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如何看待“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和远方”这个观点?

如何看待“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和远方”这个观点?

2020-09-30 16:31阅读(63)

如何看待“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和远方”这个观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每个人都逃离不了“眼前的苟且”这就是生活,真实而自然的

1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每个人都逃离不了“眼前的苟且”这就是生活,真实而自然的生活。

而今,在各行各业人满为患的大环境下,生存的压力可想而知。此时,唯有在精神上战胜自己,才能在行动上无畏无惧。作为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就是要有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这是生存的必须,是精神的支撑。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痛苦地纠结也是要过,坦然的面对也是过,与其陷入困境,郁郁寡欢,不如敞开心怀,拥抱生活。

所以说:“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和远方”这句话,在我的感觉略显压抑,甚至有点拖后腿了,当然也是一种点拨。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激励为主,多多传递正能量,让温暖而美好的情怀,如影相随,才是更好的教育模式。

诗和远方”,是理想的代言,是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诠释。不论怎样的境遇,不要把自己的理想丢失,也就是不要让自己败在精神上。作为年轻的人更要懂得珍惜,懂得坚持不放弃的可贵。

“父母尚在苟且”,事实如此,大部分的父母,为了家庭、为了孩子,在承受磨砺,在坚持付出,只为能越来越好。

那么作为年轻人的“你”,还有什么理由得过且过?

所以说:学会面对,不放弃,不抛弃,找准目标,脚踏实地一路向前,才是生存的必然,才可以朝着自己心中的想更接近。

2

图片来自网络

“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和远方”这句话一直被很多人用来指责一些大学生自私不知心疼感恩父母,其实大学时代有诗有远方并不等于自私不心疼父母。

大学生时代,人的心智是最为活跃的时期,有梦想有心情有时间写写自己想写的几行诗、力所能及地去几个地方开阔一下自己的心胸和见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和父母苟且不苟且并不矛盾,难道父母辛勤劳苦,大学生就必须做出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一副被人怜悯的样子、或者陪伴在父母身边做出努力学习的样子或者和父母一样坚守父母的劳作方式,这样才不被指责吗?也许又有更多人会说:“父母尚在苟且,你读了大学还不能做出一定的改变有何用处?”更何况那些能真正炫耀诗和远方的学子他们的父母也并不见得活的苟且。

我想被指责的应该是那种不顾惜父母,而放纵自己玩乐虚度时光的部分孩子或者行为,不过我认为这也不全是他们的错。

反观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观和方式: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却不问孩子读的什么书?交的什么人?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好好读书就行,其他什么事情都不必操心,于是乎:父母成了孩子的保姆和提款机,家长完全在孩子面前屏蔽了现实生活,孩子如何知道生活的辛酸和五味杂陈,他们看到的都是眼前的要雨有雨,要风来风,他们读到的都是美好的诗歌和散文诗,他们认为苦楚和辛酸都是故事书里的,是远离他们的。

很多孩子儿时,父母一句话:他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小时候认为是天真、单纯,父母为之欣喜,而一个人从小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又怎么能知道是什么呢?于是生活在父母为之全新营造的安乐窝中的孩子长大了,父母满以为可以体贴自己了,可安乐窝中的孩子他们从小没有从父母那里学会体贴,又怎么能给予父母体贴呢?父母鼓励他们的只是努力学习就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于是他们努力学习了,也能找到自己的快乐了,他们下意识中认为这也是自己父母所希望的,是很正常的呀。

所以你认为你指责部分大学生“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和远方”很有道理,我认为更应该思考的是“如果父母尚在苟且,我能做些什么?”或者如何不出现“我在父母尚在苟且的时候去炫耀诗和远方”这一现象?

3

父母苟且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吧。

人人生而平等,拥有独立自主劝,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什么父母苟且,孩子就不能追求诗和远方了呢?

如果父母爱我,不是应该让我做自己吗?如果我爱父母的话,我对父母负责的话,那我也得先自己快乐呀,追求诗和远方能让我快乐的话,那为什么不可以追求呢?

