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儒家应该怎么理解?千人读儒家,千人的理解不一样。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人的灵魂。历经两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永恒的延续性和大众化。

儒家四书六经其综旨是如何做人,讲的是仁义二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既是人的修身齐家,又是最高道德标准的思想境界。虽说不用以治国平天下,但是能够给社会带来稳定与和谐。儒家的积极入世而务实,儒家的讲善良,讲仁义,讲诚信,讲忠孝,无论处在哪一个历史阶段,都是时代的最强音,它将继续千年咏留传。

很多人认为儒家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有着很多的变异。其实这种变异是把儒家精华的内容进一步地提升和创新,并与其他诸子百家积极的一面溶合在一起,以达到治国平天下,成为封建专制的正统文化。

如果说儒家的三纲是等级制度,但是等级制度并无大错,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等级制度,都不可能人人平等。人的能力有大小怎能平等,关健是带领我们的领导者必须是人民的好公仆。以民为本,为民谋福利,让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这就是和平盛世。有着这样贤明的君君臣臣,乃是万民之福。

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匮乏,我们的道德观念越来越下滑。物欲横流,人心险恶,极端事件层出不穷,这些年来,仁义礼智信都去哪儿了?我们真的需要儒家精神来医治世道人心。

辛亥革命至今一百多年,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举国上下的批林批孔,儒家遭到了批判和攻击,这是一场文化的浩劫。但是儒家并没有被完全抛弃,而是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儒家强大的文化阵容,并不是蚍蜉撼树能所动摇。

儒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由于后来儒学大者的有些异化,存在有很多槽粕,这也是事实。但是我们以辨正的以批判性地吸取精华,扬长避短,去伪存真,这才是最好的传承。任何一门思想体系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有他的不足之处,只是需要我们的正确对待。

儒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在任何时代都有其积极的意义。我们的精神上,我们的骨子里,都有着儒家深深的烙印。我们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言行举止,都在奉行着儒家的思想。




最佳贡献者
2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想可以结合历史上两段对儒家的定位和理解来看。

第一段是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第二段是《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渐衰,此辟儒之患。”

这两段历史评价对于儒家的定位有所不同,把儒家放在了不同的位置,其间的偏颇与否姑且不论。总体来讲,它们把儒家的基本精神揭示出来了,即崇尚经典、仁义为本、强调秩序等等。

首先,关于经典。我们今天所谓的六经,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儒家教育学生培养君子的读本。代代传承,经典的地位越来越高。事实上,这些书籍最早也只是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而已,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赋予了新的解释和丰富的内容,它们才被经典化。所以,所谓“游文于六经之中”,即是强调儒家对经典的重视,这是儒家施行教化的基本素材。

其次,关于仁义。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俗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反映了儒家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仁义。在《论语》一书中,出现“仁”的次数是108次,《孟子》一书不光讲仁,还讲了很多的“义”。所以,仁和义奠定了儒家的价值体系基础,忠、孝、礼、智、信等等德性都是以仁义为根基的。如果我们再翻翻《道德经》和《庄子》,就会知道道家是反对仁义这些价值的,所以仁义等价值又构成了儒家和其它学派的根本区别。

最后,关于秩序。秩序当然是现代词汇,相当于古代的“治”或“有道”。在第一段评价中讲到,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六家都是“务为治者也”,即追求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纷争、天下大乱的局势,这些学派的产生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天下之治,构建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所以,儒家的基本精神还包括它的现实指向性。当然要实现这种目的,儒者又必须入世,即积极有为地参与到现实的政治中,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孟子游说各诸侯国君的原因。为构建合理的秩序,儒家又提出了很多的细目,国家层面有所谓的“仁政”、“礼治”,社会层面有所谓的“爱有差等”、“尊尊亲亲”,个人层面有所谓的“克己复礼”、“反求诸己”,等等。

3

儒教文化首先是作为大众日常的伦理标准存在,它跟基督教、伊斯兰教是不一样的。区别首先在于,信徒进行文化或者宗教实践的时候,载体不一样。对于基督教、伊斯兰教这种一神教来说,载体就是个体心灵的皈依。

