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蒙古铁骑这个概念是后来才有的通称。 至于也克蒙古兀鲁思(大蒙古汗国)的缔造者当然是成吉思汗。那么为什么说铁骑是后来才有的概念?又为什么说成吉思汗创造了蒙古呢?
铁骑的概念
应该说铁骑二字是个形容词而不是军队名称, 即形容精锐部队。这个词多出现在明朝九边的称谓中,比如——宣大铁骑,即宣化到大同一线明朝的精锐部队。又有关宁铁骑,即山海关到宁远一线的明朝精锐部队。汉族王朝嘛比较讲究遣词造句,所以喜爱使用四字词语。实际上明朝九边的边军中的确以骑兵为机动兵力,但是城防部队中步兵、炮兵的比例也不低。铁骑有时特指骑兵、有时泛指边军精锐力量。
至于明朝边军骑兵,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有冲击骑兵、有骑射手,有骡马化的战车兵、还有使用三眼火铳的火枪骑兵。但是总体而言,明朝边军的核心是炮火城防体系,而不是高机动骑兵。
(明朝骑兵使用的火铳)
东方骑兵
东方骑兵受到马种体重、反曲复合骑兵弓技术、拇指勾弦法、冶炼工艺、作战对象、士官考核晋升科目、朝代更迭频繁等因素的影响,在轻骑兵、重骑兵之间可能没有出现西方历史中经典的轻骑兵与重骑兵的明显分野(尚有争论)。最重要的是东方没有出现西方中世纪各国普遍存在的骑士阶层。社会上层没有形成重骑兵的文化与传统。
具体到蒙古民族而言,传统的蒙古男儿三艺为——骑术、弓箭、摔跤,没有出现西方的中世纪西方骑士之间经常进行的重骑兵对刺竞赛。
总体而言,东方骑兵更偏向于全能型的骑兵,这其中的侧重点又在于骑射技术。这一点无论胡汉都是如此。东方骑兵更强调机动性与迂回战术,西方重骑兵则强调冲击力。
游猎民族骑兵
相对于明朝后期骑兵更偏重于三眼火铳与战车阵(偏厢车)而言,游猎民族是全民皆掌握骑术的族群。但是游猎民族的骑兵更倾向于轻骑兵属性。其中蒙古军队的长途奔袭能力最为优秀。女真军队更擅长步兵攻城战、攻坚战。而西迁后的突厥军队则向西方融合,出现了具备典型重骑兵属性的军队。
根据历史资料,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骑兵的主要武器有:弓箭、桦皮箭筒、长矛、甲胄、刀、盾牌,斧子和棍棒。由此可见,蒙古骑兵是一支偏重于轻骑兵属性,同时具备一定冲击与搏斗能力的轻重复合型骑兵。
此外,东方骑兵拥有骆驼骑兵。这是欧洲骑兵没有的。骆驼的驼载能力更强,且对战马有天然威慑力,但是速度较慢。古代吐蕃王朝可能使用过骆驼重甲骑兵,同为羌藏族群的西夏有一支3000人规模的重骑兵。辽金也曾使用过重骑兵。但是金朝是否使用过重骑兵遭到过乾隆皇帝的质疑…此外,东方骑兵还有亚洲象骑兵。这也是一种能够威慑战马的骑兵。蒙古军队最常用战马骑兵和骆驼骑兵,此外,蒙古西征时期可能少量使用过亚洲象骑兵。
(这幅画的中的骑兵象是非洲象 其实能作为坐骑的只有亚洲象)
当大蒙古汗国扩张后,除去最基本的骑兵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兵种,比如守卫战略要地的边防军、炮兵等。
成吉思汗时代的来临
游猎民族最重要的优势是全民皆兵,每个人都是轻骑兵(重骑兵需要长时间队列训练)。最重要的劣势则是各个部落的人口太少。因此,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分裂的各个蒙古、突厥部落被统一到一面旗帜下,解决了游猎民族人口过少的劣势,建立了一支十万人左右的大规模骑兵。可以说,统一蒙古高原是成吉思汗最大的功业,他也因此缔造了蒙古民族。
没有统一的政权,没有一定规模的兵力,蒙古高原的族群不仅无法强大,而且很可能被分化、蚕食,连生存下去都很困难。明末清初的蒙古衰落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因为蒙古的分裂。别忘了成吉思汗的父亲就是被对手毒死的,他的妻子也曾被别人夺走过。杀父仇、夺妻恨,全因为蒙古高原的混战与残杀。从成吉思汗本人的角度来看,统一蒙古的战争不是自己能不能强大的问题,而是自己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你不统一别人,别人就会统一你,就会要你的命,是你死我活。那个时代的蒙古高原是丛林法则的社会,是黑暗森林。没人和你讲道理,没人会告诉幼年成吉思汗——为什么要毒死他的父亲,你想复仇也只能靠自己。
