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想了解历史,各人的出发点是不相同的。有人凭着兴趣爱好,有人想从中懂得社会的发展历程,还有人想“以史为鉴”。

凭着兴趣爱好读历史,只是在猎奇,当兴趣的热度降低后,再也坚持不下去。再说,猎奇心态得不到满足或兴趣爱好转移后,对历史的了解就没有坚持下去的毅力了。

想从中懂得社会发展历程的人,往往是学者或研究人员。这不但要有兴趣,更需要有强烈的使命感。懂得社会发展历程,从中得出历史经验,告戒后人,少犯前人曾经犯过的错误。

“以史为鉴”者往往就是从政人员。历史的车轮在前进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相似之处。从政者如果熟读历史,确实可以少犯很多错误。

只可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历史经验永远都是经验,只是一纸文字,重覆的错误总是一再在历史上出现,并将永远重覆!

最佳贡献者
2

其实每个人读史的目的都不一样。

往大处说这是帝王学的一部分,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核心在于历代的典制;往小处说这是一种兴趣爱好。细说的话,有人把它当故事、当段子、当谈资,有人把它当研究文物的辅助工具,有人靠它探索历代先贤的足迹……

那我来说吧,我喜欢历史是喜欢研究人性。看一个历史事件,不喜欢研究它的历史意义,甚至连起止年代都不一定能记得住。

只是在思考主人公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什么目的来做这件事,别人又是出于什么心理、什么目的来应对这件事。

举例来说吧:

唐太宗为什么要搞玄武门之变?他是出于自保,还是手足间有深仇大恨?亦或是皇位的诱惑真就那么大?那建成元吉有没有针对世民?出于什么目的?事件发生后李渊用什么心情来面对自己这个儿子?有没有想过惩罚世民?又是出于什么心理没有实施?是实力不允许,还是心里不忍?

当然,我读到的人性,只是参照我的阅历得来的,随着年岁的增长,理解也变得不一样了,就不说出来困扰大家了。

这就是我喜欢历史的原因——我喜欢琢磨人性~

我是疯言,欢迎大家关注我,了解我。谢谢[祈祷]




3

中国有上下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传承,是古老的文明古国,因此,相对于其他国家,我们文化形成是时间的积淀。因此了解历史文化,对分析当代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分析历史成因,能够得出对未来的判断,这点尤为重要!

举个例子,中国如果房子不限购,会不会导致房价激增,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研究历史,分析清楚!

在海外你会发现,如果一个别墅的房前屋后种上了蔬菜,那么,基本可以确定,这一定是华人家庭,这是因为,中华民族5000年传承的农耕文化,已经深刻的印在了整个民族的基因里,这点无论你身处何地都无法改变。

所以折射到国内的房价问题,就可以显而易见的分析出来,如果中国放松限购政策,那么,中国房价必然会快速上涨,因为中国人5000年以来所以历史变革的本质,都离不开土地二字。

土地两个字,对中国人来说,是永远不会嫌多的,因此,抑制房价必须通过限购这种政策来引导房价的合理性!

通个这个例子,给您分析一下,学习和研究历史的趣味性,浅读历史,是为了丰富知识,了解故事,深度了解历史,就会解答很多深刻的问题,越是深度了解历史,越是喜爱和研究即使。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浅薄见地。




4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说说中国的背景:

1.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完备的国家之一,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古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五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

2.中国的历史记录(史书)还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历史学不在西方文明中占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这说明中国人对历史的热爱.

那么人为何要了解历史呢?原因有以下四点:

1.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人们研究历史是因为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并从历史事件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

2.历史记载着人类过去的兴衰成败,每一个被记录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简单的花开花落,而是蕴含着复杂的因果。因此,我们通过对历史长河的纵观,从历朝历代政权的更迭、家族的兴衰、个人的荣辱等等,能够总结出丰富厚重的经验教训,从而给我们自身以训诫和启发。

3.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会受益无穷。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耳闻目睹、言传身教固然重要,但如果有人能够加以整理、提炼和保存,然后将精华传播于世,其效果将会大大的提高。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常常会发现身边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祖先的事迹那里找到答案,这有助于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4.读史可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从国家历史的角度看,国家有必要向全体国民灌输本国历史,从而增强人们的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和整体的凝聚力。我们应该为自己生在中国而感到骄傲。因为中国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

