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古代最出名的家族莫过于孔家。

孔家的发展壮大起源于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当时最博学者之一,被称为孔圣人。因为他的学说被后来的统治者们认为有利于统治,所以地位被慢慢的捧高。

到汉代的时候被确立为国家的公神。后来朝廷还规定每个县都必须修建孔庙,祭祀孔子。随之而来的对孔子的封号也越来越多,等级也越来越高。

到了宋代至和二年,也就是公元1055年的时候,宋仁宗封孔子的后代为衍圣公定位世袭公爵。于是孔家子孙衍圣公这个封号也自此确定,流传了八百多年,一直到民国才被废除。

而皇家对孔子及其后裔的封赏还不止于此。历代衍圣公们在朝廷中的地位也非常高。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明朝对孔子的尊崇大大超过了前朝。衍圣公也就从四品变成了一品,列文官之首。而孔家也享有免赋税、免徭役的特权。

因为当时的人们觉得,外人来管理孔子后人太不恭敬,所以曲阜的县令也一直由孔家后代世袭。

孔家的孔府的规模也是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建,越来越大。孔府也是我国现存的规模最大、建筑最豪华的府邸。




最佳贡献者
2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朱雀桥和乌衣巷都是当时南京城的景点,其中的王指的是琅琊王氏,谢指的是陈郡谢氏,王羲之的朋友谢安,就是这个家族。

琅琊王氏

司马懿有五个儿子,其中司马伷封在琅琊,等到传位到司马睿时,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司马睿被朝廷召集去讨伐八王之乱,结果反被乱军打的四分五散。司马睿逃到了洛阳,把自己的母亲带到琅琊,王导和王敦跟着司马睿一起分析天下大势,于是决定向南发展。恰在此时朝廷调司马睿到下邳镇守,司马睿把王导召集自己身边,担任司马,王导给司马睿提意见就是迁移到南京。到了南京一个多月,没有任何人搭理司马睿,于是王导选择在上巳节导演了一部情景剧,司马睿盛装出镜,北方来的世家大族都跟在后面,场面十分震撼,被当时的南方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顾荣和纪瞻看到,赶紧拜倒在地。就这样南北世族共同维护的政权行成。公元316年,刘曜灭了西晋,公元318年,司马睿建立东晋。

陈郡谢氏

谢安小时候就与众不同,被人认为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这样就把谢安定位在政治领域,然而谢安喜欢艺术,但是被拖入政治,而谢安被安排的第一个职位是佐著作郎,文书工作。但是谢安没有去,选择了游山玩水和吟诗作对,被逼无奈再次去当官,过了一个月又辞官,于是官府下令不允许谢安再做官,后来又被拉回官场,这时谢安已经40多岁。此时北方地区,刘渊父子建立前赵,石勒灭了前赵建立后赵,石虎和冉闵让北方陷入战乱,后来氐族在王猛等人帮助下,前秦苻坚统一了北方,占领了汉中等地区,下一步目标就是东晋。

前秦苻坚发动大军攻打东晋,两军在淝水对峙东晋前线部队由谢玄率领,大约八万人,前秦军队约80万人,由于人数众多,因此战线拉的太长,到达前线的部队也就20万,就这样东晋的整个都城人心不安,这时桓冲想派兵支援,被谢安否决。

东晋这边派出了谢玄组织的那支由亡命之徒的部队,秦军还没有看清晋军的阵营,晋军就渡过河,就这样被晋军的冲击下,秦军阵营大乱,逃回了寿阳,谢玄带着部队继续西晋到了淝水之畔。

苻坚听到败仗,十分震惊,隔着淝水看着晋军,感觉晋军训练有素是劲敌,不能小觑。在东北山上的八公山上的晋军是子虚乌有的,由于苻坚内心紧张,目光一扫而过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了晋军,因此成语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于是双方约定在公元383年某日对垒,于是两军临着淝水布阵,谁也过不去。东晋指挥官谢玄派使者到了秦军苻融,说贵军是客,你们远道而来粮草运输不容易,我们让让你们,后退一箭之地,让你们渡河,等你们渡过河布好阵,在堂堂正正打一仗,但是秦军心存疑虑,说你们汉人的阴谋是半渡而击,坚决不同意,东晋使者又说,那你们退一箭之地,我们渡河和你们打,怎么样?商量之后,秦军准备半渡而击晋军。谢玄也看出秦军阴谋,但是秦军的后退让军心不稳,就在秦军撤退的时候,谢玄的北府军早已渡过淝水,杀向秦军,秦军大乱,苻融被杀。而这时的朱序的部队,开始高呼我军败了,就这样20多万的前秦部队,被马踩死、被杀,又退兵变成了逃跑,途中以风声和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这就是成语风声鹤唳,淝水之战以前秦溃败告终。

