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的核心特质绝不是落后腐朽的三纲五常,而是以人为本和务实。这也是儒家文化千年不衰,始终保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细看如今的社会,包括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观,其中几点核心的思想,与儒家并不相悖。
如今社会上的“反儒家”声浪,也不是反仁义礼智信这些普世价值观,而是反在历史演进中,儒家为封建专制利用,并异化为统治工具的那一部分内容。其实梁启超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前后就“反儒家”的声浪做过探讨。我们从他的一些观点开始,解析一下儒家思想和为什么儒家到新时代,不管中国人拒绝还是接受,都在实质上持续发挥作用。
一、梁启超与20世纪初的中国
20世纪初的中国,风云动荡。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入侵。中国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生、社会习俗,都遭遇了巨大的冲击。许多摧残都能重来,独文化不行。文化是一国的根,根若被毁,一个国家即便领土完整,也便如同亡了国。而中国文化的根,就是儒家文化。
这个道理现在看很清楚,但在20世纪初的中国,大家并不那么肯定。西方太强大,中国太弱小,很多知识分子就开始想,这是不是儒家文化导致的。于是有人觉得,中国要想强大起来,就得先丢掉儒家文化。
这样的势头,非常危险。
正是为了遏制这样危险的思想倾向,国学大师梁启超在清华园开了一门课,名叫“儒家哲学”。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站出来发出理智的声音,为大家正本清源,告诉大家儒家哲学究竟是什么。他认为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分务实的,绝对不是落后腐朽的东西。这本书市面上能买到好几个版本。
梁启超,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中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幼年聪慧,17岁就中了举人。后来拜入声名鹊起的康有为门下,成为了康最得意的弟子。到了27岁,他和康有为一起策划了影响深远的“公车上书”,紧接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他都是主要的领导者之一。
与现在动不动就“大师”的大师傅们并不相同,梁启超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在清华任教的时候,他排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首,另外三个是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儒家哲学》,是梁启超晚年的一部作品。汇集了他以儒学为根柢反思国家命运的思想成果。内容深刻,反思尖锐。梁启超的文笔更不用说,纵横捭阖、激烈飞扬,风姿卓越。
二、什么是儒家?
提到“儒家”,大家并不陌生,也许脑海中还会立刻浮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穿着汉服的朝廷官员、士大夫、文人墨客等等。但这些都是儒家呈现在社会生活中的表象。这些根本不是儒家的精髓所在。如今的汉服“追捧者”,其实并没有真的很好的理解儒家,是一种买椟还珠的行为。
追问下去,“儒家”作为一种思想、一个学派是什么,并不是几个脑海中的画面可以解释的了的。
概括而言,所谓的儒家,指的是由孔子开创,脱胎于周朝礼乐传统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发展了三千年,但它的基本研究对象和研究的问题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用稍微学术点的话,叫做为社会培养具备仁义礼智信等优秀品质的完美的君子。如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其实就是研究做人的道理。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儒家,那就是,这是一个把“做人的道理”研究了三千年的学派。
儒家是从孔子开始逐渐壮大,最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核心的那一家学问,主要研究教你做人。在梁启超的年代,大家如果回忆一下那一段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怎样的场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外面有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
这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灾难,同时也带来这个国家的文化的浩劫。辛亥革命是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但同时也打开了一个更加混乱的社会局面。帝国主义外部的入侵越演越烈,而我们国内反倒是没了一个统一的政府,于是开始军阀割据、四方混战。
