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赢驷即位,以公子虔为首的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秦惠王遂下令逮捕商鞅,商鞅仓皇出逃想回魏国,但魏国拒绝他入境,后逃回封邑商地,无奈举兵叛乱,最终兵败身亡,后尸身处以车裂示众。商鞅虽死,然其法犹存。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壮大了秦国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什么这样一个有功之臣会得到如此悲惨的下场呢?下面我便为大家讲讲这其中的缘故!

变法侵犯了当时贵族的利益

商鞅变法一直是遭到当时秦旧贵族反对的,只是因为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下才得以实施。为什么当时的贵族会如此反对呢?这就得从变法的内容来说了。

  1. 在政治方面,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毫无疑问,这就消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利。

  2. 在经济方面,变法废除了当时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这让贵族在经济上损失巨大。

  3. 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奖励军功制度,普通百姓可以通过军功和努力生产获得爵位,而贵族的爵位不再世袭,若不能立功,只能失去爵位,失去特权。这对贵族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4. 法律上,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打击了当时贵族坚持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刑罚理念。

所以商鞅变法,使其与当时的贵族成为了仇敌,在孝公死后,新君刚上位,贵族便乘势将商鞅置之死地,为了稳定局面,秦惠王不得不杀商鞅,也只有杀了商鞅平息众怒,才能让新法继续实施。

其使自古实行变法的大有人在,也没有几次变法是不侵犯一些上层贵族利益的,更何况变法利于人民,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像之前的李悝变法,管仲改革都没有如此之结局,为什么商鞅却下场如此悲惨呢?史书对商鞅之死有四个冷血的字记载——“秦人不怜”。其根本原因还是出在商鞅自身性格上。

商鞅刻薄寡恩,极端功利的性格

在我看来,商鞅之所以惨死,究其根本在于其自身的性格,下面我举几个事例,大家一看便知。

  1. 据史记记载,在变法初期,对新法提意见的人很多,商鞅于是杀鸡儆猴,借太子触犯法律,将太子傅和太子师分别施以刖刑和黥刑,至此,再也没有敢批评新法之人。

  2. 为求功利,背信弃义。商鞅在攻打魏国时,因曾与魏国主帅公子卬有交情,便约公子卬和谈,公子卬未有提防,过去和谈,竟被商鞅扣下成了俘虏,乘机发兵攻打魏军,以此手段赢得战争的胜利。

  3. 他的刻薄寡恩也体现在了新法上,使用严刑酷法来约束民众,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据史料记载,商鞅曾在渭河边一日处决囚犯七百人,河水因此变红,号哭之声惊天动地。这也是为什么“秦人不怜”的原因所在。

  4. 我行我素,不听良言。商鞅的好友赵良曾多次劝诫商鞅,不能太过霸道,不要积蓄多方怨恨你,但商鞅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以致人心尽失。

司马迁曾对商鞅评价道:“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贾谊也曾说到:“商君违礼法,弃伦理。”所以商鞅其实是死于自己之手。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它实现了富国强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这一点是值得后世肯定的,但商鞅的为人处世并得不到后世的赞同,在非常时期行非常之事无可厚非,但凡事都有个度,一旦太过了,也难免以悲惨收场!大家怎么看呢?

最佳贡献者
2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孝公嬴渠梁与商鞅同心变法,并赋予商鞅至高无上的权利
秦孝公死后,新君嬴驷即位,若继续用商鞅变法,世人只知商君,朝野只尊商君之法,秦国君权将陷入无比尴尬的地位。

鞅为什么会被车裂?而嬴驷又为什么要车裂商鞅?

我们细细道来

首先,商鞅若反,无人能阻

秦孝公将死之时是为秦国谋划了很多出路的,但所有出路中都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商鞅,秦孝公明白只要商鞅不死,秦国大业可期。

