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赵、魏瓜分晋国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晚期,晋国被晋国韩氏、晋国赵氏、晋国魏氏、晋国智氏、晋国范氏、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晋无公族

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大夫拼杀

春秋末期,越国灭亡吴国,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智伯瑶执政后,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自家的实力会下降,都不愿献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晋公;魏桓子也惧怕智伯瑶的威力,也把土地、户口让了。智伯瑶又问赵襄子,赵襄子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智伯瑶回报晋出公,晋出公命令智家和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后面在赵王使者的劝说之下,韩魏赵结成了同盟,将智氏一举拿下,并且将其土地进行了瓜分。

晋出公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晋出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天子分封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对于大国的分裂事实上发生的比较少。晋国之所以一分为三主要在于晋国诸侯的衰微,下面的士大夫掌握实权,最终周天子也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既定的事实,由此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邀请,试做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要从当时天下诸侯国的自身状况和天下发展趋势来看,是不是只有晋国的国君丧失了对国家的控制?

我们逐个简要分析:齐国、晋国、楚国、秦国这四个大国在三家分晋之前概况。

齐国:

其实在公元前545年,陈国公族田完的四世孙田桓子与鲍氏、栾氏、高氏合力消灭齐国当国的庆氏。之后田氏、鲍氏灭栾、高二氏。田桓子对齐国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国人“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取得公族与国人的支持。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桓子之子田乞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增加了户口与实力。是谓“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政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齐国绝祀。田氏仍以“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齐国的国君也丧失了自己的国家,逐渐被田氏家族控制。


晋国:

立国:晋国的立国之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因受封于故唐尧故地,其国故初名为唐,其亦号唐叔虞。唐在黄河、汾河的东边。至其子燮父继位徙治晋水,乃更国号为晋。

晋文候复国:公元前785年(晋穆侯二十七年),晋穆侯去世,弟弟殇叔自立为君,太子仇被迫逃亡。公元前781年(晋殇叔四年),太子仇率人袭击殇叔自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文侯。

曲沃代翼:从公元前746年开始,至公元前679年,历时67年。杀了晋昭侯,暗杀了晋孝侯,掳走了晋哀侯,骗杀了晋小子候,灭亡了晋缗候。

骊姬乱晋: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八年),为防范曲沃代翼的事件再次发生,晋献公把原晋国诸公子们全部诛杀,以“绛”为都城。晋献公想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故意疏远三个有才能的儿子,命太子申生居住在曲沃,公子重耳居住在蒲城,公子夷吾居住在屈城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出逃。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二十六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前托孤荀息,奚齐继位,里克、邳郑想接回重耳,在晋献公的葬礼上杀死了奚齐,荀息又立了悼子并安葬了晋献公。十一月,克里在朝堂上杀了悼子,荀息自杀。夷吾回到晋国继位,就是晋惠公。晋惠公病重,太子圉逃回了晋国是为晋怀公。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元年)正月,重耳在秦兵三千人的护送下,栾枝、郤谷为内应,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晋国,入国都绛即位。晋怀公逃到高梁,不久被杀

晋文称霸、襄灵续霸:公元前631年(晋文公六年)夏,晋文公与王子虎、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憖,会盟于翟泉(今河南孟津)。公元前613年(晋灵公八年),赵盾主盟,与宋、陈、卫、郑、许、曹六国的国君在宋地新城结盟,晋国持续控制中原诸侯。公元前591年(晋景公九年),晋国讨伐齐国,齐国派太子彊到晋国做人质,晋军才停止进攻。公元前589年(晋景公十一年)春,齐国讨伐鲁国,卫国和鲁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和鲁国、卫国共同讨伐齐国,在鞌(今济南西北)大败齐国,齐顷公换上下属逢丑父的衣服仓皇逃跑。

卿族势大:晋国在称霸的过程中,卿族势力不断增大,甚至威胁了国君的统治,先有赵盾弑晋灵公,后有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卿族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相互攻伐。公元前544年(晋悼公十四年),吴国延陵季子出使晋国,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谈话,事后说:“晋国的政权,终于要落在这三家手中。”

自晋穆公去世以后(前785年)至晋文公复国前636年,共计149年间,一个半世纪,不断的家族内斗消耗掉了宫室家族有生力量。也让公卿大夫看明白了当国君是怎么一回事,斗争经验不断积累,为后来抢班夺权提供了思想基础。另一个方面,是在内斗和对外争霸过程中公卿力量不断壮大,以至于后来尾大不掉,国君成为傀儡。


楚国:

从部落酋长到封疆大吏,可以说掌权一脉一致致力于对外扩张,企图让中原地区承认楚国的大国地位,基本上一致处于上升阶段,而且楚国的疆域多在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开化程度较低,同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不足,缺乏政治斗争经验,产生内斗几率低。


秦国:

也是和孙一样弼马温出生,地理位置偏安同中原地区文化上、经济上差异较大。意识形态也比较落后,斗争经验不足。教化相对容易,不易产生内乱。

所以此题结论是:不是只有晋国丧失了国君宝座,齐国、晋国原有国君血脉都退出了国君序列。齐国被田氏取代,晋国被三家瓜分。在当时情况之下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文化交流频繁,国家内部君权系脉动荡、公卿壮大被取代是社会必然。相对落后的秦、楚还不具备瓜分条件。

3

周平王迁都洛邑(公元前770)始,称东国列国,亦称“春秋战国”。通过兼并与分裂斗争以及各地经济发展,加速了不同族属间分裂、融合。经过这个时期变动,几百个小国逐渐分裂融合成七个大国及周边的十几个小国。

“春秋无义战”公元前473年,晋国诸侯势力开始衰弱下来。晋国六卿混战一气,大权归四家,智、赵、魏、韩,晋哀公当了挂名的国君。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无卹、魏桓子驹、韩康子虎联合把势力最大的智给灭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晋)派使者去见天王。周烈王签署命令,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昔日头号霸权大国分裂成三个国家。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是一种说法,没有定论)春秋战国兼并是主流,分裂是个例。是滚滚江河东逝水中泛起漩涡。统一才是主流趋势。

4

谢.邀答。

因为晋国最典型!

史学大师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特地把周天子被迫承认册立三晋,作为划分春秋战国的分界点。春秋时,周天子的中央权威还在,战国时,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天子",各诸侯国都做大不把他当老大了。

晋国是侯爵,晋侯地位和实力,在春秋中前期是很牛逼的(类似战国末期的秦国),到末期晋侯已被三家大夫架空了,这三家大夫为利益互相攻伐,闹得一塌糊涂。

周天子不得已,下诏确立了三大夫的政治地位,晋国被一分为三,这就是三晋大地的出处,韩魏赵!在战国时代,三晋也是七雄之三!若合三为一,秦始皇末必能统一中国。

三家分晋是最具代表性的,其实各分封国都有晋国的分裂现象,仅是大小强弱程度不同而已。何必五十步笑百步呢?

5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一个国家分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一、国家比较大;二、君主大全旁落公室衰落;三、卿大夫势力要比公族势力大且要有多家。



以这几个条件来选的话,春秋时期符合前两个条件的也就齐国楚国晋国三个国家,下面我们先分析下齐国和楚国。

齐国尽管公室一直互相残杀而导致国力不振,但卿族的发展十分缓慢,田氏、鲍氏的力量远不如公族的。因此齐国田氏开始借助公族力量剿灭公族,从而夺取了齐国军政大权。齐国是卿族田氏一家独大,取代了姜氏,所以不存在分裂问题。



楚国一直都重用公族,令尹相当于宰相,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除了非常时期外都由公族来担任。尽管楚国也发生过几回弑君事情,可是楚国的权利却一直掌握在公族手里。

晋国呢,怕公族势力太大篡权,晋献公在位期间,取消了公族这一阶级。晋国也因此使卿大夫阶级发展壮大,导致晋国后期多达10多家的卿大夫专政,后来剩了智、韩、魏、赵四大家族,为后来晋国的割裂埋下了祸源。



晋国的分裂也有偶然性,本来智家是想灭掉韩魏赵三家,像齐国田氏一样独占晋国呢。没成想自己让韩魏赵给灭了,由于晋室衰微,索性把君王废了,瓜分晋国,做起了诸侯。周天子也没办法,被迫册封这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横空出世。 综上所述,春秋各国只有晋国分裂了。

6

在春秋时期有很多强国,晋国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后来出现分裂的却只有晋国,晋国当时变成了魏、赵和韩三个部分,由此晋国变成了三个部分,以往强盛的晋国已经不复存在。实际上原本春秋时期都会给宗室子孙划分土地的,这些宗室子孙在得到了土地后就会到自己的封地上进行治理,宗室们在被分到各个封地后,也有护卫国家的含义在起其中,当时晋国也是采用这样的制度,但是在曲沃代翼后,一切形式就出现了转变。


