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骞大夫出使西域,这件事除了当时有军事意义外,可谓是利在当时,而功在千秋!

<一>,所谓利在当时,是指:

1,沟通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丶经济交流,这对世界文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张骞大夫出使西域,使汉朝得以在西域站稳脚根,这极大的压缩了匈奴人活动的纵深,从而变相的切断了匈奴的后路。

匈奴自从被汉朝打败,导致伊致邪单于战死后,匈奴就再也没有彻底复兴过。其根本原因就是汉朝极大的压缩了,匈奴的战略纵深。

<二>,功在千秋,是指:

1,张骞大夫出使西域,为大汉将军李广利征西创造了条件,为大汉朝将西域纳入华夏版图,奠定了基础。

2,自汉武帝时期开始,西域就一直归于华夏版图,有时归于中原王朝,有时归于少数民族王朝,例如吐蕃丶辽丶西辽。

3,自汉以来,西域归属于华夏的法理依据就非常清楚,无可争辩。两千多年前,汉朝就在西域设立监管机构丶设立税收机构。当时,包括维吾尔丶哈萨克在内的少数民族,还没进入西域,其民族称谓,甚至还没出现!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自汉朝将军李广利征西以来,西域无论在法理依据上,还是在事实依据上,都归属于中原。西域自始自终都没有彻底脱离过中原政权的管控。这就是新疆是我国不可割的领土的法理依据丶历史依据!

最佳贡献者
2

张骞出使西域被司马迁称之为“凿空”之旅!的确,在张骞之前中国人对于西域的认识是模糊的,更不用说对整个世界的了解了!他的两次出使行动,不但使汉王朝为出征匈奴做好了军事准备,更为重要的是使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始终困挠中原王朝的问题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侵扰!匈奴,鲜卑,突厥,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无不给中原农耕民族带来危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修筑万里长城,以防匈奴人南下。汉高祖刘邦带兵出征匈奴,差点丢了性命!经过文景之治,到武帝时,西汉政府积累了雄厚的国力,可以与匈奴一决雌雄了!然而,当时匈奴控制了整个从河西到西域的广大地区,汉朝攻打匈奴必须建立强大的骑兵队伍,可汉朝缺少良马,须从西城引进良马。另一方面汉朝也需要战略盟友,当时西域的大月氏受匈奴人控制压迫,因此汉武帝希望联合大月氏共同攻击匈奴!带着这些汉武帝的使命张骞一行百多人出发了。

长安,天水,金城,河西,一直到西域,张骞不知遇到了多少困难,甚至被匈奴扣留!可当他到达西域时,大月氏已西迁了,他的军事目的落空了。但他了解了大量西域情况,国家,民族,人口,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等。将大汉的信息带给了西域各国,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十几年带着各种中原没有的西域各种农作物种籽,和大量信息向汉武帝复命!

后来他再次出使西域,他的出使活动,不但为汉朝提供了出征匈奴的军事信息,而且加强中原汉族与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条件。张骞之后,大量的西域人来到长安,将中原地区的物产如丝绸,医药,冶铁技术等带到了西域乃至于中亚,西亚,欧洲。中原汉族也从西域和境外输入各种中原没有的农作物,音乐,舞蹈,艺术,宗教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原文化。

中国是农耕民族国家,具有封闭与保守性,而且中国特珠的地理环境东南环海,北方是高原,西南也是不可逾越的高原与山脉!因此张骞的出使及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华民族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门,使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并且在两千年里通过这扇门不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丰富着中华文明!

今天我们沿着张骞的足迹,架设亚欧大陆桥,兴建海上丝绸之路,将张骞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3

小樊闲聊来回答

张骞出使过两次西域,都是带着军事目的去的,都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却打开了西方世界的大门,使得中原王朝向西扩张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也拉开了序幕

汉代以前,由于高山、沙漠和战争的阻隔,我国各族人民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通向西方的道路。同样,这些屏障也阻碍了西方人的东来。张骞出使西域,在人迹罕至的荒山大漠上开辟出了一条通商大道。从此,在世界东西文明之间架起了一道万里彩虹。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传向西方,西域各族人民也不断东来,占世界陆地面积三分之一的亚欧大陆终于连接起来了!

