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甲午海战爆发。清政府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号称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九。在与日本联合舰队一系列交战后,损失惨重,退守威海卫水师基地。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哪一年?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War)。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战争(又称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清日战争、清日甲午战争;日称日清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
战争过程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3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甲午战争,是中国晚清年间发生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为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由于发生年为189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干支为甲午,中国史称“甲午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舰袭击中国船舰,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宣战,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甲午国殇是一个人的战争?为何甲午战争中只有李鸿章在苦苦支撑?
甲午战争对于清朝和日本都是极其重要的转折点,甲午海战之后,日本进入了帝国扩张的快车道,而当时清廷也像头巨龙,真的开始苏醒了,开始戊戌变法。在当时西方人的眼中,清廷是一个停滞的、沉睡的帝国,这里的人们勤劳不知疲倦,但是从鸦片战争以来,似乎没有太多的变化。
清廷一直生活在泱泱大国幻觉当中,不管战争失败,还是主权的丧失,即使近邻俄国的蚕食,都没有激起清政府采取必要的保障措施,来革新自己。就像斯基德摩尔说的那样,清廷是一个堕落的帝国,在那里人们即使是沉睡了,但是和死去一样,如何都唤不醒,面对西方列强每天发出的呐喊,无动于衷。
联合舰队连连进攻,并同时登陆作战,逐渐取得战争主动,占领威海周边的炮台,封锁威海,将北洋水师困在了刘公岛。
此后,在困顿中修整的北洋水师连续遭到日本联合舰队的多次偷袭,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决定突围,做最后决战。
组织突围的鱼雷艇畏战,被日舰追上,击沉。
北洋水师突围失败,军心涣散,再无作战能力。
突围失败后的第四天,丁汝昌自杀。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甲午海战的战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作为北洋水师和洋务运动的筹划者李鸿章首当其冲,成为众矢之的。
随后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赴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整个中国从上到下,将李鸿章视为汉奸,卖国贼。
李鸿章一夜白头,发誓再不踏上日本土地。
北洋舰队是李鸿章购置的,北洋水师也是李鸿章一手训练的,北洋水师的经费也从李鸿章洋务运动中发展的商贸所得。
清政府在北洋水师的筹建上,出力甚少,甚至清政府中的很多大臣认为北洋水师就是李鸿章一个人的,甲午海战如此激烈,但各省大员均是袖手旁观,等着看北洋水师战败,看李鸿章的笑话。
北洋水师在刘公岛被围困时,无任何援军前来,无奈投降。
经费严重的不足,使得北洋舰队中看不中用,很多舰船上的设备都是老旧的,船速慢,装甲薄,火炮少,其实从硬件装备上就已经落后于日本舰队了。
日本不是和中国交战,而是在和李鸿章一个人交战。李鸿章以一人之力、直隶一省的家底对抗整个日本,哪有不输的道理。
虽然李鸿章在洋务运动的很多举措上,存在着不足,但在朝政丧乱,国力衰弱,思想落后的清政府里,也是那个真正做出很多实事挽救清政府的人。
李鸿章为什么这么难
甲午海战,看上去李鸿章面对的问题来自日本、英俄,其实在内部矛盾更为尖锐,内部形成了两派,一派是李鸿章台前求和派,另一方是翁师傅一党主战派,最后光绪帝痛下决心,同日决战,而从争议到最后下决定不过几日的时间。相对于对朝鲜的庇护请求,内部的党派之争对李鸿章威胁更大,尤其翁同龢动用所有的政治资源,扑灭李鸿章的求和之道。
其实李鸿章同翁同龢的矛盾,源于曾国藩弹劾其兄翁同书一案,在皇帝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决策的时候,李鸿章书写奏折,导致翁同书下狱候斩,后来减刑流放。此时的党争已经不顾民族感情,甚至大清命运,这也是几千年来官场之道,南宋在即将灭亡时期,都不愿意放弃党争的仇恨。
甲午海战失败之后,这些朝廷重臣讨论的不是重整海军,而是羞辱、弹劾李鸿章,这种个人恩怨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让人胆寒。作为户部尚书,翁同龢既不拨款建设北洋海军,一有战事却执意要求主战,因而一败再败。如此种种,李鸿章有多少委屈在心头很难想象。
李鸿章在甲午一战,输得倾家荡产,政治上几乎成为废人,而赢了李鸿章的翁同龢,不到4年的时间也被罢官回乡。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之后,整个清廷逐渐走向了灭亡。
甲午战争清朝惨败,慈禧为何窃喜?
甲午战争中清朝的北洋水师与日军舰队战斗,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落得惨败,几乎没有什么抵抗能力,因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正因为这笔巨额赔款,翻身农民把歌唱,一跃成为了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还不是很强大,但是在美军去和日本谈判过后,日本天皇开始大力建设海军,哪怕砸锅卖铁,也要建设好军队,完成自己的野心,其实当时清朝的李鸿章也发觉到了日本的动向,日本准备与北洋水师决战,而装备远远落后于日本。
当李鸿章向慈禧提出增加军费建设北洋水师,遭到了慈禧拒绝,因为慈禧一直认为李鸿章是清朝的隐患,由于其实力太强,任其发展下去会威胁朝廷政权,如果再给李鸿章军费,会让其更加膨胀,甚至不想让李鸿章赢,正好可以借此削弱李鸿章的实力。
没有了军费的投入,落后的装备必然打不过日军舰队,李鸿章惨败后,慈禧想到这个心头大患解除了,不再感受到李鸿章带来的威胁,这个千古罪人,根本不想战败给清政府带来什么影响,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只顾着自己生活安逸和巩固政权,甲午战争的惨败,甚至让慈禧感到高兴,因此慈禧才是背后真正的罪人,万人唾弃。
总结: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中国的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
战后双方于战后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方向日方割地赔款,中国清政府因此背负沉重外债,国力日趋衰退,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而日本因获得巨额战争赔款,国力军力迅速强盛,并逐渐走上军国主义对外扩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