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红字“关注”我,谢谢!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为什么在秦国灭亡后却没有再分裂?其实在秦国破灭后,其他六国乃至更多国家恢复了自己的国家。但为什么没有保持下来?

这不得不说一说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赞颂一下秦始皇的功绩。

民族划分的主要依据:文化、经济、地域、人种等等。

只要符合这几点基本就是类似同一个民族,作为同一个民族就有向心力,统一就是必然趋势,所以有俗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秦灭六国前,这七个国家总体来说,并不满足以上标准,最接近的东方六国,也存在不小差距,相对独立,各自发展,就如同我们现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各有特点。但当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在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文化上形成统一认识,形成文化向心力。

在经济上:统一度量衡。

使得全国经济一体化,彼此交流频繁,认同感增加。

在地域上:北击匈奴,南服百越,建立了统一的大华夏圈。修建长城、令六国之地拆除关塞、堡垒,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还有一条是为了加强对匈奴的防御修筑的,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全长1800余里。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 五尺道 ,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使我国今日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除青海、新疆之外,都包括在这庞大的交通网络内,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在人种上:牵六国贵族到咸阳,秦兵各地驻扎,事实上一次彻底的民族融合。为汉朝时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制度上:实行中央集权、郡县制立体管理。

在制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各地的管理力度,各地的向心力加强。取消了世袭的贵族分封制度,从根源上消灭了分裂的种子。

总结: 由于是制度上的大变革,所以在变革上有反复,再加上统治全国的经验不足,暴政引起反弹,最终秦国被推翻,但是它形成的趋势却不可逆转。虽然各国都在之后尽力恢复原来的气象但终归时代、民心、地域、文化等等因素导致失败,最典型的就是项羽为代表的分封集团和刘邦代表的大一统集团。最终是代表大一统的刘邦集团取得最终的胜利。虽然汉初,刘邦实行了双轨制,同姓分封王和郡县制并行,但随着历史进程的转变,最终确立的完全的郡县制度为基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

  时代呼唤统一,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然会被钉在耻辱柱上,祝愿祖国早日统一。每次完全意义上的统一,都是中国民族一次伟大复兴。

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击右上角的红字“关注”我,谢谢!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中国出了个千古一帝,刘邦。




秦朝灭亡后,中国其实是再一次面临了分裂局面。因为项羽觉得义帝无功,所以将天下分给了有功之臣。

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

这是一种倒退行为,让中国又从秦朝的统一,走向了分裂,而且这种分裂和以往不同。比如周朝的时候,虽然有800个诸侯国。但是,这些诸侯国共同侍奉一个周天子。项羽分封之后,他们没有共同的天子所侍奉。

即便名义上的天子义帝,也被项羽所杀害!

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长此下去,各国之间的发展会走向不同的方向,从而变成类似于欧洲地区的那种独立国家。

幸好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统一王朝,汉朝。

当上皇帝之后,刘邦吸取了前辈们的教训。首先,他并没有把整个中国变成像秦朝那样的郡县制,也没有像项羽那样,把中国重新分封成几个互不统属的诸侯国。而是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国家的主体由郡县制的方式被中央统一管理,同时又分封大量的刘姓子弟和有功之臣,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封国!

下图为西汉初期形势图,函谷关以东的大部分国土,都为各诸侯国所有!




那些被分封的刘姓子弟并没有建立多少功勋,完全是因为刘邦的一人得道而鸡犬升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一定会维护刘邦家族的统治。

分封的那些有功之臣,即便反叛,但以地方诸侯的实力和占有国家主体的中央政府对抗,完全是以卵击石,所以并没有形成气候。

刘邦的第二步就是诛杀异姓诸侯,他要让子孙免于面对那些拥兵自重的权臣!即便这些人在刘邦生前没有反叛,但是谁也不能肯定在刘邦死后,这些权臣没有自立为王,对抗中央的想法和行动!

所以,刘邦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一个还算稳固,但不能称作统一的国家!

