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1年6月22日凌晨3点15分,史上最大规模的侵略部队从西方进入苏联境内,德军开始了巴巴罗萨行动。300万德国士兵、50万来自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盟国的士兵、3600辆坦克、6000辆各类车辆和装甲车、7000门大炮和2700架战斗机发起了进攻。随着炸弹雨点般地落在苏联的城市和机场,出其不意地袭击了苏联红军,德军每天前进50公里,杀死并俘虏了大量的苏联士兵。苏军在混乱和迷失方向的情况下,几乎崩溃。由于德国人破坏了苏联后方的公路、铁路和通讯设施,撤退变得很困难。对苏联的进攻的半个多月内取得了巨大胜利,这一观点得到了希特勒的胜利呼应。到7月11日,德国坦克已经突破了乌克兰首都基辅的郊区。在希特勒的战地指挥部里,所有人都欣喜若狂。

基辅战役中被俘的苏军战俘

希特勒在这次进攻中的长期目标是征服东欧的大片地区,尤其是无边无际的农业平原乌克兰,并利用它生产粮食,使德国士兵和平民在战争的剩余时间里免于挨饿,并由德国农民定居下来。希特勒一项认为苏联是由一个脆弱的农民阶级组成,只要推一下,整个大厦就会倒塌。跟纳粹意识形态的诸多方面一样,这与现实过于遥远,以至于有理由称其为幻想,事实上,苏联并没有解体。他们开始在最初的恐慌之后,团结起来,因为有丝毫由于者就会被苏联秘密警察射杀。

德国人掠夺食物供应,摧毁苏联城镇和村庄,这让苏联士兵想起了他们的战斗目的。如果德国人赢了,他们的国和家肯定会灭亡。苏联的战争动员是非常快而又庞大的,500万预备役人员在入侵后的几天内被调动起来,近1000万人就很快做好了战斗准备。当然,军事装备捉襟见肘,一时难以解决,因为苏联的军工企业正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地方进行大规模的搬迁,直到11月底才能完成。苏联红军司令部的改组,以及斯大林意识到必须调整的作战策略,要到几个月以后才能完成。然而,在几个星期之内,苏军就开始反击了。

德军方面经过数周的长途行军和沿途不断的战斗,部队开始精疲力竭。前进的速度开始减慢,这是由于通讯紧张、路况不佳以及没有足够的铁路网来快速运送大量的人员、燃料和设备而造成的,德军不得不被迫依靠马匹进行必要的运输。 7月30日,陆军最高司令部下令暂停攻击,以进行修整和补给。

在这个时候,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正在讨论下一步该怎么做。大多数将军倾向于加强中央集团军群以便快速进攻莫斯科,他们认为莫斯科是苏联的主要软肋。但希特勒拒绝了,恰好相反,他加强了南方集团军群,从中央集团军群撤出人员和资源,使其为进攻基辅做好准备。

希特勒一直坚持最初的计划,集中兵力获取乌克兰的粮食供应和工业资源。此后,南方集团军群向高加索地区推进,那里有油田,有坦克、突击炮和运输工具急需的石油,而中央集团军将继续向莫斯科进军。

1941年8月21日,德军终于做出了决定,很快德军开始包围基辅这座城市,海因茨·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从东北方逼近,陆军元帅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将坦克从德内尔河向南推进,三周后,各路德军汇合。这座城市被包围了,四支苏联军队被包围。在此之前,苏联总参谋长格奥尔基·朱可夫曾敦促苏联军队放弃这座城市,以避免灾难,但斯大林将他免职,然后由季莫申科元帅接替。

和希特勒一样,斯大林认为撤退是懦弱甚至是背叛的表现。基辅作为中世纪俄国的首都和乌克兰的主要城市,尤其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另外一点,如果失去基辅,可能会使列宁格勒的守军士气低落。所以斯大林命令守住这座城市,而这个这个决定是致命的。

基辅战役苏德双方的厮杀用杀红眼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彻底激发了人体内疯狂的原始兽性杀戮,德军的进攻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和不停的反击。德军士兵感到苏军在这次战役中的行为简直令人费解,他们非常顽固,即使在最强大的炮火下也不肯让步。另一份德国的报告称,苏联士兵的尸体就像一张“地毯”,绵延数英里。苏联军队射杀了他们抓获的任何德国人,并经常以可怕的报复行动向他们发泄愤怒,德军也以牙还牙。在前线,德国军队发现了一百多名战友的尸体,他们的双手挂在树上,脚上浇上汽油,然后点燃,这种缓慢的杀戮方式在德军当中被称为“斯大林的袜子”。这一发现之后,德军将被俘的4000名苏军战俘马上就地处决。

