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时的国际局势远比我们想象中复杂.

自30年代初开始,世界法西斯主义日趋猖獗。1933年10月德国退出国联后,苏联开始谋求集体安全策略。它和法国与英国都进行了交流,但彼此缺乏信任和相互猜疑。随着1938年10月《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苏联更是坚信英法对于合作缺乏诚意。

对于苏联来说,《慕尼黑协定》清楚地证实了西方国家早就酝酿的以出卖小国利益的方式把德国侵略祸水引向东方和苏联的阴谋。英法等国撇开苏联独自在慕尼黑会议上安排欧洲事务的方式也使苏联产生了早晚要对他们进行历史惩罚的复仇心理。为了应对英法的绥靖政策,苏联也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寻求与德国接近和改善关系的机会。

此时的德国在确定向西进军的战略后,当然也就产生了同苏联恢复和发展关系的要求,而苏联肯定也不会无视这样的良机。 两国经济协定在1938年 12 月 19 日被宣布延

长。

《慕尼黑协定》之后,希特勒把下一步的侵略目标指向英法的盟国波兰使得局势逐渐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挥戈波兰的德国必须同苏联交易以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抵抗德国的西方需要求助苏联以进行有效的反击,甚至吓退对手。

1939年3月14日希特勒撕毁了让英法寄予希望的《慕尼黑协定》。在纳粹德国的介入和压力下,斯洛伐克被迫宣布独立。3 月 15 日,德军侵入捷克。3 月 21 日,德国在占领布拉格差不多一星期时,再次就“波兰走廊”问题向波兰提出要求。

面对欧洲上空的战争乌云,苏联一方面与英法就军事互助进行谈判,另一方面与德国的试探和接近也在平行展开。最终结果是1939 年 8月24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而当德国完成入侵西欧之后,面对德国侵苏准备变本加厉和欲盖弥彰,斯大林终于在1941年5月5日对红军军事学院毕业学员讲话中既挑明危险所在,也指出前途光明。而在此期间,苏军面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就改善国界防御态势先后并吞了波罗的海三国,收复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比萨拉比亚和苏芬战争获得卡累利阿等。

1941年5月15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和总参谋长朱可夫给斯大林提交了战略预案,“德国在进攻苏联时,可投入约137个步兵师、19个坦克师、15个摩托化师、4个骑兵师又5个航空兵师,总计约180个师。考虑到今天德国已经将其军队动员起来,后方也已准备就绪,有可能抢在我们前面展开,并发动突然袭击。为防止发生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必须做到:不让德国统帅部获得主动权。必须先敌展开,并在它处于展开阶段而未及组织战线和军种协同之时,予以袭击。”

不过这仅仅是个预案,斯大林很清楚,此时的苏联红军部队依然在组建和换装。按照他的设想,最佳是在1943年,至少也要1942年,所以他认为1941年8月是最危险的时候。

最佳贡献者
2


这是大脑多么清新出奇才能提出的问题!依西方的历史观,二战的爆发点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假设德国安分守己的话,苏联是绝不会冒然发动战争的。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对苏联欲除之而后快。一个长期在孤立、封锁中求存的国家,时刻防备他人联合对己的颠覆,它向任何一个国家的进攻必然会遭到西方包括德国一致的反击!有如一战后的17国联合干涉!有如1939-1940年冬季战争,英、法欲对苏作战!有如真实的历史中斯大林时刻畏惧英德联合!他门夹驴踢了才会作出如何疯狂的举动!