接下来,就看刘邦子孙的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姓诸侯国开始做大,他们渐渐变得尾大不掉。到了汉景帝时期,晁错的削藩策虽然导致了七国之乱,但也给了他削弱诸侯国的机会。



等到了汉武帝时期,推恩令的颁布进一步让诸侯国的势力削弱,完全失去了对抗中央政府的能力。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强本干,若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最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又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

就这样,通过上百年的努力。西汉王朝不仅从制度上让中国实现了统一,而且让统一的思想植入中国人的心底!

所以,到了汉朝之后,虽然每到王朝末期,国家会再一次出现分裂,但是每一个枭雄的最高理想几乎都是统一!

3

国家的统一,总体来说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政治制度,二是文化的认同。

而这两点伟大的秦始皇大帝都为我们做好了,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下令统一了文字度量衡,而文字的统一是最为重要的,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现存的表形(象形)文字,而其他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

表形文字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地域的不同发生变化。同时汉字是单音节文字,创造新词汇比较容易,官方也容易推广。这样不同地域不同口音的人民可以通过汉字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汉字对于维系国家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二在政治制度方面,郡县制代替封建制,也是一个伟大的革新。极大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能力。自秦以后,凡郡县制的省份都没有过长期分裂的局面,而不是郡县制的都护府,都司等机构,经常在王朝的中后期就分裂独立,有的甚至永远也没有再收回来。

清朝相对于明朝来说,有一点是值得称赞的,就是改土归流。这其实本质上就是用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一种做法。这使得边疆各省直到清朝灭亡也没有形成分裂的大的势力。为我们今天的疆域奠定了基础。

4

秦朝地图

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在十年时间内统一山东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是这个王朝非常短暂,国祚只有十四年的时间。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和项羽又经历了四年的楚汉争霸,天下才再次统一到刘邦手中。那么,秦统一之前,天下可以说是处于数百年的分裂割据之中,秦亡之后,天下为何没有再次走向分裂呢?

分裂倾向

战国形势图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秦始皇虽然为巩固统一做了很多措施,比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等,但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并不足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信念,尤其是秦朝立国之后施行暴政,更是让“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的大趋势,依然是让天下重新走向分裂:早期有陈胜称陈王、武臣称赵王、韩广称燕王等等。项梁起兵之后,听从范增的建议,找到楚怀王的孙子,立为楚王,随后满天下新兴诸侯王遍地都是。灭秦之后,项羽分封诸侯并且自称西楚霸王而不是称帝。显而易见,此时的大趋势就是分裂。

楚汉争霸

秦末十八路诸侯

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采用张良的计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随后又向项羽宣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趁着项羽北伐齐国之时联络五国诸侯,发动56万大军伐楚,结果被项羽3万精兵几乎全歼,刘邦随后被围荥阳,危在旦夕。

郦生失策

刘邦荥阳被围

正在刘邦一筹莫展之际,谋臣郦食其出来献策,他说:“商汤灭夏,将夏桀后人封在杞国;武王伐纣,将商纣后人封在宋国。但是秦灭六国之后,六国宗室全都无立锥之地,如果大王您能够复立六国后人为王,那么全天下百姓都会对您感恩戴德,而楚国便是孤家寡人了。”刘邦觉得有道理,于是赶紧准备好六国印绶,准备拥立六国后裔。

运筹帷幄

张良画像

刘邦把郦生献的妙计讲给张良听,而张良对此却表示反对,他认为此事一行,大汉必亡,并列举了如下理由:“商、周之所以封前任帝王之后,是因为商汤、周武王有制服那些人的本事,但是您拥立了六国后人,却没有能力驾驭他们;商、周建立之后,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从此天下太平,但您肯定做不到;最重要的一点,六国复国之后,现在追随您的六国谋臣、武将都会各回各家,效忠自己故乡的国王,还有你什么事!就算你成了‘大汉霸王’,又能维持多久?”刘邦听后顿悟,把嘴里的饭吐出来,对着郦食其大骂:“你个穷酸文人,差点坏了老子的大事(竖儒,几败乃公事)!”

