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见证兴亡的俄国双堡

1703年5月27日,沙皇彼得一世站在刚刚落成的堡垒上心潮澎湃,这座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城市将见证了他对西方的扩张,同样也会见证一个新兴帝国的崛起。异常巧合的,正教会为这座城市选择的守护圣人就是圣彼得,与他的名字相同,这座城市想当然的被命名为圣彼得堡。

20年后,帝国的触须开始向东方扩张,年迈的彼得大帝下令在诺夫哥罗德人的土地上大肆修建炼钢厂,并以妻子叶卡捷琳娜为此命名。如今当你乘坐著名的东方快车经莫斯科穿越俄罗斯平原,再翻越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最后的大站就是叶卡捷琳堡,这里是帝国最初东扩的极限。

西方的圣彼得堡和东方的叶卡捷琳堡就这样遥望着守护了帝国200年,然后历史的车轮开始继续转动,1917年二月革命在圣彼得堡爆发,帝国开始走向崩溃。到了1918年7月,一桩人间惨剧则即将发生在东方的叶卡捷琳堡。

最后的宫殿

1918年4月,铁路工程师尼古拉·伊帕捷耶夫忐忑不安的走进乌拉尔地区苏维埃办公室,作为一个标准的资本家,他觉得自己将面临的是灭顶之灾。接待他的人是旧识彼得·沃伊科夫,这让伊帕捷耶夫略微松了一口气。

沃伊科夫显得很疲惫,唇边胡子在多日未修剪之下参差不齐的野蛮生长,他直接对伊帕捷耶夫说出了自己的要求:“抱歉,工程师先生,现在我们需要一所独立的住宅做特殊用途,你的那间就非常合适,它会被征用。你有两天的时间搬家,我知道时间很紧,但希望你能体谅。”

伊帕捷耶夫连忙点头,他能说什么呢?沃伊科夫虽然像一位外交官,但大抵枪毙了自己全家也没有多难。工程师顺便还客套的问了一句:“需要我帮助做些改造吗?当然,我不是问您想拿它做什么”。

沃伊科夫笑了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挥手让伊帕捷耶夫离开了办公室,面对紧闭的房门和近乎静止的空气,他轻声说:“大概,是作为最后的宫殿吧?”

最后的夜晚

1918年4月30日。叶卡捷琳堡的伊帕捷耶夫之家终于迎来了新的住户,一共11个人被安置在2楼居住,1层的办公室则变成警卫休息室,16名警卫分四班轮流上楼看守。当然,院子外的武装士兵人数更多,可以达到300人。

住在2楼的11个人自然就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除了他的家人外还有忠于皇室的医生和仆人们。这些人被严格限制了各种起居,他们不能触碰行李,不能说俄语以外的语言,连窗户都被用涂料粉刷过,透不进一点阳光。

契卡指挥官尤罗夫斯基不是很喜欢沙皇一家,作为犹太人,他完全没商人的弹性,反而像日耳曼人一样刻板。沙皇尼古拉二世同不喜欢这家伙,在沙皇1918年6月的日记中毫不掩饰的写道:“我们越来越不喜欢这个人了”。

其实沙皇的焦躁是可以理解的,明明4月初得到的消息是去莫斯科接受审判,如今莫名其妙的停在这里长达2个月,他总觉得有不祥的预感。尤其叶卡捷琳堡还是前线,保皇派的捷克雇佣军近在咫尺。

最终沙皇不祥的预感成为了现实,7月16日午夜,他们全家被警卫从睡眠中叫醒,声称要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地方。一家人被领进一座狭小的酒窖后,尤罗夫斯基宣读了死刑命令,随即乱枪齐射,连尼古拉二世的宠物狗没能幸免,真正的鸡犬不留。

11个人的尸体被拉到9英里外,扒光所有衣物纵火焚烧,残余的骨渣则被倒入一个废弃的矿坑。那些行刑者为了混淆视线,还颇有心机的把其中两具遗体掩埋在另外的地方,这个小手段也造就了后来若干起冒名公主的笑话。