3

古代有很多世家大族,世族经常跟郡望密不可分。比如说东汉时的汝南袁氏,东晋时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北魏的清河崔氏,唐朝时期的陇西李氏。

一,汝南袁氏

汝南袁氏是东汉后期的世家大族,袁绍、袁术是其中最出名的代表。汝南袁氏在东汉时期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袁绍就是靠着汝南袁氏的影响力,才能成为东汉末年的最强军阀。

二,琅琊王氏、陈郡谢氏

王敦、王导是琅琊王氏的杰出代表,二人协助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在东晋朝廷内的影响力非常大,当时有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

谢安是陈郡谢氏的杰出代表。淝水之战时谢安运筹帷幄,大败前秦,挽救了东晋王朝。

三,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北魏时期的四姓之一,家世显赫,崔浩即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是北魏太武帝的第一谋臣,协助北魏统一北方。

四,陇西李氏

陇西李氏是唐朝时期五姓七家之一,是唐朝最著名的大族。李渊、李世民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李渊建立唐朝,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让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强的皇朝之一。

总的来说古代的世家大族很多,汝南袁氏,琅琊王氏,陈俊谢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都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4

中国古代第一家族当然是孔家了。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其地位不可谓不高。

孔子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多年,他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儒学思想渗入中国人的生活。

后世皇帝、士大夫给孔子很多尊称,其中就有“至圣”、“万世师表”。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的后代世袭爵位。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创设世袭之奉祀君爵位算起,更达2130年。

唐玄宗设立公爵(文宣公)之位,达1116年之久(739-1935年);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设立衍圣公之名号,从创立至废止,达880年之久(1055-1935年);

1935年(民国24年),国民政府改“衍圣公”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孔子的后代在孔子的光环下不断受到封赏,而且还被历朝历代统治者免除了赋税和徭役。除此之外,孔子老家曲

阜的县令必须由孔家后代世袭。

孔子后裔秉承祖先“诗礼传家”之祖训,在文学、经学等方面都有较大成就,在明清时期更因为得到皇帝扶持,成为“天下第一家”。

2011年1月11日,9.5米的孔子像于竖立在天安门以东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但是第99天时被悄悄移走。

在隋唐以前还有许多世族士族,也是大家族,可以左右政治。

比如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

首先掌握东晋实权的是琅琊王氏。王敦在外主军,王导在内执政

接替琅琊王氏统治的是颍川庾氏。庾亮凭借外戚身份临朝执政,成功的排挤打压掉了司马氏的宗室力量,把政权牢牢把握在士族手中。

颍川庾氏执政期间北伐失败,龙亢桓氏迅速兴起。桓温有帝婿之贵,手握重病,最后竟然丧心病狂的想要篡晋,但失败了。

最后是陈郡谢氏。虽然是世族出身,但开始并不是一流士族。直到谢尚谢万谢安兄弟时,才开始掌握州郡,开始发迹。谢氏一门四公,一举奠定门阀地位。

东晋灭亡后,宋齐梁三朝时士族依然把持政治经济大权,知道侯景南渡,大杀特杀,士族才衰落下去,寒族将领陈霸先登基为帝,建立陈朝。

5

我的家族南兰陵萧氏就是一支有名的大家族。

兰陵萧氏,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兰陵萧氏是开基于徐州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的望族[1][2],起自两晋时期,永嘉之乱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今江苏武进一带,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

兰陵萧氏本为北来次等士族[3],在南朝刘宋时期以军功起家,其后家族子弟建立了南齐和南梁两个朝代,从此成为南朝高门,唐代时出了十个宰相,一直至五代十国时才与天下世家走向衰落。唐朝人柳芳将其列为南朝“四大侨望”之一。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萧梁旧臣、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誉之为“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6

