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国企工作五年离职了,才发现自己啥也不是,如何才能破局?

国企工作五年离职了,才发现自己啥也不是,如何才能破局?

2020-09-29 20:32阅读(77)

国企工作五年离职了,才发现自己啥也不是,如何才能破局?:“沈理职谈”给你解答:你之所以迷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五年国企稳定的工作环境让你暂时失去了清晰的

1

“沈理职谈”给你解答:你之所以迷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五年国企稳定的工作环境让你暂时失去了清晰的职业方向,在国企中重复、琐碎的工作让你很难发现自己的一技之长,因此离职后会觉得自己好像什么也不会,没什么专长,不知道该怎么破局。

这是很多国企人离职后普遍会遇到的情况,一旦离开国企这个稳定的平台,顿时就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了,未来的职业规划也毫无头绪,这也是类似局面下的人之常情。这个场景,想要破局,关键点在于:先摆正心态,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然后梳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脉资源,着重挖掘自己的“软实力”,根据自身现实情况来确定下一步的目标和规划,切勿妄自菲薄,也不要好高骛远这是我写在前边的话。

有国企从业背景的人,离职后出来适应新的职场生活,都会有一定的迷茫期,这其实是面临新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时候的正常反应,作为局中人来说,如何能清晰的认识自己,认识现实,认识未来,整体的建议有几点:第一、国企从业五年了,虽然不见得你有什么专业技能的积累,但你的职场生涯并不是空白,之前所有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是一种职场经验积累,更何况在国企里你是有本职工作的,这都是积累,将这些因素提炼出来,都是自己再出发的资本,因此要学会挖掘和发现自己的“价值点”;第二、一个人的职业能力不仅仅是你“会做什么事”,更重要的是你“能做什么事”,前者讲的具体的工作能力,后者讲的则是职场软实力。特别是从国企出来的职场人,当你感觉没有一技之长的时候,不妨思考自己的软实力有哪些,这是国企人非常大的优势所在。第三、从国企出来的人,想再次出发,其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思考“人脉”变现的问题,不要总觉得自己在国企是虚度光阴,静下来你会发现可利用的资源是非常多的,这也是优势所在;第四、在整个过程中,要把自己的心态放平,从国企出来以后,要懂得将姿态放低,哪怕从基层的小事做起,你也会逐步找到感觉的,虽然一时半会不见得能有大的突破,但过程中自然会发现更多的机会,这就是先迈出第一步的重要性;第五、在整个角色切换的过程中,个人心态调整、软实力挖掘、人脉圈子启用、量变到质变积累,将会成为破局关键点。如果你能够认真的将我说的这些理解明白,你的困局将会迎刃而解。

国企工作五年辞职了,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该怎么办呢?这是很多有过国企从业经验的职场人出来后都会遇到的难题。为了解答你的困惑,帮助有类似情况的职场人,我将针对“国企辞职后,感到迷茫,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场生涯”这个话题展开论述,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此文可做类似场景标准教材来使用


第一、为什么从国企出来后,你会感觉什么也不是?该如何扭转自己的心态

题主的这个心态很常见:从国企出来,到底能干点什么呢?

很多人都有疑问:同样是工作,为什么从国企出来以后就感到迷茫呢?到底是国企的环境造就的还是自己的心态造就的呢?

我们首先就来分析:为什么从国企出来以后,你会感到迷茫?

1、国企的工作环境相对稳定,磨灭了自己的奋斗之心

在很多人的眼里,国企就意味着稳定,工作按部就班,而这也是现实情况。

因此,在国企里呆的比较久,很容易被这种工作环境同化掉,自律能力稍差点的职场人,就会慢慢的磨灭掉自己的奋斗之心,工作的激情慢慢淡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常常感叹“国企让人感觉在养老”的原因。

虽然现在很多国企慢慢的改变了这种工作环境,但毕竟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多数情况下,仍存在“温水煮青蛙”的氛围。

对于职场人来说,很多人养成了“国企人”的心态,因此一旦离职,回忆起多年的工作,似乎找不到什么成就感,总觉得碌碌无为,不知道自己能干点啥,该干点啥,这就是离职的国企人“不知道怎么办”的直接原因。

从这个逻辑出发,离职后的国企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对工作节奏的认知。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是有本质区别的,企业单位对业绩的要求将会更严格,优胜劣汰的法则将会更明显。从现在开始,你要开始深刻理解“价值交换”的逻辑,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更积极主动,将自己的风险意识、压力意识释放出来,这样你才能更有动力去改变自己。

2、国企的工作重复性比较强,很难积攒丰厚的专业技能,离职后缺乏自信

另外一点,国企里工作的流程比较固化,工作重复性较强,允许你创新和发挥的并不多,照章办事也是一种常态。

在这个工作规则下,很多国企人在工作中就会被“固步自封”,个人的眼界和提升非常有限,长年做单调的流程配合,很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专业技能,这就是国企人不知道自己“会干啥”的痛点所在。

虽然这也算残酷的现实情况,但你永远忘了一点:国企教会了你什么?