结论:

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讲得非常正确和精辟。历史上各朝代的兴衰、存亡和更替,一场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5

在我们的意识中,对“历史”的认知,往往就是帝王将相或者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一些历史事件的记录等等之类的。代表作比如《史记》《汉书》这些,单纯的记事,至于能品出什么,就看自己领悟了;

层次再高一点的,就是“以史为镜”“读史明智”这类的。代表作如《资治通鉴》和《智囊全集》,不但给你讲故事,还带上点评和分析。



其实这些说法都对,但这都不是“历史”的真正本意。

要了解“历史”的本意,得想明白什么是“历”,什么是“史”。

“历”是天文星象观测记录并制定历法

光从字面上看,“历”排在“史”的前面,也可见其重要性。为什么呢?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从古至今,这都是亘古不变的。在远古时期,华夏大地进入农耕社会后,要靠种植农作物吃饭。我们都知道,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也就是种植农作物靠根据气候的变化,对应气候就种植相应的作物。该种小麦的季节去种玉米,那肯定吃不上饭啊!

所以,观测气候变化就很重要。

于是,古人是通过仰观天文星象、俯察地理形势,记录气候和地理的变化,并根据观测的结果,总结出经验,制定成天文历法,来指导农作物生产种植。二十四节气也是这么来的。

这是“历”的本意。

在古代,君王的首要人物就是让子民们吃得上饭,因此,天文历法掌握在君王手里。谁掌握着天文历法,谁就能成为头头儿。那时候的君王,都是精通天道的。



天道当然不止天文历法一方面,还有天道规律。君王根据天道来治理天下,人难免会犯错,于是君王设置了一个职位,就是史官,把君王治理的得失经验记录下来,既给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又为后来的君王提供借鉴。

这是“史”的本意。

可见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管理,中国文化也是以人为本。你要是认真的去读读古圣之书,那些所谓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真的是在中国古籍中早就有了,甚至只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些皮毛利用而已。

可惜今人弃之不用而拾人牙惠。毛主席早就说过,我们要学只学外国的近代先进工业和科技就行了,其它不用学。

6

谢谢邀请!

我本人是非常喜欢历史的,经常会翻一些野史,为什么说野史呢?说简单了每个人都喜欢打听别人的私密,迎合自己的八卦心理;这只是代表我个人的一方面,总体来说人们为什么想了解历史,分析有一下几点:

  1. 文化的传承

中国历史是世界上最长久的古文明代表,历史的存在就是每个朝代更替的产物,所讲述的内容不仅仅是连篇历史小说,包含了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精髓。


2.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每个人都有八卦的心理,想打听别人做過什么,说过什么。现在的社会出门开车,通信上网非常便利。那古人是怎么出行的,他们是如何懂得八卦易经的......。尤其是在现在如此发达的科技下对于历史中的特殊情况,也不能做出合理的


3.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历史都是真实存在的,那些失败和成功的经验都是通过血的教训而得出来的,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7

少荃经史屋,不一样的读史角度。

什么是历史?

对“历史”一词的解释,最让少荃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为解决问题而不断创造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历史。”(真乃神来之笔)这样的总结,其实是对崇尚“务实主义”的历史爱好者一种内在学习动力的诠释


历史就是永远地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人类,

因生存繁衍的需要而采取了群居生活;

因生存资源的稀少而形成社会化分工;

因社会化分工而导致了不平等的产生;

因不平等的固化而逐渐形成阶级;

因阶级的产生而形成了政治;

因政治的稳定而形成了社会制度和观念道德;

因社会制度和观念道德而形成了封建君王;

因封建制度的“稳步运行”而加剧不平等;

因不平等的加深而激发了“犯上作乱”的革命;

因社会革命的危机而形成了管理;

因管理的体系化而形成了官僚;

因官僚的“松”与“合”而形成了君臣制衡;

因君臣制衡而形成了政治风云;

因政治风云而影响了封建王朝的兴衰;

因王朝的兴衰而产生对历史的反思;

因反思而逐渐规避历史中的问题;

因规避问题而产生了新的解决方案;

因新解决方案在时间的沉淀下会逐渐显露弊端;

因弊端的“总存在”而编写史书告诫后人;

因史书的传承而让后世更加长久;

因后世的长久才能让国家兴旺发达。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与可借鉴操作性。

科技,只是生产力;

历史,才是人类社会系统核心所留下的痕迹。

因为有了过去的痕迹,

所以才有预判的未来。

8

知道过去,为更好未来!

