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法医学鼻祖

有的,宋慈(1186-1249),字惠父,汉族,建阳(今属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唐相宋璟后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南宋著名法医学家,中外法医界普遍认为是宋慈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被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

其祖上为唐朝著名宰相宋璟。北宋时,宋慈的高祖宋世卿从浙江建德县来建阳任建阳丞而家居此地。父宋巩曾任广州节度推官(节度使幕府掌管刑狱的官员),家境小康。宋慈从小受学于父,10岁时从学建阳县学者、朱熹的高弟吴稚,并得到吴稚的同窗黄干、李方子等名人指教。他重视实践,力求真知[1] 。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他进京入太学,深得太学博士真德秀的赏识,遂拜其为师。嘉定十年(1217年)宋慈中乙科进士,授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市)县尉,遇父病未赴任。宝庆二年(1226年)始走上仕途,任江西省信丰县主簿(典颁文书,办理事务)。南宋时期的赣闽地区,民贫、地狭、人稠,人民处水深火热中,民反和兵乱频频发生。安抚使郑性之慕其有拨乱反治才,延入幕府参预军事。刘克庄饯别宋慈时写下《满江红·送宋惠父入江西幕》一词。当时,江西南部三峒里少数民族发生变乱,赣南数百里地方都很混乱,刘克庄在词中不仅希望宋慈尽快平定叛乱,好快点回家。也劝友人不要残酷镇压起义的峒民,而应采取招安的措施,需要妥善处理好这件事,宋慈听后当场允诺。后来宋慈参与了平定“三峒贼”的战役。他先赈济六堡饥民,又率兵三百大破石门寨,俘获敌酋,因战功卓著而“特授舍人”。任期届满,江西提点刑狱使叶宰聘宋慈为幕僚。不久,在真德秀推荐下,宋慈又进入福建路招捕使陈韡幕府,参加平定闽中叛乱。宋慈“提孤军从竹洲进,且行且战三百余里”,就连久经锋镝的主帅也对他刮目相看,称赞他“忠勇过武将矣”。在军事谋划方面也多咨访于宋慈。因得到陈赏识,绍定四年(1231年),宋慈被任命为长汀知县。宋慈得任长汀县令。县境百姓苦于盐价高昂,从海口溯闽江,盐运至长汀,要隔年才能运到。他莅任之初,改从潮洲沿韩江、汀江而至长汀,往返仅3月,大大节省运费。官府将盐廉价出售,百姓无不讴歌载道。时值宋理宗(赵昀)即位,南宋欲联蒙古破金,结果兵败于汴,加之贾似道擅权,理宗消极怠政,兵连祸结,境土日蹙,内政愈加腐败。端平三年(1236年),同知枢密使魏了翁聘宋慈为幕僚。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他任职邵武军(今属福建)通判,仅及周年,民有余念。次年,浙西饥荒,宋慈奉诏入境,叹曰:"强宗巨室,始去籍以避赋,终闭粜以邀利,吾当其谋尔。"于是实行"济粜法",将人户分为五等;最富有者出存粮半济半粜;较富有者只粜而济助;中等不济也不粜;次贫者半济助;赤贫者全济,济米由官府拨付,停征一半租税。富户不敢违命,贫者得以度过荒年。不久,他调任毗陵郡守。虽频繁调任,但宋慈所到之处均入境问俗,惠爱子民,佳誉鹊起。嘉熙三年(1239年)升任司农丞知赣州。次年,提点广东刑狱,发现所属官员多不履行职责,有拘押数年的案犯,都未理清曲直。于是制订办案规约,责令所属官员限期执行,仅8个月,就处理了200多个案犯。移任江西提点刑狱,为赣民作主,严办违法的盐贩。淳佑五年(1245年),转任常州知州,议重修《毗陵志》,开始编辑洗冤录资料。任满,转任广西提点刑狱,巡行各部,雪冤禁暴,虽偏僻恶溺处所,亦必亲往视察。宋慈廉政爱民,执法严明。尤其是"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淳佑七年(1247年),任直秘阁、湖南提点刑狱使。是年冬,撰成《洗冤集录》。

