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中国共有七大方言,你的家乡话属于哪一种方言?有必要保留方言吗

中国共有七大方言,你的家乡话属于哪一种方言?有必要保留方言吗

2020-09-29 05:31阅读(68)

中国共有七大方言,你的家乡话属于哪一种方言?有必要保留方言吗?:中国七大方言:1.北方话(简称:北语)2.广东话(简称:粤语)3.江浙话(简称:吴语)4.福建话

1

中国七大方言: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

4.福建话(简称:闽语)

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属于北方话。我觉得有必要保留方言。

中国拥有着5000年的文化,每一笔都是巨大的财富。特别是方言,是每个地方的文化传承,具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息!

他乡遇故知时,一席家乡方言瞬间拉近了两人距离。例如:

甲:你咋搁这儿嘞

乙:咦,你咋也搁这儿嘞

甲:木想到在这孩儿能碰到你

乙:我也木想到啊,你来这儿弄啥嘞

甲:我来这边找活呗,你嘞

乙:我都在这边干活,你想整个啥得

劲儿活,我给你合计合计

甲:中,走去找个得劲儿地儿,吃住

说住

…………

汪涵的语言天赋极高,他精通多种方言。有人统计过,汪涵在节目里秀过不下20种方言。这种用方言“套近乎”的主持风格,让汪涵成为无数人的“老乡”。他曾自掏腰包500万保护方言,他认为孩子们不能只会普通话英语,还要会方言!

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文化体系,消亡一种方言就消亡一个文化体系!

方言不只是一种语言,它也是某个地方特有的名片!

所以方言很有必要保留!

我是筱然,欢迎朋友们互相讨论学习!


2

北方方言。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以北京话为代表。北方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方方言地域分布最广,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语音差异,可以分为四个次方言区:(1)华北——东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及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及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青海及新疆等六省一区;(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湖南、广西北部边缘地区;(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地区。

2/7

吴方言。吴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7.5%左右,以上海话为代表。吴方言主要通行于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分、上海及浙江大部分地区,可分五个次方言:(1)太湖次方言,通行于常州、杭州、宁波等地区;(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方言;(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方言;(4)以金华为代表的婺州方言和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方言。

3/7

湘方言。湘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3%左右,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分地区,又称湖南话。

4/7

赣方言。赣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语总人口的3.3%,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赣语或江西话,通行于江西省大部分地区。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加之地理上语江淮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的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的淡化。

5/7

粤方言。粤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族总人口的4.3%,以广州话为代表,通行于珠江三角洲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东部、南部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习惯上又称“粤语”或“广东话”,当地人称之为“广府话”或“白话”。

6/7

闽方言。闽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语人口的5%。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于福建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广东、海南部分地区及台湾省汉人居住区,是内部分歧最大、最复杂的一大方言。闽南闽北之间不能通话。因此,也有人主张将闽南、闽北划分为两大方言区。闽方言分为5个次方言区:(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

7/7

客家方言。客家方言的使用人数约占汉语总人口的4%。以广东梅州话为代表,通行于广东、福建、广西、台湾、江西、湖南、四川等客家人居住区。

我的家乡是北方方言(陕西汉中地带)

感觉有必要保留

这是我国的一种特色,具有丰富文体内函,标志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3

我的家乡是有着三千多年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浓厚的无锡,我们说的无锡话,属于吴方言,吴侬软语是也。我录几段无锡方言的童谣给大家读一读,你就会说,无锡方言值得保留。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对我笑,夸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吃落大饼还有糕。

稀奇稀奇真稀奇,

蚂蚁踏煞大公鸡,

爸爸睏勒摇篮里,

宝宝唱着摇篮曲。

今天礼拜三,上海来个小瘪三。

爬锡山爬惠山,爬到屁股粉粉碎。

打个电话303,请个医生猪头三。

医生看看不来三,噼里啪啦送惠山,买只棺材三千三百三十三块三!

冬瓜皮,西瓜皮,毛丫头赤骨碌嫑面皮!

从前头,有个老伯伯,走到八士桥,买着一碗八宝饭,用落八千八百八十八块八角八分八厘八。

河里河里汰汰脚,

眼线眼线戳戳脚。

从前头,有个老老头,专门爬墙头,爬到隔壁头,跌着个死跟头,拾着只大馒头,一扒开来三十六堆屎粒头。

牵磨拉磨,做饼俾了舅婆,舅婆呒牙齿,吃堆烂薄屎。

大婶婶,一坨胭脂一坨粉;二婶婶糟扒头牙齿裹嘴唇;三婶婶,蓬头屑洒倒尿盆;四婶婶,吱里吱里做豆腐;五婶婶,呜里呜里说不清;六婶婶,懦里懦惰吓撒拧,七婶婶,七里撮落会讲人。