亲情是重要的感情,我们也要懂得感恩,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如果你不能做好自己,何谈孝敬父母?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这句话出自作词人高晓松,演唱者是歌手许巍。

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尤其是其中这一句话,成为了大家的口头禅。

诗和远方是高晓松从小受到妈妈的教育,小时候妈妈告诉他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诗和远方就是心灵的最远处。


对于高晓松来说,从小出身名门,受到的文化熏陶非常多,也没有很多人经济上的压力,因此,有条件,有能力,去追求超越物质阶层之上的东西——诗和远方。

而更多的人,他们没有好的经济基础,没有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这句话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针麻醉剂,让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疲倦之余,通过这句话来寄托心灵。


所以,问题就是年轻人没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于是对这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我们的伦理道德又绑架年轻人,于是出现了“父母还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因此,第一,年轻人要先找到自己生存和立足的方式,让自己在社会上有稳定的生活,其次再去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第二,关于亲情,父母生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应该懂得感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用“委曲求全”的方式来遵循伦理道德,这样的感恩也不长久。还是要让自己快乐开心地生活,这是对父母最好的感恩。

而且父母不是有社保吗?

4

这是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有家的地方无法实现理想,有梦想的地方没有家。谢谢。

5

这句话来源于灼见真情假锐的同名文章,作者主要是针对学生党说的,尤其是针对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说的。基于此,我还是比较赞同的。想想自己读大学时每日吃多少钱饭都要计算的,买衣服、心意的运动鞋什么的,基本没有;至于去远方旅游,更是不敢奢望,因为不管怎样,路费你总得掏吧。之所以这样抠,是因为我知道,我上学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用汗水换来的,我没有资格“浪费”。而那时的我,虽然没钱,只能苟且于眼前的困顿的生活,但绝对不是没有理想,没有“诗与远方”!恰恰相反,我和的许多一样处境的同学们都非常有理想,我们一起读书、探讨,关心国家大事,热爱文学、写作。我们组织文学社、学社,办刊物,投稿,讨论各种问题;一起相约跑步,徒步游览免费的古城古迹,一起野蛮身体,强健体魄……我们穷却快乐着……

当然,现在时代不同了,中国社会发展了,新一代大学生不像我们那时那么贫穷了,他们有条件去远方了。但是不管怎样,我觉得还是量力而行,要懂得父母的“苟且”,而不是把父母提供给你的当成理所当然,更不应该早早的成了啃老族,不好好学习,追求虚荣,吃喝玩乐,还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炫耀!这不仅浪费了父母的血汗钱,而且虚度了青春!这是实在让人鄙夷和唾弃的,说的难听点猪狗不如!

诗与远方,我的理解本来就是说无论当下我们怎么困苦、苟且,而我们心中对自己的追求却依然不息!绝不是无视父母的辛苦、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的欲望、所谓的快乐和虚荣心的不苟且。

6

这句话存在一个严重的家庭成员关系误区,我来翻译一下,父母尚在苟且,你就不能炫耀诗和远方,你都开始炫耀诗和远方了,有吃的有喝的开始追求精神满足了,你就不能管管你的父母,让他们不要苟且吗?

先不论什么叫“苟且”,什么叫“诗和远方”,为什么父母在苟且,孩子一定不能追求更美好的东西,我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的比自己更好。这句话犯的错是将孩子幸福与否和父母幸福与否捆绑在一起,事实上在孩子成年以后,双方的幸福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因为父母的不幸,而去指责孩子的自私,等同于承认父母依附在孩子身上,一切围绕孩子转。

良好的家庭关系是逐渐分离的过程,婴幼儿时期孩子完全依附于父母,受到全方位的保护,长大些开始接触社会,有了自己的人际圈,开始建立“我”的意识,成年后孩子就是完全独立的人了,也需要组建自己的家庭,在组建家庭之后与父母的关系就更远了。就像龙应台说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可以看出,子女和父母的关系的前提是彼此都是独立的人。而中国传统家庭总是依附的关系,不论是孩子小时候依附父母,还是父母老了开始依附孩子。家长习惯性的将孩子视为一切,视为自己未完成的梦的延伸,这种关系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出一点问题父母就觉得天都要塌了。因为父母所要控制的是一人,而他不可能确保这个人以后能完全按自己的计划走。当孩子逐渐长大,脱离了控制,父母只会感觉到失控感和空虚。而对于孩子,长期失去独立的机会,当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他无所适从,不敢面对困难,不敢向前争。

道德这种东西,只能自律,不能律人。每个人都有权利自己的生活,父母在苟且,子女就不能过好日子,这是现代版的二十四孝吗?