曲沃代翼其实就是发生在宗室之间的斗争,本来曲沃等都是小宗室家族,但是经过了长达六十七年的斗争后,小宗室开始将大宗室推翻,并由此取代了统治地位,让晋国的统治权被重新洗刷。在曲沃代翼后,晋国的公族已经被摧毁殆尽,当时晋文公重耳也无法继续在晋国待下去,而是四处逃窜,好在当时他身边还有很多人支持他,等到重耳重新回到晋国后,他得以翻身重新来过,并开始将以往帮助自己的不同宗室家族的人都一一提携。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当异姓家族开始逐渐做大时,就会对皇权进行削弱,时间久了皇权变得有些无足轻重,而这些公卿却慢慢做大,他们的权利甚至超过了皇权。


后来晋国的国君都没有太大的本事,这样就给这些公卿提供了更多霸占权利的机会,公卿本来有六家很强盛,但是后来慢慢被吞并为四家,四家中智氏尤为强盛,后来智氏的智伯瑶开始执政,并利用手中的权利逼迫韩、魏向自己贡献土地,但是后来遭到了拒绝,智伯瑶为了达到目的开始向他们发兵,在这样的情况下韩、魏也只能应战。到此为止,晋国已经分裂成为了三个部分,其他公卿即便想要反抗也已经无力回天,后来周威烈王也对三国的划分表示了肯定,标志晋国已经不复存在。


实际上通过这些历史变化可以了解到,晋国之所以会灭亡,和卿族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如果没有卿族,那么晋国也无法成立,只不过后来各个卿族的势力开始越来越大,并超过了皇权,这就为日后的分裂埋下的伏笔。如果当时皇权可以牵制住卿族的势力,也许晋国就不会走向分裂的道路,只不过历史没有如果。


尚武菌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尚武菌,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7

首先,针对晋国被一分为三的原因,可以用“卿族势力过大,公族势力过小”来概括。在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周天子所在的周王室可以说是最大的公族,而下面的各个诸侯国君相当于各个卿族。一开始的时候,周天子势力最为强大,下面的诸侯自然不敢造次。但是,经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大乱之后,周王室越来越衰弱,对下面诸侯的约束也越来越无力。最终,东周王室在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之前就被消灭了。至于本文所要说的“三家分晋”,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然,对于晋国被一分为三,分封制只是原因之一。追本溯源的来说,晋献公把晋国公族的诸公子杀了个干净,这才是导致晋国公族弱小,最终被三家分晋的根本原因。根据史料记载,晋献公(?—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晋文侯子孙,巩固君位。值得注意的是,晋献公此举巩固了自己的君位,却为之后卿族实力的壮大埋下了伏笔。

在晋献公之后,晋国的各个君主,比如晋文公重耳等只能重要卿族势力。加上晋国疆域辽阔,地处中原地区后,所以晋国起初的卿族势力相对分散。并且,对于晋文公等君主,自身能力相对较强,所以也能保持晋国各个士大夫家族之间的平衡。但是,到了春秋中后期,一方面,在晋国各个卿族的互相斗争中,许多卿族因为行差踏错,被人灭掉或者没落掉了。在此基础上,赵、魏、韩、智四个士大夫家族的地盘和实力不断增长。

最后,另一方面,对于春秋中后期的晋国君主,其能力也无法和晋文公、晋献公等相提并论。由此,晋国公族、卿族实力之间的此消彼长,最终导致晋国被一分为三。总的来说,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历史进入到战国七雄时代。

文/情怀历史

8

要回答晋国分裂的问题,单单追溯韩赵魏的源头还不够,还要从更早的“曲沃代翼”说起。

我们知道,晋是姬姓诸侯,在东周初年,平王东迁之后,虢公在携地拥立幽王的弟弟姬余臣为王,称携王,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这个时候,晋文侯站了出来,把周携王杀了,平王肯定很感激晋文侯,给了很多赏赐,这时候开始,晋国出于一个疯狂发育的阶段,为后世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分裂的隐患也是这时候开始埋下的。

曲沃代翼,晋无公族

还是要从晋文侯说起,晋文侯是晋穆侯的儿子,名叫姬仇,晋文侯还有个弟弟,叫姬成师。晋穆侯死后,晋穆侯的弟弟殇叔篡位,抢了本应是晋文侯的国君之位,晋文侯和弟弟姬成师跑到国外避难,过了几年带兵杀回来,夺回国君之位。

晋文侯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在位期间,晋国发展很快,问题出在他死后。晋文侯死后,其子晋昭侯即位,把亲叔叔姬成师封在曲沃这个地方,姬成师因此也叫曲沃桓叔,晋国被分成了曲沃和翼(晋国的首都)两股势力。



这简直就是昏招中的昏招,这晋昭侯不知道是哪根筋搭错了,忘了他爹当年就是被亲叔叔抢了王位。果然,晋昭侯王位没坐几年,就被大臣给杀了,这大臣想把曲沃桓叔迎回来当国君,但是国人不同意,曲沃桓叔只得作罢。