只要你信了基督了,或者信了安拉了,无论走到哪儿,都可以按照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或者穆斯林的方式来生活。甚至把你扔到孤岛上,就剩你一个人了,也不影响你的信仰,到那会儿你就必须更加虔诚,否则精神就崩溃了。

但是儒家文化的载体就不一样了,光有个体心灵的皈依远远不够,个体还必须生活在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结构当中才行。

比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等这些规矩,都是对某种人际关系的规定,脱离开人际关系根本就没法展开。把你一个人扔荒岛上,还让你三从四德,你肯定做不到。

儒家文化所要求的这种特定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要求有比较稳定的家庭组织,而稳定的家庭组织,前提是你得是定居的。



4

孔孟之道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并把思想的最高境界概括为"仁义",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仁、义、礼、智。还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实际上等于规范了当时人的行为思想标准。


尤其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有人说儒家思想坑坏了中国,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次被外族欺凌的惨痛经历,尤其是日本的侵华战争。其实,这样讲是有失偏颇的。

儒家思想作为指导中华民族进程的独有信仰,历时2000年而能经久不衰,本身就证明有它的优越性的,是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唯一留存的。儒家思想倡导国民效忠于最高统治,但真是这样促进了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同时,孔孟之道还提倡学习进取、维护家庭伦理,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完全符合和适应中华民族发展理念,同时也没有同现代“中国梦”民族复兴相悖。儒家思想传承至今,是由于它的归属感和正义感。


当然,任何思想都具有它的局限性,儒家思想也是,孔孟过分推崇仁爱与忍让有时候就是懦弱,毫无原则的唯命是从就是思想固化,墨守成规也是封闭自己,因为社会进步需要创新变革。最好的例子,当中国还在享受莺歌燕舞琴棋书画带来乐趣的时候,西方的工业革命已经完全改变了国际社会发展模式,最后用大炮轻易打开中国的国门。

好在我们拥有儒家思想。侵略者千方百计想在意识形态上改变中国人的头脑,继而成为西方精神奴隶。庆幸的是中国人头脑里儒家思想根深蒂固,没有被洗脑成功。

5

引言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的核心特质绝不是落后腐朽的三纲五常,而是以人为本和务实。这也是儒家文化千年不衰,始终保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细看如今的社会,包括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观,其中几点核心的思想,与儒家并不相悖。


如今社会上的“反儒家”声浪,也不是反仁义礼智信这些普世价值观,而是反在历史演进中,儒家为封建专制利用,并异化为统治工具的那一部分内容。其实梁启超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前后就“反儒家”的声浪做过探讨。我们从他的一些观点开始,解析一下儒家思想和为什么儒家到新时代,不管中国人拒绝还是接受,都在实质上持续发挥作用。

一、梁启超与20世纪初的中国


20世纪初的中国,风云动荡。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入侵。中国的各个领域,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生、社会习俗,都遭遇了巨大的冲击。许多摧残都能重来,独文化不行。文化是一国的根,根若被毁,一个国家即便领土完整,也便如同亡了国。而中国文化的根,就是儒家文化。


这个道理现在看很清楚,但在20世纪初的中国,大家并不那么肯定。西方太强大,中国太弱小,很多知识分子就开始想,这是不是儒家文化导致的。于是有人觉得,中国要想强大起来,就得先丢掉儒家文化。


这样的势头,非常危险。


正是为了遏制这样危险的思想倾向,国学大师梁启超在清华园开了一门课,名叫“儒家哲学”。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站出来发出理智的声音,为大家正本清源,告诉大家儒家哲学究竟是什么。他认为儒家哲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十分务实的,绝对不是落后腐朽的东西。这本书市面上能买到好几个版本。


梁启超,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中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幼年聪慧,17岁就中了举人。后来拜入声名鹊起的康有为门下,成为了康最得意的弟子。到了27岁,他和康有为一起策划了影响深远的“公车上书”,紧接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他都是主要的领导者之一。


与现在动不动就“大师”的大师傅们并不相同,梁启超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在清华任教的时候,他排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首,另外三个是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儒家哲学》,是梁启超晚年的一部作品。汇集了他以儒学为根柢反思国家命运的思想成果。内容深刻,反思尖锐。梁启超的文笔更不用说,纵横捭阖、激烈飞扬,风姿卓越。

二、什么是儒家?