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这时的汉王朝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政权日益巩固,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据称那时粮库中的粮食堆积如山,“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库中的钱币“累白巨万”,常年不清点,以致穿钱孔的绳子都腐烂了。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凭借着“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的雄厚国力,决意向西挺进,开拓疆域,从根本上解除匈奴对内地的威胁。

当得知匈奴的老上单于砍下月氏王的头颅作饮酒器,双方结下世仇的消息后,他决定派人通使西域,寻找被匈奴驱逐向西迁的大月氏人,希望他们返回故地,共同夹击包抄匈奴。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计划,朝廷没有指派使者,而是采取公开征募的办法。由于汉朝与月氏过去从来没有过交往,况且谁也不知月氏现在迁在哪里,更不知路途中有多少艰难险阻,因此诸侯王公,文武大臣,谁也不敢去冒险。

这时,一个小小的郎官,却勇敢地出来应征,他就是后来名传千古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公元前138年(西汉建元三年),张骞接受使命,带着随从甘父(原是胡人,被卖到堂邑氏那儿做奴隶,故又称堂邑父)等100多人,从长安起程,经陇西(今甘肃洮南)向西进发。张骞一行原想悄悄越过匈奴人控制的河西走廊,可一出玉门关,即被匈奴骑兵抓获,并立即被带到匈奴单于的面前。单于对张骞的出师暴跳如雷,说:“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就这样他们把张骞扣押起来。为了笼络、软化张骞,匈奴为张骞娶妻成家,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张骞完成出使西域使命的决心。在被扣押整整10年,同伴都失散,身边只剩下随从甘父的情况下,他仍然珍藏着汉朝使节的凭证——一条牦牛尾,时时想着伺机逃脱。公元前128年,他乘匈奴人疏忽,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同甘父一起逃走了。

张骞逃走后,毅然继续西行,决意不完成使命不回头。西行的路是艰苦的,有走不尽的终年积雪的大山,有浩瀚的沙漠……然而,张骞无所畏惧,一路风餐露宿,仅靠着甘父的一手好猎艺,才得以以野味充饥。最后在妫水流域找到了大月氏。但是,大月氏的国情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从伊犁河流域被迫迁到妫水流域后,在此征服了大夏,已定居下来。大夏故地土地肥沃,四周没有强敌,加上和汉朝距离又太远,因此,大月氏人不愿返乡复仇。张骞没有达到与大月氏联盟的目的。于是,他便从大月氏来到大夏,在此考察滞留了一年多后,只得重新踏上归途。

为了避免匈奴的拦截,张骞在归途中,未走原路,而是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进入柴达木盆地,打算绕道羌族区回到关内。但不幸又被匈奴人捕获,拘留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死去,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才乘机得以逃脱回到长安。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去时100多人,回来时只有他和甘父两人。

张骞回到汉朝以后,向汉武帝报告了出使情况和所见所闻。汉武帝听后十分高兴。为表彰张骞的功绩,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同时赐给甘父“奉使君”的称号。后来,武帝又以张骞协助大将军卫青抗击匈奴有功,封他为博望侯。由于他在西域各国有很高的威信,后来朝廷派出的使者,都称自己为“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采纳了张骞的“连乌孙”、“招外臣”、“断匈奴右臂”的建议,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于是张骞率领1个300多人的使团,每人配两匹马,还携带“数千巨万”的钱币、丝绸等礼物盒和1万头牛羊,浩浩荡荡的向乌孙进发。张骞这次出使西域,河西走廊已在西汉政府的管辖之下,南疆亦已被汉朝控制,因此,张骞率领的这支庞大的使团,一路顺利地到达了乌孙的赤谷城。不过这次张骞仍未能达到与乌孙结盟的预期目的。乌孙王昆莫和贵族认为汉朝离自己太远,不愿东迁。但是,经过张骞传达武帝的友好旨意和介绍了汉朝的富强情况后,乌孙王表示愿意与汉朝建立友好关系。所以,当张骞返汉时,乌孙王派遣亲信大臣为专使,携带几十匹著名的乌孙马为礼物,随同他到汉朝向汉朝政府致谢。此使者见汉朝人众富厚,于是回去报告了乌孙王,这为以后乌孙与汉朝结亲联盟创造了条件。

张骞在赤谷城期间,还通过乌孙的关系,派遣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等地进行友好活动。这些副使受到了各国的热烈欢迎。如安息国王米理斯二世派将军率两万骑兵自都城番兜(今伊朗北部)东行数千里,专程至边境迎接汉使。汉使回国时,安息王又派出使团,陪同汉使回到长安,并赠给汉朝鸵鸟蛋等珍奇礼物和一个魔术团。其他副使归国,各被访问国亦都派了使者与汉副使一道来长安报聘。这时,中国通往西域的大道才真正开通。

