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

我是偷间闲谈,借回答本题之际

先分享一段故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伙计(现股东)以烧炭为职业。一天俩个人一同上山,肩扛锄头,腰系砍柴刀,风风火火,有说有笑地出门了。俩人砍完了树杆,他们就共同挖炭窑准备烧炭。突然间,一个伙计的锄头从手中弹脱掉地,原来啊是挖到了一坛金灿灿的金元宝。他们俩人那高兴的样子,心里头乐开了花,笑的嘴巴都合不上了。他们各自都想着以后的日子,肯定比炭火还红。

快到中午时分,其中一人叫另一人下山(我们把设下山的叫张三,另一个李四),张山听李四一讲,也赶快下山去拿午饭了。此时此刻,李四两眼盯着那坛金元宝,自言自语地说,这些钱要是由我独有那该好啊。正所谓“见钱眼红心变黑”。李四前思后想,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专等张三拿饭回来,一锄弄死张三。然后,伪造现场,跟他家人也好交代,外人也不知道。

再说,张三回家准备午饭时,也没有跟家人说今天早上的幸运事。心里头也同样想独占那坛金元宝,于是在饭中下了毒。准备就绪后,一手提饭盒笼,一手拿了一个麻袋(准备装元宝用)。很快就到了炭窑,叫李四来吃饭,这时,李四手中紧握锄头,假装很积极的样子。当靠近张三时,举起手中锄头,出其不意,对准他的头部狠狠挖了一锄。张三一命鸣呼入了鬼门关。李四欢喜若狂,庆祝自已的聪明妙计。拿起张三的饭,大口大口地吃,可曾谁意料到,李四吃得是有极毒的饭,三二口下肚,也跟着张三去阎王殿报名了。饭也撒了一地。

此时,栖息在树林里的一群鸟,看见白花花的米饭,争先恐后地飞了过来,你争我抢。不一会儿,可怜那些争食的鸟也一同随张三、李四去见他们老祖宗了。

这一幕幕触人心寒的镜头,是财神爷在考验人性的本质,而设置的一个特写。财神爷感叹地说了一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好了,这成语故事到止结束。先给个赞。该言归正传。

中国历史上贫财的人多的数不胜数,好多电影,电视片,小说介绍的贪官,相信大家都比我更了解。象中国历史上定的十大奸臣之一和珅。

和珅(1750年5月28日一一1799年2月22日),别名:致斋、善保。任职清朝,乾隆时曾封爵:一等忠襄公。原家贫寄人蓠下,后从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起,遂平步青云,位极一人之下的“二皇帝”。一生主要成就(紫光阁功臣)。著:《四庫全书》、《嘉乐堂诗集》。和珅在利欲尚末熏心时可用一连串的赞词加以“美化“:前半生:仕途一帆风顺,为官清廉善断案;后半生:利欲熏心、野心膨胀,控制商贾,大权独揽,铲除异己,拉邦结派,权倾天下。

嘉庆四年,乾隆驾崩后,[(当时乾隆有暗示嘉庆,在羽毛未丰之时,不可轻易动和珅,要慎重考虑他在朝野的势力)]。正月十三日,嘉庆帝宣布和珅二十条大罪。抄得和珅家单纯白银八亿两

外加银铺、当行、黄金、商行总资产,估值20亿两白银,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相当于清朝期间,抵值全国15年总收入。一生最胆大妄为的一次,竟克扣朝庭下拨的一半救灾款。1799年2月22日(正月十八)狱中自尽。终年49岁。

和珅:本为一朝栋梁,雄才盖世,满腹经伦。但因爱财如命,也为财死于非命。最终落个历史上大奸臣、大贪官,遗臭万世。

真是验证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古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想之有方……

今晚是个不眠夜,无花无赞向你借。偷间闲谈只图乐,评论指正当致谢????????????????????