南宋淳佑八年(1248年),任宝谟阁直学士,奉命巡回四路,掌管刑狱。听讼清明,决事果断。翌年,升任焕章阁直学士、广州知州与广东经略安抚使。他忽患头晕病,仍然参加祭孔典礼。从此委顿不起。同年三月初七逝世于广州官寓,享年64岁。于次年七月十五日,归葬建阳县崇雒里(今崇雒乡)建阳宋氏祖居地昌茂村

宋慈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

学术内容

一、证据的首要位置南宋官府为探明案情真相,将证据摆在首要位置:“遇有死者,必根究其所以致死”;人命之案,须查获凶器;凶手定罪,须查获尸体;尸体检验,须查验到致命伤,否则不易结案,便为疑案。“大辟之狱,自检验始。”在“慎刑”的指导思想下,以有无犯罪事实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成为司法实践中的准则,而犯罪事实又必须以充足的证据作为根据,是所谓“旁求证左,或有伪也;直取证验,斯为实也”。宋慈在书中一再强调以查找证据为目的的检验勘查工作当慎之又慎,举一例视之。由于致命伤的检验对加害人的定罪量刑关涉甚重,宋慈强调检验中定要仔细勘验,“凡伤处多,只指定一痕系要害致命”;倘若是聚众斗殴,“如死人身上有两痕,皆可致命,此两痕若是一人下手,则无害;若是两人,则一人偿命,一人不偿命,须是两痕内,斟酌得最重者为致命。”然而,如果两个人同时刺杀、同时打击,要定哪个对致命伤负主要责任,就比较困难了。想到这一层,宋慈的考虑才算是完备。“牢狱用刑以求取口供”,中国传统社会向来重视口供的采集。口供固然重要,但这种获得口供的非法手段早就被世人唾弃,更何况“证以人或容伪焉”,宋慈认为须“多方体访,务令参会归一,切不可凭一二人口说,便以为信”,且“告状者切不可信,须是详细检验,务要从实”,这一方面是因为“证以物必得实焉”,另一方面是不能听从一面之词,以防其中有弊。不轻信口供在当时律法中亦有体现,即使罪犯招供,也要查出证据;反之,即使罪犯不招供,在物证确凿的情形下,亦可定罪判刑,一切须“据状断之”。时间不可能穿越到过去,案情不可能“情景再现”,故所谓的“真相”并不能得到百分之百的还原,但是检验勘察,事关人命,必须将事后检验之事充分做到位,使之不断接近百分之百的真实,还事实以真相。二、良吏的重要性如何将检验之事做得充分、到位呢?除认识到证据的重要性外,宋慈认为主要取决于为官者。“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这是当时统治阶级一直坚守的执政信念。他给今人的启示是:相对于程序规则和证据规则而言,司法的组织规则更重要。法官不良,再好的程序和实体法有什么用呢?法令是如何谨慎的呢?宋慈在书中提及诸多,此处挑选几点言之。其一,差文官。由于武官“更历未深”,若再碰上“仵作之欺伪,吏胥之奸巧”,将会使案件变得模糊不清、扑朔迷离,从而难以查究。“如边远小县”,实在缺文官,“复检官权差识字武官”。其二,事必躬亲,不得专任吏胥。北宋时期太宗曾对宰相说:“颇闻台中鞫狱,御史多不躬亲,垂帘雍容,以自尊大。鞫按之任,委在胥吏,求无冤滥,岂可得也?”宋慈在《条令》中亦称“不亲临视”者,当“以违制论”。事必躬亲要求检验官必须仔细审察、判别、监督,以防发生误验、漏验之事及仵作、吏胥作弊等,而非仅仅在场遥遥相望,甚至“掩鼻而不屑”。“事必躬亲”就是司法亲历性的古代版本。其三,“诸验复之类应差官者,差无亲嫌干之人”,这规定了为官者的回避制度。“大狱讼者,所以平曲直,雪冤枉也。若有财者胜,无财者负,有援者伸,无援者屈,豪强得志,贫弱衔冤,岂国家之福耶?愚愿士大夫司听断者,持平如衡,事事至公如鉴,天下何患不太平?此句反映宋慈的稳定思想,事事至公,则天下稳定。另外,律法规定官员三年一易,且不可在家乡任职,这对于防止司法活动中亲嫌、故旧、仇隙关系的干扰起到了很好的防范作用。宋慈反复强调检验案件,事关人命,“当是任者,切以究之”!他在书中写道,检验官在接到检验公文之后,为防止奸欺,切“不可接见在近官员、秀才、僧道”,因为这些官员、秀才、僧道等在地方上有一定势力,上能通官府,下能聚集民众,一旦参与颠倒案情之事,将对探明案情真相极为不利。除了对尸、伤及现场进行认真仔细的勘验,检验官要重视对现场周围以及相关人员的调查和访问,只有把各方因素综合思量之后,方能获取正确而有效的证据,以使得自己的检验结果得到印证,探明案件真相。