但他也知道秦国变法二十年,得罪朝野之人无数,六国想要杀商鞅之人更是比比皆是,为保商鞅,秦孝公秘密做了几点安排

第一、无论商鞅为官为民,商於之地为商鞅恒产,无论任何人不得剥夺。

这实际上是给了商鞅一个永久的后退之路,国中之国,也算是实现了当初求贤令中共享国土的承诺

第二、一万铁骑,常驻商於,不听兵符,唯听商君号令。

第三、秘密送书信到神农大山,请墨家巨子力保商君。

秦国朝野上下更是对商鞅得拥戴甚至要超过秦孝公,若商鞅要反也无人能阻。

但为什么商鞅还是会被车裂?就只有一个原因了,商鞅自请囹圄

秦孝盛年病逝,对商鞅是重重一击,他第一次感到了失意与沮丧。

除了那天下难觅的君臣情谊和同心同德的默契,最让他痛心的是他们携手相扶的大业半途而废。

自古以来,明君强臣可遇而不可求,坚实厚重的秦孝公从来不怕商鞅得光芒淹没自己,从来都是义无反顾苦心周旋,为他扫清所有障碍。

新君嬴驷对他有敬有狠,秦国再无他驰骋的天地了。

然则嬴驷于朝野没有丝毫的势力拥簇,绝对不是秦国老世族的对手,一旦就此撒手离开,秦国霸业终将反覆于小人之手。

嬴驷初登基,老世族就联合六国联盟上书请杀商鞅并罗列了商鞅十大罪状,若不杀商鞅,六国将联盟攻秦。

其一,谋逆作乱 其二,蛊惑民心

其三,玷污王道 其四,暴政虐民

其五,刑及王公贵族动摇国脉根基

其六,无视先君,欺凌国公

其七,任用私人,结党乱政

其八,军前私刑,蔑视国法

其九,私掉大军,威胁咸阳

其十,重婚公主,玷污王室

嬴驷和商鞅都感到一场危及秦国的浩劫正在孕育当中。

商鞅不甘心自己一生的功业就此夭折。

为成就秦国霸业,商鞅为自己为秦国做了长远的谋划

第一步,命大军镇守秦国老世族的根基之地义渠,切断内乱之源

第二步,以六国及世族之罪状处商鞅极刑,以彰显六国及世族之恶

第三步,以巍巍秦人护鞅爱鞅之心,铲除老世族及变法阻力

第四部,以六国合谋,逼杀商鞅为由,对东方出师有名,大出天下

秦国没有了功高盖主的商鞅,对老世族的灭杀也消除了秦人对车裂商鞅的不满。

盖在秦惠文公头上的所有阴影都一扫而光

而对秦君嬴驷,商鞅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坚守秦法

史上对商鞅的评价“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可以说是精准表现出了商鞅此人的秉性。

为了功业可以放弃一切,也可以说是兵家的无情甚至延伸到自己的身上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商鞅为什么会被五马分尸?

一是秦国新居嬴驷为了自己能够依托老世族站稳脚跟,并展开自己的治国之路。

二是商鞅为了自己和孝公的千古功业自请囹圄。

我是洛小生,更多精彩欢迎关注。

3

谈到商鞅变法,有些人老生常谈,继续拿出商鞅“刻薄寡恩”“作法自缚”等论调,来贬斥伟人。似乎商鞅的死,就是他做人失败的证据。

既然都承认,商鞅变法得罪了旧贵族利益集团,为什么就不能承认商鞅的死是一场历史的悲剧?

纵观历史,文人、史家他们给商鞅指出来的他的“错误”,都是诛心之说,在说明白点,就是商鞅不懂明哲保身,不懂厚黑学。

我有两个疑问,第一、不得罪人还想立天下为公之法,这可能吗?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法家政治慢慢慢慢的,一点一点的蜕变,核心制度逐渐被删除。中国在没有恢复法治社会。也有人力图变法,但都失败了。因为有一点点私心,变法就会失败。从这个角度来说,商鞅才是真正的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伟大的圣人!

第二、寿终正寝就是人生的完美句号,死于非命就是人生的失败标志吗?我始终相信,生死不重要,生命有生就有死,有的人卖国求荣落得寿终正寝。有的人为国效命慷慨赴死。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死太可怕了,也理解不了什么能比活着更有意义。

但我始终认为,商鞅是一个光耀华夏民族几千年,无私而伟大的圣人,他的死正反衬出那些旧贵族的自私无耻和渺小!