朱元璋以一人之力撑起了朱家,朱家到1644年最少也有20万人,可见这个家族是有多庞大,后面满清杀了五分之三,到现在估计还有一百多万人口。这个家族的增长速度估计是没有几个能比得上的。

7

第一:都只是家族,而不是姓氏。也就是说,这个家族不代表整个姓,只是这个姓中最有名的一支。比如说,你姓李,但是并不代表陇西李氏就是你的家族。也许你的家族是赵郡李氏。

第二:由于门阀政治的历史,是从汉朝开始,五代结束。宋朝转入平民政治。所以本文所列举的家族的时间段:

汉——五代。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家族的真正源头,已经不那么清晰。比如李唐皇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奈之下,本文只能以正史为主。当然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特地注释的。希望大家见谅,别在这方面挑刺。

一、陇西李氏

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言必称陇西李。”

秦代陇西郡守李崇,为陇西李氏始祖。他的次子李瑶为狄道侯南郡守。他的孙子更是赫赫有名——助秦始皇破灭燕赵,生擒太子丹的陇西侯大将军李信。汉有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然而,当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后,陇西以李氏为羞耻。于是这个家族自李陵后,在两汉三国到西晋,一直默默无闻。而这期间的李氏著名人物,通常出自另一家族,赵郡李氏。

不过从东晋开始,陇西李氏忽然迅速崛起。被霍去病蓄意射杀的李广的三子李敢,留下一个孤儿。这个孤儿的后代,在五胡乱华时,出了陇西李氏第一个君主:李暠。关于李暠是李广的后代,虽然中间隔了几百年,但已无任何争议。史学界都已经承认。

当西凉被北凉灭后,主要著名的后代分为两支:

一支是西凉后主李歆之后,后来在北朝,柱国大将军李虎被封唐国公,也就是李渊的祖父。

另一支是他弟弟李翻之子李宝,逃往北魏,后来成为北魏灭北凉的功臣。其后人李充这一支被称为唐皇族的武阳房。(唐朝史官为李渊的祖先做的考据,称之为“四公子房”)。武阳房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大书法家李阳冰。

南唐是从杨行密的子孙手中夺得吴国的政权而建立的。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初为徐温的养子,叫徐知诰,但是他实际上是唐朝的没落皇孙贵族,乃宪宗之子建王恪的曾孙。

再来看看李陵在匈奴的后代。在北朝时期,这一脉也出了两支著名人物。一支柱国大将军李弼(瓦岗领袖李密的祖父),另一支永康公李崇义(唐初战神李靖的祖父)。

这里要特别提醒:李广虽然是纯粹的汉人,但是他的后代却逐渐胡化。

陇西李氏,随着最后一位著名人物李煜的被毒杀,而渐渐的隐没在史海中。至于后世李氏多自称陇西,多半是附会罢了。

注释:

关于李唐皇室的真正来源,当代史学界有太多的争论了,除开陇西李氏说,还有赵郡李氏说,以及鲜卑汉化说。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关于南唐皇室的真正来源,也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是李唐后裔说,与冒姓说。不过由于是曾孙辈,作假几率比较小。本文暂且采纳最广泛流传的,被正史承认的第一种。

二、沛县刘氏

沛县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

汉光武帝是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后代,这是的的确确的不假。

至于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演义》如此记载: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可是,事实上,刘胜的儿子有记载的就有120多位。鬼知道刘备是谁生的。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宋武帝刘裕,正史记载为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只是到了他父亲刘翘时,已经非常没落了。事实究竟如何,已经无从考据了。暂且按正史算,也把他归沛县刘氏吧。

注意,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虽然是离沛县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实际上,其六世祖刘亮,却是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来洛阳的,也就是说,他是匈奴刘渊的后代,并非沛县刘氏。这就是刘氏另一大支——彭城刘氏的来源。

其实到了现在,沛县刘氏早已没落。如今的刘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刘氏。

三、陈郡谢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历史上士族文化最鼎盛最杰出的体现,就是这位乌衣巷内最后的豪门——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始祖是曹魏长安典农中郎将谢缵。谢缵子衡、衡子鲲、鲲弟褒等相继进入仕途,使得陈郡谢氏演变为世代为官的世族之家。