除了个希特勒基于保证苏联不干涉入侵波兰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议定书,苏联在欧洲又有什么小动作让后世的中国人耿耿于怀于苏联为何不是二战的挑起者、发动者?无知与仇恨!很像愚蠢的波兰人和别有用心的西方人。

3

在希特勒上台以后,尤其是一步一步的突破了凡尔赛和约的限制,鉴于德国的重新武装,欧洲的各个国家之间都是开始了外交之间纵横捭阖,当时欧洲的几个大国法国、苏联、英国、德国都是四处拉帮结伙,力图在日后可能爆发的战争中多找几个帮手。

苏联和法国之间,首先是苏联提出了集体安全的要求,希望和法国等西方国家共同遏制重新武装后的德国,就和一战时期一样,如果德国发动战争,那么就又有一个东线和西线,再次让德国陷入两线作战。

1934年10月9日,主张同苏联一同推进集体安全的法国外交部长路易斯-巴特和南斯拉夫国王一同被刺,可以认为巴特的死意味着苏联提出的集体安全概念的破产。

张伯伦回到英国,向机场欢迎的人挥舞着希特勒写的字条,宣布带来了一代人的和平。

只提苏德互不侵犯会条约,不提慕尼黑协定是不公正的,可以说没有慕尼黑协定,就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在法国,当时的法国外交部长倒是对这个集体安全挺感兴趣,当时这个外交部长神秘的被刺杀后,苏联、法国之间的这个集体安全也就没有了下文。英法开始执行绥靖政策,试图祸水东引,让苏联和德国首先火拼。不过,苏联也不是善男信女,你可以祸水东引,我也可以祸水西引,既然和英法尿不到一壶里边,那我就和德国划分一下势力范围,特别是法国抛弃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小协约国,协助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英法和苏联之间的同盟谈判就更加是流于形式了。

苏联人希望把苏军打造成这样,可以参照后来的美军,苏联人有这个雄心,也有这个能力,不过德国人没有给苏联人时间。

后来,1941年的阅兵只能是这个样子。

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么扩军备战就是必然的选择。德国人的重整军备令人瞩目,但是苏联人的扩军备战也是雄心勃勃,而且苏联的扩军备战比德国人的更加彻底,如果按照苏联人的计划完成,那么手里端着svt40半自动,一水的T-34,天上飞着雅克、米格飞机的苏军,可就不是德国人啃得动了。战争爆发以后,斯大林曾经说过,如果到了1943年我们就能准备的更好了,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老实话。

斯大林其实是打算等英法和德国人拼一个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动手,但是德国人在一个月内击败法国使这个美梦破灭了,而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划分势力范围内,苏联试图强迫芬兰交换领土而爆发的苏芬战争确是以苏军的惨胜而告终,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种反差是绝对的刺激。

如果德国人不动手,那么苏联也没有可乘之机,本身苏联内部的矛盾挺多的,前两个五年计划建立了粮食堆上的工业化,但是苏联的工业化是首先完成重工业化,对于轻工业和农业其实伤害很大,苏联人本身也是开始准备调整调整,斯大林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没有好处的事情不会做。

图片来自网络。

4

肯定不会,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主要精力是放在了发展经济上,小打小闹苏联与周边国家时有发生,大打不在斯大林的计划之中。德国????准备发动战争之际,苏联正在军队中肃反,许多苏军高级将领被革职查办,甚至被处决。

苏联不仅没有发动战争的想法,甚至也没有被动挨打的思想准备。绝对没有想到法西斯德国会把战刀砍向自己,因为二战前苏联和德国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德国和苏联实际上已相当于今天准盟友的关系。

斯大林这一时期更想为苏联人民做点实事,工农业生产远景规划才是斯大林要考虑的紧要问题。强大的苏联需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持,这种想法没有错,错的是斯大林过于相信自己的政委们,致使军队整肃扩大化,让许多能打仗的将军成了政治牺牲品。

粉饰的和平不是真正的和平,苏德战争开打前,苏军中许多重要岗位指挥权落到了只懂政治不懂军事的人手中,这也直接导致了战争前期苏军战场上的溃败。

斯大林等于自废武功,这么做的原因就是盲目的自信,误以为没有人敢对自己下手,苏联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时期加速工业化创新,集体农庄经验的推广。

德军大举进攻时斯大林正在开会,不是军事会议,正是当年农业生产的安排。散漫的苏军在德军打到身边时,有些士兵甚至还没有领到自己的枪,极少数军官则丢下部队溜之大吉。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得出经历了政治风暴的苏军已失去了战斗力,自保都成了问题,更没有发动战争的虎狼之师。

5

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是否会进攻德国?