在基辅周围,德国的飞机对苏联的阵地和通讯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德国的装甲部队和步兵无情地向前推进,苏军部队被不断地击退,直到德国人在9月19日最终占领了这座城市,这场胜利的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苏联伤亡达20余万,德军计算出他们俘虏了66.5万人,以及数量惊人的坦克、枪支和装备。后来许多人对这一数据有所怀疑,但通过各种资料认证,被俘的苏军仍然不低于60万,再加上数量众多的武器装备,所以称之为一场大的歼灭战毫不为过。

基辅战役苏军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失去制空权,虽然有坦克,但是苏军完全还不会运用坦克作战,缺少轻重武器和弹药,甚至出现成建制的士兵端着加刺刀的步枪无奈般冲向德军坦克。不过基辅战役虽然苏军惨遭失败,但是这被迫让德军进攻莫斯科的时间推迟了近一个月,这让莫斯科的防御得以巩固和完善。德军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整个东线战略上却属于重大失误,错失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良机。

最佳贡献者
2

一、基辅会战背景:

德国巴巴罗萨计划实施以来,苏军在闪电战打击下狼狈不堪,德军元帅伦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攻占了日托米尔,德军三个集团军和两个装甲集群对基辅一带的苏西南方面军成夹击之势,西南方面军司令布琼尼元帅向斯大林请求撤退,遭斥责,被撤职,铁木辛哥元帅负责基辅防务。坦率地讲布琼尼、铁木辛哥、伏罗西洛夫三个斯大林的心腹、靠指挥骑兵起家,他们都被现代化战争无情淘汰。



基辅是乌克兰首辅,位于杰斯纳河与第聂伯河交汇处,伦德施泰特计划夺取基辅,围歼西南集团军,所部由德南方集团军群的第一装甲兵团、第6集团军、第17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第二装甲兵团和第二集团军,兵力100万,坦克581辆、作战飞机481架。苏军参战的是西南方面军7个集团军,总兵力87万人,4528辆坦克、1672架作战飞机,由布琼尼元帅指挥。



二、经过

1941年7月5日,伦帅开始进攻,7曰以坦克兵团为第一梯队,突破苏军在新米罗玻尔北的防御,进逼基辅,苏军4个集团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和多次反突击,使德左翼进攻被迟滞,德统帅部从莫斯科方向调来第二集团军、第二装甲兵团来对付西南方面军。8月25日,古德里安率第二装甲兵团调头南下,31曰与防守杰斯纳河的苏布良克斯方面军激战,9月9日,德装甲兵团渡过河并冲破40集团军防线,占领罗姆尼,14日,德军两装甲师在苏军侧后会师,完成对基辅合围。

9月15日,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两支装甲劲旅在基辅东210千米的罗赫维策会师,对苏第5、21、26、38集团军合围。斯大林终于同意撤退,但为时已晚,命令一到,部队一片混乱。铁木辛哥先后调集几个集团军进攻外围德军,但遭德17集团军顽强阻止,苏军突围无望,苏军基辅军政要员乘飞机逃出包围圈,当天,德军发起围歼战,19日,基辅被第6集团军攻占,9月26日,最后一支苏军在基辅东投降。



三、战役评估

斯役,苏军66.5万人被俘,只有小股红军在包围圈中突围,包括布琼尼元帅、铁木辛哥元帅、赫鲁晓夫政委,苏军大败,德军获得了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但从战略上看,德将庞大的中央集团军群投入基辅,推迟了进攻莫斯科计划四星期,给苏军莫斯科会战赢得了时间。如老字辈的元帅图哈切夫斯基在,断无此败。此役后,三位老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朱可夫、华西里夫斯基、科涅夫、崔可夫等较为年轻的帅才逐步走向苏德战场的中央,成为苏联的中流砥柱。

