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德军的机会:
1940年进攻苏联80%胜率;
1941年2月进攻苏联70%胜率;
1941年6月进攻苏联50%胜率;
1941年9月进攻苏联30%胜率;
1942年10%胜率;
1943年0%胜率;
(说明:如果苏德战争是1942年或者1943年开始,大概率是苏联先进攻德国)
?
分析原因:
一、俄国、苏联有很强的扩张野心,用事实说话,这点毋庸置疑
1)? 扩不扩张主要是看内外部环境,说白了就是看实力和时机。? 只要有实力和时机,人类都顶不住扩张的诱惑。??
2)? 俄国、苏联在人类里面,尤其属于有实力和机会一定会扩展的,这点不用怀疑,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不是天然就大,都是扩张出来的。? 沙俄的扩张不用多说了吧,战后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不陌生吧。
4)? 具体到二战前夕和初期看看苏联做了那些领土扩张动作(此时德国还未进攻苏联)
a)1939年11月30日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芬兰方面叫“冬季战争”,虽然芬兰军民抵抗完全,战术优秀,重创了苏联军队,但是国力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最终苏联令芬兰割让与“租借”了大量领土。
b)苏联占据罗马尼亚东北部喀尔巴阡山地区
c)苏联用武力威胁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成功得到了在这三个国家内的驻军权。在德军进攻法国时,苏联干脆吞并三国,增加了17.4万平方公里领土。
d)1939年苏德秘约瓜分波兰。在德军闪击波兰后,苏联立马以护侨的名义派遣大军入境,强占波兰东部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即便二战结束,苏联都拒不归还。
5)? 二战后,苏联强占了以柯尼斯堡为核心的东普鲁士(这可是正宗的德国本土),还把德国人全部驱逐出去,将这里变成了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
?
二、苏联的战略准备
1)? 二战前后大国竞争主要是比拼战略潜力。其中比较重要的要素例如工业化人口(注意不是人口)、钢产量、石油矿藏资源储备、国土面积(提供战略纵深)等。
2)? 战略潜力方面,苏联远超德国,但是苏联1918~1921革命折腾以及革命胜利后被西方围剿等各种折腾中元气大伤,苏联还需要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因此在1920年年代的苏联需要韬光养晦,把自己的战略资源(人口、土地面积、石油矿产资源)逐步转化为工业能力,然后再把工业能力转化为军事实力。具体的步骤就是三个五年计划。
3)? 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主要是解决粮食产量,二五计划(1933-1937)主要是解决重工业基础建设,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3)目标就是军事工业。 说明:钢产量1941年苏联1831万吨,德国3200万吨,德国仍然有优势。(美国7500万吨,日本700多万吨,日本区区700万吨刚就敢挑战美国,实在是以卵击石的投机形态)
4)? 到1941年,苏联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已经反超德国,例如战斗机、坦克、火炮等主要装备的年产量苏联都开始反超德国。如果等到1943年苏联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军事实力将碾压德国(碾压2字不是空穴来风,看看后来苏联的西方81军演就明白什么是苏联的战争潜力了),这时候德国将没有任何机会抵挡住苏联的进攻。 因此德国唯一的机会窗口在1941年之前,而且必须主动进攻才有机会。
5)? 苏军的指挥能力在二战前由于大清洗(1936-1938)损失惨重,具体说5个元帅损失了4个,57名军长50名被杀,397名旅长有220名被清掉。虽然提拔了一些菜鸟军官到指挥官位置上,但是1941年的苏军指挥能力确实没有恢复到正常实力。但是如果拖到1943年等苏军指挥能力恢复以后德军就更没机会了。
?
