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的父亲一般称之为“叔梁紇”。在《孔子家语》中讲叔梁纥的个人信息比较详细。

《孔子家语》上说,叔梁纥有九女而无子。其实叔梁纥有一个儿子,是妾室所出,叫“孟皮”,但孟皮生来有缺陷,“有足病”。于是不甘心的叔梁纥在自己年老时又求婚于颜氏,希望能再娶颜氏女为自己再生个儿子。

颜氏有三个女儿,颜父跟自己的三个女儿讲明情况,说这位郰大夫,父祖为“士”,也就是说,虽为贵族却地位等级不高,只是“士”的级别,但是“先圣王之裔”,身份的起点还是很高的。“先圣王”指的就是开创商朝的商汤。“姓”表示来自于同一血缘关系的集团,叔梁纥从血缘上说是商朝帝室子姓后裔,虽然年代隔得远了点。

不要以为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其父叔梁纥就是文弱的谦谦君子,其实正相反,叔梁纥是个力大无比的大力士。《左传*襄公十年》记载一段故事: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抗衡争霸,晋悼公欲联吴抗楚,但是位于吴国以北的偪阳国很碍事,于是晋国打算攻下偪阳,把它作为送给宋国向戌的封邑。于是晋国联合鲁、宋、卫、曹等国联军讨伐偪阳。偪阳在山东枣庄峄县一带,《左传》说偪阳“城小而固”,所以刚开始晋国的中军将荀?觉得攻下来也是胜之不武。没想到的是偪阳虽小,实难攻破。

在僵持中,鲁国孟氏家臣秦堇父带着人力辎重持援。这时偪阳城门打开城门,诸侯联军趁机也冲了进去。这时偪阳内城闸门放下,已经冲入内城的诸侯联军被堵在城里。这时“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鲁国的郰邑大夫叔梁纥双手托起闸门,让被堵在城里的诸侯联军撤出。这位力托闸门的大力士、郰邑大夫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

《孔子家语》里颜父对自己的三个女儿说叔梁纥本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但就是“年长性严”,年龄大了点、性格严恪了点。显然颜父比较中意叔梁纥。三个女儿中两个都不中意,只有最小的女儿颜征在同意了,前提并不是看中了叔梁纥,是“从父所制”,愿意听从父亲的安排。于是后来的事从《史记》的记载里来说,就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这里所说“野合”不一定指的是在野外发生那什么的行为。野合,可能指的是双方之间的结合并不完全按照当时的正式礼仪规定,不合乎当时的礼制,只是以简单私下的形式成为配偶。也就是说这种结合可能不是正式的,但又是被当时社会所承认和允许的。

作为贵族的叔梁紇因为是殷商后裔、宋国贵族,所以以“子”为姓。当时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男子除了有标明血缘的“姓”,还有作为贵族标志的称呼“氏”。叔梁纥是“子”姓“孔”氏。孔子作为叔梁纥的儿子当然也是“子”姓“孔”氏。

作为宋国贵族的叔梁纥其先世木金父因避宋国内乱而流亡至鲁,叔梁纥曾经任职鲁国郰邑大夫。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孔子的六世祖宋国大司马“孔父嘉”。

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是辅佐宋缪公、宋殇公的贤臣。宋国的统序传承在宋宣公时出了问题,宣公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太子与夷,而是在临终时把君位传给了弟弟宋缪公。宋缪公又在他临终时把君位还给了哥哥宣公的儿子与夷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公子冯,于是宋国因此而发生内乱。太宰华父督想杀宋殇公与夷而立公子冯,于是大司马孔父嘉成为障碍。孔父嘉这个人很贤德,“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孔父嘉正色站在朝堂上,就没人敢过去杀害他的君主,这就叫作“义形于色”。因此华父督要先杀孔父嘉再杀宋殇公。

孔父嘉被杀后,他的儿子木金父逃出宋国而奔于鲁,其后人以先祖父孔父嘉的字为氏,即以“孔”为氏,此后在鲁国的这一支孔父嘉后裔都以“孔”为氏,所以叔梁纥和孔子都是“子”姓“孔”氏。