3

谢邀。关于基辅会战这场二战重要战役,史学界和历史爱好者们历来争论不休。关于经过,其实百科里都有详细记载,因此光是列举其经过并没有太大意义。题主问“双方的兵力对比有多少?谁更占优?”答案是苏联,其兵力优势相当之大,结果最后却遭遇惨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50万军队入侵苏联。在成功实施北部突袭列宁格勒后,德军开始大举进攻莫斯科和基辅方向。当时基辅一带的苏联红军还在谢苗·布琼尼元帅的统率之下,虽然先前在“乌曼战役”中伤亡惨重,但是西南方面的红军依旧有上百万人之多。然而令人诧异的是,人数如此庞大的苏联红军,为何在远道而来的德军面前,居然仅仅支撑了两个多月就被德军彻底打败,最后还被俘虏六十多万人?

▲二战德军旧照

在子渊看来,主要有五大原因。首先是缺乏足够的装甲和机动力量。在“乌曼战役”中,苏军在德军的猛烈进攻下,机械化部队已基本损失殆尽,因此在“基辅会战”中,缺少了装甲部队的掩护,大批苏军彻底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之中,光凭血肉之躯难以抵挡装备优良的德军。事实上,一旦缺少机械化部队,不论是兵力投放、撤退,还是运输补给,都成了令指挥者头疼的大问题。战场上的许多战机,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论是进攻还是撤退,没有足够的机械化部队,根本无法保证这支百万大军的行动速度。

▲二战苏军剧照

其次,苏军主帅布琼尼对德军的动向也未能提前做出较为准确的预估。“乌曼战役”结束后,苏军还沉浸在一片沮丧之中无法自拔,而德军中部、南方集团军却已经进行了多次商讨,考虑是先取苏联首府还是先把西南方面的大量红军集中消灭。后来德军最高军统帅部决定,抽调中央军团的部分兵力南下,与南方军队对西南方面的红军实施合围。当此时布琼尼麾下虽然折损了大量装甲部队,战斗力也大打折扣,但好在兵力充足,只要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德军想要轻易吃下也绝非易事。遗憾的是,苏联情报部门却没能及时察觉对德军中央军团的动向,因此直到整个西南方面军陷入包围后,布琼尼才猛然惊醒过来。

▲斯大林旧照

第三则是来自上级的错误指挥。斯大林得知德军进攻后,第一时间下令众人坚守基辅,不同意任何形式的撤退。同年7月11日,眼见德军机械化部队被红军阻挡在基辅外围的工事外侧,总参谋长朱可夫认为这是撤退的好时机,便向斯大林请示放弃基辅,抓紧时间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以避免被德军合围。不料斯大林此时仍然不同意撤退,还再次下令死守基辅,并解除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降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

▲第聂伯河

第四则是关键时候更换主要军事将领。在基辅战役期间,老将布琼尼为挽救陷入重围的军队,不顾斯大林先前下达的不准后退一步的命令,致电斯大林提出撤退请求,为此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被撤销了西南战区司令职务,转而由西部战区司令兼西方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元帅接替。在这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总司令突然换人,总参谋长朱可夫又被降职,基辅周边的红军顿时群龙无首,导致德军趁势挺进。

第五,苏德两军在装备方面的差距实在太大。在“基辅会战”中,德军在装备上占尽优势,火炮等军械的数量比苏联足足多出一倍,就连飞机都多出了一半。苏联红军本来就缺少足够的装甲部队进行掩护,而其余装备又比不上德军,因而更是难以匹敌。

▲布琼尼旧照

在这场战役中,缺少机械化部队的苏联红军,固然很难脱离包围,但是也并非一直没有机会。可惜在战役开始之前,因为苏联方面的大意导致西南方面军整体陷入包围,随后又因为斯大林固执己见,平白让西南方面军错失数次突围的机会,最终导致66.7万红军被俘,而基辅也不幸陷落敌手。而这时候,不管斯大林多么自责后悔也于事无补。

参考资料:

《基辅会战》

4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当时的东线战场整体态势的发展,由于德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放在了中路,而苏军的主要防御则放在了南翼,这样导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挺进是最快的,在战线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已经对南翼的苏军西南方面军的的侧翼产生了威胁。也就是说对基辅苏军的钳形攻势的左半钳已经形成。

