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业生产力低下,没有农药化肥和除草剂,谷种退化产量很低,加上各种自然灾害,丰收年景是非常少的。最后还有花样百出的苛捐杂税,真正农民能剩下的口粮其实少得可怜。一到青黄不接的季节,许多家庭都断粮了,又得不到朝廷和社会的救助,所以会经常发生饿死人的现象。
谢邀
古代地广人稀,老百姓占有耕地的确比现在多,但仍有饿死人的现象,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土地私有造成了贪富悬殊。封建社会是私有化,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地主和富农手中,有为数不少的贫民有不足以养家糊口的土地,甚至没一点土地,靠给有土地的人家打工挣饭吃,这部分贪民一旦遇到生病长灾丶天灾人祸,就有被饿死的可能。
原因之二,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粮食产量很低,解放前,一般肥沃的土地,小麦亩产也就在100多斤(现在亩产能到吨粮:2000斤)。在产量如此低的收入下,一旦遇到水丶旱丶蝗虫等自然灾害,颗粒不收是常事,那些家中无余粮的农民,也有饿死的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家中无余粮的农民并不占少数。
三,原因之三,苛政使农民入不敷出;战乱使农民无法生产,造成歉收等等,也是有些百姓饿死的原因。
古代百姓虽然人少地多,但是其实饿肚子是普遍现象,甚至饿死人也并非什么稀罕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小编就古代的社会情况来全面分析一下。
苛政猛于虎
在古代,有的人为了躲避赋税而去老虎活动的地方定居;也有人为了躲避赋税而去捕获毒蛇…他们这是在玩命啊,如果不是为了活命,想必他们是不会干的。很多人一年的收入还不够缴税,所以说古代的苛捐杂税让许多老百姓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
古代生产力极其低下
在古代种地也是很困难的,由于耕牛紧缺,所以他们大多都是依靠人力来完成耕地的。所以古代老百姓种地的效率太低下了,这直接导致了收成的低下。
古代的稻种比较落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候的稻种水平已经是改进许多了,但是收成的粮食依然只是可以勉强户口的,甚至还有很多百姓解决不了温饱问题。那么古代的稻种品质更差,所以说收成是远远无法和现代比的。
旱涝灾害
在中国旱涝灾害是威胁百姓生活以及国家安稳的重大因素之一。本身古代收成都不够吃,无论是旱涝灾害只要发生,必定会饿殍遍地。好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中国已经应对好了各种灾害。
古代战争频发
古代的战争是非常多的,只要战争爆发遭殃的必定是老百姓。战争期间老百姓很可能会被征收更高的赋税,而且壮年之人都必须去当壮丁,所以战争爆发绝对是百姓的噩梦。
盗匪的收刮
在古代由于很多人吃不上饭,其中一部分就沦为草寇,靠抢劫百姓粮食为生。对于强盗的故事可以看看水浒传,强盗之乱让百姓整天都是提心吊胆的,粮食被抢的话,很可能会饿死的!
所以说中国古代老百姓面临的磨难实在是太多了,在古代老百姓能够生存下去都是一个很艰难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庆幸生在了新时代,与古人相比,我们实在是太幸福了!