最佳贡献者
2

关于孔子为什么姓孔,而他老爸叔梁纥为什么叫叔梁纥,好玩的国学打算用一篇长文,介绍一下孔子的先祖那光荣的家族史,然后我就知道答案了。

孔子的先祖是贵族,不仅是贵族,还是商朝的王族。商朝的统治者姓子,比如商纣王就叫子受,而孔子的先祖叫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在商朝灭亡之后,商纣王自焚而死,他他的哥哥微子启与周朝的统治者采取了合作的态度,周公把原来商朝都城的地方分封给了微子启,建立了宋国。微子启传位于微子仲,微子仲就是孔子的正牌老祖宗。微子仲后历经九代到了弗父何,弗父何就是孔子的十世祖。

弗父何本是宋缗(mín)公的长子,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应该是嫡(dí)长子继承大位。嫡长子就是帝王的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弗父何身为正牌嫡长子,理所应当继承君位。但在商代还有一套继承系统作为“预案”——作为国君的大哥,可以把君位传给弟弟。也可能是弗父何平时不乖,不受父亲的宠爱,所以宋缗公就把君位传给了弟弟熙,后来叫宋炀(yáng)公。宋国作为殷商的后代,按照殷商的传统,大哥将君位传给弟弟,也是符合规矩的。但这让弗父何的弟弟鲋(fù )祀感到“很不爽”,鲋祀表示严重不服,杀了叔叔宋炀公,把王位夺了回来,送给弗父何。弗父何偏偏是个很低调的人,说什么也不愿做国君。没有办法,鲋祀就亲自坐上了王位。弗父何把王位让给弟弟,世人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但是他的后代从此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而是成为宋国的大官。

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辅佐过三位国君,是宋国地位最为显赫的大官。正考父也是一个极为低调的人,他在家庙的一尊大鼎上刻下了自己的座右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yǔ),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zhān)于是,粥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一次提拔要低着头,再次提拔要把背弓起来,三次提拔要弯腰,连走路都要小心翼翼靠墙走。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正考父的谦虚谨慎有些过头,要是再次被提拔任命的话,岂不是要在地上爬了。但他生活简单朴素,工作勤勤恳恳,做人谦虚谨慎这种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就没有这么低调了,他在宋国贵族间的争权夺利中被杀。但孔父嘉却是孔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从他开始,他的后人开始以“孔”为氏,这是孔父嘉对孔氏家族的最大贡献,但是孔父嘉给孔氏家族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从他开始,孔氏家族就开始走向败落,这也意味着,他的后人将为重新获得贵族的身份而苦苦打拼。

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在宋国已经无法立足,只好逃亡到鲁国,做了无官无职的平头百姓。直到他的第三代孔防叔,才成为鲁国贵族臧孙氏的家臣,做了防邑宰,大概相当于“防”地的“县长”,人称“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了孔子。从孔父嘉开始一直到孔子,历经了五代,当时一般取五代祖先的氏为族名,所以孔父嘉的“孔”就正式成为孔子的族名,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姓孔的原因。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姓孔。而孔子的老爸叔梁纥,由为什么叫叔梁纥呢?事实上,叔梁纥这三个字的来历是这样的:叔是排行。古人兄弟很多,为了区分,就用伯、仲、叔、季、孟来排行,要是一个家族的兄弟们很多,超过了五个数,那就干脆用数字来表示。比如唐朝诗人元稹家族里排名第九,干脆就叫元九,李白排名十二,所以有人叫他李十二。梁大概是出生地,叔梁纥的纥,才是他的名。所以,好玩的国学认为,要是按照现在的标准,孔子的老爸应该叫孔纥。

3


答:这个问题相当有趣。

我注意到,有些人说,因为孔子是他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氏野合的产物,所以父子不同姓呗,他父亲姓叔,他姓孔。也有人说,孔子并不姓孔啊,他父亲叔梁纥也不姓叔,他们都姓子,是同一个姓啊。也有人,孔子是他母亲颜氏和不知什么人野合的产物,和人家叔梁纥毛关系都没有,是他母亲为了攀附名人,硬往人家叔梁纥身上靠的。还有人说……

算了,不说了,只要辨清上面这三种说法,就可以回答“孔子的父亲叫梁纥不姓孔”的问题了。

来来来,说孔子不姓孔的人,您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孔子不姓孔”,您让这孔府历代的衍圣公情何以堪?您让我们自称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的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情何以堪?