4

有必要保留。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边界,虽然现在有官方规定的普通话,但是各地的方言代表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特色,更是研究民族地域迁徙和历史的重要依据。

其实关于方言的分类,至今争议颇多,其中认可度比较高的有七大方言、八大方言、十大方言等几种分法。

以上这些都是指方言大区,一个大方言区内部仍存在语言差异,因此方言之下又分次方言,次方言内部还可以再分为若干土语。有的方言大区内部的次方言是有很多的共通性的,但是有的方言大区内部分歧本身就极大,虽然是一个方言大区,但是内部彼此沟通都十分困难,最极端的例子就是闽语(闽方言),粗略的可分为闽北、闽南、闽中、闽东,往下细分还能分出十几种,但是彼此交流困难极大。所以呢,无论是七大方言、十大方言等哪种分法,都是为了进行一个基本的初级分类,方便进行文化发掘和研究。

我本人呢,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北方人,生于黑龙江鹤岗市,爷爷是河南人,奶奶是山东人,外公是吉林人,外婆是黑龙江人,正八经的四省混血。大学呢是在西安读的,工作后足迹遍布中国北方,出差路过的城市不算,在当地生活、工作半年以上的城市就有合肥、潍坊、青岛、唐山、天津,现在在天津成家、生活。给我的感觉就是北方方言,无论是东北话、山东话、河南话、陕西话、甚至是四川话,最大的区别就是声调上的差异,所以只要是慢点说,仔细听,互相之间沟通基本不会有什么障碍。

而方言可以说是进行历史研究的活化石,尤其是民族大迁徙方面。历史上,我国分别在西晋、北宋、明末等时期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进而引发了大批北方汉人南迁。而到了清末,我国国力直线下降,普通民众民不聊生。底层农民为了生活,纷纷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又引发了三股民族迁徙大潮。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交恶,又正好赶上自然灾害,而我的爷爷奶奶就是那时候从老家去到东北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大学时候,我一室友梁某家是齐齐哈尔市下面的农村的,我还有一室友王某是山东潍坊的。大学里平时都是说普通话,而晚上一般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说一说刚到大学的生活,跟家里人打电话嘛,当然说家乡话了。而这时候,我听到梁同学和王同学竟然都说山东话,虽然自己听个大概意思,但是他们的发音相似的让我惊讶。而后来隔壁寝室的一个吉林来的万某,给家里打电话竟然操着一口皖北方言。这说明在很多东北地区的农村,祖上闯关东来到这里的方言保留了下来。

5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陕西人说普通话”。陕西人喜欢用这句话自嘲自己并不标准的普通话。

记得有一个朋友,名字中有一个“”字。她说她最讨厌别人把她叫成“”,所以每次叫她的名字我都会小心翼翼的,生怕发音不准。

上学时,同学之间起了矛盾,一位同学声嘶力竭的喊了声:“!”

没想到周围的同学全都哈哈大笑,怎么连“”字都不会说?瞧,普通话说不标准,你的脾气都是有趣的。

直到我去外地打工,遇到了说着陕西话的乡党,美美的说了许久的方言,我才觉得,方言自有它的魅力。

乡音难改难忘

唐代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时,已经八十六岁,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一口乡音未曾改变。

明代的李昌祺“形容不识识乡音,挑尽寒灯到夜深”。虽然不认识对面的人,但是乡音格外熟悉。

这些充分说明方言的魅力,无论走了多远,离开了多久。乡音不改,承载着我们对故乡的思念与情怀。

即使不认识,听到家乡话,瞬间就有了情感的共鸣。所以我们说方言没必要遮遮掩掩,应该挺直了腰板拿出地域文化的自信。

保护方言,也是对地方文化的保护:

接下来,我们一起从诗词中领略一下关中方言的魅力:

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关中方言来读,只有这样才更能读出当时的味道来。

下面举一些例子:

垢圿(gou jia):身上的污垢。

《新修增补大藏经》:“一者头发长。二者爪长。三者衣裳垢圿。四者不知时宜。五者多有所论。”

乡党(xiang dang):老乡。

《汉书·司马迁传》:“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

《论语·乡党》:“ 孔子 之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后汉书·许劭传》:“ 劭与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

白雨(bei yu):暴雨。

《和复古大雨》诗:“白雨四注垂万縆,坐间斗寒衣可增。”

陕西的朋友们,你们都读对了吗?

如果不好好传承方言,秦腔,又该何去何从呢?