耕地多不代表粮食产量高,更不代表你能留得住粮食。
(古代农民)
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离开了土地。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种地已经完全陌生了。所以,很多人对“粮食产量”这个概念,是有些模糊的。
在现代化的灌溉、施肥、除虫,以及良种培育、温室大棚等等技术条件出现之前,种粮食没这么好的收成。
我们以稻类为例子,春秋时代的稻谷产量,《管子·轻重甲》记载,一户人家耕种100亩地,一年的收成为20锺。春秋时期的100亩只有现在30亩的大小,20锺大概是1600公斤。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稻谷亩产量约为53公斤。
战国时期略有提升,亩产能达到一石半了。换算一下,一石半约为18公斤,战国时期三亩半地才相当于现在的一亩——所以按照现在的标准,亩产提高到了63公斤。
在相对稳定的时期,水稻亩产是不断增长的,比如到了宋代,南方水稻亩产能达到200公斤左右,到明朝就可以超过300公斤了。
康熙年间大力推广水稻栽培,康熙本人更是亲自动手,在西苑(今中南海)开辟了试验田。经过多年的试验,双季稻也推广开来。康熙五十四年,苏州的双季稻亩产可以达到400公斤了。
当然,不同的粮食亩产不一样,不同的地区也不一样。我们只能大概说明一个问题,古代的粮食产量不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现在的粮食产量,一对比就知道了。
更重要的是,古代粮食产量的统计,往往指的是风调雨顺的时期。
一旦兵荒马乱,或者天灾不断,轻则粮食产量大减,重则颗粒无收。
比如明天启七年西北华北大干旱,到崇祯十一年干旱又扩大到了华中地区,这场干旱一直到顺治二年,对北方的农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伴随干旱而来的,还包括蝗灾以及瘟疫,百姓不管有多少土地,都毫无用处了。
晚清的丁戊奇荒,四年时间,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以及江苏和安徽北部,甘肃东部甚至四川北部,都受到了严重影响,1000万人饿死,2000万人逃荒。
也就是说,灾难来临之际,土地的价值就被降到了最低。
如果没有战乱和天灾,老百姓就能依靠土地好好活下去吗?当然不是。
(电影里的逃荒)
我们要知道,农民收获的粮食,不完全是自己的。首先就是赋税,历朝历代农民压力都很大,这个具体说起来就很复杂了,数据不罗列了。总之,赋税和徭役,即便是最轻的时候,也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一旦遇到“苛捐杂税”较多的时代,种地还不如逃荒……
当然,中国古代农民遇到的最大问题,其实是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或者天灾人祸,都会加剧地方土地兼并。这就导致了农民都是给地主耕种,不管丰年灾年,自己都很难留下粮食。
我们总说大唐盛世,但是这个盛世之中,有一个名叫李绅的诗人,写下了著名的《悯农》,其中那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就说明了一切问题。
这很显然,比之当今,简单来说,古代体制落后、生产力落后、生产工具落后等等。
这一切带来的问题就是大部分可耕土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农民手里没有多少可耕地,只能在地主手里租地种,那种盘剥是很历害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地主实际上只是将农民视做可耕种粮食的劳动力工具);其次古代农耕受生产力所限,看天吃饭,粮食产量也少,尤其是碰到自然灾害、战争等,百姓流离失所,更是苦命。
那时候的一亩地产量和现在差远了。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古人从石器时代开始刀耕火种,后期逐渐各种成熟的农业生产技术。按理说,中国古代疆域辽阔,人少地多,为何依旧摆脱不了有人饿死的情况发生呢?归其缘由那就是天灾人祸。
古代生产力非常落后
在恶劣天气的年岁,大旱大涝可能就导致当年的土地颗粒无收。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也不如现代先进,耕作方式单一,土地的产出率低下。若是风调雨顺,那自是皆大欢喜又是一个丰收年。若是水旱大涝、虫疫等天灾,百姓就会面临颗粒无收的局面,一家老小要挨饿受冻。即使等待政府的开仓放粮,但经过各官员的层层剥削,能够到老百姓手中的粮食是少之又少的,只能被活活饿死。出现活活饿死的现象也是正常。
古代封建社会苛税猛于虎
底层的百姓是背负着重重的赋税。每年的收成,除了交给地主的佃租之外,还要想政府缴纳赋税,如果遇到收成不好的年岁,交完佃租之后,剩余的粮食少之又少,面对赋税也只能卖粮缴纳,温饱就成了问题,导致很多百姓吃不上饭,被饿死。
古代中国战乱频繁
十里消魂无人烟,百里疮痍鬼自愁。一旦国家出现动乱或者抵御外敌而引起战争,就必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军粮,只有战士温饱解决,才能上阵杀敌。但是战争对于百姓来说是苦不堪言的。政府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军粮,会加大对于百姓的徭役赋税,苛税猛于虎,分分钟一年辛苦耕作的粮食就被征收,百姓没了生存的来源,只能坐等饿死。
在古代,虽然人少地多,但是百姓温饱依旧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关注的民生问题,同时也视农业为国家的根基。