提到“儒家”,大家并不陌生,也许脑海中还会立刻浮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穿着汉服的朝廷官员、士大夫、文人墨客等等。但这些都是儒家呈现在社会生活中的表象。这些根本不是儒家的精髓所在。如今的汉服“追捧者”,其实并没有真的很好的理解儒家,是一种买椟还珠的行为。

追问下去,“儒家”作为一种思想、一个学派是什么,并不是几个脑海中的画面可以解释的了的。


概括而言,所谓的儒家,指的是由孔子开创,脱胎于周朝礼乐传统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在中国社会中流传发展了三千年,但它的基本研究对象和研究的问题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用稍微学术点的话,叫做为社会培养具备仁义礼智信等优秀品质的完美的君子。如果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其实就是研究做人的道理。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儒家,那就是,这是一个把“做人的道理”研究了三千年的学派。


儒家是从孔子开始逐渐壮大,最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核心的那一家学问,主要研究教你做人。在梁启超的年代,大家如果回忆一下那一段历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怎样的场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内是清政府腐败无能,外面有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


这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灾难,同时也带来这个国家的文化的浩劫。辛亥革命是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但同时也打开了一个更加混乱的社会局面。帝国主义外部的入侵越演越烈,而我们国内反倒是没了一个统一的政府,于是开始军阀割据、四方混战。


在思想文化上,大家应该还记得1915年那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由一帮激进的知识分子发动的。那场运动叫做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精神可以用“四个提倡、四个反对”来概括,分别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一言以蔽之,就是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儒家传统。


三、梁启超逐条反驳“批儒家”的五种声浪


新文化运动的声势十分浩大,影响异常深远,其中最主要的后世影响之一,就是对中国的儒家传统造成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大半个知识界对儒家持有的那一种否定的态度,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


如果这一种影响是有根有据的好的影响,那当然应该拥护、发扬。可惜的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很多引起这一场运动的重要的思想前提,那些言之凿凿的批判否定,如果仔细推敲的话,十分站不住脚。换句话说就是,这时候的中国知识界,是拿着一些站不住脚的理由,在引领着中国社会一路狂奔。梁启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清华园开启了“儒家哲学”这门课程。他试图通过对儒家学说的正名,纠正社会上的许多不理智的、走极端的倾向。


梁启超将社会上反儒家的声浪总结归纳为了五种声音,并一一做了深刻而尖锐的反驳。其实这些声音和现在社会上反儒家的观点基础,也差不了多少。


一、第一种最极端,是毫无理由的反儒家。这种观点认为要把线装书丢进茅坑里三千年。

二、是从时代层面评价,认为儒家已经过时了,不再适合当下的社会。

三、是从阶级层面,说儒家是贵族的、精英的,而不是平民的,没有普遍性,所以文化价值不高。

四、是从学术性质来评价,说儒家是拥护专制的学问,是奴役人民的工具。

五、是从提倡科学的角度上讲,说儒家是玄学,讲的都是空话,不切实际,对现实世界的发展没帮助。


梁启超在书中仔细分析了这几种观点,而后一一做了批判。


批判的理由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是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丢了中华文化就没了根本,中国人就没了灵魂;

二是儒家文化许多内容具有延续性和普遍性,绝对不是只在一时一地适用的,而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在任何时代都有积极意义;

三是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研究范围不同,结果肯定有差异,但是在基本精神上,儒家是很务实的,并不违背民主和科学。


首先,面对极端的反儒家观点,那种观点认为要把线装书丢进茅坑里三千年。


这个观点实在没什么道理,简直就是为了反你而反你。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这一种观点却反而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十分危险。即便从常识看,走极端也不会有好结果。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么久的历史当中,儒家自始至终都贯穿其中,即便是被非汉族的政权统治的时候,也没有中断。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古往今来,生于斯长于斯,沉浸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当中。如果真地彻底抛弃了儒家,相当于彻底抛弃了三千年的中华文明,这等于是要改变整个社会从生活到思考的一切内容;包括还得改变语言。