随后就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曲沃和翼之间的斗争,曲沃桓叔死后,儿子曲沃庄伯即位,曲沃庄伯死后,儿子曲沃武公即位,这爷孙三代一起努力,先后杀了晋国晋昭侯、晋孝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五个国君,还赶跑了一个晋鄂侯,最后曲沃终于取代了翼,曲沃武公也就成为了晋武公。

晋武公即位以后,就懂得吸取教训了,生怕自己的后代也发生这样篡位取代的事,和他儿子晋献公一起,把晋国其他公族基本上杀了个精光,后来晋文公(就是春秋五霸那个晋文公,不是前文的晋文侯)即位,更是立下规定,除了国君一脉,其他晋国公子都要送到国外去,之后几百年内,晋基本上就处“晋无公族”的状态。

卿、士大夫崛起

上古时候,施行的是世官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意外,爹当官儿子就能当官,爹不是官儿子也就不是官,姬姓公族没了,那国内重要职位就由其他异姓卿、士大夫担任并且世代继承了。

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够广纳贤才,在王室权威能够保证的前提下,其国家发展会明显优于其他国家。但一旦王室权威丧失,卿于士大夫必然作乱。

而晋国国内最开始发迹的卿与士大夫,就是跟着晋文公在外国逃亡的那一批,这其中有两个人,一个叫赵衰,一个叫魏犨,而赵衰有个家臣,叫韩厥。

说到这里,应该就已经看出来了,没错,这正是后世三家分晋的赵魏韩。

因前文提到的晋无公族的情况,晋文公回国以后,在晋国设置了六卿,掌握国家军政大权。跟着他逃亡的那一批臣子自然得到了重用,两百多年时间内,六卿有所更迭,到后来固定为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家,这其中范氏与中行氏先后消亡,智氏居首,于是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灭了智氏,之后就只剩下这三家了,到后来晋王室日渐衰弱,三家分晋也就在所难免了。

总的来说,晋国因为自身历史原因,诛杀驱赶了国内的公族,启用卿与士大夫,这使得晋国竞争力增强,缔造了晋国一百多年的霸业,但也因此让国内其他势力坐大,成为了三家分晋的导火索。

9

春秋时期的晋国,有绝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特点。

这还要从头晋穆侯说起。



晋国自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始封,九传只晋穆侯。

前805年,晋穆侯受周天子之命伐条,大败,正值他第一个儿子出生,于是取名曰“仇”。

前802年,穆侯与北戎战于千亩,大胜,正值他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于是取名曰“成师”。

穆侯死后,文侯仇立,文侯死后,子昭侯立。昭侯畏惧叔父成师之强,封其于曲沃,史称“曲沃桓叔”。

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三代,历经七十多年,先后攻杀翼城昭侯、孝侯、哀侯、小子侯、晋侯缗,驱逐鄂侯。曲沃一系成功攻灭翼城一系,成为晋国之主,史称 “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又发生了骊姬之乱,尽逐群公子。

在其他诸侯国多用同姓公族时,晋国独用异姓卿族。

春秋时期,以晋国卿族最盛。重用卿族的结果,就是在晋国内部形成了竞争态势。谁有能力,谁就能任晋国正卿,也就是中军将之位。

这其实对晋国国君的能力要求甚高,才能驾驭这些卿族。

所以,在晋君能力一代不如一代之后,几家大的卿族开始轮流执政,长期把持晋国政权。不但对内划分阵营,对外也结交列国以备支援。

这个时候的晋国内部,就如同一个“小春秋”。晋君就如同失势的“周天子”,卿族就如同得势的小诸侯。

一步一步,架空晋君,瓜分公室土地,最终取而代之。



魏赵韩三家联合灭智氏之后,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角关系,任何一家都没有绝对的实力再行吞并。所以最终分晋,以形成新的国家。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 - 探微阁主!

10

周初为维护周人统治分封诸侯列国,经过三百余年的吞并战争,只剩下了几个主要大国,其中晋国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到了春秋末期,这一在疆域、国力都遥遥领先的大国,也最终走向了分裂,被晋国的赵、魏、韩三家瓜分。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不仅意味正式承认他们的地位,也标志着时代的转换,由春秋进入了战国。赵魏韩三家大夫何以能最终取代晋国公室,成为新的诸侯?

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国无公族”,从西周末年以来,晋国各公族为了争夺晋君之位屡次爆发流血斗争,公族在政治斗争损失甚大。而每次新即位的晋君为了维护权威,对公族大加打压,并将公族迁移出国度。由此,在政治、军事上,国军相当倚重异姓大臣,异姓大夫得以快速增强,并最终取代了晋国公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