身份保障,进阶通道都被堵死了。破六韩拔陵带头的六镇兵变,就是六镇士兵对此积怨已深引起的。六镇与洛阳是两个世界,与他们一起生活在六镇的汉人自然会被胡化,鲜卑化。胡化的汉人我们只能认为是胡人,鲜卑人。种族不能从血统分,要从文化上分。

8

礼尚往来,有来有往才是正常交流,不亲身经历,怎么评价损害优劣?。

9

《北齐书》和《北史》上说,高欢的六世祖高隐是勃海郡蓚县的汉人,是晋朝玄菟郡的太守。直到祖父高谧时期,还是汉人,后来被流放到怀朔镇,世居于此,家族被鲜卑化,以此与高门渤海高氏攀附关系。高欢虽自称为汉人,但据史载“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遵同鲜卑”,也有学者认为就是鲜卑人。

所谓的鲜卑化汉人,也就是说他的父辈祖辈原来是汉族人,后来跟鲜卑妇女通婚,有一些鲜卑族的血统和风俗习惯。

而汉化鲜卑人也就是鲜卑族的男性和汉族妇女通婚的后代。

因为封建时代,讲究门第家世,又是男权社会,所以才有鲜卑化汉人和汉化鲜卑人的说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