在南方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由于只有一个装甲集群,无法向中央集团军群那样进行一场又一场迅速的合围战,加上苏军在南翼的兵力又是最强大的,尤其在装甲部队方面,这些都使得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进展不会顺利。不过南方集团军群还是完成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合围战,即乌曼合围战,三个苏军集团军被歼灭,虽然未能彻底击败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主力,但是却打开了德军通向下第聂伯河河曲部的大门,德军第一装甲集群挺进到了基辅苏军的左后翼,从而使得大规模合围战的右半钳也形成了。

就这样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集群从斯摩棱斯克转向南方,而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群则从第聂伯河河曲部转向了北方,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钳形攻势,德军针对基辅地区的苏军西南方面军近100万人的合围战就是在这种战略态势下发起的。

这场合围战的结果大家也基本都清楚了,苏军5个集团军被彻底歼灭,2个集团军遭到重创,俘虏苏军66.5万人,3718门大炮,884辆坦克等其他无数军用物资,再加上阵亡以及负伤、溃散的苏军的损失在100万人以上,西南方面军在实质上已经不存在了,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和他的参谋长图皮科夫中将在突围行动中阵亡。基辅合围战以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而载入了历史。

5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乌克兰的一场大型包围战,是苏德战争的一部分,纳粹德国投入50万兵力,苏联投入85万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其始于1941年7月7日,终于9月26日。当时苏联红军的几乎整个西南方面军被包围,人数高达66.5万。仅有小股苏军突围,包括谢苗·布琼尼元帅、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元帅及政治委员赫鲁晓夫。这也是苏军前所未有的大败。战役结束后,苏军伤亡多达70余万,导致4个集团军的43个师被灭,整个西南方面军需要重建。

1941年纳粹德国发动了巴巴罗萨行动,并在短期内获得了北部和中部战线取得巨大胜利,仅咋南部地区留下一个块突出部,这里有庞大的苏联西南方面军。苏军虽然取得了乌曼战役的胜利,但也折损了大部分装甲力量,这也导致整个部队的机动性很差。这股部队虽然人数很庞大,但是不给了德军实质性的威胁。

1941年8月,德军决定将第二装甲集团军和第二集团军向南移动,并和基辅东部的南方集团军会合。德军很快便对苏军完成了合围。斯大林还撤掉了布琼尼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这也让苏军群龙无首,陷入各自为战的乱局。德军包围苏军后,不断缩小包围圈。苏军虽然没有轻易放弃基辅,但损失十分惨痛。

更为严峻的是,基辅战役后,苏军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莫斯科了。德军的70个师,高达200万人,有33%属于机械化。取得巨大胜利的德军也在10月展开了针对莫斯科的台风作战计划。

6

基辅战役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是苏联人在卫国战争中遭受的最惨重的失败。

基辅战役的失败让苏联几近亡国的边缘,如果不是美英的援助,斯大林可能只能在西伯利亚安度晚年了。

一、拉开架势

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300万军队从空中和陆地向苏联发动闪电战,斯大林知道这一天迟早会到,但却没想到会来的这么快。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个幌子,希特勒和斯大林两个大忽悠彼此心知肚明。可是斯大林没有想到希特勒会这么快,放着英国这块肥肉不吃,直奔苏联而来。前几日还在大唱苏德友好、世代友好的斯大林被打个措手不及。

斯大林在大肃反中把军队指挥官清除殆尽,苏联的军队还处在依赖骑兵的初级阶段,自己有装甲部队却没有当回事。所以苏军被打得丢盔卸甲、节节败退,德军则一鼓作气、接连拿下苏联多座城市,一直向前挺近。

6月底,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坦克第1集群,第6、第17集团军,在乌克兰基辅集结,企图一举消灭在基辅的苏军,拿下苏联大粮仓。几天之内,德军30个师外加10个坦克师在基辅附近集结完毕,对苏联虎视眈眈。

苏联方面唱主角的是西南方面军的44个师,苏军的战斗力明显不如德军,大部分师是被德国人打垮后临时补充的兵员,战斗力可想而知。而且德军的地面机动部队比苏军多了三倍,空军比苏军多了一半,火炮重炮比苏军多了一倍。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二、扎紧口袋

1941年7月上旬,德军坦克第1集群先遣部队日夜兼程向基辅推进,到达基辅近郊的伊尔片河,跟基辅隔河相望。朱可夫看出德军来者不善,为了避免被吃掉,建议撤军,斯大林断然拒绝,还将他免职调离。