西汉地图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说,秦汉的统一的确是大势所趋,但是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在秦亡之后的那段时间中,历史的走向并不确定,更多的人是为了复国而努力,他们希望的并不是统一而是继续像十几年前一样各过各的。而张良的计策最终阻止了这种情况的发生,在随后几年的努力中,天下再次统一;在随后的几百年时间中,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5

汉朝重新统一天下是民心所向,天下人民希望国家统一,不想再打仗了。这就是为什么史书说一统秦两汉,而不是一统大秦朝,两分楚和汉,或者说一汉分八国。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天下无日不战,无月不攻,无年不伐,大大小小数千战,百姓从出生到死亡都在打仗,打都打累了。秦朝统一后,天下民所向希望国家能长久,奈何秦始皇没有更法而治,秦二世更变本加厉,亡秦乃天意,天意就是民心。

一、民心希望统一

很多人认为秦国统一天下,六国民众皆不服,都想恢复六国,其实这是不对的。想恢复六国的只是六国的王孙贵族,对百姓来讲,他们希望的是天下统一。西汉初年的贾宜在《过秦论》中写道了天下民心期望国家统一,其语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於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彊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於此矣。

翻译成今天的话说就是:近五百年来天下无王太久了。周王室小弱不能号令天下,五霸都成过去式了,王令在天下不能通行,所以诸侯们以力攻,相互兼并,以众欺寡,战争连绵不断,百姓疲惫不堪。现在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就是天下有了天子啊。天下百姓都可以保全性命了,因此万民莫不臣服于秦始皇,这个时候秦始皇如果改法而治天 下,则天下安稳如泰山了。

二、楚汉战争后更需要统一

项羽推翻秦朝后,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天下很快再次陷入战乱之中,成了翻版战国时代。汉王刘邦与霸王项羽相互攻伐,各路诸侯望风使舵,天下百姓不得安身。项羽打仗爱屠城,他打一路就屠一路,使得天下百姓十室九空;刘邦虽然很少屠城,但是也屠城记录。各路诸侯你来我往,全国各地盗贼四起,百姓真是活不下去了,希望天下统一,能好好过日子。刘邦能战胜项羽,就是因为他得了民心,关中、巴蜀都是刘邦的大后方;韩信又攻掠了三晋与燕齐大地,故刘邦能统一天下。

三、郡县制是战国通用灭国原则

刘邦统一天下后,采用郡国并行的方式治国,所谓郡国并行就是大部分地方采用郡县制,少数地方采用分封制。刘邦分封了不少的王,在他有生之年他将大部分王都灭了,异姓不得封王,王必是刘姓!刘姓王国的权力大部分在汉朝中央政府任命的相国手中,国君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

刘邦之所以采用郡国并行的方式,只是为了暂时缓和各位功臣。按战国时灭国的通例来讲,灭国后不会再分封,而是将土地划分成郡县来治理。不仅秦国如此,其它国家都是这么做的,比如赵国击败匈奴后,就将匈奴的土地划分成云中郡和九原郡。刘邦先分封功臣,再灭了功臣的国,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推广郡县制了;韩信一心想裂土分疆当楚王,故他不得不死,那怕他并不想造反也不行;张良跟了刘邦后没有想过再恢复韩国,故他得以善终!

四、刘邦集团是秦朝官吏

刘邦集团跟项羽集团的最大区别在于刘邦集团的核心力量是秦朝官吏,而项羽集团则是楚国贵族。刘邦的丞相萧何是秦朝沛县县丞、将军曹参是秦朝沛县县尉、谋士郦食其是秦朝七十二博士之一、经济丞相张仓是秦朝柱下史,而刘邦本人是秦朝泗水亭亭长。刘邦集团对秦政并不仇视,汉朝建立后,刘邦全面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只不过对法律进行了损益,去掉了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因此刘邦以秦始皇为榜样,当了皇帝自然要统一天下,不再推行分封制;如果刘邦选择当汉王,那么他就会分封很多的诸侯,国家也就不会统一了。