还别说,新文化运动最激进的时候,作为主力之一的刘半农,就说要废除方块字,改用拼音文字。试想,若真这样做了,中国人成什么了?你连嘴都张不开。

对一些人来说,英语普及都那么累,普及世界语?不啻痴人说梦。其实,刘半农在度过最激进的那一段年轻岁月之后,尤其在他真正到了欧洲体会过欧风美雨之后,他对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变得不那么激进了。反而对国内的过度的反儒家反传统态度,感到反感。


所以说儒家不能丢,它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精神的核心,丢了就没了灵魂。


其次,是认为儒家哲学已经过了时,没用了。


这个观点其实也经不起推敲,一件事物怎么能单纯用“古今新旧”这一些时间上的概念来判断有没有用呢?古今新旧,根本不是判断事物有没有用的标准好吧!因为一切学说,都可能包含两类的内容。一种是有时代性的,一种是没有时代性的,儒家学说也不例外。


具体而言,比如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圣是指“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外王是指“齐家、治国、平天下”。到了如今这个时代,儒家讲“外王”的大部分内容,确实已经不适用了,比如一些军事理论、农业理论、政治理论等等;但是讲“内圣”的部分,加上一小部分的“外王”的内容,并不含有时代性。比如做人要善良,要讲仁义,待人要真诚,这种理念,即便过他一万年也不会错。我们否定它干嘛?

所以说,儒家学说分两面,过了时的和没过时的。过时的,我们把它抛开一边,不去研究它就行了。我们把注意力放到没过时的上,继续研究它、发扬它,这才是正道。

至于说儒家是精英的、贵族的,距离人民太远。


其实仔细想想,哪一种学说是彻底平民的呢?从学术的延续和研究上看,一般肯定是精英占多数,平民也不感兴趣。但若从一个国家社会风貌的延续上看,那就肯定是平民的了。


于是有人又说,儒家拥护专制、奴役人民,不讲民主。


其实,虽然历代帝王进行专制,都打着儒家的招牌,但仔细看历史,我们会发现,那些最具有反抗精神和民权意识的人,也总是儒家的人。譬如孔子、孟子、荀子,都是那个时代最有反抗精神的人。

最后一种是说儒家是玄学,不讲实际,违背科学精神。


其实很冤。既冤枉了玄学,也冤枉了儒家。因为这两个是两个学派。玄学的理论基础是黄老,黄帝和老子,不是儒家。再看儒家哲学,本质上是从扩大人格出发的。儒家追求的是具体的方法,实际的效用,并不是抽象的说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儒家与科学,不但不互相排斥,反而是非常接近了。


综上所述,社会上流传的那五种反儒家观点,其实都站不住脚。儒家学说在当下这个时代,不但不能丢,还更应该发扬起来。只不过在发扬的时候,要去掉它的不合时宜的、糟粕的部分,同时找出它的精华的、普遍的内容去发扬。这样它就能焕发出新鲜的活力,就能继续为我们的社会和人民服务。


四、儒家哲学为什么能长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具有延续性和普遍性,且在基本精神上,儒家并不违背民主和科学。我们对它的态度应该是辩证的,既看到精华,也看到糟粕,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它。但是,社会上已经充满了那样激烈的反儒家的氛围,儒家哲学能够在这样的否定声中存活下来吗?


在中国的古代社会,儒家哲学确实曾被改造为专制统治的工具。并且产生了许多思想糟粕。

就结果上看,各个朝代的儒家大师,当他们的思想经历过反叛成为主流后,就又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只不过,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统治阶级不选择其他的思想来进行统治,偏偏要选儒家?难道真的是因为儒家思想骨子里拥护专制吗?