杀人的理由

其实关于处决末代沙皇这件事至今还算个谜案,历史学家们最关键的分歧在于到底是谁下的这个命令?有人说是弗拉基米尔同志,有人说是乌拉尔地区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洛什乔金,还有持其他意见的。

无论持哪种观点的学者都有一定的依据,但又都缺乏最关键的证据,比如认为是弗拉基米尔亲自下令的一方,他们有托洛茨基背书,那可算布尔什维克的缔造者之一,但这种说法却没有任何正式文件证实,列宁口头命令似乎可能性不高。而且列宁真的想干掉沙皇完全不用等到7月,他之前有大把的时间为啥不做?

既然无法确定到底是谁下令,吐槽机决定从当时的背景入手,尝试推测出处决的东西,别说,还是有点收获的。那年的7月3日同盟国开始干预俄国的内战,7月11日捷克雇佣兵开始进攻叶卡捷琳堡,与此同时鄂木斯克的保皇派西伯利亚临时政府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此时的苏维埃已经举世皆敌,他们自然会不择手段的扼杀那些保皇党的希望,所以被杀的不是尼古拉二世一人,连妇孺也绝不能放过。事实上当时罗曼诺夫王朝的血亲只要在他们手里的基本全被杀掉了,堪称斩草除根。

最后扯淡个好玩的事儿吧,前段时间我们这边的“后浪”风波似乎在俄罗斯也有体现,调查显示在那边35岁以上的人有57%认为处决沙皇是一种暴行。然而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有46%认为沙皇必须为自己的错误受到惩罚,还有3%的人认为沙皇罪有应得.....

最佳贡献者
2

这个问题问的很缜密,当年处决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的,是“苏俄”,而非“苏联”。“苏联”指的是1922年底成立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讲真,按道理,作为沾满国内外人民鲜血的帝国“独裁者”、“战犯”,沙皇本人确实犯下了重罪。只是,即便要处死,也得走个法律程序才能说的过去,况且,以“灭门”的形式,株连妇女儿童等家属和两名无辜仆人(一名厨师,一名贴身女仆),实在是太过了。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末代沙皇》里,还原了尼古拉二世一家人被处决前,在地下室等待的一幕。此时,虽然也非常忐忑,但他们还是乐观的认为,这大半夜的行动,真的就是“紧急专移”。)

在整个漫长的苏联时代,对于尼古拉二世一家七口的下落和死因,一直被非常刻意回避着,甚至还故意纵容了一些有关王子、公主们仍在人世的流言传播。

直到90年代,叶利钦执政时期,才开始允许着手挖掘遗骸,并进行了DNA检查和比对,最终确认了沙皇夫妇及五个儿女,两名仆人在1918年的盛夏,全家整整齐齐,共同以一种极为惨烈的形式,提前见了上帝。多年来盛传的那个“幸存”的沙皇小公主安娜希塔希亚,就是个“冒牌货”。

那么,当年的苏俄,为什么要在仓促中,如此着急的处死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一个大家庭呢?

其实,压死骆驼的从来不是一根稻草。说到底,还是悲剧的尼古拉二世最终亲手埋葬了罗曼诺夫王朝和他的全家。

尼古拉二世和亚历山德拉皇后是当年政治联姻的大环境中,少有的自由恋爱的王室夫妇。两人感情忠贞,都非常热爱家庭生活。沙皇本人算是个模范儿子、丈夫和父亲。

然而,还是这两口子,都对封建集权抱有超乎寻常的“执着”,不愿听取任何有关改革、民主的谏言。最后竟然可悲的被一个风流妖僧掌控,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而且,在“有皇位要继承,必须得生儿子”的压力下,亚历山德拉皇后患了抑郁症,每天神神叨叨的。好不容易生出了阿列克谢王子,却又发现,他患有遗传的血友病,跟纸糊似的,一碰就血流不止。

