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代的职官制度已经非常成熟,沿五代旧制。但宋代的官职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分为官、职、差遣。也就是官名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制度,以此来互相牵制,细化分工。官,也称正官,指三省六部及寺监等的各种官称,如尚书、郎中、中书舍人等。官,只作为官员的官位和俸禄的依据,又称寄禄官。职,也称职名,指馆、阁、殿的学士、直学士、待制、修撰、直阁等,在馆阁中实际任职的称为馆职。其他朝廷和地方官员所带的修撰、直阁等较低的“职”,称为贴职。差遣是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也称“职事官”。“差遣”是没有品级的。“差遣”职务名称前通常都带有“判、知、同、提举、提点、管勾(干)”等字,如判尚书省事、知府等。所以,宋朝的知县、知州、知府是没有品级的,只是掌管一方事物的一份职务。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其他朝代也有所不同,大致分府州、县两级。在朝廷和府州之间,为了便于管理,设“路”,掌管大区的财政、军事等。在路一级设安抚使司(帅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和提举常平司(仓司),统称“监司”。府州一级直属于朝廷,单因不同的地区又分府、州、军、监四种不同的命名。政治地位特殊或地理位置特殊的地方设“府”,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洛阳府、南京应天府等。管理的长官称知府。基本上对应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城市的市长。州,即在天下划定的其他一级地方行政区,州长官即为“知州”。知州基本相当于如今各省的省长,掌管地方政务。“军”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军事重地,故有的直属于路,有的地位与州相同,有的隶属于府州。监为管理矿冶﹑铸钱﹑牧马﹑产盐区等而设﹐兼理民事,地位与“军”类似,有直属于路,也有比较低的。县级政权是宋朝的基层政权,县都属于州、府及州级军、监,朝廷任命的县级长官称“知县”,以“选人”任县长官则称为“县令”。县有大小,知县的官职也就相当于如今的市长或是县长。每个朝代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地方职官的设置、称呼、职能等都千差万别,也只能依据职务大致类比了。

最佳贡献者
2

  宋朝在取得天下后,在职官方面进行了很大改革,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

  在地方官职方面。宋朝率先推行“路”。他们将宋朝分成十八路,之后又陆续增加了几个路。

  比如说在攻下南唐之后,把原来南唐所在的江浙、江西、安徽一代就分成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

  路大体相当于后来的省。当时路的长官被称为转运使,他们对于辖区内的知州、知县并不像后世的巡抚、省长一样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转运使的主要职责,是负责一路的财政,把地方盈余收归国家,对当地进行开发,促进各地之间的交流等等。

  当然,转运使也可以监察辖区内的州县官员。

  宋朝初年,州县官员独立性较大,只是在财政上听从转运使的。随着时间流逝,转运使权力越来越大,渐渐也可以干涉地方人事,比如像朝廷举荐或者弹劾辖区官员等等。

  在一路之内,有多个州。州一般相当于现在的市。知州,类似明清的知府,现在的市长。

  不过,也有少数的州属于县级州,权力等同县。这就是现在也有县级市一样。

  与州同级别的还有军,州偏重民政,州城中一般百姓居多,多在内地。军偏重军政,军寨中一般士兵居多,多在边疆。

  在州、军之下就是县。县的长官叫做知县,也俗称为县令。如果所辖地方人口较少,比如低于万户,也可以叫做县长。

  与县同级别的军政单位叫做寨,掌管叫做知寨。像水浒中的小李广花荣,就是个知寨。

  至于府,在明清时期,府等同于州,是市级行政区。不过在宋朝,府地位极高,相当于直辖市。知府一般都是正三品以上的高官。

  比如说宋朝的都城叫汴京,也被称为东京开封府。包拯就曾经担任开封府府尹。另外还有北京大名府,像水浒中的梁中书,就是大名府府尹,还有南京应天府,西京河南府(洛阳)等等。

3

宋太宗以后,宋朝的地方政权分为了路、州、县三级。

先说县,其实知县的正确完整说法应是XX人知XX县事,比如是张三是蒙城知县,那就应是知蒙城县事,知县是一个简称。知县对应到我们现在,就是县长一职。(我们先把书记这在古代找不到对应的职位先去掉了。)

县往上就是州,宋朝一州下面可能有多个县,主官叫知XX州事。但宋朝和州同一级别的,还另外有府、军、监等。宋朝的府可以理解成我们现在较为重要的市,像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等等,宋朝除了首都所在的这个府的主官叫府尹外,其他府的主官都叫知府。在一些军事要地,宋朝还设立了军这个行政体系,统领当地的军政大权,主官正式职位名称叫知XX军事。监是针对一些矿、盐等专门的经济区域设立的,主官名称叫知XX监事。但是对应来说,州、府、军、监的主官和现在的市长是对应的。