当然不是,君君臣臣那一套,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这一套社会伦理系统在孔子、孟子、荀子那一代最早的儒家那里是没有的。事实上,追溯到孔子本人,他从没有提出过任何系统的理论。至于孟子,更是明确提出了“民贵君轻”这样的观点。但后世的儒家学者,不管是拥护专制还是批判专制,都从孔孟那里提炼理论依据,实际上只是各取所需罢了。


所以,儒家能具备长期生命力的关键,并不是那些儒家大师们提出的纲常伦理或者理论体系。而是更为核心的内容。那些核心内容里,有着超越时间、阶级、历史阶段的价值,那才是儒家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儒家这一些超时间价值的内容,总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点:


一是研究的问题不多,但都以人为本,贴近生活;

二是重在实践,十分务实。


其实,儒家亘古至今核心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做人。稍微细分一点,可以再划分出一些基本议题,比如性善性恶的问题;天命的问题,人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命运;心体的问题,也就是人和外部世界关系。等等。围绕着这些问题,孔子以后各个时期的大儒们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思考,好些后来都形成了非常精密的理论体系。


当然,除非专业的研究者,一般没必要掌握各个儒家学派的理论发展脉络。我们只需要知道,从那些问题里衍生出了许多细致的方法和条款。这些方法条款在本质上都服务于“教你做人”这一个目的。各个时代的条款不同,但核心都是为了解决“做人”的问题。而衡量这些方法好不好用的标准,是实践。


因为儒家学说具备这样两个超时间价值的内容,所以儒家学说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就与西方哲学不同,甚至与我们本国历史中的道家、墨家等学派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一种差别是气质上的,也是操作上的,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词叫做“务实”。

如果说要为儒家这三千年历史做个辩护,解释为什么儒家会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利用,被当做皇权政治的统治工具。同时还能解释,为什么在两千年皇权政治之后,儒家还有用。在如今这个极度崇尚民主与科学的新时代、新社会,儒家哲学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给人们带来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意义,那也就是这两点,以人为本和务实。


五、结尾


梁启超的《儒家哲学》发表于1926年的清华园,原本是课堂讲稿,后来集结出版。


就当时及后来历史发展来看,虽然梁启超德高望重、登高一呼,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儒家学说依然在随后的历史当中沉沦了下去。社会上反儒家的浪潮也没有因为梁启超的纠正辩护而衰减。


就某种意义上说,在那一个时代要唤醒国人,或许需要一种激进的方式去推倒重来。斗转星移,一百年过去了。中国又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关节点。而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历史轨迹告诉我们,儒家文化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它的身上沾满了历史的尘埃,我们身边也依然还有许多人对它充满了疑惑、抱持着警惕。但它内质中那些优秀的特质却也在不停地闪烁出新的、璀璨的光华。


时间告诉我们,一种优秀的文化,它精华的部分绝不会被轻易的颠覆,而是会自然地流传下来。譬如仁义的品质、务实的精神。反之那些糟粕的部分,即便有人想要挽留,也会遭到抵制。

6

谢谢邀请!

题主问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有问题的,其实禁锢思想的并不是儒家思想,而是皇权,几千年的巍巍皇权为了稳固统治,才想方设法来禁锢人的思想。

所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遗余力地对儒家思想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解读,后期所谓的儒家思想和早期孔子提出的思想已经分道扬镳了,甚至背道而驰,相互矛盾了。

很多所谓的儒家学者,其实不过是欺世盗名,曲解孔子的思想,来附和皇权。

“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明显的违反了儒家思想。

孔子的很多思想即使放到现在都仍然有超前的意义。

孔子强调不耻下问,强调谦虚,后期的皇权全部都狂傲自大,动不动就自称天朝上国。

孔子强调要多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而很多皇帝却闭关锁国夜郎自大。

孔子强调要顺应人的天性,因材施教,而皇权却强迫人们写八股文,设置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人的思想。

孔子强调广开言路,而皇帝却总是想方设法弄死那些敢说话的人,断章取义设置文字狱,让人话都不敢说。

所以不要再让儒家思想背锅了,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没有真正的推广过儒家思想。

这就好比,儒家思想本来是一件为大家保暖的棉衣,结果各个皇帝却把它拆了做成内裤来装逼,所以装逼的不是内裤,也不是棉衣,而且压在我们头上的巍巍皇权。所以说皇权可畏!