东晋时,谢尚,谢万使陈郡谢氏逐渐崛起。而谢安、谢石、谢玄、谢琰四人所导演的淝水之战,更是让华夏数千年历史永远见证了这一传奇时刻。

在东晋到南朝的200多年中,谢氏见于史传的人数就有12代、100余人。他们大多进入仕途,遍布政界和军界,发号施令,高居人上,有时还能摆布皇帝,成为远比皇族还高贵的士族领袖。

这其中,也有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如谢灵运、谢眺。其中六朝第一才女谢道韫,更是小女子的偶像。

然盛极必衰,一场飞来横祸——侯景之乱横扫江南,加之历朝皇帝对谢氏的猜忌,陈郡谢氏急剧没落。陈朝末年,当谢贞去世后,这位昔日华丽豪门,伴随着乌衣巷一道,无奈的落下了帷幕。

四、琅琊王氏

“王与马,共天下”、“不以王为皇后,必以王为宰相”的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并称王谢。“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也。”(沈约)。

如果说以《二十四孝》《二十四悌》闻名的“卧冰求鲤”的王祥、王览,奠基了琅琊王氏,那么他们的孙辈王戎、王衍、王澄、王敦、王导,则开启了权倾天下的江左豪门。

王氏家族在南朝时期很多人信五斗米道教,因此在第四代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带个“之”字。除王羲之外,还有王胡之、王彪之、晏之、允之等等平辈兄弟,还有徽之、献之、恢之、陋之等等儿孙辈,名字带之字的王氏子弟之多,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一绝了。

由于与陈郡谢氏同样的原因,南朝的琅琊王氏开始衰弱,这时候,王导的六世孙王肃投靠北魏,因文治武功被魏孝文帝委以重任,并娶孝文帝之妹陈留长公主为妻。王肃的女儿被宣武帝讷为夫人,孙女又嫁给了孝明帝。直至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琅琊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才真正走向衰落。

五代时,琅琊王氏的一个分之,唐朝宰相王琳的五世孙王潮与王审知,进军闽地,建立了十国中的闽,成了如今福建台湾广东王氏的先祖。

五、清河崔氏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清河崔氏,“四大家族”之首。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家族”——这个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评价噢~~其中的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更是将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个颠峰。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杜甫的母亲,就是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六、范阳卢氏

“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范阳卢氏,“四大家族”之二。

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熬,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

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

七、荥阳郑氏

“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四大家族”之三。

“幽公六代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当时六代孙穉,汉末自陈徙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开封隶焉,遂为郡人”。从燕太子詹事郑温开,温生四子;涛(西祖)、晔(北祖)、简(南祖)、恬(中祖)。

从北朝入随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宰相接连不断的诞生。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八、太原王氏

“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太原王氏,“四大家族”之四。

太原王氏,始自东汉王柔、王泽兄弟。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时期,太原王氏开始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职,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浑。西晋覆亡后,王湛一支随司马氏南迁,从而获得了在东晋重新兴盛的机会。王湛之孙王坦之在反对桓温篡位、维护东晋王朝统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尚书令,与儿子王国宝等,威震朝内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儿是东晋哀帝的皇后,孙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这一门两皇后将太原王氏的权势强化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大将军王恭,尚书仆射王愉也是这一家人。

王愉之孙王慧龙北奔北魏,开创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业。其后北魏镇东将军王琼,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正式成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后,太原王氏更加显赫,诞生了著名诗人王瀚、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以及横扫印度的传奇将领王玄谟这样的赫赫人物。

九、弘农杨氏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弘农杨氏,中国历史上又一传奇家族。

弘农杨氏,始自东汉太尉杨震。杨震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三国中的著名将领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把这个家族推到极至的,则是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大隋开国皇帝杨坚。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与其子杨玄感,也是这一个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