最佳贡献者
2

说实话,钱这个东西,不能没有,否则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是如果太多,也未必是好事,因为它最后真不一定能是你的。

比如汉朝的邓通,他是汉文帝的男宠,深受文帝的喜爱。一生勤俭节约的汉文帝,在对待邓通这方面那是相当大方,甚至还赏了他几座铜山。在以铜币为主要货币的汉朝,这就等于是把印钞机交给邓通了。史书上说“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正是彼时邓通的富贵。

然而在汉文帝死后,其子汉景帝一上台,就着手开始收拾这个男宠了。邓通最后的结局是“一簪不得著身、不得名一钱”,凄凉的死在了坟堆里(“寄死人家”)。

两千年后,另一位权臣还是没吸取教训,他就是和珅。

和中堂之贪,世人皆知,嘉庆皇帝早就看着他不顺眼了。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五天以后,嘉庆就颁布了和珅的二十项大罪状,次日就出动两名亲王带队,前往和府抄家。九天以后,和珅被赐自裁。

有关抄家的数额,不得而知,有人说是2.3亿两,还有人说是20亿两。但是,清朝此时一年总税赋不过7000万两,总是事实。和珅的家产超过贵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年财政收入的三倍,不收拾他收拾谁?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3

李义府

李义府,原籍嬴州饶阳(今河南饶阳县),后迁剑南水泰(今四川射洪县)。他曾在唐高宗李治时两度为相。由于他表面上总是那么温和、恭顺、面带笑容,而内心却阴险狡诈,褊私嫉妒常常出乎意料地陷害人,所以人们说他“心狠貌恭”、“笑里藏刀”,并将他称之为“人猫”、“李猫”。


在他主管吏部时,他曾派长子李津将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叫到面前,说:我准备为你弄个官职。5天后,长孙延果然当上了司津监。于是,他向长孙延索取谢金700贯。升任右丞相后,李义府竟“专以卖官为事”。一些贪婪之徒,富贵之家,只要肯给他送钱,就能身居高官要职。由于他“卖官鬻爵,其门如市”,前来行贿求官的人络绎不绝,他自感忙不过来,又让其母亲、妻子及女婿等全都参与到卖官售爵的行列之中。

李义府的胡作非为,自然也会引起朝臣们的强烈不满。于是,有人将此事报告给了唐高宗。唐唐高宗生性懦弱,惧怕武则天;而李义府又正是武则天面前数数二的大红人,所以一直无人敢动毫发。但由于.上疏者越来越多,唐高宗不得不召他进宫,告诉他:‘“朕闻卿的儿子、女婿言行不谨慎,作恶甚多。朕一直为卿遮掩,从未对卿说过。卿回去后劝告他们一下,不要让他们继续如此。”

不料,李义府竟勃然变色,反问道:“是谁向陛下这么说的?”唐高宗虽然不高兴,也只是回答道:“只要朕讲的是事实,你何须问朕从何处所知呢!”李义府见此,竟不与唐高宗打招呼,扭头而走出宫门。


李义府横行无忌,作恶多端,终于惹得天怒人怨,遭到了应有的惩罚。龙朔三年(663年),左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忍无可忍,上表陈述李义府种种罪状。唐高宗也感到李义府眼里只有武后,并无皇上,决定给他点颜色看看。因此,诏令司刑太常伯刘祥道和御史共同审查此案,并由司空李勤督办。审查的结果,与杨行颖所揭发的完全一致。

唐高宗又感到李义府已危及自己的统治,下决心除去这一毒瘤。武则天得知后,也认为李义府胆大妄为,罪不可赦,不得不忍痛割爱。因此,李义府以“蓄邪黩货,实玷衣冠;稔恶嫉贤,载亏政道”的罪名,被削除一切官职,长期流放到嵩州(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同时,他的长子李津、次子李洽、三子李洋和女婿柳元贞等人也均以仗其父权,贿赂无厌,为非作歹的罪名,被革去官职,长期流放。