9

历史是就是男人的八卦,男人的肥皂剧。


人有求知欲,人也有崇拜和投射的欲望。普通人喜欢看电视剧,喜欢八卦三姑六婆的琐事,是满足其求知欲的表现;有人崇拜明星偶像,或者幻想偶像宠爱自己,就是满足其崇拜和投射的欲望。


但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三姑六婆的琐事,也不是每个人都对长腿欧巴有兴趣,所以,一部分男人,在历史中满足了自己的欲望。


探究一朝的兴起,思索一国的衰亡,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有人满足了求知欲。


追思伟大的先贤,鼓励自己,鞭策自己,安慰自己,有人满足了自己的崇拜欲望和投射欲望。


历史有没有用?有用,也没用,有“无用之用”。人为什么想了解历史?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看历史,就像电视迷看电视剧,像游戏迷玩游戏,是一种消遣娱乐而已。只不过,这种娱乐在旁人看来没有那么花里胡哨,没有那么五光十色(哪怕它其实异常精彩),所以喜欢的人不多,愿意深入的人更少,在别人眼中也显得很“闷”,很“独特”罢了。

10

答: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同理,历史即人史。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历史与现实是相互关系又连续运动发展的过程。故人之关注历史,就是关注现实,就是关注自身,就是关注自身和历史与现实相互的关系。人关注现实,了解历史,由今溯古,以古鉴今,有助于人认识现实与自身,有助于解决现实与自身的问题。所以,人才会这样着迷于想了解历史。

一 、追根溯源是人的本能,了解历史可以满足这一本能

人类天生喜欢探源溯流,对自然的探索是如此,对历史的了解亦如此。了解历史就是探知历史的发展规律,破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谜团,把握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意义和影响,认识人物的生平、信念、行为等各方面。

现在世界上有233个国家和地区,有2000多个民族。每个国家与民族都会提问:我们从哪里来?人们看西方的上帝造人史,看中国的女娲造人史,都知道这不过是科技与历史研究不发达年代的历史传说。现代科学与历史研究表示,世界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这就是来自于非洲320万年的女性露西,或者是20万年的女性夏娃,然后繁衍、迁徙到世界各地的。然而,中国学者依然认为这不够科学,只是西方一家之言,人类的祖先在哪里,需要继续探索。民族起源在探索,个人何不如此?比如山东的赵某,他孩童时会好奇地问妈妈:“我从哪里来的?”妈妈说:“你从妈妈肚子里来的!”但孩童绝不会就此满足,以后他会问爸爸:“我们老家在哪里?”爸爸告诉他!“我们老家在某县赵家村!”到了农村老家,他又会问爷爷:“我们的祖宗在哪里?”爷爷告诉他:“我们祖宗在山西洪洞县,从大槐树下迁来的。”山西属于三晋之地,青年赵某读《东周列国志》,看到赵氏孤儿的故事,此时赵某会联想:“我是不是晋国赵武的后代啊?”山西在古代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汇地,有各民族融合的传统,中年赵某在读了汉唐南北朝史后,看到自己是双眼皮、四方脸、络腮胡,他又会想:我的祖辈是不是汉族与匈奴或鲜卑族的混血啊?赵某的故事纯属杜撰,可每个人在追根溯祖时,都有类似的疑问或经历!这就是人对历史着迷的原由。

二、历史是成年人的童话,了解历史可以满足人的好奇心

历史因为过往而弱化了客观性,因为人的书写而变得富有故事性。还因为历史久远而显得婆娑迷离,有的历史与神话糅杂在一起而显得传奇。更有某些历史由于资料不全,记录不详,或者当时和现在的科学还解释不清,而成为历史之谜!历史的这些特征都引起人的好奇心,像儿童喜欢童话一样,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了解历史。