果然,德军古德里安率领的第2装甲兵团军从图比齐夫斯克以西渡过杰斯纳河向南挺进,直插基辅后方的罗姆尼;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集团军也从戈梅尔向南挺进,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则从第聂伯河河湾上的克里门巧格往北穿插,跟古德里安在罗姆尼会师,把苏军主力撕裂开。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7集团军则把苏军几个师包围在在切尔卡赛以北第聂伯河河湾。

南方集团军群的第6集团军也没有闲着,他们迅速向东运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第聂伯河,将枪口对准基辅。

此刻,第6、第12集团军及第18集团军一部共20个师在基辅西南陷入德军的分片包围。

1941年8月上旬,德军统帅部下令收紧口袋,开始对分割包围的苏军包饺子。8月中旬,德军坦克第2集群和第2集团军继续往前推进。苏联军队拼命抵抗,大量乌克兰民众参军抗敌,民众踊跃支援前线将士。但苏军无法摆脱被动局面。

三、德军收网

1941年9月初,苏军已经无力回天,苏联红军损失惨重,西南方向总司令苏联元帅布琼尼察觉到处境危险,向斯大林请求东撤再次被他拒绝,要求他死守基辅,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

接下来苏军越来越被动,补给被具有空中优势的德军飞机切断,援军也不敢冒然前进,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见势不妙,冒险下令苏军撤退。但高层命令他死守,不然就要军法处置,基尔波诺斯上将仰天长叹,留下两行热泪。

德军装甲掩护步兵以每天50公里的速度往前推进,德军走过的路上躺满了苏军的官兵尸体、武器和装备也扔了一地,鲜血染红了德军的坦克和刺刀以及德军士兵的军装。

德军机械化部队和空军切断了苏联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和所有通讯设备,苏军已经成为瓮中捉鳖,无路可退,到处弥漫着悲观情绪。

9月中旬,西南方面军一共有4个集团军,即第5、第37、第21、第26集团军,陷入了合围。9月16日希特勒下令总攻,成千上万苏军士兵倒在了德军的坦克和炮火下,哀嚎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血腥味道让人窒息。9月20日,德国人攻占基辅。

9月26日,基辅战役拉上帷幕,苏联南方面军全军覆没。这场战役持续了70多天,德军损失10余人,苏军损失70万官兵,60万人被俘。此战拉开了苏德大战的第一场序幕。

7

基辅战役一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在1941年,另一次则是在1943年。德军在第一次的基辅战役中血洗苏军,而到了苏德战争后期,苏军成功收复了基辅。

1941年7月中旬,德军攻克了莫斯科的西方门户斯摩棱斯克。随后在德军统帅部内爆发了争论,主要的分歧是一鼓作气从斯摩棱斯克直取莫斯科,还是抽调兵力攻占基辅与列宁格勒。德军陆军总部力主先进攻莫斯科,他们宣称攻占这座城市,意味着德军获得决定性胜利。而且莫斯科是连接西部与东部的交通枢纽,只要攻占莫斯科,即使苏联退守到东方的大后方,苏军的物资和人员都无法正常输送。

然而希特勒则痛斥他的将军们对经济的问题一窍不通。在他看来,以基辅为首府的乌克兰,是苏联的粮仓,还可以顺道夺取顿涅茨的煤,和高加索的油田,莫斯科是可以暂时缓缓。而德军将领在提醒希特勒,在入秋后有可能会进入雨季,如果拖到那时,道路的泥泞会增加攻占莫斯科的困难度。即使是哈尔德和勃劳希契以辞职为要挟,也动摇不了他的决心。

德军原计划仅使用一个装甲集群攻占基辅。然而德军的第一装甲集群在苏军的第5,第6集团的连接处,被打开了一条50千米宽的豁口,苏军的西南方面军的左翼和中路就有被德军围歼的风险。希特勒看到了机会,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只要在基辅的南北两侧进行围攻,两军在第聂伯河的右岸杀个回马枪,德军就能形成一个包围圈,不仅可以将基辅拿下,还能更大程度地消灭苏军。于是他命令古德里安由上向下攻击苏军的背面,而克莱斯特由下向上进攻苏军正面,形成钳形攻势。双方计划在基辅以东150英里的地方会和。