您再来解释一下孔林、孔庙、孔碑、孔府应该怎么叫才是正确的叫法。

傻眼了吧?!

其实,现在我们称一个人的姓为姓氏,即姓等于姓氏,但在古代,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儿。

古代是先经历母系社会再到父系社会的。

姓代表母系;氏代表父系。

也就是说,是先有姓,后有氏的。

母系社会的社会形式非常低级,姓的功能很质朴,主要用来区分血缘,体现在生物性上,用以制约婚姻,同姓不通婚。

父系社会的社会形式相当高了一点,则氏的功能体现在社会性上,用以分贵贱,通过氏可以了解他来自哪个宗族或家庭。

通常,平民有姓有名而无氏,称呼就有名有姓。贵族拥有了平民所没有的氏,就不称姓了,称姓会自跌身价,只称氏称名。

孔子虽然出身于没落贵族,但也是贵族,他的名为丘,字仲尼,称他为“孔丘”时,“孔”其实是他的氏。

那么,孔子的姓是什么呢?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殷商后裔、宋国贵族,其姓为“子”。

补一句,现在我们称“孔子、孔子”,可不要以为前一个“孔”是氏,后一个“子”是姓,前面说过,贵族是不会在称呼中出现姓的。“孔子”这个“子”,在这里表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云麓漫钞》就说得清清楚楚: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

话说回来,孔子父亲叔梁纥的称呼里,也不出现姓,甚至连氏都没出现,“叔梁”是他的字,“纥”是他的名——注意,名和字是分开的,也不是一回事儿。

只称名和字,不称姓和氏,更显身份尊贵。

孔子六世祖孔父嘉的身份更尊贵,是宋国大司马,“孔父”是字,“嘉”是名,称呼里也不出现姓和氏。

实际上,孔父嘉死于宋国内乱后,他的子孙逃亡到了鲁国,就以他的字“孔父”中的“孔”为氏。

即鲁国这一支孔父嘉后裔都以“孔”为氏的。

但这一支后裔,在称呼中出现氏,即从孔子开始,之后就固定了下来,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孙子叫孔伋,曾孙叫孔白,玄孙叫孔求……

战国以后,谋士纵横,越来越多社会低层人士跻身上流社会,他们之前是没有氏的,只称姓;而当他们发展成一个个大家族,姓和氏就渐渐合流了,最后姓和氏合成了一个“偏正词组”,实质为氏,词义却偏向于姓。

这个时候,说“孔子姓子不姓孔”,或说“孔子就姓孔”,都对。

但说孔子的父亲就姓孔,那就不对了。

4

有人说,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叫孔丘,他俩居然不是一个姓吗?其实孔子的父亲既不姓叔,孔子也并非姓孔,他们都姓“子”。(但孔子的“子”也不是指他的姓,这是古人对有德高望重的文化人的尊称。)

一、孔子不姓孔

先来说说“叔梁纥”这个名字,“叔梁”既不是姓,也不是名,而是字,“纥”才是名。所以“叔梁纥”这个名称中并不包含姓氏。再说孔子,孔子非“孔”姓,正如屈原非“屈”姓一样,“孔”和“屈”都是他们的“氏”。而“孔丘”则是“氏+名”的形式,也不包含姓。那为什么这些名字中都不带姓呢?这就得从姓氏的起源说起了。

二、姓氏的源流

“姓”字从女生,《说文解字》里说,“人所生也”。姓最早始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为了与其他氏族相区别而设,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后来,大致是在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开始产生了氏,氏以达到别贵贱的作用。

夏商周三代,天子有姓无氏、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氏,只有名。春秋战国时,大凡是女子称姓,男子不称姓,只称氏,用以明贵贱。所以孔子不叫“子丘”,屈原也不叫“芈平”。但那时男子一般除了不称姓之外,在称呼上似乎并没有什么强制性的规定,所以也有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这样只称名字不称氏的。而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此后,姓、氏才逐渐合二为一。