十、兰陵萧氏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关于这个家族的起源,相传是汉初宰相萧何。今证明,这也许是后人伪托。兰陵萧氏的第一个名人,应该是西汉位列三公的萧望之。此后,兰陵萧氏以儒学传家,数代不辍。萧望之子萧良、萧咸、萧由皆通晓五经。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萧望之十三世孙淮阴县令萧整带领整个家族渡江南迁。从萧望之四世孙萧道成开始,这个家族开始飞速发展。他们不仅仅是南齐与南梁的皇族,更是一群杰出的文学家。如开创竟陵八友的萧子良,以及编修前朝国史的萧子云、萧子显。昭明太子萧统更是将兰陵萧氏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推向了颠峰。而南梁接连几位皇帝,本身也都是著名诗人。

隋朝统一全国后,兰陵萧氏贵为后族。在唐朝,萧岿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8

河南张道陵后代张家

张道陵本来的名字是张陵,之后改成张道陵,传说他是西汉张良的第八代孙子,汉光武年间出生,出生的时候,室内充满了奇异的香气,一个多月都没有散去,他的母亲因为梦到了魁星,才获得的身孕。

张道陵小时候很聪明,七岁就能念道德经,并能探究其中的奥秘,都说能读能背不算什么,但是能理解就是不一样的境界了。但是张道陵放弃了在学术上的研究,他弃官学道,创立了正一盟威道。

汉顺帝的时候,太上老君授予三天正法,张道陵自己给自己取名号为天师,并撰写书籍二十四篇,弘扬自己的道行,传播自己在道教上的理解。

传说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得到太上老君的亲传,他道行高深,降妖除魔普度众生,人们都很感谢这位道士,纷纷投靠张道陵的门下,学习道教,张天师也就顺水推舟,稳步的开展起自己的道教传播,他在巴蜀等地设立二十四个治,每个治都由一名道行比较高的人单独管理,并有他们自己经营发展壮大。

张道陵是怎么创造出道教的

很多人认为,道教是老子创立的,其实不是,道教是东汉时候的张道陵创立的。张道陵创立的教派是以老子的经典学说为宗旨的,因为老子一直说的就是道,所以,张天师把他创立的教派叫做道教。又因为入教的人要交五斗米,所以又叫五斗米教。

他的道徒都尊称他为天行道之师,后人慢慢也开始接受这个称呼,都叫他张天师了,有因为想要加入教会的人,无论贵贱,都必须上交五斗米作为费用,所以张天师的道教学派又叫五斗米道。

张天师特别强调,这个天师的位置今后要是不是我张氏的后代,是不传给他的,我不是否定在座的和各位,而是希望大家能一起在我张家的带领下将道教振兴、壮大。张天师此言一出,就正式规定了历代天师的位置,只有和张家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继承。

9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两个大家族,历经千年岁月,朝代更迭,却始终屹立不倒,可以说几乎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封建时代,直到后来帝制土崩瓦解,才渐渐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

其一、孔氏家族。

孔氏家族,即孔子族裔。自汉高祖十二年,汉朝册封孔子第8世孙孔腾为奉祀君后,自此,孔子嫡系长孙开始有了世袭的爵位,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孔子后裔的封号虽屡经变化,但一直没有中断过。到了北宋至和二年,改封孔子直系后裔为衍圣公,又一度改为奉圣公,后又改回衍圣公,从此后世王朝一直以此封号授予孔家。

孔子

衍圣公是中国封建社会享有特权的大贵族,宋代时相当于八品官,元代为三品官,明代提升为一品文官,“班列文官之首”,清代承袭明制,还特许在紫禁城骑马,在御道上行走。

孔氏家族居住的衍圣公府,在古代乃是仅次于皇宫的最大府第。孔府自洪武十年始建,占地面积约180亩,各类建筑多达463余间。府内楼堂厅轩鳞次栉比,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豪华的封建官僚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

孔府

孔氏家族自汉代受封,此后长达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曲阜繁衍生息,享尽荣华富贵。即便到了朝代交替,甚至异族入侵之时,孔氏家族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波及,因为在古代,不管哪个政权想要立足,最后都不得不与孔家合作,给予孔氏族人许多特权,唯有如此,才能被天下承认。

末代衍圣公孔德成

不过,由于解放前期,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追随蒋介石逃往台湾,孔氏家族持续了上千年的荣耀,便自此结束,曲阜孔家,已成历史。