要成为一个合格、出色的检验官,宋慈认为至少要有两个绝招:一为尸、伤等检验的技术,二为综合素质的考量。且后者更为要紧。宋慈“博采近世所传诸书”,“会儿粹之,厘而正之”,加上多年实践经验,“增以己见”,终写成《洗冤集录》。他四任提点刑狱司,以身作则,慎重狱事,正如其所言,他真正做到了“独于狱案,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宋慈提出了一个合格法官的普世标准—洗冤泽物!临床应用宋氏不泥师教的另一突出表现是对待尸体的态度,特别是能否暴露和检验尸体的隐秘部分。按照理学“视、听、言、动非礼不为”、“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教条,在检验尸体之时,都要把隐秘部分遮盖起来,以免“妄思”、“妄动”之嫌。宋慈出于检验的实际需要,一反当时的伦理观念和具体做法,彻底打破尸体检验的禁区。他告诫当检官员:切不可令人遮蔽隐秘处,所有孔窍,都必须“细验”,看其中是否插入针、刀等致命的异物。并特意指出:“凡验妇人,不可羞避”,应抬到“光明平稳处”。如果死者是富家使女,还要把尸体抬到大路上进行检验,“令众人见,一避嫌疑”。如此检验尸体,在当时的理学家即道学家看来,未免太“邪”了。但这对查清案情,防止相关人员利用这种伦理观念掩盖案件真相,是非常必要的。宋氏毅然服从实际,而将道学之气一扫而光,这是难能可贵的。只是由于宋氏出身于朱门,不便像同时期的陈亮、叶适等思想家那样,公开指名道姓地批判程朱的唯心主义。但他用自己的行为和科学著作提倡求实求真的唯物主义思想,此与陈、叶的批判,具有同样的积极意义。在《洗冤集录》中,有一些检验方法虽属于经验范畴,但却与现代科学相吻合,令人惊叹。如用明油伞检验尸骨伤痕,就是一例:“验尸并骨伤损处,痕迹未现,用糟(酒糟)、醋泼罨尸首,于露天以新油绢或明油雨伞覆欲见处,迎日隔伞看,痕即现。若阴雨,以热炭隔照。此良法也”。“将红油伞遮尸骨验,若骨上有被打处,即有红色路,微荫;骨断处,其拉续两头各有血晕色;再以有痕骨照日看,红活乃是生前被打分明。骨上若无血荫,纵有损折,乃死后痕。”如此检验尸骨伤损,与现代用紫外线照射一样,都是运用光学原理。只是宋慈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处于尚未自觉的状态,知其然而不知知其所以然。尸骨是不透明的物体,它对阳光是有选择地反射的。当光线通过明油伞或新油绢伞时,其中影响观察的部分光线被吸收了,所以容易看出伤痕。再如书中论述的救缢死法,与当代的人工呼吸法,几乎没有差别。还有用糟、醋、白梅、五倍子等药物拥罨洗盖伤痕,有防止外界感染、消除炎症、固定伤口的作用,也与现代科学原理一致,只是使用的药物不同而已。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作者运用和记载这些方法,目的在于查出真正的死伤原因,无不体现了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3] 轶事典故有一天,他在一个已结案的卷牍中看到一桩自杀的命案,死者是一个庄稼汉,他觉得庄稼汉自杀的案例很少,必有万不得已,非死不可的遭遇,才会走上绝路,而且案卷中并无自杀的详细原因,于是他决定趁案发为时不久,重新加以审理。第一步,他先开棺验尸,发现死者腹部的伤口,进刀轻、出刀重,据仵作的说法,案发后,刀子在死者手上,但并非紧握,他更觉得可疑,其中必有曲折。因此他探访了死者的邻居、亲友,终于查出冤情,揭发了一件强掠妇女、杀害无辜的命案真相。原来地方上有一个名叫吴良的官宦之后,仗恃著做过户部尚书的父亲余荫,贪酒好色,胡作非为,偏巧县知事是他父亲的门生,而且为官不正,往往使作奸犯科者逍遥法外,百姓早已怨声载道。有一天吴良看到一位姿色出众的少妇,意图染指,打听到原来她是庄稼汉的新婚妻子,助纣为虐的管家就献计悄悄将庄稼汉害死,做成自杀的样子掳走新妇。还拿出一笔银子,在衙门上下大通关节,于是一桩命案,就草草了结。吴良不但逍遥法外,还享尽艳福。但宋慈将案子重新整理,拘捕吴良和管家治罪抵命,庄稼汉的冤情,终于平反,赢得当地民众的称赞,轰动一时。