三、孔氏何来

《孔子家语》中说,孔氏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孔子祖上是宋国贵族,到孔父嘉一辈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这是说,按照宗法制规定,传至五世后,亲缘已疏,应该别立一族。既然别立一族,就要别立一号,于是就取了孔父嘉的字——“孔”作为氏名。

先秦时期,姓与氏是有着严格区别的。姓是标志整个家族系统的族号,由于后世子孙繁衍,同姓的大家族就会分为若干分支小族散居各地。为了区别,每支就会再另起一个族号,这便是“氏”。就如殷人子姓,后来逐渐分支为华氏、向氏、鱼氏;齐人姜姓,后来又有申氏、吕氏、马氏等等。

说起来,孔子还是孔氏一脉在称呼上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人。孔子之前,其先祖们的名号中大多都不称氏,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等等。而自孔子之后,孔氏一族的名号中就将氏固定下来了,如孔鲤、孔伋、孔白等。这也恰好反映了当时姓、氏合流的一种趋势。到了汉代,姓与氏通称为姓,至此,上到天子下至庶民便都拥有自己的姓了。

参考资料:《孔子家语》、《从孔子不姓孔说起》、《孔子姓子不姓孔》、《孔子的父亲姓叔,他为什么姓孔》

作者:我方团队子繇

5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不姓孔,而是叫叔梁纥?

 

孔子的父亲

关于孔子与孔子的父亲,历史上有着许多的谜题,其一,孔子的母亲为何到死都不告诉孔子其父亲姓甚名谁。其二,孔子的父亲明明叫叔梁纥,为什么孔子却行孔呢?父子二人的名号显然有着结构性的差异。这中间是否有什么关联吗?

  从文献记载可知,孔子的列祖列宗中,没有以孔为姓的,孔姓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祖先不姓孔,姓什么?姓子。孔子自称是殷人,其祖先属于殷遗民。在先秦,商、周两代,商是子姓,周是姬姓。但在当时,女子称姓,男子不称姓。所以,孔子的祖先姓子,但他们的名号中都不冠以子姓。

 孔子祖先姓子,孔子本人自然也姓子,这确定无疑。孔子怎么又姓孔呢?

  为什么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孔子却姓孔

  原来,准确地说,孔并不是孔子本人的姓,而是他的氏。古人的姓与氏是分开的,男子不称姓,称氏。孔子的孔,最初是氏,后来才变成了姓。孔子的孔,作为氏号,也就是孔氏,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古文献中已有明确答案。

 《孔子家语·本姓解》指出:孔子先祖本是宋国公室成员,传到孔父嘉时, 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阙里文献考》卷一也说:孔子先祖从弗父何到孔父嘉, 五世亲尽,当别为公族,乃以字为孔氏 。

  这是说,孔子先祖弗父何让国后,其子孙仍然属于宋国公室成员,传了五世,到了孔父嘉的时候,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五世亲尽,不能再继续列入公室,而是应该别立一族。别立一族,必须有个族的名号,于是就取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的名号。孔氏的孔,是从孔父嘉那儿来的,孔是孔父嘉的字。

 孔氏虽然从孔父嘉开始别立一族,但那时男子的名号,称氏,称名,称字,似乎并无一定之规,所以,孔父嘉以后,孔子的先祖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都不称氏,其名号中都无孔字。孔氏一系,名号中称氏的,是从孔子开始,其后固定下来,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孙子叫孔伋,曾孙叫孔白,玄孙叫孔求,等等。后来,氏变成了姓,孔也就由氏变成了姓。

  由于孔子是圣人,也由于孔氏是从孔子开始固定下来,所以战国中后期孔子的直系子孙皆奉孔子为始祖。据《孔丛子·独治》篇记载,孔氏后人为祭祀先祖,立有两座祖庙,一是弗父何之庙,一是孔子之庙。孔子九世孙孔鲋说:他们 哭孔氏之别姓于弗父之庙,哭孔氏于夫子之庙 。孔鲋所说的 孔氏之别姓 ,是指孔氏别立一族以来的其他分支,这些分支并不以孔为氏,所以称 别姓 ;所有孔氏和孔氏之别姓,都奉弗父何为始祖。孔鲋所说的 孔氏 ,则是指孔子的直系后裔,都以孔为氏,都奉孔子为始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6

