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也。作为创业之君,曹操自己不亲征,还能去忙活啥呢?与其牵肠挂肚,还不如亲自下手哦。
在这里,我们无法去设想曹操不亲自出征,而是派遣大将代劳的情况,还是说一下曹操一生征战的过程吧。
01
创业之初,以兖州为根据地,四处征战时的情况。
初平元年(190年),关东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自行代理奋武将军,讨伐董卓。
此时,曹操在陈留起兵,以曹氏、夏侯氏为主的子弟兵为其主要军事力量。
讨伐董卓失败后,曹操转战东郡,大败于毒、白饶、眭固、于夫罗等势力,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
初平三年(192年),陈宫等人运作曹操出任兖州牧。之后,大破青州黄巾军,获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编其精锐,组成“青州兵”,四处征战。
此时的曹操,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实力,其军事力量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子弟兵,其二是青州兵。
以曹仁、夏侯惇为主的宗亲大将还不具备独自统兵作战的能力,而刚刚归顺的青州兵恐怕也不会太听招呼,宗亲将领难于驾驭,曹操也不会放心让他们独自对外作战。
这是曹操必须要亲征的主要原因。
02
逐鹿中原,非曹操亲征不可。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的父亲曹嵩在来曹操处的路上被徐州牧陶谦派人杀死。愤怒之下的曹操率领大军征伐陶谦。
这事非曹操亲自出马不可,自己的父亲被人杀死,只派遣手下大将去征讨,似乎是应付公事,也不足以提振军队的士气。
当时,曹操占据了兖州,但并没有彻底征服。大军外出,曹操独自留守,也是很不安全的事。
陈宫等人趁曹操大军在外,联络陈留太守张邈反叛,迎接吕布入主兖州。经过苦战,夏侯惇与荀彧、程昱等人勉强才保住了鄄城和东郡的东阿、范二县。如果曹操不在军中,或许陈宫等人不至于如此嚣张,但如果军中出现风吹草动的话,那就是十分要命的事。
在军阀混战时期,只有军中才是最安全的。
同时,没有大将比曹操更有能力,曹操亲自出马尚且摆不平,换别人去解决不了问题。
夏侯惇算是曹操手下著名的战将吧,几次独自出兵都没有胜绩。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反叛朝廷,派遣高顺、张辽攻打沛城,击败刘备。曹操派遣夏侯惇援救刘备,被高顺打败。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命刘备北上进攻曹操。曹操派遣夏侯惇、于禁、李典抵抗,被刘备用计打败。
在面对陶谦、吕布、刘备这样的对手时,除非曹操亲自出马,都不足以战胜他们。
这或许是曹操亲征的原因吧。
03
官渡之战,事关曹操终生的命运,岂能不亲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得了先机,但在与陶谦、吕布、刘备的对战中,消耗很大,其精锐的青州兵完全丧失。等到官渡之战与袁绍对决时,曹操能够动用的兵力也就在两万左右。
如此重要的战役,决定曹操命运的关键之战,曹操岂能不亲征?
率领大军亲征,还有个好处,一旦失利,就可以带领嫡系部队随时撤离,去开辟新的根据地。
官渡之战前后,陆续有张绣、贾诩、张辽、张郃等降将加入,成为后期曹操非宗亲子弟兵之外的主要力量。
对于这些降将,曹操总是存有戒心,不会轻易让他们独自率领大军征战。
比如襄樊之战,曹操最为信任的于禁率领大军投降了曹操,令曹操极度失望。
类似于禁投降之事,之所以在曹操阵营较少发生,与曹操的戒心很重不无关心,这也是曹操高明之处。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谁都不清楚他们会做出啥事情来。
曹操亲征在外时,家里时常出现反叛的情况。如果曹操待在家里喝大茶,让大将们出征在外,一旦出现变故,将无法收拾,曹操很可能就会面对鸡飞蛋打的尴尬处境。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除了孙权之外,其他诸侯一般都是亲自带领大军征战。
因此,曹操亲征也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的现象,自然也是最妥当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