最佳贡献者
2

是的,历史上确实有宋慈这个人。宋慈,生于宋代(1186-1249),字惠父,汉族,福建南平人,与理学大师朱熹同乡,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和县,于公元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因此宋慈既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也是世界公认的法医学鼻祖。公元一二四七年著有的《洗冤集录》五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专著,也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广传国内外,对于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是法医学院学生必看的一本书。

宋慈从小家境不错,祖上是唐朝开元盛世的著名宰相宋璟,父亲宋巩是广州节度推官(就是主管刑狱的官员),所以深受父亲的影响,宋慈从小就对刑律方面的事情很感兴趣。但是他自己属于大器晚成的类型,31岁才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被分配到浙江鄞县当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正准备走马上任之际,不巧父亲去世了,按照古时候的习俗必须要在家守孝三年,所以他就没去当这个县慰,等他回家守孝三年后,朝廷里一时也没有合适他的官位,所以他又在家里等待了6年。终于在年近40岁的时候才走上仕途,被分配到江西信丰县做一个主簿。按照今天的世俗眼光来看,是在40岁才考上了公务员,做一个写写文书、跑腿办杂事的文员职位。但是他并未气馁,沉住气、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一干就干了十三年,最终在53岁时上任广东提刑官

(福建医科大学内宋慈的雕像)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何冰饰演的宋慈)

“提刑官”这个官职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具体是干什么的。这个官职的职责之一是监督审核办案官员有没有及时审理案件,判决是否公正,另一个职责是在遇上疑难杂案,冤案平反等棘手案件时亲自审理,相当于是现在广东司法部门的总负责人。可见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坚持,对我们现代年轻人很有启发。


宋慈自始至终都是奋战在工作第一线,尤其是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冤假错案,宋慈都会一一落实平反。上任仅仅八个月,就解决了两百多件在当时看来错综复杂的案件,无一纰漏,深得上司的信任和百姓的夸赞。后来他又到江西、广西都当过提刑官,后半生都在跟案件打交道。