此时,著名的“妖僧”拉斯普金被请进了宫。没成想,他给做做法,真的就能缓解王子的流血症状。

于是,尼古拉夫妇,尤其是亚历山德拉皇后,把拉斯普金封为神明。这个文盲农民出身的“神父”,开始对俄罗斯的内政外交指手画脚,还不顾修行者的身份,乱搞男女关系。俄罗斯朝野上下对此议论纷纷,尤其是各种“神父”与皇后的“私情”,被编造、放大,甚至印成了色情漫画,散布于帝国的大街小巷。

紧接着,一战中沙皇的数次决策失误、国内饥荒、皇后德国公主的身份,再加上尼古拉在前线指挥的过程中,亚历山德拉皇后负责主持国内政务,把内政也搞得乌烟瘴气.......这时,沙皇一家的威信,已经跌到了最低点……

更有之前沙皇与各阶层人民的“积怨”,例如,国家杜马没被“独裁”给架空,根本无法发挥立法和议政作用,各种暴力镇压游行示威活动等等(即便其中多数并非尼古拉二世的直接命令),不但中下层阶级对沙皇统治表示除了极度抵制,甚至连部分开明贵族都对尼古拉二世不报好感。

所以,当年的沙皇夫妇已经成了全国人的“公敌”,除掉这两口子,几乎成了革命党人的共识。

然而,面对那四位如花似玉的大姑娘,和虚弱的少年,无辜的仆人,布尔什维克军人们有什么理由,又如何下得了手呢?

这就要联系当年的紧张情形了。

二月革命后,尼古拉二世一家也曾经试图流亡英国。然而,大表兄英王乔治五世,考虑到英国国内正在兴起废除君主制的潮流,怕大表弟一家的到来影响自己的王位,竟然直接拒绝了他们的避难请求。

(尼古拉二世和乔治五世长得跟双胞胎似的,而且乔治五世的奶奶和亚历山德拉皇后的姥姥还都是维多利亚女王。这两家人的血缘非常近)

期间,俄罗斯在一战中的敌人,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威廉二世曾经邀请沙皇一家去德国流亡。只是,鉴于两国仍处于交战状态,去“敌国”流亡,不但面子上挂不住,操作难度也相当大。

(下图这位就是德皇威廉二世,他老人家为亚历山德拉皇后的忠实爱慕者。没成想,沙皇一家子刚遭难不久,德国也爆发了革命,威廉二世自己都流亡去了荷兰。)

就这样,沙皇一家被困在了国内,先后被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安置在皇村和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到了1918年春,沙皇一家又被布尔什维克军队囚禁于叶卡捷琳堡的一栋住宅内,接受着全方位监视。每天仅给他们一小时的锻炼机会,其它时间只能呆在室内,窗户玻璃被涂上了白色油漆,以防止内外串通。

此时,苏俄的内战中,保皇派的白军回光返照般的掌握了一定的优势,已经直逼叶卡捷琳堡城下了。面对这种不可控局面,负责看押的军官向苏俄中央紧急请求指示,很快接到密令,授权他们,在必要时刻,可以对反动沙皇全家执行死刑,但必须得毁尸灭迹。

对,并不是反动沙皇“夫妇”,而是他们“全家”。

现在看,这么着急要“斩草除根”,主要原因是,面对仍很具战斗力和竞争力的“白军”,还有英德等外国势力出面武装干涉俄国内政的可能。沙皇一家必须死,否则,哪怕就是个小公主留下来,也会给旧势力提供拥立对象和凝聚人心的口号。

也就是说,不杀掉尼古拉二世全家,君主专制就不能彻底结束,就不能打消外国势力干涉的念想和名义,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也就无法安稳立足。

而且,不光是沙皇全家,跟罗曼诺夫王朝有关的王室成员,只要还没来得及“跑路”的,他们都必须死。

基于这种策略,其余被关押的皇室成员,如沃伦斯基公爵夫人、塞尔维亚女王等,也在沙皇被处死前后,遭遇了相同的命运。据说,在处死沙皇一家前,曾经有士兵拒绝向妇女儿童开枪,被临时替换掉了。