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凿空”二字精辟形象地概括了张骞出使西域使命的艰辛。西域险阻难通,张骞开凿而通,汉王朝才与西域建立了关系。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都未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但它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开辟了横贯亚洲内陆的东西交通要道。

这条要道自长安出发,沿河西走廊西行,经过武威、张掖、酒泉到达敦煌,在此分为两道:

一条是自阳关出发,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经楼兰(后称鄯善,今新疆若羌东北),过于阗(今新疆和田)、莎车(今新疆莎车)、蒲梨(今新疆塔什库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南行,到身毒(今印度);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东岸,这是南道。

另一条自玉门关出发,沿着天山山脉南麓向西行进,经车师前国(今新疆吐鲁番),过焉耆(今新疆焉耆)、姑黑(今新疆阿克苏)、疏勒(今新疆喀什),逾葱岭,至大宛,再西北行,到康居、奄蔡;西南行,到大月氏、安息,这是北道。这条大道,后来延伸至地中海罗马帝国。

从此,友好的使团、商旅,牵着骆驼,满载着东方的丝绸、铁器,或西方的珍宝特产,西去东来,沿着这位拓荒者的足迹,踏出了连接欧亚两大洲的古丝绸之路。

其次,它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由于匈奴等国的割据阻隔,中国对中亚各国的情况,或了解得很模糊,或完全不了解。

张骞出国后,向汉朝详细报告了中亚各国山川、地理、风土、人情、物产等自然和社会情况,这给当时的中国人很大的刺激。如同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吸引无数欧洲人前往一样,西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张骞之后,长安形成了出使西方各国的热潮,许多青年人争相前往,蔚成风气。

汉王朝每年派赴中亚各国的使团,多则十多次,少则五六次,每团大的数百人,小的百余人,形成了“使者相望于道”,万里不绝的景象。交流的结果是进一步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汉唐盛世就是建立在这种开放基础之上的。

再次,它沟通了中国与中亚地区和印度等国的直接联系,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前,中国的丝绸、蜀布、邛竹等货物虽已销往大夏、身毒等国,但中间都经过了许多国家和民族的转手贩运。张骞出使西域,并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安息、身毒等国后,这些国家的使者纷纷来汉报聘,中国与中亚地区和身毒等国终于建立了直接的经济文化联系。精美绝伦的丝绸、铁器和中国文化艺术随着一批批汉朝使者和商旅西行,被带入了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中华文明的光辉,不仅照耀在天山南北,而且辐射到了黑海、里海以南,即将与西欧文明的光辉交光连彩;与此同时,当中亚的游牧民族见到那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色彩缤纷的中国丝绸时,立即被强烈地吸引住了。他们成群结队地携带西域的珍宝牧产东来交换丝绸。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繁荣局面,世界文明在互相交融中得到了发展。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历尽艰险,备尝苦楚,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他艰苦卓绝不畏艰险的精神,在荒山沙海中踏出了一条东西通途,成为开拓丝绸之路的先驱。他的勇于克服困难的“凿空”精神,直到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西文化交流新时代的序幕拉开了,张骞的名字也因此永远被镌刻在这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上!

我是小樊闲聊,欢迎大家阅读评论

4

据《史记·大湾志》记载,张骞是汉中人,陈寿称他是“汉中城固人(今陕西城固县人)”。在它建造的第一年,它就是朗。此时正值汉武帝时代。这个国家很强大,但仍然受到北方强大的匈奴人的威胁。汉武帝为了摆脱匈奴的威胁,要派使者去联系西域各国,特别是与匈奴发生冲突的大月氏家族(今苏联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共同攻打匈奴。为此,汉武帝“是提气使者”。张倩“以郎招人,扬眉吐气”。除了他的表弟,还有100多人陪同他。张倩的外交使命,因其重要的政治目的,自然会遭到匈奴人的阻挠,困难重重。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倩一行离开陇西(今甘肃临洮南)途经匈奴时被匈奴俘虏。扣缴不是几天或几个月,而是10年。