经常听到有盛唐之说,可深入了解历史才会知道,唐朝之盛基于隋朝,隋朝的光辉被它的表亲唐朝抹黑了。隋朝是结束了西晋末年后近370年战乱分裂局面,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朝代。尽管它只有三十六年的历史,却开创了很多历史辉煌: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正式推行科举制度;修筑了京杭大运河;兴建两都大兴城和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等。隋朝统一和开创性的事业为盛唐起到了奠基作用,可历史应该说是唐朝,却把隋炀帝丑化为荒淫无度的暴君。其实隋炀帝与唐朝李世民是姨表兄弟!为了彰显本朝的盛世,抬高本朝的地位,李世民只能抹黑表亲隋朝和隋炀帝了。人们多了解研究点历史,才能还原一个真实而伟大的隋朝。读历史还会发现,盛唐之后的宋朝亦超强,该朝代不但有占比世界60%多的GDP,还有堪比今日纽约的都城洛阳,更有一个才趣横溢,集诗文画、儒释道、官民师于一身的苏轼!苏轼不管身居何位,一生得志时少,磨难时多!是才华成就了他呢,还是才华害苦了他呢?是情趣丰富了他呢,还是情趣玩弄了他呢?如果是官,我是学他好呢,还是弃他好呢?如果是民,我是学他好呢,还是弃好呢?如果是文人,我怎样才能达到他的艺术境界呢?如果是俗人,我怎样才能达到他的淡泊人生呢?哎!真是读不尽的宋史,说不尽的苏轼,就是好奇心极强的人,面对宋朝和苏轼,也会望洋兴叹啊!历史是浓缩了的故事与人生,映照着现实社会和自我体验,人们通过历史来认识社会,品味人生

三、适应时代的社会化成人,了解历史是知识结构的必备

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社会,不要说文史工作者、党政公务员、学者教师,就是公司普通职工、农村普通农民要适应时代,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也必须了解一些历史常识。你不会外语,不至于影响到工作与生活,但如果你不了解历史、地理等常识,你的知识结构就不完备,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就显得没文化,没见识,没深度,没修养。

现在不管国有,还是民营公司,招聘员工仅靠出大力的岗位少了,要求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岗位多了。了解历史常识的人眼界开阔,知识广博,应变能力强,有助于求职招聘。了解历史的人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尤其是在公司、机关做文秘、文案、企划、公关等工作的,在写作中引经据典,可以增强工作水平。即使是在农村,当个村委会干部,开发生态农业旅游、民族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需要向社会、客户、游客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历史传统、文化传承等,更需要了解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知识的人闲谈、讲话、报告等,会显得学识渊博,谈笑风生,胸怀宽阔。现在是自媒体时代,在网上注册个账号,就可以发布新闻,上传视频,写文章,作报告,每个人都是报社、电视台、记着、专栏作家、学者教授。要做好自媒体,不但需要专业性强,更要知识渊博,不了解中、外历史知识,很难把自媒体长期坚持下去。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是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在日本的演讲,金教授说:过去的100年,日本超过中国,主要原因是日本从西方学到了工业化的技巧和知识,而中国有一段时间,愚蠢地拒绝工业化,最后形成了工业日本对农业中国。但是,今天的中国也工业化了,并且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工业化。中国工业化的整体规模加上强大的工业能力,使得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国家和国家集团可以击败中国!这样,金教授通过近代史以来,中日两国在工业化能力结构变化的对比,告诉日本,没有人能击败中国。既有强烈的说服力,又显得豪迈霸气!

