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鸟、兔子都没有了,还要弓箭和猎狗有什么用呢?

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但这样的故事还是不停地在上演。

陶朱公范蠡最先看破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伐吴成功之后,范蠡泛舟五湖,给大夫“文种”的信里说出了这些话,让他赶紧离开。但文种却没有避开。

越王勾践给文种说,你教我七种灭人国家的方法,我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灭了,还剩下四种在你脑子里,你去找先王替我好好试试这四种方法吧,于是文种只好自杀。

正因为越王勾践对文种太了解了,知道他的厉害,才会更害怕,为了江山永固,就只能这样的选择了。

可能对勾践来说,也是出于一种无奈。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汉朝刘邦建国,不下10年,韩信便早荼毒。

相似命运的还有白起、伍子胥(被五马分尸)、吴起、李牧、商鞅(被五马分尸)。

明朝朱元璋“火烧庆功楼”,刘伯温、常遇春等也惨遭厄运。

宋朝的赵匡胤算是好的,但是用“杯酒释兵权”,让老臣们解甲归田,至少算给了他们个善终。

江山是一个人的江山,但确是一群人打下的江山

刘邦、朱元璋、勾践等君主都有雄才大略,他们深知,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是什么人。自己可以坐江山,实在是因为有着一帮子的良臣名将。这些人绝对有能力再造一个君主。

这些君主能成为君主,有一个最大的能力就是知人善用,早就看透了手下的人了。为了江山永固,为了子孙后代,在他驾崩之前,肯定要把这一个个厉害的角色给解决掉。

所以,从这些君主的角度,从政治的角度,这样做也无可厚非了,正向价值更大一些。但是道义上确是实在让人接受不了。

而这些一起打天下的人,很多人也是抱着创业的想法去的,打造了天下,自然也是抱着享受的想法的。所以能急流勇退的太少太少了。

在现在的企业里面,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

实用主义的能量趋向逻辑

人在一动不动的时候,消耗的能量是最小的,人也是最舒服的。所以,人的本性就是懒。而没有用了就丢弃,这也是最简单不过的实用主义。

所以,人在集体里一旦失去价值,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即便你以前已经创造了很多的价值。因为时间和时代发展都不会停止,没有作用便只能被淘汰,而淘汰的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残酷和悲凉。

这是朴素的宇宙能量逻辑,也是无可厚非的。

最佳贡献者
2

对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话我的理解:

1、 兔子已死,狗的用处就没有了,不如烹了吃了。把鸟打完了,那良弓也就毫无用处了(直白理解);

2、指当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失去了利用价值,就会被杀掉或落下个比别人更惨的下场,俗称过河拆桥或卸磨杀驴。



这句话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

又出自《淮阴侯列传》:“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勾践最后胜出,晚年勾践猜忌多疑,滥杀大臣,范蠡劝文种说勾践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信,最后辅佐勾践灭吴的文种被勾践诛杀,应验了范蠡的话。



中国历代王朝建立初期,无数次上演“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局面,帝王选择这种极端残暴的方式屠戮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其中不仅仅是帝王的私心多疑,更多的是无奈的抉择。新朝初建,对于皇帝来说,如何处理好手下那群骄兵悍将,是当务之急,皇帝们就会选择一个标准来区分功臣,那就是有能力造反和没能力造反两种人,只要你对政权有威胁,不管是忠臣还是佞臣,都得一块去死。

对比文臣,武将是每个皇帝最为忌惮的,韩信造反、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朱元璋斩杀大臣,每个皇帝得做法不一样,这和皇帝的出身、个人修养有极大的关系,但目的相同:选择最彻底的方式,将功臣们灭的一干二净,为政权扫除障碍。

韩信造反:

公元前196年,韩信密谋造反,被吕后和萧何杀死于长乐钟室,临死前韩信大喊“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朱元璋:(洪武四大案)

朱元璋杀的功臣就更多了,有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蓝玉、冯胜、宋濂、傅友德等,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其中权高位重的唯一留下的忠臣只有汤和了。

洪武四大案如下:

一、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它是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的事件,此案牵连甚广,很多功臣良将均被诛杀,后朱元璋废除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政事分归六部处理,从此中国王朝再无宰相一职。



二、空印案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空白盖印公务文书而引发的案件,此案受到朱元璋高度重视,并因此诛杀数百名相关官员,实为一个冤案,然而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

明朝初年,每年各个布政使司下属府州县都需派出审计官吏,前往京城户部,核对其所在衙门缴纳中央官府的钱粮、军需事宜,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方能结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大印才算完成,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会耽误相当多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既有的习惯性做法。

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从运送一直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一定不会相符,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员们无法事先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派往京城的官员都习惯用空印文书,到了京城才填写实际的数目。

明太祖朱元璋获知此情况后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舞弊欺诈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将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正印官全部处死,下属官员充军边疆,结果是一些受百姓爱戴的清官也被处死了。



三、郭桓案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是一宗贪污案,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相当深远。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怀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彧、赵全德伙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贪污,私吞官粮,于是下旨查办。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利用职权,勾结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私吞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外,还私分了浙西的秋粮,并且巧立名目,征收了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

朱元璋下令审刑司严刑审讯,此案总计一共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担,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并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最后朱元璋下令将一干人等全部处死。