6

秦国统一六国后,

秦被楚国的项羽和刘邦集团给灭掉了。

在大秦被灭后,其实中原各国是有分裂的。

当项羽把秦的宫殿洗劫一空后,他就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

这十八个诸侯王,被分封到了全国各地,

刘邦被项羽封了汉王,他占领的地盘就是巴蜀之地,外加一个汉中。

显然刘邦是对项羽的分封不满的,而此时的齐地还是在田家是掌控中。

项羽本来是把齐地一分为三,派了三个人来齐地当王的。

这时候的在齐地的田横,

把项羽派来的三个诸侯王(包括田横的侄子)都给干掉了,齐地完全独立了出去。

田横又拉拢上对项羽分封不满的陈馀,还有占山为王的彭越

开始和项羽集团展开了斗争。

陈馀向田横要了一些兵就开始去攻打镇守赵国的张耳取了。

此刻的刘邦因为得到了军事天才韩信,他们也开始西出汉中

和项羽角逐中原了。

刘邦封了自己军队里的韩国公子为韩王,让他去收复韩国的故有土地。

这就又独立出一个韩国来。

等陈馀把镇守赵国的张耳打败后,赵国也独立了出来。

这时候的项羽跑到齐国首恶那里去灭田横了,一时之间他竟然陷入了到了齐地。

不能自拔。

眼瞅着,刘邦又收复了很多失地。

项羽和刘邦的势力这时候在伯仲之间了。

刘邦采用拉拢项羽分封的诸侯王的策略,先是把魏王魏豹给说服了过来,

又把赛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给策反了过来。

最重要的是刘邦得到了项羽手下第一猛将英布的支持。

至此,刘项之间的大战拉开了巨幕。

也就是在这时候,原六国又开始恢复了元气。

要么支持项羽,要么支持刘邦,要么中立。

这是秦在被灭亡后,中原各国出现的第一次的分裂。

应该说,是在大汉建立之后,六国就再也没有被独立出来。

仅此而已。

7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周朝为什么要分封说起。

周朝为什么要分封?这是因为人类社会自从形成以来,一直都在实行分封制。那么为什么要一直实行分封制呢?因为管理不便,无法实行中央集权制。为什么管理不便无法实行中央集权制?因为交通条件限制。

首先我们还原一下上古时期人类社会的形态,以及当时的自然环境。那时候的人类人口密度远不像今天这样,一个村落连着一个村落,期间仅仅相隔几华里。那时候的人口稀少,生产力低下,一亩地出产的粮食估计只有现在的百分之一。除了耕种以外还需要狩猎来维持温饱,所以聚集点动辄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这样的空间才能满足一个聚集点的日常消耗,话句话说,也才有饭吃。每个聚集点男女老少加在一起不过有1、2百人,这就是一个部落,也是最原始的封国,商均、鲧、益、契、后稷等人都是这些封国的首领。部落与部落之间都是大片的原始森林、稀树草原阻隔,道路交通条件极差不说,期间各种猛兽出没,单独一个人是无法穿行其中的。

原始部落(封国)

举两个例子:

1.人参听说过吧?神农本草记载的人参,指的就是以山西长治一带,太行山出产的上党参为代表的华北参,东北长白山人参是南北朝时期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在唐代以后,随着太行山自然环境被人为过度开发而破坏,原始森林逐步减少,上党参逐渐消失,东北人参才成为主流。

太行山出人参,大家想一下,人参都是出产在什么环境?这样就该知道周朝及以前人类社会生活在什么环境了吧?

人参参考图片

2.老虎大家都知道,这是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百兽之王。可直到元、明时期小说家还在写打虎的英雄事迹,甚至这些故事都还发生在丘陵、平原地带,比如武松打虎、唐打虎,这说明当时的人口密度依然不大。说明在当时人口聚集点周围还有很多足以让老虎生存的空间,但人与猛兽之间的生存空间争夺已经很激烈了。另外一组统计数字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直到明代,人口也只有今天的十几分之一,秦代只有今天的三十分之一,周代不会超过百分之一,武王伐纣帅兵5万人左右,已经是西部中国倾国之师了。人口有今天十几分之一的明代,平原地带还有那么多老虎存在,周代百分之一的人口,这老虎的数量怕是个很恐怖的数字了。

