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性格决定命运。汪精卫年幼因家庭变故,父母早亡,生性怯弱妥协,这决定了他一生的悲剧,也造成一个时代的悲剧,这位孙中山遗嘱的起草人,给中华民族造成巨大伤害。

汪精卫也曾是一个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他本名汪兆铭,因取“精卫填海”之意,笔名精卫。他早年加入同盟会,很受孙中山赏识,用笔名精卫撰写了大量文章,宣扬民主革命,与保皇派展开舆论战,为民主革命做了大量工作。最为令人熟知的事件便是他刺杀摄政王载沣。他受命刺杀载沣,事败入狱。他在狱中写下慷慨赴死的诗句,令国人动容,肃然起敬,此后侥幸未死。正是这次刺杀事件,生死一线之间,令他为国赴死的信念有了微妙的变化。

日军侵华后,四四万同胞众志成城,全民奋起保家卫国,誓死抵御外侮。汪精卫此时的懦弱妥协的性格缺点暴露无遗。他被日本的淫威吓倒,认为中国经济国力均远远弱于日本,社会政治制度更与日本不可同日而语。与日宣战,无异于以卵击石。他主张停战求和。在他的主导下,中国同日本签订一系列协定,葬送了国家主权。抗战全面爆发后,汪精卫认为日本武力强大,若抵抗便会亡国灭种,不若降日图存。在周佛海、陈璧君等干将的怂恿下,他公然投敌,成立伪政权,为虎作伥,宣扬投敌求和,与全国人民为敌,与日宣扬东亚共荣,媚日嘴脸厚颜无耻,大量出卖国家主权,在卖国的路上越走越远。

汪精卫对抗日作战悲观怯弱,对日一味妥协退让,他的曲线救国就是卖国求荣,他自诩为中山信徒,却落得个遗臭万年的骂名!

最佳贡献者
2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性。

汪精卫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的自信心,已经跌落至谷底。

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屡战屡败的中国,让很多知识分子认为,这个民族一切都是落后的,低人一等的。所以很多人觉得要全盘西化,生活习俗,民族文化,甚至文字语言都要改变,才有可能。

同样的情绪蔓延到抗日这个事情上之后,就产生了必败的观点。

确实,在那个阶段,一再的失败,这个民族很多人已经抬不起头了。抗战胜利的希望,似乎很渺茫。

但是尽管丧失信心的人很多,他们也并没有全部去当了汉奸走狗,许多人还是有良知的。

汪精卫却丧失了良知。这个人其实一直都是一个投机派。

武昌起义后被释放的汪精卫很多就结交上了袁世凯,为其上位不断造势;袁失势后,汪精卫又倒向孙中山。

起初的汪精卫视共产主义为洪水猛兽,但是在孙先生觉得联俄联共之后,汪精卫立马就变成了亲共一派。

投机分子汪精卫在被蒋介石击败后,一直耿耿于怀。在见到各路军阀因为裁军问题和蒋介石不对付后,滞留海外的汪精卫立马回国,煽动李宗仁联合冯玉祥阎锡山反蒋。中原大战失败后,汪精卫又跑到国外了。

所以,这个人从头到尾都是一个丧失了民族自信的政治投机分子。

3

汪精卫曾经是个热血青年,早年参加同盟会,刺杀载沣事败入狱,曾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名句,充满革命激情,为理想甘愿负汤蹈火,舍生取义。可悲的是,面对日本入侵,他却丧失了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看不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自強不息的奋斗,看不到中国人民在抗日救亡中迸发出的伟力,看不到国共联合抗日的意义,看不到日本人貌似强大,但毕竟是岛国小国战争潜力战争资源不能长久支持的短板,看不到日本“大东亚共荣”、“八弘一宇”在世界格局中与其它列强的战略利益冲突,因而认定“抗战必亡”,要“曲线救国”,把自己牢牢的钉在大汉奸这一历史的耻辱柱上,遗臭万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