三、有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 一方面,希特勒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先稳住苏联,集中兵力拿下西欧和英伦(1940年德国全军一共10个装甲师,敢用其中8个进攻法国,分别是隶属第14军的第9装甲师;第18集团军的党卫军“骷髅”师,第9装甲师;第19装甲军的第1装甲师,第2装甲师,第10装甲师;? 第15装甲军的第5装甲师,第7装甲师)。然后整合西欧的战略资源,回过头来再集中兵力收拾苏联。
2)? 另一方面,苏联的思路是,先稳住德国,顺便教训一下日本(诺门坎)让日本不敢北进,为苏联赢得战略准备时间。? 如果能拖到1943年苏联的三五计划完成,退一步拖到1942年也行,苏联将有足够的战争实力,一举击败德国,拿下整个欧洲。
?
四、1941年苏军在前线的配置是进攻配置,不是防守配置。?
1)? 苏联当时在前线地带集中了268万军队,22000辆坦克,3.75万门大炮,1.2万架战机。都很多武器都是比较先进的。 如果是防御姿态,应该梯次配置,不会全部集中在前线。只有进攻姿态才会把主力集中在前线的出发阵地地带。
2)? 早在1929年,苏联就已经修筑坚固的斯大林防线。斯大林防线从北部的卡累利阿地峡到南部黑海沿岸、绵延1200公里,由众多的碉堡和雷区、障碍物等组成,其中包括4000多个永备火力点。如果苏联是采取防守姿态,应该把主要配置在斯大林防线,以逸待劳等着德军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到达斯大林防线,苏军齐装满员的重兵集团配合坚固工事,抵挡德军甚至消灭德军都是更好的选择。?? 可惜,因为苏军是进攻配置,所以苏军主力都配置在了斯大林防线以西的地带,并未进入斯大林防线的工事体系(斯大林防线成了空城计),至于前线的莫洛托夫防线根本没有完工 ,是个半拉子工程。
3)? 有一种说法是苏联批准的第23号计划,即苏军西南方面军将从德国东部的西里西亚和布雷斯劳发动全面攻势。切断德国与巴尔干的所有联系。苏军西方方面军和西北方面军,发动对德国普鲁士的全面进攻。 根据计划,苏军将会动员334万军队,32628架飞机,10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37000辆坦克,10679辆装甲车和91000辆牵引车。还有595000辆汽车。然而苏联的军工产能无法在1943年前完成这样的武器装备生产。但是,苏军已经开始在1941年向西部地区增兵,做出了进攻姿态。其中苏军的29个机械化军,已经有70%,也就是20个机械化军部署在西部国境线上。1941年西南方面军的步兵师也开始换装为山地步兵师,还给装甲部队大量配发用于山地拖拽的拖拉机。因为要攻入罗马尼亚,必须翻越喀尔巴阡山脉。
?
五、德国选择1941年6月发动巴巴罗萨不是简单“冲动”就能解释的
1)? 希特勒虽然经常神经病,但是很多重大的战略选择事后看还是很牛B的。 例如敦刻尔克没有用疲惫而宝贵的装甲师去硬刚40万齐装满员有重武器的英法联军主力,而是等后续部队到位;?? 例如莫斯科战役失利后采取的“堡垒战略”,避免了德军由战速撤退演变为战略溃败,这才有了勒热夫和德米杨斯克的奇迹,为1942年秋季德军依然保持战略进攻态势奠定了基础。
2)? 德国在1941年6月“仓猝”发动巴巴罗萨,甚至等不及英国投降,直接把西线主力调往东线,冒着两线作战的大忌,并非“?一时?冲动”。? 实则1941年6月~7月已经是德国的最晚时间窗口了,越往后拖德军取胜的概率越小,元首失误的不是巴巴罗萨发动得太早,而是有点晚了,如果德军在1940年底或者1941年初就发动巴巴罗萨,战胜苏军的概率会增加很多。??
3)? 事实上,德军在1941年6月进攻苏联,是有机会拿下苏军的,至少战争初期,合围并歼灭若干苏军主力集团军的规模远超德军预期。? 这和之前分析的几个因素都有关系(苏军在前线的进攻配置没有防御纵深,苏军指挥能力经过大清洗没有恢复过来,苏联的战争潜力还未完全转化为军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