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明清两代总结了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发现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就是外戚干政和宦官干政。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就是从民间选妃。

朱元璋很聪明,他认为外戚之所以能够干政,就是因为后宫妃子娘家势力庞大。所以,他规定,明朝的皇帝都要从民间选妃子。明朝皇妃大都是普通人家的女子。这样一来,就算是后宫妃子很受宠,他的家人因为出身寻常人家,不懂国政,就不会出现外戚干政的问题。

清朝大体也采取了这种策略。

第二是特务监督统治。

明朝有锦衣卫、东厂、西厂,清朝有粘杆处、还有密奏制度以及无孔不入的暗探间谍。时时刻刻监督着文武百官和王公贵族。他们的任何异动,都逃不出皇帝的眼睛。所以历史课本上才说,明清两代,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的巅峰。这话一点不假!

在这样的高压统治下,什么外戚都得服服帖帖的,哪儿还敢干政?那不是作死吗?

最佳贡献者
2

先说明朝:

明朝对于后宫管理是很严格的。

朱元璋对后宫的管理非常严格,他想到了两个办法。

(朱元璋)

第一就是在选妃上与众不同,其次就是加强了后宫的管理。

这最重要的就是选妃的制度。明朝时期,从朱元璋开始,就出现了“后妃多出民间”的现象。

除去开国之初盛行与勋贵联姻以外,剩下的明朝皇帝在选妃方面,几乎都是出自民间。

明朝选妃都是在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类似于今天的海选,之后就由礼部进行筛选,最后剩下的几十人带入宫中。

在这几十人中,挑选一二人作为后、妃,其余的女子以礼送回家。

这样一来,后宫中的皇后、妃子全部出身寒门,就没有了后族强大的势力。

这样的情况下就不会对皇权产生威胁。

明仁宗的张皇后,被称之为“女中尧舜”,她就是出自普通农民家庭,之后当选为太子妃,从此之后在皇宫中生活。

成为皇后之后,她的父亲只被封为七品的兵马副指挥。这个职位不会对明朝产生任何威胁。

更为重要的是,明朝外戚的世袭制在嘉靖帝期间被废除。

这样一来,外戚想要获得权力,更是难上加难。有了这样的策略,就有了后宫压根干政不得,连外戚都掀不起什么风浪。

史书记载:“故有明一代,外戚最为孱弱”。

朱元璋曾经立下了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那么后宫中也有这样的铁牌。

从这一点来说,朱元璋对后宫的管理是最为严格的。

明朝史籍资料中出现了这样的记载:“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

正是朱元璋的办法,让明朝从建立到灭亡都没有出现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再说清朝:

清朝针对外戚干政,会直接将皇子与其生母拆散。

这种方法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是,却有效地离间了皇子与生母之间的关系。

以雍正为例,他对自己的生母“乌雅氏”的感情非常淡薄,但是,却与自己的养母佟佳氏十分亲近。

雍正登基后,曾感念佟佳氏对自己的仰慕之恩,写下“抚冲龄而顾复,备蒙鞠育之仁,溯十载之劬劳,莫报生成之德”的句子。

(雍正)

而且清朝皇室大多与蒙古贵族联姻,蒙古贵族这些外戚基本都在蒙古呆着,更不会出现什么干政的情况。

3


中国历史上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同时皇权赋予封建统治者最高的权利,“位”于金字塔顶,受万千子民顶礼膜拜。 但是不是历史上所有皇帝都享受了这样高规格的权力待遇呢?这时有人会问:皇权是皇帝的标配,皇帝从始至终当然能够享受,也必然能够享受啊?答案当然不是的,不然历史上也不会出现“外戚干政”这个词,那说到这里我们又会想到,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与之相对的词叫“宦官专权”,它们都是皇权的替代品或者称为干预者。

这样我们就能总结出:皇权是皇帝的专属权益,但不一定都是主动的,上述两种情况历史上的朝代时有发生。那么明、清两代真的没有出现过像外戚干政等这样的问题吗?那我们先来分析下上述两种逾越皇权的概念吧:

一,宦官专权。宦官的概念由来已久,但要说明的是宦官不一定是阉割太监,比如秦朝的赵高即使如此。那么为什么身为宫廷奴仆的宦官在朝廷上会有如此大的权力呢?其实最初都是皇帝默许或者亲受的。宦官行使的权利是代表皇帝的,换句话说,宦官虽然具有一部分皇家权力,但是这部分权力就像放风筝一样,线还握在皇帝手里,皇帝还是有主动权的。比如明朝时期的宦官专权,就是代表皇帝扼制内阁势力。但是有些宦官会权极思反,但拥有根本皇权的皇帝会立即平叛之。明朝太监刘瑾就是这样的人。至此我们发现,对于明朝的宦官专权,皇帝是能够稳稳驾驭的。

二,外戚干政。外戚干政比较好理解一点,所谓外戚就是皇帝母亲和妻妾的娘家人。这些人干政的条件主要是登基的皇帝年幼,对于朝政还没有能力处理,还有就是在位的皇帝无能,面对重要而繁琐的朝中大事而无能为力或骄奢淫逸不理朝政。据资料显示: 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专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 了解了上面两个概念后,我们再来总结两点:

一,明朝没有外戚干政只有宦官专权,宦官权力爆表而难撼动皇权,为什么呢?我以为主要有三点:

(一)宦官干政的权力范围只是皇权的一部分,非全部。

(二)宦官实为宫廷奴仆,所谓的任职没有兵权(东、西厂和锦衣卫规模不足以发动政变吧)。

(三)明朝的内阁制度,也是最主要的,宦官是只负责替皇帝拍板盖章,不能发文的,内阁却是专门拟票发文的,所以互相牵制。有了这三点,宦官们想起事我看是难于上青天了。

二,清朝没有宦官专权。

(一)是制度与明朝不同,没有了内阁制,自然就没有一个班子能够跟皇帝欧气。

(二)是清朝汲取了前朝经验,对宦官限制严重,尤其是数量上,据资料称,最多是也就一两千人。至于清末的李莲英倚仗慈禧太后的势力而耀武扬威,在过往朝代中算做宦官专权我想过于勉强。至于慈禧在后宫把握朝政数十年算不算外戚干政呢?我以为其是揽皇权于己身,并没有靠娘家人出来主持局面,处理朝政依然是动用朝中大臣和皇亲一脉人的。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我是宋都御史,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4

明清处于我国封建王朝历史的晚期,有许多前代王朝兴衰史可以借鉴,而作为大一统王朝,它们在开国之初也认真研究了历代王朝更迭的经验教训,对于有能力构成皇权重大威胁的强藩、权臣、外戚、宦寺等不稳定因素,均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除此之外,明清社会的某些特质也抑制了外戚专权的可能性,以下简述明清两朝制约外戚专权的相关因素。

一、明朝

1、明朝规定皇后和妃子必须出自“小户”人家。一般通过全国选妃,然后再从中选出皇后、皇贵妃、贵妃等。历代外戚专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皇后家族本身就是高门豪族,嫡女当上皇后以后,更是如虎添翼。明朝这种小户人家选妃的制度,有效防范了外戚势力过大,因为从小户发展到豪族需要漫长的时间,等外戚有一定根基时,皇后已经过世了。

2、科举制对外戚专权的制约。明朝科举鼎盛,科举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将官职这种国家公器开放给全社会,而不是一二豪门,这就抑制了豪门的发展,对外戚也起到类似的制约作用,想要掌权,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或者当太监)。

3、第一代皇后的率先垂范。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在朱元璋夺取江山过程中助力颇多,任劳任怨,朱元璋欲报答马皇后,要给其亲戚族人封官加赏,马皇后断然拒绝:“国家爵禄,宜与贤士大夫共之,不当私妾家!”

