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看来,花云大概率属侥幸先走一步,才保全名节,遗福后代的准西勋贵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请看“剑雄品评”的分析。
花云是大明立朝前,追随朱元璋的准西24将之一,24将中有徐达、汤和、陆仲亨、花云、郑遇春、唐胜宗、郭兴、胡海、费聚、陈德、陈恒、周德兴、谢成等24人。
此24将,为摧元立下了不世功勋。在摧元的过程中,战殁的那几个,他们等不到朱元璋坐江山时,给他们封官加爵那一刻。不过也免了为保朱标承继江山,由太祖实行地剿除“骄兵悍将”之举。这几个人,算是沒落上剪资沒籍,满门抄斩之大祸。
24将中,费聚、陈德、唐胜宗、陆仲亨、郑遇春是坐“胡惟庸案”而死的;陈垣、谢成是坐“蓝兰案”而死,周德兴因其子作乱宫廷,被连坐而死。
依“剑雄品评”之见,朱元璋当初赴定远所率的准西将领班底,都是大明朝创业时最原始的军方股东。如果大明立朝时,他们还活着,无一例外都是大明栋梁、国之柱石。
准西24将,除有四五个如花云一样战死外,剩余的20人左右,有8人后来被当作“骄兵悍将”给灭了;其他10几人中,有几个死于胡、蓝大案案发之前;仅余汤和、徐达等寥寥几人,未被攀上那几个大案坐死。
看看这个虎口余生的数量,花云如在,被攀上大案坐死的概率不会少。
在中央集权制的时代,特别是追随多疑的雄主(如曹操,朱元璋等)起事,原始政治股东战死走人,看似失去当下的利益,其实,是既保全了自己的名节,又可凭此名节,让帝王念念不忘,起落承转之下,基本上会有收益转入后世子孙的帐户,遗福后代的可能性,反而更大了。
这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花云,就是走这么个路径的明初大将。
花云,濠州怀远人,而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人,与帝同乡,人情社会,乡党提携。同乡,这奠定他成为准西勋贵的第一要件。
相貌魁梧、肤色黝黑,骁勇绝伦、万人难敌。被授将后,花云作战无不披坚执锐、所向披靡。能战,这奠定了他成为准西勋贵的能力要件。
至正13年,在临濠遇上朱元璋,朱奇其才,授为将军。由于古代条件的限制、文化的原因,雄主起事,一般都是戮力同心、同乡簇拥去创业。如此看来,至正13年加入同乡团队,时间够早,反而成为晋升准西核心勋贵的最重要因素。
象常遇春、蓝玉虽说也是同乡,后来混得名头不小,职位也够高,但怎么也坐不上老朱最原始股东班底——准西24将之位。而且,后来者,能入朱元璋法眼的,不用多说,难度和要求只会更高。从这点来看,常、蓝2将之军才,应远胜花荣等将领不少。
花云虽说历战无数,却没担纲过特别大战役之主职,但太平城身死一战,却令他功成名就,激流勇退(战死),使朱元璋对其念念不忘。
史载,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太平是濠州红巾军于采石渡江后,打下的第一个大城市,同时也是应天城的重要屏障。
1360年,陈友谅攻击池州失利,被守将徐达、常遇春率1万5千人击败,陈友谅遂绕过池州,率水师进击太平。太平虽说极其重要,却仅驻军3千人,守将为元帅朱文逊,花云为院判。
当时陈友谅用小船载兵冲击城垣,却久攻不下太平,恰正值梅雨时期,江河慢慢涨潮,陈友谅灵机一动,借水涨之利,令大船靠上城墙,船前端压巨石,又令士兵自船尾攀墙而上、蜂拥而入。朱文逊先战死,3日后城破,花云也被俘。
被俘缚定后,花云力大无穷,竟挣断缚绳,连杀了5,6个押解士兵,并对守军进行洗脑劝降,他大呼道,“你们这些贼寇,不是我主朱元璋的对手,识趣的,赶紧投降”。
当然,这班陈友谅的将军士卒们,也看不了这么远,一看花云明明输了,还鸭子死了嘴依旧那么硬,直接再次将他绑了,挂在战舰的桅杆上,用乱箭射毙。
瞧,一个即将引颈就戮的军官,在敌巢之中,竟还有心思策反众敌。这份对主公(彼时,太祖连吴王也不是)的忠城,还有视死如归的胆气,传到朱元璋的耳中,老朱怎不念叨他的好。
即使后来老朱做了皇帝,帝王心思再善变,再难伺候,对一个忠诚的已殁将军,他还能动什么心思呢?
死者为大,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有文化及政治上的结转收益的。
换句话说,花云已将最灿烂的夕阳辉光(比不上常遇春、蓝玉的旭日东升),定格给大明朝洪武帝,从此天人两别,再无后帐可找。
花云一死,其妻投水从之,花云之子花炜,由侍女孙氏一路带着四处流浪。到了1363年,鄱阳湖大战后才回到应天。朱元璋早闻花云壮烈就戮的事迹,一看到其子花炜,就哽咽不已道,“将门之后也”,允诺花炜长成后给予封官。并追封花云为东丘郡候,予立祠祭祀。
后来,花炜果然出任大明水军卫指挥佥事。再后来,嘉靖皇帝即位,经花云的五世孙请求,又赐封花妻郜氏为贞烈夫人,侍女孙氏为安人。
要知道这些追封已故女眷的品位职级,后裔可是有遗俸领哟。
在明初人才侪侪的将相中,才华并不出色的花云,与大明开朝卓越的将相蓝玉、李善长等人的殊异遭遇,再对比一下,你就会知道在人的一生中,适可而止、激流通退,是多么紧要的抉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