其实从国企出来的人,多数情况下,在对人性的认知和工作的逻辑理解上会更有优势,情商相对会更高一点,这也是现实情况。

从这个逻辑出发,你现在要思考两个方面:第一,虽然你之前的工作不见得专业性很强,但毕竟是“某领域相关”的工作,这种关联性是值得你思考的,也是你下一步找工作的方向之一;第二,在国企中,你处理工作的逻辑,处理同事关系的逻辑,对待客户的逻辑,其实也是一种修为,也是优势所在,不要觉得一无是处

3、国企工作的圈子局限,对企业工作认知不够深

另一个原因,从国企出来,你不知道怎么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脑海里对企业单位的认知度还不够,你觉得自己国企人的身份去适应新的职场,匹配度很低,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是很多人吐露出的心声。

在这个逻辑下,你现在其实要这样思考:不管是国企单位还是企业单位,从本职上来说,职场人还是一种“为了生存而打工”的角色。虽然你现在没有什么专业技能,但只要你愿意去学习,去积累,重新适应新环境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关键就是“要放低姿态、愿意学习、空杯心态、资源利用”,这几点是关键的心态。

4、在没有依靠的情况下,你有一种对新生活的恐惧感。

从内心深处来说,国企人的职场再出发,一定要去克服对新生活的恐惧感,这是很多人存在的问题。

在这个情况下,我的建议是:从国企离职后,要树立起自己的自信心,把之前工作中有成就感的事件总结出来,把自己的知识结构梳理成系统化的方法论,在这个空档期多去看点书,增加自己的理论修养,多和身边的人进行沟通交流,让自己在过渡期树立自信

小结:作为从国企离职的职场人,首先你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感到迷茫,你的担心和顾虑在哪,每个因素下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个人的认知在哪里。把这些想明白,你接下来才能理性的去规划自己的职场。

第二、这个局面下,如何对自己进行认知?个人的职场优势在哪里?

我每次给别人做职业规划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么个情况:很多人因为过往工作没有太多的积累,往往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知道该做什么工作。

在同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双层次”认知。

在这里我们用著名的“冰山模型”来进行剖解。

冰山模型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的,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这个模型反映了一个人全部的内在价值。

“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也是容易被个人认为是专业技能的能力。

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也是很多人意识不到的能力因素。

从这个模型可以看出:一个人70%的内在价值是隐藏在“冰山之下”的,也就是个人的能力、天赋等软实力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是有关键作用的。
对于一个没有什么“专业技能”的离职国企人来说,你就要认真思考自己“隐藏在冰山之下的”内在能力。
从这个理论模型出发,从国企辞职后对个人的认知要从如下几方面思考:

1、你对职场人情关系的把握

因为工作环境的差异,从国企出来的人,对于职场人情的把握将会更加通透。同样工作五年,在国企里的人对于“职场情商”的理解比企业里边出来的人将会更加的深刻,为人处世的态度也会截然不同。

有很多人可能可能意识不到自己这点优势,但当你真正的去和同阶段的人对比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职场适应力会非常强,这是国企锻炼出来的。

你要对自己这点优势有充分的认知,这也是很多公司在录用国企出来的员工时候会考虑到的品质,很多公关部门、商务部门都会考虑的,要勇于展示自己这方面的实力。

2、你对工作执行力的把握

国企里边很多领导并不会关注于工作的过程,更多的是给你一个指令,然后要最后的结果。在这种工作环境下,你的工作执行力和对结果的把握能力将会很强,这也是你接下来在找工作时候需要展示出来的优势。