不仅仅是会办案、能办案,宋慈之所以能被尊崇为世界法医学的鼻祖是因为他在当时办案手段与众不同,在办案手法方面开创了世界先河。

创举一、办案人员亲临现场

很多人一听觉得办案人员亲临现场不是很正常嘛,现在大小案件办案人员都要出现场的。但是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并非如此。古时候的官员都是青天大老爷,一听说哪死人了,都是差遣衙役去把尸体抬到府衙内查看,办案人员不出现场。在府衙内问案调查,然后就把案子给结了。破坏了犯罪现场,有时候听信了小人的骗话,再加上贪污腐败,容易形成冤假错案。真相不明,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电视电影里已经演了很多了,就不在此赘述。而宋慈办案的时候,每逢案件必定亲临现场,而且不让任何人破坏现场的痕迹,跟今天办案采取的方法是一样的,马上封锁现场,不让不相干的人进去。宋慈认为,观察案发现场,才是破案的第一要素。

这里说个例子,公元1238年宋慈接到一起报案,说是城西门外有个茅屋着火了,门口还躺着一具尸体,宋慈立即赶到现场,经过调查发现,死者是一名泥瓦匠,烧毁的茅屋就是他的家。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是一场意外火灾的时候,现场的一个细节引起了宋慈的注意。在宋慈的右手边有一个不大明显的图案,一看就是死者生前画的。这让宋慈产生了怀疑,这个泥瓦匠很可能死于非命。他画的这个图案是什么意思呢?想向办案人员说明什么呢?但是现场经过大火焚烧,又经过灭火时被水冲洗过,大部分物品都已经被破坏了。于是宋慈不慌不忙的叫人拿来酒和醋,让人把尸体抬到一边,把尸体原来在的地方的浮土清扫干净,然后把酒和醋泼了上去。宋慈是利用酒和醋的挥发性看看地上原来有没有血迹可以显现出来。从而判断死者在火灾之前身体是否出过血。结果没一会,地上就显现出来血迹,位置在死者躺在地上时太阳穴的位置。然后宋慈检查了死者的太阳穴,发现也有刀伤的痕迹。宋慈认为这里不是第一案发现场,死者先是被人杀害后,再被人抬到这里,故意造成大火导致的意外死亡。然后宋慈带着手下去了解死者生前的是否与人结怨等等。经了解和排查以后,原来真相是死者生前给当地一大户人家魏独厚砌墙,无意间发现了他家的秘密,魏独厚就叫自己的管家田七去杀害泥瓦匠,并放了一把火烧了他家的房子企图造成意外死亡的假象。如果不是宋慈出现场办案,很可能这个真正的凶手就逍遥法外了。由此可见,出现场办案的重要性。

创举二、直面开棺验尸

古人很在意是否留全尸。不要说古代了,就是搁在今天,想要验尸也必须要先征得家属的同意。而古人,我们都知道是比现代人封建迷信的多的。想要征得古人的同意进行开棺验尸,必定要面临家属极大的阻挠和不理解等等。即便是征得死者家属同意后,直面开棺验尸也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宋慈办案的时候规定但凡开馆验尸不允许戴口罩,要直面死者的样貌和气味,因为这里面往往就藏着破案的线索。

话说公元1232年的一天,说是一个乡绅在洞房花烛夜当晚意外身亡,死因蹊跷。他的新娘被绑去知府屈打成招,准备秋后问斩。之前办这个案子的人断言说是新娘投毒所致。可是宋慈看完卷宗后觉得此案疑点重重。最主要是宋慈认为这个新娘没有作案动机。宋慈准备重新审理此案,查明真凶。可是此时死者已经被下葬多日,尸体已经开始腐烂。虽然可以用银针测试出死者的确是中毒身亡,但是无法判定是中的什么毒素。当时家属又不让解刨,也不能像今天一样理化试验,所以宋慈就采取了其他办法。他用一些布包好糯米团子,把糯米团子塞到死者的口鼻肛门等处,把尸体封闭起来,再利用糯米团子的吸附性,把毒素给吸出来,检查尸体时发现死者其中一条腿上有两个小孔,从而判断死者很有可能是被毒蛇咬伤最后导致中毒身亡。再继续追查下去发现,原来是死者家隔壁的养蛇户龚三因为贪恋新娘美色,起了歹心,放毒蛇杀害新郎。如果不是宋慈坚持开棺验尸,险些导致如花美眷被误杀,真凶逍遥法外。