匈奴人嫁给他生了几个孩子,希望把张倩捆起来,老死。然而,张倩却“坚守韩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拘留期间,他采取了隐藏力量的措施,使匈奴人放松警惕,减轻了对他的监禁。这个计划被证明是有效的。张倩抓住机会,带着少数随行人员逃脱,“向西走了几十天到大院”。大湾王长期以来一直想与富裕的西汉王朝交往。听说张倩要来,他很高兴,问道:“你要去哪里?”张倩回答说:“我想去岳石,但匈奴人堵住了路,现在我逃脱了,希望国王派人带我去岳石,如果你这样做,我回到汉朝时就告诉汉王,汉王一定会花很多钱来感谢你的。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想去岳石,但是匈奴人把路堵住了,我希望国王派人带我去岳石,我会告诉汉王,汉王一定会给我很多钱的。”大湾王欣然答应派人护送张骞到康居,康居就转给了大悦家。大岳一家赶到后,发现情况发生了变化。老国王被匈奴人杀了,立王子为王,征服了盛夏。

新国王相信,伟大的月亮家族的土地是富裕的,人民安居乐业。此外,它距离汉代太远,不能报复匈奴人。张倩无奈从大月亮一家回到了《大夏》。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倩经昆仑山北麓回到青海柴达木盆地羌族居民区。由于羌族被匈奴控制,张倩在返回东方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利用匈奴内乱逃回长安,历时13年,出走时带了百人,回来时只剩下甘夫一人,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为了表彰张倩的功绩,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唐夷之父为冯士俊。

这次出使,张倩走遍了多个国家,对西域有了很多了解。他第一次以汉代使节的身份与西域的一些国家进行了交流,并与他们进行了交流。历史称他的任务为“挖坑”,意思是张骞打通了一条从中原通往西域的隧道。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汉武帝所要求的政治目的。

5

张骞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为了联络西域各国,相约共击匈奴,这是军事上的目的。除此之外,通过张骞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外交家。

在古代交通很不发达,国家之间缺少联系和交流,所谓夜郎自大,有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对于更大范围疆界的探索和认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个夜郎呢?张骞出使西域,让西域各国认识到了西汉的存在,同时也感受到了西汉的强大,这方面的影响远比军事上合作的影响更加深远。

张骞出使西域,带去了大汉的诚意,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各配两匹马,赶着数以万计的牛羊,携带着价值数千万的黄金和缯帛,还配了许多名持节的副使和张骞一起出发。到了乌孙国以后,张骞先把朝廷的赏赐交给了乌孙国王,然后又把合作共同对抗匈奴的想法,明明白白的告诉了乌孙国国王。乌孙国国王接受了张骞带来的礼物,但是并没有立刻变态,因为对于乌孙国来说,匈奴人是十分强大的存在,在没有确认大汉的实力之前,他们还不敢和匈奴人翻脸,毕竟大汉鞭长莫及,而匈奴人对于乌孙国则是朝发夕至。

乌孙国王派遣了使者,陪同张骞回国,并且带上了几十匹马作为回赠之礼。同时乌孙国王还让使者们去窥探汉朝的虚实,乌孙国的使者们到了大汉,发现张骞并没有欺骗他们,大汉果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是泱泱大国,是可以依靠和信任的国家。

征服不一定需要武力,还可以通过文化和经济让对方信服,从而发自内心的对自己产生认同。有人是用武力去摄服,有人是用友谊去让人信服,大汉不仅有强兵,也有领先于世界的经济文化资源,这些同样可以让西域诸国心甘情愿的拜服。张骞发挥了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他让西域各国都意识到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汉。

因此,如果问张骞出使西域除了军事上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为东西方建立了交流的纽带和桥梁,真正让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开始了交流。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6

谈秦说汉(188)张骞出使西域,这件事除了军事上的意义以外,还有哪些意义?

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是想联络大月氏,与其合作夹击匈奴。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是想与乌孙联盟,切断匈奴的右臂。说到底还是军事目的,但主要目的没达到,反而促成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传播、商业交流,开辟了“丝绸之路”

  • 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成就

公元前138年,张骞应征成为出使西域使者,带着一个堂邑氏的奴隶从长安出发,过陇西,出玉门关。被匈奴扣留了十年,在匈奴的西部娶妻生子,始终未丢汉朝使节。后借机出逃,到达大宛、康居,最后到达了大月氏,但大月氏却无心再战匈奴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对西域的风土人情,做了较深入的调查,然后取道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脚下,想从羌族绕道,躲开匈奴返回。但还是被匈奴人逮住了,又关了一年多,才带着他在匈奴的妻子借机逃回汉朝,被封为大中大夫。