有人说企业里边也是只看工作结果的,但企业里边有标准化的工作思路指导,会有人给予充分的培训,相比来说,国企人对结果的“执著性”会更强。

在你离职后,寻找新工作的过程中,面试官问你有什么优势的时候,这都是可以拿出来讲一讲的,结合你过往的工作案例,录取率也增大不少。

3、你对职场资源的掌控力

国企人对于资源的利用和把握是“无孔不入”的,事业单位出来的人更善于利用身边能动用的资源关系去完成自己的目标,这都是你应该具备,应该拿出来表述的优势点。

4、职场抗压力和容忍力

国企的工作很多是重复性的、枯燥无味的,领导的想法变化也比较大,你需要随时的去适应领导,虽然工作的节奏不见得非常的快,但琐碎的工作压力并不小。

因此,很多国企出来的人,抗压力和容忍力是非常强的,这也是你的优势之一。

小结:从国企离职,当你看不到自己专业能力,找不到一技之长的时候,不妨认真思考自己在国企这么多年,到底历练了什么,自己的软实力积累到什么程度,这是你职场再次出发非常有力的筹码,也是你和新的单位沟通过程中有意去展示的地方,可以助力尽快找到新的位置,这就是我诠释“软实力”的目的所在。


第三、想要破局,突破口在哪里?行为原则如何规划

从国企离职后,想要再次进入职场,需要从哪几方面寻找突破口呢?

有如下几点:

1、过往职业技能的提炼

突破口第一点:分析你所在的行业。

永远不要认为你过往的工作没有专业技能沉淀,其实你要从“行业相关度”的维度去考虑自己的专业性,这就是你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行业相关度指的就是你在国企工作的时候,你们单位在哪个相关或者相近的领域中,这就是我们俗称的“行业领域”,也是你的职业熟悉度。

我举个例子:

假如你之前的国企是电力相关部门,你的行业领域就是“电力及其相关”,即使你没有积累到专业技能,但你对这个行业是有了解的,是熟悉的,那么再次破局的时候就要找相关或者相近的企业单位,这才是顺承的含义。

2、个人软实力的职业规划

突破口第二点:你的软实力

这一点我就不再赘述:国企人有国企人不可替代的品性,要充分的去找到你的优点,展示出来,这对于你再次就职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

任何单位在招人的时候,专业能力是一方面,但也会去看这个人的“职业适应性”,去看你的可塑性,这才是你现在独有的优势。

3、人脉资源的分析

国企出来的人,不管你之前职位有多高,也不管你做的是哪个岗位,你之前的人脉圈子是不能忽视的。

五年的沉淀,虽然离开的平台,但你的“面孔”还在,要利用起来这些人脉,对于你接下来的发展是非常有促进作用的。

4、先生存后发展的规划

另外一点:从国企出来后,想快速找到满意的工作确实比较困难,这是可预见的残酷现实,但我们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要秉承“先解决生存问题,再解决发展问题”的策略,适当放低姿态,才能在过程中去适应新的环境,去找到新的机会,这是衷心的建议。

小结:从国企离职后,因为没有明显的一技之长,再次求职的关键点就在于“行业相关度”、“个人软实力”“人脉资源利用”这几方面,想明白了,你就不会迷茫了。

第四、在这个场景下,职场人到底该怎么去做?

国企工作五年离职了,才发现自己啥也不是,如何才能破局?

作为一个职场答主,我向来不主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想全面的分析在这个场景下的前因后果,症结所在,处理逻辑和具体规划,这才能真正解决类似场景下职场人的困惑。针对这个局面,我从离职后国企人为什么会感到迷茫,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解决问题的整体方向来做分析,最后就是具体怎么办了。这就是“场景原因分析—场景心态建议—行为原则指导——具体落地执行”的闭环逻辑


具体怎么做,总结和规划建议如下:

1、先把自己的心态放平

首先不要急躁,虽然你现在没工作,但总是会找到工作的,只是工作早晚的问题和工作好坏的问题,其实任何人都是能够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先求生存,再求发展。

更何况你现在是有职场经验的,并不是一张白纸,我上边对你的优势分析也很充分,自信心要树立起来。

2、进行下一步的行业规划

根据我以上关于行业切合度的分析,来规划自己下一步找工作的方向,不要轻易的从新的领域出发,要懂得从以前国企的行业中做顺承,这才更容易找到工作。

3、认真分析自己的人脉资源

你周围的所有人都是你可以利用破局的关键人:你的同事、你的领导、你之前的客户等等,都需要琢磨一下,看看是否有能给你提供就业机会的点,果断的去建立新的联系,这比你自己重新开始找工作要有效太多了。

4、整理系统化的个人优势总结

认真的沉下心来,系统化的总结自己的“行业优势”和“软实力优势”,接下来的求职面试,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在这个时间段内,可以适当的去看一些行业相关的书籍,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这样跟别人的沟通也会更显专业性,促进自己的快速入职。

5、循序渐进,逐步破局

我对所有一技之长并不明显的职场人都有一个非常重要建议:不要想着一蹴而就,从基层做起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因为你很难在当局情况下找到立竿见影的策略,都是需要先迈出第一步,然后在过程中去寻找机会点,循序渐进,逐步破局。

以上是我根据你的问题,给出最真诚的建议,希望能帮助到你!