这就是当时所面临的自然环境。

我们再说一下交通环境、交通工具。

繁体“車”字,横着看为一轴,两轮,中间一个车厢。据《说文解字》记载,在夏朝发明了这种交通工具,而且仅仅限于贵族才能拥有。姑且认为这个记载是正确的吧,这也意味着在夏朝之前,无论贵贱都是徒步旅行。按照中古时期的传播速度和科技改良水平,真正能够普及并趋于实用化,没有上千年办不到。这时期部落与部落之间即使有道路,也就是仅供一两人并肩行走的羊肠小道。

马,在周代以前几乎看不到记载,古代进行祭祀时,人们多用猪牛羊而很少用到马。最早成为古人祭祀的对象是在周代,《周礼·夏官·司马》载:“春祭马祖,执驹;夏祭先牧,颂马攻特;秋祭马社,臧仆;冬祭马步,献马,讲驭夫。”,之后关于马的记载才日益频繁。

正常人类徒步行走一天大约30公里,借助马匹动力一天可以移动200公里,马与车的结合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半径,同时变相的缩短了部落间的距离。从陕西西安到山东淄博直线距离880公里,人徒步行走需要一个月,假如坐马车仅需要五天。效率的提高,决定了对远方领土的实际掌控能力。

马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完善,构成了人类新的交通模式。也就是说从春秋时期开始,人们的交通工具,才具初步备了管理黄河流域的能力。在之前中央政权即使征服了某个部落,由于距离和交通条件限制,无力对当地进行有效的长期日常管理,只能委派某个亲属或亲信,率领部分亲卫部队充任新的头领,这就是改封的封国。

先秦马车

而一旦人们具备了有效管理远方领土的手段之后,这种封国的形式就受到了冲击,比如西周至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汉字“县”。繁体字“縣”,说文解字“县者,悬也,从邑”,也就是说君主直接管辖的,位于京畿之外的领土。这些领土的来源就是一些被取消的封国。到战国时期,交通工具进一步改良,使得各国君主直辖县的数量空前膨胀,君主无精力对这些数量庞大的直辖领土进行管理,以至于需要在“县”的级别之上再设“郡”来管理“县”。

这些都是马与车带来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会取消封国制,改用郡县制的物质基础。司马迁所记载李斯说的郡县、封国的相互优劣,除了容易引起战争之外,应该还有漏记。漏记的就是上古时候没有管理条件,被迫封国,现在有了必要的管理手段,封国也就没必要了。

秦朝疆域

最后说一点,现在世界格局的形式,也是因为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的产物。中国西至帕米尔高原,东达大海,北至蒙古高原,南至南海,这个疆域也是马匹动力所能达到的管理极限。成吉思汗蒙古国土虽大,依然对这个极限做出妥协,那就是四大汗国的分封,不分封,依然难以长期控制西亚、东欧的领土。在蒸汽机未发明以前,这些都是国土的极限,人类自身依靠马匹的动能突破不了。

拿破仑和希特勒图谋征服世界,实际上都是败给了地理环境和交通工具的短板,这也是世界至今未统一的原因。像秦国统一六国一样,一旦拥有了能投放足够多兵力、物资的装备,这世界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只是眼下这种装备还未出现。

所以然者 丁酉冬月

8

首先“统一”和“分裂”的概念,春秋战国几百个国家,我们看来当然都属中国,只是相对那些国家之间,是不同国,但非外族。

历史向未来延伸,前车之鉴、前人种树,加上社会进步,人类社会总朝着更优越合理的体制去发展。题主说“没有分裂”的体制就是封建制(雏形到完善)。

先看看当时的几个制度特点

商内外服制? 内服: 商王朝实际控制的区域(有能力自控);外服: 臣服于商王朝的边疆外族、附属诸侯等(这个比较难控)。

周分封制?周王分诸侯领地,多姻亲、自家人,可谓之子国。封地一般可世袭。各诸侯国都得服从周王,大事上报,担军事义务

大秦帝国郡县制?即中央集权制。一切地方归中央统辖,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思想......天下为统一的中国(大秦)和外族。