四、不同史料的参读,可以让人了解历史真像,明辨是非

古今中外虽然都有秉笔直书的史学传统,但不同国家、不同朝代依然有篡改历史、美化历史、扭曲历史的问题,依然有后代对前代撰史失实和评价偏颇的现象。而阅读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或不同编者的史料,互相对比、参照,可以去伪存真,由表及里,还原事实,了解真像,如同拨开云雾,豁然开朗,达到明辨事理的目的。

多年来,世界盛传的“西方文明中心论”,似乎有些道理!现代文明主要是工业文明,确实发源于欧洲,兴盛于西方,至今已经延续了二三百年。其实,了解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的伟大文明。世界人类文明史3000年,中国有2800年世界第一,长期领先,只是在西方文明兴起后的最近200年,中国才相对落后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六七十年的努力,中国也实现了工业化,到2030年之前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重返世界第一。无论是从历史,还是未来看,中国不说“东方文明中心论”,西方怎么好意思说“西方文明中心论”呢?在谈论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史时,有人说:毛主席懂军事不懂经济,搞政治不搞建设。然而,阅览多种史料会发现,这类论调完全是对毛主席的歪曲。人大教授金灿荣说:毛泽东主席才是中国工业化之父!人大教授温铁军在《八次危机》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获得了苏联156个工业项目;农村合作社、人民公社是毛主席把农业与工业化通盘考虑的体制;知青上山下乡是在苏联停止工业项目援助后,解决城市青年就业的权宜之计。这样看,没有毛主席那代人的艰苦奋斗,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工业化。有些知青下乡吃了点苦,就耿耿于怀,诉说“伤痕”,因其有文化,掌握话语权,数亿辛苦的农民怎么不诉说“伤痕”呢?中国的“公知”主要出自于这些知青,就是这些“公知”出于泄私愤,歪曲毛主席不懂经济、不搞建设。

五、历史包含着经验教训,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治国资政

历史是过去现实的记录与总结,包含着人的经验教训和社会发展规律,人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治国理政。这方面,毛主席是学史用史的典范。

毛主席一生读书破10万卷,其中史书是他最喜欢读的一大类,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他反复读,300万字的《资治通鉴》他读了17遍。这对于他指导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都是强大的资鉴。在抗战胜利之际,郭沫若写了篇《甲申三百年祭》,既充分肯定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功绩,又深刻总结了李自成从胜利走向失败的教训。毛主席看到后大加赞赏,让有关部门立即印发,发给全党高级干部学习。毛主席还在高干会议上讲:“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在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从西柏坡进北平时,毛主席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此后,毛主席又多次用李自成来警戒党的高级干部。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以后,解放军打响了渡江战役,解放军迅速占领南京,毛主席写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诗通过《史记》中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的历史事件,表现了其彻底消灭国民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思想。1958年大跃进运动失误,也反映出领导作风存在的问题,如遇事不商量,给下边压生产指标;有的压制不同意见,只看风向决策等。1959年,毛泽东曾三次在会议上,向领导干部推荐阅读《三国志·郭嘉传》,目的是希望领导千部做事情、订计划,既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又要善于集中不同方面的意见,及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像曹操和郭嘉那样“多谋善折”。像这样,毛主席把历史鉴于工作的事还有很多。

六、继承才能更好地发展,了解历史可促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样顽强的文明,必然有其生命力和优越性,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具有现实意义。近代中国在工业化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积贫积弱,受到西方文明的侵略和压迫。清朝末年,不到18000名的八国联军,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国门,火烧圆明园。近代的仁人志士在血泪中探索,器不如人,推行洋务运动;制不如人,开展改良和革命运动;文不如人,兴起新文化运动!结果都失败了,依然没有走出西方侵略的阴影。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让中华民族重新站立起来了,并在六七十帮助你年內实现了工业化。事实证明,工人阶级的政党共产党完全可以传承中华文明,工业化完全可以在中华文明土壤上茁壮成长。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代没有完成的改革、发展、建设,共产党、新中国都完成了。器如人:中国从2010年起,制造业超过美国,达到世界第一,2015年制造业超过美国150倍,达到美国、日本之和,可谓是世界最大机器制造大国。制如人:中国经过六七十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国在世界又率先走出疫情,充分证明了中国制度之优越高效。文如人:中国在上世纪末就解决了汉字电脑输入与印刷难题,汉字避免了拉丁化的厄运,并被联合国列为世界通用语,成为联合国最高效的语音文字。近代的中国梦,新中国已经实现了!现在,每个中国人都了解点历史,学习点历史,不但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还可以主动积极传承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0年5月30日星期六 草写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