创举三、公开检验女尸

南宋盛行程朱理学,男女授受不亲。生前不让看,死后更是如此,什么死者为大,看身入破身等等封建思想。但是办案的都是男性,不让看,就没法破案。宋慈站出来说不仅要看,而且要大大方方的看。尸体不分男女,必须全身检查。除了女性的私密部位由接生婆检验之外,其他的办案人员必须亲自检查。正因为如此,宋慈总能拿到第一手大量办案资料。所以很多很悬疑的疑难案件都被宋慈侦破了。

再举个例子,公元1240年的一天,有一位老人家抱着女儿的尸体来报案,说女儿与人吵架后被人打死了,要求宋慈主持公道。宋慈一看是女尸,先叫接生婆来看看生前是否被侵犯,有没有怀孕。接生婆检查完后排除了这两种情况。宋慈又检查了女尸身上是否有淤痕,结果发现女尸身上的淤痕都不致命,仅仅是轻微的皮肉伤。宋慈抚摸伤痕表皮光滑判断出伤痕是被人伪造的。而少女的指甲和皮肤呈现青黑色,因此判断少女的死因并非殴打,而是中毒。这与报案人的陈述不一致。经过调查,原来少女是跟人吵架过后气不过服毒自杀了。父亲爱女心切,所以就伪造了伤痕想以此来诬陷跟女儿吵架的人。如果不让观察触碰女尸,就有人要被蒙受不白之冤了。

除了在工作规范和作风上有创举以外,宋慈还开创了“法医昆虫学”,也就是利用昆虫来破案。

在宋慈刚刚转任广西提刑司那年,他接到一起惨案:有人死在田边,尸体已然开始发臭。宋慈到达现场发现死者的衣物完好、随身财物都在,并没有被抢夺的痕迹。他判断这不是谋财害命,很有可能是仇杀。宋慈找到死者妻子问话也没有得到有效线索。死者检查尸体发现致命部位的伤口很小、很深、边缘整齐,根据死亡现场是田地,所以宋慈判断凶器很有可能是镰刀。于是他立刻差遣衙役贴告示,就说死者是被镰刀砍死的,让百姓把家中镰刀都交出来审验。很快镰刀交齐,全都是被洗干净的,其实宋慈也知道没人会傻到交一把带血的镰刀,所以宋慈就叫人把镰刀一字排开,静静等待。正当众人面面相觑时,只见其中只有一把镰刀招苍蝇,这就是那把杀人凶器。经过死者妻子的回忆,这把镰刀的主人曾向她的丈夫借过钱,丈夫因为没有把钱借给他,所以对方恼羞成怒,酿下惨案。宋慈正是利用了苍蝇这种昆虫对血腥气味极度敏感的生物特性侦破此案,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有记载的人类有意识的利用昆虫特性来侦破的案件。宋慈自己估计也万万没想到,他的一个探索竟然让他成为法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昆虫学的创派始祖。

除了前面那些创举之外,宋慈还开创了实验破案法、犯罪现场重建等等。更伟大的是他把这些所有创举结合真实案例,写成了一本《洗冤集录》。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自南宋起至清朝末年,历代官府都把他奉为尸伤检验的指南。

3

讲一个焦尸案,富商大户为躲避官府砌墙藏粮,事后杀人灭口,公堂之上却遭管家无情揭穿!


公元1238年的一天,宋慈一早便奉召拜见南巡到此的宰相李宗勉。

宰相莅临为的是一件惊动了朝廷的大事。

原来当地发生一场大饥荒,这是南宋年间一次比较严重的饥荒,严重到老百姓民无所食,卖儿鬻女。

这场突如其来的饥荒,让时任通判的宋慈伤透了脑筋,最后宋慈心生一计,实施“济粜法”。

就在赈灾法颁布不久,宋慈接到报案,城西门外起了一场大火,火场是一个茅草屋,已经烧毁殆尽,一具尸体俯卧在门边。

经调查,死者是一名泥瓦匠,烧水的茅屋正是他的住所。

这场大火是意外,还是为了掩盖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一处细节引起了宋慈的注意,死者右手的地方有一个不明显的图案。图案难以辨认,但很明显是死者生前刻下来的。

这个图案到底意味着什么?

