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曹植,曹丕的亲兄弟,「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与曹丕,曹操合称「三曹」。后世将曹植与李白,苏轼并称为诗中上品。才情横溢,郁郁而终。

七步成诗,才高八斗

曹操雄才大略,一生妻妾成群,有儿子 25 位。文有曹植,武有曹彰,神童曹冲,文武双全汝曹丕。曹植与曹丕,曹彰,曹熊为一母所生。就后人质量而言,完全碾压孙刘二家。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广为流传。但此诗并未见于当时史书「三国志」,而见于后世「世说新语」。虽有穿凿驸会之嫌,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状态。

曹植十多岁时,便能诵读「诗经」「论语」,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后人赞其「天下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才高八斗由此而来。

世子之争,兄侄相疑

曹植聪明智慧,文采飞扬,很对曹操的脾气。再加上其性格自然坦率,不追求华丽,车驾服饰也相对简单,曹操一段时间内十分欣赏曹植,欲传位与曹植,自此与长兄曹丕产生嫌隙。

公元 220 年曹丕废汉献帝,建立曹魏政权。曹植哭汉,与长兄渐行渐远,若非其母后的强力维护,曹植可能早已一命呜呼。后曹丕儿子曹睿即位,对这位才高八斗的叔叔更加严防死守,不用其才,不加重用。

多次迁徙,郁郁而终

魏文帝曹丕及其子魏明帝曹睿,对曹植的才能心知肚明,对其严加防范和限制。

曹植封陈王,死后谥号思,故后世又称「陈思王」。但「陈王」只是曹植多次徙封之后的最后封号。曹植才情横溢,有报国之志,但遭受猜忌限制,不得其志。公元232年,郁郁而终,时年四十岁。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邀请,有个同样的问题“曹植是怎么死的,怎么样?”,我已做回答了。可以去看看,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3

曹操去世后,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从此曹植开始了他不断迁移的生活,最后因不得志郁郁寡欢中离世。主要分两个阶段:

1.曹丕称帝,曹植多次徙封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同年,曹丕废汉献帝,自立称帝。因嫉妒曹植才华,逼其7步成诗。就有了我们熟知的“七步诗”。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在鄄城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2.曹丕病逝,曹植郁郁而终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以为哥哥去世后自己可以大展宏图,因此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4

曹植其实十分不如意,其后半生被曹丕和曹叡两位皇帝防范,十一年三次迁封,没有在哪个地方呆过太长时间,这说明了什么?曹丕没有放过曹植,连曹叡也防着他。


那么曹植后半生是怎么度过的呢?时间点我们以曹丕被立为世子来算起。

公元217年,曹丕被立为世子。那么为什么是曹丕被立为世子呢?因为同一年曹植做了一件傻事,这件事足以摧毁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好形象。

曹植喝得酩酊大醉,乘车夜闯司马门,而且在禁道上一路狂奔。司马门和禁道是宫中禁地,所有大臣和皇亲国戚都不得擅自闯入,而曹植偏偏嗜酒行凶,违反禁令。这不得不让曹操心里重新掂量一下曹植的品质问题。

本来曹操是非常喜欢曹植的,曹植有下笔成章的能力,记忆力惊人,小时候就表现的聪慧异常。因此曹操外出打仗也经常带着他。

曹植有三位谋臣,杨修、丁仪、丁廙。让曹植开始心生夺嫡之念的起因,其实是来源于曹操对曹植的一次特别关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鄴,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曹操的意思很明显,我当年二十三岁时是顿邱令,一直奋斗至今。你现在也二十三岁了,要加油呀!暗含很看好曹植的意思,曹植当然明白其中道理,曹丕和曹植都是嫡子,况且曹操是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人,不会太在意立长这种规矩,因此自己还是有希望的。于是三位谋士开始出谋划策。

这三人当中尤其以丁廙出力最大,丁廙曾经冒着生命危险当面向曹操力荐曹植,曹操在丁廙的劝说下,心里也有立曹植为世子的打算。

廙尝从容谓太祖曰:「临菑侯天性仁孝,发於自然,而聪明智达,其殆庶几。至於博学渊识,文章绝伦。当今天下之贤才君子,不问少长,皆原从其游而为之死,实天所以锺福於大魏,而永授无穷之祚也。」