秦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

秦腔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 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

现如今,秦腔受到现代文化的巨大冲击,专业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优秀演艺人才缺乏,传统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如果我们不保留方言,就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将听不懂秦腔,加速了这项传统艺术的消亡。

6

凡事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方言也可以这么说,至于要不要专门保护,我看大可不必,应该让她自生自灭,其实中国的方言和一些极少数民族语言已经消失了好多,对人们的生活没有带来什么不便,其实在人员迁移的过程中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新的方言,如上海方言,原来就是没有,是在以宁波方言为基础又添加其他地方的人交杂在一起引成了新的方言,还有好多如内蒙,新疆,等一些汉族移民为主的城市都以普通话为基础加上一些当地的语言特点又引成了新的方言,关于一些特别的方言如需要保护,那就让一些方言专家去做吧!作为普通人就顺其自然吧。

借此,我要发表一个个人观点,关于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也应该交给专门机构的语言专家去研究保存,至于在生活中,不需要提出很多不要求,如在内蒙等地方的公章和门头必须要写上少数民族的字,我问过好几个少数民族的朋友,问他们认识吗?其实几乎没有几个人认识的,我认为这些门头的少数民族的字不应该强制要求,而是顺其自然,高兴写上的人就写,不高兴就随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征求一下市民的意见,如果绝大多数同意就改过来,如,包头改为九原,呼和浩特改为归绥多少好哦!

7

我从小在南京长大,父母苏州人,还有外婆,同样苏州人。

在家听父母外婆聊天都是用吴语,而我小时候比较害羞(依然@.@),加上“大人讲话小孩儿别插嘴”,所以我基本不怎么说话。

但听得多了,我基本能听得懂在说什么。

所以我的吴语水平大概是听得懂,说读写都不行。

我的第一语言是普通话,长大后,家里人一起聊天,有时候父母用吴语问我话,我用普通话接。外婆话不多,普通话很标准,但不算流利,所以我们之间的交流基本也是普通话吴语交织。

再长大一点以后,我就开始寻找乡土认知。

生在南京长在南京,我始终视自己为南京人。

还在中二时期的时候,我也喜欢在城里乱晃。

去找南京的老城墙,老澡堂,老弄堂,但是我基本没法和老大爷聊起来天,听不懂他们说什么。

南京像国内大部分的城市一样,移居人口多,所以我的同学中真正说得一口南京话的也不多。大家不过是听一听本地说唱,骂两句脏话就以为自己会说南京话了。

但有一次我真的听一个本地长大的同学和父母聊天,不由得感觉到了距离感。如果他们是南京人,那我算什么呢?

事实上因为不会说,我也很难称得上苏州人。而苏州人眼里我也的确只是南京来的。对于南京来说,我的确在这里长大,但我长大的文化环境,几乎在21世纪所有中国一线城市里都可寻踪迹。

我找不到我的文化标签。

如果我说一口南京话,很容易被认为是个南京人。

如果我说一口苏州话,很容易被认为是个苏州人。

如果我能说一口普通话,我哪里人也不是。

普通话普及广,易交流,但同样失去了个人特质。

这个特质不是书上教出来的

是和司机大叔侃大山

是和父母聊柴米油盐

是和街坊邻居打招呼

是和早餐师傅要上一碗粥几根油条

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汇聚成了文化特质。

方言则是集中体现。

南京话里没有煎饼果子,

我相信天津话里也没有大萝卜,

上海话里没有小杆子,

四川话里也不会有go子(硬币)。

语言是文化最原始的载体,

反而言之,最地道的文化都用语言继承。

方言于是就代表了本地文化。

方言消失,代表着本地文化的消亡。

8

我的祖籍是山东曲阜,可我出生在济南,算是济南人,小时候一口的济南话。读师范时必须是普通话达标的,工作后给学生上课讲普通话。回到宿舍大院里还说普通话,街坊长辈们说:“这孩子怎么说话撇腔拉调的,不大怎么滴。”我觉得要改,结果成了普通话和济南话的混合体,戏称“济普”话,至今是一口的济普话。

济南话应该属于北方方言范畴,和山东话还不一样,比较接近于河北东南、山东西北那一片方言,而大家头脑里的山东话主要指胶东半岛那一地块的方言。说济南话,一般来说都能听懂。就是听起来腔调有些硬,有些直,不那么优美动听。这是由于济南人豪爽快直的性格决定的,与人交谈起来坦诚相见、不拐弯抹角,也无戒备之心,唯恐别人听不明白,每个音节都发成重音,造成济南话听起来有些“哏”。

有些济南独特方言,如果不“翻译”还真弄不明白。比如,这馒头丝孬了(蒸馍变质);你别跟我哩哏儿棱(你别装糊涂敷衍我);这条道泥浓铺嚓的,烦死人啦(道路泥泞不好走)还有:截就(凑合);崩没哏(吹牛);将将的(刚刚的);点划儿人(欺骗人);推孬(太坏);没徐顾(没在意)等等,很多很多。仅拿“秫米”一词就有办事不利索;好事办瞎了;不懂事;说话不当;运气不好;办事不顺利等多种意思,依据当时的语境来确定。