二、清朝

清朝对外戚专权的制约,除了与明朝相同的科举制原因外,还有以下原因:

1、皇嗣生母一般不亲自抚养其所诞之皇嗣。皇子出生后一般是由位分更高的妃子或皇后抚养;或者过继给官位较高的亲王或大臣培养。这样可以防止母妃对皇子过高的影响力。

2、限制后妃与皇帝的感情。皇帝即使非常宠爱一个妃子,也必须给其他妃嫔雨露均沾;更不人性的是,妃子侍寝不能留宿,完事就走,限制相处的时间,防止吹耳边风。

3、清朝后妃均不是民籍汉人。除了在旗汉人(汉军旗)外,清朝官方禁止满人和非在旗汉人通婚(顺治朝曾短期解禁),因此,一般汉人女子只有少量通过非正规途径入宫。故清代后妃的主体是少数民族和在旗汉人女子,而官员主体是民籍汉人,这样相对限制了外戚权力的扩张。

5

你好,很高兴就这个问题做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外戚干政确实是中国古代封建历史当中常见的一幕,比如汉初时期的吕氏专政,到后来的王莽篡权以至于后期各个朝代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出现了外戚专政的局面,然而到了明清之际,似乎这种状态和现象就悄然而止,凭空消失了,那么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

吸取前朝教训,源头断绝

历史上出现外戚专权的重要原因,其实还是其背后家族势力本就很强大,且在朝堂和统治集团势力之间本就占有重要的位置,再加以自己外企的身份,逐渐的将大权独揽凌驾于皇权之上。这便出现了外戚专权的状况。

而明清之际的统治者们,充分吸取了前朝的教训,从制度上根本断绝了此种关系,从明清时期开始,封建君主专政逐渐走向高峰,皇权高度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其余人等都需通过皇帝的任命方才有效,这也就使得很难有一方势力掌握大权。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朱元璋开国的时候便制定了一项措施,就是民间选取女子进宫甄别之后,方才可以作为妃子,明朝很多皇家的妻子,甚至是皇后,都是出生自贫命,这样的家史也很难掌握大权,并且明清时期的制度也规定女子入皇家之后,家族也难以从中获得多么阔绰优越的条件,甚至在明朝的时候,皇后的族地还有当太监的情况出现,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

世家大族的没落

科举制的兴起,使得平民拥有了摆脱命运的机会,社会的统治阶层再也不是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中,这样的制度有效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得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而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失足,逐渐走向了没落,而外企之所以能够把持朝政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由于其家族势力的庞大,汉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外企专政最严重的事情,还是因为在此期间施加大族垄断了国家统治阶层的命脉,而如今世家大族逐渐没落,平民有了上升的机会,自然外企也就失去了兴风作浪的土壤。

其实无论外戚也好,还是科举制度,不过都是皇帝用来控制国家巩固统治的工具,当他不再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终究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6

首先先说明朝,明朝的皇后基本都是出身小官和平民家庭,外戚没有干政的能力和势力,明朝的管不像汉朝,汉朝皇帝觉得你能做官你就可以做官,还可以一代一代把官位往下传。明朝就不一样了,明朝的官都是科举出身,一步一步爬上去的,大家都是辛苦努力几十年才做到的位子,你一个外戚凭借关系就想得到,那是不可能的,满朝大臣也不会同意。最重要是明朝的中央权利强大,就是皇帝强大,你外戚想来专权和皇帝强权利,分分钟弄死你。明朝内阁权利也大,皇帝的本家兄弟得罪的内阁首辅都能被夺去王位下大牢。所以说明朝的外戚别说干政了,平时都得夹着尾巴做人。再说清朝,清朝沿袭明朝的制度,外戚基本也翻不起什么浪。唯一为一个可以说是牛逼的外戚就是康熙年间的佟国维了,人送外号佟半朝,虽然很牛逼,但是在康熙大帝的领导下也没有达到专权的地步。明清两朝的制度和皇帝的专权,切断了外戚当权的通道。所以才没有外戚专权的事情。

7

母后临朝、外戚干政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两汉时期,外戚干政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以后的中国历朝历代中外戚干政的现象虽然没有两汉时期如此明显,但是外戚仍然是朝廷内外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然而纵观明清两代,除了清朝末年特殊历史条件下慈禧临朝听政四十余年外,明清两朝凡共近700的历史中不仅没有任何外戚干政的影子,而且连太后把持朝政架空皇帝的说法也从未听说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清两朝没有出现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呢?

