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樊闲聊来回答
张骞出使过两次西域,都是带着军事目的去的,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却打开了西方世界的大门,使得中原王朝向西扩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也拉开了序幕
汉代以前,由于高山、沙漠和战争的阻隔,我国各族人民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通向西方的道路。同样,这些屏障也阻碍了西方人的东来。张骞出使西域,在人迹罕至的荒山大漠上开辟出了一条通商大道。从此,在世界东西文明之间架起了一道万里彩虹。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传向西方,西域各族人民也不断东来,占世界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亚欧大陆终于连接起来了!
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这时的汉王朝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政权日益巩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据称那时粮库中的粮食堆积如山,“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库中的钱币“累白巨万”,常年不清点,以致穿钱孔的绳子都腐烂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凭借着“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的雄厚国力,决意向西挺进,开拓疆域,从根本上解除匈奴对内地的威胁。
当得知匈奴的老上单于砍下月氏王的头颅作饮酒器,双方结下世仇的消息后,他决定派人通使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向西迁的大月氏人,希望他们返回故地,共同夹击包抄匈奴。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朝廷没有指派使者,而是采取公开征募的办法。由于汉朝与月氏过去从来没有过交往,况且谁也不知月氏现在迁在哪里,更不知路途中有多少艰难险阻,因此诸侯王公,文武大臣,谁也不敢去冒险。
这时,一个小小的郎官,却勇敢地出来应征,他就是后来名传千古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张骞接受使命,带着随从甘父(原是胡人,被卖到堂邑氏那儿做奴隶,故又称堂邑父)等100多人,从长安起程,经陇西(今甘肃洮南)向西进发。张骞一行原想悄悄越过匈奴人控制的河西走廊,可一出玉门关,即被匈奴骑兵抓获,并立即被带到匈奴单于的面前。单于对张骞的出师暴跳如雷,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就这样他们把张骞扣押起来。为了笼络、软化张骞,匈奴为张骞娶妻成家,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张骞完成出使西域使命的决心。在被扣押整整10年,同伴都失散,身边只剩下随从甘父的情况下,他仍然珍藏着汉朝使节的凭证——一条牦牛尾,时时想着伺机逃脱。公元前128年,他乘匈奴人疏忽,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同甘父一起逃走了。
张骞逃走后,毅然继续西行,决意不完成使命不回头。西行的路是艰苦的,有走不尽的终年积雪的大山,有浩瀚的沙漠……然而,张骞无所畏惧,一路风餐露宿,仅靠着甘父的一手好猎艺,才得以以野味充饥。最后在妫水流域找到了大月氏。但是,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从伊犁河流域被迫迁到妫水流域后,在此征服了大夏,已定居下来。大夏故地土地肥沃,四周没有强敌,加上和汉朝距离又太远,因此,大月氏人不愿返乡复仇。张骞没有达到与大月氏联盟的目的。于是,他便从大月氏来到大夏,在此考察滞留了一年多后,只得重新踏上归途。
为了避免匈奴的拦截,张骞在归途中,未走原路,而是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进入柴达木盆地,打算绕道羌族区回到关内。但不幸又被匈奴人捕获,拘留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死去,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才乘机得以逃脱回到长安。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去时100多人,回来时只有他和甘父两人。
张骞回到汉朝以后,向汉武帝报告了出使情况和所见所闻。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为表彰张骞的功绩,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同时赐给甘父“奉使君”的称号。后来,武帝又以张骞协助大将军卫青抗击匈奴有功,封他为博望侯。由于他在西域各国有很高的威信,后来朝廷派出的使者,都称自己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连乌孙”、“招外臣”、“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于是张骞率领1个300多人的使团,每人配两匹马,还携带“数千巨万”的钱币、丝绸等礼物盒和1万头牛羊,浩浩荡荡的向乌孙进发。张骞这次出使西域,河西走廊已在西汉政府的管辖之下,南疆亦已被汉朝控制,因此,张骞率领的这支庞大的使团,一路顺利地到达了乌孙的赤谷城。不过这次张骞仍未能达到与乌孙结盟的预期目的。乌孙王昆莫和贵族认为汉朝离自己太远,不愿东迁。但是,经过张骞传达武帝的友好旨意和介绍了汉朝的富强情况后,乌孙王表示愿意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所以,当张骞返汉时,乌孙王派遣亲信大臣为专使,携带几十匹著名的乌孙马为礼物,随同他到汉朝向汉朝政府致谢。此使者见汉朝人众富厚,于是回去报告了乌孙王,这为以后乌孙与汉朝结亲联盟创造了条件。