其二、张氏家族

张氏家族,这里指的是龙虎山张天师族裔。自祖天师张道陵入蜀,创立正一盟威道后,之后其子嗣便世袭其天师的名号,便历数朝,传承千年不绝。

张道陵

张天师家族后来迁入龙虎山,并在那里修建了天师府,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坐落于江西贵溪,南朝琵琶峰,北倚西华山。整个府第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建筑华丽,工艺精致,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中国现存封建社会“大府第”之一。院内豫樟成林,古木参天,浓荫散绿,环境清幽,号称“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张氏家族真正被朝廷重视,应该是从唐朝开始的。由于李唐皇室自称老子后裔,所以开始推崇道教,龙虎山张天师一脉也开始被重视,正一道逐渐兴盛。唐玄宗天宝七年,册赠张道陵为“太师”,唐禧宗中和四年,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

龙虎山天师府

到了宋代,因为宋徽宗好道,自称教主道君皇帝,于是在大观二年册赠张道陵“正一靖应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

到了元代,张天师一脉正式获得爵位,从忽必烈时代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

此后的明清两代,同样尊崇张天师家族,承认其天师代代传承的地位,每逢国家发生天灾人祸,也常常会命张天师祈福免灾。

张恩溥在台湾

不过,和末代衍圣公一样,由于末代天师张恩溥同样逃往台湾,传承了千年的龙虎山张天师家族,也随之烟消云散。

其实孔、张两大家族的消失并不奇怪,毕竟它们都是依附于皇权而存在的,其存在的意义,终究不过是为了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当封建时代过去了,它们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最终消散在历史的云烟之中。

10

个人通过查询资料整理如下:

一、陇西李氏

中国历史上,哪个家族是最辉煌的家族?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陇西李氏,是李姓中最显要的一支。古时陇西亦称陇右,泛指陇山以西今甘肃省西部地区(陇山,即六盘山,六盘山以西称为陇西,以东为陇东)。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世为理官,到了周朝时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师。其后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主。南北朝时陇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断,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并为中原五大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陇西李氏到唐朝时连续出了10位宰相。陇西李氏一支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

后世李氏多自称出自陇西,有许多只是附会。

二、赵郡李氏

赵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其影响仅次于陇西李,在唐朝以前声望高于陇西李氏。

赵郡李氏,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的次子李牧,李玑是陇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战国时名将,为赵国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柏人(今邢台隆尧),是东汉以来山东望族,历经魏晋南北朝,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赵郡李氏史载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世言高华,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

三、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秉、孙赐、重孙彪,"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奉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统一的朝代,隋朝的建立,使得这个家族更是成为天下望族之首。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其子杨玄感等,也是这一个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杨氏、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及众多的杨氏驸马等,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

四、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起源于山西的太原,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

太原王氏,始自东汉王柔、王泽兄弟。三国时有司空王昶,西晋时期,太原王氏开始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后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职,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浑。西晋覆亡后,王湛一支随司马氏南迁,从而获得了在东晋重新兴盛的机会。王湛之孙王坦之在反对桓温篡位、维护东晋王朝统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为尚书令,与儿子王国宝等,威震朝内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儿是东晋哀帝的皇后,孙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这一门两皇后将太原王氏的权势强化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大将军王恭,尚书仆射王愉也是这一家人。

王愉之孙王慧龙北奔北魏,开创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业。其后北魏镇东将军王琼,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正式成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后,太原王氏更加显赫,诞生了著名诗人王瀚、王维、王昌龄、王之涣,以及横扫印度的传奇将领王玄谟这样的赫赫人物。

五、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东晋、南朝顶级门阀士族,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开基于两汉,鼎盛于魏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

琅琊郡为秦朝时为三十六郡之一。汉袭秦制,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于琅琊临沂,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王氏衣冠南渡、举族迁居会稽,世称"会稽王谢两风流"。南渡之后,因对故乡思念的一直都以北土地名为称呼,东晋元帝时,侨置南琅琊郡。