4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取得了成功,变法给秦国带来了空前的发展,然而,新法的推行大大触动了大贵族的利益。

在变法实施过程中,有一个叫祝欢的贵族杀了人,按新法规定,杀人者必死。官兵捉拿罪犯时,罪犯祝欢早已躲藏起来。后经多方查寻取证,祝欢原来躲到了太子驷居住的地方。商鞅见到孝公,得到处死祝欢的许可。他进一步向孝公指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按新法规定,匿奸者与犯法者同罚,太子藏匿罪犯,按理还应处罚太子。但太子尚幼,又是君位之嗣,不可以施以刑罚,因此,应该处罚他的师傅。这样一说,秦孝公口服心服。于是,太子驷的太傅公子虔受到了刑罚处置。后来他再次犯法被处劓刑(割去鼻子)。

秦孝公死后,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王。惠王继位不久,公子虔等人便控告商鞅谋反。惠王本来就与商鞅有隙,于是惠王发了一道诏书,宣布商鞅谋反,逮捕了商鞅。

公元前338年的一天,秦惠王下令,车裂商鞅,但见一声令下,五辆马车绑着犯人的头与四肢朝五个不同的方向拉去。刹那间,商鞅的尸体被撕裂成五块。为秦国变法图强立下了大功的商鞅,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




5

应该说,商鞅并不是非常精明的政治家。变法是肯定要得罪权贵的,但绝对不能得罪现实或将来的帝王,商鞅追究过太子赢驷,割掉了赢驷老师的鼻子……,当太子继位后,这种奇耻大辱怎会不报复呢?

商鞅死在乱军捉拿之中,死后尸体被车裂,至于是用五马还是用五牛拉车,那就不得而知了。

商鞅死后,秦国依然执行或基本延续商鞅变法后的治国理念与模式,并为因恨废除商鞅的一系列好政策,秦国因此延续了国家的强大,为将来秦朝统一做好了铺垫。


6

变法就如同改革,变法说白了就是利益重新分割:使贫者变富,富者变平,贵者变贱,贱者变贵。正是因为商鞅变法伤害了太多老秦世族的权益,因此商君最终被公子嬴虔污蔑成反叛者,兵败自杀后,老世族仍觉得不解恨,于是将商君尸首处以五牛分尸酷刑,以告戒后来者,切勿变法,切勿取消贵族的特权!

先秦时代,各个诸侯国内部治理也是分封治,除了公室领地外,其它贵族都有封地。这些贵族在他的封地内就相当于国君,有成兵权、有经济权、有继承权、有生杀大权,老世族就相当于国中国,当时各个诸侯国的治理方式也大致如此。商君推行的郡县制改革就是取消这些贵族的封地,全部收归国有,贵族的待遇改为国家按官阶给予相应俸禄,收回贵族的特权,无功不得受爵,有过必然受罚!

商鞅变法受到秦孝公嬴渠梁的全力支持,大部分老贵族都从实权职位退居二线,权力部门都由商鞅的变法派掌控。比如老贵族甘龙就由实际主政上大夫擢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师,杜挚则由实权下大夫擢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庙令!商鞅变法使国家由贵族精英统治变成士大夫能人政治,这样权力欲极大的贵族心中十分怨恨!

商鞅治国,依法治国,凡事不能脱离法网,号称“事无巨细,皆有法式”,且刑与赏不区别贵贱,贵族犯罪必罚,平民有功必赏。有功于前,有过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恶于后,不为亏法;功臣孝子犯法,以其罪重罚。老世族没有了封地,等同于财富大缩水;老世族没有了官爵实权,等同于不再尊贵;老世族犯法同罪,有功方赏,等于取消了老世族的所有特权!

因此商鞅变法于国有利,于民有利,唯独对世族无利,对五蠹无利。秦孝公死后,老世族纷纷复出,想挟持秦惠文王废除商君新法;同时秦惠文王少时被商君刑治过,且商君功高震主,在朝在野的威望都是空前巨大的,对于秦惠文王的君权是重大威胁。最终秦惠文王支持老世族斩杀商君,又利用商君死后的威望一举铲除所有老而不死的老世族。秦惠文王杀商君而用商君之政,用铁腕护法,确保了大秦六代皆依法治国,商君虽身死但政存,千古之下仅此一人!

