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意义的事件。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的变法运动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
戊戌变法核心
●变法背景
1、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议会改革,实现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顿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常运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迅速崛起。发展资本主义变成了世界趋势。
2、《马关条约》的签订,甲午战争的惨败,更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亡国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3、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思潮,实业救国等呼声下,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极大的满足了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需求,为资产阶级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
●变法内容
1895年“公车上书”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变法围绕着三个“要不要”,即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开始了一场大论战。这是一场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是中国的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1、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精减机构。撤销詹事府(主管皇后、太子家事)、通政司(主管内外章奏)等六个衙门,各省也要做相应精减。
2、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实施
3、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
4、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允许报纸“指陈利弊”,“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
5、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改用西洋军事训练;遣散老弱残兵,削减军饷须支,实行团练,裁减绿营,举办民兵;颁发兴造枪炮特赏章程;筹设武备大学堂;武科停试弓箭骑剑,改试枪炮。
6、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变法结果
戊戌六君子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废除新政诏令,变法失败。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杀害,这就是“戊戌六君子事件;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
●变法失败的原因
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1、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
2、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维新派变法中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3、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触动了封建官僚阶级的利益,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变法意义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为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墨骨读书