关于孔子姓孔,但孔子的父亲却叫叔梁纥,可能有人不知道其中的缘由。

孔子叫孔丘,他的父亲叫叔梁纥,父子二人的名号显然有着结构性的差异。孔子的名号中,有名有姓,名丘姓孔。叔梁纥的名号中,却有名无姓,纥是名。

那么,孔子为什么姓孔?我们从文献中知道,孔子的祖辈里,是没有孔姓的,孔姓其实是从孔子这辈才开始的。

那么既然孔子的祖先不姓孔,那姓什么呢?现在知道了,姓子。孔子曾自称自己是殷人,他的祖先是属于殷遗民。

在我国先秦,商、周这两代,商是子姓,周是姬姓。当时,生了个女孩就称姓,生男孩时不称姓。这样说来,孔子的祖先就应该姓子。

孔子祖先姓子,那么孔子自然也要姓子,可孔子为何又姓孔呢?

孔并不是孔子的姓,而是他的氏。在古代,人的姓与氏是分开的,男子不称姓,称氏。孔子的孔,就是氏,到了后来才成了姓。孔,作为氏号,也就是孔氏。

《孔子家语·本姓解》:孔子先祖是宋国公室成员,传到孔父嘉时, 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

孔子先祖弗父何让国后,其子孙仍然属于宋国公室成员,传了五世,到了孔父嘉的时候,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五世亲尽,不能再继续列入公室,而是应该别立一族。别立一族,必须有个族的名号,于是就取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的名号。

孔氏的孔,是从孔父嘉那儿来的,孔是孔父嘉的字。孔父嘉之后,孔子的先祖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都不称氏,因此他们的名号中都没有孔字。

而孔氏这一支,名号中称氏的,就只能是从孔子才开始的,到后来就这样固定下来,比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孙子叫孔伋,曾孙叫孔白,玄孙叫孔求。也就是说到了后来,由于氏变成了姓,孔也就自然由氏变成了姓。

注:图片来自网络

7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什么不姓孔?如果你还以为孔子姓孔,那可就太天真了。虽然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看来,“姓+名”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个体代号组合,但是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情况便要复杂许多。


对现代人而言,一个姓氏加上一个名字是标配,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姓氏”和“名字”的概念其实是“姓”、“氏”、“名”、“字”四个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的结果。在此,我们先来捋一捋“姓”、“氏”、“名”、“字”这几个概念的区别。


首先,谈一谈什么是“姓”。在先秦时期,姓,原本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则指父亲一系的血缘关系。先秦所谓“同姓不婚”的原则,指的便是母方同血统者不能结婚。然而,随着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汉代以后,“姓”逐渐发展成父系血缘的代号,并且一直沿袭至今。


再来说一说孔子的姓,孔子真正的姓并非“孔”,而是“子”,那么子姓从何而来?根据《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商始祖偰,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


古籍大意是说,孔子的先祖是殷商帝王家族,而孔子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祖偰。偰原本生活在殷水,以“殷”为姓,后来因为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大功,舜帝任偰为司徒,把他封在商地,赐姓为子。这便是“子”姓的由来。

讲完了姓,我们来看一下稍微有点复杂的“氏”。在上古社会,姓是一种族号,而氏常被作为姓的分支。例如母系社会中,拥有同一个“姓”的人称为同族。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便形成了各自的特殊称号作为标志,这个标志就是“氏”。例如旧说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后来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这样,姓就成了旧有的族号,氏就成了后起的族号。


在此科普一下,“氏”既可以是诸侯受封的国名,也可以是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所居的地名,自身的官名,祖先的字或谥号等。那么孔子的先祖为何以孔为氏呢?


