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元年(1403 ),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永乐十九年,朱棣由南京迁都于此,始称京师。洪熙时仍称行在。正统六年(1441)十一月,重新定都北京,不称行在。
北京的宫殿城垣,始建于永乐四年,经数十万军民的十多年的艰苦努 力,到十八年底完成。城凡四重:内为宫城,又名紫禁城。城周六里多,设有八个城门,宫城之外为皇城,城周十八里,设有六个城门,皇城之外为京城,又名大城,城周四十五里,设有九个城门。嘉靖三十二年(1553 ),为防止俺答劫掠,保护正阳、崇文、宣武三关厢居民的安全,又下令修筑外城。城周二十八里。明朝的北京成为我国古代最壮丽雄伟的历史名城之一。
这里不仅有顺天府和大兴、宛平两县的官署,而且还是中央六部、五军都督府,都察院和国子监所在地,是明王朝的政治与文化中心。
北京经元末兵火之后,人口曾一度锐减,所以在明初,出现了“商贾未集,市廛尚疏”的现象。朱棣即位后,针对这一状况采取了各项积极政策。他下令“发流罪以下垦北京田”。永乐元年(1403),“令选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四川、广东、陕西、河南及直隶苏、松、常、镇、扬州、淮安、庐州、太平、宁国、安庆、徽州等府无田粮并有田粮不及五石殷实大户,充北京富户。附顺天府籍,优免差役五年”。二年,又“徙山西太原、泽、潞、辽、沁、汾民一万户实北京”。此外,又减免逋赋并罢北京诸习不急之务及买办,并令流民来归者复三年,又在皇城四门与钟鼓楼等处,各盖若干铺房。召商民居住,谓之廊房,按房屋所处位置分三等每季收钞。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北京的情况迅速发生变化,而运河的畅通,经济的不断恢复与明王朝的迁都,更有力地促进了北京的发展。
首先,人口数量在迅速增加。成化五年(1469)时,“京师居民,不下数十百万”。又大学士邱浚记载:“京师城内外不下百十万人家。”嘉靖时正阳、宣武、崇文、德胜诸门外的关厢一带,更是“居民稠密”。所以都御史毛伯温等记载:“今城外之民,殆倍城中。”据兵科给事中朱伯辰的粗略估计,仅是城外居民’即有“数十万户”之多。如果连同城内居民人口,数字至少在百万以上。
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军队、宦官、僧道、工匠。这些为数众多的人口大都来自四面八方。万历时,于慎行记载了这里的居民构成:“京兆之民,十得一二;营卫之兵,十得四五;四方之民,十得六七。”
北京为帝都所在地,人口众多,商业繁荣,官僚、士子、商旅与边疆各族人民往来如织,各友好国家的贡使不绝如途。所以人们对它充满赞叹和向往之情。
早在永乐时,金幼孜对这里曾做过这样的描写:“太学郡庠之并建,琳宫梵宇之森矗,列九衢之坦坦,引六街而相续。闾阎栉比,阛阓云簇;鳞鳞其瓦,盘盘其屋,马驰联辔,车行毂击,纷纭并驱,杂迷相逐。富商巨贾,道路相属,百货填委,邱积山蓄。又若歌楼舞榭,艳态浓装。罗袖回雪,清声绕梁。管弦呕哑,狎坐传觞。娱青阳之丽景,驻白日之飞光。”
又成化时,桑悦记载北京“商贾如云,骈槅连肆”,“南巴之竹扇,广东之藤笥,蕲州抵金之簟,滇南镂金之辔,江南之姜桂,锡连云委,龙门之筋角,旃铁棋置”。
又徐熥《帝京篇》上记载:“文皇定鼎都燕冀,三辅黄图夸壮丽。九重宫阙何嵯峨,百二山河咸拱卫。……六郡良家尽锦衣,四方贾客多纨绮,锦衣纨绮竞豪奢,结侠追欢意气赊。论交半是萧朱辈,托命多于赵李家。华堂宴会春风绕,一派弦歌声嫋嫋。香气频闻宝鸭熏,漏声忘却铜龙晓;春来春去自年年,听尽笙歌与管弦。”
谢肇淛说得更为扼要明确:“今因帝都所在,万国梯航,鳞次毕集”,“市肆贸迁,皆四远之货;奔走射利,皆五方之民”。
从他们的描述中可以大致想见北京的雄伟壮丽与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