皇权在与相权的争斗中取得完胜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一统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帝国最高统治者的两大难题。

尤其是在宋太祖赵匡胤解决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之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跃而成为帝国统治者最棘手的问题。

在明清两朝之前,在任何一个朝代相权都是权力极大的,甚至在关键时刻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安危。正是因为相权的权力极大,所以每当新皇登基之始,为了巩固自己还不太稳固的地位,新皇帝都会从自己的娘舅外戚之家选择关系亲近之人来担任丞相之位。

在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在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废丞相之职将丞相权力下放六部之后,相权对于皇权的威胁也随之土崩瓦解。权利的分散使得朝廷内外没有任何一个职位的权力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地位,因此即使有外戚担任六部官员,仅凭他手中的权力是无法干预朝政和撼动皇帝权威的。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皇明祖训》

皇帝登基年龄较大

虽然中国皇帝被人们认为是真龙天子,被称为“万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长寿者不多、短命者却不少。

长寿者还好,短命皇帝驾崩后往往会留下孤儿寡母难以操控朝政,如果新任太后不用自家亲人掌握朝政而用外人,难免孤儿寡母不被外臣欺凌,权力遭到架空,严重者甚至还有丢掉性命的危险。

明朝16帝中虽然短命这亦不少,但是幼年登基的皇帝却也只有英宗正统皇帝和神宗万历皇帝两人。清朝虽然幼年登基皇帝较多,但是在十二位皇帝中也只有五位在幼年登基。

相比于东汉连续九位幼年登基的皇帝,明清两代成年登基的皇帝对于朝政的把握也是要牢固许多的。

上层政治制度的设计不同

早在明朝立国之初,为了避免后宫垂帘、太后和外戚干政的局面出现,明太祖朱元璋就制定了许多规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禁包括皇帝在内的宗室诸王与朝廷重臣联姻。无论是皇帝的皇后妃子还是各地王爷的王妃姬妾都只能和低级官员和平民家的女儿联姻。

“凡天子及亲王、後、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
《明史》

这样一来皇帝母系一族根基较浅,没有办法组成特定的政治利益集团,这样就可以杜绝了外戚干政的土壤。

除了限制皇帝母系家族来源外,对于后宫干政朱元璋也是严厉禁止的。

“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
《皇明祖训》

此外, 在有明一代,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是明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阁把持朝政,司礼监掌控票拟,两方势力井水不犯河水,根本没有外戚势力生存的空间。

而自清朝入关以后,对于明朝的体制可谓是照单全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良,使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使皇权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虽然清朝末年慈禧掌握朝政四十余年,但是慈禧却也只是在背后暗地操控却不敢走上台面公然干政。

总结: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是特定历史时期必然要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而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皇权的不断增长。无论是秦汉之际的三公九卿制度还是隋唐年间的三省六部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分散相权。在高度集中的皇权下,任何其他的过大的权力都是不能容忍的,也正是因此外戚干政必然走向灭亡。

8

因为明朝的制度设计,外戚很难当官,只能封爵.而封爵的勋贵们除非皇帝给他们差事办,否则平常是无法干政的.

历朝历代外戚干政的情况,最重要的关键在於让外戚当官,而且是当重要的官,但这在明朝很难办到,因此明朝顶多就是後宫干政,但干政的後宫也顶多让亲戚在外面收收红包,做做生意,狐假虎威一番.

9

母后临朝、外戚干政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两汉时期,外戚干政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以后的中国历朝历代中外戚干政的现象虽然没有两汉时期如此明显,但是外戚仍然是朝廷内外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然而纵观明清两代,除了清朝末年特殊历史条件下慈禧临朝听政四十余年外,明清两朝凡共近700的历史中不仅没有任何外戚干政的影子,而且连太后把持朝政架空皇帝的说法也从未听说过。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明清两朝没有出现严重的外戚干政现象呢?

