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典括号里有同音字代读,再告诉你该字的用处和意思...
估计古代先生均如此教育学生。
老字典括号里有同音字代读,再告诉你该字的用处和意思...
估计古代先生均如此教育学生。
古代沒有現在的漢語拼音方案,也沒有註音字母(台灣現在還在使用的一種漢字註音方法)。老師教學生讀書認字,主要靠傳承。直接告訴學生每一個字怎麼讀,是什麼意思。為了幫助學生認字,古人創造了切音。就是用兩個漢字給另一個漢字註音。取前一個漢字的聲母,取後一個漢字的韻母,兩者拼起來,就會得到一個讀音。它就是另一個漢字的讀音。比如,塑,用今天的漢語拼音,是su。古代則為:塑,桑故切。桑的聲母是s,故的韻母是u。兩者相拼,就是su。切音有可以成為反切。因此,塑,也可以記為桑故反。不是任意找兩個字就可以標註切音。還要考慮聲調。現在的普通話有四聲。古代漢語的聲調更多一些。所以,切音選字時,後一個漢字的聲調和被註的漢字應該一致。上例中,塑和故,都讀去聲。總的來講這種方法讀音是準確的,但還是不夠方便。清朝末年搞了一套漢字註音字母,切音就不用了。現在知道的人已經很少了。
有,老拼音字母我都见过,只是一个都不认识,怎么没有呢!五六拾年代老字典上都有,在我回忆,就象今天考古见到的夏文,而现在五十几岁以下的人,可能都没见过。
这真是一个让人笑后感到惊讶的问题。因为这不是一个“古代”的问题,而是拼音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的问题。就像没有拼音,父母怎么教孩子学说话一样可笑。
用已经认识的字来给未认识的字标读音,比如用\"老和北\",开给磊注音,即用老字的声母l和北字的韵母ei合起来读lei,古人会说磊字的读音为\"老北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