州再往上就是路了。对应我们现在的省级。只是宋朝的路没有一个统一的长官,一路之内的治权分成了四个系统,那就是转运司、提刑司、提举常平司、经略安抚司。转运司长官叫转运使,负责漕运、赋税、监察等;提举常平司长官叫提举XX路常平公事,负责一地的粮油盐物资等;提刑司长官叫提点刑狱使,负责司法诉讼刑狱;掌管一路的司法讼狱;经略安抚司长官为经略安抚使,负责军事。以上四大系统如果和现在一一对应的,拿现在举例子的话应该是有四个省长,分管税务经济交通的省级领导、负责民生社会稳定的省级领导、分管司法机关的省级领导和省军区司令。

4

宋朝的行政区划分为两级,即州和县。县是最基本的行政单位。

州一级中,规模较大的称为府,军事要害之地称为军,矿产牧马制盐等资源区域称为监,统称为“府州军监”。府的地位高于州,都下辖若干县。军和监有的下辖县,地位比州略低,算是同一级;无下辖县的,则与县一个级别,但仍直属于朝廷,太宗雍熙年间,府州军监这一级达到四百多个。

宋代官员的特殊制度,这么多行政区域并没有地方官,所有实际负责官员都是以中央单位编制外派的,级别高的干部称为“判某府、判某州”,其他级别称“知某府、知某州”,其下也同理是“知某县”。这些文职干部同时兼任地方军队的一把手。

面对庞大的地方机构,朝廷在其上又设立了监察区——“路”,辖若干府州军监。这并不是一级独立的行政区划单位,因为并没有一个统辖的首长,而是分了四个司:

漕司,转运使,负责的财赋等;宪司,为提刑官,负责刑狱等;仓司,常平使,负责仓储市易渡水利等;帅司,长官为安抚使,负责军政。这些高级干部也都是以中央部门头衔而外派的。

铺垫了这么多,对比一下与目前的公务员等级。

元丰八年时,大宋有府14、州240。所以这时的知府应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市市委书记,首都之类的相当于直辖市书记,知州相当于地级市市委书记,知县相当于县委书记或县级市书记。转运使、提刑官、常平使、安抚使,相当于省内分管领导,如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政法委书记、军区司令等

这种对比不是绝对的,因为全国疆域、具体到每一府州县的辖区、人口、经济总量都有很大变化。茶余饭后,一笑了之。

5

按宋朝的官职制度大小排列的话,应该是这样的顺序排列:知府, 知州, 知县,知府最大,知县最小。

那么它们在宋代又代表什么样的官职?又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呢?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



知府,也称太守,是古代的一个官名。在宋代是一个地方政府州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今天的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或者市长一职。知府掌管一府的政令,在宋代应该是四品官职。影视剧中常见的某某知府大人指的就是这个知府,知府在古代算是一个品级比较高的这么一个政府官员。



知州,在宋代全称为“权知某军州事”一个州的临时行政长官,“权州”意为暂时管理,也就是说算是节度使这样一个角色。到了明清两代,知州才被命名为官职,“知州”成了各州的行政长官。因此,知州算起来应该是从五品,六品这样一个官级。清朝州又分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知州地位品级与知府一样,相当于现在的市长市委书记一职。散州的知州等同于知县。但是宋朝知州的官级应该在两者之间我觉得,大概就是等于今天的行政副市长一职吧。


知县,这个很好理解,一个县的县官,管理一县的行政,也称作“知县事”。品级最低的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地级县的县长或者县委书记一职。在古代是正七品官级。我们通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七品芝麻官指的就是这个知县。

知府 ,知州 ,知县 ,在古代宋朝对应今天官职,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各位同仁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关注留言。

6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宋代的地方行政体系划分。

宋朝时期,地方行政体系大体划分为路、府(州,军)、县三级。北宋初年将全国划分为十八路,后来曾至23路,每个路下面会有数个府(州,军),每个州下面会有多个县。理论上府与州级别一样,但是州更加偏向于军事,一般设立在边境地区。

路的行政长官为水路转运使,名义上来说相当于现代的省长,掌握一路的行政大权。

府的行政长官为知府,名义上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掌握一府的军(地方军)政大权;州的长官为知州,一般是军事长官,大概就是相当于市级军事管理区长官吧。