在思想文化上,大家应该还记得1915年那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由一帮激进的知识分子发动的。那场运动叫做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精神可以用“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来概括,分别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一言以蔽之,就是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儒家传统。
三、梁启超逐条反驳“批儒家”的五种声浪
新文化运动的声势十分浩大,影响异常深远,其中最主要的后世影响之一,就是对中国的儒家传统造成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大半个知识界对儒家持有的那一种否定的态度,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如果这一种影响是有根有据的好的影响,那当然应该拥护、发扬。可惜的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很多引起这一场运动的重要的思想前提,那些言之凿凿的批判否定,如果仔细推敲的话,十分站不住脚。换句话说就是,这时候的中国知识界,是拿着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在引领着中国社会一路狂奔。梁启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清华园开启了“儒家哲学”这门课程。他试图通过对儒家学说的正名,纠正社会上的许多不理智的、走极端的倾向。
梁启超将社会上反儒家的声浪总结归纳为了五种声音,并一一做了深刻而尖锐的反驳。其实这些声音和现在社会上反儒家的观点基础,也差不了多少。
一、第一种最极端,是毫无理由的反儒家。这种观点认为要把线装书丢进茅坑里三千年。
二、是从时代层面评价,认为儒家已经过时了,不再适合当下的社会。
三、是从阶级层面,说儒家是贵族的、精英的,而不是平民的,没有普遍性,所以文化价值不高。
四、是从学术性质来评价,说儒家是拥护专制的学问,是奴役人民的工具。
五、是从提倡科学的角度上讲,说儒家是玄学,讲的都是空话,不切实际,对现实世界的发展没帮助。
梁启超在书中仔细分析了这几种观点,而后一一做了批判。
批判的理由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丢了中华文化就没了根本,中国人就没了灵魂;
二是儒家文化许多内容具有延续性和普遍性,绝对不是只在一时一地适用的,而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在任何时代都有积极意义;
三是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研究范围不同,结果肯定有差异,但是在基本精神上,儒家是很务实的,并不违背民主和科学。
首先,面对极端的反儒家观点,那种观点认为要把线装书丢进茅坑里三千年。
这个观点实在没什么道理,简直就是为了反你而反你。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这一种观点却反而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十分危险。即便从常识看,走极端也不会有好结果。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么久的历史当中,儒家自始至终都贯穿其中,即便是被非汉族的政权统治的时候,也没有中断。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古往今来,生于斯长于斯,沉浸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当中。如果真地彻底抛弃了儒家,相当于彻底抛弃了三千年的中华文明,这等于是要改变整个社会从生活到思考的一切内容;包括还得改变语言。
还别说,新文化运动最激进的时候,作为主力之一的刘半农,就说要废除方块字,改用拼音文字。试想,若真这样做了,中国人成什么了?你连嘴都张不开。
对一些人来说,英语普及都那么累,普及世界语?不啻痴人说梦。其实,刘半农在度过最激进的那一段年轻岁月之后,尤其在他真正到了欧洲体会过欧风美雨之后,他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变得不那么激进了。反而对国内的过度的反儒家反传统态度,感到反感。
所以说儒家不能丢,它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精神的核心,丢了就没了灵魂。
其次,是认为儒家哲学已经过了时,没用了。
这个观点其实也经不起推敲,一件事物怎么能单纯用“古今新旧”这一些时间上的概念来判断有没有用呢?古今新旧,根本不是判断事物有没有用的标准好吧!因为一切学说,都可能包含两类的内容。一种是有时代性的,一种是没有时代性的,儒家学说也不例外。
具体而言,比如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是指“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外王是指“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了如今这个时代,儒家讲“外王”的大部分内容,确实已经不适用了,比如一些军事理论、农业理论、政治理论等等;但是讲“内圣”的部分,加上一小部分的“外王”的内容,并不含有时代性。比如做人要善良,要讲仁义,待人要真诚,这种理念,即便过他一万年也不会错。我们否定它干嘛?