到了近代,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有了更加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各地也建立抵御天灾的机制,农业生产已经可以避免天灾,科学生产粮食,已经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此时的我们,正是活在幸福的年代。
首先看一下古代的人均耕地是不是比现代人更多一些。早期历史的统计不完善,度量衡和现在的差异也很大。从明清时期开始看。明洪武14年,全国总计户口数,大约为1060万,开垦土地总量大约为3亿7千万亩。每户可得土地大约35亩。清顺治8年,没有户口数,只有人丁数,与明洪武14年没有太大差别,土地开垦总量却下降到2亿9千万亩。每个壮丁分得土地大约27亩。古代按丁分户大体上,口径虽然不一致,但大体上具有一定可比性。清中期雍正时期,人丁数达到2600万,土地开垦面积在8亿8千亩左右。平均下来土地大约为34亩。
根据官方统计资料,截至2002年中国耕地总面积12,59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公顷。古代的原则按壮丁进行分配,那么按照青壮年男子占人口总数量的比例大约为总人口的1/3,折算人均耕地面积为0.3公顷。
这里需要普及一个知识,严格意义上讲,亩不是一个面积计量单位是一个征税单位。在各地亩的大小是不同的,山西地区的一亩地,10倍于江南地区,在同一地区由于土地的肥瘦不同,也是有大小区分的。现在确定的一公顷等于15亩的换算关系,是在中国传统度量衡转换成公制度量衡以后才确定下来的,并不能直接用来推算古代的亩的大小。
还要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古代的劳动力主要分布在农业领域。现代社会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国农业人口的比重已经比较低了。现在城镇人口的总数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同时有大量农村人口前往城市就业,实际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现在没有确切统计,但是我个人估计也就在20%左右。也就是说现在实际上的参与农业生产的壮劳力人均土地占有量大约在1.5公顷。
那么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古代的亩的大小虽然和现在有区别,但是一公顷,大约相当于古代10亩地到30亩地之间。从这个角度上看,现在实际意义上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和古代也没有太大区别。人均土地占有量特别低的那段时间应该是解放以后人口快速增长,尚未改革开放的时候。那个时候人口已经超过了10亿,但是城市吸纳人口的能力比较有限,大量人口留在农村,所以有所谓的人均不足一亩地的说法。从这个角度上看,当代人的土地占有量也不低了。
其次,饥荒的形成需要两个因素,一个是外部自然环境的冲击,另外一个是政府管理的失职。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外部自然环境的冲击非常好理解就是水灾,旱灾,虫灾等能够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在这种冲击下,粮食收成不足,民众生活会很快陷入困境。
但是自然灾害不大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所以荒政管理实际上是应对自然灾害极为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很早就建立了常平仓制度。也就是由政府出面,在丰年的时候把多余的粮食储存起来,应对灾荒。同时还可以进行跨区域的调配。所以研究中国历史就不难发现严重的灾荒往往和政府管理能力下降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上讲,自然灾害往往只是导火线,最后反映的实际上是政府的失职。有些人总是认为自然灾害是导致某些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其实应该反过来看是因为这些王朝自身能力衰落,外部打击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严格来说人均土地占有量比较少,并不是导致饥荒的原因,只是会使得饥荒爆发的频率更高,发作的时候更为严重。
在当代世界,依然存在着饥荒现象。在前几年的朝鲜,以及现在的部分非洲国家,都出现过饥荒现象。其实说到底这些饥荒发生的原因和农业生产本身的关系都不是很大,反而和政治上面的原因更密切。
对于饥荒问题进行最深入研究的学者是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他在贫困和饥荒,论权力与剥夺当中明确的指出饥荒从来都不是一个农业生产问题,而是一个政治管理问题。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一下。
亩产太低!五十年代前期水稻在我们江南丰年才五百来斤,小麦才三佰来斤。生长期比现在长半个月以上,遇上早霜全是瘪谷,七十年代前气温比现在低得多。记得割稻时非常冷,稻畈地上种油菜时,戴了纱手套还冻的手指疼!现在化肥足,品种好,小麦亩产都超八佰斤,水稻都超一千二百斤,哪还不是当年的精耕细作。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感谢科技工作者!
在近古六十年代由于中国还苏联外债,加上自然灾害的繁烦发生,中国的粮食产业不景气,农业生产落后,全靠传统的经营方式,所以粮食产量低,完成交国家入库提留。农民手里所剩余粮无几,不能说饿死吃不太饱的现象是常有的事,不过当时的粮食全部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也是社会优越的一方面。
土地再多都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