蒙古征服战争很残酷。当然,一位在残酷环境中竞争成长起来的领袖,也必然会用残酷的手段对付敌人,这是一种定势。
至于蒙古征服是好是坏,角度不同会有不同定义,这里不作评论。
(蒙古骑兵复原 这应该算装备好的了)
初期的大蒙古汗国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汗国后,从血统、军事、律法、文化、制度层面奠定了蒙古帝国的基础,对于蒙古民族的后世影响深远。
血统上,成吉思汗确立了蒙古黄金家族的无上地位,规定非黄金家族不得称可汗。这个制度在蒙古本部延续了四百多年,明朝建立了仍然在,直到清朝灭亡东蒙古之后才算废除。此外,这个制度在中亚、南亚、东欧都有很深影响。造就了一个跨地域、跨信仰、跨种族的贵族家族体系。举例说明——清朝前期管俄国沙皇叫察干汗,即白可汗之意,就是源自于蒙古对沙俄的称呼,因为沙俄贵族中也有不少黄金家族血统。
黄金家族称汗的制度保证了蒙古帝国的传承,当然也有不利因素。显而易见,这项制度阻止了更有能力的蒙古人领导蒙古,造成了蒙古部落内部权力的一系列矛盾,造成后期蒙古政权的严重内耗。
军事
军事上,成吉思汗渐渐发展蒙古军队,最终建立完善了千户制度。这倒也不是他的创意。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和千户制度也差不多。
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早期施行那可儿军事制度,即招募勇士为自己效忠的亲兵扈从制度。
中期(1189年)开始施行宫廷部队和野战部队分开的制度。
到了中后期(1204年),开始推广千户制度。同时,完善宫廷卫队,建立怯薛歹(宿卫军)。又建立护卫军(精锐部队)。
后期,元太祖元年(1206年),进一步完善千户制度。将全军分为四方面:中军(护卫军)、右翼、左翼、黄金家族亲军。全军总兵力——138000人。
此外,后期大蒙古汗国的兵役制度还包括被征服地区的兵役,被征服地区的军人户籍与百姓分开,这就是军户制度。明朝的军户制度承袭于此。蒙古从被征服地区按当地男性人口比例抽调的军队为签军。这是一种附属军队,其中有大量步兵。
总体而言,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军制从游猎时期私人警卫武装,逐步发展成为一支大型的、具备进攻方向与分工的军队。此外,蒙古军队还发展出了动员新征服地区人口从军作战的能力,这对于大蒙古汗国的扩张来说必不可少。
可是,蒙古军队说到底是一支封建军队,更准确地说,它是属于成吉思汗家族的军队。这支军队是一支封建集权军队,有别于西欧与日本武士时代的封建采邑制度。在长子西征时期,四大汗国还有协同一致的军事行动,随着四大汗国的建立与各家族血统的渐渐远离,四大汗国的同盟渐渐变的有名无实。
(大蒙古汗国疆域简图)
律法、文化、制度
律法上,成吉思汗颁布了大扎撒,蒙古从此从血亲复仇的社会进入封建法律社会。各种争端不再用弓箭和武力解决,而用法律解决。
文化上,最近有关注度很高的蒙古国要改回回鹘式蒙古文的新闻——回鹘式蒙古字母其实源自成吉思汗时代,是蒙古帝国建立初期创立的蒙古文。历史上蒙古出现过数种蒙古语书写方式,分别为回鹘式蒙古文(也可蒙古兀鲁思时期创立)、巴思巴蒙古文(元朝创立)、托忒式蒙古文(准噶尔蒙古创立)、西里尔蒙古文(苏联时期创立),其中使用范围最广,最有生命力的当属回鹘式蒙古文。
制度上,成吉思汗创立了分封制度——取了天下,共享太平,即著名的四大汗国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蒙古帝国初期就已经存在的皇族权利争夺。但是到了后期,四大汗国也出现了分化,文化上渐渐变成数种文化的结合体。总体而言西部汗国开始中亚化,战争不断。
蒙古汗国铺设建立了驿站制度,这是一种集交通、邮政、军事为一体的制度。是早期的信息高速公路。由此,蒙古汗国解决了在广袤领土上交换信息的困难。
蒙古帝国的建立,成吉思汗自然是缔造者。但是,蒙古的壮大也和周边地缘形势有关。当时,整个大中华地区处于分裂状态,同时有金、南宋、西辽等政权,无法形成对蒙古高原的合力,为蒙古的崛起腾出了空间。
……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书目:胡泊 成吉思汗兵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