7月8日,克莱斯特突破了苏军的边境防线,并成功拿下了日托米尔。到兵临基辅之时,希特勒下令暂停进攻,等待更多的苏军增援后再一口吃掉他们。7月下旬,在第聂伯河左岸的苏军南方方面军的右翼和西方面军的左翼有包围的风险,而德军第11集团军还在继续向前推进,为了避免被包围,苏军实施数次反突击,但也只能且战且退。

(克莱斯特)

7月30日起,德军的南方集团军群第六集团军再度出动5个师,发起了对基辅以及科罗斯田的进攻,试图扫清基辅周围防御工事和驻防苏军。在基辅西南双方进行了你来我往的拉锯战。苏军西南方面军波塔波夫率领的第五集团军在德军的火力优势下,不得不撤离科罗斯田以及南部的扇形防御区,只在正面地带与德军周旋,牵制了德军10个师的兵力长达一个半月之久,德军高层更是将波塔波夫称为苏军顶级防御大师。

(基尔波诺斯)

苏军第26集团军的右翼,在德军多于自己兵力两倍的情况下被打散,一部分撤至了第聂伯河对岸,另一部撤至了筑有防御工事的阵地。后来在8月7日实施反突击成功,而不久前撤至第聂伯河的几个师会和后并肩作战。

而朱可夫为了避免苏军被包围,建议将其撤至第聂伯河以东,想说服斯大林放弃基辅,他因此被撤职,被贬到了地方去打游击,沙波什尼科夫接替了他的职务。8月2日,德军的第一集群抵达彼尔沃迈斯克,苏军的第6,第12集团军共20个师为切断退路。德军的第11,第17集团军乘势从南面将苏军的第6,第12集团军包围在了乌曼。此役德军俘虏素锦10余万人,缴获300余辆坦克和800余门火炮。

基尔波诺斯在向斯大林汇报中提到,苏军在这个方向上已经没有预备队了,而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基辅。斯大林给予的回复是,只要穆济琴科突围后,就能腾出部队来增援基辅,并且命令基尔波诺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基辅2周不被攻破。

苏军能否坚守基辅,主要是看能否阻止古德里安的部队南下,于是阻击古德里安的任务交给了西南方面军的叶廖缅科。苏军在8月14日,仓促集结了由第13,第50集团军组成的布良斯克方面军。然而这支部队很快在8月25日,被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和德军第二集团军击溃。

8月底,德军第6集团军在基辅以北强渡第聂伯河,向杰斯纳河行进,并在契尔尼哥夫把它的两翼同第二集团军连结起来。德军中央集群和南方集团军群也由此会师,将苏军西南方面军的第5,第21,和37集团军包围在了契尔尼哥夫,基辅,涅仁的狭小三角地带。

同时,克莱斯特的部队也在克列缅丘克渡过了第聂伯河,开始向北行进。雪上加霜的是,苏军的西南方面军所有的预备队已经用尽,而从南方方面军调来的第2骑兵军,已经是杯水车薪。

基尔波诺斯也察觉到了正在试图将西南方面军合围的动向,他建议部队撤过第聂伯河,却遭到了苏军元帅布琼尼的反对。在阐明利弊后,布琼尼将此转告了斯大林。面对局势迅速恶化的情况下,斯大林还是坚持要坚守基辅,并且只有在组成了能够对付在科诺托普的德军突击集团,以及在朴肖尔河建立防线以后,才能从基辅撤退。

而此时苏军已经没有能力再组织防御和建立阵地防线了。9月14日,古德里安带领的第2装甲集群和克莱斯特第一装甲集群,在基辅以东240公里的洛赫维察成功会师。苏军的西南方面军全部落入德军的虎口,无力回天。

9月17日,苏军终于下达向东撤退的命令,此时已经为时已晚。基辅在9月19日沦陷,被围困的苏军化整为零,各自突围。而只有少数人冲出了包围圈。9月26日,苏军第5,第21,第26,第37集团军绝多数,以及第38,第40集团军的一部分被歼灭。苏军并没有对外公布具体的伤亡人数,而德军宣称,俘虏苏军66.5万人,缴获坦克824辆,火炮3018门。基尔波诺斯,及其政委布尔米斯坚科,参谋长图皮科夫3位西南方面军的高级将领均在突围中牺牲,而突围出来的苏军也只有3000人,西南方面军几乎全军覆没。德军在9月底,对基辅的犹太人进行了屠杀,至少超过7.5万当地平民死于纳粹的枪下。