7

我错敢做任何评价,我知道,从辛亥革命到现在100多年我们抛弃了儒家。现在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精神层面越来越匮乏。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好过任何一个朝代,我们的精神比任何一个和平朝代,都比不了。(现代和平,比较过去和平朝代)说真的我们抛去儒家这么多年,我们70.80.90.都已经断了根,这从我们家教小孩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小孩犯错,我们的道理那么的空洞(这就是我们和儒家的断层)小孩也听不进去,所以我们就恼羞成怒体罚小孩……我们抛弃儒家,从家庭可以看的出来,我们兄弟姐妹分房子,我们兄弟姐妹谁给老人养老,,我们已经没有了羞辱感,我们的底线在哪里,我们是否回到了战国时期???我们九年义务教育读了那么多的书,到现在你用了多少?古时候,人们读来读去,只是那几本圣贤书,只要是君子都会其乐无穷

8

《四书五经》的《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对个人在认识事物和品德修养方面的要求,称为“内修”这种自我完善是在个体自身进行的,在此之后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开始教导人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从家庭走向社会,负起社会的责任。即从独善其身转向兼善天下,


9

儒家简单地说就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学问。当代社会一切以物质为中心,评价一个人就是以挣钱多少来衡量,能挣钱、能挣大钱的人得到人们的赞扬、尊敬,至于做人如何人们是不看重的,人们都埋没于物欲之中,只见物质不见精神,所以当今中国社会各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出现也就不以为怪了。

但是,人们都说做事先做人,可大家已忘记如何做人很久了。要做好一个人,在中国当然以儒家为标准,儒家就是教你如何做一个君子,进而再升华到做贤人、圣人。哪做人的起点在那里?起点就是孝,古人以孝治天下,并从孝引申出仁义礼智信,先孝敬好自己的父母,进而孝敬好别人的父母,更进一步孝敬好天下人,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为人民服务。并在社会上发挥出仁义礼智信的光芒,这样才是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有贡献的人。从做人的角度来说是很完美了。但中华文化之伟大、之博大精深,在于你还有更向上的追求,因缘成熟,你可以学佛家之菩萨精神,追寻生命之本源,追寻人生之更积极之意义,那就是人生的另一重境界了。

10

第一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儒”。

“儒”字从造字意思来说,就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侠”的造字意思也是特殊的人一样,区别在于“侠”一般指武士,“儒”一般指文士。

韩非子对文士的“儒”和武士的“侠”都不怎么待见,提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之所以这样,因为他们都是“人”,也就是“平民”。

韩非子为什么这样主张?因为他的身份是“道”,也就是道士、方士或术士,“道”的意思,就是人类族群为“首”之人,就是以前的部落酋长及其继承人资格拥有者,后来的诸侯国国君及其继承人资格拥有者。

儒教国家有传统的“三公”的说法,道士的最崇高者为“太师”,文士的最崇高者为“太傅”,武士的最崇高者为“太保”。

他们的身份不同,在国家管理体系的职能分工也就不同,《道德经》将其明确为,“以正治国(儒家文士),以奇用兵(兵家武士),以无事取天下(道家道士)”。

“儒”字的渊源来源于辅助“巫”进行宗教活动的“祝”,其本质含义与“巫”是同源的,“巫”的上下两横其实是代表的天地,在天地之间跳舞??的这种特殊资格的人,他们代表天地发出统治的旨意,就被称之为“巫”,而且最早的“巫”还是女性,表明传统社会是母系起源。

“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祝”主要有祝福、祈求福运的职能,到了周王朝时,周公将其发展为“儒”,即是“解决人们需要的人”,解决什么需要?就是将鬼神的恩泽均沾世人(沟通天地)。

第二我们要弄清楚儒教与儒家的区别。

上古儒教是周公为了周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建立,其核心是帝王,他们代表神权,其次是“巫”转变的道家方士,再次是“祝”转变的儒家儒生,到秦始皇时期,实施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彻底摧毁了上古儒教。

儒家最初意思就是读书人的集合体。

但到了汉武帝时期,他们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获得汉武帝的正式册封其祖师爷孔子为至圣先师,儒教教主(荣誉性质),实际上开启了中古儒教的开始,区别在于,儒家在上古儒教是被统治阶层,在中古儒教地位则演变为了统治阶层,已经由革命者变为了卫道士。