其中,李津被流放振州(今海南省崖县),李洽、李洋和柳元贞被流放到廷州(今广西天峨)。人们听说李义府及其全家遭到惩处,无不高兴得奔走相告。大家都说:“今日巨唐年,还诛四凶族”。“四凶”,指的是李义府的三个儿子和女婿。有人还以民间的说唱形式,编写了一份《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在一些通衢大街上。所谓“铜山大贼”,指的是李义府贪赃枉法、索贿受贿得来的铜钱堆积如山。

李义府早已臭名远扬,而今成为钦犯,孤零零被流放偏远地带,自然又受到千夫所指、万民唾弃。他寝食不安,坐卧不宁,度日如年。支撑自己活下去的惟一的精神支柱,是妄图朝廷大赦时,武则天再为他美言一番,从而东山再起。


然而,乾封元年(666年)朝廷大赦时,却明文规定长期流放者不得回朝。他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希望却是犹如肥皂泡,顿时瘫倒在地,从此优愤发病,惨死在嵩州一处陋室中!李义府临死之前,身边没有一位亲人;死后,也无人照管;腐尸停放了许久,才被扔进了一个土坑中。除了野狗对他的坟头感兴趣,还有一群群乌鸦时而绕者他的孤坟怪叫着。

4

历史上符合特别喜欢钱,又没得到钱,反而因之受灾难这三个条件的人似乎不太好举例,就此问题,围绕一个钱字,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分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敢问从古至今,哪个不喜欢钱?即便追求物质极简的精神贵族们也少不了钱。

人,可以笼统地分为好人和坏人。

所谓的好人当中,又可分为看钱重的人和视金线如粪土的人。举两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鲁迅先生,骨头最硬的人,文学巨匠,爱憎分明的精神领袖,但鲁迅先生一生很重视钱,为增加收入,不辞辛苦,曾经因为当时教育部欠薪而写文章披露欠薪内幕,对收入看得特别重的鲁迅先生,丝毫不影响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

好人中也有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如范蠡,经商三至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孔子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论富与贫,都能看得开。

人中还有一类人一一坏人。更是都爱钱,没有例外。他们当中也可再细分两类,一类不可否认,大多得到了钱,而且占比很大,正如《窦娥冤》中所说,“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延年"。这类人中有得到灾难的,如和坤,坏,得到很多钱,同时也获灾难。当然,这类人中也真有“为恶又延年"的。

坏人中有特别喜欢钱又没得到钱,反而招致灾难的吗?就如现在的警匪片,坏蛋绑架了人,获得了赎金,还没花出去一分,坏人便被抓住,就是这类人,历史中也应该有。

总之,分析这么多,历史上特别喜欢钱,又没得到,反而有灾难的人,坏人同时符合的不多,倒感觉古代底层百姓最符合,特别喜欢,又挣不到,社会一有风吹草动,又是灾难的受害者。


5

行业卖盐的人,古代靠卖盐赚钱的人下场都很惨。

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商业上有几种比较出名的商人,比如说晋商徽商之类的晋商依靠银两发家致富,徽商就是搞典当的,但还有一种商人是这两种上人远远比不上的,那就是盐商言作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在古代的时候也非常受欢迎,而因此吸引了有权势的商人去运营卖盐一个个赚的是盆满钵满。

富可敌国用在他们身上一点儿毛病没有,只是这些人后来一个个下场却是十分的凄惨,那么他们是如何没落的呢?