可惜,最后曹植栽在喝酒这个事情上,而且是两次。第一次就是喝醉后夜闯司马门,造成曹操对曹植失望,当年曹操下定决心立曹丕为世子。第二次是二年后关羽围樊城,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率兵解救曹仁。可能是想再给曹植一次机会吧,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曹丕请曹植喝酒,曹植又一次喝得酩酊大醉,等到曹操派来的人来到,曹植已经醉的不能走路了。于是曹操再一次对曹植大失所望。由此可见曹丕心里的阴暗程度,为了不让曹植立功,故意请曹植喝酒陷害他:

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曹丕)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虽然曹丕已经是世子(太子)了,但他仍然没有放过曹植,他要让曹植永无翻身的机会。

曹植的三位谋士,杨修被曹操赐死,理由是杨修扰乱军心,擅揣上意,还有一条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

丁仪、丁廙被曹丕以各种理由打入大牢,最后斩首,株连三族。

曹操死后,曹丕登基,曹植的命运开始发生重大改变,再也没有人庇护他了。

  • 公元221年,曹植被封为安乡侯。当年又被改封为鄄城侯。
  • 公元223年,曹植被改封为雍丘王

公元226年,曹植又被改封到陈郡,229年又改封到东阿。

曹植每被改封到一个地方,给他的随身亲兵都不超过二百人,而且这二百人还都是一些老弱残兵。随身的官吏也都是一些庸俗之辈。目的只有一个:不让曹植再有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时法制,待籓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竖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

  • 曹植在夺嫡之争失败后一直郁郁寡欢,本想着曹丕死后自己可以在朝廷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谁知道曹叡继位后继续防范曹植。曹植数次上书要求为朝廷出力,参与政事,但曹叡都拒绝了。六年后曹植在郁闷中病死,时年41岁。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曹丕终其一生都没有放过曹植,为了防止曹植东山再起,曹丕诛杀了曹植所有的谋士和势力,将曹植数次迁徙封地。曹植在曹丕和曹叡两代君王的迫害和防范下,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他匡扶宇宙,荡清寰宇的伟大理想,最后在郁郁寡欢中死去。这个世界少了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但多了一个才华横溢的悲情才子。

欢迎大家来评论区留言。

5

曹植是犹豫而死,年仅41岁,葬在东阿鱼山,今山东东阿县城西南的黄河北岸鱼山,谥“陈思王”。

曹植这一生郁郁不得志,胸中有大才,但难以施展。

个人认为,曹植之所以失败全因为他放浪不羁的性格所致,有人说,要成大事,可以不拘小节,但是这个小节不包含规矩和规则,破坏了规则,一旦失去机会,在建国立业这样天大的事业上,就再也难以翻身了。

曹植小时候文采出众,出口成章,性格坦然,不追求豪华奢侈,博得了曹操的喜欢,所以,一开始曹操是比较偏爱这个儿子的,对他寄予了殷切厚望,也有意识地去培养曹植成为接班人,但是曹植因为喜欢饮酒,常常因为酒醉耽误大事,就渐渐让曹操转变了想法。

其中有两件事让曹操对他彻底失去了信心:

、建安22年,曹操外出,曹植喝醉了酒,借着酒意私自驾着王室的车马,擅自打开了王宫的大门司马门,在王宫的禁道上驾车奔驰,一直到了金门。曹操知道后,非常生气,直接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

二、建安24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命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结果曹植却喝的酩酊大醉,临危不能受命,让曹操大失所望。《三国演义》中这一段说是曹植的这次醉酒是曹丕为了夺嫡有意灌醉了曹植,但是,试想一下,一个在国家危难受命的大将,快要决战时,不管是谁,都要遵守军纪,整装待发,更不要说喝酒这样的事了,而曹植能答应和曹丕喝酒,就已经轻视了曹操委派给他的这次重任,这以后还有谁能对曹植做事放心呢,更别说曹操要把江山社稷交给他了。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操在选择接班人这件事上是比较慎重的,相比于后世的晋武帝司马炎选择司马衷为接班人,要高明的多了。