秦制的建立和优点

分封制优缺点都明显。王朝越大,诸侯国就越多、越大,一旦某些诸侯国坐大,拉拢结派,形成几个庞大集团,周王便难以控制。最终不得不面对战国争雄局面而灭亡。

秦始皇拒绝历史重演。大秦统一后,李斯明白,分封制会重蹈周朝覆辙,诸侯国再次坐大,秦历代努力或白费。太子扶苏也建议,国基未稳,多国归一当统一思想,学士多崇古,当防止效仿周制观念用于秦事。

秦始皇一脚踢翻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稳住了大秦帝国?巨大进步。

断掉后人的分封制思想,从而加强秦制。秦王统一思想,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焚书坑儒”。焚书主要是三类。1.《尚书》?记载大量上古君王、大贤的治国理念;2.《诗经》?歌颂先古圣王功德;3.《道经》?不是《道德经》而是传道士的思想。秦始皇断掉了前朝思想的流传,只推秦思想。后世读书人接受的都是大秦理念,而不是其他制度,也是强行洗脑

关于“坑儒”,迁史记并没出现这词,坑的多为不正经的方士、术士(寻仙、炼丹和占卜之人)。但客观上对不务正业士人是警告。

秦制本身的优越性。那年代,相比其他制度,秦制优越性明显。加强了统治阶级权力;统一了版图,一切听中央管辖,相对易控制;统一了全国思想(生活、政治、军事,各阶层);面对外夷,无论邦交或战事,都更方便处理,且高效。它利于全国整体管理和稳固。后人自然愿意沿袭,谁愿割自己肉?

秦制强调中央集权,统一思想,加强版图和国基稳定。这对任何帝王都是渴望的,它于国有利,后代就会沿用并不断完善。

9

秦朝灭亡后,并不是持续了统一,而是经过了分裂再次统一。至于原因嘛,还是权力的魅力与现实情况的双重作用。

秦末,天下大乱,干戈四起。但毕竟秦军实力依然很强,所以,起义军想要成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师出有名,二是团结一致。为了做到第一点,各路起义军纷纷打出六国复国的旗号,秦灭六国不过几十年,六国王室的旗号还是非常有号召力的。而为了做到第二点,各路起义军聚集在以楚怀王熊心为盟主的麾下,共同进退。终于成功灭秦。

(楚怀王熊心)

灭秦之后,各路起义军自然要论功行赏。因为起义军以反秦为己任,但凡秦朝的制度一律要推翻,包括郡县制,自然要恢复原本的分封制。六国后人要恢复战国时各国的地位,而起义军的领袖们也要列土分疆,让自己子孙永远做王。原本熊心应该作为盟主应该有最多的利益。但熊心是项羽叔父项梁所立,加上由于对项羽怀有戒心,熊心定下“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结果项羽因为与章邯大战耽误时日,而刘邦先入关中,熊心还表示要遵守约定。项羽自然不愿意,毕竟有实力才有底气,怀王只是个空壳子。最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十八路诸侯,“尊”楚怀王熊心为义帝。

(灭秦后项羽封十八路诸侯)

这时候,就出现了三种称号,十八路诸侯都叫“王”,项羽是“霸王”,熊心是“义帝”,似乎熊心是天下共主,但实际上一个“义”字已经说明问题,只是名义上的。熊心连战国末期的周天子都不如,周天子还可以在国都苟延残喘,熊心则被项羽强制迁徙到长沙郴县,那里不过是衡山王吴芮封地中割出来的一个县,且刚刚到就被九江王英布遣将杀死。

没有了义帝之后,就剩下项羽和十八路诸侯了。项羽叫霸王,但本质上还是王,他不是皇帝。霸王意味着他想做的是像春秋五霸那样的霸主,一声号令,天下莫敢不从。他所管辖的只有自己的封国西楚国的事务,对其他十八个国他根本不愿意管。都交给各个诸侯王管理。但是一旦诸侯国之间发生问题,他又要以盟主身份出面调停。所以说,秦灭后的天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分裂状态!