琅琊王氏名人辈出,杰出人物众多,最兴盛时,朝廷百分之七十的官员是王家或与王家有关的人。琅琊王氏在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出了当时中国最多的宰相与皇后,任何家族都远比不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在六朝时期两大家族的并称,又是简称。其代表指王导和谢安。王导与其兄王敦是东晋王朝的实际创建者,可以说他们缔造了东晋王朝,67年之后是谢安与侄子谢玄在淝水之战中挽救了东晋王朝。王谢对东晋的贡献非常之大。两个家族渊源深厚,例如谢安曾习书法于王羲之,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又娶了谢安的侄女为妻,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才女谢道韫。东晋时期的大族不止王谢两家,有谯国桓氏、颍川庾氏,南朝时期有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后人皆简称:“王谢庾桓”、“王谢袁萧”,王谢庾桓袁萧几家其实都有渊源都有关系,就而言东晋肯定不止这几家。确都没有“王谢”知名,估计是因为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乌衣巷》使得“王谢”千古流传吧。

六、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由宋至梁,一直为士族领袖,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陈郡谢氏在保卫东晋朝是有至伟的贡献的,著名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胜而终结,此战在后方指挥的谢安,在前方领兵作战的是谢石、谢玄、谢琰,谢氏一门多出功臣,此后一直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陈郡谢氏之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谢鲲 谢尚 谢奕 谢安 谢万 谢道韫 谢混 谢灵运 谢惠连 谢朓 谢庄等,优秀军事人才有:谢石 谢玄 谢琰 谢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能与琅琊王氏比肩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是:"王谢"并称的年代,"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

七、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其中崔浩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到了后唐时期,崔氏的势力继续衰落。特别是在黄巢大起义的打击下,清河崔氏与其他士族的大族势力基本上消亡了。

八、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候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郑浑八世孙郑羲是北魏中书令,郑羲子道昭为兖州刺史号北方书圣。郑羲兄弟六人都为北魏重臣。郑俨官至中书令等十多职,名震天下。郑浑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郑孝穆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助杨坚建立隋朝,被封为沛国公、祁州刺史。郑译子郑元寿历仕隋、唐两朝,官拜鸿胪卿。郑元寿堂兄郑善果,历任隋唐两朝的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卒于江州刺史之职。在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一人为宰相,其余节度使、将军、司马、参军多的无法细查。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

九、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肇其基业,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入局朝廷,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国),经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经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后,战乱频仍,政局动荡,范阳卢氏受到打击,官位不显,部分成员入仕北齐、北周。唐初,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范阳卢氏暂时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十、太原温氏

温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于,周成王之弟。周公灭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给他。其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国号晋。之后晋公族受封于河内之温(今河南温县),因以为氏。晋大夫郤至食采于温,号温季亦以为氏。西汉功臣温疥封茕侯,疥孙何始居太原成为望族,后裔遂以太原为郡号。

十一、沛县刘氏

沛县刘氏是中国历史上最显赫的皇族,先后有西汉皇族、东汉皇族、蜀汉皇族、刘宋皇族。

唐朝著名大诗人刘禹锡虽然是离沛县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实际上,其六世祖刘亮,却是随北魏孝文帝改革迁来洛阳的,也就是说,他是匈奴刘渊的后代,并非沛县刘氏。这就是刘氏另一大支——彭城刘氏的来源。

其实到了现在,沛县刘氏早已没落。如今的刘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刘氏。

十二、兰陵萧氏

“两朝天子,九萧宰相”。中国历史上接连两个朝代,居然都是这一个家族所建立! 南朝时期萧氏一门共出三十多位宰相: 萧思活、萧缅、萧嶷、萧嵩、萧晔、萧子良、萧锵、萧铄、萧子懋、萧子明、萧钧、萧铉、萧昭粲、萧坦之、萧惠休、萧遥光、萧颖胄、萧秀、萧憺、萧宏、萧樽、萧伟、萧纶、萧渊藻、萧会理、萧恪、萧业、萧范、萧宝义、萧宝源、萧欣,萧摩柯、萧瑀,再加上两朝[南齐,南梁(西梁)]二十一位天子,与王、谢、袁并称为四大侨望,即南朝四大望族: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并称“王谢袁萧”。

西梁灭亡后,因萧皇后之故,兰陵萧氏成为隋朝外戚,满门显著。 在唐朝,萧岿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谓的“一叶九相”。另萧懿一支有两人为相。故有人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