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儒家地位确立、科举考试制度、社会发展等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个问题。
首先,独尊儒术为四经五书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家学说百花齐放,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术的快速发展。
然而,秦始皇的焚书抗儒一度使诸子百家学说近乎灭绝。
从汉初开始,诸子文化获得了重新洗牌的机会。
西汉初期,黄老学说比较有市场,儒家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也不是主流。
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三策”,并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自此儒家学说成为了之后近2000年封建社会的官方学说。
而四书五经正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是儒家大拿们的思想汇总,以及儒家所重点钻研的古代典籍。
政府独尊儒术,作为儒家理论基础的四书五经自然就是官方的课本了。
四书五经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科举制度从隋朝初步形成,一路发展下来,到了宋朝已经基本完善。
但由于宋之前,科举考试制度比较严格,没有钱、没有权势的家庭,基本上很难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
这样就大大限制了人才的数量。
到了明清,朝廷对人才的需要急剧增加,就必须要改革科举制度。
于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取消了原来许多的制约,同时也把考试内容限定在了四书五经,以“八股文”为主要体裁。
这样一来,考试的门槛降低了,平民百姓也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人才。
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四书五经的普及
科举考试将内容限定在四书五经,固然是读书人必学四书五经的主要原因。
但,社会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四书五经在老百姓中的普及。
宋朝以来,雕版印刷术的完善,使得书籍的印制丰富起来。原来不能读书的人也有机会接触到书了。
作为政府官方的书籍,自然是人人都会去收藏、学习和熟读的。
因此,在宋之后,四书五经也就成为了普通老百姓家里必备的书籍。
四书五经不再是现代人的学习重心
而到了现代,四书五经虽然仍然是中国国学经典,但已经失去了其官方地位,不是主流的学术典籍。
其次,现代人也不需要通过学习四书五经参加科举考试,学习的必要性大大下降。
再次,现代的学术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庞杂,专业性也越来越强,四书五经只是其中一部分,不是所有人必学的内容。
所以,现代人专注于四书五经的人少了很多。
这就是我对为什么古代人都要读四书五经,而现代人读得少了的解答。欢迎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