《阙里文献考》卷一讲到:孔子先祖从弗父何到孔父嘉,五世亲尽,当别为公族,乃以字为孔氏。也就是说,孔子先祖弗父何让国以后,他的子孙依然属于宋国公室成员。然而到了先祖孔父嘉这一代的时候,按照宗法制的规定,五世亲尽,不能再继续列入公室,而是应该别立一族。于是孔父嘉就取自己的字作为族的名号。可见孔氏的孔就是从孔父嘉那传下来的,由此可以确定,孔子和他的父亲叔梁纥都是“子”姓“孔”氏。


说完了“姓”、“氏”,接下来我们谈一下“名”与“字”的区别。现代人普遍挂在嘴边的“名字”放到古代并没有这么简单。根据旧时传说,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而当他们成年后,还会得到各自的“字”。一般男子会在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则会在十五岁许嫁,结发加笄时取字。

孔子名丘,字仲尼。在孔子的“字”中,“仲”表示辈分排行。在周朝的贵族中,在“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是一种十分流行的惯例。

在此区分了“姓”、“氏”、“名”、“字”的差异后,孔子的父亲为什么不姓孔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平时所称呼的孔子其实采用的是孔子的姓氏名字中“氏+姓”的组合方式。而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纥,字叔梁,叔梁纥的这一叫法采用的则是“字+名”的称谓组合方式。


附带说一说,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不过在先秦时期,关于人名的叫法,可以是“字名”、“氏名”、“姓名”等多种组合方式,相对复杂。如以孔子为例,叫他孔丘、仲尼丘或是子丘,其实都是没有错的。


END.

在阅读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更多名人轶事,文学解读,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晓读夜话,记得点赞哦~

8

据史料记载孔子的父亲的确叫叔梁纥,乍一看,的确有问题呀。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姓孔呀,怎么他的父亲却不姓孔,而复姓叔梁呢?其实这完全是一个误解。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实际上同样姓孔,只不过呢,名纥,字叔梁。据《春秋左传正义·襄公十年》载:“古人名字并言者,皆先字而后名。”意思就是,古代人有时候喜欢字和名并称,而略去姓氏,在字和名并称之时,先称字,再称名,因此,才有了“叔梁”+“纥”的称呼。特别是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更是直接称孔子之父为“叔梁纥”,因为《史记》的影响力,才让我们误认为孔子的父亲复姓叔梁。

我们现在一般只有姓和名,合称姓名,但在古代,贵族或者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通常会有姓、氏、名、字和号(不是必须)。哇,这么多,有点小复杂呀。的确是的,所以,我们现在才简化了。不过现在的一些风雅之士,还是会给自己来个字,或者号之类的,显得比较高大上。

如果按照古代严格的姓名划分,孔子和他的父亲叔梁纥,其实并不“姓”孔,而是姓“子”。人类最初是母系氏族社会,为了别族群,于是就有了不同的姓,即“族号”。

随着族群人口的增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资料的富余,族群开始分裂,形成了不同的支系,并彼此独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父系士族社会。这些分支族群之间为了区别,于是就在族号的基础之上外加了新的群落号,就成了“氏”的来源。只是呢,这时候阶级已经开始出现,部落中有了奴隶(最初是战俘)、普通部落成员和首领(早期贵族)。其中,只有男性贵族才能称氏,其他人只能以姓相称。

中国古代的姓氏发展到这里,就有了姓,别婚姻;氏,别贵贱的功能。所以,在古代,如果直接以男性贵族的姓称呼,那就是在骂人了,意思就是配不起贵族的身份,带有鄙视的意味。

孔子,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和成汤、纣王同族,都是“子”姓。西周建立后,殷商后裔微子启被封于宋,得氏“宋”。之后宋微仲接替了哥哥微子启的国君之位,一直传到了微仲九世孙孔父嘉。孔父嘉任宋国大司马,遭到迫害,被迫逃亡鲁国。孔父嘉,根据我们前面介绍过的知识,很容易理解了,其实是子姓,宋氏,字孔父,名嘉。

孔父嘉为了避祸,不敢再用宋氏,而是取自己字中的第一个字“孔”为氏。从此,诞生了子姓孔氏,这也是子姓的宋氏和孔氏同源的原因。孔子之父叔梁纥是孔父嘉的六世孙,自然是承继先祖姓氏,为子姓孔氏。而叔梁纥有两子,长子孟皮,次子仲尼,即孔子,所以,孔子也被称为了“孔老二”。