乌克兰的大平原,对于消耗德军的机动性没有任何帮助,斯大林坚守基辅的做法一直被后人所质疑。而斯大林也有自己的盘算,他想用85万苏军牵制住50万德军的行进节奏,以此来争取将苏联的工业设备和人员撤离到西伯利亚的大后方。苏联的工厂和非战斗人员的大撤退,从1941年6月30日就开始进行,到了1942年春,共有2532座工厂在纳粹的眼皮底下抢运出来,其中1532座工厂是在头四个月抢运出来的。也就是说苏军在基辅会战中坚持战斗的71个日夜,用惨痛的代价为苏联的物资和人员转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而且经此一役后,苏军证明了他们可以抵挡德军的强大进攻,苏军的顽强抵抗也打动了西方国家,也因此才获得英美等国家的军事和物资援助。这才有了后来苏军的反攻。

基辅会战最终是希特勒赢了面子,斯大林得了里子。就在希特勒向全世界吹嘘,基辅会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漂亮的歼灭战时,苏联已经在大后方卧薪尝胆,准备卷土重来。而希特勒在获取基辅之时,在焦土政策下,城里早就是空城,任何有价值的物资没来得及搬运的,已经被付之一炬。而基辅会战后,莫斯科的秋雨也如约而至,德军攻占莫斯科的计划最终也没能实现。希特勒在基辅城破之时,也只能强颜欢笑。

8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欢迎关注。

作为苏德战场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德军在基辅会战中,将苏联西南方面军全歼,除了几个方面军的首脑乘坐飞机离开外,其余约60万苏联军人被俘。

1941年6月22号,随着坦克的轰隆声,进攻苏联的德军分为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向苏联腹地进发。经过两个月的战斗,就攻陷苏联西部的大片领土,其中北方、中央集团军进展最为迅速,而南方集团军则在乌克兰受到来自苏军西南方面军的顽强抗击,部队停滞不前。这样一来,在德军战线上就有了个扎眼的西南突出部,而德军中央集群则绕到了苏西南方面军的身后。

这是巴巴罗萨计划所没有预料到的。人挪活,树挪死,希特勒出于对战局的考虑,改变了巴巴罗萨的计划,要求中央集团军停止向东前进,该由向南进发,从后方包抄苏西南方面军,形成合围,意图歼灭西南方面军,解决掉中央集群的侧翼安全问题,以及未来的战时经济问题。

于是,德军最优秀的两支精锐装甲集群果敢迅速、极具突然性地发起千里奔袭,在合围地点形成优势兵力。9月16日,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师在基辅以东200公里的洛赫维察会师,自此基辅包围圈的外圈正式完成,包围圈总面积达到13万5千平方公里,相当于8个半北京市的面积。数十万苏军被围,面对覆灭的命运。

9

当时德军的巴巴罗萨行动进展十分顺利,大量苏军被德军歼灭,德国人在的苏联境内高速推进。

德军在北线以及中部战线推进迅速,但是在苏联南部则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突出部,苏联西南方面军虽然有一定损失,但是整体实力尚存,依然驻扎在基辅地区。而对于德军而言,西南方面军对德军侧翼十分具有威胁,如果德军在进攻莫斯科之前没有解决掉西南方面军,将会面临巨大的风险。

同时,还有其他原因迫使希特勒必须进攻基辅歼灭苏军。首先是苏联可以借助苏联南部以及克里米亚半岛等对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进行攻击,这会威胁到德军的燃料供应,因此有必要拿下该地区解除威胁。然后就是乌克兰地区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乌克兰的粮食、顿涅茨的工业区还有当地的煤矿等资源,对希特勒吸引力同样巨大。

德军南方集团军快速推进,而苏军指挥官布琼尼鉴于苏军实际战斗力不足打算撤退,但是斯大林不允许,只能坚守基辅。结果古德里安和克莱斯特的装甲集群很快渡河并在苏军后方会师,完成了对基辅守军的合围,此时斯大林命令撤退,结果为时已晚。

包围圈内的苏军很快被德军分割围歼,高达66万苏军被歼灭,仅有极少量苏军突出包围圈。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