这次出使路过大夏国,也就是现在的阿富汗与中国交界的地方。看到大夏国有邛、蜀郡出产的细布。而这些商品是从身毒国、也就是现在的印度贩运过来的。因此张骞推测出身毒国与汉朝的蜀郡不远。应可以开辟一条蜀郡、身毒、大夏国的路线

  • 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成就

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三百人,各人都带马二匹,赶着上万计的牛羊,随身携带价值数千万万的黄金和礼物,还有许多持节副使随行,出使乌孙。并分别派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但乌孙对与汉朝合作打击匈奴的态度含糊其词

乌孙、大夏等国因为张骞的再次到来,对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派出使者,带着贵重的地方特产,前往汉朝交流。汉朝又增派使者到安息、奄蔡、牦轩、条支、身毒等国。这时,汉朝对西域诸国的地理环境,地方特产均了有深入了解

张骞确定了一条从长安出发,经玉门关,到达安息、身毒、奄蔡、条支、犁轩、罗马等地的路线。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地中海沿岸和北非。西方诸国沿着此路线与汉朝往来,所以张骞出使,亦称“凿空”,后被称之为“丝绸之路”

  • 写在最后

张骞出使西域,原本汉武帝下达的任务是与大月氏、乌孙等国达到军事合作,共同对付匈奴。虽说军事目的没有达到,但意外地掌握了域外的风土人情,开通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传播、商业贸易之路,让西方认识了一个强大的大汉王朝

2020/9/30

7

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汉初年的时候,人们逐渐从东西往来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况,仍很有限。公元前138年,终于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这块未知的地方发出挑战,他就是张骞(公元前195-114年)。 张骞出使西域,不是他个人的愿望,而是当时西汉王朝政治上的要求。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是汉中人,陈寿说是“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建元年中为郎。此时正是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但仍然受到北方强大的匈奴的威胁。为了摆脱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想派使者去联络西域各国,特别是与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今苏联乌兹别克、塔吉克),共伐匈奴。为此,汉武帝“乃募能使者”。 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随行的人除堂邑父外,共有100多人。张骞这次出使,由于带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自然会受到匈奴的阻挠,会有各种艰险。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人出陇西(今甘肃临洮南)途径匈奴时,被匈奴抓获,扣留。扣压不是几天、几月,而是10年。匈奴人给他娶妻生子,想以此拴住张骞,老死匈奴。然而张骞“持汉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负的使命。在被扣押期间,他采取韬晦之计,使匈奴人放松警惕,放宽对他的监禁。这一计果然有效,张骞抓住一个机会和少数随从逃跑,“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国王早就想跟富饶的西汉交往,听说张骞来了,很高兴,问他:“你要到哪里去?”张骞答:“我要出使月氏,没想到中途匈奴人阻道。现在我逃出来了,希望国王派人送我去月氏。如果你这样做了,我回汉朝后告诉汉王,汉王定会用很多财物感谢你。”大宛国王满口答应,派人把张骞护送到康居,由康居转送大月氏,到大月氏以后,发现情况有变化。老国王被匈奴人杀害,立太子为王,征服了大夏。新国王认为,大月氏土地肥美,人民安居乐业,而且离汉朝太远,没有必要定要报复匈奴。张骞没辙,又从大月氏回大夏。远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取道昆仑山北麓,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羌族居住区回国。由于羌族被匈奴控制,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趁匈奴内乱逃回长安,历尽千辛万苦,前后用了十三年时间。出发时带着随从一百人,返回时,只剩甘父一人同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为了表彰张骞的功绩,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这次出使,经历了许多国家,知道了西域的许多情况。他第一次以汉朝使者的身份,与西域的一些国家交往,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历史上称他的这次出使是“凿空(孔)”,意思是张骞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汉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通过他的旅行观察,却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张骞把这些地理知识写成报告上奏汉武帝,后来司马迁即据此写成了(大宛列传),得以保存至今。这次出使西域,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由于张骞随军与匈奴作战有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候。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又向汉武帝报告:“大臣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悦:‘安得此?’大夏国人悦:‘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士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温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元寇。”

  从这段话知道,张骞从地理方向及距离上首次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即身毒(今印度)去蜀不远,如果从蜀身去身毒,再从身毒去大夏,则既无寇,路又直。汉武帝听了这番话很高兴,当即要张骞去办这件事。张骞从蜀郡、犍为郡派使者,分四路向西南进发。各路只行了一两千里便受阻,各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缺乏交往,互相不了解,不让汉使通过。