这以后,曹操培养的重心就放在了曹丕身上,而曹植因为喝酒误事,从此就再也没有被重用,而且在曹操去世后,在曹丕和曹叡执政的时代,曹植从一个过着锦衣玉食的贵族王子,变成了处处受制和打压的对象。但这又能怪谁,谁再敢用一个嗜酒如命的酒君子呢。

所以,一个人在文学上纵有天大的才能,也代表不了他有实际军事事物的处理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而且,一个人如果分不清大局局势,没有忧患意识,不守规矩,率性而为,势必最后要被淘汰出局,曹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值得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借鉴。

6

郁郁不得志,病死的

7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本来曹操是有意传位于曹植的,可是因为曹植自己太作,把王位给丢了。曹植很有才华,可是一生却没有能够走向政台就死了,曹植之死可谓十分可惜。曹植怎么死的呢?在三国志里的记载是抑郁而终。后人在史书中记录曹植死因的时候也就大多一笔带过,并没有详细记载曹植的确切死因。

在《太平御览》中的《魏略》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陈思王静意著作,食饮损减,得反胃病”,反胃病逝由于饮食之后,食物不消化,肚腹胀闷,将吃的食物吐出来,得这个病的原因大多是饮食不节制,或是大量喝酒,酒毒堆积在肠胃。

也有人说曹植是兄曹丕害死的,这样说也没有错,曹植一生的抑郁和苦闷都是曹丕一手造成的。曹操晚年,曹植晋封为临淄王,与长兄曹丕争夺继承人地位。加之才高,素为曹丕所嫉。故曹丕即位之后,改封曹植为陈留王,曾屡欲杀之,被母所阻,方得免;据说当时卞太后已经把话讲绝了︰“你已经杀我的任城王(曹彰),再要杀陈留王,我也不想活了。”曹丕仍以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将他贬为安乡侯。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曾有意重召叔父入朝,而曹植甚至也草拟好政略,却有朝臣警告魏明帝,曹植“素有壮志,一朝得尝夙愿,恐难为臣”,因此终明帝一朝,曹植犹不得志,最终郁闷而终。今中国北部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有曹植墓。

8

大多数人最后一次关注曹植,应该是曹丕登基,他写下了《七步诗》免除了一次杀身之祸,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至此隐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事实上,自那之后,曹丕以及儿子曹叡,从来都没有放松过对曹植的戒备与警惕。

曹植给大家的印象从来都是文采出众却放荡不羁的浊世佳公子形象。


但事实上,除了这些表象的特质,曹植的政治抱负以及才能都被大家忽略掉了。这位被小说描绘的不谙世事的公子哥,却是伴随着刀光剑影之中长大的。

曹操的早期征战,几乎都会带着曹植一起,生性善良的曹植,透过刀光剑影,看到的是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们,这让他自小便有着宏大的抱负。

曹植也是最早觉察到司马懿野心的人,并为此向曹叡写下了奏章:

”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这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


可惜被曹叡夸赞了几句“好文采”,便将奏折扔到了一旁,显然,在他心里,这位叔叔要比司马懿更有威胁。

“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这是曹操曾经对曹植说过的话,很明显,这是把曹植看做接班人的肺腑之言。

然而,本来就是曹操继承者热门候选的曹植,却因为自己不羁的性格断送了前程。

首先醉酒后乘车夜闯司马门和禁道,这让曹操非常被动,因为这些地方只有皇帝方可出入,曹操虽然有野心,但此时的朝廷并非铁板一块,曹植的这种举动却为他带来了汉朝旧臣们的政治压力。

第二次醉酒误事是在关羽围樊城,曹仁求救。曹操命令曹植围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从这一点来看,曹植的军事才能也深受老曹的信任。