死者想向办案人员传达什么信息呢?

经过大火焚烧,灭火时又被水冲洗,现场大部分物品都已经被破坏,线索非常有限。

但是宋慈表现得依旧从容,因为对于火灾案件他有一套自己的检验方法。

他把这套方法记录在了《洗冤集录》“火死”一节中。

宋慈让人把尸体挪到别的地方,然后把火场上的灰清洗一下,在上面泼上酒和醋。

在《洗冤集录》中记载的多起案件,都有醋和酒的出现,它们也是宋慈常用的检验试剂。

这两种试剂有什么特殊的用途呢?

醋和酒都有一定的挥发性,所以他就利用这个方法,让地面下的血液挥发到地面上,从而检测死者到底有没有出血。

宋慈把醋和酒泼洒到浮尸处,片刻之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通过比对发现,血迹显现的地方就是尸体的头部太阳穴。

宋慈又检查了尸体,发现死者的太阳穴上有刀伤的痕迹。

宋慈认为这个人很有可能是先被他人先杀害,出了大量的血死亡之后,再进行焚尸。

宋慈利用酒和醋让消失的血迹重新显现从而确定了案件的性质。

宋慈的办案方法也和现在警方办案方法差不多,都是去调查了解死者生前的一些信息。

据周围的邻居反应说,死者是个泥瓦匠,平时老实巴交,没有与人结仇。

当调查到泥瓦匠的邻居时,感情有了进展。

据说死者前些日子曾在当地大户魏独厚家砌墙,后来还看见魏府的管家田七来过泥瓦匠的家。

管家田七的出现,让宋慈回想起案发现场的一个细节。

这个图案会不会就是一个没有写完的田字?

魏家是否与这起案件有牵连?

宋慈立即下令搜查魏府!

搜查人员在魏家找到一把用布包裹着的带血短刀,这让魏家的嫌疑越来越重。随即,魏独厚和田七被押送公堂。

刀上带有血迹,宋慈就问刀上的血迹是怎么来的?

田七说他家里有养鸡,刀上的血是杀鸡时留下的。

魏独厚因为家里有靠山拒不合作。

宋慈认为这个时候要拿事实来说话。

面对拒不认罪的魏独厚和田七,宋慈决定拿出更直接的证据。

宋慈用从魏家搜到的短刀,和焦尸太阳穴处的伤口进行比对。

宋慈通过比对发现,短刀与太阳穴上的刀伤是吻合的。

在事实面前田七无法抵赖,吐露了实情。

田七反复强调这都是主人魏独厚指使他做的,自己也是被逼无奈。

在证据面前,魏独厚也不得不承认罪行。

一方巨富魏独厚为何要煞费苦心杀害一个泥瓦匠呢?

这还要从那场饥荒说起,这场饥荒固然有天灾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那些富商大户囤积居奇,导致物价上涨老百姓吃不起粮食。

正因为如此,宋慈颁布了“济粜法”,内容是让富人捐出存粮接济贫者度过灾荒的举措。

即便是如此周全的赈灾方法,还是让魏独厚钻了空子。

为逃避赈灾捐粮,魏独厚便吩咐管家田七找来泥瓦匠,在粮仓前筑起一堵高墙,用来遮断自家粮仓来蒙骗官府,而他又怕泥瓦匠走漏消息。

于是魏独厚让田七趁着夜色潜入泥瓦匠家中杀害了泥瓦匠,并放火烧了泥瓦匠的家。

从古至今,在任何一起案件中,依据确凿的证据作出的审判,才有可能是公正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