首先在古代时候盐铁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这简直是暴利的事情,只是这种生意掌握在国家的手里,一般人想要去卖盐,被抓住了就没有然后的故事了,可是这种利益总会吸引很多人去做这种有风险的事情,再加上后来官府对盐铁商贩的管理并不算嫉妒严格,所以暗中还是有人在卖的,到了最后朝廷干脆是将自己坐中间轴,姜妍贩卖的经营权交给了一些伤人,让他们帮助自己管理,而这些人往往都是有名的富商。

而这些商人得到了官府卖盐的许可之后,那可谓是几乎将整个国内的饭盐的市场给垄断了,他们可以肆意地抬高盐价格,起到能够获得高利润的效果,而为了能够从官服手中获得更多的盐,这些盐商对当地以及上级的官员那可是非常的尊敬,经常送这送那的,而这些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两淮地区的盐商了,尤其是在乾隆皇帝的时期,大家知道乾隆皇帝喜欢下江南。这两淮地区的盐商就投其所好,花大价钱讨好乾隆皇帝,乾隆龙颜大悦对盐商们大加赞赏,而那些官员一个个也都是人精,这些盐商也就更加吃香了,赚得数钱都说不过来。

而后来1768年的时候,扬州盐商按照每年的习俗送上了一份礼物给当地掌管官员的官员,官员一看数量不满意,觉得这些盐商现在越来越目中无人了,于是上书给皇帝说,这饭盐的盐商和官员勾结等众多的事情,乾隆大怒派人彻查这一查就把事情全查出来了,为此很多官员和盐商都落得悲惨的下场,而存活下来的盐商那都是比较有实力,同时眼光长远,在局势不对的时候直接向朝廷捐银两以表忠心。这也是后来国家亦有什么天灾或者打仗的时候,银商都往国库捐钱的原因,而这些钱就是从百姓身上得来的。

后来岩烧们要交上去的银两越来越多,官员的价格却越来越贵,很多人都不再买关联,而是偷偷的买私盐官府失去了盈利,清朝道光年间皇帝下令对这买盐的制度进行了变革,自此之后谁都能卖盐,只不过需要交付一定的那斤才行,从此饭颜也变成了民间的商务了,后来清朝灭亡很多封建制度被解除。但是这种民间贩盐的方式被保存了下来,渐渐演变成了现在一般居民的小卖部都能买到。

6

要说中国历史上爱钱敛财招致灾祸的首推汉灵帝刘宏,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刘宏执政期间,大汉江山已经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朝廷内部宦官外戚把持朝政,像太傅陈藩,太尉段 颎 等忠贞正直的大臣皆被害而死。河北各地太平道黄巾军已经或明或暗杀官占府。西北各地羌人不断反叛狼烟四起。还好被 卢植,藏旻,朱雋等人平定,刘宏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他封张让等十人为常侍,称十常侍,由他们把持朝政,朝廷上下乌烟瘴气,更为疯狂的是刘宏为了大肆敛财竟然大肆卖官鬻爵。

光和元年(178年),刘宏在其母亲董太后和常侍们的教唆下,为了敛财尝试卖官。朝廷公开宣布可花钱买到自关内侯以下至光禄勋下属虎贲、羽林等部门职位;卖官的规定是:地方官比朝中官员价格高一倍,县官则价格不一;官吏的升迁也必须按价纳钱。求官的人可以估价投标,出价最高的人就可中标上任。除固定的价格外,还根据求官人的身价和拥有的财产随时增减。一般来说,官位的标价是以官吏的年俸计算的,如年俸二千石的官位标价是二千万钱,年俸的四百石官位标价是四百万钱,也就是说官位的价格是官吏年收入的一万倍。段颎,张温等人虽然功劳很大,声望也很高,却也都是先交足了钱,才登上公位的。及至后来更变本加厉,以后官吏的调迁、晋升或新官上任都必须支付“官费”,许多都因无法交纳如此高额的“做官费”而吓得弃官而走。曾经也有中常侍吕强等进谏:“天下财物都是陛下的,何必还分公和私?”刘宏不听。卖官的政策一直持续到刘宏逝世。刘宏因卖官得钱万亿,却没带走分文,然而官员又得从百姓身上盘剥,百姓苦不堪言求活不成只得造反,刘宏死后不久埋葬大汉王朝的黄巾起义就爆发了,大汉四百年由此而终,真是可悲可叹!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