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兴亡的俄国双堡
1703年5月27日,沙皇彼得一世站在刚刚落成的堡垒上心潮澎湃,这座扼守涅瓦河河口的城市将见证了他对西方的扩张,同样也会见证一个新兴帝国的崛起。异常巧合的,正教会为这座城市选择的守护圣人就是圣彼得,与他的名字相同,这座城市想当然的被命名为圣彼得堡。
20年后,帝国的触须开始向东方扩张,年迈的彼得大帝下令在诺夫哥罗德人的土地上大肆修建炼钢厂,并以妻子叶卡捷琳娜为此命名。如今当你乘坐著名的东方快车经莫斯科穿越俄罗斯平原,再翻越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最后的大站就是叶卡捷琳堡,这里是帝国最初东扩的极限。
西方的圣彼得堡和东方的叶卡捷琳堡就这样遥望着守护了帝国200年,然后历史的车轮开始继续转动,1917年二月革命在圣彼得堡爆发,帝国开始走向崩溃。到了1918年7月,一桩人间惨剧则即将发生在东方的叶卡捷琳堡。
最后的宫殿
1918年4月,铁路工程师尼古拉·伊帕捷耶夫忐忑不安的走进乌拉尔地区苏维埃办公室,作为一个标准的资本家,他觉得自己将面临的是灭顶之灾。接待他的人是旧识彼得·沃伊科夫,这让伊帕捷耶夫略微松了一口气。
沃伊科夫显得很疲惫,唇边胡子在多日未修剪之下参差不齐的野蛮生长,他直接对伊帕捷耶夫说出了自己的要求:“抱歉,工程师先生,现在我们需要一所独立的住宅做特殊用途,你的那间就非常合适,它会被征用。你有两天的时间搬家,我知道时间很紧,但希望你能体谅。”
伊帕捷耶夫连忙点头,他能说什么呢?沃伊科夫虽然像一位外交官,但大抵枪毙了自己全家也没有多难。工程师顺便还客套的问了一句:“需要我帮助做些改造吗?当然,我不是问您想拿它做什么”。
沃伊科夫笑了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挥手让伊帕捷耶夫离开了办公室,面对紧闭的房门和近乎静止的空气,他轻声说:“大概,是作为最后的宫殿吧?”
最后的夜晚
1918年4月30日。叶卡捷琳堡的伊帕捷耶夫之家终于迎来了新的住户,一共11个人被安置在2楼居住,1层的办公室则变成警卫休息室,16名警卫分四班轮流上楼看守。当然,院子外的武装士兵人数更多,可以达到300人。
住在2楼的11个人自然就是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除了他的家人外还有忠于皇室的医生和仆人们。这些人被严格限制了各种起居,他们不能触碰行李,不能说俄语以外的语言,连窗户都被用涂料粉刷过,透不进一点阳光。
契卡指挥官尤罗夫斯基不是很喜欢沙皇一家,作为犹太人,他完全没商人的弹性,反而像日耳曼人一样刻板。沙皇尼古拉二世同不喜欢这家伙,在沙皇1918年6月的日记中毫不掩饰的写道:“我们越来越不喜欢这个人了”。
其实沙皇的焦躁是可以理解的,明明4月初得到的消息是去莫斯科接受审判,如今莫名其妙的停在这里长达2个月,他总觉得有不祥的预感。尤其叶卡捷琳堡还是前线,保皇派的捷克雇佣军近在咫尺。
最终沙皇不祥的预感成为了现实,7月16日午夜,他们全家被警卫从睡眠中叫醒,声称要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地方。一家人被领进一座狭小的酒窖后,尤罗夫斯基宣读了死刑命令,随即乱枪齐射,连尼古拉二世的宠物狗没能幸免,真正的鸡犬不留。
11个人的尸体被拉到9英里外,扒光所有衣物纵火焚烧,残余的骨渣则被倒入一个废弃的矿坑。那些行刑者为了混淆视线,还颇有心机的把其中两具遗体掩埋在另外的地方,这个小手段也造就了后来若干起冒名公主的笑话。
杀人的理由
其实关于处决末代沙皇这件事至今还算个谜案,历史学家们最关键的分歧在于到底是谁下的这个命令?有人说是弗拉基米尔同志,有人说是乌拉尔地区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洛什乔金,还有持其他意见的。
无论持哪种观点的学者都有一定的依据,但又都缺乏最关键的证据,比如认为是弗拉基米尔亲自下令的一方,他们有托洛茨基背书,那可算布尔什维克的缔造者之一,但这种说法却没有任何正式文件证实,列宁口头命令似乎可能性不高。而且列宁真的想干掉沙皇完全不用等到7月,他之前有大把的时间为啥不做?
既然无法确定到底是谁下令,吐槽机决定从当时的背景入手,尝试推测出处决的东西,别说,还是有点收获的。那年的7月3日同盟国开始干预俄国的内战,7月11日捷克雇佣兵开始进攻叶卡捷琳堡,与此同时鄂木斯克的保皇派西伯利亚临时政府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此时的苏维埃已经举世皆敌,他们自然会不择手段的扼杀那些保皇党的希望,所以被杀的不是尼古拉二世一人,连妇孺也绝不能放过。事实上当时罗曼诺夫王朝的血亲只要在他们手里的基本全被杀掉了,堪称斩草除根。
最后扯淡个好玩的事儿吧,前段时间我们这边的“后浪”风波似乎在俄罗斯也有体现,调查显示在那边35岁以上的人有57%认为处决沙皇是一种暴行。然而在18-24岁的年轻人中有46%认为沙皇必须为自己的错误受到惩罚,还有3%的人认为沙皇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