可悲的是,正如文章开头说的那样,被囚禁中的尼古拉二世一家人们还都乐观的认为,他们即将被白军“解救”,这大半夜的行动,真的就是“紧急专移”。因而,女孩子们穿上了内部缝进了大量珠宝的紧身衣。显然,这些胸前身后的珠宝让紧身衣起到了防弹衣的作用。开始的时候,四位公主并没有被击中要害,在血泊中尚有气息。

紧接着,她们被又被用手枪补枪打死。随后,一大家子被扒光衣服、面部用硫酸毁容,拉到森林中掩埋。

就这样,尼古拉二世全家七口,就在叶卡捷琳堡郊区的森林里沉寂了70多年。直到现代俄罗斯联邦时代,被挖掘出来,进行了认真鉴定,封为“东正教殉道者”,并重新安葬在了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大教堂中。算是终于和彼得一世、叶卡捷琳娜二世等俄罗斯历代沙皇在地下“团聚”了。

2008年,在他们离世90年后,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宣布,正式为尼古拉二世平反。

在叶卡捷琳堡,沙皇一家被枪杀的原址上,俄罗斯人修建了一座东正教“滴血教堂”。按照一比一模式,复原了他们一家被枪杀的场景,同时也售卖大量有关尼古拉二世全家的圣像和其他沙俄帝国时代的纪念品。每年的收入,相当可观。

3

又来玩温情了。要真就事论事,这对于当时俄国革命而言,是社会代价最小的一种措施。反复拿来炒作,实际有没有欧洲国家的众多国王为未来可能的废除王权革命的后果担忧的嫌疑呢?有些事情,基于和人感知和社会代价的可能时间,是很不容易分清楚的。就如白起坑死四十万赵军那样,至今民间还有靠卖豆腐记仇的,确实很残忍,从现实生活角度,如果已经这样了,就顺着大家伙意见说肯定不错,总不能让和平生活里人大众人人把杀人当儿戏。如果从不坑去推演一下,结局可能是什么?秦要灭六国,赵是首选几乎是躲不掉的,小农和冷兵器时代,动用一次军队耗费是惊人的,几十万军队,一国才多少人,都是家里种田的顶梁柱,拿去打仗了!其它就不必讲了吧。抓了几十万赵军,赵国降了吗?不降怎么办?这些人的粮食不被抓的话,是不是赵国得给给养?现在秦虽强但却是最缺吃的,否则他就不是强秦了,自己军队远征供给都困难,还要养多四十万张最能吃的嘴,还能做何选择?人道主义放人,这些人放了能回哪,还不是赵国?这仗不等于白打了?还空耗了巨额的人力物力,不等于在替敌人杀自己吗?最算不计较,放回去了。与赵国的恩怨了了吗?不是还得接着打?打了死的就不止这些兵了,还要攻入邯郸,女人孩子还要死伤无数。赵为啥不降?去问赵王吧。但一次杀那么多手无寸铁的人,也确实难不被后人骂。但骂与不骂与当时作何抉择一毛钱关系都没有,都要面对你死还是我死的零和博弈,哪还算个屁?俄国革命当时遇到沙皇一家,也是这样,不杀养着他们,就没事了?一家子杀了,就等于宣布沙皇没有继承人了,像恢复皇权的人没了招牌了,打回来灭了俄国革命,也无法轻易的把皇权统治恢复,没有了皇室,俄国当时力量还是很强大的上流社会,就无法有组织地获得外部支持,英国王室没理由去支持一个温和反沙皇的政权,支持了不就等于否定自己?削弱了敌人通过外部势力协助对抗革命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是更有利?少打很多仗,死的人也少,沙皇的命就比别人的命值钱?是他的命值钱,只是在两种情况值钱,一是继续当沙皇,二是,用他的命换来尽快是社会接受新的秩序。历史上大时代的关键事物关键人的悲欢离合,其实没那么值钱,高估了自己在国家的重要性,如果不是沙皇的昏庸,俄国不会卷入一战,俄国皇家开出去的百万军人,仗打得实在恶心、死伤很多沙皇在乎过?士兵们早就烦了,上过战场的除了贵族军官外,几乎所有俄军都对沙皇很不满很生气,甚至仇恨。杀了沙皇对于一大批参加过战争的士兵,也是一种安慰和团结所必要的。