  张骞这次旅行虽然没有打通从西南去印度的通路,但已打听到在昆明西边千里之外,有一个乘象的滇越国(今云南腾冲一带),四川的商人常常到那里做生意。可见,从中国西南去印度的道路早就有了。这些地理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开拓西南地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证明,张骞设想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只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未能实现。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尽管张骞这次出使也没能立即与乌孙结成军事联盟,但双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联系变得频繁而密切。乌孙回访使者一起到达长安,并把他们看到的中原王朝的繁荣在乌孙广为传讲。汉朝与乌孙之间农牧产品的交流蓬勃开展起来,最终确立了和亲关系。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回国后升为大行,列于九卿。一年以后,这位功勋卓越的旅行探险家和外交家便去世了。不久,他派遗的副使也陪同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从此,中国通西域的道路完全打通。来往使者络绎不绝。为了纪念张骞通西域的功绩,“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候。”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本来是为了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客观上却起到了开拓长期被匈奴阻塞的东西陆路交通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往来,也建立起中原与西北边疆各地区的友好联系,开辟出中国与西方各国直接交流的新纪元,标志着中西交流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并对后来东西方文明的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8

张骞曾两次通西域,《史记.大宛列传》记载他第一次通西域的经过:“张骞,汉中(今陕西城固)人。建元中为郎……汉方欲事灭胡……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经匈奴,匈奴得之……留骞十余岁……然骞持汉节不失。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抵康居……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汉拜骞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故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去十三随,唯得二人还。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司马迁将此称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各国也纷纷派使者回访,汉朝终于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出使西域后,扩大了交往的内容,包括政府间的聘使,公私商队往来,宗教的巡礼。这就促成当时世界上的几大文明在这里汇聚,此后的西域文化变得丰富多彩。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西瓜、胡麻、胡桃等陆续移植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珍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中原大量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养蚕技术,冶铁技术,凿井技术以及水利灌溉技术也传到西域。

此后,西域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联系日益密切。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府。从此西域(今新疆地区)一直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

你好!我是怒江潮:

张骞出使西域在军事上的并没有多大意义,甚至政治上的意义都不大。倒是在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意义远大于军事和政治。

“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这是当初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初心目的,是想通过外交手段在西域各国建立一个对付匈奴的统一战线。

尽管张骞历尽千辛万苦,期间还被扣留数年,但最初的使命其实并没有完成——没有形成针对匈奴的统一战线或军事联盟

不过“搂草打兔子”,尽管最初的任务没有完成,但两次西域之行,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比军事和政治更有影响力的意义:


1、传播了汉朝的影响力

2、引进了西域各国特有的特色产品,丰富充实了内地的农业结构和物质生活(核桃、苜蓿、石榴、葡萄、蚕豆大宛汗血马的引进)

3、催生了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龟兹的音乐和胡琴的引进)

4、促进了中西方经济发展和科技交流(蚕丝、冶铁技术的输入和坎儿井技术引进)

5、拓展了视野,提升了认识,对汉朝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上图:2016年笔者怒江潮在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安西四镇之一的库车(龟兹)

END



我是怒江潮,关注我,你会看到更有趣的东西......

10

您好,很高兴分享观点。张骞出使西域是为军事侦察、实现军事战略意图—东西夹击匈奴的。但是实际的成果却出人意料的辉煌。我个人认为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完全可以比肩郑和七下西洋。我称他为“历史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张骞个人就非常有冒险精神,在对西域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请求去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打击匈奴。这既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也离不开张骞胆量、魄力。

那么出使西域的意义何在:

  • 他是史书上记载的第一个通过实地考察后,完整记录西域风土人情、政治军事、经济状况的人。
  • 他的这些政治、经济、军事等情报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为后来的西域都护府设立,处理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外交关系,确保丝绸之路顺畅运转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 他的勇于冒险,信守承诺、不言放弃(被匈奴俘虏两次,最终还是逃回长安复命),善于察言观色、处事果决(发现匈奴使者当机立断处置)等等,这些正是当时中华民族民族性的集中表现。
  • 他出使西域的成功,促进了更多的勇士沿着他的足迹前行探索。出现了以班超、玄奘法师为代表的人物。
  • 他的大发现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努力,终于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
  •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交流的历史见证。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

后世称张骞“凿空西域”第一人,评价是极高的。感谢张骞让中华民族看到了更加精彩的世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