那为什么最后又走向了统一呢?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上,权力的诱惑还是很大的。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先例,让人明白了权力可以扩大到什么地步。特别是曾经亲眼看见过秦始皇出巡,说出“大丈夫当如是也”的刘邦,自然不满足于在当时贫瘠闭塞的蜀地安心做个汉王。客观上,项羽封十八路诸侯,多有分封不公之事。诸如将齐地一分为三,没有封最有实力的田荣,封了张耳而没有封其当年战友而后反目的陈馀,将原燕王韩广迁往偏远的辽东而封韩广部将臧荼为燕王等等。结果是刚刚封完诸侯就各地狼烟四起。项羽为了平息齐地之乱深陷其中,刘邦就抓住机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鼓作气击败项羽为了遏制刘邦而封的三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此后,各路诸侯王或倒向刘邦,或作壁上观,或被刘邦逐个击破。楚汉相争,最终项羽被刘邦联合其他原诸侯王(张耳、英布等)击败。

(西汉初年刘邦与八大异姓诸侯)

击败项羽后,刘邦称帝。那时候的刘邦,也不是一家独大,但确实是实力最强的了。并且刘邦也给了其他功臣和六国王室后裔封国,共八大异姓诸侯。而更多的土地则被刘邦变成了郡县。此时,从掌握土地来看,各路诸侯已经比较难与刘邦抗衡了。之后,八大异姓诸侯或被刘邦除掉,或造反失败。最终全部消亡,被刘邦以亲信子侄取代成为同姓诸侯。此时,周代的分封制度已经彻底成为历史,一统天下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就算再要作乱,往往也是希望自己取代皇帝成为天下之主,而非再是回到周代的那种分裂局面了。

10

秦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六国没有再分裂?其实这里面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打败了项羽。

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秦朝灭亡之后的楚汉争霸,但恐怕很多人不知道楚汉究竟是在争什么。在说楚汉在争什么之前,有一个事实应该先明确一下——刘邦是哪的人?刘邦其实也是楚人。所以其实所谓的楚汉争霸是两拨楚人在打。那么两人都是楚人,怎么能调动起全中国的诸侯都参与进他们的四年全面战争呢?难道只是为了他们之间争夺最高权位?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什么别的意味吗?

其实楚汉争霸的深层原因是两种政治制度之争。大家恐怕都知道,项羽进入咸阳之后,其实是诸侯共主,但项羽却没有称帝,而是大封各路诸侯,并自封为西楚霸王。也就是说,项羽的战争目的不光是推翻秦朝,而是要连秦始皇建立的社会制度也一并推翻。他的政治目的是重建战国时代的政治秩序,即各诸侯国仍然自立,只是他的楚国要成为其中的霸主。而刘邦的目的则只是推翻秦朝这个政权,但并不反对秦始皇灭六国,在中国建立统一国家这个做法。他的目的就是推翻秦朝的暴政,自己取而代之,成为整个中国的皇帝。

楚汉争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新旧两种政治制度的冲突。所以其实项羽的失败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秦始皇能统一中国,除了他自身的雄才大略和秦国数百年积累的国力,其实还有农耕文明渴望统一安定,从而能够顺利进行农业生产的内在需求。所以其实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是符合了当时中国文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项羽却想反转这种趋势,使中国重新回到战国争雄的局面,这在当时是不符合社会内在的根本需求的。但刘邦维持统一帝国的做法却顺应了这种需求。所以尽管项羽确实是一代英雄,最终却也无法战胜刘邦这个“庸才”,最后落得兵败身死的下场,这其实并不是他自己的什么战略战术错误导致的,而只是历史大势的选择而已。

当然,刘邦称帝后,也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采用了分封制,客观上等于从诸侯国到统一帝国做了一个过渡,但整个国家的大局定了下来。所以到汉武帝时才能够通过推恩令将分封制真正转变为郡县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