4

楼主提这个问题想说明什么?几千年的历史不都是这样过来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中国古代从刘裕开始便杀光前朝皇族,不但是皇帝一家人,而是整个家族。清朝杀光了所有朱元璋的后裔,康熙在清朝已经统治很稳定的情况下还追杀朱三太子几十年。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前朝旧势力的复辟。

1917年沙皇俄国先是暴发了“二月革命”,革命后成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刚开始资产阶级监时政府没有建捕沙皇尼古拉二世,并且还给予优待。3月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工人和士兵的强烈要求下逮捕了尼古拉二世一家,囚禁于皇村。临时政府曾准备把他们送到英国避难,因遭到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拒绝,没有得逞。以后,尼古拉二世全家被转移到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十月革命后又被转移到叶卡捷琳堡,关押在商人伊帕季耶夫的寓所 。

十月革命胜利后,刚开始苏维埃政府的力量很有限,控制的地盘也很小,国内反革命势力十分猖獗,大幅国土都控制在白军手中。同时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极端仇视新生的苏维埃,派出军队进行武装干涉,就连日本也从东北派军队进入西伯利亚。一时间大有颠覆苏维埃政权的危险,所以列宁等苏维埃政府的领决定处决尼古拉二世一家,以防止国内外势力打着沙皇的旗号进行反革革命。

1918年7月16日深夜或7月17日凌晨,尼古拉二世家族包括和他们在一起的仆人近10人被看管他们的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赶到地下室,使用机关枪扫射集体处决。他们的尸体被浇上硫酸和汽油销毁,残余骨渣被埋藏在叶卡捷琳堡地区的一个废弃洞穴中。那年,尼古拉二世50岁,他妻子46岁,儿子14岁,大女儿奥尔加23岁,二女儿塔季娅娜21岁,三女儿玛利娅19岁,小女儿阿纳斯塔西娅17岁。

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都十分激烈,谁手软谁仁慈都将失败,况且尼古拉二世也是残暴无比,手上粘满人民群众的鲜血。我们对待清室怎么样,溥仪不照样进行了两次复辟,跑到伪满州国为皇帝,干当日本人的傀儡。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对待反动势力必须残忍,否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黄剿、李自成都是死在了旧势力的反扑之下,旧势力是不甘失败的,不会自动退去,所以必须杀!

5

阶级斗争是残酷的,你不杀我我就杀你,留着可能被人利用他们复辟。

6

何来“残酷”之词?若其未被推翻,遭此下场的便是列宁或斯大林等人的灭门之灾!

这不是请客吃饭,是革人之命!

7

1913年是罗曼诺夫王朝第300周年,尼古拉二世举办盛大庆典仪式,莫斯科50万前来观看的民众聚集在庆典现场,结果却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故,当场死亡约400余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面对发生在眼前的惨剧,沙皇一家竟然兴致盎然的按时举办了当晚的豪华舞会,护卫骠骑兵们用马刀背凶恶的抽打着宫廷外边拥挤着看热闹的升斗小民。

这不是历代沙皇们第一次这样做,也不是从来没有“享受”过“强大沙俄”恩惠的普通平民们头一遭被如此对待。

其实,那个传统上把自己比作俄罗斯人民"小父亲"的沙皇人设,早就在时代变迁中的俄国百姓心中崩塌了!

8

让所有沙皇的继承人消失,才会有新国家新思想新世界。不会让沙皇后裔死灰复燃。

9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革命就是要完全彻底干凈扫除一切害人虫,一个不留杀死沙皇全家是对沙皇侵略它国报达

10

大部分资料显示是苏维埃政权所为,但依然证据不足。具体是谁干的还有待商榷。

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沙皇一家必须死。 当时俄国一片混乱,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苏维埃政权以及沙皇残余势力犬牙交错。因此,杀死沙皇一家至少可以保证保皇派势力解散。因此,即便苏维埃不杀他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也十有八九不会让他们活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