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因为雍正帝的皇位来路不正。他是篡改了康熙帝的遗诏,把“十四子”改成“于四子”,篡夺了原本属于他的弟弟康熙帝十四子胤祯(允禵)的皇位。甚至说雍正帝根本就是“弑君”“弑父”,自己把父亲康熙帝杀死,自己篡夺了皇位。因为他心中有个鬼,害怕面对地下的父亲,为了避开父亲的阴灵,干脆不在清东陵建造自己的陵寝,这才有了清西陵。
这些民间传说当然不是历史史实。
从雍正的角度来说,一开始他也是在遵化清东陵选择自己的万年吉地的。但是因为他要求太高,追求的太完美了。最终他选择了易县,另起炉灶。就有了清西陵。到了乾隆时代,他面临着一个问题。如果自己选择追随自己的父亲,那么日后自己的子孙都在易县选址建陵,清东陵很可能就会被废弃。于是,乾隆皇帝根据古代宗法制度左昭右穆,也算圆满的解决了这个难题。
先简单的说一说古代宗庙制度里的昭穆制度。
宗庙规定:天子七、诸侯五、大夫三、士一,而庶人无权立庙。到了后世民间,祠堂神主的排放次序,也同样遵循昭穆制度。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昭穆用来区分父子相继,但是因为古代皇权的继承争夺异常激烈复杂,在昭穆排列也会出现例外。
回到清朝陵寝的问题。
清朝有三大陵区。分别是关外的关外陵(盛京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关外陵:
关外陵也称作东北三陵或者盛京三陵。指早期的三个清朝未入关时,营造的皇家陵寝,即福陵、昭陵和永陵。
其中,永陵时间最早,规模最小,但是地位最高。因为它是满清皇族的祖陵。清皇室把永陵视为“兆基帝业钦龙兴”之地,所以终年香火不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典制。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陵寝。
昭陵为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陵寝。
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清东陵从1661年即顺治十八年开始建造顺治皇帝的孝陵,到1908年即光绪三十四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结束,营建活动先后延续了247年。
这里建有皇陵五座——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雍正皇帝也在九凤朝阳山选好了陵址,即所谓的万年吉地。但是到了雍正七年,以“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为借口,废弃了。
最终在河北易县营建了自己的泰陵。这就是后来的清西陵。
清西陵:清西陵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年,即雍正八年。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
虽然雍正皇帝在易县重新选址建陵。后来的乾隆皇帝继位后,还是按照原来的传统,首先在东陵区域内选好了陵址。到了嘉庆继位的嘉庆元年,乾隆皇帝成了太上皇,父子同时在位。为了平衡两个陵区的关系,谕令后世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东、西两陵区分别建陵。
在清东陵区界墙——风水墙之外、陵区总大门的旁边,有一座陵寝,它的主人是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
孝庄太后先后辅佐了自己的丈夫皇太极、自己的儿子顺治皇帝和自己的孙子康熙皇帝。
一直到了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才去世。
按照民间习俗,孝庄太后去世后,应该理所应当与自己的丈夫皇太极合葬,也就是盛京的昭陵。然而,到孝庄去世的时候,她已经在关内生活了差不多半个世纪。皇太极也已经去世45年了。
因此,关于自己的后事,孝庄交代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聪明如康熙,也没找到圆满的解决办法。于是,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把孝庄最喜欢住的寝宫拆了,在东陵风水墙外,修起一座"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终康熙一朝,也没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一直到了雍正三即1725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这就是昭西陵,意即昭陵之西。也就是说,属于皇太极的昭陵体系。因此,昭西陵建在清东陵风水墙之外,明确了两个体系的界限,又满足了孝庄文皇后死后与子孙为伴的遗愿。
清末代皇帝溥仪去世后,最初安葬在八宝山。后来,清西陵的工作人员找到溥仪的妻子李淑贤,说服她同意后,于于1995年将溥仪的墓葬迁到了清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