第三我们还要明确儒家的革命性与守旧性如何矛盾而相对协调的共存于一体。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是宋国人,殷商后裔,身份是读书人,平民之后,不像道家祖师爷老子一样,有贵族身份,老子是陈国人,大舜后裔,身份是掌权者出身,传说他得到了商王朝重臣商容的传承。

首先说一下儒家对于鬼神,也就是帝王的态度,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敬鬼神而远之”,就是内心怀着对鬼神的敬畏,缓缓退后,生怕打扰鬼神的休息,逐渐远离鬼神的视线。

但是,儒家的这种尊重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求鬼神的代表帝王必须要“仁”,什么是“仁”?就是“爱人”。

帝王“仁”了,老百姓就要履行“义”的任务,如果帝王不“仁”,老百姓就可以不“义”,叫做“你不仁,我不义”。

“义”是什么,就是供奉,就是税赋,“不义”就是什么?就是抗税抗捐。

遵守或者反对帝王的统治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儒家的判断标准选择了“礼”,帝王的行为如果逾越了“礼”,就成为了独夫民贼,人们可以通过“革命”推翻他,这个时候就不是“爱人”与否,履不履行“义”的义务问题了,反过来,帝王合乎于“礼”,人民肆意妄为,帝王就可以无情打压了,使其重归“礼”的约束。

所以儒家的思想根源上还是有功利主义的要挟统治者的特点,当初不受待见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在这里。

孟子应该归于儒家的“仁”派,着重强调“仁者无敌”,主要从统治者角度分析社会矛盾。

孔子应该归于儒家的“义”派,着重强调“义无反顾”,主要从被统治者角度分析社会矛盾。

墨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归为儒家的“礼”派,他们其实是一种儒家与兵家(文士与武士)的交叉学派,虽然基础构成是武士(对内的警察??阶层),但他们却在某些方面追求做文士的工作,他们反而以“礼”为最高追求,维护表面或者形式上的“和谐”就可以了,至于内部矛盾,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为了减轻维护统治者利益造成的损失,他们创建了“墨社会”,即墨家“巨子”管理体系。

按照道家《道德经》的组织架构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代表是帝王,“二”代表是道家,“三”代表是儒家,“万物”代表日常管理,墨家明确的“一”则成为了巨子,“二”则成为了“墨辩”,“三”则成为了“墨侠”,“万物”则成为了武士控制的广大墨者,墨家核心目的是为了最大可能、最大限度的维持“礼”的统治,而新设立一套私下的行为规范体系。

其次谈一下儒家对于道家的崇敬之情,因为道家就是儒家的思想启蒙者,属于儒家之“师”的角色,儒家讲究“尊师重道”,是把道家放于教育首位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向谁学,就是要向道家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说人上三人,起码应该存在一个道家的启蒙之师,因为道家方士、儒家文士、兵家武士是儒教社会的基础组织模块。

这里还涉及法家,因为法家本来就是道家分支,但儒家从汉武帝时期掌握话语权后,不允许他们这种特殊的道家分支再叫道家,而人为创造出“法家”这一概念,以方便对于这种违背儒教传统教义的人物进行口诛笔伐,免得自己被人认为不尊师重道。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儒家治国?主要原因是其他儒教学派因为与帝王的冲突逐渐被束之高阁。

一是道家,主张政教合一的管理体系,这与帝王渴望完整掌握宗教神权的愿望出现了冲突,秦始皇采用了暴力方法消灭了上古儒教的道家精英,汉武帝采用了巧取方法完整驱离了道家形成为道教。

二是法家,其最后胜出者赵高由于胡亥年幼,实施了对皇权的完整管控,最后“指鹿为马??”形成了背叛,所以这是为帝王最不能容忍的,所以为了表达对法家人物的厌恶,赵高也被丑化为宦官。

三是墨家,当时本来位高权重,深得秦始皇的宠信,地位一时无二,结果齐地墨家巨子徐福实施了历史上著名的大骗局,而且还先后骗了两次,所以后世帝王,都是引以为戒,墨家思想也就此走了下坡路。

四是兵家,再次明确了其儒家从属地位,因为属于“奇道”,属于“诡道”,所以儒家在国家治理的地位属纲,兵家在国家治理的地位属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