县的行政长官为知县,名义上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县级市市长),掌握一县的军政大权。

7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说说宋代的地方行政层级。宋王朝的地方政府设置实行虚三级制。县是自秦汉直至明清的基础行政单位,数千年来基本保持不变。统县的行政单位是州(包括与州同级的府、军、监)。一个州统辖若干个县,数目不一。州与县构成了宋代地方政府的基本框架。

在州之上,宋朝还设有“路”的大区,一个“路”包含若干个州。但是,路并不是一级政府,不设行政首长,只置转运司辖一路民政与常赋,提点刑狱司辖一路司法,提举常平司辖一路财税(常赋之外) ,安抚司辖一路军政。四司互不统属,平行运转。所以我们才称宋代的地方层级为虚三级制。

现在,我们大致可以这么说,宋代的知县相当于今天的县长;知州、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地市)市长,但宋朝州府的地位要高于今天的地市,许多担任宰相的宋朝官员离职后,都转任知州或知府。至于路的转运司、提刑官,则有点像主管财政的副省长与省高院院长,但他们的行政级别未必高于知府、知州。

8

宋代的行政区划为路、州、县三级,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市、县。北宋的时候,最开始有十五路,后来又变成了十八路,再后来就有了二十三路。

北宋的州差不多有四百多个,县差不多有一千两百个,与州同级的是府、军、监,府的数量比较少,一共才十几个,一般是首都、陪都,比如说南京应天府,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这四个就是著名的四京府。

另外还有比较重要的地方,比如太原府、凤翔府、江宁府、成都府,地位要比一般的州要高一些,府可以理解成现在的直辖市,或者副省级城市。

而军主要是军事上的重镇,差不多有三十几个,比如淮阳军、信阳军、宁化军。监只有四个,分别是桂阳监、陵井监、富顺监、大宁监,这些都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军与监的地位要比一般的州要低一些。

而县根据所处的位置,还有辖区内的户数,也有所区分。

简单的来说,县的长官叫知县,州的长官叫知州,府的长官叫知府,这里面的“知”就是主管的意思。那分别对应现在的什么样的官职呢?

大体来说,知县相当于现在的县长或者县委书记,而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或者市委书记,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市长、市委书记或者直辖市市长、市委书记。

当然,这个也只是比较简单的对应,对于具体的还得具体看,而且这个也只是从层级上面来对应的,如果涉及到人口呀,面积呀,那又比较复杂了。

9

我是“红雨说历史”,很高兴和大家说说宋朝知县,知州,知府的事情。

知县 县长

县的行政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宋代开始朝廷派臣子到县兼任一县之长,称“知某县事”就是主持某县的事务。称呼也有原来的县令 县长改为“知县”,就是“知某县事”的简称,为七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县长。

知州 市委书记

州呢?他最早开始与西汉,汉武帝划分全国为13个州,州的长官为刺史。宋朝州的长官正式改为知州。知某州事,知这里是代管,协理的意思,是中央派到地方的文官,负责作为皇帝的派出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

明清州有两个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就是直属于省的,级别与府相同,相当于今天的市委书记。散州属于府,级别与县相同,相当于今天县委书记。

知府 市长

府是由州演变而来的。州原来长官叫刺史,刺史管政务,也管军务,分两个府邸办理业务。军务的府邸就是府。唐朝在首都或者陪都,皇帝登基前任职的地方设立府,京兆府,太原府,相当于直辖市。宋朝府渐渐增多,隶属于路。路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的行政区。府的长官为知府“知某府事”。明清以后固定为省和县之间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市长。

文/红雨说历史

10

宋朝时期的“县”和现在的县差不多,而“州”就是现在的地级市(不含直辖市)差不多。“知县”其实和明清两朝的县令一样,对应现在的县长兼县委书记。“知府”是一个州(市)的最高行政长官,对应的是现在的地级市市长兼市委书记。而“知州”在宋朝是一个官名,也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宋朝时,知州直接由朝廷委派到一个州管理当地的军事,他的职位和本地的知州平行!

按照权力的大小排列为知府—知州—知县!在宋朝,知府的一般品阶是正四品或从四品,天子脚下的顺天府是三品。知州的品阶比知府低一半,一般是五品。知县,府下辖若干县,如临安府下辖的蒙自县,一把手即知县,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由于古代的行政单位和现代的划分有一定区别,知府一般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地级市的市长兼市委书记,知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委书记,知县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县长兼县委书记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