姓氏名字都说了,那号呢?号可以自己取,不正式,如果起的不恰当,还会被人嘲笑,因此常被称为“自号”什么。而比较正式的是由官方赐封的,比如孔子的号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如果孔子自号“大成至圣先师”,这……孔夫子也太不谦虚了吧。

到此,我们对于孔子父子是否同姓的问题应该已经了解清楚了,他们其实都是子姓,孔氏。叔梁纥的名字也可以叫做孔纥,孔叔梁,这么一来就和孔丘、孔仲尼一致了,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9

谢邀。

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却不姓孔?


因为孔子也不姓“孔”啊。

中国人的姓氏概念是和宗族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姓什么非常重要。特别是《百家姓》对天下姓氏做出排名,让人读出一份身份地位的差别来。

可实际上大多数人并不清楚,我们现在自称姓什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类,说起来掷地有声,实际上这根本不是我们祖先的“姓”,而是“氏”。

中国上古有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我们观察这八大姓,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都是“女”字作偏旁,同时我们的姓名的“姓”字也是“女”字旁,这说明以这些“姓”来区分族群是发生在母系社会时期。

别不服气,部落时期,孩子都只知道妈是谁,连爹都不知道是哪一个,谈何父姓?

其实呢,这些大姓也是以部落聚居地来区别的,比如“姬、妫”,其实就是指居住在这两条河边的两群人。女人强势,把三点水改为女字旁,就成为氏族的称谓标志。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男性地位上升,占有资源越来越多,可以拥有多个女人,子嗣的姓就慢慢地转移到了男性这边,开始跟爹姓了。

不过这只是中国的八大姓,除了这八个之外,另外也还有很多姓。比如商纣王姓“子”、秦始皇姓“嬴”等等。

孔子的家族史往上追溯,其实就是殷商血脉。所以实际上他姓“子”。

但是随着部落越来越壮大,就算是同一个地域人也越来越多,大家都一个姓,难免出现重名,而且大量重名,该怎么办呢?于是又再根据地居住地、封地、官职、职业等区别,给自己近支的族群,另外弄了个标志,这就是“氏”了。

比如姬姓的家族里,一个小群族,指柳树为“氏”,就出现了“姬姓柳氏”。大家觉得这种方式不错,就开启了不同氏族的时代。

到了后来,姓什么就不重要了,天下这么大,大多属于八个大姓。何况古人交通不发达,在一个地域里面的,基本上就一个姓,真正要区分就靠“氏”了。“姓”代表了共同祖先,而“氏”,这是表示一个祖先下不同父系,新的小群族。

所以,这个“氏”在早期,其实相对随意。记得以前网上有个帖子,嘲笑日本人的姓,什么“山本”、“田边”、“井下”之类的,其实不过五十步笑百步罢了。命名方式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日本人到了报户口的时期,文化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他们已经认识到两个字、三个字的姓名重复率太高,所以直接创造复姓使用。

要不然中国姓氏里面那么多以动物命名、以山川河流命名的姓从哪里来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年代太久远,自然蒙上了一股神秘、简洁之美。所以才会觉得日本人的姓随意、粗鄙。

其实是一回事。

叔梁纥姓“子”,实际上应该叫“子梁纥”,但是因为当时已经不称“姓”了,因为大家都一样,没有意义。不过在一个家族里,还是分大小的。即“伯仲叔季”,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老小。叔梁纥其实就是老三梁纥的意思,用名字和排序在家族中作出称呼区别。

到了孔子这里,他爹叔梁纥开枝散叶,忽然觉得该给自己这一脉定一个“氏”了——孔子之前几代都是姓名,却没有“氏”。

定什么为“氏”呢?叔梁纥往祖上查,查到五世祖孔父嘉是个牛人,而且当时的习惯就是五代开宗,所以直接就使用了“孔”作为他们这个家族的“氏”。

实际上孔子是“姓子氏孔名丘”,而“孔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当时的学问家、思想家都被称为“子”,如“老子”、“庄子”,这个“子”和孔丘的姓没有关系,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