后话:

国企工作五年离职了,才发现自己啥也不是,如何才能破局?

我从你个人感到迷茫的原因开始分析,从每个因素下给你整体的方向建议,同时对于你个人心态的调整也做了建议,给了你破局的关键点,最后分步骤的告诉你具体行为措施,短短的五六千字,希望能让你有所感悟。

如果你有感悟了,可以关注我!沈理职谈将会持续的给你答疑解惑!

2

朋友小刘以前在某家外企采购部工作,近期公司领导把他的岗位调整,小刘去了一个“清水衙门”的部门,伴随而来一件窝心事。

原来他在采购部时候,和一家供应商的老板交情不错,那个老板认为他很优秀,认为以他的能力来自己公司当个副总绰绰有余。

小刘到了新部门,收入减少,还整天琐事缠身,就想要离职。于是他拨通了那个供应商老板的电话,希望去对方公司谋职,还婉转表示不需要“副总”那么高的职务。

老板倒是也客气,再次表达了对小刘能力的赞赏,但是他也表示如果小刘过来,那就是自己从“客户”手里挖人,是犯了大忌的,所以要从长计议......

借着小刘还发几次微信给老板,老板也没再答复。

小刘就问我,该不该主动去见上一面?

我说:“我觉得没必要了,人家是老江湖了,说话不愿意点破。你现在不在采购岗位了,也就没了啥价值,以前人家说你能当副总,估计也是客套话......”

职场就是这样残酷,当你背靠大树,坐揽资源时(比如这里所提到的国企工作五年),总有人会紧贴过来,极尽能事,让你相信自己有多么的不凡。

然而,真相只有你离职以后才会浮现。

一、是平台给你提供了更容易致富、成功的环境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两个人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三个人就会导致冲突,更别说几十人、成百上千人了!

对一个团队而言,不是人多力量大,而是人多心齐力量大。有了平台,团队中人员众多也可以拧成一股绳,这就是平台的力量!

靠个人的力量无法运作一个稳定的团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完美的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

个人再完美再英雄,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单薄的。比如你是一个创业者,你希望做全国性的生意,就必须拥有全国性的平台;你希望做全球性的生意,就必须要有全球性的平台。

平台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一个个人,也就没有了平台。反过来说,人离开了平台,也许什么都不是。

过去我们能成功,不过是平台提供了更容易致富和成功的环境罢了!这样的道理,往往都是在离职以后才发现。

二、你离不开平台,而平台可以随时离开你

在职场上,最大的悲剧是认为领导离了自己就无法开展工作,公司离了自己就无法运转。但是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结果并不好。

不是平台离不开你,而是你离不开平台,你对于平台而言就像一颗螺丝钉一般,少了你,自然会有替代你的人,甚至替代你的人更优秀、更“廉价”。

想起曾经看过一个微博,里头说有位前腾讯的程序员,跳槽到一家公司上班,那个公司的领导本觉得这位员工的能力怎么也不会很差,可后来的表现让同事们大跌眼镜,需求不会写,技术不过关,bug改来改去都是错的。

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一个互联网大厂出来的员工竟然有这么差劲。

所以不要觉得自己有那么的重要,平台失去你即便有影响也是暂时的,而你失去了平台以后可能影响的是整个职业生涯。

三、真正有能力的人,平台从来不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著名主持人董卿,2002年进入央视,连续10多年主持了央视的春晚,早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主持人。

可是在央视这个平台上,她从未放弃提升自己,2014年她以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的身份,去美国学习深造,此外,无论每天工作再忙,她都坚持读书一个小时。

当时有媒体采访她:“你为什么突然想到去美国学习?你具体会学什么专业?对你来说,你已经在主持做得一流水平了,还去国外念书,对你还有什么意义?”

董卿回答时,言语间显得很谦逊,她说:“我们每个人都和'更好'之间有一段距离。电视媒体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真的需要学习新知识,好好充电。”

是的,平台不会等你。当有比你更优秀的人出现时,你的位置随时会被取代。这也是很多人在一个平台上发展不下去的时候,才想着去换一个平台。那么,当你发展不下去的时候去换平台的时候,在下一个平台也未必会发展得更好。

归根到底一句话:如果你足够牛逼,平台从来不是问题,因为你自己就是平台了。

各位,您对离开平台问题是什么样的看法呢?欢迎分享您的观点。

分享职场故事,交流职场经验,欢迎关注“丁路遥知事”。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些见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作者:丁路遥知事,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职业规划师,企业管理咨询顾问。码字不容易,如果喜欢我的文字,请帮忙点个赞,谢谢!