所以说,儒家学说分两面,过了时的和没过时的。过时的,我们把它抛开一边,不去研究它就行了。我们把注意力放到没过时的上,继续研究它、发扬它,这才是正道。
至于说儒家是精英的、贵族的,距离人民太远。
其实仔细想想,哪一种学说是彻底平民的呢?从学术的延续和研究上看,一般肯定是精英占多数,平民也不感兴趣。但若从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延续上看,那就肯定是平民的了。
于是有人又说,儒家拥护专制、奴役人民,不讲民主。
其实,虽然历代帝王进行专制,都打着儒家的招牌,但仔细看历史,我们会发现,那些最具有反抗精神和民权意识的人,也总是儒家的人。譬如孔子、孟子、荀子,都是那个时代最有反抗精神的人。
最后一种是说儒家是玄学,不讲实际,违背科学精神。
其实很冤。既冤枉了玄学,也冤枉了儒家。因为这两个是两个学派。玄学的理论基础是黄老,黄帝和老子,不是儒家。再看儒家哲学,本质上是从扩大人格出发的。儒家追求的是具体的方法,实际的效用,并不是抽象的说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与科学,不但不互相排斥,反而是非常接近了。
综上所述,社会上流传的那五种反儒家观点,其实都站不住脚。儒家学说在当下这个时代,不但不能丢,还更应该发扬起来。只不过在发扬的时候,要去掉它的不合时宜的、糟粕的部分,同时找出它的精华的、普遍的内容去发扬。这样它就能焕发出新鲜的活力,就能继续为我们的社会和人民服务。
四、儒家哲学为什么能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具有延续性和普遍性,且在基本精神上,儒家并不违背民主和科学。我们对它的态度应该是辩证的,既看到精华,也看到糟粕,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它。但是,社会上已经充满了那样激烈的反儒家的氛围,儒家哲学能够在这样的否定声中存活下来吗?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儒家哲学确实曾被改造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并且产生了许多思想糟粕。
就结果上看,各个朝代的儒家大师,当他们的思想经历过反叛成为主流后,就又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只不过,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统治阶级不选择其他的思想来进行统治,偏偏要选儒家?难道真的是因为儒家思想骨子里拥护专制吗?
当然不是,君君臣臣那一套,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这一套社会伦理系统在孔子、孟子、荀子那一代最早的儒家那里是没有的。事实上,追溯到孔子本人,他从没有提出过任何系统的理论。至于孟子,更是明确提出了“民贵君轻”这样的观点。但后世的儒家学者,不管是拥护专制还是批判专制,都从孔孟那里提炼理论依据,实际上只是各取所需罢了。
所以,儒家能具备长期生命力的关键,并不是那些儒家大师们提出的纲常伦理或者理论体系。而是更为核心的内容。那些核心内容里,有着超越时间、阶级、历史阶段的价值,那才是儒家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儒家这一些超时间价值的内容,总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是研究的问题不多,但都以人为本,贴近生活;
二是重在实践,十分务实。
其实,儒家亘古至今核心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做人。稍微细分一点,可以再划分出一些基本议题,比如性善性恶的问题;天命的问题,人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命运;心体的问题,也就是人和外部世界关系。等等。围绕着这些问题,孔子以后各个时期的大儒们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思考,好些后来都形成了非常精密的理论体系。
当然,除非专业的研究者,一般没必要掌握各个儒家学派的理论发展脉络。我们只需要知道,从那些问题里衍生出了许多细致的方法和条款。这些方法条款在本质上都服务于“教你做人”这一个目的。各个时代的条款不同,但核心都是为了解决“做人”的问题。而衡量这些方法好不好用的标准,是实践。
因为儒家学说具备这样两个超时间价值的内容,所以儒家学说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就与西方哲学不同,甚至与我们本国历史中的道家、墨家等学派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一种差别是气质上的,也是操作上的,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词叫做“务实”。
如果说要为儒家这三千年历史做个辩护,解释为什么儒家会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利用,被当做皇权政治的统治工具。同时还能解释,为什么在两千年皇权政治之后,儒家还有用。在如今这个极度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新时代、新社会,儒家哲学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给人们带来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意义,那也就是这两点,以人为本和务实。
五、结尾
梁启超的《儒家哲学》发表于1926年的清华园,原本是课堂讲稿,后来集结出版。
就当时及后来历史发展来看,虽然梁启超德高望重、登高一呼,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儒家学说依然在随后的历史当中沉沦了下去。社会上反儒家的浪潮也没有因为梁启超的纠正辩护而衰减。
就某种意义上说,在那一个时代要唤醒国人,或许需要一种激进的方式去推倒重来。斗转星移,一百年过去了。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关节点。而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历史轨迹告诉我们,儒家文化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它的身上沾满了历史的尘埃,我们身边也依然还有许多人对它充满了疑惑、抱持着警惕。但它内质中那些优秀的特质却也在不停地闪烁出新的、璀璨的光华。
时间告诉我们,一种优秀的文化,它精华的部分绝不会被轻易的颠覆,而是会自然地流传下来。譬如仁义的品质、务实的精神。反之那些糟粕的部分,即便有人想要挽留,也会遭到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