但是曹植在这个关键时刻却醉的走不动路,这让曹操彻底对曹植失去了信心。

据说这次醉酒是曹丕故意宴请曹植所致,但输了就是输了,天性率真的曹植终究玩不过哥哥,其实我也认为,曹植这样的人,最好还是不要做君主,心机太浅。

曹操为了告诉群臣曹植已成弃子,以穿着过于华美,杀掉了曹植的妻子崔氏。


接着,支持曹植的铁杆谋士杨修、丁仪和丁廙相继死于曹操之手,曹植再也无望储君之位。

但是,曹操虽对待曹植严苛,甚至残忍,但最起码给了他安逸的生活,而老曹的去世,可以说成为了曹植人生的分水岭。

十几年,曹植和曹叡相继让曹植换了数次封地,而他身边的亲兵,是不到二百人的老弱。曹植的后半生便是从一个地方被封到另一个地方,在颠沛流离中蹉跎岁月。

但辗转的生涯虽然让曹植的身体每况愈下,却从未消除过他儿时匡扶天下,还百姓一个清平世界的抱负,他曾数次上书侄子曹叡,希望能够以一个普通臣子的身份参与政事,为朝廷分忧,这其中就包括他对司马氏的警惕。


但此时的司马懿一家已经如日中天,司马懿更是明帝曹叡眼中的红人,而曹植,才是他心目中那个对皇位有威胁的人。

公元232年,曹植终于不堪病痛折磨,带着他的一腔抱负与遗憾离开了人世。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命武安侯曹爽、大将军司马懿为托孤大臣。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诱杀曹爽,曹魏的灭亡进入了倒计时。

9

一、曹操对曹植的态度


曹操的儿子都还挺不错,小时候我们都学过“曹冲称象”,说的就是曹冲,曹冲很早就死了。

不过曹冲就算活着,曹操也不一定会立他,因为他的母亲是环夫人,不算正室,曹植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是皇后。

嫡长子继承制,没理由立庶不立嫡。

曹植是曹操的第四个儿子,曹丕是第二个儿子,但从母亲这边算,曹丕是嫡长子,曹植是嫡次子。




曹丕和曹植相比,曹操个人更喜欢曹植。

因为他俩都爱写诗嘛,曹植的文学才华更出众,曹丕就相对平庸。

不能说曹操就真的讨厌曹丕,他也是喜欢过这个儿子的,还亲手教他骑射,只是曹丕性格阴郁,另一方面曹冲的死,也波及到了曹丕。

曹冲死时,曹操说,“吾侮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还说了另一句话,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

曹操对曹植也是有过期待的,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劝诫他:“当年我担任顿丘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





但是曹植这个人胸无大志,文人气息太重,又喜欢喝酒。喝酒误事啊,看看杨铁心,喝个烂醉,结果就是老婆救了仇人,他还啥都不知道。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外出,曹植就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大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

曹操差点被气死,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

从这两件事以后,曹操对曹植就大大失望。





二、曹操死后,曹丕与曹植


曹操死后,曹丕上位。

曹植曾经是权力的最大竞争对手,很受拥戴,曹丕自然处处防着他,限制他的发展。

曹丕父子多次让他迁封,而且身边也只赏赐有限的人数,每一次都不同,这样他就没用足够的兵马发展势力,每次的人不同,也就无法培养亲信。

曹植曾经多次上书要报效朝廷,他趁曹丕去看望他的时候,上书,但曹丕却无动于衷,只是赞扬了一下他的才华便带过了。

后来曹叡继位后,曹植又上书请愿,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再次被迁封。

曹植年轻时或许喝酒误事,喜欢写实,文气很重,但步入中年后,也是有宏图大志的,但他已经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41岁就抑郁而终。

10

答:【曹植】(192一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他自幼以才思敏捷为曹操所宠爱,几乎立为太子。因而曹丕称帝后,他一直受到猜忌与迫害,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因而郁郁而死。(七步诗)就是他声声血,字字泪的控诉!曾有人赞叹他的才能:(天下才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纵观其一生分为2个时期:以父曹操死为界,前期中他的诗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例如:《送应氏》之一描绘了洛阳荒芜的景象,表现了对战乱时事的感慨。《白马篇》则以高昂的词句,抒发自己(捐躯赴国难)的志向和建功立业的愿望。特别是他的后期的杰作:《七哀》《美女篇》借女子不遇的哀伤,写出自已空怀壮志而无从施展的痛苦!他在《赠白马王彪》用满腔沸腾的热血,极其锋利的语言,控斥了曹丕对他无以复加的迫害,并反复倾诉了他内心极度的苦闷以至对残酷人生的绝望!总之,在建安诗人中,曹植留下的作品最多,历来也最受人们的推崇,诚然他所取得的成就要高出于同时代的其它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