3

在国企五年,出去后发现自己啥也不是,这是你没有把握住在国企期间的机会。

国企福利待遇好,有的朝九晚五,工作轻松,中层以下基本没有压力,如果没有上进心的话,极有可能虚度时光,无所作为,进而丧失提升能力的机会。

我觉得,在35岁之前,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比如从基层开始,先不要急着涨钱,先学着让自己值钱。人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那个领导也不喜欢眼高手低、没有能力的员工,因为他无法给领导带来正面财富。

安逸、旱涝保收、压力小,许多人就是这样在国企中慢慢失去了动力。就像屋檐下的麻雀,习惯了避雨求生,其他生存能力一点点退化。一旦台风来袭,无法抵抗。

真正有远见的国企员工,一是积累经验和提高技能,然后等待机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把握机会。二是创造机会,让领导注意到你,看到你的价值,听到你的见解。三是学会推销自己,这适用于能力强的员工。

如果你的能力达到了某个标准,经过上述努力,仍然不被重用的话,可能是这个企业的机制有问题,比如领导嫉贤妒能、心胸狭窄等,你这时需要考虑后路了,毕竟树挪死人挪活。

记住,真正优秀的员工在那里都吃得开,否则只能说明你还不够优秀。

如果你在自己不够优秀的时候离开了,那就学着先把自己变强大吧!投机取巧可能换来一时痛快,但不会长久。

4

首先,我要恭喜你,刚工作5年就认识到“自己啥也不是”!

要知道,有多少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了十几年,耗到效益不行了,饭碗不保了,才发现自己既没有年龄优势,也没有核心技能。这时再想从头补,可就难上加难了!

所以,从现在开始努力,让自己“是什么”,一点都不晚!

具体该怎么做呢?

先澄清一个问题:什么叫“发现自己啥也不是”?

你可能会想到“xx总监”、“xx经理”、“xx负责人”等标签头衔。其实,与“因公司而异”的头衔相比,真正属于我们的,是【职场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呢?就是让你成为某个领域顶级选手的能力。

也就是说,在你的领域里,基本要排上前三,甚至就是第一的存在。

请注意,这个排名范围,一定是你的领域,超纲的不算。

比如说,你是单位的会计,却非常羡慕人家能演讲,把报告说得非常精彩的同时,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毕竟再好的口才,对你做好当下的这份工作,似乎没有太大的直接帮助。

好,说完了职场竞争力的概念,下面我们再看一个场景——

某位同学在A公司做到了销售经理,但实际上他的业务能力非常一般。之所以当上领导,是因为其他的因素(你懂的)。那如果他离开了这家公司,在就业市场上,能凭着原来的“经理”职位,做得更好吗?

恐怕即使过了面试,入了职,也不会坚持太久。毕竟,哪个单位招人,都没想过要从头培训新人。

可我们也能说,这位同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人脉,如果不硬气,又怎么会破格提拔呢?但是,这个能力范围,仅限于本公司。

所以,不管是职场新人,还是工作了5年、10年以上的职场老人,最应该做的,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可以带走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不管到了哪家公司,都能给自己卖个好价钱!

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力】?

正如我们刚才讲的,决定一个人竞争力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部分。

1、先说外部。

一说到核心竞争力,很多人立马想象自己是个闭关在深山的剑客,十年苦心修炼,终有一天出关问鼎天下。

可实际上呢,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没有人能单打独斗成为第一。虽然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因素,但你的成长,必然会受到身边人脉,家庭,学校等的影响。说不定是哪段经历,让你恰好发现了自己的天赋,从而走上人生快车道。

因此,对于打造竞争力的外部因素,既不能全盘回避,也不能太强求。

毕竟外部环境是不以我们的意愿变化的。

就说刚才那位同学,如果让他选择,肯定不愿意离开原公司。但世事难测,既然改变发生了,也只能顺从。根据当下环境调整就好。

2、再说内部。

比如说你的性格,能力,品格,价值观等等。这些东西往往是刻在骨子里的,很难随着时间、外部环境而变化。

而且,所有人的内部,都有优秀和不优秀的两面,扬长避短就好。

还是那句话,让一个天天和数字打交道的人,去发展演讲能力,简直就是灾难。

经常内省的人,会知道自己的短板与长板所在。

而大部分职场人,长期埋头在具体工作中,很少去关注我擅长做什么,我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别急,下面我教你3招,能帮你迅速聚焦在最适合自己的【竞争力】上。

聚焦竞争力,做独一无二的人才

【招数一】确定核心领域

你可以找一些专业职业测评,测一测自己的职业偏好。

但个人认为,除非和靠谱的职业咨询师面对面沟通,你能得到比较客观中肯的建议。

在网上做题,还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难免会出现偏差与盲区。

那该怎么办?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问自己两个问题:

  • 我喜欢做什么?
  • 我能做什么?