四、蓝玉案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杀功臣良将的重大政治案件,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当初隶属于常遇春的帐下,对敌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是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军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使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15万大军出塞追击蒙古军队,直到捕鱼儿海(即今贝尔湖),俘获男女七万七千人,大胜而归,后他又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战功,被晋封为凉国公,位居大将军之职。

但渐渐地,蓝玉开始自恃功高势大,骄横不法。在军中,他擅自任罢将校,甚至不听皇命,有次北征还师,夜过喜峰关,关吏没有及时接纳,蓝玉就纵兵毁关强行进入,这一举动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在地方上,蓝玉霸占东昌民田,私蓄奴婢,纵奴作恶乡里,此事后为御史弹劾,但蓝玉竟驱逐御史,还让家人私买云南盐1万余引(每引200斤或400斤)进行走私,以上种种行为,终于让朱元璋动了杀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下令将他处斩,并诛了三族,平时与蓝玉有关系莫逆的许多将校,也都被定位“逆党”,遭到了抄家灭族,此案被诛杀者多达1.5万人,军中的骁勇将领大多被杀戮殆尽。



以上就是对这句话的分析理解,谢谢。

3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范蠡离开越国之前给文种留下的信里说的。意思是把鸟打尽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没有用处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没用了,不如烹了吃了。

原句出处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句如下: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这句话是范蠡劝诫文种,要保护好自己,不要再迷恋权位,免得被越王勾贱给杀害了。后来还衍生出两个成语“兔死狗烹”和“鸟尽弓藏”。

又见《淮阴侯列传》:“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成语典故之一出自范蠡

范蠡即离开了越国,从齐国给大夫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上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像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最好尽快离开他。”文种看完信后,便称病不再入朝。后来有人向越王进谗言说文种将要作乱,越王勾践便送给文种一把剑,对他说:“你教给我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国灭掉了,还剩下四个方法,你替我从先王开始试下吧。”文种于是自杀了。

成语典故之二出自韩信

这一成语也比喻西汉时刘邦将一些建国时建功立业的大将们悉数杀光的情形。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然后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不出几个月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五年多一点的时间,韩信在临刑之前发出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这句话本身反映了人性的劣根和阴暗,虽然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历史史实的印证,但无论如何不能成为当权者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教条。

二、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过河拆桥,恩将仇报是小人之为,为君子不齿,人要有感恩之心,当权者要赏罚分明,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要凝聚正能量,要让正义发扬光大,而不是奸诈权朮大行其道。

三、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从个人而言,不要居功自傲,要懂得功成身退,知行知止,适可而止的道理,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4

古代帝王之术无可厚非。大善似无情,为国之长治久安。

5

就是过河拆桥呗

6

乌沒了,射鸟弓箭就无用了,免被捉完了,猎狗就是多余的。

7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的意思是 :把天上的鸟儿都打尽了,那还要弓箭做什么,要是兔子死了,狗还不如烹了算。这里指一个人要是没有了利用价值,就会被杀掉或者落下个更惨的下场。

这句话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

后来演变成了一句成语: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成语的典故主要是出自范蠡,范蠡离开了越国,从齐国给大夫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中的大概意思是说:勾践颈项特别长,而嘴又像鹰嘴,这种人只可共苦,不能同甘。

文种看完写封信后,就称病不再入朝。后来有人向越王进谗言说文种要造反,越王勾践便送给文种一把剑,越王对文种说:“你教我七个灭人国家的办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国了,剩下四个,你替我从先王开始试下。”接着,文种就自杀了。

除此之外,还有白起,为将一生,杀敌无数,耐何功高盖主,不谙政事,拒王命而不从,终死于秦相范雎之手。韩信,"敌国破,谋士亡",陈平、吕后、萧何共谋之,被诛于长乐宫钟室。

从古至今,不乏这种没有利用价值,落得更惨的下场的例子。正如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路《破冰行动》里面演的那样,陈队长作为反派,就是因为知道太多了,在局里权力不大,保护不了毒贩们的利益,由开始的被利用,到最后没有价值直接被杀掉,这就是他最后的下场。

但也有很接近现实的例子,两个人合伙开公司,后来两个合伙人,其中一个人感觉另一个发挥不到作用,直接自己把另一个合伙人踹了。

还有,一些恋爱中,当对方很富裕的时候,不离不弃,当对方工作、生活发生了一些变故,就突然扬长而去。这种例子数不胜数。

不过,还是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做到同甘共苦,彼此间没有太多的算计。

8

这个意思就是说人在做完事以后,不管是什么结果首先都应该懂得知足。在获得成绩和名声以后一定要懂得推让,总之要低调做人。

9

意思是飞鸟和兔子都死了,那么弓和猎狗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引申一件事情结束后,帮忙一起做事的人就失去了价值,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自古以来开国功臣被杀比比皆是。古代皇帝是天下至尊,拥有至高的权利。谁不觊觎这个位子呢?每个皇帝的上位背后都错综复杂,勾心斗角或者不那么光彩。无毒不丈夫,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削除威胁力量,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毕竟杀一条人命比猜测臣子有无谋反心理更简单有效。

这是主管原因,客观原因一些大臣功成名就后,居功自傲放纵自己的行为,不知进退,导致下场悲惨,即使刚开始皇帝并没有起杀心,这是自寻死路。

这句话偏向于贬义,现代中卸磨杀驴意思相近。


10

百分之九十八的人都是功高自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