为什么希特勒在英国未投降的情况下发动巴巴罗萨,让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

先说结论:

1)? 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苏联大概率会进攻德国。

2)? 德军的机会:

1940年进攻苏联80%胜率;

1941年2月进攻苏联70%胜率;

1941年6月进攻苏联50%胜率;

1941年9月进攻苏联30%胜率;

1942年10%胜率;

1943年0%胜率;

(说明:如果苏德战争是1942年或者1943年开始,大概率是苏联先进攻德国)

?

分析原因:

一、俄国、苏联有很强的扩张野心,用事实说话,这点毋庸置疑

1)? 扩不扩张主要是看内外部环境,说白了就是看实力和时机。? 只要有实力和时机,人类都顶不住扩张的诱惑。??

2)? 俄国、苏联在人类里面,尤其属于有实力和机会一定会扩展的,这点不用怀疑,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不是天然就大,都是扩张出来的。? 沙俄的扩张不用多说了吧,战后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不陌生吧。

4)? 具体到二战前夕和初期看看苏联做了那些领土扩张动作(此时德国还未进攻苏联)

a)1939年11月30日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芬兰方面叫“冬季战争”,虽然芬兰军民抵抗完全,战术优秀,重创了苏联军队,但是国力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最终苏联令芬兰割让与“租借”了大量领土。

b)苏联占据罗马尼亚东北部喀尔巴阡山地区

c)苏联用武力威胁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成功得到了在这三个国家内的驻军权。在德军进攻法国时,苏联干脆吞并三国,增加了17.4万平方公里领土。

d)1939年苏德秘约瓜分波兰。在德军闪击波兰后,苏联立马以护侨的名义派遣大军入境,强占波兰东部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即便二战结束,苏联都拒不归还。

5)? 二战后,苏联强占了以柯尼斯堡为核心的东普鲁士(这可是正宗的德国本土),还把德国人全部驱逐出去,将这里变成了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

?

二、苏联的战略准备

1)? 二战前后大国竞争主要是比拼战略潜力。其中比较重要的要素例如工业化人口(注意不是人口)、钢产量、石油矿藏资源储备、国土面积(提供战略纵深)等。

2)? 战略潜力方面,苏联远超德国,但是苏联1918~1921革命折腾以及革命胜利后被西方围剿等各种折腾中元气大伤,苏联还需要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因此在1920年年代的苏联需要韬光养晦,把自己的战略资源(人口、土地面积、石油矿产资源)逐步转化为工业能力,然后再把工业能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具体的步骤就是三个五年计划。

3)? 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主要是解决粮食产量,二五计划(1933-1937)主要是解决重工业基础建设,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3)目标就是军事工业。 说明:钢产量1941年苏联1831万吨,德国3200万吨,德国仍然有优势。(美国7500万吨,日本700多万吨,日本区区700万吨刚就敢挑战美国,实在是以卵击石的投机形态)

4)? 到1941年,苏联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已经反超德国,例如战斗机、坦克、火炮等主要装备的年产量苏联都开始反超德国。如果等到1943年苏联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军事实力将碾压德国(碾压2字不是空穴来风,看看后来苏联的西方81军演就明白什么是苏联的战争潜力了),这时候德国将没有任何机会抵挡住苏联的进攻。 因此德国唯一的机会窗口在1941年之前,而且必须主动进攻才有机会。

5)? 苏军的指挥能力在二战前由于大清洗(1936-1938)损失惨重,具体说5个元帅损失了4个,57名军长50名被杀,397名旅长有220名被清掉。虽然提拔了一些菜鸟军官到指挥官位置上,但是1941年的苏军指挥能力确实没有恢复到正常实力。但是如果拖到1943年等苏军指挥能力恢复以后德军就更没机会了。

?