然后找到二者的交集,就是你擅长且可能做出成绩的领域。

比如说,我大学和工作后,一直从事的是工程项目,同时喜欢业余时间写写文章。

也就是,我喜欢写文章,而且能做工程。

如果一味地从兴趣出发,我拼不过专门以码字为生的作家学者;而如果和大神死磕项目经验,我也没有绝对优势。但两者一结合,我的个人优势就出来了。

于是,写工程类文案,就是我的核心领域。

【招数二】向过往要答案

你可以把自己之前做过的“骄人案例”都写下来,然后从中总结出其中共通的能力及品质。

还说我吧,我把从业以来,得过的奖励都列在了一张表格里。然后发现几乎所有奖励都是带着团队一起获得的。于是,我可以继续发展自己带团队的能力。

【招数三】投入最小成本进行尝试

前几天,我部门去年来的一个小伙子跟我说,不想干了。

“那你干什么去?”

“我想做短视频。”

“那正好啊,咱部门要成立短视频小组,你就留下牵头做吧。”

经过前面两招,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该”做的,不是自己“正在”做的。于是就想到了跳槽。

但是,且不说你的发现是否靠谱,单就跳槽本身来说,就是伤筋动骨的大动作。

其实要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行得通,完全可以在小范围里,进行一些尝试。

比如说,找你目标领域的从业者,进行访谈沟通(关于沟通的内容,可以在网上搜索“生涯人物访谈”的问题清单);或者找一些实习、兼职的机会,参加相关论坛,线下学习的机会,都可以帮助你快速的了解那个职业或者行业。

然后再拿出前面关于自己的梳理结果,进行对照,从而得出下一步行动方向。

如此反复几次,不仅你的方向会越来越清晰,能力也会随着逐渐增长。

用不了下一个5年,你就能平步青云,笑傲职场啦!

今天。我和你聊了打造职场【可迁移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先是观察外部和内部环境。

然后通过【确定核心领域】【向过往要答案】以及【投入最小成本尝试】的方法去验证和打造核心竞争力,从而拥有更多的职场话语权!

怎么样,你学会了吗?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

只要开始行动,什么时候都不晚,加油!

5

社会其实挺残酷的,总能打破人心中那份满足,尤其对于在体制内、国企、央企工作的人来讲。在很多时候是人们总会误以为平台的力量是自己的能力;把工作当成了事业;忽略了一切都在进步,一切都在变化。

这些问题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发展阶段会逐渐的显现出来,就像离职之后才发现其实自己啥也不是,记得朋友说过一句:在单位是自己只是个“球”,离开了单位“球”都不是。

错误的观念使自己被动

1.误判断了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很容易把平台的力量当成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对方求自己办事的时候,很容易有这样的误解,以为自己能力很强,其实别人都是看中自己手中的权利。

有人说,又不是领导哪里有权利?是平台的力量,平台赋予你的职责,一个很简单的库管员,很多供应商都会去打点,更别说一些在领导身边的人了。大家都希望和和气气获取更多利益。别人的恭维很容易让自己迷失,误以为那是自己的能力。

2.把工作当成了事业

工作只是工作,工作是为了生活。工作和事业是一件事情,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有多少人埋头苦干,到最终才发现,其实自己做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的事业。就像一些公司裁员时,被裁掉的员工说:我在这里工作一辈子,现在让我们离开,我们怎么办?拿什么生存?