要说是否保留方言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不成为“问题”,因为方言不是说谁想要保留就能保留,想要废弃就能废弃了的。方言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漫长的求生存图发展使用语言过程中,潜移默化,约定俗成,自然而然地发展形成的,与民族、文化、传统、地域等因素密切相关。使用方言使生活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使人们性格丰富,有棱有角;使神州五彩缤纷,有模有样。要说到方言不便于交流、容易造成误解的缺陷,这更不是问题。普通话就是世界语,你我他都是翻译家,全中国全世界数不胜数。

最后,让大家欣赏一段济南话,是否听(看)明白。(三个人在聊家长里短)“你听说了嘛,他家孩子好点化儿人来,可别上他当啊!”,”这孩子真次毛,正天点化儿道儿化的,还没个正形!”,”真事这孩子也没什么的,就是太梭揖俩”,”这叫瞎包!你看他小了嘛,夜来见他一边走还一边趋拉石头!”。听(看)完后,是不是觉得济南方言挺有滋有味的。




9

中国的七大方言分别是

1.北方方言(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又分为四个次方言--华北-东北方言,西南方言,西北方言,江淮方言。

2.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

3.湘方言(以长沙话为代表)

4.赣方言(以南昌话为代表)

5.客家方言(以广州梅县话为代表)

6.闽方言包括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 其中闽东以福州话为代表,闽南以厦门话为代表

7.粤方言以广东话为代表

我的家乡北方,方言属于北方方言。

保留方言是很必要的。方言其实是一种活化石,因为语言本来就是一种思想的承载,而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思想又和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有关。所以保留方言,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是一种可靠的资料。

同时,方言也可以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任何事情变得单一了,就会失去生命力。标准的语言都是从最基础的方言中获得的营养,正如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主要在于它的根的扎实和庞大。方言语就好比标准语的本,在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角度看,发展都是有前提的。方言语就是标准语的发展的前提,它也是我们民族历史发展的根本,我们是不能忘记根本的.在比较中还可以让标准的语言发展的更好。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方言中的一些词经过演变,也可以扩充到普通话的基本词汇中,为充实基本词汇创造条件。

10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的汉族社会,它的语言分为官方方言、和其他六大南方方言。

方言是怎么产生的呢?

方言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社会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因素,例如: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分裂割据、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语言本身的原因,比如语言发展的不平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抵触、相互影响。

官话方言——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语言统称,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内部一致性较高,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也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

官方方言又可以分为以下8种方言:

1、东北官话: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的绝大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河北省东北部。170多个市县旗,使用人口约1.2亿。

2、北京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它不是北京话,是热河地区的方言,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廊坊市、涿州市等地使用人口约1500万。

3、冀鲁官话:分布于河北省大部、山东省大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区、山西省广灵县和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使用人口约9000余万。

4胶辽官话:分布于山东省的胶东半岛、辽宁省的辽东半岛和鸭绿江下游地带。

5、中原官话:中原官话主要分布于河南大部、山东西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甘肃东部、青海东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等,共390个县市,中原官话的使用人口仅次于西南官话。

6、兰银官话:它分布于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共56个县市。

7、西南官话:流行于中国西南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地区等地。

8、江淮官话:江淮官话分布于,现在的江苏和安徽两省中部、湖北局部、河南南部、江西北部部分地区,使用人口大约为7000万,主要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地区。

六大南方方言分别是: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因为我是北方人,对南方语言接触的较少,这里就不细说了。

我的家乡在河南,讲的是中原官话。我的家乡人还在说,但我已离家多年,虽然不会说但能听懂。

很多的古老乡村正在消逝,很多人印象中的家乡也已面目全非,活在一代又一代人嘴巴上的方言,同样经不住时代车轮的碾压。

那么方言还需要保留吗?

方言的衰落是人们生活半径变大的结果。如果没有几十年的,普通话的推广,我们的沟通成本将会非常的巨大。去哪个地方都要请个翻译才能沟通。这种生活绝不是美好的。

但是推广普通话并不等于就要消灭方言,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代表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它传承了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全国推广普通话形象大使薛悠璐所说,推广普通话不等于消灭方言。就像硬币的两个面,一个主要承担着交流的功能,一个城承载着文化的传承。

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汪涵,曾经出资几百万,在湖南发起了方言调查计划。他准备用5到10年的时间搜集保存湖南53个地方的方言,并且无偿捐献给湖南省博物馆,作为人类史料保存起来。

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每种语言都能表达出使用者所在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以及文化、历史等,都是人类珍贵的无形遗产

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