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各国人才流动频繁,出入边疆自然需要证件。那个时候出入各大城邑都要随身携带一种叫“符节”的东西,如果没有“符节”或忘记携带“符节”,是不允许出入关塞要津及城邑的。
护照并不只是现在才出现的,在我国,护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古时候的人们,用契、照碟、符节、路证、过所、路引等做成护照。凭借这些东西就可以自由地出入边疆。在出示护照的同时,还要在上面做标记。有一点类似于签证的记录和护照的结合。
到了清朝,所有的居民都会有相关的类似于身份凭证之类的东西。通过身份证明,可以向边境的相关机关提出申请,请求该机关给予关照和保护的职能并且给与出关的证明。这样人们在出入边疆出示这个证件的时候,驻守边疆的人员就会给居民通关时候的便利和一些必要的帮助。
进入20世纪以后,对于护照的管理更加严格,清朝的护照制度也进一步完善。对于护照的管理,除了一些因为公事要出关的,还增加了游历护照,吉林将军衙门还制定了专门的有关于护照的章程,并在章程附上了专门画好的护照图样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国家的人们开始进入到我国生活,同时还带来了各种的文化、科技。同时国内的人们也接受到西式的教育,学习了西方的思想,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和其他先进国家的差距,于是也开始走出了国门。
但是在清朝并不是想要出国,就可以出国。出国也是需要证件,根据光绪年间出土的护照表明,该时期护照的背面有写一段内容:持护照过境的时候,请立即查验放行,按照约定给予保护,不要为难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