三、有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 一方面,希特勒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先稳住苏联,集中兵力拿下西欧和英伦(1940年德国全军一共10个装甲师,敢用其中8个进攻法国,分别是隶属第14军的第9装甲师;第18集团军的党卫军“骷髅”师,第9装甲师;第19装甲军的第1装甲师,第2装甲师,第10装甲师;? 第15装甲军的第5装甲师,第7装甲师)。然后整合西欧的战略资源,回过头来再集中兵力收拾苏联。

2)? 另一方面,苏联的思路是,先稳住德国,顺便教训一下日本(诺门坎)让日本不敢北进,为苏联赢得战略准备时间。? 如果能拖到1943年苏联的三五计划完成,退一步拖到1942年也行,苏联将有足够的战争实力,一举击败德国,拿下整个欧洲。

?

四、1941年苏军在前线的配置是进攻配置,不是防守配置。?

1)? 苏联当时在前线地带集中了268万军队,22000辆坦克,3.75万门大炮,1.2万架战机。都很多武器都是比较先进的。 如果是防御姿态,应该梯次配置,不会全部集中在前线。只有进攻姿态才会把主力集中在前线的出发阵地地带。

2)? 早在1929年,苏联就已经修筑坚固的斯大林防线。斯大林防线从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到南部黑海沿岸、绵延1200公里,由众多的碉堡和雷区、障碍物等组成,其中包括4000多个永备火力点。如果苏联是采取防守姿态,应该把主要配置在斯大林防线,以逸待劳等着德军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到达斯大林防线,苏军齐装满员的重兵集团配合坚固工事,抵挡德军甚至消灭德军都是更好的选择。?? 可惜,因为苏军是进攻配置,所以苏军主力都配置在了斯大林防线以西的地带,并未进入斯大林防线的工事体系(斯大林防线成了空城计),至于前线的莫洛托夫防线根本没有完工 ,是个半拉子工程。

3)? 有一种说法是苏联批准的第23号计划,即苏军西南方面军将从德国东部的西里西亚和布雷斯劳发动全面攻势。切断德国与巴尔干的所有联系。苏军西方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发动对德国普鲁士的全面进攻。 根据计划,苏军将会动员334万军队,32628架飞机,10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37000辆坦克,10679辆装甲车和91000辆牵引车。还有595000辆汽车。然而苏联的军工产能无法在1943年前完成这样的武器装备生产。但是,苏军已经开始在1941年向西部地区增兵,做出了进攻姿态。其中苏军的29个机械化军,已经有70%,也就是20个机械化军部署在西部国境线上。1941年西南方面军的步兵师也开始换装为山地步兵师,还给装甲部队大量配发用于山地拖拽的拖拉机。因为要攻入罗马尼亚,必须翻越喀尔巴阡山脉。

?

五、德国选择1941年6月发动巴巴罗萨不是简单“冲动”就能解释的

1)? 希特勒虽然经常神经病,但是很多重大的战略选择事后看还是很牛B的。 例如敦刻尔克没有用疲惫而宝贵的装甲师去硬刚40万齐装满员有重武器的英法联军主力,而是等后续部队到位;?? 例如莫斯科战役失利后采取的“堡垒战略”,避免了德军由战速撤退演变为战略溃败,这才有了勒热夫和德米杨斯克的奇迹,为1942年秋季德军依然保持战略进攻态势奠定了基础。

2)? 德国在1941年6月“仓猝”发动巴巴罗萨,甚至等不及英国投降,直接把西线主力调往东线,冒着两线作战的大忌,并非“?一时?冲动”。? 实则1941年6月~7月已经是德国的最晚时间窗口了,越往后拖德军取胜的概率越小,元首失误的不是巴巴罗萨发动得太早,而是有点晚了,如果德军在1940年底或者1941年初就发动巴巴罗萨,战胜苏军的概率会增加很多。??

3)? 事实上,德军在1941年6月进攻苏联,是有机会拿下苏军的,至少战争初期,合围并歼灭若干苏军主力集团军的规模远超德军预期。? 这和之前分析的几个因素都有关系(苏军在前线的进攻配置没有防御纵深,苏军指挥能力经过大清洗没有恢复过来,苏联的战争潜力还未完全转化为军事实力)。



6

苏联会等待德国和英国两败俱伤时进攻德占区,扩大苏联的势力范围,从而加入二战,就像一战和二战中的美国一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