7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父母有生养我的义务,我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这并不代表我就要和他们一样苟且,这种想法是精神绑架,让我无形中产生愧疚感。

生而为人,就是独立和完整的,各人对自己的精神世界负责。

如果你不肯成长,不肯随着时代去发展进步,龟缩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你是我的父母,我也无能为力,更不能牺牲我的三观去迁就你保守的三观,那样会被时代抛弃。

从经济供给上讲,旅游费用是筹划好的,用平时省下的生活费,有的同学为了一次旅行咬牙拿下奖学金,我们不会把旅行费用算在父母头上,父母为了供上学,已经不容易,不会给父母增加额外的负担。内心觉得旅行是不能算在学习上的,虽然它产生的效果可能远远大于学习所能产生的作用。

旅行对于学生党来说,更多的是穷游,之前的计划锻炼个人的规划能力,行走中的突发事件锻炼人的应变能力。

在路上是体察青春迷茫的最好方式,感受公路文化的最佳选择,在最好的年纪遇上最美的河山,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炫耀诗与远方的学生党,都是精神上的饕餮,没有在物质上的歇斯底里,不会在该穷的年纪炫耀名表名车,没有被物质欲望迷住眼睛,经得起物质的诱惑的学生党一定有美好的未来。

物质上不等待,精神上不依赖,指点江山是一种时不我待的情怀。

只有在年轻时看过祖国河山的人,才能在未来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难道一定要苟且着,过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生活,就是社会对我们的希望。那不是生活,那是对年轻的无情摧残。

8

答:本人觉得这样做需要适度。

父母尚在苟且,说明父母的生活不是很好。父母辛辛苦苦拉扯大自己,如果自己有能力了,就应该先去报答父母,给父母一个好的生活,脱离苟且的生活。

如果自己尚没有能力改善父母生活,那么自己的责任就还没有完成,还需要努力。

诗和远方是一种性情和理想,具有浪漫的色彩,不是说父母尚在苟且,自己不能有时与远方,而是要根据实际,要把诗与远方结合进生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父母尚在苟且是经济基础范畴,诗和远方就是上层建筑范畴,中间隔着自己,如果父母生活不好,自己需要为父母着想,改善父母生活,这是责任。

其实父母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自己经济基础的体现,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基本体现。

所以,在父母尚在苟且时,炫耀自己的诗与远方需要慎重,也需要适度。

9

这个观点出自新华网,原文作者举的例子漏洞百出,高晓松对立”诗和远方“以及认真工作的”苟且“这一偏激思想,也真是害人不浅。

一次长途旅行的开销,往往大概就是父母一个月的薪水总和。
   当他们在草原上纵情奔跑时,父母在狭窄的办公室熬夜加班

关于旅行和工作的关系,难道作者没有看到太多工薪阶层的父母学会享受生活,不断旅行么,他们旅行的开支不也是要花一个月薪水?

实际上,身边的很多父母都很受孩子的影响,学会去了解旅行中更多文化知识,甚至学会自拍、修图、发朋友圈。父母辛勤工作又热爱生活的状态,才是健康的家庭关系和正面的家庭教育。

君不见多少年轻人拼命工作,努力晋升,同时抱着获得足够多的资金和时间去环游世界的梦想。父母和孩子互相影响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岂不是诗和远方与物质基础并得的最完美方式。

  当他们山珍海味大快朵颐时,父母在廉价的菜场讨价还价。
当他们在和旅伴谈笑风生时,父母在和难缠的客户们唇枪舌战。  

作者关于美食和柴米油盐的关系,依然看得太狭隘。

最好的状态,难道不是,既会讨价还价,也会犒劳自己;既会凭赤子心交精神伴侣,也会凭商战力周旋职场对手。

如果都像作者这样对立起两种行为,恐怕是永远到不了游刃有余的状态,还反而会加剧家长和晚辈的矛盾。

作为文字创造者,文化传播者,写出夸张题目《父母尚在苟且,你却炫耀诗和远方》确是夺人眼球,但不经推敲就传播观点,实在不妥也不明智。

10

我们早晚也要苟且,何必趁着年轻诗和远方!我认这就是道德绑架,普通人来说,老一辈压力比年轻人要小的多,生活的也比年轻人好!我们追求诗和远方是因为我们在观念上发生转变,我们在苟且中去追求,你有何来资格对我们指责,只要我们不用这个理由压榨父母,自己努力赚钱,然后一次旅行造个精光,我认为这是快乐,生活谁有规定必须按部就班,战战兢兢,我们追求洒脱,追求灿烂,我们承受它所带来后果,你们又奈我何?人生没有一生光明,但必须有那么一个瞬间光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