张骞在赤谷城期间,还通过乌孙的关系,派遣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等地进行友好活动。这些副使受到了各国的热烈欢迎。如安息国王米理斯二世派将军率两万骑兵自都城番兜(今伊朗北部)东行数千里,专程至边境迎接汉使。汉使回国时,安息王又派出使团,陪同汉使回到长安,并赠给汉朝鸵鸟蛋等珍奇礼物和一个魔术团。其他副使归国,各被访问国亦都派了使者与汉副使一道来长安报聘。这时,中国通往西域的大道才真正开通。
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凿空”二字精辟形象地概括了张骞出使西域使命的艰辛。西域险阻难通,张骞开凿而通,汉王朝才与西域建立了关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都未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但它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开辟了横贯亚洲内陆的东西交通要道。
这条要道自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西行,经过武威、张掖、酒泉到达敦煌,在此分为两道:
一条是自阳关出发,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经楼兰(后称鄯善,今新疆若羌东北),过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今新疆莎车)、蒲梨(今新疆塔什库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南行,到身毒(今印度);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东岸,这是南道。
另一条自玉门关出发,沿着天山山脉南麓向西行进,经车师前国(今新疆吐鲁番),过焉耆(今新疆焉耆)、姑黑(今新疆阿克苏)、疏勒(今新疆喀什),逾葱岭,至大宛,再西北行,到康居、奄蔡;西南行,到大月氏、安息,这是北道。这条大道,后来延伸至地中海罗马帝国。
从此,友好的使团、商旅,牵着骆驼,满载着东方的丝绸、铁器,或西方的珍宝特产,西去东来,沿着这位拓荒者的足迹,踏出了连接欧亚两大洲的古丝绸之路。
其次,它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由于匈奴等国的割据阻隔,中国对中亚各国的情况,或了解得很模糊,或完全不了解。
张骞出国后,向汉朝详细报告了中亚各国山川、地理、风土、人情、物产等自然和社会情况,这给当时的中国人很大的刺激。如同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吸引无数欧洲人前往一样,西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张骞之后,长安形成了出使西方各国的热潮,许多青年人争相前往,蔚成风气。
汉王朝每年派赴中亚各国的使团,多则十多次,少则五六次,每团大的数百人,小的百余人,形成了“使者相望于道”,万里不绝的景象。交流的结果是进一步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汉唐盛世就是建立在这种开放基础之上的。
再次,它沟通了中国与中亚地区和印度等国的直接联系,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前,中国的丝绸、蜀布、邛竹等货物虽已销往大夏、身毒等国,但中间都经过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的转手贩运。张骞出使西域,并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安息、身毒等国后,这些国家的使者纷纷来汉报聘,中国与中亚地区和身毒等国终于建立了直接的经济文化联系。精美绝伦的丝绸、铁器和中国文化艺术随着一批批汉朝使者和商旅西行,被带入了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中华文明的光辉,不仅照耀在天山南北,而且辐射到了黑海、里海以南,即将与西欧文明的光辉交光连彩;与此同时,当中亚的游牧民族见到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色彩缤纷的中国丝绸时,立即被强烈地吸引住了。他们成群结队地携带西域的珍宝牧产东来交换丝绸。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繁荣局面,世界文明在互相交融中得到了发展。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险,备尝苦楚,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他艰苦卓绝不畏艰险的精神,在荒山沙海中踏出了一条东西通途,成为开拓丝绸之路的先驱。他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凿空”精神,直到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文化交流新时代的序幕拉开了,张骞的名字也因此永远被镌刻在这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上!
我是小樊闲聊,欢迎大家阅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