7

历史上的每次变法都是对利益的重新划分,必然要损害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商鞅变法也是如此。商鞅必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改革变法触动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司马迁也说:“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者。”

商鞅(公元前390-338年)本名卫鞅,是卫国国君的后裔,由于封地在商,故称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家,商鞅年轻时胸怀大志,最初在魏国供职未被重用,在秦孝公发出“求能臣辅佐,事成同享江山”的求贤令后进入秦国。与秦孝公大谈王道、霸道和王天下,两人相谈甚欢,在秦国执政19年,使秦国从一个边隅弱国成为强国,并最终助秦建立了秦帝国,实现了华夏民族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经过前后两次变法,采取废除奴隶制和分封制,颁布垦草令、建立二十等爵制度、奖励军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什伍连坐制度等多项战时制度,使秦国富民强军盛,而自秦国以后的汉、宋、明各个王朝均遵从秦制,使华夏民族繁衍至今。

商鞅改革动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

1、政治上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贵族封地的势力;

2、经济上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使贵族经济收入大幅度减少。

3、军事上建立奖励军功制度,普通百姓通过军功可获得爵位,贵族爵位不再世袭,贵族不建军功,只能失去特权、地位,原来人家爵位是儿子当完传给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这无疑是压死贵族的最后一根稻草。

4、法律上,实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当时“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成为了一句笑话。

商鞅变法,使其与当时的贵族成为了仇敌,由于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贵族不敢发难,只能隐忍。孝公死后,秦惠文王继位,秦国政局未稳,外敌虎视眈眈,社会矛盾突出,贵族便乘势将商鞅置之死地,赢驷刚刚继位,必须得到秦国老贵族们的支持才能稳住局势,于是他们各退一步,杀死商鞅但不改变变法内容。

同时由于商鞅在秦国苦心经营多年深得下层阶层拥戴,变法成功深得民心,功高震主,秦惠文王也是趁机除掉商鞅,从而稳固自己统治。

公元前338年,秦惠王下令,五辆马车绑着商鞅的头与四肢朝五个不同的方向拉去,刹那间商鞅的尸体被撕裂成五块。。

商鞅变法的时代,此方的匈奴虎视中原,中原大地七国各自为政,战乱不断,若无变法华夏民族必将沦落于异族的铁蹄之下,值此生死存亡之际,商鞅变法使秦国军强民富,天下一统。才有华夏今天的繁荣与昌盛!

8

处死商鞅的明面理由,并不是秦王支持或新法的原因,而是造反。这在极权时代是常见的事,明明因为要杀人祭旗,却偏找个风马牛不及的说事,冠冕堂皇师出有名,史上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商鞅之死的原罪,在于变法,变法不同于推动科技发展之类,科技发展会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增加增量,而变法,却是利益总量不变,而分配方式改变,简言之,就是把甲的东西用某一种理由拿给乙,这样一来,乙是高兴了,甲则不管你用什么理由,怨恨是免不了的,所以历代变法者没有好下场,商鞅也如是。


商鞅的理论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这二人特别是李悝的学说影响了他的一生,商鞅原在魏国相公叔痤手下,公叔痤虽有贤名,究竟不是洒脱之人,明知此人有才,在生时不推荐玉成商鞅,却在临死时向魏惠王力荐,让魏王重用他,魏王思维还算正常,不拍板,公叔痤见魏王无反应,又劝他杀了商鞅,以免被敌国所用,害了魏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魏惠王唯唯诺诺,出来后说这个人疯了,前言不对后语,自然没有杀商鞅,公叔痤又首鼠两端,劝商鞅逃走,商鞅也没有听从。

魏王究竟没有重用商鞅,这情况换成谁估计都不会,全无名声,只凭一个在魏王眼里也不如何尊重的公叔痤推荐就想攀龙附凤,基本想多了,商鞅知在魏国无出头之日,便来到西夷之国秦国,恰好秦孝公感于内忧外患,又被魏国揍到怀疑人生,痛定思痛,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可惜茫无头绪,不知如何着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时商鞅的到来,给秦王一根溺水中的稻草,外国人在西陲之人眼里都是香饽饽,几次对话之后,秦孝公认准商鞅,也认同他的理念,决定变法。


秦国既得利益者、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公子虔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形成强大的变法阻力,商鞅法家为主,身兼多家,兵家也不在话下,杀人立威还是会的,他做了变通,借口太子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犯了新法,太子之尊不能受刑,师傅教导无方,把他的师傅公子虔以劓刑挖去鼻梁,杀一儆百,多番手段下,变法得以推行。商鞅变法,后世毁誉不一,但不可否认,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军事力量增强,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全力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子秦惠文王继位,新君上位,各派势力蠢蠢欲动,变法派守旧派,新权旧贵各种矛盾逐渐浮现上水面,秦惠王为了他的国家大局着想,听从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的罪状,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欲东奔六国被魏国阻止不让通过,只得回封地垂死反抗,兵败被车裂。这也是新君欲稳定形势拢聚全国人心的妥协之策。