其实这就是把工作当成了事业,但并非如此。其实一个很简单,但不准确的判断自己事业方法,就是:想做就能够一直做下去,而不是被动的被别人的节奏打乱,基本由自己控制和支配。比如,自己的小生意、技术研究、写作等等。也可以说是在职时的副业,能做并且想做的事情。

3.忽略了一切都在变化

企业需要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在相对安逸的情况下总会忽略了这个事情。在职的人有没有发现,压力越来越大?因为企业在发展,不停的更新管理,制度,要求,一切为了更好的发展,而社会更是如此,快速的迭代,总让会让人有种压迫感。

其实社会很残酷,你不出众,就会出局,职场中更是如此,看似稳定的现状一切都在变化中,等自己发现跟不上进步的时候,其实已经落下很多了。

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1.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

出现很多判断上的失误,完全是因为对自己的认识不足,判断不清自己的能力,判断不清自己在做的事情是事业,还是工作等等,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其实只是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清晰。

判断自己有什么,价值是什么,能够做成什么,给自己足够清晰定位时,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向了,而不是过分的自负,或者过分的自卑,有清晰的定位,就能找到相对准确的定位。

2.结合自己的理想找出擅长项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想,也有自己的擅长项,在擅长项与理想之间,找到交叉点,在交叉区域中,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可以做好的事情。这就是自己应该发展的方向。想做,并且能做,无疑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3.给自己设立目标

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时,就需要给自己设定目标。

①长远目标:哪怕达不到,也至少是方向正确,在过程中不断修订。

②中期目标: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能令自己满意满足,是很关键的事情。

③短期目标:这个目标也可以称之为行动目标,行动计划,一步步去做。要明白哪怕是吃饱,都需要一口口的吃,而不直接倒进肚子里。

先做该做的事情,后做想做的事情

1.按照规则去做该做的事情

有人说:不破不立。其实与现实并不相符,应该是不立不破,按照原有规则去做,当自己足够强大的时,才能改变现状。就像职场小白很难改变公司原有的制度一样,只有管理层,老板才有可能去做的事情。

所以,在规则内让自己逐渐强大,才能打破原有的规则。做该做的事情,规则内让自己逐渐成为强者。

2.过度期要做好三件事

在没成为强者之前,需要做好三件事才能让自己逐渐强大起来。

①对接人脉:看似很难,但并无实现的可能。众多方法中,学习是相对容易实现的一种人脉对接,比如,高级总裁班,不仅学知识,而且同学一定都是相对成功,渴望提高的人,这些无疑会有一些人能够成为自己人脉资源,当然自己需要努力更优秀。

②提升能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增加自己的经验等等很多的途径。提升能力无论在何时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③养成习惯:优秀的人一定有属于自己良好的习惯,在过度期时,就要让自己有良好的习惯,比如,学习,阅读,思考,跑步等等,都是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想不成功都难。

3.逐渐去做自己想的做事

当自己在逐渐强大的过程中,也是逐渐做自己想做事情的过程。逐渐向自己想做的事情上偏移,而不是直接去创造改变。那并不现实,逐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最终做到,在做的事情是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许这些想做的事情就已经是自己事业了。

总之,破局需要一段的路要走,给自己足够清晰的定位,明确的目标,以及行动起来,并且能够坚持做下去,把曾经的坚持,当成现在的习惯,最终一定能够获得自己所期望的成功。


欢迎关注@九乙大叔 国企15年,其中8年公司管理者,后自主创业。爱好:健身,阅读,深度思考

6

那就往你想是的方向学习和进步嘛,既然你已经知道自己有不是的地方。


第一,实际案例

茉莉也是觉着自己从国企出来就适应不了外面。

但是从国企出来以后,我跳槽的企业也还是比较好的,个人觉得。但是如果比起以前的那个我比较讨厌的国企来说,我还是觉得我讨厌的那个国企,工时收入比我后面的企业都高,但是问题就是人际关系很难受,如果我能忍一下,或者改变一下我自己的想法,或者我在国企也能待下去。


说一下为啥我后面觉得在外面日子不好过,主要是在国企的时候,已经习惯了那种工作方式,当然我出来以后技能再度提升了很多,但是还是觉得国企的收入比较稳定。反正一句话,我现在是担心自己的公司会保不住的感觉。但是我工作过的国企基本上再活50年不是问题。不知道这样说,大家是否能明白我的心情。


第二,认清现实

所以题主你说感觉自己什么也不是,这个是因为你适应了你过去国企的那一套。尤其,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企,并且在五年内并没有提升自己,无论是国企的那一套什么考职称、评优秀,你没有参加;外部的自我提升,比如什么学外语,这些常规操作也没有参加,每天就是上班下班,循规蹈矩,我相信现在在外面工作的你,会很难受,会比较怀念过去安逸的日子。


但是问题是,现在我们也已经走到这里了,还有什么办法?