随着“氏”的区别意义越来越大,同“姓”的人太多,“姓”就失去了区分族类的作用了。后来姓什么或者氏什么就越来越混淆,大家干脆都把“氏”干脆叫做“姓”了。

孔子姓孔,就是这个习惯来的。因为这个“氏”是从孔丘起,所以他的先祖都不姓“孔”。

我们今天碰到同姓的,客套起来,就说“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实不同姓的,以前也很大可能是一家。比如唐朝大姓李、玉皇大帝姓张,其实都姓“姬”,只不过一个姬姓李氏、一个姬姓张氏罢了。

所以今天人家问你姓什么?我们张口就来,其实回答的是我们“氏”。

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姓什么——这也没什么问题。

10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之下,我们很多人都留有着一些时代所留下来的印记,而有一些东西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比如说我们的姓氏,就是从很早时期开始就不断流传至今的。中国人的宗族观念是非常强的,所以很多人认为自己若是没有受到家族的承认,那么这个姓氏也就有待考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就不得不好奇的是,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人物孔子。为什么孔子的父亲叫做叔梁纥,而孔子却叫孔子,为什么不姓孔呢?

在中国古代姓氏的由来,其实是由于部落和居住地而产生,比如说我们在给人取名字的时候,会根据所居住的地点和各种各样的动物,以及地点的代称给人起一个代号,这种代号就是最早的名字。这种东西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这种变迁始终不能够将一个人的姓氏改掉。但是姓和氏在古代是分开的,氏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用来区分自己跟别人之间的不同。有的家族当中由于生育的孩子较多,所以为了区分总不至于叫人甲乙丙,而是用氏来作为他们的区别,正是因为这样,氏也就逐渐的成为了每个人会使用的东西。

比如我们经常听的,各种各样带氏字的名字,其实是一个人名字的缩写,在这种缩写的情况之下,最早其实是为了将自己的姓氏隐去,然后说出一个人的名字。可是随着年代的变迁,人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本来的名字叫什么,所以就直接将这个字和后面的“氏”加起来的这两个,比如“郑氏”。他们将这种组合起来的这一个东西,演化为自己的姓氏。后来女子和男子在相处的过程之中,只有女子才会用“郑氏”“王氏”来代替,而男子则是用全名。

我们能够理解大多数人对于孔子的好奇,毕竟作为一个儒学大家,他身上有太多的媒体都被很多人所好奇。然而从各种各样的历史记载当中,我们知道在孔子的祖宗当中,没有一个人是跟他一个姓的,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孔子的孔是他自己开始创造出来的。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凭空捏造孔子,既然本性不是孔,那么他到底姓什么呢?其实他姓的就是“子”。很多人知道的是孔子的名字里面就有“子”这个字,那么既然是这样的话,孔子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凭借着现在的语言习惯,认为他的姓氏是孔,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他的“孔”其实是他的氏,而不是他的姓。

在中国古代姓和氏其实是分开的。那么很多人又好奇,为什么后来孔子又有了孔这个姓氏。其实是主要因为当时的宗族和立法规定,他的祖先传到第五世的时候,就不能够被列入之前的姓氏当中,应该另立宗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的第5世就取了孔父嘉的“孔”作为整个家族的姓氏。其实那时候的人们语言习惯并不是如此的严谨,大多数人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之中都不会称他的姓氏,而且名号中都没有姓带着,毕竟叫起来也不是特别的亲昵。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从孔子开始,他才将其固定下来。也就形成了姓名这样一个组合。

孔子能有这样大的名号,而他的姓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之中,也被很多人所沿用,甚至很多儒学大家,为了能够让自己说出来的东西更受到君王的器重,也更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甚至以专门给自己改姓为“孔”。正是因为这样,孔子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后人,这些后人不管是直系还是旁系,还是后来的人演化而来的姓氏,基本上都会跟他扯上一点的关系。当然这种名人效应我们现今也能够看到,这种自我炒作的方式其实也非常的常见,可是我们仍旧能够发现,孔子的姓氏其实最早仅仅只是一个“子”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