9

我想先说一下秦孝公临死之前说过一句话,史记里没有,而是在《战国策》里:“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鞅,辞不受。意思是秦孝公要把王位传给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这句话看似是对商鞅的信任和支持,其实秦孝公心理非常清楚,商鞅得罪的人太多,而且得罪的大都是王室贵族,惠王刚继任为了稳定内部只能拿商鞅祭旗,秦孝公临死这句话我认为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商鞅感激自己的恩德,在他死后别造反,二是很可能是暗示惠王商鞅虽然是功臣,但他也是威胁,借除掉商鞅来平息秦国内部的矛盾,否则他死后恐怕秦国会大乱,至于商鞅之前杀了秦惠王的师傅那根本不是杀他的主要原因,从秦惠王继承了商鞅变法来看,他心里明白商鞅为国家做了多大贡献,再了秦惠王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远比自己那点私仇旧恨重要,当时商鞅已成为王权与贵族利益冲突的焦点。在商鞅的改革中,王权得到加强,贵族遭到削弱,贵族们不敢对王权发出不满,但要把这种不满发泄在始作俑者商鞅身上。商鞅成为贵族的众矢之的,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对于新国君秦惠文王来说,杀死商鞅远比得罪贵族更为明智。商鞅对新秦王而言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变法已经全面实施,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效果也十分明显。况且,商鞅是先王任用的老臣,新王杀他没有感情障碍,也不会有什么内疚感,而宗室贵族集团既势力强大又还有充分的利用价值。商鞅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司马迁认为商鞅死于性格,他为人刻薄少恩,不讲人情,没有朋友,没有人性,所以弄得天怒人怨,一生背负恶名,只有死路一条,但是我认为恰恰是商鞅的性格才决定了他的成就,真正的法家只会讲法不会跟你讲人情,即使商鞅不是一个刻薄少恩者而是一个品德完美的圣人,在这个时候,他也不得不死,商鞅的宿命也是自古改革者特别是法家改革者的宿命。法家以法管事,以律治国,严刑峻法,杀人无数,怨恨自然就多。改革常常在一个志在图强的国王支持下进行,必然触动、牺牲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也必然遭至怨恨。

10

商鞅最终遭到五马分尸的主要原因是(1)他的变法得罪了新的秦王和大群权贵,秦民也对其反感。(2)他过于看重权势,耀武扬威,没有给自己留后路(3)新秦王需要用他的死来安抚人心。

商鞅变法,主要是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的,持续20多年,极大地提升了秦国的国力。但是,在这激烈的改革过程中,商鞅也成为了众矢之的。等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后,商鞅失去最大的靠山,于是惨遭五马分尸的下场。

(1)商鞅变法得罪的是整个秦国。不但传统的权贵势力受到严重打击,连普通的秦国民众,也在严刑峻法下苦不堪言。虽然商鞅变法的结果是让秦国更强大,在客观上改善了秦国的国际地位,并促成百余年后秦国统一天下,但秦国民众是看不到这些好处的。真正直接得益的,是在商鞅制度中得到晋升的那些平民人才,但这些人才一则声音小,二则也不会因此感激商鞅,只会感激秦王。

(2)商鞅自己人品上也存在问题,耀武扬威,炫耀富贵权威,和民众距离拉得很远。在秦惠文王上台后,他甚至图谋起兵造反,最后被逮捕后处死。

(3)秦惠文王其实并不是一味报仇的傻子。虽然商鞅变法让他丢了脸,但他也知道商鞅变法确实有助于秦国国家和王室的地位力量。但同时,商鞅变法也确实引起了民怨沸腾。因此秦惠文王用了非常聪明和厚黑的一手。他一方面保留了商鞅变法的那些内容,另一方面把商鞅抓起来五马分尸。这样,随着商鞅的惨死,秦国朝野上下的怨言被平息了。但同时,商鞅那些有用的制度却继续让秦国不断强大扩张。

商鞅的制度和商鞅的命,都被秦惠文王做了最大化的利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