所以不管能不能回头,关键是你已经知道自己缺什么了,所以就一点点的学咯。

比如说我出来以后发现自己不会做ppt,因为以前要求很简单,还有以前所谓我是秘书,实际上我写东西的要求也不高,真的到了集团级别的文秘要求,我还远远不能达到,所以我现在也会经常模仿别人写的方案或者是纪要,其实不管在国企还是外企,文章写得好,都是一样的,只是说你的外包装有点不一样,要写得好,内核是一样的,所以知道自己缺什么就补什么。


第三,辛苦做工不问结果

除了要求及时发工资,我现在对其他的事情要求不高。比如说能不能升职,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晋升规划,我暂时是没有的,首先我要保证的是,我要脚踏实地的把这些活做好,还有现在不在国企了,职场上的人际关系轻松了很多,但是我也学会查言辨色,不会像以前那么一根筋,那么老实,知道一些小技巧,也是帮助自己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开展工作的一个方法。


综上,努力向前就是了。

7

国 企工作5年,离职后才发现自己啥都不是,如何破局?

国企工作轻松安逸,待遇好,使很多员 工 失 去了学习上进的动力,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这就造成了现在这种局面,离职了以后,才发现自己啥都不是。

进 入 到 社会中,去与其他求职者竞争 职 位,就 需要自己有很高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才能让自己在众多的 求 职 者中脱颖而出,占据优势地位。如 果 自 己在平时的工作中没有认真学习,没有工作知识、工作经验的 积 累,就 会使自己处于竞争的劣势 地 位,就 无法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抢占优势地位。

【既然已经到了目前的这种状态了,除了自己积极的寻找工作外,还应多多学习相关行业的工作知识,以便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已 经 发 现自己的不足了,就应该抓紧 时 间 认真学习相关行业的知识,来 弥 补 自己的不足,以便能应聘到自 己 钟 情的企业,能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对工作知识、工作技术学习的少,了解的少并不可怕,可怕的 是,自 己 不能清楚的意思到自己的 不 足 之处,使自己不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改变,这才是最可怕的。

山海同欢祝你工作顺利!



8

我没在国企任职过,我只能先说说我的观点,很多人都认为国企是个金饭碗,但是在我看来,福利待遇是很好没错,但是相比较私企来说国企更多的是放纵,很多人气事故,关系什么的相对于私企来说要严重的多,而且在国企里面怎么说呢就和社会脱节了一样,可能我说的有点严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消磨人的意志,既然出来了你就需要找到你自身想要去做什么职业,然后强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给自己列计划,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然后再去找工作,去重接和这个社会接轨,个人观点,希望能帮到你。

9

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弄清楚平台和自己的关系,导致给自己了一个误区,到底是公司成就了你,还是你成就了公司。

国企几年可能是呼风唤雨,前簇后拥,觉得自己最厉害,殊不知是你的位置和手中的权力带给你的,离开了,也就什么也没有了。

在电视剧《中国式关系》中的马国梁很深刻的感受和体会到了位置和权力。

我们在职场,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处境,其实就是自己跟公司的关系:

一种:当自己不够强大的时候,出去的称呼一定是**公司的小李,如果上升到李总的时候,很多人就搞不清楚到底是自己厉害呢,还是公司厉害,只是自己在这个位置上;

要搞清楚这一点,也很简单,只是自己要清醒:因为你的存在为这个组织带来了什么特别东西么?是因为你,比如某项改革,比如某个大客户,比如某个项目。如果是的,那么你的价值是很大的,换家公司你依然强大,因为你有资源和能力,这些不是平台给你的,是你带给公司的。

举个例子,就是滴滴的柳青,她拿了最高的薪水,但是她带给了滴滴融资的机会,飞速成长地机会,那么柳青对于滴滴,就是很重要的。

如果你发现,你自己在这个平台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你拥有的都是公司给你的权力和影响,那么你在公司的价值就可能被随时代替,呼风唤雨都是假。

一种:是真正的高手,他拥有自己的个人品牌,比如打工皇帝唐骏,他能成就一家公司,一个平台。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自己有能力,离开一家公司,之前对你很好的人,是不是还能待你如初,如果是一定是因为你有潜力,让他相信你的未来,你还有价值;如果变化很大,那就说明,你的影响就是公司和平台带给你的。

在有影响力的平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但是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未来,不要盲目的把平台的影响当成了自己的本事,那未来你会有巨大的落差!




10

我也已经在国企工作5年多了,平时就是写写文件,开开会,写写会议纪要,这个谁都能干。有一天突然发现,再进社会就是一只小白鼠,啥也不会了,如果再如此下去待个三五年彻底废了。路只有两条:

一、如果要继续待国企,只能不断往上走。

二、要进社会,必须多学技能,有自己一技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