皇权在与相权的争斗中取得完胜

在中国历史上,中央一统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困扰帝国最高统治者的两大难题。

尤其是在宋太祖赵匡胤解决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之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跃而成为帝国统治者最棘手的问题。

在明清两朝之前,在任何一个朝代相权都是权力极大的,甚至在关键时刻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安危。正是因为相权的权力极大,所以每当新皇登基之始,为了巩固自己还不太稳固的地位,新皇帝都会从自己的娘舅外戚之家选择关系亲近之人来担任丞相之位。

在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在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废丞相之职将丞相权力下放六部之后,相权对于皇权的威胁也随之土崩瓦解。权利的分散使得朝廷内外没有任何一个职位的权力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地位,因此即使有外戚担任六部官员,仅凭他手中的权力是无法干预朝政和撼动皇帝权威的。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

《皇明祖训》

皇帝登基年龄较大

虽然中国皇帝被人们认为是真龙天子,被称为“万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长寿者不多、短命者却不少。

长寿者还好,短命皇帝驾崩后往往会留下孤儿寡母难以操控朝政,如果新任太后不用自家亲人掌握朝政而用外人,难免孤儿寡母不被外臣欺凌,权力遭到架空,严重者甚至还有丢掉性命的危险。

明朝16帝中虽然短命这亦不少,但是幼年登基的皇帝却也只有英宗正统皇帝和神宗万历皇帝两人。清朝虽然幼年登基皇帝较多,但是在十二位皇帝中也只有五位在幼年登基。

相比于东汉连续九位幼年登基的皇帝,明清两代成年登基的皇帝对于朝政的把握也是要牢固许多的。

上层政治制度的设计不同

早在明朝立国之初,为了避免后宫垂帘、太后和外戚干政的局面出现,明太祖朱元璋就制定了许多规定,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严禁包括皇帝在内的宗室诸王与朝廷重臣联姻。无论是皇帝的皇后妃子还是各地王爷的王妃姬妾都只能和低级官员和平民家的女儿联姻。

“凡天子及亲王、後、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

《明史》

这样一来皇帝母系一族根基较浅,没有办法组成特定的政治利益集团,这样就可以杜绝了外戚干政的土壤。

除了限制皇帝母系家族来源外,对于后宫干政朱元璋也是严厉禁止的。

“凡皇后止许内治宫中诸等妇女人,宫门外一应事务,毋得干预。”

《皇明祖训》

此外, 在有明一代,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是明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阁把持朝政,司礼监掌控票拟,两方势力井水不犯河水,根本没有外戚势力生存的空间。

而自清朝入关以后,对于明朝的体制可谓是照单全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良,使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使皇权专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虽然清朝末年慈禧掌握朝政四十余年,但是慈禧却也只是在背后暗地操控却不敢走上台面公然干政。

总结:在中国历史上,外戚干政是特定历史时期必然要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而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皇权的不断增长。无论是秦汉之际的三公九卿制度还是隋唐年间的三省六部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皇权,分散相权。在高度集中的皇权下,任何其他的过大的权力都是不能容忍的,也正是因此外戚干政必然走向灭亡。

10

明朝没有出现外戚干政,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明朝在建立之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就成立了以侍卫仪仗为主的拱卫司,后改组为军事情报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可对皇亲国戚等侦查监视等,可以把外戚干政消灭在萌芽状态。
  2. 明成祖朱棣时期有成立了以太监为首的西厂,形成了东厂西厂互相制约,又互相交叉收集情报的厂卫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人数众多,情报详细,有这样的机构存在和皇权结构,完全杜绝了外戚干政存在的土壤。

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外戚干政呢?

  1. 清朝的制度,我们来看一下,清朝除了铁帽子王爷驻守在上京之外,基本上王爷都是就在京城的,直接参与朝政,外戚虽然强,但是有这么多王爷在京,外戚想要干政基本上是没有可能,无论是从朝庭政治上来讲,还是军事上来讲,外有铁帽子王手握兵权,内有王爷们刘京议政,外戚根本没有机会。
  2. 清朝的皇后,基本上来说,不是远嫁到京的蒙古公主,就是出在满清八旗麾下的贵族子弟,上有皇朝王法,下有满清八旗的规律约束。
  3. 再加上清朝皇帝基本上是比较勤勉刻苦的,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靖———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4. 前有康乾盛世,后有励精图治,想要再恢复大清盛世。

所以没有外戚干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